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面试练习题15道

发布时间:2020-03-18 16:20: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医学检验专业面试

练习题15


1.列举5例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血液病,主要的鉴别指征?

回答重点:引起外周全血减少的血液病,及各种血液病的主要特征

回答示例:

引起外周全血减少的血液病有以下几种:

①血红蛋白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有核细胞增生低下,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粒、红、巨核三系细胞增生减低。活检示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增加。

PNHHam实验和蔗糖溶血实验呈阳性反应。

MDS:骨髓象中可见至少一系的病态造血。

④非白血性白血病:骨髓象中可见大量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

⑤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象中可见恶性组织细胞。

2.简述骨髓检查的适应证。

回答重点:各种骨髓检查的适应证。

回答示例:

骨髓检查的适应证是:

①外周血细胞数量、成分及形态异常。

②不明原因的发热、肝肿大、脾肿大、淋巴结肿大。

③不明原因的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加快。

④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的疗效观察。

⑤其他:骨髓活检、骨髓细胞培养、微生物学及寄生虫学检查等。

3.试述粪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

回答重点:粪便隐血检查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的价值:

回答示例:

消化性溃疡、药物致胃黏膜损伤钩虫病及胃癌、结肠癌等消化道肿瘤时,粪便隐血试验均常为阳性。故须结合临床其他资料进行鉴别诊断。

在消化性溃疡时,阳性率为40%70%,呈间断性阳性。消化性溃疡治疗后当粪便外观正常时,隐血试验阳性仍可持续57天,此后如出血完全停止,隐血试验即可转阴。

消化道癌症时,阳性率可达95%,呈持续阳性,故粪便隐血试验常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的一个筛选指标。尤其对中老年人早期发现消化道恶性肿瘤有重要价值。此外在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粪便中隐血试验也有84%的阳性率,可作为该病的重要佐证。

4.血沉变化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回答重点:血沉变化对疾病的诊断价值。

回答示例:

生理性增快:女性高于男性。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以及老年人血沉常增快。

病理性增快可见于:

Ⅰ.各种炎症:感染是血沉加快最常见的原因,如急性细菌性感染;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慢性炎症于活动期血沉增快,病情好转时血沉减慢,故血沉(ESR)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②组织损伤及坏死:见于较大范围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常,可作为两者鉴别指标。

.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

.高球蛋白血症。

.贫血

.高胆固醇血症。

血沉减慢:临床意义较小,主要见于红细胞明显增多、纤维蛋白原含量严重减低时。血沉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指标,血沉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5.简述PCR的原理和步骤。

回答重点:聚合酶链式反应的原理,以及三个步骤过程。

回答示例:

1PCR的基本原理是以需要扩增的DNA为模板,以一对分别与模板的5′和3′末端相互补的寡核苷酸片段为引物,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按照半保留复制的机制沿着模板链延伸直至完成新的DNA合成,重复这一过程,即可使目的DNA片段得到扩增。

2PCR的基本步骤包括:

①变性:将反应系统加热至95℃,使模板DNA全部变性变成单链DNA

②退火:将温度下降至适当温度,使引物与模板DNA退火结合。

③延伸:将温度升至72℃,DNA聚合酶以DNTP底物催化DNA的合成反应。

上述三个步骤称为一个循环,这样的循环重复2530次,就可以得到大量的目标DNA

6.ELISA的基本原理是:

回答重点: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的反应原理。

回答示例:

包被:使抗原或抗体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并保持其免疫活性。

酶标:使抗原或抗体与某种酶连接成酶标抗原或酶标抗体,这种酶标抗原或酶标抗体既保留其免疫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

③反应:在测定时,令受检标本(测定其中的抗原或抗体)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同的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其他物质分开,最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成一定的比例。

④显色: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形成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故可根据颜色反应的深浅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由于酶的催化效率很高,故可极大地放大反应效果,从而使测定方法达到很高的敏感度。

7.简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鉴定特征。

回答重点:细菌检验的鉴定方法。

回答示例:

金葡菌的鉴定方法如下:

染色:革兰阳性球菌,呈葡萄串状排列;

培养:血平板上产生透明溶血环;

生化实验:触酶试验阳性;

血清学试验: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

8.外毒素和内毒素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回答重点:外毒素和内毒素在产生方式、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生物学效应上的不同点。

回答示例:

外毒素是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少数革兰阴性菌也能产生。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性质不稳定,易被热、酸及酶破坏;外毒素的毒性作用强;不同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人体组织有选择性的毒性作用,引起特殊病变。外毒素有较强的抗原性,经甲醛处理可脱去毒性,但仍保留抗原性,成为类毒素,类毒素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毒素,用于人工自动免疫;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杆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当菌体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裂解细菌后才释放出来。内毒素对机体组织的毒性作用选择性不强,引起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基本相同。

9.简述电泳的工作原理。

回答重点:电泳的基本原理。

回答示例:

溶液中带电粒子在直流电场中向电性相反的方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蛋白质、核酸与生物大分子具有两性电离及各自等电点(pI)。在pH相同条件下这些生物分子将会有带不同量的电荷。如果要分离一组等电点不同的蛋白质,只要选择一个合适pH,使多种蛋白质在该pH的净电荷差异最大,即可用此电泳方法检查得到满意的分离效果。

10.体内胆红素可来源于何种代谢途径?

