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

发布时间:2023-02-19 23:50: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远远望去,陈寅恪故居坐南向北,顺着校道来到陈寅恪故居东侧,只见一排及腰高的木护栏,一扇木篱笆门半开,一条白色的小路直伸到故居门前。护栏旁立有茶褐色花岗岩石碑,上面刻着“陈寅恪教授故居”以及其生平简介。陈寅恪晚年双目失明,只能略辨光影,陶铸探望他时问他有什么需要,大师说:“我的眼睛不好使,出入不方便,帮我把门前的小路涂成白色的吧。”于是学校为他铺设了这样一条白色的小路,还在故居旁的路边加木栏以策安全。沿着笔直的白色小路便可来到故居正门前,几扇百叶小窗紧闭着。正门前有三级台阶,拾级而上,拱型的门有三步来宽,红色的木门向两边半开着,透过内门的玻璃可以看到里面右侧有上二楼的楼梯。这里也是陈寅恪讲学的地方。据说陈寅恪讲课时总是端坐而讲,态度严肃。大师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大师上课时教室总是坐得满满的:一半是学生,一半是慕名而来的老师,人称他是“教授中的教授”。大师的成就早就蜚声海内外,牛津大学一直想聘请他为客座教授,虚位等待多年才另请他人。季羡林说:陈寅恪为一代史学大师,“一代史学大师必须能上承前代之余绪,下开一世之新风,踵事增华,独辟蹊径”。绕着故居静静漫步,经过西侧可看到这里的植物长势都很好:高大的假槟榔,墨绿的蒲葵、青翠挺拔的竹子……多少年了,它们依然忠实地守护着这座小楼。凝视着西侧这丛节节高的翠竹,让人想起大师的“贬斥势利,尊崇气节”,这是大师在自编文集时总结平生为人治学道路,这也正是大师一生凛然大节的写照。来到故居后方仰望,可见二楼是一排五扇大窗,窗下是蓝色的通花瓷雕;一楼相对应的是两边各有四扇大窗,而中间是一扇同样宽的大门。和二楼不同的是一楼的门窗都是拱顶的,门的正上方还有一盏旧式的路灯,加上红墙、绿瓦、蓝通花,隐隐透出一种难能的
古韵。踏上与正门一样的三级台阶,便触手可及经锈迹斑斑的铁门。铁门前的三棵米兰随风舞动,挂在铁门左上侧的新路牌上写着:“中大东北区309”。陈寅恪读书勤奋,治学严谨,长期伏案写作,致目力严重受损,加上连年颠沛流离,生活困窘,导致视网膜脱落。抗战胜利后,英国牛津大学重申旧约,并请陈寅恪赴英治疗眼疾。可惜手术失败,双目失明,便辞去牛津大学的聘约,回国继续执教于清华大学。民国三十七年(1948冬,陈携家南下抵达广州,在地处广州河南的岭南大学任教。广州解放前夕,当时已到台湾的中央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屡电催赴台”,梅贻琦亦有意介绍他到香港大学任教,但陈决意留在广州任教。新中国成立后,陈寅恪曾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等,对中国古代史、古文字文化和佛教经典均有精湛研究。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对陈寅恪的工作和生活十分关怀,陈毅、陶铸、胡乔木、郭沫若等都曾先后专程到中山大学寓所探望过他。民国三十四年(1945陈寅恪双目失明,1962年又不幸摔断右腿骨,长期卧床,目盲体残,在艰难困苦的岁月中,凭着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记忆力,在不能看书和执笔的情况下,继续坚持研究著述,20余年摸黑之中竟完成了百万言以上的论著,他为学术而献身的精神,无不使人敬仰。“文化大革命”期间,陈寅恪惨遭迫害。1969107日逝世于中山大学寓所。陈寅恪逝世后,海内外学人开展对陈的学术研究和探讨,并出版研究陈氏专著多种,如汪荣祖的《史家陈寅恪传》、蒋天枢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冯衣北的《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以及台北传记文学社编的《谈陈寅恪》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2d2306b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c1.html

《陈寅恪.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