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完整版)

发布时间:2018-03-11 23:10: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课题:小数乘以整数

主备教师: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力:1)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笔算。

2)会正确地计算和描述小数乘整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法:经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的理解运用,体验转化、对比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解决难点办法:通过现实情境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启动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

让学生在整数比较和辨析中抓住新知识的关键所在。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对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元、角、分”“米、分米、厘米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计量单位了。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些知识基础,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不但能激发童心童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元和角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将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同学们去过商店、超市吗?在商店、超市买过东西吗?

同学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一)课件呈现,寻找信息

1.呈现“放风筝”的情境以及各种不同形状的风筝。

2.呈现“买风筝”的情境,显示四种形状各异、价格不同的风筝。

3.从图中你能看出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1.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先来解决“买3个蝴蝶风筝多少钱”的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2.追问: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呢?

3.引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一)感知算理

1.算一算:3.5×3,可以怎样计算?

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中的不同计算思路。

(二)重点分析、研讨化“元”为“角”算法的算理

1.组织全班学生对上述多种不同解法逐一进行分析、评价和充分肯定。

2.引导学生着重分析化“元”为“角”的计算方法。

1)师:上述几种算法中,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单?这种算法中的关键是什么?

2)教师边小结边适时板书如下竖式计算过程:

4)小结:刚才我们在解决“买3个蝴蝶风筝多少钱”的问题时,想到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以“元”作单位的小数乘整数,可以转化成以“角”(或“分”)作单位的整数乘整数来进行计算。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动态呈现小数乘整数的过程

1.出示算式0.72×5?,提问:“0.72不是钱数,怎样计算?”

2.引导全班集体交流转化过程和计算方法,教师适时板演乘法竖式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算法。

由于因数0.72化成整数72必须“×100”,所以要使积不变,积360应“÷100”。

(二)将乘得的积化成最简小数

请学生观察乘得的积“3.60”,提问:3.60是最简小数吗?提醒学生,乘得的积如果不是最简小数,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积中小数末尾的0去掉。

(三)小结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

1.引导学生回顾3.5×30.72×5的计算过程。

2. “想一想,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你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又做什么”

3.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归纳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

1)先将小数转化为整数;

2)按整数乘法算出积;

3)再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因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若积的末尾有“0”,末尾的“0”可以去掉。)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一)专项练习

1.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的对比。(第3页“做一做”第1题)

2.确定积的小数点。(第3页“做一做”第2题)

(二)计算练习(第3页“做一做”第3题)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练习一第15题。

2.大练习册相关练习。

说说自己买过的东西的价格。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独立计算出买3个蝴蝶风筝所需的钱数。

2.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分析、对比、讨论后,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话总结、概括:先把3.5元转化为35角,再计算35角×3,最后将结果105角转化成10.5元。

1.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引导学生提出:“能不能转化成整数来计算?”

2.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

3.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小组交流后选代表说说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

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的不同:小数乘整数中有一个因数是小数,整数乘整数中两个因数都是整数;小数乘整数的积中,若小数末尾有0,这个0可以去掉,但整数乘整数的积末尾的0不能去掉。

学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1)学生独立完成。

2)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的?积末尾的0是怎样处理的?

畅谈收获及疑惑。

板书

设计

小数乘以整数

35 扩大10 3 5

× 3 × 3

1 0. 5 1 0 5

缩小10

课后

反思

课题:小数乘小数

主备教师: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6页例3、例4做一做

教学目标:

    力: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法:经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的理解运用,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数学,应用数学的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解决难点办法:结合具体的计算实例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

引导学生发现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为正确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提

供操作依据。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在掌握了小数乘法计算的一般方法之后,学生自己想到可以根据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来解决问题,理解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应该先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1.出示例题。

同学们,最近我们要给宣传栏刷油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吗?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在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之前,需要先算出什么呢?

板书:2.4×0.8________

2.尝试计算。

1)同学们,请观察这个小数乘法算式,它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2)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整数是怎样计算的?那两个因数都是小数又怎么计算呢?

3)小数乘整数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2.4×0.8呢?如果能,应该怎样做?

4)教师适时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3.理解算理。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第一个因数2.410变成24,积就乘了10;再把第二个因数0.810变成8,积就又乘了10,这时的积就乘了100。要得到原来的积,就应把乘得的积192除以100,得1.92

4.进一步明确算理(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不同)。

1)计算出了宣传栏的面积后,怎样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呢?

2)板书:1.92×0.9________

3)这道题也可以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吗?积里的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呢?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探究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观察例3及“做一做”各题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你能发现什么?

(二)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回顾、讨论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1)你是怎样计算的?(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

2)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点小数点时,先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出几位,再点上小数点。)

3.根据学生的讨论和交流,逐步归纳概括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例4

1.出示例题。

1)同学们,我们刚刚总结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你能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下面这道题吗?

2)板书:0.56×0.04________

2.尝试计算。

1)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和遇到的问题。

2)在计算时,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3)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呢?

(四)探究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

1.引导学生分别将每组题中计算的结果和第一个因数比较大小,发现其中的规律。

2.组织学生交流、总结自己发现的规律。

3.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并结合具体例子明确应用这个关系可以判断乘法计算中的一些错误。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一)基本练习

1.练习二第1题(基本计算)。

2. 练习二第2题(基本应用)。

(二)拓展练习

在下面算式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0.48=(       )×(       )=(       )×(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练习二第345题。

讨论交流算法

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口答

学生尝试计算

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教材第6页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补充完整。

学生尝试计算

小组交流

1)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怎么样?

2)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怎么样?

学生独立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互谈收获

板书

设计

小数乘小数

课题:小数乘法

主备教师: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7页例5做一做,练习二第68题。

教学目标:

    力: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掌握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形成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法:经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的理解运用,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数学,应用数学的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利用小数倍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合理选择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

解决难点办法:激活已有经验,帮助学生扩充“倍”的认识。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对“倍”有了初步认识,对两个数量之间“倍”的关系并不陌生,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在本课教学时,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的旧知,让学生先解决整数倍的数学问题,并说一说列式的理由,以利于学生在分析、解决“小数倍”的问题时,能从对整数倍的认识扩充到对“小数倍”的认识。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1.口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0.5      0.7×4      2.1×3     

1.1×8 9×0.8      1.5×2   

2.一支铅笔0.5元,一支水性笔的价钱是一支铅笔的3倍。一支水性笔多少钱?

3.回顾:前面我们学习了关于小数乘法的哪些知识?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利用小数倍解决问题。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呈现教材主题情境图

2.交流: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1)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时;

2)鸵鸟的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

3)要求的问题是“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教师巡视,并指名演板。

1)以前学习的“求一个数的整数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那么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是多少”也用乘法计算。(板书:求一个数的小数倍用乘法计算。)

2)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点小数点时,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集体交流、核对。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回顾检验,适当修正

1.出示教材中小朋友的计算过程

(师:同学们,计算后我们往往需要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瞧!)

2.帮这位女孩验算一下,她算得对吗?

1)把因数的位置交换一下,乘一遍,看对不对。

2)用计算器来验算。

3)根据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来验算。由于561.3的积应该比56大,而7.2856小,所以7.28肯定是计算错了。

3.同学们,在计算时我们往往先入为主,如果再算一遍,不一定能检查出计算中的错误,所以我们可以从刚才同学们使用的各种验算方法中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检查。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除了要检查计算是否正确以外,还要检查横式的得数写了没有,写对了没有?得数的单位名称是否正确?同学们,再检查一下,除了计算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相互督促改正。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一)基本练习

1.练习二第6题(第二排的3道小题)。

2.练习二第8题的第一问:这只长颈鹿高多少米?

(强调用小数倍直观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提高练习

练习二第8题的第二问:梅花鹿比长颈鹿矮多少米?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一)回顾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你是用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来解决今天遇到的新问题?

(二)梳理

1.继续学习了小数乘法计算。

2.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用小数倍解决问题,用小数倍解决问题与以前学过的用整数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样的。

3.计算后一定要验算,针对不同的计算类型可以灵活地选择合适的验算方法,发现错误要及时改正。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练习二第6题、第7题。

开火车口答

说说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自由回答,回顾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以及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等

学生独立收集信息。

1、独立尝试,在练习本上列式并解答。

2、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怎样计算小数乘法56×1.3

3、汇报梳理,构建方法。

独立完成

交流汇报,明确方法。

检查过程,修正错误。

1)先计算,再验算。

2)展示汇报,集体订正。

1)认真审题,明确问题。

2)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3)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独立思考,自主解题。

板书

设计

小数乘法

课题:积的近似数

主备教师: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1页例6做一做,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力: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法:经历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值的过程,体验迁移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地用“四舍五入”法求积是小数时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求积的近似数往往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解决难点办法:在教学“积的近似数”时,可以明确揭示求“积的近似数”的

背景与一般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积的近似数,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实际生活中有些小数并不一定都要知道它们的准确值,只要知道它们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再次使学生感受到求积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活动

三次备课

一、 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1.计算下面各题。

1.5×24   0.37×2.6    

4.02×8.3

2.求下面各小数的近似数。

保留一位小数:3.125.5490.3814

保留两位小数:4.0367.79638.42378

3)我们刚才是用什么方法来求小数的近似数的?应该注意什么?

二、 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1.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数。

2.揭示课题:积的近似数。

3.出示情境图:小狗正在做什么?人们训练小狗缉毒是利用了小狗的什么特点?小狗嗅觉灵敏与嗅觉细胞的数量多少有很大关系,下面请看一个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1、出示例6

1)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2)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怎样解答?

3)题目中对解答这个问题有什么特殊要求?

4)这里的“得数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要求出积的近似数,那么条件中的“0.049亿”是近似数还是准确数呢?为什么不用准确数?

2、(1)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2)解决这个问题时需要注意什么?

3)你是怎样将“得数保留一位小数”的?

4)写横式的得数时要注意什么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一)求“积的近似数”的基本练习

11页“做一做”第1题。

(二)求“积的近似数”的实际应用

11页“做一做”第2题。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练习三第1题、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演板,集体订正。

2)说一说小数乘法应该怎样进行计算?

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看图,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尝试,

学生演板。

小组交流、反馈自己的解答过程。

全班齐练,指名两人演板

集体订正。

全班齐练

板书

设计

积的近似数

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0.049×45

课后

反思

课题: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主备教师: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2页教学内容、例7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力: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有关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类推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教学难点:能根据数据特点,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解决难点办法:在教学将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时,通过具体的例子引

导学生亲身经历“推广”的过程,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使学生明确,现在乘法运算定律中数的适用范围不仅包括整数,也包括小数。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要注意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加强就题说理练习。要适当进行乘法分配律算式结构的正向和逆向的变换训练,提高学生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

个性化设计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1.不计算,直接把上、下两排得数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7×12 8×(5×4    2436)×5

8×5)×4  24×536×5  12×7

2.指名学生说一说在整数乘法中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

3.师:我们知道应用乘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整数乘法计算变得更为简便,那么在小数乘法计算中是否也能应用这些运算定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1.出示教材第12页的教学内容

2.明确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1这里有三组算式,有的是小数乘法计算,有的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那么,你知道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你能说一说第二组中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吗?第三组的两个算式呢?

3.引导

1师:仔细观察这三组算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

2)师:根据算式的特点,你能猜一猜每组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教师引导

1师:同学们都仔细观察了每组中的两个算式,也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测。那么,你的猜测对吗?怎样验证你的猜测对不对呢?(引导学生提出可以用实际计算进行验证。)

2)师:我们刚才已经知道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下面就请同学们实际计算一下,看看你的猜测对不对?看看每组中的两个算式相不相等?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我们已经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了小数。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整数乘法的计算简便,也可以使一些小数乘法的计算简便。

(一)教学例7

1.出示例题。

0.25×4.78×4     0.65×202

2.引导学生审题,明确算式结构和数据特点,确定计算方法。

(二)举例验证,概括规律

1.教师引导

通过同学们的实际计算,我们发现这三组算式中每组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这说明什么呢?

对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我们刚才都是只用了一个小数乘法的例子进行验证,那能不能就说明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一定适用呢?

2.指导

1)师:对,我们还应该举更多的小数乘法的例子来加以验证。那么,你想进一步验证哪条运算定律呢?

2)师:谁来说一说你举了一个什么例子?(注意指导举例算式的结构。)

3)师: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注意理解算式和运算定律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概括规律,揭示课题。

1)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相互交流交流,通过这些例子你发现了什么?

2)师:通过我们对这些算式的观察猜测、计算验证和同学们自己的举例说明,现在谁能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一)基本练习

1.12页“做一做”第1题。

1)教师巡视。

2)全班集体订正,着重交流各小题分别是根据哪条运算定律进行填空的。

2.12页“做一做”第2题。

1),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对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掌握情况。

2)全班集体订正,

(二)实际应用

练习三第5题。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1.提问:这节课你都获得了哪些知识? 在本节课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教师归纳整理。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大练习册相关练习。

学生口答。

说明连线理由。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个乘法运算定律,并用字母表示。

学生观察算式,提出猜测。

学生通过实际计算进行验证。

学生交流验证结果。

学生在练习本上自主尝试计算。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简便计算方法,感受运算定律的作用。

学生全班集体交流,并适时板书计算过程。

学生针对演板和自己的尝试计算进行交流和评价。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学生任意举例,进一步加以验证。

学生参照上面的算式任意举例,看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是不是适用?

乘法运算定律中的数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学生独立练习,

学生独立练习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解答。

2)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感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

设计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课题:解决问题(1

主备教师: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5页例8,练习四第15

教学目标:

    力:经历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能正确运用小数乘法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和整理信息,能根据实际问题和具体数据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和数据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解决难点办法:关注估算思路,注重方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整

地叙述自己的估算思路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对小数乘法的认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价值,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估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14×12.5×0.08     

5.28×995.28

集体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整数。

3.8×3<□   1.78×3.98<□   

2.5×4.12>□    6.1×3.08>□

3)小结:像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先将式子中的因数“放大”或“缩小”成近似的整数,再来思考会简单一些。

1.谈话引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的计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用小数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

2.板书课题:解决问题(1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1.出示例题,呈现问题情境

2.理解题意,叙述题目内容。

妈妈去超市购物,买了2袋大米和一块肉,还想买一盒鸡蛋,看看剩下的钱够不够。

3.收集信息,明确问题。

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强调、突出相关的数学信息。(条件:①妈妈有100元钱;②每袋大米30.6元,买了2袋;③肉每千克26.5元,买了0.8千克。问题: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吗?够买一盒20元的吗?)

4.引导学生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和整理信息。

1)题中有这么多的信息,这里的“30.6元”“26.5元”“10元”20元”都是单价,这里的“2袋”“0.8千克”都是数量。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示、整理这些信息可以更容易让我们看清楚这些单价、数量之间的关系呢?

2)教师归纳:当信息较多时,我们就需要对信息进行适当的整理,并且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这样就比较容易发现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里,我们就需要将各种信息按不同物品的单价、数量和总价分别进行整理,并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这样就很容易看清楚各种物品的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分析与解答

1.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

1)刚才,同学们用表格的形式表示、整理了题目中的各种信息,从表格中你发现了哪些数量关系?

2)要解决“剩下的钱够不够买一盒10元或者20元的鸡蛋”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呢?

3)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思路一:先算出买大米和肉这两件物品的总价,再算出剩下的钱数,然后将剩下的钱数分别与10元和20元相比较,看超不超过10元或者20元。

思路二:先算出买大米、肉和鸡蛋这三件物品的总价,再将这个总价与100元相比较,如果超过100元就不够买,不超过100元就够买。

(二)1.理一理、议一议。

1)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2)我们刚才解决的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

3)解决这样的问题,你觉得用什么方法解答更简便?

2.想一想、说一说。

1)我们刚才用了两种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这两种估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2)教师归纳:通过这两种估算方法的对比,我们发现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和数据特点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要判断“够”的话,所有的数据都要估大或不变;要判断“不够”的话,所有的数据都要估小或不变。估的时候还要注意估大或估小要适度,要能解决问题。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一)基本应用

1.练习四第2题。

2.例题的改编题。

妈妈带95元去超市购物。她买了2袋大米,每袋30.6元。还买了0.8 kg肉,每千克26.5元。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吗?

引导审题:与例题相比,这道题哪个数据有变化?

(二)变式应用

1.练习四第3题。

1)理解题意:解决“100块够吗”这个问题,就是要比较哪两个面积的大小?(房间面积和100块地砖的面积。)

2.练习四第4题。(本题是变式应用,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再留作课堂作业。)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1.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2.用估算解决问题,要根据实际问题和数据特点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那么,你在选择估算方法上有什么体会?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一)课堂作业

1.练习四第1题(第二行)。

2.练习四第4题。

(二)课外作业

1.练习四第1题(第一行)。

2.练习四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组交流:在方框里填的数是多少?你是怎样思考的?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2)学生根据图文叙事:

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和整理信息。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交流、汇报表格里填写的各种信息。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相互交流。

第一问是通过把物品的钱数估大,发现估大后的总钱数不超过100元,判断出“够买”;第二问是通过把物品的钱数估小,发现估小后的总钱数已超过100元,判断出“不够买”。

只需要判断出钱数够不够,不需要进行准确计算。

可以用估算解答,用估算解答更简便。

小组交流:第一种方法是将物品的钱数估大,这样得出的总钱数比实际总价高,也就是说实际总价不超过这样得出的总钱数;第二种方法是将物品的钱数估小,这样得出的总钱数比实际总价低,也就是说实际总价一定超过这样得出的总钱数。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全班集体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集体交流

板书

设计

解决问题(1

 

单价

数量

总价

大米

30.6 

 2

 

26.5 

 0.8

 

鸡蛋

 

 

 

课题:解决问题(2

主备教师: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6页例9,练习四第69题。

教学目标:

    力:经历分段计费问题的解决过程,自主探究分段计费问题的数量关系,能运用分段计算的方法正确解答这类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摘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信息,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回顾与反思,积累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运用分段计算的方法正确解答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探究分段计费问题的数量关系,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解决难点办法: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尤其是对“收费标准”的理解,因

为它直接关系到如何根据里程确定怎样分段。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分段计费问题的本质是分段函数问题,也是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需要根据收费标准及相关信息确定如何分段,再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决。学生在“阅读与理解”中,收集信息,理解题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1. 同学们,你们都乘坐过出租车吧!你知道出租车是怎样收费的吗?

2. 出租车的收费标准是采用分段计费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解决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

3.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1. 呈现情境,明确问题。

1)出示例9的问题情境。

2)提问:这一情境中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知道什么信息?

3)出示收费标准

3 km以内7元”是什么意思?

你为什么认为“3 km以内7元”包括3 km呢?

超过3 km后就要按每千米1.5元的标准收费,并且不足1 km1 km计算。这里“不足1 km1 km计算”又是什么意思呢?你能举例说明吗?

4)问题中行驶里程是6.3 km,根据收费标准,应按多少千米收费呢?

4. 教师归纳,概括要点。

1)问题中的收费标准是分两段计费的,3 km以内是一个收费标准,为一段;超过3 km又是一个收费标准,又为一段。

2)超过3 km部分,不足1 km要按1 km计算,也就是要用“进一法”取整千米数。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分析与解答

1.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尝试解答。

1)教师启发引导:我们已经理解了题意,也理解了这个问题中的收费标准是分两段计费的,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解答?

1预设一(分段计算):

2预设二(先假设再调整):

3. 引导学生积累解决分段计费实际问题的经验。

1)变换例题条件:如果行驶里程是8.4 km,你还能用刚才的方法计算出车费吗?如果行驶里程是9.8 km呢?

2)教师巡视。

3)集体交流订正。

(二)1. 回顾。

1)我们刚才解决的实际问题都具有什么特点?

2)这些问题我们是怎样解决的?

2. 反思用“分段计算”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1)呈现例题及变式题的解答过程。

2)提问:观察、比较上面的解答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揭示规律:应付车费71.5×(总里程-3)。

4)质疑:为什么总是用7元去加后段里程的车费?

3. 反思用“先假设再调整”方法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1)呈现例题及变式题的解答过程。

2)提问:观察、比较上面的解答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揭示规律:应付车费1.5×总里程+2.5

4)质疑:为什么总是用假设车费再加上2.5元?

4. 教师归纳。

1)通过同学们刚才的讨论和交流,我们发现了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规律,找到了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两种一般方法。

2)在解决问题时,我们都应该像这样对解答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从中发现所蕴含的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①妈妈坐出租车行驶了7.2 km,应付车费多少钱?

②王叔叔乘坐出租车,下车后付了16元车费,他至少乘坐了多少千米?至多呢?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一)基本应用

练习四第7题。

1)理解题意:你怎样理解“合影价格表”中的信息?问题“一共需付多少钱”是分哪两段计费?

