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十大著名教育理论

发布时间:2017-12-07 12:56: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

一、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纳(J.S.Bruner)

    产生的主要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教育改革受到影响。

    理论要点:

    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基本”指获得广泛新知的基础;“结构”指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联系。

    学习有两种迁移:特殊迁移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用简化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可使记忆具有“再生性”特征。

      2.提倡早期学习。

    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法,

    有效的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

    以困难为理由,把重要的教学往后推迟,往往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教学原理方面的四个原则:

    A.动机原则 —— 满足社会需求愿望的外来动机作用短暂,而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

    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

    在实施方面要做好三点:

    激活工作:设计“具有最适合的不确定性”的学习课题。

    模棱两可的情况最可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维持工作:探索活动被激发出来,就要维持,这取决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要使学生相信,成功的可能要超过失败,要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独立做出决定与行动的能力。

    方向性工作:把注意力引向完成学习项目的主要方面。

    B.结构原则 —— 将知识组织起来的最理想方式是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有三种:

    表演式:一组动作;

    肖像式:简化的图解、知识树、系统图;

    象征性:符号。

    以上分别体现出结构的再现性、经济性与有效性。

    C.程序原则 ——学生学习知识所遇到的材料的序列,就是教学的序列。

    处理好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智慧发展二者关系,以确定最有效的序列。

    决定学习序列的因素:

    学习速度(要考虑认知的紧张度)、抵制遗忘的作用、旧知识迁移到新情况的可能性、知识再现的形式、有利于积极和有效地掌握知识。

    D.反馈强化原则 —— 没有反馈就没有教学。

    基本要求为:

    (1)时间及时:过早则增加记忆负担,过晚则无指导作用;

    (2)具有不在思维定势和焦虑状态的条件:

先退出状态,方可进行矫正,否则矫正性信息无效;

    (3)处理方式:矫正不超出学习者的能力范围。

    4.发现学习。其教学模式为:

    (1)带着问题观察具体事实;

    (2)建立假设;

    (3)形成抽象概念:

    组织讨论和求证,以形成结论,提炼一般性原理或规律;

    (4)把原理应用到新的情景中去:

    运用于实际,接受检验和评价的过程,也是运用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二、掌握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姆(Benjamin S. Bloom)

    产生时间:20世纪60年代末期

    理论要点:

    1.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发生行为变化的期望。

    教学目标分类的内容:

    A.认知领域

    知识: 描述、认出、界定、说明、列举;

    理解: 转换、举例、摘要、归纳、重写;

    运用:证明、解决、修改、发现、预测;

    分析:判断、辨别、分解、指出、细化;

    综合:设计、组织、筹划、创造、整合;

    评价:比较、支持、批判、评论、鉴赏。

      B.情感领域

    接受、反应、价值判断(态度、重视其价值性)、价值组织(人生观)、价值个性化(价值观内化、成为其个性的一部分)。

    C.动作技能领域

    知觉:感官刺激、线索选择;

    准备状态:心理、身体、情绪;

    引导的反应:模仿、尝试错误;

    机械练习:由熟练而成习惯;

    复杂的反应:复杂的动作行为;

    创作:新的行为方式及动作。

    2.教学评价理论:(1971年)

    诊断性评价:发现错误,提出矫正方法。

    形成性评价:评价目标和重难点。在教学中、单元、学年都可进行,通过测验和矫正达到形成性之目的。

    终结性评价:评价达标情况及教法、学生学习结果,评定等级、写出说明。

    3.掌握学习理论:

    期待全体学生都能学好,而不是上中下各三分之一。

    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不在于他们掌握学习内容的能力,而在于学习的速度。

    只要辅以“个别化教学”,即确保一部分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时间,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得到适当的矫正教学或辅导即可。

    矫正手段包括合作性的小组学习、个别辅导、教师针对性地解释有关内容,“对未中目标再射一箭”。

    要点:(1)为掌握而教 (2)信心 (3)全体

    对教师的要求:

    调动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

    讲解准确、清晰、吸引人,明确学什么?怎么学。

    善于使用不同的方法,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掌握知识。

    “目标教学”步骤:

    诊断性测验,确定学习基础。(5分钟)

    单元重组教学,制定双向项目表(内容、程度)、量表及实施

    形成性测验(百分制、互批、合格要求达到80%及以上)

    矫正学习(小组、小先生、个别化)

    终结性测验(等级制)

    三、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美)卡尔.罗杰斯

    产生时间:1960年,他把自己长期在心理治疗上所积累的经验,推广和应用到教学领域。

    理论要点:

    1.“非指导性”教学的特征及原则:

    (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的自身成长,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各种障碍。

    不是直接教授他人,而只能使他人的学习得以容易地开展。

    如诱导学生独立思考、澄清问题、帮助组织已被学生认可的经验。

    节制自己的发言。 

    (2)情调情感因素,具有真诚、理解、接受的气氛。不掩饰,坦诚公开。

    (3)学生是以维持自己的构造或是强化自己的构造心理来学习的,

           因此要注意以“同化”来影响学习过程。

    (4)作为自然发展状态而互相接触。教师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提供学习的手段,由学生觉得怎样学。教师已不是指导者,而是顾问。

