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历年中考阅读真题(解析版)九年级语文诗词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月夜忆舍弟》历年中考阅读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
【四川省内江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成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_____________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我们学过的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答案】
1视觉、听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这两句诗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国人阳全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更融人了感情。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今晚(白露以后霜更白了;本来到处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是故乡最为明亮。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景随情变,让人动容,因而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意近即可【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寄书

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的意思是: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这两句诗与杜甫的《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有异曲同工之妙。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意思是: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作者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国诗句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更融人了感情。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今晚(白露)以后霜更白了;本来到处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是故乡最为明亮。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景随情变,让人动容,因而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湖北省恩施州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
(注释)①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③况乃:何况,况且。


3.下面诗句中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不同的是哪句()(只填写序号)。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B.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诗人从多种角度展开描写,请具体分析首联中听觉描写的作用。
5.全诗情感不仅仅停留在思乡怀人层面,尾联情感进一步升华,请明确指出深层情感。【答案】3C
4.首联中,从听觉角度,以“戍鼓”写战争背景,以“雁声”写亲人离散,描绘了一幅荒凉冷寂的边塞图,极力渲染悲凉气氛,为后文作铺垫。5.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厌恶战争、忧国忧民的深层情感。【解析】
3.“月是故乡明”,借描写故乡之月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A.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B.明月不明白离别的痛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借月怀人,表达对离别之人的思念。
C.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国,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D.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亮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借明月表达对朋友的思念、同情与关切。故选C
4.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要求从听觉的角度赏析。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鼓雁声,写出所闻。是从听觉的角度渲染了凄凉的氛围。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结构上,为后文写兄弟的离散作铺垫。
5.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诗歌前三联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最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厌恶战争、忧国忧民的深层情感,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2020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模拟(二)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6.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7.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6.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从“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
7.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抒发了内心的焦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疾苦和灾难,渴望社会安定。【解析】
6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等语句可推知,当时的社会是战争频繁发生,时局动荡不安,人民生活痛苦。7.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掌握。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和惆怅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也反映出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饱含着诗人忧国

忧民,渴望社会结束动荡,百姓能过上安定生活的愿望。
2020年山东省青岛城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相关问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下面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写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B.“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写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日长安,草木稀疏。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9.下面对诗歌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杜甫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都与“安史之乱”有关。
B.“寄书长不达”抒发了杜甫内心的忧虑,“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杜甫心情的迫切。C.《月夜忆舍弟》一诗,杜甫从“月夜”写起,把怀乡思亲之情写得凄楚哀感。D.《春望》反映了杜甫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答案】8C9C【解析】
8C.“草木稀疏”表述错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日长安,草木茂密,一片凄凉破败的景象。故选C
9C.“从‘月夜’写起”表述有误。这首诗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战事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在浓重悲凉的气氛中,诗人把怀乡思亲之情写得凄楚哀感。故选C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441d2fd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31.html

《《月夜忆舍弟》历年中考阅读真题(解析版)九年级语文诗词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