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苦旅》读后感2000字(20201130072840)

发布时间:2020-12-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度米文库汇编之大学《文化苦旅》读后
2000

1
引言:纷纭世事,当城市森林里大多数人为名利荣誉奔波时, 寂寞古道旁,黄沙漫天中,小楼东风里,奔腾河川下,不知何时多 了一个模糊的身影。贴近了,是一身青衣白褂,再贴近,他的脸庞 有岁月静静流淌的痕迹,像他的目光停驻,久久不去的温柔沧桑。 那身影,像是一种符号,或者业已成为一种镌刻。刹那间,烟云蔽 日,待云淡风轻后那抹身影已无从追寻。是他用生命拥抱这场文化 的苦旅,还是文化苦旅渗透进了他的生命?秋灯夜雨,梨花海棠相 伴老。读过文化苦旅,一页页翻过的不是纸张,而是光阴的叠加呈 现出的你从未见过的文化。我相信,余秋雨先生在用生命完成这场 心灵的朝圣。悲壮不源自它的本身,那是天地人组合出的万千气象, 在渗进人生命的一瞬迸发出的震惊世人的力量。一路走来,且吟且 唱,岁月留下一地芬芳。苦旅尽头,你跨过千年等待与蜕变,我终 看见,你静好模样。
莫高窟一一记忆之外的世界
开篇莫高窟,足可见其在余先生心中的地位。
这种美,在余先生笔下被渲染得壮烈。的确,说起敦煌会令很 多中国人想起那段近代血泪史。正是西北凛冽寒风中成堆的经卷诗 文,雕塑婀娜的体态,撩拨起联军的荒蛮和野心。文中余先生的情 绪几近失控,文字已无法负荷这段历史的重量,一位理性学者的缜 密思维在这个千古最悲痛的事面前也只能被撕碎 —— 国破,家亡。

如果说这种壮烈会令人心痛,那莫高窟呈现的另一番壮烈则成 就了它的风情。 “它因华美而矜持,它因富有而远藏。它执意要让每 一个朝圣者,用长途的艰辛来换取报偿。
我曾登长白山,那耸立在天地间孤傲决然的白色身影,是那些 远古帝王留下来的气数凝结而成。不必攀登,因为它无法征服。人 们执意上山,不过是想接近它,感受并企图唤醒生命中那股未知的 力量。
登上山顶后,途中因缺氧而难受的感觉在渐渐消退,刺骨的寒 风在天地间游荡,像无数自由的灵魂。我恍惚看到有一抹蓝色,不 相信,走近了才发现竟是长白山天池。人生中有许多个这样的时刻, 明明陌生的场景却觉得似曾相识,于是一瞬间前世今生交互错杂, 只一眼便如同度过了一生。我永远不会忘记那种蓝,像是梦境。我 不敢多上前一步,仿佛随时会坠落进这个梦里。四面冷硬的岩石围 绕,天池像一块温柔完整的玉,像沉睡了千年的少女,是长白山守 护的天使,不言语,却牢牢的掌控了你的思想,美得逼迫你投降。
我似乎可以理解余先生置身莫高窟时的心情。斑驳画壁上,大 张艳帜的色彩喧嚣着倾泻着,带着灵魂深处颤抖的絮语。那些压抑 了几千年的寂寞孤独幻化成疯狂华丽的乐章,注定要选择一个时刻 成就绝响,耳畔是诸仙诸佛梦魇般的低吟浅唱,身旁是飞天水袖化 作历史的清风穿透屏障,万象交错,带你坠入荼蘼旧梦。身体不再 属于自己,而被这空间扭曲揉碎再重新组合。路过一处,已在时间 的洪流里流转了千年。
用一路的旅苦来描摹这个记忆之外的世界,所有的疼痛便有了 归宿。回首间天地万物不复存在,只剩下这场盛大而宁静的狂欢还 在黄沙间守望着。
柳侯祠 —— 寂寞关山道 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
公元 518 年夏天,有一个人正策马驰过。他的脸上有朦胧的哀 戚,眉眼因岁月而模糊,乍看之下倒有几分屈原的影子。让我感觉 他站在这个时代,隐隐与遥远的过去形成了对视。也罢,他们本都 是同一人,他们是同一个宿命。那是中国文官的宿命。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 之。 ”他们的祖辈早已知晓这个道理,可他们做不到。手无刀戈长 剑,他们化唇舌为利刃;不拥一兵一卒,他们指挥百万雄师。他们 依仗的,无非是三寸不烂之舌和帝王的信任。只可惜他们要么生错 了时代遇不上一个明君;要么深受信任却被人所嫉恨。历史,总是 把机会留给有准备的小人,人生的悲剧,大抵如此。贬,再贬。长
长流放的路,他们的青衫給芳草留
下了阴影,他们的泪盛开成了最 后一季的野花。是不是选择了这个称号,无论任何一个方向,都会 游向同一个宿命?
