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相关的古诗6首

发布时间:2020-06-28 13:07: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端午诗》 唐 僧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浩浩,不能洗得直臣冤。

文秀,是唐朝末年著名的诗僧,与大诗人郑谷等人比较熟识。文秀首先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开头。端午节从谁开始的呢?千百年来,传闻是为了屈原。可笑的是,楚江浩浩荡荡,却难以为忠臣洗刷冤屈。这首诗表达了对屈原的同情,对被冤屈忠臣的不平,对世道黑暗的鞭挞。语句虽然平浅,但是一气呵成,朗朗上口,可谓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2.《端午帖子九首其一》 宋 曹勋

雨后风微荷芰香,顿驱初暑作疏凉。黑云卷尽青天大,却倚湖光看夕阳。

曹勋官至太尉,但不论作诗还是做官,名气都不大。他最重要的事迹,是在靖康之难时,与宋徽宗一起被押解金国。途中受宋徽宗御衣书逃归,请求宋高宗招募死士去营救。但宋高宗不为所动。后多次出使金国,劝说对方放归了宋徽宗的棺椁。这首诗虽然是一首应制诗,但与其他歌功颂德的作品相比,还是非常清新的。雨后,微风吹动着荷花,凉凉丝意,驱走了初夏的炎热。黑云密布,包天覆地。这时候,夕阳冲破层云,映照在湖面上,正是赏景的最好时光啊。

3.《竞渡诗》 宋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鞞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啖,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卢肇,这位诗人非常有特点。他是当时宰相李德裕的门生,35岁状元及第,但是却并未参与党争,因此受到时人的称颂。去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与他一道的考生黄颇,名气比卢肇大。所以,沿路的官员都看重黄颇,而轻视卢肇,不把他放在眼里。袁州剌史成应元,邀请黄颇赴宴,但却不叫卢肇。结果,卢肇最后得了状元,而黄颇仅为探花。于是,人们又稀罕起卢肇来了,纷纷宴请他。这时,正好是端午节,袁州剌史成应元硬把他拽来观看龙舟竞渡。于是乎,卢肇就写下了这首诗。诗中,作者以龙舟竞渡夺标,来表达自己的遭遇。人们早就盼望端午节了。龙舟未动,而鼓声隐现。龙舟出动,人喊马嘶。我说自己是龙,却没人相信,看吧,最后是不是我夺得了锦标呢!“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何等的豪气!

4. 《端午日》 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殷尧藩,唐中后期的大诗人,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差不多同时代,与韦应物、许浑是莫逆之交,异姓兄弟。他有《忆江南》三十首,被白居易赞为“江南名郡数苏杭,写在殷家三十章”。估计白居易的《忆江南》,应该有殷晓藩的影子。白居易自己说:余尝典二郡,因继和之。只可惜这组诗已无传诵。他流传的作品仅有1卷,但杰作不是很多。而这首《端午日》,是殷尧藩最有名的代表作。年少时过端午节兴致很浓厚,但到了老年却感慨万千。不想挂艾草这些习俗,只想喝一杯蒲酒祈求平安。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诗人已经看透了人生。虽然年年石榴花开得很艳丽,但也无法阻碍头上的白发日渐增加。时光流逝如梭,不管是贤还是愚,一辈子都只是一瞬间的事儿,能有几人被淹没,又有几人能够青史留名呢!作者通过年少与年老过节的对比,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能让无数读者产生共鸣。

5. 《同州端午》 唐 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作者离家已经35年了,现在回来,又是一个端午节。此时,已经鹤发垂肩。家里的孩子不认识自己,却问自己家住哪里?这首诗与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意境十分相近。不过,这首诗写在端午节,自己长发披肩的落魄模样,势必与端午的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增加了游子的心酸。“却问何方是故乡”,与“笑问客从何处来”,可谓异曲同工。

6.《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唐·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节气,据说,这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定的两个节气之一,另一个是冬至。夏至的“至”,是“极”的意思,意思是,阳气在这一天到达了一种极盛的程度。

