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1、2、3课时)

发布时间:2019-12-25 14:36: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醉翁亭记》教案

一、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统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所选文言文都是记游散文,文章在描写景物、抒发情感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与七八年级所选写景抒情类散文相比,本单元的教学在继续训练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要教会学生感悟文中作者政治理想、志趣抱负的方法。同时本单元为文言文单元,还需继续进行文言诵读,引导学生形成文言语感,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句和名言警句。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公元1046年被贬滁州时创作的散文佳作。文章在文辞运用上独具特色,大量运用“也”“而”等虚词,给人以余音绕梁、气韵回旋的阅读美感,句式上骈散结合,摇曳多姿,给人一唱三叹之美。这种文辞运用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审美效果,也更真切自然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因此,可通过本文训练学生分析文辞之美体会情感的阅读方法。

《醉翁亭记》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展现了琅琊山、醉翁亭之乐景,记叙了滁人游山宴饮之乐事,抒发了欧阳修寄情山水、醉心百姓和乐之乐情,表达了作者勤政爱民、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和忧思内藏、心怀天下的博大胸怀。其中“乐”的情感比较外显的,学生体会起来较直观,抓住“乐”进行联文整合阅读,分析各种“乐”之间的关系,结合一定背景资料,能够理解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而对于“醉”的理解,自古以来都是众说纷纭,可见对于“醉”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在细读文本和研读文献的基础上较认可“醉态藏忧”这一观点。被贬谪的醉翁虽然忧愁、孤独却并未消沉,他始终是勤政爱民、与民同乐的太守。“醉能同其乐”,将“醉”与“乐”结合起来分析,我们能感悟到欧阳修忧也心怀天下、困也坚守抱负的大气度和大胸怀。因此,教学可根据教师的研读过程设计学生活动,教给学生联文悟怀的阅读方法,即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结合创作背景、同期创作等资料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经过了七八年级的文言阅读训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能够通过猜读、组词、结合上下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等方法大致疏通文意,因此本课教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情景想象,文白转换的方式疏通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这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能力提升。

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写景抒情类散文的阅读方法,能够通过分析景物特点、抓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情感。九年级的教学应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可以教会学生通过分析文辞即语言形式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九年级学生思维能力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升,因此教材所选文章更有深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醉翁亭记》主旨需要学生将相关文字进行整合阅读,分析之间的关系,同时需要学生联系创作背景及作者同期创作才能够深入地理解。所以本文适合于教给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训练学生分析、综合等高阶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想象情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描述画面场景等活动疏通文意,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句,把握景物特点及写作顺序。

2.通过删除比读、调整比读、替换比读,感受虚词、判断句、骈散结合等文辞运用效果,体会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

3.抓住“醉”与“乐”两个关键词,结合创作背景、同期创作等进行联文整合阅读,深入理解作者的政治抱负和气度胸怀。

4.通过本文的学习体验,学习品辞会情、联文悟怀的阅读方法。

四、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把握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抱负胸怀;学习读懂记游散文主旨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体会“醉”态之下隐藏的忧,理解“醉能同其乐”表现出的气度胸怀。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绘景明意

(一)环节一:导其文

教师引导:上一节课,我们在《岳阳楼记》中感受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今天,我们将走进《醉翁亭记》,去欣赏醉翁亭的美景,感受作者的抱负胸怀。

(二)环节二:通其意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大声诵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情境,标注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读完一遍之后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注、释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标注出来小组交流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交流。

学生活动:大声地朗读课文,标注。借助工具书注音、释义。在教师的引导小组交流、班级交流,达到初通文意的效果。

(三)环节三:绘其景

教师引导:《醉翁亭记》如同一幅长长的画卷,缓缓打开,一个个具体可感的画面跃然眼前。请大家自由诵读课文,找出你看到的画面并用序号标注出来,同时为这幅画面拟一个题目。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标注序号并拟题,交流成果。

教师引导:第1段环滁山景图——琅琊蔚然图——酿泉倾泻图——亭踞山泉图,移步换景,美丽的画面纷至沓来;第2段山林晨景图——山谷暮云图——春花芬芳图——夏日繁阴图——秋高霜洁图——冬水枯落图,朝暮时间不同,景致变化无穷;第3段滁人游山图——太守宴席图——众宾欢饮图——太守独醉图,对象不同,画面各异。第4段日暮醉归图——山林复乐图,时间变化,景致不同。

学生活动:在书上批注画面题目,感知文章所写景物及写作顺序。

教师引导:欧阳修用简洁地文笔勾勒了美妙的画面,请同学们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中的一幅画面,凸显作者笔下人事景物的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报数的方式,分到自己的将要描绘的画面。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写作。如:第一幅画面:滁州城外,群山四面环绕,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就像给滁州围上了一圈绿色的围脖。写完后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描述画面要合情合理,基于对词语的准确理解,比如“洌”区别于“冽”,不是“冷”的意思,而是“清”的意思。在准确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还要准确把握景物的特点。如“水落而石出”,在这里不是指真相大白,二是凸显的是冬天溪水干枯的特点。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文意、把握景物特点。全班齐诵课文,结束本课时。

第二课时:品辞会情

(一)环节一:导入

教师引导:文辞,指文章的字法、句法、句式、节奏等。散文往往借助文辞来表达情感。本课我们将通过品辞法去体会《醉翁亭记》传达出的情感。

(二)环节二:删除比读

教师引导:原文运用了21处“也”字,这些“也”字删去后并不影响原意。但是作者为何要用这么多“也”字呢?我们可以尝试删除“也”来比读体会。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酿泉。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