回答重点:体内三种胆红素的来源。

回答示例:

体内胆红素的来源:

①体内胆红素大部分由衰老红细胞破坏降解而来。血红蛋白破坏后亚铁血红素经代谢转变成胆红素,约占75%

②体内胆红素小部分来自组织(特别是肝细胞)中非血红蛋白的血红素蛋白质的血红素辅基的分解。

③极小部分由造血过程中血红素的少量分解,即无效造血所产生。

11.简述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

回答重点:红细胞内异常结构的形态,本质,特点。

回答示例: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瑞氏染色后,胞质内出现形态不一的蓝色颗粒(RNA),属于未完全成熟红细胞,颗粒大小不一、多少不等,原因为重金属损伤细胞膜,使嗜碱性物质凝集,或嗜碱性物质变性,或血红蛋白合成中阻断原卟啉与铁结合。见于铅中毒。

豪焦小体(染色质小体):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胞质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直径为12μm暗紫红色圆形小体,为核碎裂、溶解后的残余部分。见于脾切除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低下、红白血病、某些贫血(如巨幼细胞性贫血)。

卡波环:在嗜多色性、碱性点彩红细胞胞质中出现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呈环形、8字形,为核膜残余物、纺锤体残余物(电镜下,可见形成纺锤体的微细管着色点异常)、脂蛋白变性物。见于白血病、巨细胞性贫血、增生性贫血、铅中毒、脾切除后。

寄生虫:在红细胞内可见疟原虫、黑热病原虫等。

12.简述中性粒细胞核象,核左移及核右移

回答重点:中性粒细胞正常核象的特点,核左移的特点,核右移的特点。

回答示例:

①核象定义:是指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状况。

②正常核象: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为主,杆状核与分叶核之比为113,无幼稚细胞。

核左移

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再生性左移:指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者,表示机体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感染(尤其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退行性左移:指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减低者。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低症、严重感染(如伤寒、败血症等)。

核右移

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则称为核右移,常伴白细胞总数减低,为造血物质缺乏、脱氧核糖核酸减低、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所致。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等)、炎症恢复期。在炎症恢复期出现一过性核右移,属正常现象,但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表示预后不良。

13.尿标本保存

回答重点:尿标本在保存过程中几种不同的防腐剂的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

回答示例:

尿标本采集后,一般应在2h内及时送检,最好在30min内完成检验,或进行以下处理:

保存:多保存在2℃~8℃冰箱内,或保存于冰浴中。低温可抑制微生物迅速生长,可保持尿中存在的有形成分形态基本不变。

防腐:常用的防腐剂有:

甲醛:对尿细胞、管形等有形成分的形态结构有较好的固定作用。

甲苯:可在尿标本表面形成一层薄膜,阻止尿中化学成分与空气接触。常用于尿糖、尿蛋白等化学成分的定性或定量检查。

麝香草酚:可抑制细菌生长,保存尿有形成分,用于尿显微镜检查、尿浓缩结核杆菌检查,以及化学成分保存。

浓盐酸:用作定量测定尿17-羟,17-酮、肾上腺素、儿茶酚胺、Ca2+等标本防腐。

冰乙酸:用于检测尿5-羟色胺、醛固酮等的尿防腐。

14.简述正常前列腺液中的重要成分

回答重点:前列腺液中几种重要成分的形态大小及意义。

回答示例:

前列腺液中的重要成分有以下几种:

卵磷脂小体:为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等,多大于血小板,小于红细胞,折光性强。正常前列腺液涂片中数量较多,分布均匀。前列腺炎时数量常减少或消失,分布不均,有成簇分布现象。

红细胞:正常前列腺液中偶见红细胞(<5HP)。前列腺炎、结核、结石和恶性肿瘤时可见红细胞增多;按摩时用力过重,也可导致出血而使红细胞增多。

白细胞:正常前列腺液中白细胞散在,一般<10HP。前列腺炎时白细胞增多,并成堆分布,同时亦可伴有多量上皮细胞。如白细胞>1015HP,即可诊断为前列腺炎。

前列腺颗粒细胞:胞体较大,多为白细胞的35倍,正常不超过1HP,老年人增多。前列腺炎时可增加至数10倍并伴大量脓细胞。

淀粉样小体:体积较大,圆形或卵圆形,约为白细胞的l0倍,呈微黄色或褐色的同心圆线纹层状结构,正常人前列腺液中可存在淀粉样小体,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多,一般无临床意义。

15.补体成分及其意义

回答重点:补体的组成,性质及体内补体的意义。

回答示例:

补体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正常新鲜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样活性的球蛋白。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称补体系统。补体的大多数组分都是糖蛋白,且多属于β球蛋白,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为C3C4

②性质:补体性质不稳定,易受各种理化因素影响,如加热、机械振荡、酸碱、酒精等均可使其失活;在0℃~l0℃下活性只保持34天,冷冻干燥可较长时间保持其活性;加热5630min可使血清中绝大部分补体组分丧失活性,称为灭活或灭能。

③意义:补体的激活途径主要有三种,即经典途径、替代途径、MBL途径。

经典途径:经典途径是以结合抗原后的IgGIgM类抗体为主要激活剂,补体ClC911种成分全部参与的激活途径。

替代途径又称旁路途径。由病原微生物等细胞壁成分提供接触面直接激活补体C3,然后完成C5C9的激活过程。替代途径的激活物主要是细胞壁成分,如脂多糖、肽糖苷及酵母多糖等。

MBL途径:由急性炎症期产生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与病原体结合后启

动激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35869c1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30.html

《医学检验面试练习题15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