           学习的促进者: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含教师本身,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

    2.教学模式:

    (1)创设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气氛。

    (2)开放性探索,学生不受束缚,毫无顾忌地发表观点,

教师只 应学生要求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看法,

不对学生观点作任何评论。

    (3)个人或小组鉴别。教师提供资源,对探索结果进行反思和讨论。

    可能没有结论,这并不重要,因为探索的过程已经存在了,学生已经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了。

    如果学生希望教师讲授,可针对讨论内容进行讲授,但不作结论和总结性发言。 

    3.备注

    (1)气氛——强调学习过程中个体自我实现的心路历程。

    良好的心理气氛看作比教学技能更为重要的教学因素,因此创设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气氛、培养具有洞察力、创造性、建设性、选择性的人。

    气氛要真诚、理解、接受、不掩饰、坦诚公开,学生才能把自己的想法公开,从而促进学生潜能的实现。

    (2)开放性探索——不能把教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占有的时间,强加在学生身上。

    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形成学习目标。

    “希望讨论什么?”或“做什么?”

    个人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形成全体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从而确定学习目标。

    在探索中,教师作为促进者(提供资源、知识、自身经验、气氛、鼓励、诱导、澄清、组织被学生认可的经验),确定目标,引导轨道不偏移,并且不约束、不评论、不结论、不总结,但可针对性地提供信息。

    (3)鉴别——

    对探索的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讨论。

    重过程、不重结论;

    重愉悦,不重技能;

    重潜能,不重形成;

    重学生,不重教师。

    四、范例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德)H.海姆佩尔          产生时间:20世纪50年代

    主要理论:

    1.基本思想

    (1)精选教材,使教材变为本质的、典型的、原则性和结构化的知识和规律。

    (2)教学不是再现和传授知识、技巧,而是启发、引导、辅导学生主动、积极地通过思考进行学习。

    教与学的目的不是获得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获得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认识批判、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能力。

    总之,范例教学就是提高学习者独立能力的教养性学习。 

    2.实施程序

    (1)范例性地阐明“个”,即通过个别典型特征说明其整体。

    范例性地阐明“类”,即对在“个”的阶段获得的知识进行归类。

    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即探究归纳出规律性的认识。

    范例性地获得经验,即获得有关世界经验和生活经验。

    3.主要原则

    (1)三个性质

    基本性:体现在基本知识,即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基本规律;

    范例性:精选知识,起示范作用

    基础性:体现在教学内容;。

    (2)三个统一

    问题解决与系统学习的统一:即解决了问题,又掌握了学科知识;

    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即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的统一;

    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既要熟悉教材(客体),又要了解学生(主体);

    4.主要特点

    (1)不是复制性地接受细节知识与技巧,而是主动掌握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能力、态度。

    解决相同或类似的问题,进行继续学习与探讨。

    例子应与学生经验有关,使之觉得重要和有趣,从而激发动机。

    (2)教师具有高度的耐心,不能赶时间,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从观察现象出发,追溯其发生的原因与道理。

    五、多元智能理论

    一、主要代表人物:1983年由(美)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 Gardner)提出。

    二、提出的背景:追求平等教育、追求优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普通教育改革的两大主题。而多元文化教育成为美国改进现有教育的主要方向。

    传统的智力测量从19世纪80年代始,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到20世纪80至90年代,已呈多元化的趋势。

    主要理论:1.智力的结构:

    (1)言语 —— 语言智力:听说读写的能力,用语言流畅地表达思想与人交流。如演说家、作家。

    (2)音乐 —— 节奏智力: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如音乐家。

    (3)逻辑 —— 数理智力:运算和推理的能力。如科学家。

    (4)视觉 —— 空间智力:对结构、色彩的敏感和通过平面图形及立体造型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画家。

    (5)身体 —— 动觉能力:运用肢体和躯干的能力。如运动员。

    (6)自知 —— 自省能力: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如哲学家。

    (7)交往 —— 交流智力: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如教师、律师、管理者与社会活动家。

    2.智力的本质:

    (1)智力是情境化的。

    只有考虑到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才能真正理解他的智力。

    (2)智力是多维的。

    不仅每一个个体都有多种智力潜力,而且每一个个体智力发展也是多样的。

    (3)智力是发展的。

    任何年龄段、任何层次的人,都可以通过学习,使智力得到发展。

    六、发展性教育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苏)赞科夫(1901——1977)

    20世纪60年代产生该理论。

    产生的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

    苏联在总结教育科学时指出:“教育学中无儿童”,是苏联教育学的主要缺点之一。

    60年代初期,苏联教育面临科技迅猛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

    主要理论:

    1.发展的三个方面

    (1)观察力。观察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具有很强的观察力,则会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很多的知识。培养观察力,就是启发了求知欲。