(二)拓展应用

1. 练习四第8题。

2. 练习四第9题。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1. 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课,本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练习四第6

读懂图文,摘录信息。

出租车的收费标准。

集体交流,理解标准。

学生讨论、交流不同的解答方法。

预设一:分两段计算的,前面3 km为一段,应付车费7元;后面4 km为一段,每千米1.5元,应付车费是1.5×46(元);再把两段应付的车费合起来就是13元。71.5×47613(元);

预设二:用“先假设再调整”的方法解答的,先假设总里程7 km都按每千米1.5元计算,结果是10.5元;而这样前面3 km的费用少算了71.5×32.5(元);再来调整,用10.5元加上少算的2.5元,所以应付车费13元。 1.5×710.5(元),

71.5×32.5(元),

10.52.513(元)。

学生自主解答,

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集体交流

1)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集体交流

板书

设计

解决问题(2

课题:整理复习

主备教师: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复习内容:整理复习

复习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学乘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通过题组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概括能力;

3、通过复习,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简算意识及估算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强化估算意识,培养估算能力;会求积的近似值,并能根据具体情况保留积的近似值。

复习难点: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根据具体情况保留积的近似值。

复习课时:

学情分析:本单元知识大部分学生已基本掌握,但也有一些学生掌握不好,通过复习,使学生巩固本单元知识点,注重加强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引导学生将整数乘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复习

活动

三次备课

一、    整理回顾。

师:在“小数乘法”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大家可以根据昨晚整理好的内容进行交流。

二、巩固深化。

1、填空。

40.6×100=  )÷10=  )÷1000=  

1.29÷100=  )×1000=  )×100=  

2、小方身高12分米是( )米,小红的身高是小方的1.3倍,小红身高( )米,比小方高()米。

3、回顾刚才1.2×1.3的计算过程,你们发现在计算小数乘法时都应用了哪一种数学思想方法?

4、下面的几道题,你能直接说出它们的积各有几位小数吗?

2.5×3.53.42×1.2、□.7×50.1

5、在计算“1.8×0.35”时,除了竖式计算外,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6、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灵活地运用有关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可以使一些计算变得更为简便。下面的两道题,你能进行简便计算吗?

1.25×0.32×2.5     3.5×6.735×1.33

7、判断下面计算是否正确?

6.4×4.57.38          0.18×0.30.54

师: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我们除了可以看“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是否相等”来进行检验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学过的“积与一个因数的大小关系”来判断对错。

在○里填上“>”或“<”。

567×0.89567           1×0.991  

3.53.5×2.7            2.56×12.56

三、拓展应用。

1、一种大米的价钱是每千克2.56元,小明帮妈妈去粮店买这种大米12.4千克。小明要付给营业员多少元?

2、一种长方形布袋,长21.6厘米,宽12.5厘米,8只这样的布袋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布料?

3、用11.6米长的篱笆靠一面墙围成一个宽为1.6米的长方形花圃,花圃的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

四、评议总结。

1、反馈交流。

⑴在做第一题时要注意什么?

⑵做第二题时要注意什么呢?

⑶在做第三题时,要考虑几种情况?我们在考虑问题时,一定要全面,在全面考虑的基础上,再作出适当的选择。

⑷在做第三题时,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出825×64的积,算一算乘数ab中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对于整理的好的,可让学生介绍整理的放法,以培养学生反思和整理的能力。

学生在草稿本上计算后,再组织交流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完成

求所付的钱数时,一般要保留两位小数

一要联系生活实际;二要养成自觉简算的习惯。

小数乘法整理复习

小数乘法 ---转化成--- 整数乘法

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

第二单元 位置

课题:位置

主备教师: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1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力: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行、列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法:使学生经历由语言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位置的过程,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要用两个数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

解决难点办法: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

抽象成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描述物体位置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学生在本单元进一步学习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在为六年级的内容打下必要的基础。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一)激活经验

1.导入:我们在以前学习了用方位确定位置,我们在生活中还常常用“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提问:这有一排同学,举手的是张亮同学。你能描述他的位置吗?

3.有的同学从左往右数,还有的同学从右往左数,但都是只用一个数就表示出了张亮同学的位置,为什么只用一个数就能表示出张亮同学的位置呢?

4.提问:怎样表示出周明同学的位置?赵雪同学的位置呢?

(二)引入新课

1.提问:如果不是只有一排同学,而是教室里的座位,你还能只用一个数就表示出某个同学的位置吗?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继续学习“位置”。(板书课题:位置)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1.观察:教室中学生的座位情境。

2.思考:你现在怎样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呢?

3.引导:同学们的描述各不相同,虽然说法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你们发现哪一点相同?(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两个数、确定位置)

4.揭示:要在教室平面内表示出某个同学的位置,只用一个数是不能确定的。要在教室平面内确定某个同学的位置必须要有两个数,这就是在平面上确定位置的条件。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认识行与列

1.统一行与列的名称。

1)讲述:同学们刚才在描述张亮的位置时,所说的排、行等,都是指的横排,在数学里统一称为“行”;所说的组、条等,都是指的竖排,在数学里统一称为“列”。

2)尝试:你现在能用行数和列数两个数来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吗?

3)追问:你是怎样数的?

2.统一行、列的顺序和方向。

1)设疑:刚才,同学们都说张亮的位置在第3行,但有的同学是从前往后数的,还有的同学是从后往前数的;在说张亮的位置是第几列时,有同学说是第2列,也有同学说是第5列,张亮的位置到底是第几列呢?

2)归纳:看来还需要统一行、列的顺序和方向,在确定第几列的时候,我们约定从左往右数;在确定第几行的时候,我们约定从前往后数。

在平面图上确定行与列

将座位情境图抽象成座位平面图。

(二)认识数对

1.自主探索表示位置的方法。

1)提问:我们用行数和列数两个数描述了张亮同学的位置,也在平面图上标出了张亮同学的位置,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记录张亮同学的位置呢?

2)反馈交流

2.评价归纳:同学们的表示方法各不相同,但想法都很好,都想到了用两个数分别表示行与列。但有的是先表示行,有的是先表示列,还有的是借助文字、符号、箭头来说明行与列。但像这样表示,不仅记录麻烦,交流时还要请同学们一个一个去解释,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3.统一位置的表示方法。

1)在数学里是怎样统一、怎样规定的呢?张亮的位置在第2列、第3行,在数学里就用(23)表示。

2)理解(23)的含义

3)揭示数对的名称:像这样用两个数分别表示列和行,前面的数表示列,后面的数表示行,两个数中间用逗号隔开,并在两个数外面添上小括号表示是一个整体,像这样的两个数称为“数对”,这节课学习的就是用数对确定位置。

4.数对的读法。

以张亮的位置为例,可以直接读(23),也可以读作数对(23)。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1.在图中找出数对(12)、(53)的位置。

2.数对(64)表示的是王乐同学的位置,你能指出哪个是王乐同学吗?

1.王艳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赵雪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看一看有什么不同。

2.用数对表示出周明、张亮、赵雪三个同学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3.用数对表示出李小冬、孙芳、张亮三个同学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1、生活举例(第19页“做一做”)

2、实际应用

1.练习五第2题。练习五第5题。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1.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教师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课堂作业:练习五第14题。

2.课外作业:练习五第3题。

回顾以前学过的方位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回答:第几组第几个;第几排第几个;第几行第几个;第几条第几个……

学生回答:第3行第2列;第3行第5列;第5列第3行;第2列第3行。

全班讨论、交流

1.在平面图上标明行、列的顺序和方向。

2.在平面图上标出张亮同学的位置。

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表示方法。

全班交流得出:(统一表示方法)

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任意举一例。

同桌合作完成

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板书

设计

位置

课后

反思

课题:位置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20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五第68题。

教学目标:

    力:.在经历把具体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点的过程中,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关系。

    法:在综合应用位置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点与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在方格图上用数对准确表示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发现同一行、同一列等特殊数对的特征。

解决难点办法:通过学生熟悉的方格纸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实际问题转化成用数

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描述物体位置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学生在本单元进一步学习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在为六年级的内容打下必要的基础。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1.教师谈话:这是我们昨天留给大家的一道利用数对涂色的练习题,你们都完成了吗?(PPT课件出示练习五第3题)

2.提问:题中小精灵说“(9,8)这个格已经涂好了”,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这里的“(9,8)”表示什么意思?

2)你能在图中指出第9列吗?能指出第8行吗?

3.呈现涂色完成后的结果。(课件演示)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1.教师谈话:动物园里有许多动物场馆,为了便于游客找到各个场馆的位置,绘制了下面的示意图。在这幅示意图里用一定大小的方格来统一距离,用格点(方格纸上竖线和横线的交点)来表示场馆。(PPT课件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2.质疑:在这幅示意图中,哪些是它的列?它的第1列在哪里?哪些是它的行?它的第1行在哪里?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数对与位置的知识。(板书:位置)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教学例2

1.认识“动物园示意图”中的列与行,明确起点。

1)观察比较:这幅“动物园示意图”和我们上节课认识的涂色方格图有什么不同?(PPT课件演示)

2)引导归纳(着重归纳以下几点)。

①示意图中每条竖线都按顺序标上了数,而涂色方格图中是把每竖条(列)小方格标上数,说明在示意图中是把每条竖线看作列。

②示意图中每条横线也都按顺序标上了数,而涂色方格图中是把每橫行(行)小方格标上数,说明在示意图中是把每条横线看作行。

③示意图中的0既是列的起点,也是行的起点,说明列的顺序还是从左往右,行的顺序还是从前往后。

④涂色方格图中的每个小方格都可以用数对来确定它的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示意图中每条竖线和横线都有一个交点,每个交点也可以用数对来确定位置。

3)教师概括: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发现示意图就是要我们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它把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实际问题通过方格纸转化成了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

2.理解数对表示的含义和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大门在方格纸上的位置。

2)组织学生交流如何用数对表示大门的位置。

3)呈现教材中用数对表示大门位置的情境。

4)结合情境交流反馈:这位小朋友和我们很多同学一样,用数对(30)表示大门的位置。这里的“3”表示什么?“0”表示什么?为什么用数对(30)来表示?

5)归纳小结:大门的位置在第3列的起始行,也就是第0行,所以用数对(30)来表示大门的位置。“0”既是行的起点,也是列的起点。

3.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熊猫馆的位置。

1)引导:在方格纸上,第3列的起始行是大门,看一看在第3列的其他行有没有什么动物场馆呢?

2)提问:你能用数对表示熊猫馆的位置吗?

3)组织交流:你是怎样表示的?为什么这样表示?

4.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其他场馆的位置。

1)提问:我们已经用数对表示了大门和熊猫馆的位置,你能用数对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2)组织交流:你是怎样表示的?为什么这样表示?

(二)1.根据给出的数对标出场馆的位置。

1)在示意图中标出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的位置。

2)组织交流:你是怎样确定这些场馆的位置的?

2.看图讨论同列数对的特点。

1)请同学们看示意图,我们已经知道大门和熊猫馆都在第3列,你发现它们的数对有什么特点?

2)这一列上还有许多其他的点,它们的列数都是3,但它们的行数没有确定,你能用一个数对来表示这一列上所有点的位置吗?〔可以用(3a)、(3y)表示〕

3.看图讨论同行数对的特点。

1)请同学们看示意图,比较大象馆和海洋馆的位置,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2)这一行上同样也有许多点,它们的行数都是4,但列数不确定,你用一个什么样的数对来表示这一行上所有点的位置呢?

3)猩猩馆(03)和狮虎山(43)在同一行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4.看图讨论行、列交换数对的特点。

1)我们比较了猩猩馆和狮虎山的位置,再来比较猩猩馆和大门的位置,你发现它们的数对又有什么特点呢?

2)讲述: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定要按照规定先写列数,后写行数。如果把列数和行数的位置写反了,表示的实际位置也就不同了。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1.第20页“做一做”第1题。

2.第20页“做一做”第2题。

3.练习五第8题。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一)学生小结

1.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教师归纳

1.学会了用数对表示位置。

1)根据点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出来;

2)根据给出的数对寻找点的位置。

2.找到了数对中数的特点跟位置变化之间的关系。

3.用数对描述建筑物的方位及行走路线。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课堂作业:练习五第7题。

2.课外作业:

1)练习五第6题;

2)阅读本单元“生活中的数学”;

展示自己作品

全班交流

学生观察、讨论、相互交流看法

学生观察大门在方格纸上的位置。

交流如何用数对表示大门的位置。

尝试完成

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展示

小组合作、观察、交流

可以用(b4)、(x4)表示。

学生独立完成,

反馈交流

学生理解题意

学生自由选择一个建筑物进行描述,进行反馈。

独立完成第(2)、(3)两问,指名回答,全班反馈交流。

板书

设计

位置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复习内容:整理复习

复习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表示、确定位置的能力。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复习重点: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表示、确定位置的能力。

复习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复习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完本单元内容后,已掌握用数对描述物体位置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复习,学生在本单元进一步学习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复习

活动

三次备课

一、 基础性练习    

 1、填一填,再回答 

    、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中的位置时,我们规定:竖排叫做(   ),横排叫做(   ),确定第几列一般从(  )往(  )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  )往(  )数。 

    、在第4列第5行,用数对表示是(       );  用数对表示是(27),那么它在第(   )列第(   )行,(87)在图中表示第(    )列第(    )行的位置。    

2、动物园的平面图。 

    、动态生成方格图,渗透坐标思想 

    、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大门的位置吗?请生汇报,说理。    

 、游戏:猜景点 

    任选你想去的一个景点,用数对表示它的位置。小组内同学看数对说地名,看看说得对吗?全班交流。 如果想去的景点是在(   4),可能是哪里? 

得出:一个数能准确说出一个地点的位置吗?数对中的两个数能帮助我们很快在平面图上找到某个具体的地点。 

    鳄鱼潭在(24),请标出。图上(42)和(24)表示的位置相同吗?为什么? 得出:数对表示位置时不仅要用两个数,还要注意两个数的顺序。 

    小强的位置在(31),他要去的地方位置在(65),你能沿着方格线画出他的行走路线吗?       过渡:数对能表示一个人的具体位置,平面图上一个地点,利用数对还能准确描述图形的具体位置。     

 二、巩固性练习: 

    书本第235678题,学生先独立练习,老师再有选择、有重点地加以点评,指正   

 三、发展性练习     

1、移动图形 

  、在格子图上画一个直角三角形ABC,并构建一个平面示意图,确定列和行,用数对表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 

  、把三角形ABC向右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两格后的图形用A’B’C’标出对应的点,并用数对表示A’B’C’的位置。 

 、把三角形ABCB点逆时针90°,得到的图形用A”B”C”标出对应的点,并用数对表示A”B”C”的位置。    

2、五子棋 

明明和小强下五子棋: 

明明执黑子先下,小强执白子后下。    明明和小强的落子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明明:1、(45   2、(56  3、(67   4、(785、(47   6、(57    

小强:1、(55   2、(66  3、(34   4、(89      5、(44   6、(77 

、请你根据所给的信息,画出一个简单的棋盘,并在棋盘上画出黑子和白子。 

、你认为谁赢的可能性大?如果你是明明,你的下一步棋子准备放哪?请用数对表示。  

3、涂色游 

根据下面给出的数对给方格涂上相应的颜色,并说说涂出的图形是什么。 

红色:(34),(45),(56),(67),(76),(85),(94),(44),(54),(64),(74),(84)。  

蓝色:(41),(42),(43),(81),(82),(83)。

黄色:(86),(87)。 

绿色:(710),(89),(811),(99),(911),(109),(1011),(1110)。   

  四、课堂总结: 

    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学们说说在哪些领域会用到这个知识?我们学好这个知识对于大家以后指导自己的生活,工作都有重要的作用。我们今天练习的这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有哪些地方还需要加强?

学生交流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对于整理的好的,可让学生介绍整理的放法,以培养学生反思和整理的能力。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组织交流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独立完成

同桌合作完成

独立完成

小组交流展示

整理复习

数对(列,行)

第三单元 小数除法

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2425页例1

教学目标:

    力: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类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

解决难点办法: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

讨论总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PPT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与旧知识联系十分紧密。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以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等知识为基础来说明的。小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除的步骤和整数除法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因此,要注意复习和运用整数除法的有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好基础。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1.用竖式计算:268÷4224÷4252÷6345÷15

2.说一说:224÷4这道题是怎样计算的?

3.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用同学们掌握的整数除法的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教学例1

1.出示例1,引导理解题意。

1)题目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2)题目中要我们求什么?

2.尝试列式,分析数量关系。

1)要求“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应该怎样列式?教师板书22.4÷4

2)思考:为什么用“22.4÷4”?

3.揭示新课,感受学习价值。

1)观察这道除法算式,和我们前面复习的除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2)揭示课题:看来,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遇到需要用小数除法计算的问题,小数除法还是数学四则运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学习一个新的单元──小数除法,这节课我们先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4.提出问题,自主思考算法。

提出问题:我们已经会计算整数除法,那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该怎样计算呢?

5.教师引导,交流不同算法。

我们已经会计算整数除法,在不改变商的大小的前提下,怎样把小数变成整数呢?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虽然变成了整数除以整数的形式,但在计算时仍然会遇到小数除法的问题,学生无法完成计算。

3)交流对想法二的感受:这样虽然可以算出结果,但是计算时你有什么感觉呢?

6.分步探讨,理解竖式算理。 

1)引导谈话:想法二虽然可以算出结果,但是计算过程比较麻烦;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列竖式计算小数除法的方法。

2)指导学生列出除法竖式。

3)引导学生计算,并适时提问:这个余下的“2”表示什么?(教师用小纸片遮挡住被除数的小数部分,并适时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

4)引导学生理解除到被除数十分位的算理,并适时提问:这个“24”又表示什么呢?(教师揭去遮挡的小纸片,并适时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

5)引导学生完成计算,并适时提问:用24个十分之一除以4,每份是多少?怎样在商上面表示6个十分之一?(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6)比较列竖式计算和将22.4 km改写成22 400m计算的结果,提问:这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吗?说明了什么?

7.观察对比,归纳计算方法。

1)观察小数点的位置,提问:观察竖式中被除数和商的小数点,你发现了什么?

2)对比“22.4÷4”和“224÷4”的竖式计算,提问:你发现它们在竖式计算中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3)引导归纳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完成第24页“做一做”。

练习六第1题。第6题。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1.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注意什么?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给大家听一听!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练习六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讲评

回顾整数除法

坚持晨练可以锻炼身体,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 km

按计划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

学生口头列式

路程÷时间=速度

除数还是整数,但被除数是小数。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指名学生回答。

预设一:把被除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变成224,把除数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变成40,再来计算。

预设二:把22.4 km改写成22400 m,再来计算。

认真聆听,理解算理

小组讨论交流

照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展示学生作业,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板书

设计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二)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24252、例3

教学目标:

    力:学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法: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跟整数除法之间的关系,促进学习的迁移.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除数是整数,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以及商的最高位是0的小数

除法的计算方法。

解决难点办法: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

讨论总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与旧知识联系十分紧密。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以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等知识为基础来说明的。小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除的步骤和整数除法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因此,要注意复习和运用整数除法的有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好基础。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1、提问:“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2、计算:

122.4÷4 221.45÷15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教学例2

1.出示例2。(PPT课件演示。)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教师板书或PPT课件演示:28÷16

3.你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4.明确算理和算法。(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1)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2)除到被除数的末尾还有余数时,为什么可以添0继续除?

3)除得的7为什么写在十分位上?

4)除得的5为什么写在百分位上?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教学例3

1.出示例3。(PPT课件演示。)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教师板书或PPT课件演示:5.6÷7

3.你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二)1.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PPT课件演示)

1)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

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末尾添0再继续除;

4)整数部分不够除,在个位商0,点上小数点继续往下除。

2.引导学生自己尝试验算。

引导:要检验小数除法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可以怎么办?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一)基本练习

25页“做一做”。

可以让学生从每组中各选择一题进行计算练习。

(二)提高练习

1.练习六第1题。

指导学生按题组计算,在计算中比较每组的两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练习六第6题。

(三)解决问题

练习六第3题。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1.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注意什么?

2.阅读课本第2425页,关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给大家听一听!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练习六第2题。

2.练习六第4题(第二行)。

回顾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学生尝试竖式计算,然后小组里相互交流。

学生交流竖式计算过程,

学生尝试竖式计算,然后同桌相互交流。

学生交流竖式计算过程,

学生自主验算:请同学们从三道例题中任选一题进行验算。

学生交流验算方法。

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它们的计算方法相同,不同的是商的小数点的处理。

学生独立判断。

学生交流“错在哪里”,并改正。

学生理解题意。

学生根据“一共花的钱÷分钟数=每分钟花的钱”的数量关系列式。

学生列竖式计算,然后交流订正。

板书

设计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二)

①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继续往下除。

②除到被除数的末位仍然有余数,要在后面添0继续除。

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教材五年级上册28-29页例4、例5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力: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的算理,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法:在探究一个数除以小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转化和归纳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中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利用商不变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正确地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

解决难点办法:

教具准备:PPT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突出转化思想。主要体现在:突出基本方法是“把除数转化成整数”;用虚线框的图示呈现了根据商不变性质,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100倍,使除数变成整数的过程。之后出示简便的写法。教学前可先复习商不变性质,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一、故事激趣,铺垫新知

(一)故事激趣 (回顾商不变性质)

1.小故事:猴王分桃。(PPT课件演示)

花果山上桃子丰收了,猴王要给大家分桃子。他对一只小猴说:“给你6个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吧!”小猴嘟囔着:“那么点!”猴王听了又说:“那就给你60个桃,平均分给30只小猴!”小猴说:“真小气!”猴王把手一挥:“好,给你600个桃,平均分给300只小猴,你满意了吧!”小猴子听了,高高兴兴地领桃子、分桃子去了。分完桃子,小猴又纳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2.提问:小猴为什么又纳闷了吗?

