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17144092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本篇文言文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小学六年级升学之后学生们接触到的第一篇完整意义上的文言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假如学生们对这篇文言文未能感兴趣或者理解到位,那么在初中整个阶段的语文文言文学习中,生可能会反感枯燥的文言文,进而体会不到文言文精湛的文字艺术魅力,更有甚者影响学生的欣赏能力的形成。讲好这一篇文言文显得格外重要。
《童趣》属于第一单元里的关于情感体验型的文章。这一整个单元主要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对于刚升初中的孩子来说,这份情感体验有些困难。学生们大都还处于青春懵懂期,很多关于人生大问题的考虑是十分含糊的。这就需要老师通过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文本来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这些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们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来学习、理解、感触生命和人生,是老师的重要任务。对于学习这些课文的方法主要是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的内容,并且多读多背,能领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童趣》(原名《闲情记趣》是一篇追忆童年生活的极有情趣的散文。作者沈复,字三白,号梅逸。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作者在《浮生六记》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浪游的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世态人情,以及主人公的坎坷遭遇。文章围绕“记趣”这个中心,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例进行记叙。课文第一段总写“物外之趣”,叙述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这就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以下几段则具体记叙了各种“物外之趣”
第二段描写了观蚊如鹤的两个画面。第一层写观赏群鹤舞空图,作者因为观赏这种景象,颈项都因此而僵硬了,由此可见其心神专注;第二层写观赏白鹤青云图,作者怡然称快,兴趣盎然。蚊不是鹤,但作者“私拟作群鹤舞空”“作青云白鹤观”,于是在作者眼里,蚊“果然鹤也”“果如鹤映云端”。两个“果”字
强调了想象情景的逼真。作者之所以能达到观蚊如鹤如此高妙的境界,关键在于“心之所向”,在于作者善于想象与联想。这里作者不是单凭视觉去接触画面,而是心有所向,凭借主观想象去感受画面。当然这种主观想象是合理的,因为蚊与鹤有相似之处。正由于这种想象是合乎情理的,所以作者能够进人一种观察自如的神奇、美妙的境界。
第三段则写神游山林之趣,这里突出了视小为大、胸有邱壑的“神游”之乐。作者由丛草、虫蚁、土砾联想到自然山林、野兽,进人了心旷神怡之境,丰富了美的感受,获得移情人境、小中见大、微中见奇的欣赏效果。当然,这种想象和乐趣与作者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细致观察是密切相关的。缺乏了这些,也就无从想象,自然也就没有神游的感受。
第四段写观看蛤蟆吃虫和鞭打蛤蟆的情景。描写蛤蟆扑来的情状,“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形容来势猛,力气大,绘声绘色,活灵活现。这里视小为大,大词小用,着力表现幼时所见蛤蟆捕捉小虫的情状。鞭打蛤蟆,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脉络清楚,结构严谨;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而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更是本文突出的特点文章很注意观察的描写,对藐小微物,“细察”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土砾,则“定目细视”;对二虫相斗,观之“出神”。这样的观察,实际上是“观”和“察”同时进行的。“察”这个动作本身就含有思考的意思。由此观察促进了想象和联想。观察越细致,想象就越丰富越奇特。例如,把飞舞的蚊群,想象为“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为“鹤唉云端”;把丛草想象为森林,虫蚁想象为野兽,土砾想象为丘谷。这些都是由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思考和想象的;而这里的联想和想象,又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因而事物形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另外,本文的语言简朴、自然、生动。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作者观察群“鹤”舞空的专注、入迷。“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吐”“吞”两个动词,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传神。“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里连用“捉” “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反映了同情弱小的心情。还有些词语的运用,可以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如“冲烟飞鸣”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鹤峡云端”“峡”字,仿佛使人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拔山倒树”形容蛤蟆扑来的气势和力量,虽然在成人看来有悖常理,但以儿童的眼光看却是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本篇课文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的联想、想象力。让学生体会所谓的“物外之趣”是难点。这里的“趣”,既是指童年时代的若干趣事,也指由这些事得到的愉快体验。后者正是需要学生深入体会的。纵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的这些体验来源于他细致入微的观察,正是观察才带来的作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并且带着一颗纯真的童心。

童心是一团朴素的感情,当它获得满足时,“物外之趣”自得。惩罚强暴,同情弱小,似乎是人生来俱有的感情,这种感情表现在儿童身上尤为明显。两虫相斗,癫蛤蟆“拔山倒树而来”,显然,两虫实在是足以使人同情的弱者、无辜者,对两虫而言,“庞然大物”的癫蛤蟆可谓是强暴,“舌一吐而两虫尽为所吞”在孩子的眼里,它的行为实属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甚至是“十恶不赦”之举,该当受罚,于是“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我”俨然成为替天行逍、惩罚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1d8609205087632311212ce.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