学生活动:男生读一句改文,女生读一句原文,再全班齐读原文,在对比诵读中体会到“也”更能凸显行于山中、美景纷至沓来时作者快乐自得的心情。

教师引导:运用删除比较法,读其他含有“也”字的句子,体会情感。

学生活动:删除比读,交流感受。如:“众宾欢也”中“也”字流露出作者看到宾客欢乐时自己内心的欣慰和快乐。

教师引导:用此方法体会“而”字传达出的情感。

(三)环节三:调整比读

教师引导:统观全文,一共运用了十二组“者……也”。那么作者为何要用如此多看似单调的判断句呢?我们对其进行调整,看看它与原文表达效果会有何不同。以第1段为例,作如下调整:

琅琊,望之蔚然而深秀。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酿泉泻出于两峰之间。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

学生活动:先齐读调整后的文字,再齐读原文,直观地感受判断句的效果,它能带给人从惊异到豁然的心理转变,能更直观形象地传达出一种陶醉自得之情。

教师引导:运用此方法,再找一两句进行调整比读。

(四)环节四:替换比读

教师引导:骈散结合是《醉翁亭记》文辞的又一大特点,其中会隐藏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可以用替换比读法来加以体会。以第2段为例,将全段替换为骈句: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山间朝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山间四时。朝而往,暮而归,景不同,乐无穷。

学生活动:男生读换后的文字,女生读原文,比较体会,发现骈散结合能够让节奏张弛有度,骈句写景突出早晚四季之景不同的鲜明感,“而乐亦无穷也”节奏舒缓,散句更能抒发作者绵长陶醉的山水之乐。

教师活动:全班分两组,分别诵读第34段,感受骈散结合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诵读,会发现第3段骈句增多,节奏明快。第4段骈散结合,节奏渐渐舒缓下来。

教师活动:“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醉翁也”,作者为何在多组骈句形成快速节奏之中突然慢下来,使用散句呢?

学生活动:多角度谈自己的理解,可有陶醉的悠然,也可是无人理解的孤独等。最后齐诵结束本课时。

第三课时:联文悟怀

(一)环节一:悟太守之乐

教师引导:“乐”是文章出现最多的表现情感的词语。把与“乐”相关的句子找出来分类阅读,看有何发现。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寻找与“乐”有关的句子并分类。

根据主体不同分:太守之乐、游人之乐、众宾之乐、禽鸟之乐。

根据客体不同分:山水之乐、游玩之乐、宴饮之乐、山林之乐、其乐。

教师引导:尝试着分析这几种乐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用思维导图分析关系。发现滁人因山水、游玩、宴饮而乐,禽鸟因山林而乐,太守因山水之美、滁人快乐而快乐。

教师引导:根据以上分析,阅读《丰乐亭记》节选,用其中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太守的政治思想。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学生活动:阅读分析,得出太守“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教师引导: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补充资料,谈谈太守“与民同乐”政治思想的具体内涵。

欧阳修在滁州,勤政尽职、仁民爱物,做了许多利民之情。他教州民勤耕作,集州兵习射的,疏幽谷泉,建丰乐亭,还规划和实施了扩建城隍(无水城堑)工程。他“率人甚勤,备灾甚谨,自勉甚笃,劝农借用,均丰补败,虽有水旱之年,无有饥之民。” 到任第二年,全州岁物丰成,人心欢悦。

学生活动:学生在联文阅读中理解“与民同乐”的具体内涵是勤政爱民,让百姓过上丰衣足食、和谐快乐的生活。

(二)环节二:悟醉翁之醉

教师引导:文中“醉”字出现的频率也很高,找出相关语句整合阅读,说说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醉翁。

学生活动:寻找句子阅读体会,可能会有多种理解,闲适、自得、忧愁等。

教师引导:阅读补充的背景资料,谈谈你对醉翁有何新的理解。

资料一:欧阳修贬滁州的原因

欧阳修生于公元1007年,24岁中进士,步入了仕途,他时刻牵挂国家大事,对范仲淹之“登朝与国论,每顾事是非,不顾自身安危”的行为大加赞赏。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范仲淹等人为了缓和国家内外交困的严重情况,提出一系列“新政”措施,欲作政治改革,但这些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在朝廷内外的强烈反对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新政”失败,范仲淹等人被驱出朝廷。欧阳修是“庆历新政”的积极支持者,被一些进谗之人加上莫须有的罪名,革职远放滁州。

资料二:欧阳修贬滁州时的诗作

题滁州醉翁亭

欧阳修

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

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

……

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

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

惟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

啼鸟(节选)

欧阳修

我遭谗口身落此,每闻巧舌宜可憎。

春到山城苦寂寞,把盏常恨无娉婷。

花开鸟语辄自醉,醉与花鸟为交朋。

花能嫣然顾我笑,鸟劝我饮非无情。

学生活动:阅读补充材料,深入体会欧阳修的“醉”中有着被贬的忧愁、不为人知的孤独、寄情山水的放纵。

(三)环节三:悟欧阳修之怀

教师引导:与民同乐,斯人独醉,醉同其乐。分析“醉”与“乐”的关系,谈谈你对欧阳修的理解。

学生活动:在交流中理解欧阳修忧思内藏、勤政为爱的胸怀,理解欧阳修在忧困中依然坚守政治理想抱负的胸怀气度。最后诵读全文,再次感受作者的胸怀。

七、板书设计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20dad5de7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51.html

《《醉翁亭记》教案(1、2、3课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