(二)铺垫新知(运用商不变性质填空)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7.53÷0.3=( )÷3

2300.3÷1.43=( )÷143

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引入新课

1.教师谈话:我们在前面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除法,学习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2.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1.出示例4情境图。(PPT课件演示)

提问:图中奶奶在干什么?

2.简单介绍“中国结”。

3.将例4补充完整,明确条件和问题。

1)教师补充条件:大家知道编一个这样的中国结要多少丝绳吗?(0.85 m

2)用PPT课件补充其他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4.明确解答方法。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探究计算方法。

1)明确问题:这里除数是“0.85”,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2)教师引导: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会计算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怎样想办法计算呢?

3)教师评价:对!我们已经会计算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那就可以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在数学里,“转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和方法,在探索新知识时,我们常常将没有学过的知识(未知)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已知)来解决。(4)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转化的方法,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6.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转化方法。学生集体交流、讨论和评价尝试转化的方法。

1)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转化的?

2)在这些不同的转化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

3)利用商不变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二)1、讨论竖式的书写形式。

1)提出问题:在转化时要注意除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被除数也要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也就是说除数和被除数要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这一转化过程如何在除法竖式中体现呢?(PPT课件演示)

2)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逐步演板(或PPT课件演示)竖式计算过程。

2、总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加以完善,并提炼成“一看、二移、三计算”。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1.练习七第1题。

2.第29页“做一做”第1题。

3.第29页“做一做”第2题。

(二)拓展应用

1.练习七第4题。2.练习七第5题。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哪些地方你已经能够熟练掌握了?哪些地方容易出错,需要引起重视?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练习七第2题(第二行)。

2.练习七第6题。

小组讨论、交流

看图,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列式: 7.65÷0.85

分析数量关系:为什么用“7.65÷0.85”?(丝绳的总长度÷每个中国结的长度=中国结的个数)

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学生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1)学生独立判断,并改正。

2)同桌相互交流。

3)汇报、小结。

1)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谁能把条件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3)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订正。

板书

设计

一个数除以小数

课题:商的近似数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教材五年级上册32页例6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力: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感受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法: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取商的近似数,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求商的近似数与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解决难点办法: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

讨论总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小数除法中取近似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除不尽的时候,一种是除得尽,但是小数位数比较多,根据实际需要不用这么多。为了让学生体会,教材不再提示用计算器计算,而是在笔算过程中感受除不尽的时候,根据实际需要取近似数。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按照要求写出表中小数的近似数。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保留三位小数

1.7396

 

 

 

 

2.求出下面各题中积的近似值。

1)得数保留一位小数:2.83×0.9

2)得数保留两位小数:1.07×0.56

3.揭示课题:我们已经会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数了。在小数除法中,常常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虽然除得尽,但是商的小数位数比较多,实际应用中并不需要这么多位的小数,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商的近似数。)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1.教学教材第32页例6

1)出示例6题目信息。(PPT课件演示。)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中的信息自主列式计算,并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给予适当指导。)

3)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还除不尽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计算价钱时,通常只精确到“分”,这里的计量单位是“元”,那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①学生回答后,修改自己的计算过程,得到19.4÷121.62(元)。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两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三位小数,再将第三位小数“四舍五入”。

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精确到“角”,又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①通过上面的两次计算,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数?

②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介绍求商的近似数的简便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时,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可以不用再继续除,只要把余数同除数作比较。

①如果余数小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小于5,直接舍去;

②如果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等于或大于5,要在已求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

(二)对比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1)对比求“1.07×0.56”的积的近似数与求“19.4÷12”的商的近似数,想一想,它们在求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思考: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1.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3题。

2.提高练习。

判断对错。(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

1)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

2)求商的近似数时,精确到百分位,就必须除到万分位。(

3)求商的近似数和求积的近似数一样,必须先求出准确数。(

3.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2题。

2)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4题。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36页练习八第5题。

说说求近似数的方法

独立完成

理解题意

尝试独立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

订正后,学生明确:商保留一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二位小数,再将第二位小数“四舍五入”。

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交流、概括。

①相同点:都是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②不同点:求商的近似数时,只要计算到比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

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②集体订正,着重让学生明确每一小题除到第几位小数,然后怎么取近似数。

①理解题意,说一说要想知道“是上午铺路的速度快,还是下午铺路的速度快”,该怎么办?

②学生独立计算。

③学生交流各种不同保留小数位数的情况,体会只要能比较出速度的快慢,保留的小数位数越少越简单,明确取近似值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精确度,灵活选择保留的位数。

板书

设计

商的近似数

商保留整数,除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

商保留一位小数,除到小数点后面第二位

商保留两位小数,除到小数点后面第三位……

课后

反思

课题:循环小数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教材五年级上册33-34页例7、例8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力: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认识循环节,

能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

    法: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与概括能

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循环小数,会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

教学难点: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解决难点办法:引导学生探究商循环出现的原因。结合学生发现的规律,理解

商出现循环的原因,是余数的重复出现。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结合具体计算,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由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给出故事情境。(PPT课件适时演示。)

1)在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什么呢?……

2)你能接着讲这个故事吗?

2.理解“循环”。

1)同学们,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2)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我们把它称为“循环”(板书:循环)。在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循环的现象,如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你们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循环的现象呢?

3)这样的循环现象不仅出现在故事中、生活中,在我们的数学中也有这种有趣的循环现象,你们想了解吗?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揭示课题。

1)出示教材第33页例7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并列出算式400÷75

3)组织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观察竖式计算的过程,问:从中你能发现什么?

4)揭示课题:怎样表示这种“永远也除不完”的商呢?这样的商有什么特点呢?就是我们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循环小数。(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1.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1)教师:我们刚才发现了400÷75的竖式计算过程中有三个特点,下面我们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它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

2)猜想: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是多少?它的第4位商是多少?第5位商呢?

3)验证:是这样的吗?同学们可以接着往下除试试看。

4)表示:那么我们可以怎样表示400÷75的商呢?

5)揭示:像5.333…这样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

2.进一步认识循环小数。

1)出示教材第33页例8

2)请同学们观察这两道算式的商,你发现有什么特点?(PPT课件演示。)

3)思考:你觉得像这样的算式除到哪一位就可以不除了?

4)揭示:像5.333…、1.555…、7.14545…这样的小数都是循环小数。

5)归纳:观察这些循环小数,想一想,到底怎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6)练一练:下面哪些数是循环小数?(PPT课件演示。)

0.426426 1.444

6.32121 3.1415926

3.认识循环节,学习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PPT课件适时演示。)

1)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第34页“做一做”上面的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什么是循环节?

②怎样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

2)老师介绍简便记法的读法。例如7.14545…记作 ,读作:七点一四五,四五循环。

4.认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1)尝试计算:我们刚才在“做一做”的第2题中已经计算了三道除法题目,现在请同学们再计算下面两题:15÷161.5÷7

2)思考:请同学们观察这五道除法算式题,想一想,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

3)教师概括:我们把小数部分的位数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4)质疑:循环小数是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为什么?

5)建立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之间的关系。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1.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6题。

2)完成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7题。

2.提高练习。

完成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9题。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37页练习八第11题。

学生继续讲这个重复的故事。

学生交流、互动, “重复出现”“不断”“依次”等。

学生交流,发现400÷75的竖式计算过程有三个特点:

①余数总是重复出现“25”;

②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③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

学生交流发现:如果继续除下去,无论除到哪一位,只要余数重复出现“25”,它的商也就会重复出现“3”。 小组交流得出: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永远也除不完的商;教师板书:400÷755.333…。

学生用竖式计算28÷1878.6÷11

学生发现:只要余数出现重复了,就可以不除了。因为余数重复出现,商也会跟着重复出现。

学生尝试写出几个循环小数。

学生尝试归纳,然后让学生打开教材第33页看看是怎么说的

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明什么是循环节以及如何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

学生归纳出两种情况:一种是继续除下去能够除尽,像153÷7.215÷16一样;另一种情况是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像2.29÷1.123÷3.31.5÷7一样。

学生独立计算

学生交流哪些题的商是循环小数。

学生说一说对于简便记法表示的循环小数取近似数时应注意什么?

板书

设计

循环小数

 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

 小数  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

      (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复习内容:循环小数的练习。

复习目标:使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复习重点:能根据需要正确地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复习难点:能根据需要正确地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复习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完本单元内容后,已积累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复习

活动

三次备课

一、基本练习

1、口答

0.5×0.2 6.3÷2.1  0.51÷17 

1.6×0.05  0.56÷14  0.8×0.7 

32.819 8÷0.4   1.820.63 

8.2÷0.01 0.060.9 0.67×1.24

0.8×0.5  40.25 1.6÷0.38 

0.150.5 10.75  0.48÷0.03

2.把下面各数中的循环小数用括号括起来。

1.3939  2.133…  0.47878… 1.121212 0.56666… 0.3 0.2142857142857……  1.72  

指出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为什么?

二、指导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用循环小数表示所得的商。

9÷11 2÷13 0303÷5 10÷7

2.练习七第4题。

3.练习七第6

三、作业

练习七第5题。

开火车口答

学生独立用括号把循环小数括起来,再说一说什么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并检查自己括的对不对。

集体订正。

独立完成

交流两种表示方法是否正确。

学生独立填在课本上。学生讲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的方法。

独立审题并按题目要求列式计算。

循环小数

 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

 小数  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

      (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教材五年级上册35页例9“做一做”

教学目标:

    力: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并有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意识

    法: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填得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引导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

解决难点办法:计算、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能够使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对规律的发现需要经历一个观察、对比、分析等过程,所以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留够充足发现规律的时间。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1.出示:比一比谁算得快。

32.47÷15 63.79÷5.2=

2.教师引入:在计算这些题目时,同学们是不是感到很麻烦?这时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器。用计算器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一些规律呢!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1、使用计算器,小组合作

任意给出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用最大数减最小数,对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呢?

2、采访学生,有什么感受。

师:仿佛掉进了数学黑洞,永远出不来,非常的神奇,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的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1.出示教材第35页例9例题。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订正答案: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师小结:这些都是循环小数。并引导,你发现了哪些规律?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2.引导学生按规律写结果:同学们,通过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计算结果,我们发现了规律。现在大家能不能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呢?(出示以下例题)

6÷11 7÷11 8÷11=

9÷1l=

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的?

(根据1÷112÷11……5÷11的结果得出的规律来写商的。)

3.检验:同学们写出的规律对不对?用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学生自主验证计算结果,与自己得出的结果作比较。

4、用计算器验证。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独立完成“做一做”,你发现什么规律?

肯定学生去探索规律后的秘密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希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研究中去发现探索更多的规律。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畅谈收获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独立练习 P31 7-9

学生自主计算并订正结果。

小组汇报,展示过程,讨论发现。

商是循环小数

下一题结果是上一题的2倍…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校对。

学生观察、比较

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得出的结果。

板书

设计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计算器:省时、省力、精确

课后

反思

课题:小数除法—解决问题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教材P3910教材练习九第125789题。

教学目标:

    力:在实际应用中,会灵活的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法: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解决难点办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互动交流。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是个难点,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时需要使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求商的近似值才合理。因此,在取近似值时需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导入: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小数除法,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1.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的第(1)题:

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先让学生读题并思考: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师引导学生思考,瓶子的个数都是整数,怎样取近似值?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

2.5÷0.46(个)

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装不下,因为6×0.42.4(千克),还剩下0.1千克装不下。所以需要7个瓶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结:虽然6. 25的十分位的“2”比5小,但在这里仍然要向前一位进一。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称为“进一法”。(板:进一法)

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需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如装东西需要多少容器,做东西需要多少材料等)

2.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2)题:

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引导学生读题,并分析题意,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25÷1.516.666……(个)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取近似值?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

包装17个礼盒,即1.5×1725.5 (m),丝带不够。

师引导并小结:那只能取商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的尾数应去掉。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去尾法”。(板书:去尾法)

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问题需要用到去尾法?并比较一下这两个例题,有什么不同?

(取近似值一个用的是“进一法”,一个用的是“去尾法”。)

引导学生发现去尾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少1,进一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多1

让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

引导学生小结:如果求平均数或者计算题的近似值,就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买东西或做成一个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或做整个的物品,用“去尾法”。如果要装东西,比如用油桶装油,因为多的油都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板书:根据实际情况)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1.出示教材第40页练习九第1题。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理解题目的内容和要求。

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7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说一说是怎么取得的结果。教师强调:做东西时,只能舍去小数部分,用“去尾法”。

3.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8题。

4.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9题。思路:要算能买几支同样的笔,先算出买完相册后还剩多少钱,再用这些钱除以笔的单价。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引导总结: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时需要使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求商的近似值才合理。因此,在取近似值时需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教材第40页练习九第25题。

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计算:2.5÷0.46.25()

小组交流、讨论

学生读题,并分析题意,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学生进行讨论,汇报:

指名学生发言,找出已知条件。

小组合作交流,整理解题思路。

学生先分析题意,然后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说一说如何解答,再列式计算。

板书

设计

解决问题

进一法

根据实际情况

去尾法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复习内容:教材P4041练习九第3461013

复习目标:1进一步感受要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经历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复习重点:灵活运用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难点:“进一”法、“去尾”法取商。

复习课时:1课时

活动

三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出示题目

1.小强是用50元买了12个蛋糕,平均每个蛋糕多少钱?

2.蛋糕店特制一种生日蛋糕,每个需要0.32kg面粉,李师傅领了4kg面粉做蛋糕,他最多可以做几个蛋糕?

350个奶油蛋糕,要全部装在盒子里,每8个装一盒,至少需要几个盒子?

这三道题目告诉我们:要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数,如果求平均数或者计算题的近似值,就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买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整个的物品;如果用油桶装油,因为多出的油也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桶。

师:求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是使用“四舍五入”法。全部用“四舍五入”法解决今天的三个问题很不合理,我们必须根据实际生活需要,合理选择不同的方法来求商的近似值。有时需要去掉小数部分(无论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舍去),有时需要进一(无论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进一取整数),这里所用的方法分别叫“去尾”法、“进一”法。

二、探究新知

1.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求商的近似值

出示:五(1)班的同学准备装饰教室,他们准备了长为5M的红纸,长为8M的黄纸。每长为0.12M的红纸可以做一朵红花,每长为0.37M的黄纸可以做一朵黄花。

(1)可以做多少朵红花?

(2)可以做多少朵黄花?

(3)3朵红花和3朵黄花扎成一束,一共可以扎成多少束花?

引导分析

(1)要求长为5M的红纸可以做多少朵红花,用除法计算。

(2)要求长为8M的黄纸可以做多少朵黄花,用除法计算。

(3)根据红花和黄花的数量分别求出各有几个3,比较后确定可以扎成多少束花?

教师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如本题中的花是一朵一朵的,所以应该用“去尾”法取近似数。因为黄花只能扎成7束,所以最后确定扎成多少束时,必须以较少的为标准。

2.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

出示教材第40页练习第3题。

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所求问题:一台喷雾器每小时可以喷多少棵?

所需条件:3台喷雾器4小时喷了300棵。

问:这题能一步算出最后结果吗?

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指名有代表性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一:300÷3=100(棵) 二:300÷4=75(棵)

100÷4=25() 75÷3=25(棵)

综合算式:300÷3÷4 300÷4÷3

请同学说一说每道算式求的是什么?

⑶观察对比: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出示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11题。

教师:450g橙子粉能冲多少杯?冲这么多杯需要多少克方糖?

小结: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用“进一法”,有时要用“去尾法”。

2.教材第40页练习九第4题。

3.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13*题。

教师提示:商的小数点向右多点一位,说明商错了,正确的商就是2.46,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下面就可以按除法各部分这间的关系得到结果。被除数÷商=除数

四、课后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作业:教材第4041页第61012题。

学生独立完成

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呢?

学生尝试解答,集体订正。

规范解答

(1)5÷0.12=41(朵)……0.08M 0.080.12,不够做1朵。

答:可以做41朵红花。

(2)8÷0.37=21(朵)……0.23M 0.230.37,不够做1朵。

答:可以做21朵红花。

(3)41÷3=13(束)……2(朵) 21÷3=7(束)

答:一共可以扎成7束花。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学生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分析过程,并讨论处理的结果方法。

学生自主完成,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订正。

小组内分析题意,讨论算法,然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练习

方法一:300÷3=100(棵) 方法二:300÷4=75(棵)

100÷4=25() 75÷3=25(棵)

综合算式:300÷3÷4 300÷4÷3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复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13页第1题及相关练习。

复习目标:1归纳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除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归纳其计算法则,并用其解决问题。

2、通过对比与归纳的方法总结计算法则,根据实际需要,引导学生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正确结果。

复习重点:归纳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复习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小数乘除法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复习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由于小数乘除法和整数乘除法在计算方法上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把整数乘除法与相应的小数乘除法进行对比复习,使学生在比较两者计算方法的联系和区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复习

活动

三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计算的知识?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计算。

二、对比练习,归纳方法

1.出示教材第113页第1题第(1)小题。

一边计算一边思考:左右两边的算式分别有什么共同点与不同点?在计算时,它们有什么相通的地方?

1)小数乘法

①说说上述习题的异同点。

因数异同点:几道习题的因数数字都是一样的,但小数的位数不一样。

积的异同点:积的数字也是相同的,但小数的位数不相同

②说说你是怎样计算2.7×0.03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板书。

2)小数除法

①说说上述习题的异同点。

被除数与除数的异同点:每道题的被除数数字相同,除数的数字也相同,但小数的位数不同。

商的异同点:商的数字相同,商的小数位数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②为什么式子各不相同,有的商却是相同的呢?

24÷42.4÷0.4的商是相同的,因为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③说说你是怎样计算2.4÷6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板书。

三、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小数乘除法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在就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吧。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3页第1题第(2)小题,请学生说说发现的信息与问题。

2.分析问题,确定数量关系。

要想知道购买苹果的总价,得知道苹果的单价与数量,数量是已知的,为3千克。要想知道苹果的单价,还要知道橙子的单价,根据“10元买了2.5 kg的橙子”可以求出橙子的单价。

橙子总价÷橙子的数量=橙子的单价;

橙子的单价×1.6=苹果的单价;

苹果的单价×3=苹果的总价。

3.列式解答。

四、练习巩固,深化认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2题。

1)指名上黑板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列算式计算。

2)汇报评价。

2.课件出示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3题。

复习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

3.课件出示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5题。

直接信息:年降水量可达2033.9 mm

隐性信息:一年有12个月。

问题:平均每月降水量大约有多少毫米?

2)说出数量关系。

年降水量÷12=月降水量。

五、全课总结

通过学习,你巩固了哪些知识?

(小数乘法与小数除法)

独立思考

汇报结果

把因数的末尾对齐列竖式,再按整数27×3的方法计算,然后数出因数一共有三位小数,那么积也有三位小数,积的小数数位不够,在前面用0补足,最后点上小数点,即得0.081

整数部分不够商1要商0,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说说你是怎么计算2.4÷0.06的?

把除数0.06扩大100倍,转化成整数,根据商不变性质,被除数2.4也要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被除数数位不够,添0补足

学生弄清题目的要求与给出的条件后独立完成。

汇报评价。

读题,学生说说获得的信息与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结果可以保留一位小数。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复习内容:整理和复习

复习目标:1整理和复习小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熟练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等概念。

2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

复习重点: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循环小数的概念。

复习难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复习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已心中有数,通过整理和复习,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系统化。

复习

活动

三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整理回顾

师: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小数除法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具体的练习,一起来整理和复习一下有关小数除法的知识。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42页整理和复习的第1题。

教师多媒体出示。

0.67×7.5 9.12×0.8 8.36×0.25

1.89÷0.54 7.1÷0.25 0.51÷2.2

3.14×102 0.125×7.41×80 (3.2+0.56)÷0.8

师:同学们完成得都很好!这些都是小数乘除法的有关计算,你们知道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有什么联系吗?

师:对!那么整数的运算顺序是否适用于小数运算呢?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下面我们继续看教材第42页整理和复习的第2题。

教师多媒体出示该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境图,你们能利用题中的信息解决这些问题吗?

师:同学们完成得都很好!我们在用小数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考虑结果是否符合实际,结合实际选取合适的结果。下面请同学们两人一组进行合作,根据题中的信息,看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的第1题。

2.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的第2题。

3.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的第3题。

4.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的第4题。

5.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的第7题。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下吗?

