90年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

发布时间:2022-11-10 11:33: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90年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
关心民生、注重民生问题的解决,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又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重要法宝。建党90年来,我们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在民生建设上取得巨大成就,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科学总结90年来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历史经验,不仅有助于探寻我国民生建设的基本规律,而且有助于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坚持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指导解决民生问题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解决好民生问题。是中国长治久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是从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吃喝住穿”等基本问题开始的。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他们还结合无产阶级革命与斗争的实践,研究如何实现无产阶级的生活改善和利益问题。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如何解决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都在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因此。民生思想既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条红线,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90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民生问题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改革开放前,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即从“三五”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

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选择和理想,开拓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的新境界。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不仅继承和完善了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思想,而且创造性地确立了以共同富裕为战略目标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关注民生作为党长期执政的基石,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即到201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到202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殷实;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使全国人民都能过上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并逐步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新要求,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提出科学发展观,确立“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目标。中共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二、始终关注并能正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民生问题主要是指民众的生存、发展和福利问题,实质上是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

题。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建党90年来,我们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反复强调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我们党深知,只有真正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努力解决好他们的切身利益问题,人民群众才会真心拥护党、真正支持党。诚如陈云指出: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就是为人民服务。不解决实际问题谈为人民服务,则是空话一句。当然,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时期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不同的。与此相适应,我们党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措施。

民主革命时期,我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则是土地问题,因而,土地问题成为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解决土地问题、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作为头等大事,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等法律法规,有效解决了农民少地或无地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最切实的利益问题,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为我们党最后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赢得了牢固的群众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之前的20多年里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低工资、低消费、高就业的平均主义分配模式,以及国民经济低效率运行、人民群众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衣食之忧成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因此,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成为党的燃眉之急。为此,邓小平强调指出。切实关心群众生活、帮助群众解决具体问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要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在他的领导下,我国进行了被称之为“第二次革命”的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全国居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其中,农村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率先推 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广大农民很快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城市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全面推行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城市居民很快

富裕起来,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等巨大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的矛盾和问题,如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就业难、看病难、教育不公、房价过高、分配不公等。对此,江泽民明确指出:必须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这是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则。改革越深化,越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为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制定了一系列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大举措。如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防止两极分化;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缩小相对贫困面,惠及广大西部地区、边远地区和各少数民族人民利益;等等。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但国家持续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如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平正义和民主法制等成为日益突出的民生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民生理念。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求全党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惠民、安民和富民的政策,如实施“四减免”(即免除农业特产

税、牧业税、农业税和屠宰税和“五补贴”(即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和农村家电补贴政策,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费。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等,从而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建党90年来,正是由于我们党始终关注并能正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民生问题才能得到不断地解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越来越紧密。

三、坚持党的领导与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坚持党的领导与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相结合,正确处理领导力量与依靠力量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党解决好民生问题的一条重要经验。建党9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逐渐形成我们党和人民群众共同推动解决民生问题的格局。

一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我国各项事业都离不开党的领导,解决民生问题亦不例外。90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不断解决民生问题的历史。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探索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虽然期间遭受了重大挫折和犯过严重错误。但党最终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了前进中的错误。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我国最终摆脱绝对贫困、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关注解决民生问题,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作为判断改革开放和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领导人民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总体小康”,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目标不断迈进。可见,建党90年来,正是由于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我国的民生问题才能不断得到解决。



另一方面,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动力和源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90年来,我们党一直十分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党的许多重要民生理论、一些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大举措都是在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基础上形成的。毛泽东多次强调,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能解放自己。在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中,“变工队”、“扎工队”等农业劳动互相组织,由于劳动效率高,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称赞,并被推广开来。这种集体互助的办法是群众自己发明出来的,这次我们在陕北又综合了这样(群众的经验四。邓小平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基本原理,认为党与人民存在着血肉联系,得出了人民群众不是党的工具,相反,党是人民群众的工具的科学结论。19801月,他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一文中深情地说:我们党同广大群众的联系,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是60年的斗争历史形成的。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够改变的。江泽民则把人民群众视为我们党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胡锦涛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并把以人为本提升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核心理念。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承包责任制来自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的“包产到户”,异军突起的民营企业来自温州农民的“鸡毛换糖”。农地使用权市场化改革来自广东南海农民首创的“土地股份合作制”等。正是基于对农民群众伟大创造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才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等理论,才能用科学理论指导亿万人民的实践。可见,只有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民生问题的解决才有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四、坚持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努力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民生问题实质上是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归根结底要靠经济发展。