从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对比来看,夏至日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有一首《夏至避暑北池》,诗中有这样两句:“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意思是说,到了夏至日,白昼时间达到了最长的时候,也是从夏至开始,夜晚开始变得越来越长。

所谓盛极而衰,在古代,人们把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古人说,在夏至到来的时候,雄鹿的鹿角开始脱落,鹿角是阳性之物,到了夏至,鹿角感阴气脱落。知了也开始声声地叫着夏天。知了为什么叫呢?古人说,雄性知了也是因为感受到了阴气的到来而鸣叫,而半夏,则是一种阴性的药草,在仲夏的时候,半夏开始长出来。

夏至的到来,意味着真正的夏天到了。这个时候,高温多雨的天气居多,所以做好防暑降温,是夏至之后需要注意的。饮食方面也要有所注意,少吃大鱼大肉,多点清淡的食物。

那么,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夏至是怎么过的?看看白居易的这首《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这首诗作于开成三年(838),这一年白居易67岁,这一年,白居易在洛阳当官,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著名的诗人,而从做官的角度来说,白居易也可以算是一个不错的官员,有句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白居易早年的时候以直言敢谏著称,后来到地方做官,每到一处勤于政事,清廉为官,深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

在写这首诗的十三年前,也就是公元825年,白居易被任命为苏州刺史,5月到任。第二年秋天,因为得眼病辞去苏州刺史的职务,离开了苏州。临走的时候,苏州人民非常的不舍,刘禹锡有一首诗,叫《白太守行》,诗歌的开头四句说:“闻有白太守,抛官归旧谿。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看看这是什么样的一个场面,在白居易离开苏州的时候,不仅是万人空巷,而且都“尽作婴儿啼”,全都啼哭不止。由此可见白居易在当地百姓心中的位置。

离开了苏州之后,白居易对于往昔在苏州的日子魂牵梦绕,在838年,离开苏州十三之后的夏至日,白居易又忆起了曾经的苏州生活。

这首的题目当中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梦得,就是刘梦得,也就是大家熟悉的著名诗人刘禹锡,字梦得,他在白居易之后,也做过苏州刺史;一个是卢宾客,据一些学者考证,这个卢宾客是卢周仁,曾经做过苏州刺史,后来改任太子宾客。

这首诗在“东望共依然”一句下面白居易作了个注说:“予与刘、卢三人相次典苏州,今同分司,老于洛下”,意思是说自己和刘禹锡、卢周仁先后苏州当过地方长官,而今又同在洛阳养老,正是因为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白居易才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的前八句主要是回忆曾经在苏州的日子:“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回忆曾经在苏州的日子,经历过的夏至宴席让他至今仍然记忆犹新:飘香的粽子、肥嫩的子鹅,无处不有的亭台楼榭,随处可以听到的丝竹管弦,家家户户都有美酒,到处都能看到行船,多么让人留恋的江南水乡风光啊!

然而,这一切都成了过去:“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这几句是说,我们几个人先后离开了苏州,归老于洛阳,此时所能够做的是,只是放眼东望,内心都充满了依恋。

诗歌的最后四句:“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扣到了题目“夏至”上,这个时候是夏至日,对于洛阳所在的中原来说,正是麦子成熟的时候,而此时的江南呢,则是梅雨季节,回想起曾经在苏州的日子,算一算,到现在已经十三年了。齐云楼,是苏州著名的风景,曾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四子曹恭王所建。

白居易在苏州的时候经常登上此楼,有一首《齐云楼晚望》诗说:“齐云楼北面,半日凭栏干。”这里白居易说“齐云楼上事”,没有说是什么事,是登高望远,还是把酒言欢,作者没有说,只是概括地说了一句“齐云楼上事”,涵盖了所有白居易对往昔苏州生活的追忆,而一句“已上十三年”则是包含了说不尽的感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1dfeb31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99.html

《端午相关的古诗6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