一路繁华如锦衣,层层褪去后只余荒凉。我似乎听到子厚的叹 息,飘荡在南下的路上。柳州刺史,为何要叹息!你将青春热血奉 献给国家,换来的是朝廷无情的贬斥。不!你不甘!文人的敏感多 情,和官员的多舛命运让你选择了摆正自己的地位,正视自己的现 实,在这片陌生荒蛮的黄土上开垦自己的梦想,像一个鲁滨逊。神 灵在苍穹隐约地微笑,这道生命的裂缝,总算透进了光。
星河倾落,长夜梦回几遍,转眼便是经年。记忆如昨,时光终 究是不可跨越的银河。当晚年的你倚在斜阳柳树下,看着这座昔日 令人闻风丧胆的空城日渐繁华,看着故乡和长安日渐淡出回忆,看 着亲朋故友日渐离你远去,十年一梦,方觉自己已是烂柯人。
可你已在诗文中活成了永恒,你的清廉政绩和无畏精神在柳州 百姓心中活成了永恒。文武百官死去了,帝王将相死去了,你还活 着。你的热血浇灌了柳州的河川,你的脊梁挑起了柳州世代的希望。
柳侯祠旁,那泓清泉里倒映着,依稀还是你当年策马绝尘而去 的背影。你踏上的不归路,带你走向了真正的巅峰。
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
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 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 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三峡——往事并不如烟
全中国,恐怕再难找到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
一条悠悠长江隔开了中国,从此有了江南江北,有了塞上和水 乡。南北文化在这里碰撞,撞出了一个磅礴的三峡;诗情与战火在 这里熔铸,铸出了一个深情的三峡;神话与科技在这里升华,升成 了一个多面的三峡。
人们到此,往往欣赏它的多元文化。可我总无法原谅它多元的 存在,总觉得历史的尘烟已掩盖了它的模样。在我的梦里,它应是 一个堪比水柔的女子,茫然行走在深秋落叶黄花中,微敛眉头,轻 挽宫纱,宛若故纸堆中浮出的仕女图,就像那温柔注视着它的月光。
几千年过去了,笼罩在你上方的硝烟从未停歇,在你耳旁的吟 唱却随风弥散。人们来到这里,不会再感慨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 已过万重 ”,不会再瞻仰你婉约的风姿。你已作为一个现代庞大工 程的里程碑而存在着,发动机的日夜轰鸣会不会惊扰了你古典的梦?