学生发言,教师给予点评。

作业: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的第56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计算,

汇报自己的计算结果,再集体订正。

小数乘法可以先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最后加上小数点。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先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进行计算。

整数的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小数运算。

学生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分析过程,并讨论处理的结果方法。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并汇报自己的结果,再集体订正。

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表格,然后集体订正。

学生独立思考,根据题中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给予解决。

整理和复习

40.32÷24=1.68 111÷ 0.3=370 6.92×0.84=5.8128

2.8×6.25=17.5 2.07÷0.023=90 1.23÷0.03=41

第四单元 可能性

课题:可能性1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教材五年级上册第44页主题图、例1、第45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力: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能结合具体问题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法:借助猜测、实验、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结合具体问题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

来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解决难点办法:采用游戏教学法,将教学情境真实地搬到现实生活当中,让学

生在游戏中,真实地参与中积累与学习知识。

教具准备:PPT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统计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简单分析和判断能力,但学生只是初步的感知这种不确定事件,对具体的概念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和运用。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一)游戏1:猜猜硬币在哪只手里。

1.教师将枚硬币握在手中,并在背后交换位置,让学生猜一猜硬币在哪只手里。说一说你能确定吗?

2.教师打开没有硬币的手,再让学生猜一猜硬币在哪只手里。说一说你能确定吗?为什么?

(二)游戏2:猜猜抛出的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

1.教师将这枚硬币抛出,让学生说出可能是哪个面朝上,要求说出所有可能。

2.教师揭示结果。

(三)揭示课题。在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一)创设情境,感知生活中的随机现象。

课件出示主题图:联欢会抽签表演节目。

1)同学们用抽签的方式表演节目,能事先确定自己表演什么节目吗?

2)有哪些可能?(此时由于不知道抽签的内容,因此有多种可能。)

(二)活动探究,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例1情境)教师拿出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唱歌”“跳舞”“朗诵”(告知学生),放在桌上,选三名学生依次上来抽签,并分三步分析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逐步完成研究报告。

1.桌上有三张卡片时的抽签情况。

1)他可能会抽到什么节目?请说出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此时有三种可能发生的结果)

2),填写报告单。(假设抽到跳舞)

2.桌上剩下两张卡片时的抽签情况。

1)他可能会抽到什么节目?请说出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此时有两种可能发生的结果)

2)进一步分析:他不可能抽到什么?能确定吗?(由于舞蹈已被第一名同学抽走,因此能确定第二名同学不可能抽到跳舞。)

3)填写报告单。(假设抽到朗诵)

3.桌上剩下一张卡片时的抽签情况。

1)(由于舞蹈和朗诵都被抽走,可以推断出剩下的卡片是唱歌,因此能确定第三名同学不可能抽到舞蹈或朗诵,一定抽到唱歌。)

2)填写报告单。(抽到唱歌)

4.对照研究报告分析、总结。

引导学生得出事件发生有时是确定的,有时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如果是确定的,可以用“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如果不确定,可以用“可能”描述;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与剩下的卡片有关等。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三)游戏巩固,丰富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

教师拿出抽奖盒规定:抽到绿色棋子为中奖。

1.抽奖比赛,大胆猜测。

1)教师选两组学生依次在左边和右边抽奖盒抽奖,中奖人数多的为获胜。

2)猜一猜:左边盒子里放的什么棋子?右边盒子里放的什么棋子?

2.教师展示抽奖盒中的棋子,验证猜想。

3.分析提升。

1、通过对比,可以分析出左边盒子里面均为红棋子,不可能摸出绿棋子,因此不可能中奖;右边盒子里有绿棋子,因此可能摸出绿棋子,就有可能中奖。哪个盒子里肯定能摸出红棋子?为什么?

2、哪个盒子不可能摸出绿棋子,哪个盒子可能摸出绿旗子?为什么?

3、如果在右边盒子任意摸一个棋子,可能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四)1.了解身边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2.学生举出其他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教材第47页第1-3题,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今天我们认识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学会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希望大家今后能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可能性,我们还将进行深入探究。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课时练第一课时

学生猜一猜

学生猜一猜是哪个面朝上

学生看图回答

学生分析:第一名同学能确定抽到什么节目吗?

第一名学生抽签,展示抽到的结果

学生分析:第二名同学能确定抽到什么节目吗?

第二名学生抽签,展示抽到的结果,

学生分析:第三名同学能确定抽到什么节目吗?为什么?

第三名学生抽签,展示抽到的结果,

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抽签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猜一猜

小组讨论:为什么左边盒子没人中奖而右边盒子有人中奖?

小组之间相互说一说

全班展示交流

学生交流答案,并说说为什么。

学生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设计

可能性(1

可能(不能确定)

可能性 不可能

(完全确定)

一定

课后

反思

课题:可能性2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教材五年级上册第45页主题图、例2

教学目标:

    力: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法: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能定性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在试验活动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与事物出现的数量有关。

解决难点办法:采用游戏教学法,将教学情境真实地搬到现实生活当中,让学

生在游戏中,真实地参与中积累与学习知识。

教具准备:PPT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统计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已经有了了解,并有一定的简单分析和判断能力,但学生只是初步的感知这种不确定事件,对具体的概念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和运用。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1、回顾感知。(教师PPT课件演示。)

1)演示提问:教师出示一个空纸盒,放入5个红色棋子。如果请你从纸盒中摸出一个棋子,会是什么颜色的呢?请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来描述。

2)演示提问:教师在纸盒中再放入一个蓝色棋子。如果再请你从纸盒中摸出一个棋子,这次会是什么颜色的呢?请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来描述。

3)猜一猜,摸出红色棋子和蓝色棋子的可能性会不会是一样大的?

2.揭示课题。

1)揭示:摸出红色棋子和蓝色棋子的可能性是不是一样大呢?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这节课就用试验的方法来验证我们的猜测,继续学习“可能性”的知识。

2)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准备材料,明确要求。

1)介绍试验材料。

①教师出示试验材料学具。

②教师介绍试验材料: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纸盒,纸盒里装有数量不等的红色棋子和蓝色棋子。(纸盒里面的棋子是41蓝,或51蓝,或61蓝,或71蓝,或72蓝。)

2)明确试验要求。(PPT课件演示。)

①每次从纸盒里摸出一个棋子,记录它的颜色;

②然后放回去摇匀再摸,重复进行20次。

3)商定试验方案。

①指导学生分组商定试验活动方案,明确试验过程和记录方法。

②引导学生学会小组合作,进行小组成员分工。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合作试验,初步推测。

1)学生分组进行试验活动。

①学生按预定方案,分小组进行试验活动。

②教师巡视了解每个小组的试验情况,并及时进行活动过程和活动记录的指导。

2)学生组内分析交流。(PPT课件演示。)

①观察分析:观察本小组的摸棋子活动记录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②讨论交流:从统计结果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集体交流,推理归纳。

1)全班集体展示交流。

①展示全班各个小组的摸球情况统计结果。

②集体交流:观察全班各个小组的试验结果,你们发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质疑思考。(PPT课件演示。)

①每个盒子里都装有红色棋子和蓝色棋子,为什么摸出红色棋子的次数比摸出蓝色棋子的次数多呢?

②打开盒子看一看,联系试验结果,你明白了什么?

③可能性的大小到底和什么有关?

3)引导学生归纳概括。

4)引导学生根据统计结果推测。

①如果再摸一次,摸出哪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②动手摸一摸,和你的推测一致吗?说明什么?

5)教师小结:摸出红色棋子的可能性大,但并不能确定摸出的一定是红色棋子,也有可能摸出的是蓝色棋子。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完成教材第45页“做一做”。

完成教材第48页练习十一第7题。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1.教师讲述:生活中许多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不确定现象虽然对于个别试验来说结果不能确定,但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有的发生的可能性大,有的发生的可能性小。

2.教师提问: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3.教师小结: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大量重复试验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呈现出一种规律性,即大量重复试验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与事物出现的数量有关。出现的数量多,可能性就大;出现的数量少,可能性就小。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第5题。

学生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来描述。

小组讨论交流

①学生分组领取试验材料。

②学生做好试验准备工作

学生分组进行试验活动

学生组内分析交流。

讨论交流:从统计结果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小组之间相互说一说

全班展示交流

小组先交流

全班交流、总结

学生口头解答,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板书

设计

可能性(2

大←→数量多

可能性

小←→数量少

课题:可能性3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教材五年级上册第44页主题图、例3、第46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力:进一步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法: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能根据试验的统计结果进行判断和推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的数量有关,进一步体会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能根据数据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试验和推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的数量有关。

教学难点:根据试验的结果,确定试验中相关物体的数量的多少。

解决难点办法: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实践操作。

教具准备:PPT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通过学习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统计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已经有所了解,并有一定的简单分析和判断能力,但学生只是初步的感知这种不确定事件,对具体的概念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和运用。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1.导入谈话。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有的事情可能发生,有的事情不可能发生,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也有大有小。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可能性的有关问题。

2.复习旧知。

出示问题。(教师PPT课件演示。)

3.揭示课题。

1)教师揭示课题:看来啊,同学们认为可能性有大有小,而且这个大小和物体的数量有关。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2)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初步猜想。

1)老师这里有一个盒子,里面有红色、黄色两种颜色的小球。如果从里面摸球的话,猜一猜,摸到哪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大呢?(教师PPT课件演示。)

2)教师提问: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猜呢?

3)教师:我们的猜测准确吗?怎样验证呢?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试验验证。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仅凭猜测得到的结果不一定是准确的,要通过实际操作、摸一摸才能验证。那么,在摸一摸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呢?(PPT课件演示。)

注意事项:摸球的次数要足够多;每次摸球前要将盒子里的球摇匀;确定试验记录的方法;做好小组合作分工,有人负责摸球,有人负责记录球的颜色……

(二)总结。(PPT课件演示。)

①说说你们每次摸球,都摸出了哪些颜色的球?

②观察这几个组的统计数据,你发现各个小组的试验结果都一样吗?有什么共同点呢?

③想一想,为什么每个小组都是摸出红球的次数多,摸出黄球的次数少?盒子里的红球和黄球数量相等吗?

④同学们都认为之所以摸出红球的次数多,是因为盒子里的红球数量多而黄球数量少,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打开盒子来验证一下!

2)提炼。(PPT课件演示。)

①引导提问:通过刚才的摸球游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PPT课件演示。)

②归纳概括:看来,在每次摸球的时候,每个球都有被摸出的可能,每次摸出的球的颜色是不确定的,可能摸出红球,也可能摸出黄球。红球的数量多,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黄球的数量少,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就小。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

完成教材第48页练习十一第910题。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练习十一第11题。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集体讨论。

1)学生分小组开始摸球试验,试验前请仔细阅读试验要求。

2)各个小组展示、交流试验结果。

3)统计各个小组的试验结果。

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合作完成并自主验证

板书

设计

可能性(3

第五单元 简易方程

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253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力: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并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法: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渗透符号化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代数符号表示的简洁性,从而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难点:理解字母表示数既可表示数量,也可表示数量关系。

解决难点办法:观察、比较、思考、交流

教具准备:PPT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关系,更让学生感到困难。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同学们,当你的妈妈又在你的耳边唠叨时,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回答:“妈,你这都说过n遍了!”还有,你跟你的同学炫耀时说过这样的话吗?“这游戏我n年前就已经玩过了!”

那这里的n表示多少呢?

它是一个不能确定的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一)出示教材例1的情境图。

讲讲从情境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二)出示表格。(PPT出示)

1.将表格补充完整(列出算式和求出结果)。

2.表格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3.你能通过一个简明的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用字母表示小红的年龄)?

4.交流式子,进行比较。

5.想想,可以是哪些数?可以是200吗?

设问:当小红的年龄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

(一)出示教材例2的情境图。

(二)出示问题。

1.将表格补充完整。

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1PPT出示情境图。

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请将你的式子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来。

2)求出例2情境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 “练习十二”第1题。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但可以用字母表示数,还可以表示一个结果以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在特殊情况下,字母的取值是有一定范围的。

2.在省略乘号时,一般要把数字写在字母前面。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练习十二的1-4

相互讨论交流

看图,理解题意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看法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自主解答,集体交流:6x =6×15=90(千克)

学生自主完成,列式汇报

板书

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表示数

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乘法简写:省略乘号,数字在字母前面。

课后

反思

课题: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4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力: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进行表达和交流,发展符号意识。

    法: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符号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增强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渗透丰富的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把已知数据代入公式求值。

教学难点: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进行表达和交流,建立符号意识。

解决难点办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学习法。

教具准备:PPT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关系,更让学生感到困难。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往往不会将含有字母的式子看作是一个量。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1.复习旧知: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式子。

1)小明原有a本故事书,捐献给云南灾区小朋友6本,还剩( )本。

2)公共汽车上原有乘客16人,到中山公园站上车b人,现在车上有( )人。

3)一种糖果每千克a元,买20千克需要( )元,买b千克需要( )元。

4)一种空调50台的总价是c元,那么一台空调的单价是( )元。

2.谈话引入。

生活中许多数量都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字母表示数》。

3.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尝试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1)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你还见过哪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2)提供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等素材,学生独立尝试用字母表示后小组交流。

①以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例来研究:怎样用字母表示数?

②阅读活动要求,小组展开研究,指名演板。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明确用字母表示数的一般方法及其优越性——简明易记。

1)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①反馈交流:看到a+b=b+a,你想到了什么运算定律?什么叫加法交换律?剩下的每个式子各表示哪个运算定律?谁来说一说?

②观察对比:过去表示一个运算定律,我们要说一长段话,现在大家用字母也能表示运算定律,你们有什么感受?(板书: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S=a×a表示什么意思?C=a×4表示什么意思?

④小结:大家可以用字母来表达、交流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2)含有字母式子中省略乘号的书写方法。

①(出示用字母x yz表示的运算定律)看到用x y来表示,有什么想法?(乘号和字母x很相似)想用什么办法来解决?

②介绍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为了避免乘号与“x”混淆,提出将“×”记作“· ”。

③出示规定: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 ”,也可以省略不写。这个规定是什么意思呢?在怎样的式子里才能使用这个规定?

④按照这个规定,将x×y=y×x简写。

⑤,指名演板,集体订正。

⑥注意:在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里,乘号可以记作“· ”或省略不写。在加、减、除的运算中还是按照原来的表达方法。

(二)明确在乘法式子中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1)“平方”的书写方法。

①在正方形的计算公式中,像这样两个相同的字母相乘“a×a”除了简写成“aa”,还有更简便的表示方法吗?

②指导学生a2的含义及写法。

③把下面各式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并读一读。

④比一比:2aa2意思相同吗?为什么?

⑤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能像这样表示得更简便吗?

⑥小结:通过大家的尝试,我们结合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在用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中abc可以表示哪些数?在计算公式中字母ab则分别表示大于0的数。

2)把已知数据代入计算公式求值。

①如果a=6厘米,你能求出正方形的面积吗?

②把数代入公式,数与数相乘,乘号不能省略。单位是“平方厘米”,也可以用字母表示。

③小结:知道了字母所表示的数,我们就能应用公式很快求出计算结果。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1.课本第56页练习十二第5题。

2.课本第56页练习十二第6题。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今天在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收获?通过大家的尝试,在乘法中用字母表示数时,我们可以怎样表示?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课本第56页第78题。

学生口答

全班点评

回顾所学运算定律

全班汇报反馈。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独立将可以简写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进行简写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独立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说说本节课收获

板书

设计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a×b=b×a,可以写成a·b=b·nab=ba

a2读作:a的平方,表示2a相乘。

课题:用字母表示两步计算的数量关系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8页例4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力:在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两级运算的数量和数量关系,会将已知数据代入含有字母的式子中求值,学习用代数符号语言进行表述交流。

    法:经历把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代数符号表示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概括性和简洁性,从而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两级运算的数量和数量关系,将已知数据代入含有字母的式子中求值。

教学难点:解释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解决难点办法:习题讲解,引导学生练习。在练习中体验、交流、感悟。

教具准备:PPT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关系,更让学生感到困难。让学生从具体的、确定的数过度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对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1.复习准备。

1)创设情境。

周末,小红家要来客人,妈妈到超市去买了一些水果和饮料。同学们,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①橙子每千克x元,买了3千克,买橙子花了( )元;

②买2瓶同样的可乐共花了y元,每瓶可乐( )元;

③买水果和饮料一共花了30元整。买饮料花了m元,买水果花了( )元。

2)想一想:这两题中的xym分别可以表示哪些数?

2.谈话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计算公式,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1.教学例4

1)出示例题,理解例题题意。

①阅读与理解:客人来了,妈妈为客人们现榨了果汁(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②提出问题:如果每小杯果汁是x克,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大杯果汁还剩多少克吗?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2)合作探究,分析数量关系。

①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大杯中还剩的质量。

②小组讨论、交流表示的式子的含义。

③反馈汇报:你是怎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的?为什么这样表示?

④观察分析:“3x”表示什么含义?“1200-3x”表示什么含义?

3)迁移类推,用代入法求值。

根据这个式子,当x等于200时,果汁还剩多少克?

4)联系实际,讨论字母取值。

①想一想:式子中的字母x可以表示哪些数?为什么?

②当x越大时,1200-3x的结果就会怎样?反过来呢?

2.对比认识,加深理解。

1)观察对比复习题和例题:今天,我们学习的用字母式子表示数量关系与前面有什么不同?

2)小结:今天研究的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两步计算的数量关系。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1.课本第58页做一做第12题。

2.课本第60页练习十三第123题。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课本第60页第4题、5题。

学生完成填空,并说出每题的数量关系。

看图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交流

反馈汇报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用代入法求值。

学生反馈交流,小结方法。

全班交流

独立思考,同桌互说。

反馈交流:每个式子表示的含义。

板书

设计

课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化简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9页例5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力:让学生经历用形如“ax±bx”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并学会化简这样的式子。

    法:在用形如“ax±bx”的式子表达一些数量关系并化简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这些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初步学习用符号语言进行表述、交流,体会数学与实际问题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感受数学表达方式的严谨性、概括性及简洁性。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含有两个相同字母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难点:用形如“ax±bx”的式子表达一些较复杂的数量关系,理解其计算方法。

解决难点办法:设置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练习。在练习中体验、交流、感悟。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关系,更让学生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相关认识基础,使学生从具体实例到一般意义的抽象概括逐渐过渡。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乘法的分配律:(

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3)摆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摆n个三角形用( )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摆n个正方形用( )根小棒。

4)一本书有a页,小明看了12天,每天看3页,还剩( )页没有看。

2.揭示课题。

同学们对前面学习的知识掌握得很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出示例5:说说你从图中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提出问题:摆了x个三角形和x个正方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你能解答他们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吗?

先自己想一想,再与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解题思路。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

方法一:摆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摆x个三角形就用了3x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摆x个正方形就用了4x根小棒。这两个部分合起来就是所用小棒的总数,所以一共用了(3x+4x)根小棒。

方法二:因为摆的三角形和正方形的个数相等,而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是需要用7根小棒,所以摆x个三角形和正方形一共用了7x根小棒。

2、对比优化:(3x+4x)与7x都表示摆x个三角形和x个正方形共用的小棒根数,两者相比,哪种表示法更简单些?

3、讨论化简:把复杂的式子变成简单的式子在数学上叫化简,你能利用学过的知识通过计算把3x+4x化简吗?

4、沟通联系:3x+4x=(3+4)x=7x的依据是什么运算定律?

5、代入求值:当x等于8时,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教师板书:当x8时,7x7×856 6、拓展延伸:摆x个正方形比摆x个三角形多用多少根小棒?你能自己算一算吗?

1)请不同想法的学生用不同的式子来表达结果,并说清楚化简的过程。

2)强调化简:4x3x1x= x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1.课本第59页做一做。

2.练习十三第611题。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小结

1.总结方法:今天学习了什么?对于形如“ax±bx”的式子化简的依据是什么?

2.全课小结: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练习十三第789题。

学生口答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说出化简过程,

乘法分配律

一名学生进行演板,其余的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试算。

小组交流想法。

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再独立完成在课本上。

板书

设计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化简

3x 4x =(3+4)x =7x

乘法分配律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复习内容:整理复习

复习目标:1、通过练习会熟练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能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字母表示数和求值的练习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3、在练习活动中,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复习重点掌握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复习难点: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复习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学习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大部分学生已基本掌握,但也有一些学生掌握不好,通过复习,使学生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复习

活动

三次备课

一、基础练习

1.我能填:

(1)7·a·6=·(□·□) 2x +6x =(+)·x

(2)a+a=( ) a×a=( ) a=52a=( )a2=( )

(3)一个长方形ab面积S=( )周长C=( )

2.我会选:水果店购进一批水果,皇帝柑有x 箱,每箱重10千克,香蕉共有6千克。说出下列式子表示的意义:

(l)lOx (2)10x +b (3)lOx -b

3.小结并板书课题。

二、综合训练

1.创设情境:现在我们就一起坐车去游玩吧。

汽车每小时行60 km,行了t小时,一共行了( )千米。

提问并用字母表示出公式。

2.第一站:

A.购买门票。

(1)提问:在付款前先要知道哪些条件?

付款的钱叫什么?

你能用文字说一说这三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再用字母表示出来。

(2)从这里选一个公式来解决下面的问题:

如果每张门票55元,220元可以买几张票?

B.过关明理:(理解式子表示的意义)

(1)百万葵园一张儿童票是b元,成人票比儿童票贵15元。b+15表示什么?