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解决民生问题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否则,民生问题的解决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努力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坚实的物质 基础。

土地革命时期,针对苏区物资匮乏,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状况,党创造性地采取组织劳动互助社、开展劳动竞赛、改良农田水利建设等一系列措施,积极发展苏区经济,较好地解决了民众的生存问题。抗日战争时期,党从改善军民生活、关注民生的现实需要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改善人民生活、争取抗战胜利”为经济建设的总方针,采取奖励开荒、减免义务劳动、鼓励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发放农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生产发展,有效地解决了民生问题。正如毛泽东指出:经济建设一项乃是其他各项的中心,有了穿吃用,什么都活跃了,都好办了。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一穷二白”的国情,党和毛泽东把发展生产、恢复经济看作头等重要大事,中共八大更是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重要任务提出来。但遗憾的是,由于缺乏经验。未能及时对国内外新形势作出正确判断,毛泽东等人放弃了发展经济的中心任务,走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道路,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使民生问题的解决失去应有的物质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使国民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物质财富与日俱增,解决民生问题的物质基础越来越坚实。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GDP位列世界第二位,外贸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二位,谷类、肉类、棉花等主要农产品和钢铁、煤炭、电视机、电脑等主要工业产品均居世界第一位;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000多万。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状况就得到极大改善;什么时候我们背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民生建设就会停滞不前,甚至会遭到严重破坏。



五、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既是我们党重要的战略方针。也是我们党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方法和基本经验。民生问题极其复杂,往往与经济、政治、文化等重大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建党90年来。我们党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中,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注意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了党的事业长足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把争取民主和解决民生问题统筹起来考虑。一方面,党把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以革命战争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作为中心工作;另一方面,党又注重解决人民群众的穿衣、吃饭、住房、柴米油盐等生计问题。从而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抗日战争时期,党强调解决民生问题要与争取抗战胜利、推动人民民主相结合,提出军民兼顾、公私兼顾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了解决民生问题与持久抗战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多次强调指出,统筹兼顾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方法,并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明确阐述了统筹兼顾的方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阶层和利益主体的日益多样化,党在解决民生问题过程中更加注重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比如,邓小平提出先富带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以及“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等思想;江泽民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提出必须统筹兼顾处理好十二种关系以及要协调推进“三个文明”等思想:胡锦涛针对新世纪以来就业难、上学难、住房难、看病难等民生问题日益突出的状况,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特别是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及要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



六、坚持制度创新。努力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有力保障

解决民生问题,离不开制度的有力保障。只有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体系。才能有效地解决民生问题。建党90年来,民生建设之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关键在于我们党重视制度建设,切实做好制度安排,用制度作为保障,促进了错综复杂的民生问题的解决。

1921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人民当家作主。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证。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解决民生问题创造了根本的制度前提。诚如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围绕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再到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比如,我国基本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小康。进入新世纪,为了解决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党从建立健全制度人手,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先后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人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等,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中共十七大提出,今后要进一步加快教育、就业、分配、社保、医疗等重大民生领域

的制度建设,切实做好解决民生问题的制度安排,将民生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的轨道,以相互配套、相互衔接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和改善民生。

总之,自1921年成立以来,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不断坚持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指导民生问题的解决;始终关注并能正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党的领导与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相结合:坚持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努力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坚持制度创新,努力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有力的保障:等等,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科学总结其基本经验,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民生问题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15ce939c6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63.html

《90年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