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教案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可编辑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教案

精品

可编辑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教案篇一: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课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4、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受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精品

可编辑
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精品

可编辑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精品

可编辑
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完成练笔: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⑤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3、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精品

可编辑
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赵国赢占了上风。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18自然段。
精品

可编辑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答案可以是──廉颇只能说犯错,不能说有罪。廉颇认为自己有罪,这说明廉颇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以可以是──如果廉颇不 及时改正错误,就要成为国家的罪人。
3)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板书设计: 将——→和←——相
精品

可编辑
↙↘ 廉颇蔺相如 ↙↘
知错就改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19草船借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理清文章的脉络。
3、通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情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初步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理清文章的脉络。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教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精品

可编辑
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
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内容。 四、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
3、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读第6至第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先说经过。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
精品

可编辑
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教案篇二:语文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1神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认识生字7个,会写生字14个,掌握词语11个。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3、引导学生体会“既??也??”的用法并造句。 4、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从依尔特戈尔可汗那里逃脱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精品

可编辑
教学难点:
从神鸟讲的3个小故事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善良愿望表达出来的。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认识生字7个,会写生字14个,掌握词语11个。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结构,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一、解题,导入新课
1、导语: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许许多多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内蒙古的山林里,去看看那美丽的“神鸟”,去听听那动人的故事。 2、齐读课题
3、揭示课题:“神鸟”“神”是什么意思?
4、默读课文,神鸟神奇在哪儿呢?为什么称它为神鸟,说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精品

可编辑
二、学习生字
1、汇报预习生字时有什么困难,同学间互相解决。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如“伶、淙”字的读音;区分多音字的读音。指导学生区分“燥、躁”“婉、碗”等相近字的用法。 3、自读全文,画出新词,再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读一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字幕出示新词并出示含有新词的语句。词、读语句。 4、小结:
指导学生在理解词语意思时要注意把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去理解,不要就词解词。有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如“包袱”一词在本文中的意思是“用布包起的包。”而在“我们要放下包袱,轻装前进。”这句话中指思想负担,“抖包袱”又是指相声快书等曲艺中的笑料。因此,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区别这些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意思,扩大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三、自读全文,理清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看全文有几个故事,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提出不懂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
3、小结:故事中有故事,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请在下节课和同学们交流。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积累新的词语
精品

可编辑
2、带着课后思考题再次读课文。 板书设计:
生字(略)大故事小故事 多音字(略)狗 神鸟猫 乌鸦
(第二、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2、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3、引导学生体会“既??也??”的用法并造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在蒙古族的山林里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它就是——“神鸟”。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吗?
精品

可编辑
1、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理清文章结构。 二、读中感悟,体会情感 1、指名读13自然段。
1)神鸟的神奇之处体现在哪儿?
2)想象着神鸟聪明伶俐的样子,自己读一读。 2、默读416自然段,出示自学提示: 3、全班汇报
步骤一:解决自学提示第1 1)小声读一读第4自然段 2)出示
①这句话写的是可汗的()活动。
②从“非??不可”这组关联词中你看出了什么? ③读出这种决心与信心。
④说一说这一自然段与下边内容的关系。 步骤二:解决自学提示第2
1)读相关段落请同学说一说,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逃脱的?
2)为什么神鸟能一次又一次地逃脱? 要点:①两人有约定 出示:
精品

可编辑
A自读语句,“既??也”这组关联词前后的意思有什么关系? B、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C、用“既??也”说一句话。
②故事中猫、狗、乌鸦被猎杀令人同情
③可汗富有同情心,被打动,叹了气,违背了约定 步骤三:解决自学提示第3
1)分别读3个小故事,画出故事中的人物、动物。 出示:
2)请你谈谈对他们的看法? 3)为什么好人也会办错事? 步骤四:解决自学提示第4 1)表达的情感
①表达了对聪明伶俐的神鸟的喜爱之情。
②表达了对狗、猫、乌鸦忠于职守,勇于救人的品质的赞美之情。
③表达了对可汗富有同情心、善良之心的赞扬。 以上内容就是文章要表达的美好心愿。 2)是怎么表达的
通过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通过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来表达的。
4、学习课文第17自然段 1)指名读第17自然段
精品

可编辑
2)可汗说“确实没办法捉它回家了”与课文开头中哪句话完全不同?为什么这么说?
3)能结合全文说说神鸟聪明在哪儿吗? 回读课文,概括回答
要点;①人们捉不到它②捉到后与人们的约定③用惨遭错杀的故事打动人心,使人违背约定④知道有同情心的人都会被打动,一定会叹息。
三、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受到什么教育? 2、你怎么评价课文中的各种人物、动物? 归纳板书:
可汗捉神鸟讲猫 乌鸦
善良聪明忠于职守 同情心智慧勇于救人 3、总结:
神鸟以其聪明才智,使得可汗不得不打消了捉它的念头。这是贯穿全文的大故事。而神鸟讲的3个小故事却是课文真正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表达方式是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的。
4、请你向文中的人物说一句话。或赞美,或批评,或劝诫。 四、布置作业:
精品

可编辑
1、完成造句 2、积累词语 3、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4、小练笔:选择课文中的一个人物或动物进行评价。以ⅹⅹ我想对你说为题或自拟题目。 3、冬不拉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516自然段。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掌握1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教案]
.


精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450936907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de.html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