(2)我班共有48名师生购票进园,教师有(48 -c)名,这里的c表示什么?

(3)师生们排队进园,平均分成了x 组,每组12人。12x 表示什么?

C葵花精灵考考你:(同式异义)

我们栽种了20棵葵花,平均栽成了a行,每行栽(20÷a)棵。

一袋葵花种子a元,20元可以买(20÷a)袋。

小结:相同的字母或相同的含有字母的式子,在不同的题目中所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即时练习:教材第60页练习十三第3题。

像这样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下面式子的含义。

20a 20-a 20a

3.第二站:

甲导游:我每天接待游客a人。乙导游:我每天接待游客b人。

(1)他们每天共接待游客人,30天共接待游客人。

(2)a=580b=620时,用第(1)题中的式子计算他们30天的总接待人数。

4.第三站:

(l)一本亚运宣传册有a,小华每天看8,看了6天。用式子表示还没看的页数。

(2)这本书如果有94页,张华看了7天。用上面的式子求还没看的页数。

小结:根据题意和字母所取的值,可以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5.第四站:

请同学们一起观察此表:说一说什么是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1)请同学们完成此表:(见板书)

(2)机器包装的速度更快,一台机器每分钟包装水果50盒,请你利用表中的公式计算一台机器1小时包装多少盒。

交流、汇报。

三、拓展提高

1.依次出现以下正方形。(教材第61页第10题)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从这个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师:根据这一重要的发现,你能很快算出摆5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吗?

师:照这样,如果摆n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呢?谁能列出算式?

2.教材第61页练习十三第11题。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小组交流,讨论。

三、课堂小结

师:你能畅谈今天有什么收获吗?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学生口答

学生独立思考后,再组织交流

单价a、数量x

总价c

成人票的价格

学生的人数

进园的总人数

学生填空,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上面式子表示的含义。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汇报。

求所付的钱数时,一般要保留两位小数

一要联系生活实际;二要养成自觉简算的习惯。

每多摆一个正方形就增加3根小棒。 

 

1+4×

3n+1 

学生汇报

X =6,x 2 =36,2x =12

X =0或者x =2时,x 2 2x 正好相等。

工作效率(盒/分)

工作时间(分)

工作总量(盒)

x

5

m

150

a

t

C=

用字母表示数的练习.

课题:方程的意义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教材P6263及练习十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力:理解和掌握等式与方程的意义,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让学生感受方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其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

解决难点办法:观察、分析、分类、抽象、概括和交流

教具准备:PPT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初识方程,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关系,更让学生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相关认识基础,使学生从具体实例到一般意义的抽象概括逐渐过渡。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1.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

教师简单介绍《曹冲称象的故事》

2.谁能简单地说一下曹冲是利用什么原理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呢?

3.那么你们知道吗,在生活中有很多工具能帮我们测量出相同重量的物体。今天就先来认识其中的一种:天平。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1.出示天平:

让学生说一说对天平有哪些了解?

让学生自由发言,可能会说:天平有两个托盘,中间有指针;天平一边放物品一边放砝码,物品的重量与砝码的重量相等。

教师做补充:天平可以称量物体的质量,还可以判断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使用天平一般是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指针在中间说明天平平衡。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2.合作探究。

(1)在天平的右边放一个100g的砝码,怎样才能让天平平衡呢?

用算式表示:50+50=100

让学生观察式子,等号左边与右边相等,这样的式子就是一个等式。(板书:等式)

(2)把一个杯子放在天平的左边,右边放100g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天平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质疑:如果我往杯子里倒些水,观察天平现在的情况。

一杯水的重量是多少,怎样表示?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一杯水有多重吗?(不知道)

如果要你现在表示这杯水有多重,你有办法吗?

追问:如果用未知数x 来表示水的重量,那么杯子和水一共有多重,又该怎样表示呢?

(3)再次让学生观察现在的天平(天平右边放10g砝码),发现了什么?

(天平两边不平衡)

哪边重一些呢?你们能用数学算式来表示吗?

怎样让天平两边平衡呢?(加砝码)

教师在右边依次加一个100g的砝码,加两个100g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天平的情况。

3.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时引导学生用式子表示:lOO+x >200 lOO+x <300

并引导学生说明这杯水的重量大于200g,小于300g

让学生继续操作,怎样才能使天平平衡呢?

引导学生把右边的砝码换成250g,使天平左右两边平衡。这说明了什么?

(一杯水的重量等于250g)

(4)你们能用数学算式来表示这天平的状况吗?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三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lOO+x >200 lOO+x <300 lOO+x =250

小结:前面两个算式两边不相等,后面一个算式两边是相等的。

师引导:像这样两边相等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等式。(板书:等式)

(5)让学生比较50+50=100lOO+x =250两个等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思考,并交流得出:第一个等式没有未知数x ,第二个等式含有未知数x

教师小结:像lOO+x =250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板书:方程)

(6)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不是。)

那么,方程有哪些特点?

归纳小结:方程的特点:是一个等式,且含有未知数。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1.让学生仿照课本情境图,自己试着写一些方程。

2.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1题。

3.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2题。先说一说图意,再写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总结:1.像lOO+x =25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有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是等式,一个是含有未知数。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全都是方程。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教材第66页练习十四第123题。

让大象和石头的重量相等,再称石头的重量。

学生说一说对天平的了解

学生自主思考、交流操作,得出:在天平的左边放2509的砝码就可以保持平衡。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现在天平平衡,说明空杯子重100g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得出:一杯水的重量一水的重量十杯子的重量。

学生汇报:lOO+x

学生回答:lOO+x >100

学生自主思考,再全班交流汇报:lOO+x =250

先学生说一说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再自主判断,最后集体交流。

板书

设计

方程的意义

不平衡 平衡

lOO+x >200 lOO+x =250

lOO+x <300

lOO+x =250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课后

反思

课题:等式的性质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教材P6465及练习十四第45题。

教学目标:

    力: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法: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发生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相应的方程。

解决难点办法: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观察、归纳、合作学习新知。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天平,本节课利用天平原来学习等式的性质,理解起比较容易。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1.上节课咱们认识了天平,知道天平的两边重量完全相同时,天平才能保持平衡;并利用天平学会了等式和方程的含义:等号两边完全相等的式子叫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2.同学们,你们做过天平游戏吗?这节课我们要利用天平一起来探索等式的性质。(板书课题:等式的性质)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1.出示教材第64页情境图1第一个天平图。

让学生自主回答,学生可能会回答: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把茶壶,右边放了两个茶杯,天平保持平衡;这说明一个茶壶的重量与2个茶杯的重量相等。

追问:如果设一个茶壶的重量是n克,1个茶杯的重量是b克,能用式子表示吗?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天平的两边同时各放上一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先让学生猜一猜,学生可能会猜测出天平仍然平衡。再追问: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两边加上的重量一样多。

教师先进行实际操作天平验证,让学生观察。再演示这一过程,并明确:两边仍然相等。

小结:实验证明1个茶壶+1个茶杯的质量=3个茶杯的质量。

提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还保持平衡吗?两边各放同样的一把茶壶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演示,并让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a+2b=2b+2b a+a=2b+a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2.出示教材第64页图2的第一个天平图。

让学生观察现在的天平是什么样的?(平衡)

追问:如果用a表示一个花盆的重量,用b表示一个花瓶的重量,怎样用等式来表示这幅图呢?生尝试写出:a+b=4b

再问:如果把两边都拿掉1个花瓶,天平还平衡吗?先让学生猜一猜,再演示。

从图上你能知道什么?(出示教材第64页图2第二个天平图)

1个花盆和3个花瓶同样重。)

3.通过这几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小结:平衡的天平两边加上同样的物品,天平还保持平衡。平衡的天平两边减去同样的物品,天平还保持平衡。天平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数量,天平仍然平衡。

你能用一句话来表示你的发现吗?

4.引导学生通过假设具体的数进行比较验证。如:假设一个花瓶1千克,那么4个花瓶共4千克;一个花盆3千克,再加一个花瓶也是4千克。把两边同时减去一个花瓶也就是减去1千克,那么两边都剩下3千克。

5.猜猜:除了这样的变化,天平仍保持平衡外,还可以怎么做能使天平保持平衡?

这里对学生可能有些难度,有些学生的猜测脱离不了等式的性质1

6.出示教材第65页图1的第一个天平图,

引导学生用a表示墨水的重量,用6表示铅笔盒的重量,写出等式:a=b

猜一猜:左边墨水的数量扩大到原来的2倍,右边铅笔盒的数量也扩大到原来的2倍,天平还保持平衡吗?

学生猜测后,教师进行实际天平操作,验证学生的猜测。

多媒体演示变化过程,并引导学生用等式表示:2a=2b

如果把天平的两边物品的数量分别扩大到原来的3倍、4倍呢?(仍然保持平衡)

7.出示教材第65页图2的第一个天平图,

引导学生用a表示排球的重量,用6表示皮球的重量,写出等式:2a=6b

质疑:如果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各去掉一份,天平还能平衡吗?

学生猜测:平衡。

教师演示,并引导学生用等式a=3b表示。

8.通过刚才的试验,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平衡的天平两边的物品扩大到原来的相同倍数,天平仍然平衡。平衡的天平两边的物品都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天平仍然平衡。

你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等式的这个性质吗?

归纳小结: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9.为什么等式两边不能除以O?学生交流,汇报:O不能做除数。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利用等式的性质填空

1.如果2x -5=9,那么2x =9+( 2.如果5=10x ,那么5x -( )=10

3.如果3x =7,那么6x =

4.如果5x =15,那么x =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教材第66页练习十四第45题。

学生仔细观察图,并说一说:通过图知道了什么?

学生小结:1个茶壶的重量=2个茶杯的重量。

让学生尝试写出:a=2b

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这个式子:a+b=2b+b

学生观察

学生回答:平衡。让学生尝试用等式表示:a+b-b=4b-b

学生归纳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学生猜测。

学生观察并说明。

一瓶墨水的重量=一盒铅笔盒的重量

学生猜测

学生观察并说明知道了什么。

2个排球的质量=6个皮球的质量

学生猜测

学生先回忆等式的性质,再自主完成填空。

板书

设计

等式的性质

a2b a+b=2b+b a=b 2a=2b

a+b=4b a+b-b4b-b 2a=6b a=3b

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O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课题:解方程(1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教材P67681、例2、例3及练习十五第127题。

教学目标:

    力: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法: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的代数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理解形如a±x =b的方程原理,掌握正确的解方程格式及检验方法。

解决难点办法:创设情境;观察、猜想、验证.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解方程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解方程和方程的解,更让学生感到困难。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往往不不易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谈话:同学们,咱们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出示一个盒子,让学生猜一猜里面可能有几个球呢?(学生思考后会说,可以是任意数。)

教师继续通过多媒体补充条件,并出示教材第67页例1情境图。

问: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盒子里的球和外面的3个球,一共是9个。

并用等式表示:x +3=9(教师板书)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先让学生回忆等式的性质,再思考用等式的性质来求出x 的值。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出示教材第67页第一个天平图,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

长方体盒子代表未知的x 个球,每个小正方体代表一个球。则天平左边是x +3个球,右边是9个球,天平平衡,也就是列式:x +3=9

观察:把左边拿掉3个球,要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要怎么办?

(右边也要拿掉3个球。)

追问:怎样用算式表示?

质疑:为什么两边都要减3呢?你是根据什么来求的?

你们的想法对吗?出示第3个天平图,证实学生的想法是对的。

3.师小结:刚才我们计算出的x =6,这就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也就是说,x =6就是方程x +3=9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板书:方程的解 解方程)

4.引导:谁来说一说,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师引导学生小结:“方程的解”中的“解”的意思,是指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值;而“解方程”中的“解”的意思,是指求方程的解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

5.验算:x =6是不是正确答案呢?我们怎么来检验一下?

通过学生的回答小结:可以把x =6的值代入方程的左边算一算,看看是不是等于方程的右边。

即:方程左边=x +3

=6+8

=9

=方程右边

(二)1、出示教材第68页例2情境图。

让学生观察图,理解图意并用等式表示出来:3x =18

引导学生:通过刚才解方程的经验尝试解决这个题。

教师巡视指导。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3x =18

3x ÷3=18÷3

x =6

质疑:你是根据什么来解答的?

引导小结:根据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O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让学生尝试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2、出示教材第68页例3

由于此题是“a-x ”类型,有些学生在做题时可能会出现困难,不知道怎么做。有些学生可能会在等号两边同时加上“x ”,但x 在等号的右边,不会继续做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根据等式的性质,只要等式的两边同时加或减相等的数或式子,左右两边仍然相等,那么我们可以同时加上“x ”。

通过计算让学生发现,等号左边只剩下“20”,而右边是“9+x ”。

继续引导学生思考:209+x 相等,可以把它们的位置交换,继续解题。根据汇报板书:

20-x =9 检验:方程左边=20-x

20-x+x=9+x =20-11

20 =9+x =9

9+x = 20 =方程右边

9+x -9=20-9

x=ll

3、讨论:解方程需要注意什么?

小结: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解方程时要先写“解”,等号要对齐,解出结果后要检验。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1.教材第67页“做一做”第12题。

2.教材第68页“做一做”第12题。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1.解方程时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3.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教材第7071页练习十五第127题。

学生随意猜

学生思考、交流,并尝试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观察

学生交流,汇报:

x +3-3=9-3

x =6

学生自主看课本学习,可能会初步知道,求出的x 的值是方程的解;求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学生自主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尝试验算,并注意指导书写。

学生自主尝试解决

汇报解题过程: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3,解得x =6

让学生尝试解答。

学生继续完成答题,汇报

学生自主说一说,再汇报。

学生自主计算解答,并集体订正答案。

板书

设计

解方程(1

1 2 3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课题:解方程(2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教材P694、例5及练习十五第68913题。

教学目标:

    力:巩固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知识,学会解ax ±bca(x ±b)=c类型的方程。

    法:进一步掌握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和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在解方程过程中,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

教学难点:理解解方程的方法。

解决难点办法: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解方程对学生来说比较难,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解方程的过程和书写,更让学生感到困难。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往往不不易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1.出示习题:解下面方程:4x =8.6 48.34-x =4.5

在订正的过程中,规范书写。

2.引出: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1.出示教材第69页例4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图意。再让学生根据图列一个方程。

(一盒铅笔盒有x 支铅笔,3盒铅笔盒就有3x 支铅笔。)

在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时,引导学生说出把3个未知的铅笔盒看作一部分,4支铅笔看作一部分。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2.让学生试着求出方程的解。

学生在尝试解方程时,可能会遇到困难,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困惑。

学生可能会疑惑:方程的左边是个二级运算不知识如何解。

也有学生可能会想到,把3个未知的铅笔盒看作一部分,先求出这部分有多少支,再求一盒多少支。(如果没有,教师可提示学生这样思考。)

提问:假如知道一盒铅笔盒有几支,要求一共有多少支铅笔,你会怎么算?

学生会说:先算出3个铅笔盒一共多少支,再加上外面的4支。

师小结:在这里,我们也是先把3个铅笔盒的支数看成了一个整体,先求这部分有多少支。解方程时,也就是先把谁看成一个整体?(3x )

让学生尝试继续解答,订正。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题过程:

3x +4=40

解: 3x =40-4

3x =36 (先把3x 看成一个整体)

3x ÷3=36÷3

x =12

让学生同桌之间再说一说解方程的过程。

出示教材第69页例5:解方程2(x -16)=8

先让学生说一说方程左边的运算顺序:先算x -16,再乘2,积是8

思考:你能把它转换成你会解的方程吗?

学生可能会有两种做法:

(1)利用例4的方法来解。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考,重点说一说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先把x -16看作一个整体。)板书计算过程:

2(x -16)=8

解:2(x -16)÷2=8÷2(把x -16看作一个整体)

x -16=4

x -16+16=4+16

x =20

(2)用运算定律来解。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有些学生会看出这个方程是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方程来解。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计算过程:

2(x -16)=8

解: 2x -32=8 (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2x -32+32=8+32 (把2x 看作一个整体)

2x =40

2x ÷2=40÷2

x =20

4.让学生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先说一说如何检验,再自主检验。

(可以把方程的解代入方程中计算,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1.完成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12题。

2.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8题。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1.在解较复杂的方程时,可以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来解。

2.在解方程时,可以运用运算定律来解。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教材第7172页练习十五第6913题。

学生自主解答练习,并说一说是怎么做的。

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图意

学生列出方程3x +4=40后,说一说怎么想的。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解法

学生尝试解方程,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然后集体订正,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考

学生分析图意,再列方程解答。解答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自主解方程,再集体订正。

板书

设计

解方程

4:3x +4=40

解: 3x 40-4 (先把3x 看成一个整体)

3x 36

3x ÷336÷3

x 12

52(x -16)=8 (把x -16看作一个整体)

方法1 方法2

解:2(x -16)÷28÷2 解:2x -328 (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x -164 2x -32+328+32 (把2x 看作一个整体)

x -16+164+16 2x 40

x 20 2x ÷240÷2

X 20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复习内容:简易方程练习课

复习目标:1、巩固解方程的方法,规范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2、经历解方程的过程,熟练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复习重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复习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复习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对解方程有了一定的基础,大部分学生已基本掌握,但也有一些学生掌握不好,通过复习,使学生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复习

活动

三次备课

一、复习铺垫,迁移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这么多关于解方程的知识,今天我们就通过练习来巩固一下。

1.判断下面各式哪些是方程。

a+24=73 4x =36+17 23÷a>43 x +84 3x +4y=8 48÷a=9

2.括号中哪个x 的值是方程的解?

(1) x +42-98 (x =57, x =135)

(2) 5.2-x =0.7 (x =4.5, x =8.8)

(3) 4x -7=21 (x =7,x =8)

(4) 5(x -l)=25 (x =4,x =6)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第3题。

(1)出示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第3题。

(2)教师提问:你们能从题目中得到什么信息?

2.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第11题。

(1)出示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第11题。

(2)教师分析:由题可知,第一个图是一个长方形,已知宽和周长,求长是多少。这个题就要借助我们之前学习的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进行计算。

(3)指名学生列式并求解:2(5+x )=36,解得x =13

(4)从第二个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第二个图中所给出的信息是儿童的人数是成人人数的3倍,而儿童和成人的总人数是80人。

三、巩固拓展

1.巧设相邻的自然数

出示题目上:三人相邻的自然数的和是57,这三个自然数分别是多少?

思路导引:

⑴任意写出三个连续的自然数,观察。

⑵设其中一个为x ,用含有x 的式子表示其他两个自然数。

⑶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规范解答。

解:设中间的自然数是x

x -1)+x x 1=57

3x =57

3x ÷3=57÷3

x =19

前一个自然数是:x -1=191=18

后一个自然数是:x 1=191=20

教师小结:对于“已知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求这三个连续自然数”的问题,一般设中间的自然数为x ,刚其余两个自然数分别为x 1x -1

2.列方程解答。

⑴一个数减去43,差是28,求这个数。

⑵一个数与5的积是125,求这个数。

x 3.3倍加上1.24的积,和是11.4,求x

3.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第45题。

4.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10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5.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第14*题。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练习课,大家对解方程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第12题。

学生口答

学生总结题目中所给的信息,然后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小组讨论,将自己的答案与小组中其他的成员核对,改正错误的答案。

学生独立思考后,再组织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学生尝试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小组内合作讨论完成,组员之间相互说说解题的方法。

拓展题:解:设中间的自然数是x

x -1)+x x 1=57

3x =57

3x ÷3=57÷3

x =19

前一个自然数是:x -1=191=18

后一个自然数是:x 1=191=20

课题:简易方程—实际问题与方程(1)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教材P731及练习十六第134题。

教学目标:

    力: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步骤,掌握bx a等这一类型的简易方程的解法,提高解简易方程的能力。    法:让学生借助直观图自主探究,分析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并正确地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分析、观察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正确设未知数,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会列方程,并会解方程。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解决难点办法: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本部分内容属于方程的应用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方程的难点所在。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简单的数量关系教学形如的应用,同时告诉学生通过观察、运用,体会到列方程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特别是要强调等量关系式对于列方程解题的重要性;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复习导入

1.解下列方程:x +5.7=10 x -3.4=7.61 4x 0.56 x ÷4=2.7

2.分析数量关系:

(1)我们班男生比女生多8人。

(2)实际用煤比计划节约5吨。

(3)实际水位超过警戒水位0.64 m

学习方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如何用方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实际问题与方程)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示教材第73页例1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平时经常锻炼身体吗?生:经常锻炼。

师:你们平时都喜欢做哪些运动呢?

师:看来同学们喜欢的运动还真不少!同学们平时都应该多运动,增强体质。在学校办运动会时,希望同学们也能积极参加。好吗?!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教材第73页例1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情境图,然后说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师:那小明的成绩是多少呢?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告诉我学校的原跳远纪录是多少吗?

师:怎么列式呢?

64.21-0.06=4.15(m)

所以学校原跳远纪录是4.15m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方法吗?

7:也可以用方程来求解。由于原纪录是未知数,可以把它设为x m,再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你能写出具体解题过程吗?