    (2)思维能力。知识和发展之间有某种“剪刀差”,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3)实际操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2.教学原则

    (1)高难度教学的原则。

    如果教材与教法在学生面前都没有他们应当克服的困难与问题,学生就不会有紧张的脑力活动,就得不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应有的发展。

    掌握科学知识,需要艰苦的劳动,适当的压力引起一定的心理紧张,也是导致学习的一个必要条件。

    (2)高速度教学的原则。

    在教学中,多次单调的重复、复习,形式主义和机械地练习,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拖慢了教学进度,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讲新教材时,包含着旧教材;做新练习时,包含着旧练习。

    这样学生总觉得在学习新东西,保持着较高的学习兴趣。

    “以知识的广度,达到知识的巩固性。”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不仅会运算,还要掌握运算的规律。

    如果儿童仅停留在表面的、孤立的现象上,就很难形成抽象的概念。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要求学生注意的是学习过程本身,即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5)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人们往往把补课和布置大量练习当作补救学习差的学生的主要手段,而不分析产生落后的原因,没有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结果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加剧了他们的落后状况。

    要提供真正的智力活动,使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所以教学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发展上尽最大的可能性取得最大的成果。

    七、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苏)巴班斯基(1927——1987)

    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

    产生背景: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人们越来越感到需要寻求一种教学与教育的最佳方案。

    “寻求新的教学途径”,“教学过程积极化”是当时苏联教育界流行的口号。

    主要理论:

    1.教学最优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取得最大的可能效果

    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

    耗费最少的必要精力

    花费最少的经费

    2.教学最优化方法:

    (1)综合规划和具体确定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

    (也即我们新课程所说的三维目标:不仅有知识与技能,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使教学内容符合于教学任务,突出主要环节,掌握最本质的东西。

    (3)选择最适当的课堂教学结构。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有三大类:

    组织学习认知活动的方法、激励学习认知活动的方法、检查学习认知活动的方法。

    (4)对学生采取区别对待和个别对待的方法,选择全班的、小组的、个别的教学形式。

    (5)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物质条件、卫生条件、心理条件和环境条件。

    (6)选择最优的教学速度。

    (7)分析教学效果和时间用量。

    八、合作教育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苏)阿莫纳什维利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

    产生背景:苏联20世纪80年代后期教育思想大辩论。

    主要理论:

    1.建立合作的师生关系:要使学生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使每一个学生感到成功和进步,使学生得到与教师交往的快乐、认识的快乐、发展的快乐和成长的快乐。

    2.教学论原则:

    (1)相信学生的原则。使每一名学生相信,他将获得成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及尊重。

    (2)师生合作的原则。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自由选择感”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可能达到的能力出发,运用巧妙的教学艺术,使必需的学习任务变为学生内在的自觉要求。

    请求帮助、仔细倾听、尝试练习、有意反驳、学生找错、作出答案。

    九、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一)主要代表人物:(美)冯.格拉斯菲尔德(Von  Glasersfeld)

    20世纪80年代提出。

    (二)产生背景:最早源于(瑞士)皮亚杰“同化”与“顺应”理论。波普尔“经验证伪原则”经验不可证真,但可以证伪。

    (三)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认识是由主体主动建构的,而不是从外界被动地吸收的。

    2.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不是去发现独立于他们头脑之外的知识世界,而是通过先前个人的经验世界,重新组合,且建构一个新的认知结构,认识具有建构性。

    同化: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

    顺应: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无法同化时,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和改造的过程。

    (四)理论要点:

    1.建构主义学习观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2)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

    (3)学习应该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互动过程

    2.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

    这种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的框架,而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学习者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

    支架式教学环节:

    搭建支架: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支架。

    进入情境:引入问题情境,提供获得的工具。

    进行探索:启发引导、分析探索、适当提示、沿框架发展。

    合作学习:小组协商、讨论。达到全面正确地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效果评价: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合作的贡献、是否完成任务。

    (2)情境性教学:

    要求,内容要选择真实的问题情境,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

    教学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含于情境之中;

    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具体问题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

    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效果评价。

    (3)随机进入教学

    十、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

    产生背景:80年代以来,西方进入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主要特征:

    1.“非哲学”。否认永恒不变的知识基础,倡导异质性的、多元化、多视角、开放性的思维方式。

    2.非中心化。人不再是构成一切客观性的主体。

    3.反基础主义。认为不存在任何指导我们的永恒的、中立的、超历史的知识基础。

    4.非理性主义。强调非理性的情感和直觉方法的重要性。

    教学观:后现代主义对教学目的采取宽泛的态度,不要局限于单一的教学目标,不强求每个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也可以培养“片面发展”的人。

    课程观:(4R)

    丰富性:每门学科都会以自己的方式解释丰富性。

    循环性:与螺旋式课程的概念内涵是一致的,循环性旨在发展能力,其框架是开放的。

    关联性:教育与文化

    严密性:概念的重新界定,是与诠释、不确定性相联系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373d814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de.html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理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