往事并不如烟。李白杜甫屈原都走了,你还在江边苦苦地守望
着,等
待下一个懂你的人。奔腾不息的浪涛掩盖不了你的无奈,江 面的水波映照出你满脸的皱纹。你在人们欣喜的脸庞里不断寻找自 己从前的样子,日落沧桑又万年。
你失望地离开了,却把神女峰留了下来替你观望。 “与其在悬崖 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你的灵魂离开了这个磅礴 的外表,相信远方定会有某人占据你下个轮回的梦境。烟花扬州, 乌篷姑苏,到处都有你的身影。
身后,子夜吴歌又如烟如缕地飘了起来。
2
书写,书写文化之苦旅。描述,描述历史之盛衰。
――题记 中国灿烂的文明正在被时光磨灭,不知在角落里边回味心酸 边唾骂历史罪人的人们是否真曾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 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我一直以来欣赏懂史且敢于评论批判历 史的学者,而也同时认为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无 数学者中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万千部文史学散文著作中最 为出色的上品。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 文学评奖中夺得首奖。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 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 雨先生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 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 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 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他也曾在本 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 方,韵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 “我也可以年轻 ”,他的人 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 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 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 因此,他的文章,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如他对中国文化 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 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也许有些的观览完全无心,但撰成此书的灵感源头绝对是有意 的。很明显,他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尘封点。在如今这个弘扬我 国绚烂文明的蓬勃时代提出这样的悖论观点,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 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便 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
就连普通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
文化的痕迹。但人们的理想总是好 的,而岁月却是逆人而行,变故也是层出不穷的,人们再想保存下 来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虽然也有些是出于人 为,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历史的轮 盘上的空白。有些历史尘埃的 东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学者在哀伤的挽回,总痛心的活在不属于他 们的曾经,便永远无法活着走出来。因此,
“正视过往与当 ”,便 是我从此书中悟出的一个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也同时认为这是余 雨先生的研究与警世主题。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 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抽一枝柳条,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
3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 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 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 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 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 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 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 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 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 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 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 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 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 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 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 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并非外表炫丽, 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 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样美 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 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 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们不曾到过此处,但书中的江南小镇却 给予我们一种,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难怪历年来,许多文人遇到了 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时,便会到此隐居起来,但在荒山结庐有 着生活上的麻烦,「大隐隐于市」便成了文人来江南隐居的推力。
其实我们对「隐」有着正反两面的看
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当中国 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 文人或学者们就会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到此处隐居起来,藉以免于 战争或政治的迫 害;其二生老病死与官 场浮沉是文人们的失意时刻, 做什么事都不顺心,此时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身心获得纾解,找个 地方隐居,等休息够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坏处是有人会把 居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假隐以求得一官半职,这些举动让中国特 有的隐的文化开始产生变质,隐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后的名声全然黯 暗。尽管如此,我们对隐还是保有着正面看法,因为古代中国给文 人发展的空间实在大狭隘了,逼得他们除了隐或许只有一死,与其 这样让自己的雄心壮志殒落,我们会选择沉潜,待有朝一日能东山 再起。
余秋雨曾说他常伫立前人伫立过之处,观察自然与人文环境中 去思考前人的情感
;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从他的文采想至 他的被贬,既遭贬谪,而永柳二州又是荒远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 林水泽之间,将其困厄感伤的心境,完全寄托在游赏山水之间与文 章创作之中,使中国文学拥有了「永州八记」这样出色的山水文学, 这样的一代士人的气节与傲气让后世学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 识及人格,带着崇敬和疑问来瞻仰这位大文豪。
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 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许咱 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们读 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中国灿烂的文明正在被时光磨灭,不知在角落里边回味心酸史 边唾骂历史罪人的人们是否真曾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 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我一直以来欣赏懂史且敢于评论批判历 史的学者,而也同时认为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无 数学者中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万千部文史学散文著作中最 为出色的上品。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 文学评奖中夺得首奖。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 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 雨先生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 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 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 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他也曾在本
书中像许多知
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 方,韵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 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 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 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 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 因此,他的文章,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如他对中国文化 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 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也许有些的观览完全无心,但撰成此书的灵感源头绝对是有意 的。很明显,他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尘封点。在如今这个弘扬我 国绚烂文明的蓬勃时代提出这样的悖论观点,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 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便 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 就连普通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但人们的理想总是好 的,而岁月却是逆人而行,变故也是层出不穷的,人们再想保存下 来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虽然也有些是出于人 为,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历史的轮 盘上的空白。有些历史尘埃的 东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学者在哀伤的挽回,总痛心的活在不属于他 们的曾经,便永远无法活着走出来。因此, 正视过往与当下”,便 是我从此书中悟出的一个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也同时认为这是余秋
雨先生的研究与警世主题。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 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抽一枝柳条,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 走进余秋雨,走进《文化苦旅》。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45db3d4f7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75.html

《大学《文化苦旅》读后感2000字(20201130072840).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