解:设学校原跳远纪隶是x m

原纪录+超出部分=小明的成绩

x 0.064.21

x 0.060.064.21-0.06

x 4.15

所以学校原跳远纪录是4.15m

答:学校的原跳远纪录是4.15m

师:很好!但是这位同学忘了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有同学能说说该如何检验吗?

x =4.15代人方程,得

方程的左边=x +0.06

=4.15+0.06

=4.21

=方程的右边,

所以求解结果正确。

师:这位同学检验的过程是正确的。同学们以后在解方程时,一定不要忘了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1.完成教材第73页“做一做”的第(1)小题。

2.完成教材第73页“做一做”的第(2)小题。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用方程解决问题应注意哪些问题?(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要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式假设未知数为x ,然后再列方程解应用题。)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教材第75页第134题。

独立完成并说说解方程要注意什么

1:跑步、打羽毛球。生2:打乒乓球、游泳。生3:跑步、打乒乓球、爬山。

学生观察情境图,然后回答。

小明的成绩为4.2lm,超过了学校的原纪录0.06m

用小明的跳远成绩减去小明的成绩比学校原跳远纪录多的成绩,得到的结果就是学校原跳远纪录。

尝试解答

用方程解决问题,两人一小组交流方法。

观察题目所给出的条件

小组讨论怎样找到相等的关系。

板书

设计

实际问题与方程(1)

解:设学校原跳远纪录是x m x =4.15代人方程,得

x 0.06=4.21 方程的左边=x +0.06

x 0.06-0.06=4.21-0.06 =4.15+0.06

x =4.15 =4.21

=方程的右边

所以求解结果正确。

答:学校原跳远纪录是4.15m

课题:简易方程—实际问题与方程(2)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教材P742及练习十六第569题。

教学目标:

    力:学生能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如ax ±b=c的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分析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寻找等量关系式。

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解决难点办法: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本部分内容属于方程的应用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方程的难点所在。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简单的数量关系教学形如的应用,同时告诉学生通过观察、运用,体会到列方程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特别是要强调等量关系式对于列方程解题的重要性;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1.看图列方程。

2.先说说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再列方程,不用求解。

(1)公鸡x 只,母鸡30只,比公鸡只数少6只。

(2)公鸡x 只,母鸡30只,是公鸡只数的2倍。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出示足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足球吗?其实,足球里蕴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请观察老师手中的足球,你发现白皮和黑皮的形状有什么不同吗?

师:除了形状,白皮、黑皮的块数也不相同哦,有几位男生正在探究这个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瞧瞧。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出示教材第74页例2情境图。

观察图,并说说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追问:你能根据信息和问题列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吗?

交流汇报,并根据回答选择板书: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个等量关系式,说一说这个等量关系式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分别是什么?

已知条件:白色皮共20块,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未知条件:黑色皮有多少块?

3.引导学生利用例1的经验,自主列方程解答:

教师根据汇报板书:

解:设共有x 块黑色皮。

2x -4=20

2x -4+4=20+4

2x =24

2x ÷2=24÷2

x =12

4.追问:在解方程时,先把什么看成一个整体? (把2x 看成一个整体。)

5.检验。

6.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稍复杂的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主要有哪些步骤吗?其中哪一个步骤是最关键的?

教师板书:

①弄清题意,设未知量为x

②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找▲(关键)

③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④解方程。

⑤检验答案是不是方程的解。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1.根据方程列出等量关系式。

粮店运来72吨大米,比运来的面粉的3倍多12吨。运来面粉多少吨?

根据( ),列方程:3x +12=72

根据( ),列方程:72-3x =12

2.先说说下列各题的数量关系,再列方程解决问题。

故宫的面积是72万平方千米,比天安门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千米。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1.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什么类型的题目适合用今天所学的方法来解答?

3.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教材第7576页第569题。

独立完成

学生观察情境图,然后回答。

知道的信息: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的,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白色皮共有20块,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解决的问题:共有多少块黑色皮?

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自主解答

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

独立完成

板书

设计

实际问题与方程(2)

条件:①白色皮20块。②黑色皮的2倍少4

问题:黑色皮多少块

①设 解:设共有黑色皮z块。

②找 关键 黑色皮块数×24=白色皮块数

③列 整体 2x 4=20

④解 2x -4+4=20+4

⑤验 2x =24

2x ÷2=24÷2

x =12

答:共有12块黑色皮。

课后

反思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复习内容:简易方程—练习十六

复习目标:1巩固学生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练习过程,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复习重点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难点: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以及自觉检验的习惯。

复习课时:

学情分析:本单元知识大部分学生已基本掌握,但也有一些学生掌握不好,通过复习,使学生巩固本单元知识点,注重加强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复习

活动

三次备课

一、复习回顾

教师: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谁来说一说,你有怎样的认识?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行一些相应的练习来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

二、指导练习

1.请你判断下面各式哪些是方程?

(l)a+24=73 (2)4x <36+17

(3)72=x +16 (4)x +85

(5)25÷y=0.6 (6)2x +3y=9

师:为什么说(1)(3)(5)这三个是方程,而且(6)也是方程?

2.我们班学生在作业中有这样解方程的,你认为这样做对吗?如果不对,就帮他改正过来。

x +32=76 x -3.2=6.5

x =76-32 x -3.2=6.5-3.2

x =44 x =3.3

x ÷8=0.4 3x =18

x ÷8×8=0.4×8 3x -3=18-3

x =3.2 x =15

3.你认为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4.出示教材第75页练习十六第2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

教师提示:要先找准题中的数量关系,黄河的长度+835=6299,再列方程解答。

5.出示教材第76页练习十六第8题。

(1)引导学生读题,捕捉题目中的信息:

①猎豹的奔跑速度是每小时110 km

②猎豹的速度比大象的2倍还多30 km

(2)教师: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运用数量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根据以上两个条件,你会想到哪些数量关系?

(3)请根据归纳的数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

三、巩固练习

1.解下列方程

4x +13=365 3x +2×7=50 4x +2.1=8.5 48.34-3.2x =4.5

2.拓展练习。

(1)教材第7576页练习十六第7题。

(2)教材第76页练习十六第10题。

(3)教材第76页练习十六第11*题。

分析:这道题其实就是解两个方程(36-4a)÷8=0和(36-4a)÷8=1

解答:(36-4a)÷8=0 a=9 36-4a)÷8=1 a=7

四、课后小结

通过练习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口答,其余学生补充,

(l)(3)(5)(6)是方程(2)(4)不是。

因为它们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所以是方程。(6)也是方程,只不过它含有两个未知数。

第一题正确,第二、四题两边没有同时加或除以相同的数,第三题等号没有对齐。

等号对齐。

两边必须要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同时加、减或乘、除以相同的数(O除外)。

要验算或口头验算,保证解的正确性。

学生口答,集体订正。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后,再组织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汇报。

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检查订正,并交流解决疑问。

转化为方程解题,独立解答,汇报交流。

练习十六

8题: 2x +30=110

11题: 36-4a)÷8=0 a=9

36-4a)÷8=1 a=7

课题:简易方程—实际问题与方程(3)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教材P7778及练习十七第148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解答形如a(x ±b)=c的方程。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利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具体的情景,使学生掌握根据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列方程以及把小括号内的式子看作一个整体进行求解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来理解两积之差、两商之和、两商之差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数量关系,列出含有小括号的方程并解答。

教学难点:用方程解答类似两积之和或差的逆向思考问题。

解决难点办法: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本部分内容属于方程的应用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方程的难点所在。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简单的数量关系教学形如的应用,同时告诉学生通过观察、运用,体会到列方程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特别是要强调等量关系式对于列方程解题的重要性;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出示习题。

(1)舞蹈组有男生x 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2倍,女生有( )人,男、女生共有( )人。

(2)城郊中学图书馆有科技书m本,故事书的本数是科技书的1.8倍,那么,m+1.8m表示( )1.8m-m表示( )

2.教师:像上题中m+1.8m1.8m-m如果在方程中出现,该怎样解这样的方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这样的方程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问题)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互动新授

1.出示:妈妈买了2kg苹果和3kg梨,已知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2.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元?

得出: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

2.4×2+2.8×3=13.2(元)

2.把这一题改一改,出示教材第77页例3:让学生观察与上一题有什么区别。

小结:两题的数量关系没变,只是已知数和未各数交换了位置。

思考:你能列方程来解答吗?

并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解题步骤:

解:设苹果每千克x 元。

2x +2.8×2=10.4

x =2.4

答:苹果每千克2.4元。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3.问:除了这样列方程之外,还可以怎么列?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数量关系:(苹果的单价+梨的单价)×2=总钱数

并让学生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8+x )×2=10.4

(2.8+x )×2÷2=10.4÷2

2.8+x =5.2

2.8+x -2.8=5.2-2.8

x =2.4

解题时引导学生说出把小括号内的“2.8+x ”看作一个整体。

4.出示教材第78页例4

让学生观察信息,信息提供了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思考:这里有两个未知数,该怎样设未知数呢?

小组内交流,汇报时,学生可能会说设海洋面积为x,也有可能会设陆地面积为x

根据“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是把陆地面积作为标准量,设为x比较方便,因此海洋面积就是2.4x

5.教师根据回答板书过程:

解:设陆地面积为x 亿平方千米。那么海洋面积可以表示为2.4x 亿平方千米。

x +2.4x =5.1

(1+2.4)x =5.1

3.4x =5.1

3.4x ÷3.4=5.1÷3.4

x =l.5

解方程过程中,提问学生:(1+2.4)x =5.1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6.求出陆地面积,海洋面积可以怎么求?

可能会用“总面积-陆地面积”来计算,即5.11.5=3.6(亿平方千米)也可能会用“陆地面积×3”来计算,即2. 4x -2.4×1.5=3.6,这两种方法都要予以肯定。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1.完成教材第77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78页“做一做”。

根据信息先思考谁是标准量,要把谁设为x ,另一个量如何表示,再列方程解答。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在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中,先找到比较标准的量并设标准量为x ,再列出等量关系式,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教材第81页练习十七第1489题。

独立完成

学生思考,说出数量关系,并列式。

小组内交流,汇报:梨和苹果都是2kg,梨每千克2.80元总钱数是已知的,求苹果的单价。

学生尝试用方程解答,汇报。

学生交流,

学生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学生自主回答

尝试写出等量关系式:海洋面积+陆地面积=地球表面积

小组内交流,汇报

学生自主列方程解决

乘法分配律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先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分别是什么,再列等量关系式,最后列方程解答问题。

板书

设计

实际问题与方程(3)

解:设苹果每千克x 元。 解:设陆地面积为x 亿平方千米。那么

2x +2.8×2=10.4 海洋面积可以表示为2.4x 亿平方千米。

2x +5.6=10.4 x +2.4x =5.1

2x +5.6-5.6 =10.4-5.6 (1+2.4)x =5.1

2x =4.8 3.4x =5.1

答:苹果每千克2.4元。 3.4x ÷3.4=5.1÷3.4

x =1.5

海洋面积:5.1-1.5=3.6(亿平方千米)

2.4x -2.4×1.5=3.6(亿平方千米)

答:陆地面积为1.5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为3.6亿平方千米。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复习内容:教材P8081练习十七第2367题。

复习目标:1、巩固学生对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问题的学习。

2、经历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仔细解答的良好学习习惯。

复习重点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复习难点:找等量关系,掌握列方程的方法。

复习课时:

学情分析:本单元知识大部分学生已基本掌握,但也有一些学生掌握不好,通过复习,使学生巩固本单元知识点,注重加强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复习

活动

三次备课

一、复习回顾

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有关方程的哪些知识?

出示下列问题,只列方程。

1.图书室文艺书比科技书多180本,文艺书的本数是科技书的3倍。文艺书和科技书各有多少本?

2.养鸡厂养母鸡和公鸡共400只,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7倍。母鸡和公鸡各有多少只?

3.钢笔每支18.5元,甜甜买钢笔和铅笔各2支,共用了38.8元。铅笔每支多少钱?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2题。

(1)出示第80页练习十七第2题。

(2)教师指名学生说题意,并对学生做环保教育。

提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3)教师:该如何列方程解决呢?

教师巡视,并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4)教师点评两种不同的列方程的方法,并订正。

2.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3题。

(1)出示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3题。

(2)教师:怎样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呢?

解:设102室本次的水表读数是x

(x -3102)×2.5= 135

x =3156

答:102室本次的水表读数是3156

2.5x -3102×2.5=135

x =3156

答:102室本次的水表读数是3156

三、巩固拓展

1.通过抓不变量解决差倍问题

出示:红红今年11岁,爸爸今年39岁,红红几岁时,爸爸的年龄是红红的3倍?

思路导引

设红红的年龄为x 岁,则爸爸的年龄就是3x 岁,根据年龄差不变,列方程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解:设红红x 岁时,爸爸的年龄是3x 岁。

3x -x =39-11

2x =28

x =14

答:红红14岁时,爸爸的年龄是红红的3倍。

教师小结:在解决年龄问题时,关键是要找出题目中不变的量(即年龄差)。

即时练习:李老师今年42岁,轩轩今年9岁,当轩轩几岁时,李老师的年龄是轩轩的4倍?

2.通过抓信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出示:鸡兔共有8个头,26只脚,求鸡和兔各有几只。

思路导引

⑴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一只鸡有2只脚 ,一只兔有4只脚。

⑵根据等量关系:兔的脚数+鸡的脚数=总脚数,可列出方程:

4x 2(8-x )=26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解:设兔有x 只,那么鸡有(8-x )只

4x 2(8-x )=26

4x 16-2x =26

2x 16=26

2x =10

2x ÷2=10÷2

x =5 8-x =8-5=3

答:鸡有3只,兔有5只。

四、课后小结。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作业:教材第8081页练习十七第67题。

学生口答,其余学生补充,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指名学生口答。

学生说题意

学生汇报。

学生独立解决

学生阅读题目,获取题目中的有用信息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汇报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学生小组交流,尝试解答,集体汇报。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学生小组交流,尝试解答,集体汇报。

练习十七

不变的量:年龄差 一只鸡有2只脚 ,一只兔有4只脚。

3x -x =39-11 兔的脚数+鸡的脚数=总脚数

4x 2(8-x )=26

课题:简易方程—实际问题与方程(4)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教材P795及练习十七第511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例,学生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

过程与方法: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正确寻找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式。

教学难点: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

理解等量关系。

解决难点办法::创设情境、知识迁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本部分内容属于方程的应用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方程的难点所在。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简单的数量关系教学形如的应用,同时告诉学生通过观察、运用,体会到列方程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特别是要强调等量关系式对于列方程解题的重要性;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1.复习:我们学过有关路程的问题,谁来说一说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

2.引导:一般情况下,咱们算的路程问题都是向同一个方向走的。那么,想一想,如果两个人同时从一段路的两端出发,相对而行,会怎样?

3.揭题:今天我们就利用方程来研究相遇问题。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1.出示教材第79页例5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已知:小林和小云家相距4.5千米,小林的骑车速度是每分钟250m,小云的骑车速度是每分钟200m。问题:两人何时相遇?

2.质疑:求相遇的时间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明白:这里的路程已经不是一个人行驶了,而是两个人行驶的路之和。相遇的时间就是两个人共同行使全程用的时间。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3.活动:让学生上台走一走演示相遇,并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出示线段图,教师讲解线段图:

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全程,小林与小云分别从相对的方向出发,经过一段时间后相遇,也就是行完了全程。

追问:从线段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4.质疑:现在能不能求出小林骑的路程和小云的路程呢?

引导学生汇报:都不能求出,因为他们行驶的时间不知道。

再思考:他们两个行驶的时间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后会发现:他们是同时出发,所以相遇时行驶的时间应该是一样的,可以把他们行驶的时间都设为x

5.让学生根据分析,尝试列方程解答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引导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知道这两种方法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引导小结:在相遇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板书: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出示例题:北京到上海的路程是1463千米,甲乙两列火车分别同时从北京和上海开出,相向而行。乙车每小时行87千米,经过7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解:设甲车平均每小时行x 千米。

87×7+7x =1463

x =122

答:甲车平均每小时行122千米。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通过画线段图可以清楚地分析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2.解决相遇问题要用数量关系: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3.列方程解求速度、相遇时间等问题时,首先要根据以前学习的相遇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再正确地解答。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教材第82页练习十七第51113题。

学生回答:路程=速度×时间。

相遇

学生观察,并思考

学生自主回答

学生观察情境图,然后回答。

学生上台走一走演示相遇,并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学生交流,汇报: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所求,引导学生根据复习题的线段图画出线段图,并解答。

板书

设计

实际问题与方程(4)

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解:设两人x 分钟后相遇。

方法一:0.25x +0.2x =4.5 方法二:(0.25+0.2)x =4.5

0.45x =4.5 0.45x =4.5

0.45x ÷0.45=4.5÷0.45 0.45x ÷0.45=4.5÷0.45

x =10 x =1O

答:两人10分钟后相遇。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复习内容:简易方程—整理和复习(1

复习目标:1加深理解简易方程的意义和作用,会解简易方程。

2、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加深对列方程解题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复习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复习难点:归纳整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复习课时:

学情分析:本单元知识大部分学生已基本掌握,但也有一些学生掌握不好,通过复习,使学生巩固本单元知识点,注重加强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复习

活动

三次备课

一、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复习解简易方程,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从而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路程与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

(2)乘法交换律。

(3)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指名学生说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你能举例说明吗?(用字母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如小明比小红重2千克,用a表示小明的体重,那么小红的体重就是(a-2)千克)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时要怎样写?

三、复习解简易方程

1.复习方程的概念。

(1)等式的意义:表示等号两边两个式子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如:

3+6.59.57-4.2=2.83.6×0.51.83.5+x =9.5等都是等式。

(2)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首先要看这个式子是不是等式,接着再看这个式子中是否还含有未知数。如3.2x =8llx =363x +7.6=11.4等都是方程。

(3)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等式的范围比方程的范围大。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2.复习解方程。

(l)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如:x =32是方程x -32=0的解。

(2)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如:

4x =6

解:x =6÷4

x =l.5

提问:解题的依据是什么?怎样进行验算?

解方程的依据:

①四则运算之间各部分的关系。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②等式的性质。

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3)解方程时应注意:书写时要先写“解”字;上、下行的等号要对齐;不能连等。

四、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84页第1题。

2.教材第83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解方程的原理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教材第84页练习十八第2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指名学生口答。

学生写出式子,同时指名一生板演。

学生汇报。

学生举例:如:35÷7=52x 03.5x 411.2-x =ll.14等都是等式,但35÷75不是方程。

学生小组交流,尝试解答,集体汇报。

指名学生口答

学生独立解方程

然后集体订正。

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整理和复习(1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复习内容:简易方程—整理和复习(2

复习目标:1、使学生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使学生能正确地列出方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分析、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在利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复习重点抓住关键句,找等量关系。

复习难点:对关键句所叙述的等量关系的理解。

复习课时:

学情分析:本单元知识大部分学生已基本掌握,但也有一些学生掌握不好,对等量关系的理解不好,不会抓住关键句,找等量关系。通过复习,使学生巩固本单元知识点,注重加强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复习

活动

三次备课

一、回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引入:前面我们复习了方程的意义和根据等式关系解方程,现在我们继续来结合实际列方程解决问题。

师:想一想,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审题,设未知数x (2)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答句。

2.哪一步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划出第2步)根据你的做题经验,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找到等量关系?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83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二、分类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水果店也能发现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看这些水果多新鲜呀!小玲的妈妈买了三种水果,它们的价钱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妈妈给出的信息,同桌互相说一说它们的等量关系。

1.出示关键句子,说说等量关系。

(1)4千克苹果和2千克的橙子共34元。

(2)2千克的橙子比4千克苹果便宜6元。

(3)买苹果和桃子各1千克共用11元,每千克桃子的价钱是苹果的1.2倍。

(4)1千克的桃子比苹果贵1元,每千克桃子的价钱是苹果的1.2倍。

(5)买橙子的价钱比苹果的3倍多5元。

(6)3千克的桃子比6千克的香蕉贵9

2.分类。

师:根据以前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它们分一分类,并把同类的序号分别写在横线上。

3.请学生上台分类,预设分成两种类型:(1)和差关系。(2)和倍、差倍关系。

4.小结。

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可以利用以上两种类型很快地找出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

三、列方程解答问题,对学生进行查缺补漏

师:现在请大家利用关键句子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1.妈妈买来的2千克橙子比4千克苹果便宜6元,每千克苹果多少元?

2.买苹果和桃子1千克共用了11元,每千克桃子的价钱是苹果的1.2倍。每千克苹果和桃子各是多少元?

(从哪里找到等量关系的,如何列方程解答。)

查缺补漏。(请同学帮助解决错例问题。)

小结:我们在做题时要根据题意认真审题,根据题目中关键句子所表示的和差、差倍或和倍的关系,找准等量关系,从而准确地列出方程解答。

四、综合练习

师:现在我们进行能力大比拼,看谁能很快地写出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1.完成教材第84页的第3题。

提问:列方程解应用题有哪些步骤?验算时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84页的第4题。

3.拓展练习

教材第85页第79题。

流。小组订正。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教材第8485练习十八第456题。

学生口答,其余学生补充,

学生先独立思考,指名学生口答。

学生汇报:找关键句子。

学生汇报。

学生阅读题目,获取题目中的有用信息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汇报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学生小组交流,尝试解答,集体汇报。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l)学生试做。

(2)汇报过程。

学生小组交流,尝试解答,集体汇报。

⑴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⑵小组交流,列出式子。

⑶派出代表,将交流的结果展示给其他同学

学生独立解答,然的小组讨论交

学生说说收获

整理和复习(2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审题,设未知数x

2.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答句。

第六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教材P87881及练习十九第12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剪、摆、摆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解决难点办法:迁移式、尝试、扶放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对空间观念和直观几何已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他们在生活中积累了有关图形认识和图形测量的经验,再加上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为此,学习本单元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从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数、剪、拼、摆等操作活动中,完成对新知的构建。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1.谈话:为了创建文明城市,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某社区准备要修建两个大花坛(出示教材第87页情境图)。这两个花坛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2.让学生猜测:你觉得哪一个花坛大一些?多数学生认为不容易猜测,极少数同学猜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花坛大。通过猜测,引导学生总结出:要想比较哪个花坛大,需要计算它们的面积。

3.提问:你会算它们的面积吗?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1.数方格,比较大小。

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根据已有经验,学生会想到用数方格的方式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出示教材第87页方格图及平行四边形图:

引导学生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方格?每一个小方格是l平方米,不满一格的均按半格计算,问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继续出示教材第87页的长方形图,让学生数一数并算一算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数完得出:长方形的长为6m,宽为4m,面积是24m2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87页的表格,并对填表的结果进行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比较、讨论,得出:两个图形的底与长,高与宽和面积分别相等。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猜想验证。

提问:通过数方格子的方法我们可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如果是一个很大的平行四边形田地还能用数格子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小结并质疑: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数格子的方法是很不方便的,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既方便又简单?

引导假设:是否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来计算出它的面积?

操作验证:演示教材第88页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师巡回指导学生的操作。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刚才的操作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回答:我发现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后形状变了,但面积没有变,即长方形面积就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我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引导学生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追问: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全班交流,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推导过程。(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4.教学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 S=ah(板书)

5.应用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出示教材第88页例1.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2题。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引导总结: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13题。

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用数方格的方式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数完以后会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m2

不能,很麻烦

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平行四边形纸片,像刚才演示的操作一样,同桌相互合作,动手进行剪、拼、移的操作方法,从中再次验证一下是否正确。

学生得出结论:必须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对应的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教师板书

学生试着做,再通过集体订正检查掌握情况。

板书

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 × 1 S =ah

=6×4

平行四边的面积=底 × =24m2

S a h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复习内容:教材P8990练习十九第411题。

复习目标:1、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底、高、面积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量,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计算第三个量。

2、通过猜测、验证、比较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的直接关系。

3、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复习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

复习难点:逆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复习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对空间观念和直观几何已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他们在生活中积累了有关图形认识和图形测量的经验,再加上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复习

活动

三次备课

一、基本训练

1.复习回顾: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谁来说说要求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怎样求?教师板书公式。

2.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练习十九第4)

动手操作:画出已知底的高。

教师在以上图形中填入底和高的数据,学生口答。

3.只列式不计算:选择合适的底和高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在解答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找准对应的底和高。

二、指导练习

1.补充题:

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10000 =1.95(公顷),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3)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平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求?

(3)(2)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哪里相同?哪里不同?

(4)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思想进行练习,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再变换成积后才能进入下一步计算,否则就会出现问题。

2.练习十九第6题。

(1)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相等。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3)启发学生得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3.练习十九第7题。

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4.练习十九第8题。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5题。

2.教材第90页练习十九第11*题。

四、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认真回顾这节课的知识,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作业:第90页练习十九第910题。

学生口答,其余学生补充,

学生先独立思考,指名学生口答。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其余学生作点评。

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小组交流

学生先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学生先独立列式,然后集体讲评

讨论归纳后,学生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0)

学生观察得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都是2.8 cm,高都是1.5 cm

学生观察、讨论什么不变,什么发生了变化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讨论: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这块麦田有多少公顷?

(3)让学生自己列式,再全班集体订正。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练习

S=ah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教材P922及练习二十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能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实际应用。

解决难点办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对空间观念和直观几何已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他们在生活中积累了有关图形认识和图形测量的经验,再加上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为此,学习本单元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从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数、剪、拼、摆等操作活动中,完成对新知的构建。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1.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

提问: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2.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3.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共同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出的?(演示推导过程)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l.谈话:成为一名少先队员后,我们每个人都要佩带红领巾。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如果要想知道它用多少面料,要怎样解决呢?

追问: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引导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猜测,可以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2.请每个小组拿出三角形学具,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提出操作要求: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拼一拼,并思考:能拼出什么图形?拼出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拼出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这里不让学生回答,而是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3.分小组操作,并利用下表做好记录。

我们是用两个( )三角形,拼成了一个( )

原三角形的底等于拼成的( )形的( );原三角形的高等于拼成的( )形的( );原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 )形的( )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可能选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每一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也可能选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可以看作直角三角形的高),拼成的长方形的宽就是直角三角形的另一条直角边(可以看作直角三角形的底)。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每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就是这个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还可以选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同理,每一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4.小结:不管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就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追问: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面积都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呢?

教师可以通过任意一个三角形和与其不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纸板,让(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再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5.如果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2(板书)

6.教学教材第92页例2

出示第92页例2:红领巾的底是lOOcm,高是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说一说都是怎样做的,并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计算过程:

S=ah÷2

=100×33÷2

=1650cm2

7.说一说:为什么要除以2?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1.出示: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5.6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题。

3.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2题。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引导总结:1.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S=ah÷22.要求三角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3.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第12题。

学生回答: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

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每组都有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小组汇报操作结果:学生边汇报边把转化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学生通过对比得出:三角形的底和高必须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学生独立计算,再集体订正。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答案。

学生找一找三角尺的底和高,使学生明白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一条直角边作底,另一条直角边就作高。如底是7.2cm,高是12.5cm。再进行计算。

板书

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2 S=ah÷2

=100×33÷2

=1650cm2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复习内容:教材P9394练习二十第310题。

复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学过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2、通过练习使学生逐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提高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3、使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

复习重点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提高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复习难点: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对空间观念和直观几何已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他们在生活中积累了有关图形认识和图形测量的经验,再加上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复习

活动

三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三角形的面积的练习。通过这节课的练习,第一要让你们进一步熟练掌握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第二能运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要看一看,比一比,哪些同学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学得扎实,学得灵活?

二、指导练习

1.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三角形的面积吗?(练习二十第3)

动手操作:画出已知底的高。

教师在以上图形中填入底和高的数据。

2.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第4题。

引导分析:要求种这片草坪需要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

2.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第6题。

3.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8题。

(l)学生用尺量一量这两条虚线间的距离,理清这两条虚线是什么关系。

(2)看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三、巩固拓展

1.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12厘米和l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读题,弄清题意。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底和对应的高。

(2)观察直角三角形的特征,猜测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底和对应的高分别是多少。

2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9*题。

(1)教师出示题目。

引导观察,要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相邻两边的长度。

(2)教师组织汇报交流。

3.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10*题。

引导学生观察:A点是中点,把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平均分成两部分,即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了两部分。

4.通过抓不变量解决图形面积问题

下图中三角形ABD的面积是20cm2,BD的长为5 cmDC的长为3 cm。求三角形ABD的面积。

思路导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求三角形ABD的高,也就是三角形ADC的高。

规范解答:

h=2s÷a S=ah÷2

=2×20÷5 =3×8÷2

=8(cm) =12(cm2)

答:三角形ADC的面积是12 cm2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作业:第9394页练习二十第57题。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其余学生作点评。

学生口答三角形面积

学生讨论后交流。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相互订正。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自计算,集体订正

分组讨论如何在图中画出一个与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试着画出来。

学生讨论、交流,共同解答问题,然后组织汇报。

学生独立解题。

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阴影部分面积和大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大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组内交流解题方法,汇报,集体订正。

学生看图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尝试解答

三角形面积的练习

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课题:梯形的面积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教材P95963及练习二十一第23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概括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学迁移、转化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梯形的面积公式。

解决难点办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对空间观念和直观几何已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在操作中学习新知。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1.导入: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谁来说一说它们的计算公式?

让学生回忆它们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把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研究面积的。)

2.揭题:生活中的图形除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外,还有梯形,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转化的方法来研究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1.出示教材第95页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车窗玻璃是什么形状的?(梯形)

思考:怎样求出它的面积呢?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学生可能会猜测到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来推导它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小组活动,教师深入各小组进行指导。可提醒学生用剪刀剪一剪,再拼一拼。

学生以梯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推导有多种方法,可能会这样做:

(1)用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出示推导过程:

(2)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

梯形的面积=三角形1的面积+三角形2的面积=梯形上底×高÷2+梯形下底×高÷2=(梯形上底+梯形下底)×高÷2

出示推导过程:

(3)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三角形的底×高÷2

=(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2)×高

=(平行四边形的底×2+三角形的底÷2×2)×高÷2

=(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高÷2

因为梯形的上底=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下底=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4.小结:大家都是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方法,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用字母表示:S=(a+b)×h÷2

5.教学教材第96页例3

出示教材第96页例3情境图和横截面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并思考:横截面是一个什么形状?

通过交流,学生能明白:直角梯形的高也是它的一个腰长。这个梯形的上底是36米,下底是120米,高是135米。

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计算一下这个直角梯形的面积吗?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计算过程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1.完成教材第96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97页“练习二十一”第3题。

3.完成教材第97页“练习二十一”第4题。先让。求机翼的面积,可以先求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也可以根据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经验,设想把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底长lOOmm+48mm,高250mm的平行四边形,求出它的面积。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1.在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推导。2.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3用字母表示S=(a+b)×h÷2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教材第97页练习二十一第2题。

学生口答: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用字母表示是S=ah;三角形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是Sah÷2。)

小组讨论,

学生利用梯形学具验证自己的猜测。

交流汇报自己的推导过程,学生到黑板边演示边讲解。

学生找一找,直角梯形的高在哪里?你能理解这个横截面的含义吗?

学生尝试计算,并交流汇报。

说一说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并对该图进行分析。

学生观察飞机模型的机翼是什么形状,(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机翼的面积

板书

设计

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用字母表示S=(a+b)×h÷2

3S(a+b)h÷2

=(36+120)×135÷2

=156×135÷2

=10530 (m2)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复习内容:教材P9798练习二十一第1510题。

复习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梯形的相关知识去解决问题。

2、培养小组的互助合作精神,体验在这种互助中取得成功的愉悦感受。

3、培养学生自助和互助的能力,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提高自己提问求助以及指导别人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梯形的相关知识求梯形的面积以及底和高。

教学难点:提高整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对空间观念和直观几何已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他们在生活中积累了有关图形认识和图形测量的经验。

复习

活动

三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梯形。

(l)我们已经学过了梯形,什么是梯形?

(2)谁来说一说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3)在梯形中比较特殊的梯形是什么?(出示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2.梯形的面积。

(1)我们在前一节课里利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的梯形面积公式是怎样的?

出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2)已知梯形的面积以及上底和下底,如何求得高呢?

二、探究新知

灵活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出示:一块梯形麦田,上底是35M,下底是25M,面积是1140M2,高是多少M?

思路导引:

方法一:根据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b)×h÷2,可以推导出h=S×2÷(a+b),代入已知条件直接计算。

方法一:1140×2÷(35+25 =2280÷60

=38(m)

方法二:解:设高为x m.

(35+25)x ÷2=1140

60x ÷2=1140

x =38

答:高是38m.

提问:求高除了用上面的公式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三、指导练习

1.教材第97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

2.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6题。

3.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8题。

教师引导学生,并归纳:圆木顶层根数就是梯形的上底,底层根数就是梯形的下底,层数就是梯形的高。

3.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9题。

4.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11*题。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哪些方面又有了提高?

作业:练习二十一第5710题。

学生口答

学生尝试解答,小组汇报。

学生自主发言,再由其余同学和教师来判断是否可行。

学生独立完成习题,

学生观察图示找到计算所需条件。

学生讨论后汇报

学生计算验证

(1)学生汇报自己测量的数据和计算结果。

(2)集体交流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

(1)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组织学生比赛,看谁的方法最多。

(3)汇报交流,全班集体订正。

梯形面积的练习

h=S×2÷(a+b)

方法一:1140×2÷(35+25 方法二:解:设高为x m.

=2280÷60 (35+25)x ÷2=1140

=38(m) 60x ÷2=1140

x =38

答:高是38m.

梯形中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求剩下的面积(即三角形的面积)

剩下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剪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课题:组合图形的面积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教材P994及练习二十二第1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并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自身条件,选择有效的计算方法进行面积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组合图形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组合图形的多种面积计算方法,会找出计算每个简单图形所需的条件。

教学难点: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汁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解决难点办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对空间观念和直观几何已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在操作中学习新知。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1.创设情境导入:同学们都玩过七巧板吧,在七巧板里都有哪些图形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2.你能用七巧板拼出什么图形来?指几名学生用七巧板拼出图形,并展示。

通过学生拼出的图形引出组合图形的定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板题: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l.谈话: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图形都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出示教材第99页的各种图形。

这些组合图形里有哪些是学过的图形?同学们试着找一找。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尝试找出情境图中的组合图形是哪些图形组成的。

汇报时学生可能对相同的图形有不同的组合方法,特别是对队旗的组成,在此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学生可能会想到:队旗是由两个梯形组成,或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组成,还可以看成由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小房子的表面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风筝的面是由四个小三角形组成的,

2.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组合图形?请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想到:厨房里的三角架、房子的分布图、桌子等。

3.引导思考:关于组合图形,你还想研究它的什么知识?

学生可能想到研究它的周长,也可能想到研究它的面积。

适时点拨:它们的周长就是围成图形的所有线段的长度。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组合图形的面积。

4.出示教材第99页例4: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并思考:怎样计算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说一说是怎样分的,然后再算一算。

集体汇报,学生可能会想到两种方法:

(1)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先分别算出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再相加。

教师可将学生的分法用多媒体展示: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5+5X 2÷2

25+5

30( m2)

(2)把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先算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

教师可将学生的分法用多媒体展示:

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5+2)×(5÷2)÷2×2

12×2.5÷2×2

30(m2)

教师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1.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

学生可能会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也有的可能分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这时要让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从而选择较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

2.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

本题图形是队旗,在例题里已经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3.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3题。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2.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可以把它分割成我们学过的简单图形,计算出简单图形的面积后再相加。

3.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不只是能用加法计算,有时也可以用一个图形面积减去另一个图形的面积。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456题。

指名学生说一说

同桌相互找一找、说一说。

小组讨论并交流汇报

学生观察图并思考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说一说是怎样分的,然后再算一算。

学生对组合图形分一分,说一说是如何分割的,再计算

学生思考“能用几种方法计算”,

先独立思考如何计算,再自主算一算。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

板书

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5×5+5×2÷2 (5+5+2)×(5÷2)÷2×2

25+5 =12×2.5÷2×2

30(m2) =30 (m2)

课题:方格图中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教材P100例五及练习二十二第7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通过将不规则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来求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用数格子方法和近似图形求积法估测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将规则的简单图形和形似的不规则图形建立联系。

教学难点:掌握估算的习惯和方法的选择。

解决难点办法:迁移式、尝试、扶放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对空间观念和直观几何已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在操作中学习新知。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出示图片:秋天的图片。并谈话导人:秋天一到,到处都是飘落的树叶,老师想把这美丽的树叶带入数学课里来研究,我们可以研究它的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树叶的面积。

出示一片树叶,先让学生指一指树叶的面积是哪一部分?

引导学生思考:它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那么面积如何计算呢?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1.出示教材第100页情境图中的树叶。

引导思考:这片叶子的形状不规则,怎么计算面积呢?

学生可能会想到:可以将树叶放在透明方格纸上来计数。

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并强调还是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方格进行计数。

演示教材第100页情境全图:在树叶上摆放透明的每格1平方厘米方格纸。

学生可能会看出:树叶有的在透明的厘米方格纸中,出现了满格、半格,还出现了大于半格和小于半格的情况。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2.自主探索树叶的面积。

明确:为了计算方便,要先在方格纸上描出叶子的轮廓图。

再让学生数一下整格的:一共有18格。

引导思考:余下方格的怎么办?

通过讨论,学生可能会想到:可以把少的与多的拼在一起算一格;也可以把大于等于半格的算一格,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不算。

提示:如果把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这片叶子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质疑:为什么这里要说树叶的面积是“大约”?

学生自主回答:因为有的多算,有的不算,算出的面积不是准确数。

3.让学生拿出树叶及小方格纸,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树叶面积的计算。

引导: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来计算叶子的面积吗?

学生有了前面学习的经验后,会想到可以把叶子的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估算。

让学生观察叶子的形状近似于我们学过的哪种图形。(平行四边形)

思考:你能将叶子的图形近似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出示将叶子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即教材第100页第三幅情境图)。

再让学生数一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分别是多少,再尝试计算。

平行四边形的底是5厘米,高6厘米。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计算过程:

Sah

5×6

30(cm2)

5.让学生再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树叶的面积?

学生可能会回答:先通过数方格确定面积的范围,再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估算。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1.完成教材第102页“练习二十二”第8题。

提示:第一幅图还可以把图形添上一个三角形填补成一个梯形,算出梯形的面积再减去三角形的面积,从而求出准确值。

2.完成教材第102页“练习二十二”第9题。通过上一题对计算方法的选择,

3.完成教材第102页“练习二十二”第10题。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先通过数方格确定面积的范围,再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估算。

2.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都不是准确值,而是一个近似数。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教材第102页练习二十二第711题。

学生回答

学生上台指一指。

学生交流,会想到用方格数出来,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发现了一些什么情况?

学生估一估,这片叶子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让学生自主猜测。

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学生通过数方格可以得出:这片叶子的面积大约是27cm2

学生拿出树叶及小方格纸,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树叶面积的计算

小组合作进行测量、计算,并汇报本组测量的树叶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自主解答,并汇报。

学生数一数阴影部分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汇报时说一说是怎么数的。

学生先把这个图形转化成学过的近似图形,再估算。

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一下图上手掌的面积,再估一估自己手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板书

设计

方格图中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

先通过数方格确定面积的范围,

再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估算。

Sah

5×6

30(cm2)

数学广角 植树问题

课题:在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06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会用线段图来表示植树问题中的三种植树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w W w . X k b 1. c O m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初步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能根据这个模型将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进行分类,并试着应用模型中间隔与棵数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难点: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总长÷间距=间隔数+1=植树棵数),

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解决难点办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学习的热情也会比较高涨,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教师:哪位同学知道我们国家设立的植树节是在哪一天?在这一天的植树活动中,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1:同学们在全长100 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 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教师: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吗?

    预设120棵。(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每隔5 m栽一棵,共栽100÷5=20(棵)。

    预设2:我认为是21棵,因为题目中写着“两端要栽”,所以要再加1棵。

    教师:你认为哪一个结果是正确的?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教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进行检验呢?那我们可以在草稿本上试一试。遇到了什么困难?

    预设:100 m太长了,不太好画。(追问:那我们可以怎么办?)

    学生:可以先用简单的数试一试。(课件出示)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教师:先看看20 m的距离,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可以栽几棵树,

    课件出示:

    教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20÷5=420 m被平均分成4段,因为两端要栽,所以要栽5棵树。

    教师:再画一画,25 m可以栽几棵树?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25÷5=5,就是把25 m平均分成了5段,因为两端都要栽,所以要栽6棵树。

    还可以这样画:这里的蓝色线段表示什么?(间隔数)红色线段呢?(植树棵数)

教师:不画图,你能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课件上输入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棵数要比间隔数多1。(追问:可以用怎样的一个式子表示?)棵数=间隔数+1

    教师:谁能说说为什么要“+1”?(因为两端都要栽,所以栽树的棵树比间隔数多1。)你能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开头的问题吗?(指名回答,分析讲解)

    教师:回顾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说说你的想法。

    归纳小结:在解决较复杂或数据较大的问题时,可以先从简单数据出发得出规律,然后将规律运用于复杂问题进行解决。

 教师:根据刚才学到的知识,还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1.在一条全长2 km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 m安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

    教师:读完这个题目,你觉得有哪些地方需要特别引起注意?

    预设1:单位不统一,要先进行转化再计算。

    预设2:两旁。(追问:表示什么?)就是两边。你能通过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两旁”吗?在计算时该怎样体现?(先算出一边的路灯的数量,再乘以2。)

教师:2000÷50算的是什么?(间隔数)“+1”说明了什么?(两端都要安装)

    2.马路一边栽了25棵梧桐树。如果每两棵梧桐树中间栽一棵银杏树,一共要栽多少棵?

    引导得出:要求一共栽多少棵银杏树,实际就是求梧桐树的间隔数。由“棵数=间隔数+1”可得“间隔数=棵数-1”。

25-1=24(棵) 

答:一共要栽24棵银杏树。

    教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验证)和这题有关的简单的例子,我们只要张开一只手。五个手指相当于题目中的?(梧桐树)每两个手指之间栽一棵(银杏树),可以栽几棵?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园林工人沿一条笔直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 m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教师:要求“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就是求什么?(路长)跟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预设:例题是知道了路长求栽树的棵数,这题是知道了栽树的棵数,求路线长度。

    教师追问:该怎样解答呢?试一试,并说说你的思路。

36-1)×6=210m   

答: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是210 m

    教师:“36-1”算的是什么?(间隔数)再根据“间隔数×间隔距离=路长”计算。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教师: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跟大家交流一下。

根据学生回答,强调:

    1.解决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棵数=间隔数+1

2.当遇到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可以先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教材练习二十四

312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回答

学生画线段图

学生在草稿本上画一画。

学生操作

 学生练习,回答。

2km=2000m    

2000÷50+1)×2=82(盏)

答:一共要安装82盏路灯。

仔细读题,认真思考,说说对这个题目的理解。

读题并思考

板书

设计

在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

课题:在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不栽)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07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w W w . X k b 1. c O m

过程与方法:通过画线段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尝试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解决难点办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情况,谁能说一说是用怎样的数学模型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快速地完成下一题吗?(课件出示题目)

    准备题:绿化队要在相距60 m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都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 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再来看看这一题(课件出示例2)认真思考,这两个题目有什么不同?

    大象馆和猴山相距60 m。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 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你的发现吗?

    预设1:准备题是一边,例2是小路两旁。(追问:在图上该如何表示?)就是有两条线段。(怎么计算?)只要先算出一边的树木数量,再“×2”就可以了。

    预设2:准备题是两端都栽,例2是两端不栽。(追问:你能通过示意图说说为什么吗?)因为小路的两端都是场馆。

                      教师:这个题目该如何解决呢?你想到了什么方法?(可以先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请你在草稿本上试一试。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过程预设:

    1.先画一个简单的线段图看看,以20 m长的线段为例,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1”,需要栽5棵树。

    2.同样长的线段,在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只需要栽3棵树,也就是说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教师追问:可以用怎样的数学模型表示?)棵数=间隔数-1

    教师: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试一试,对这一数学模型进行验证吗?运用这一模型,例2可以怎样解答?

60÷3-1=19(棵)  19×2=38(棵)

答:一共要栽38棵树。

    教师追问:为什么要“×2”?

    教师小结: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题目的解决过程。通过与例1中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相比较,采用同样的方法得出了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即棵数=间隔数-1

 小明家门前有一条35 m的小路,绿化队要在路旁栽一排树。每隔5 m栽一棵树(一端栽一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教师:这题与已经学过的植树问题有什么不同?(一端栽一端不栽)先猜一猜,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预设1: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1;两端不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1。这种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应该是棵数=间隔数。

    预设2:是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得出的,一共要栽7棵。

预设3:直接用35÷5=7(棵)。

问:35÷5算的是什么?间隔数。在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

    教师:比较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教师:利用这一数学模型,还能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

    1.一条走廊长32 m,每隔4 m摆放一盆植物(两端不放)。一共要放多少盆植物?    

教师:这两种不同的摆法相差几盆?(2盆)为什么?

    2.一根木头长10 m,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教师:这个问题和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有关联吗?属于植树问题中的哪一种情况?可以先用画图的方法试一试。

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小结: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应该先判断出属于哪一种情况,再根据题意列式解答。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教材练习二十四

棵数=间隔数+1

学生完成

60÷3+1=21(棵) 答:一共要栽21棵树。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

学生交流发现。

 

读题并思考

学生练习:

 32÷4-1=7(盆)

答:一共要放7盆植物。

两端都放时,盆数=间隔数+1;两端都不放时,盆数=间隔数-1

学生练习:

10÷5-1=4(次) 8×4=32(分钟) 答:锯完一共要花32分钟。

板书

设计

在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不栽)

课题:在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上植树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08页例3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转化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在一条首尾封闭的曲线上植树所需棵数与间隔数“一一对应”的数学模型。w W w . X k b 1. c O m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以及抽取数学模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在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上植树的基本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

解决难点办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学习的热情也会比较高涨,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目标解读,以标导航

教师:在前面两节课中,我们共同探讨了在一条线段上植树的问题,还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谁来帮助大家一起回顾这些知识?

    预设:在一条线段上植树可以分成三种情况:两端都栽时,棵数比间隔数多1;两端都不栽时,棵数比间隔数少1;一端栽一端不栽时,棵数和间隔数相等。

二、预习检测,以测促学

 教师: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我们是怎么做的?

    预设:可以先给出一个猜测,要判断这个猜测对不对,可以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再应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

教师:同学们对已学知识掌握得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中的另一种情况。

三、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3:张伯伯准备在圆形池塘周围栽树。池塘的周长是120 m,如果每隔10 m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教师:这道题与前面学习的植树问题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预设:不同之处在于前面学习的是在线段上植树的问题,这道题是在一个圆形周围植树。(教师追问1:线段是怎样的?圆形又是怎样的?)线段是直的,圆形是一条曲线。(教师追问2:一条什么样的曲线?)

    逐步引导得出: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

    预设:相同之处是,都是已知长度和间隔距离。

    教师:你能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自主解决“一共要栽多少棵树”的问题吗?

  教师:大家想到了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画图)120 m的长度太长了,怎么办?(先用简单的数据试一试)

    1)以周长为40 m的圆为例,通过下图得知,能栽4棵树。

    2)如果把圆拉直成线段,你能发现什么?

    预设:相当于在线段上植树的问题中“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

    3)我们还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理解。

    引导得出: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一一对应”。

    教师:利用发现的知识,你能解决例3的问题吗?(出示:池塘的周长是120 m?)

120÷10=12(棵)   

答:一共要栽12棵树。

    谁能完整地概括一下刚才的发现?

    预设:在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上植树,所需棵数与间隔数“一一对应”,相当于在线段上植树的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    

四、有效检测,以练达标

运用刚才的发现,解决以下实际问题。

    1.圆形滑冰场的一周全长是150 m。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15 m安装一盏灯,一共需要装几盏灯?

    2.一条项链长60 cm,每隔5 cm有一颗水晶。这条项链上共有多少颗水晶?五、师生互动,总结拓展

教师: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跟大家交流一下。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教材练习二十四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回答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汇报。

 

 学生练习,交流汇报。

在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上植树,所需棵数和间隔数“一一对应”,相当于在线段上植树的问题中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 

板书

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 两端不栽 一端不栽

间隔数+1=棵数 间隔数-1=棵数 间隔数=棵树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复习内容:总复习——小数乘、除法复习课

复习目标:1帮助学生建构小数乘法的知识网络,并能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能熟练、正确地进行笔算小数乘法,按照要求截取积的近似值,并能解答有关的小数乘法应用题。

2通过题组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概括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学交流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正确率及速度,更深刻知道积与因数的联系。

复习重点通过合作题组练习,使学生自我意识中建立小数乘法的知识网络,并能准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达各个知识点 ,在思维中理清各知识之间的联系。

复习难点:深刻理清积与因数的联系及培养合作意识和数学交流表达能力。

复习课时:

学情分析:复习课不只是把知识重现一次,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学生通过复习查缺补漏,获得自身能力的提高。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所以课前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整理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初步形成知识网。在复习时再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的数学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复习

活动

三次备课

一、复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12.5

3

0.98

扩大10

扩大100

缩小10

缩小100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113页第1题(1)。

一、整理和复习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师:元旦节,老师家搞了一次小活动,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的购物清单吧!

出示购物清单:苹果每千克2.5元,买了4.8千克;

买了3件同样的玩具,共用73.5元;糖果每千克1.2元,共用22.32元;

师:从清单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信息你可以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算一算苹果的总价和玩具的单价吧!教师巡视,算完后

师:谁来说说苹果的总价你是怎么解决的?

:那也就是说,计算小数乘法的方法是先,再,最后。板书:计算方法

师:玩具的单价你又怎么解决的?

师:算算糖果的单价吧。教师巡视,算完后汇报方法。22.32÷1.2

师:也就是说在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必须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就像这里的22.32÷1.2就要转化为223.2÷12,再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出示5.98÷0.23  19.76÷5.2  

8.84÷1.7   21÷1.4

师:在计算时该怎么转化呢?

除法法则:一看:看看除数是几位小数。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数位(拔除数转换成整数)。三对齐: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同学们刚才算的三道题到底对不对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师:小数乘除法的验算与整数乘除法的验算方法是相通的。

二、整理和复习小数乘除法的简算。

师:刚才我们用竖式算出了苹果的总价,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数的特征,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试试吧!

(巡视,选有代表性的作业展示,指名说简算依据。)

师:看来整数乘法运算定律也适用于小数。(板书:运算定律)

三、复习取近似数。

师:既然是元旦节就要有节日的气氛,老师准备用彩带布置家。我们一起看看吧!

40米彩带做花环,彩带每卷长7.5米。

1)需要买几卷彩带?40÷7.5=5.333…(卷)≈6(卷)

师:5.333…是循环小数,而且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板:循环小数—无限小数)

师:这里要用进一法取商的近似数。(板书:取近似数:进一法)

2)一卷彩带3.18元,一共需要多少钱?(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3.18×6=19.08(元)≈19.1(元)(板书:四舍五入法)

3)每1.5米做一个花环,40米彩带可以做多少个花环?

40÷1.5=26.666…(个)≈26(个)(板书:去尾法)

:取近似数就有三种方法,同学们可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哟!

四、混合运算。

师:同学们的表现可真棒!这么快就把清单中的一些问题解决了。老师这也有两道题目想请你们帮忙算一下,好吗?比比看谁算的快。

4.6+5.4÷0.27    3.2×25 ÷8

:你是怎么想到要先算再算

师:看来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板书: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

五、拓展提高: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五第21题。

六、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对小数乘除法进行了整理与复习。谁来说说我们主要复习了哪些知识?这节课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作业:教材第113页第1题(2)练习二十五第35616题。

学生独立做一做

交流小数点的移动的规律。

学生展示,并让他说说2.5×4.8是怎样算的,

学生说73.5÷3是怎么算的,一起回忆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说验算的方法

完成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2题。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五第313题。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完成

完成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五第14题。

学生汇报时要说运算顺序。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小数乘、除法复习课

因数→整数 计算方法     先,再,最后

除数→整数         一看、二移、三对齐

运算定律     

小数乘除法运算顺序          与整数的相同

循环小数——限小数

                          四舍五入法

近似数    进一法、去尾法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复习内容:总复习——位置复习课

复习目标:1、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熟练地用数对表示位置。

2、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掌握将数对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法。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复习课时:

学情分析:复习课不只是把知识重现一次,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学生通过复习查缺补漏,获得自身能力的提高。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所以课前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整理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初步形成知识网。在复习时再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的数学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复习

活动

三次备课

一、练习导入

1.谈话:为了更有利于同学们的学习,老师想调整一下同学们的座位。下面是座位示意图:(PPT出示)

已知(14)表示小亮的位置。

⑴小明、小丽和小红的位置用数对分别可以表示为( ),( ),( )。

⑵老师想把小刚排在(53)这个位置上,请你在图中标出来。

⑶从小明的位置向左数2列,再向后数1行就是小强的位置,小强的位置是( )。

2.下面是一幅街区平面图,请看图回答问题。

五爱城所在的位置可以用(27)表示,它在火车站以东200m,再往北700m处。

⑴像上面那样描述一下其他建筑物的位置。

⑵小刚家在火车站以东600m,再往北400m处小红家在火车站以东900m,再往北200m处。在图中标出这两名同学家的位置。

⑶星期六,小刚的活动路线是(64)→(27)→(43)→(57)→(76)→(94)→(111)→(118)→(64)。与一说,他这一天先后去了哪些地方。

二、回顾整理

1.行和列的意义: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2.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也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

3.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先表示列,再表示行。先用括号把代表列和行的数字或字母括起来,再用逗号隔开。如:(79)表示第7列第9行。

4.两个数对,前一个数相同,说明它们所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同一列上。如:(24)(27)都在第2列上。

5.两个数对,后一个数相同,说明它们所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同一行上。如:(36)(16)都在第6行上。

6.物体向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物体向上、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三、巩固拓展

1.运用平移的方法加深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⑴图中点A的位置可用数对(11)表示,那么平移平行四边表其他各顶点的位置分别怎样表示?

⑵写出平行四边形向上和向右平移的的图形,写出平移后的各顶点的公交车位置。

教师小结:一个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后,各顶点的位置的列数没变,行数发生变化;向左或向右平移后,各顶点的位置的行数没变,列数发生变化。

2.教材第114页第4题。教师:我们都下过五子棋,都知道五子棋的规则。请观察题中的情境图,你能用数对来准确地表示出图上的棋子的具体位置吗?

四、课后小结。位置可以由数对来确定,要注意数对的规范写法,逗号前面表示列,逗号后面表示行。

作业: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1题。

学生独立做一做

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

按要求完成题目

学生尝试解答。

学生观察图片,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位置复习课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先表示列,再表示行。

物体向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

物体向上、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复习内容:总复习——简易方程复习课

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计算公式、运算定律、数量关系;渗透初步的代数思想,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理解题中的等量关系,能正确列出方程,并熟练的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能力,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完整。

教学重点: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正确列方程解决问题。

复习课时:

学情分析:复习课不只是把知识重现一次,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学生通过复习查缺补漏,获得自身能力的提高。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所以课前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整理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初步形成知识网。在复习时再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的数学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复习

活动

三次备课

一、沟通联系,构建网络。

1出示教材第113页第3题(3

师:以前我们用算术方法解这一类题,学习简易方程后,又能用列方程来解答,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简易方程”(板书课题),请你列方程解答。

师:列方程解决问题第一步都是要干什么?

师:用字母x 表示未知量。(板书:字母——量)

2、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⑴用字母表示数

师:用字母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量,也可以表示一个数,那这个字母“X ”可以表示多少?(生反馈)对了,这个字母可以表示所有的数。(板书:数)

⑵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师:现在有一个“比x 4倍多13的数”,怎样表示呢?

师:这个含有字母的式子除了表示数,还可以表示什么?

师: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能表示一个数,又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

⑶师:这些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什么?请在答题卡上用线连起来。

2ɑ与2ɑ相加 ɑ+2b

2ɑ与2ɑ相乘 4ɑ2

ɑ与b的和的2 4ɑ

ɑ与b2倍的和 2(ɑ+b

反馈:前两题一题一题问对吗,再问这两题有什么区别?

后两题一题一题问对吗,再问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师: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些意义真简洁、明了。

3、复习方程与解方程。

⑴复习方程

x =5时,这个数是多少呢?

师:当x 有一个具体的值时,这个含有字母的式子也有一个具体的值。

师:如果“比x 4倍多13的数是45。”现在又该怎样表示?

师:这样的等式我们把它叫做…?(生:方程。)

师:谁来说说什么叫方程?方程与等式有什么关系?举例说明。

⑵复习解方程

师:刚才同学们解了一道方程,这里还有3道方程,你们能解吗?

练习: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五第17题。解方程

x ÷1.44=0.4 3.851.5x =6.1 6x -0.9=4.5

师:我们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在等式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逐步简化方程,得到方程的解。在这里所指的数可以是像这样已知的数,也可以是这样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

师:x =1.6是这道方程的解吗?

4、复习用方程解决问题。

1)复习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师:解方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列方程解决问题有哪些基本步骤?

师:在这几步中你们认为哪一步是最关键的?

2)复习数量关系。请你们找出它们的等量关系,并说出方程。

一个梯形的面积是265平方米,上底是20米,下底是33米,高x 米。

等量关系式:列方程式:

师:计算公式也是一种数量关系。

小明买了8个作业本,每本x ,付给营业员5,找回2.6元。

等量关系式:列方程式:

师:根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一般我们选择容易解的方程来解决问题。

师:下面请根据方程选择合适的条件。

甲筐有桔子60千克, ,乙筐有桔子多少千克?

设:乙筐有桔子X 千克。 列出方程是:2X 460

甲筐比乙筐的2倍还多4千克 乙筐比甲筐的一半少4千克

乙筐比甲筐的2倍还多4千克 甲筐比乙筐的一半少4千克

师:补上的条件,正是这道题的关键句子,它能帮助我们找到等量关系。

1、对比质疑突出优化。

师:让我们回到教材第118页第19题,注意分析题题目的意思,同学们会列方程解答吗?独立完成,反馈。

师:这题与求地球赤道长度那一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生反馈)

师:在这里,不论是一个未知数还是两个未知数,都能用列方程解答。

二、拓展提高

教材第118页思考题。

一座大桥长2400M,一列火车以每分钟900M的速度通过大桥,从车头开上桥到车尾离开桥共需3分钟,从车头开上桥到车尾离开桥共需3分钟。这列火车长多少米。

分析:如教材第118页图,考虑到火车自身的长度,通过大桥所走的路程包括大桥长度和车长,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可设这列火车车长为x m,可列方程:

x +2400=900×3

三、全课小结。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简易方程,请记住用字母表示数是方程的基础,方程是为列方程解决问题服务的。

作业:教材第113页第3题(1)(2)及练习二十五第18

学生齐读题。

学生独立完成,找出不同的解法展示。反馈,集体订正。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独立完成

学生解方程,汇报。

学生口头检验。

学生回忆梳理出一般步骤。

和同桌说一说你的你的想法。

简易方程复习

字母——量、数、数量关系

等式的基本性质

关键——等量关系

主备教师: 郭晨露 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

复习内容:总复习——多边形的面积复习

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多边形的含义,理解和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灵活应用公式解决一些问题。

2、通过整理,感受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完善知识结构,进一步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空间观念,渗透等积变换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整理完善知识结构,灵活运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沟通多边形面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复习课时:

学情分析:复习课不只是把知识重现一次,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学生通过复习查缺补漏,获得自身能力的提高。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所以课前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整理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初步形成知识网。在复习时再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的数学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复习

活动

三次备课

一、构建网络,新知汇总

师:同学们,咱们在第五单元里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及其计算,而且,还接触到了组合图形的面积,大家不仅要会利用面积公式求面积,还要掌握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学会观察组合图形的组成。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多边形面积的复习)

师:那么我们是如何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推倒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呢?请大家从你的头脑记忆库里提取下面的知识,看看谁的记忆库最充实?

讨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师:同位同学可以商量商量。(学生汇报:教师演示)

师:大家在回忆推导公式的过程中,本着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的原则,找到了几个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梳理,大家对我们的面积公式是不是更加熟悉了。(边说边出示图。见板书设计)

引导学生观察,从左往右看,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其他图形的面积公式,从右往左看,我们在探讨一种新的图形面积时,都是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

二、查漏补缺,错误汇总

师:现在你们的记忆库中还有内存吗?那,就请大家想一想,你们在利用公式解决问题时有什么容易出错的地方或是需要大家注意的地方?

师:看来同学们都特别的善于总结和观察,下面,我们就利用前面的复习来做几组练习。

三、综合练习,巩固提高

(一)按要求解答。(只列式,不计算)

1、平行四边形底是4分米,高2.7分米,求它的面积?

2、三角形面积是30平方米,底8分米,求它的高?

3、梯形的面积是84平方米,高10米,上底5米,求下底?

师小结:如果给出图形的面积,让我们去求底或高,除了可以变化公式以外,还可以用方程解答,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下面我们来看几道判断题。

(二)判断题:

1.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形状是相同的。(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5.把一个长方形的木条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都不变。(

看来 ,同学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都很强,现在,我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解决问题

1.教材第113页第2题。

出示第2题,

师:通过计算这些图形面积,你想提醒大家什么?

(计算图形面积时,底和高要对应)

2.教材练习二十五第9题。

(2)算一算剩下的面积是多少。

方法一:4×4-2×2÷2=14(cm2) 方法二:(2+4)×2÷2+2×4=14(cm2)

3.教材练习二十五第10题。

①将方格中的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的基本图形,分别求出基本图形的面积,再求和得出所求图形的面积。

教师强调分割的方法有多种,引导学生选择容易获取求面积时所需数据的方法进行分割。

②将方格中的图形添补成某个简单的基本图形,求出基本图形的面积,再分别减去各添补的图形面积,得出所求图形面积。

③已知小方格的边长为1cm,则每个小方格的面积为1cm2,通过数方格来确定图形的面积。

四、课堂小结。

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关键在于熟练地运用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对于复杂的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在于巧妙地将组合图形分割或添补成若干个基本图形,进而通过基本图形面积的和或差得到组合图形的面积;对于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可以将它分割或添补成已学的简单图形,或是用方格纸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估算。

作业:教材练习二十五第720题。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回答归纳:1.弄清图形,选择公式。2.找对应的底和高。3.注意单位换算。4.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别忘了除以25.解决问题时,弄清面积与其他数量的关系。6.看清组合图形是由哪几个简单图形组成的,找简单的解决方法。7.已知面积,求底或高可以用方程解。)

学生看题。

学生独立解答,并在小组中互相检查。

学生用剪刀把正方形纸片按题目要求剪一剪。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呢?

学生汇报,并展示求面积的方法,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多边形的面积总复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36dead0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5.html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完整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