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学

发布时间:2018-06-30 23:07: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名词解释

1.方志

方志是地方志的简称,也称志书。所谓方志,就是分门别类、系统记述一个地方的自然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作。

2.图经

图经,方志的别称之一。图即舆地图,经为文字说明。图与经两部分合为图经。图经源于古地图,先以地图为主,经为辅,后因文渐繁,经成为图经主体,而图降居其次。现知最早以图经为名者,是东汉《巴郡图经》。唐、北宋图经大盛,著名图经有唐《沙州图经》等。

3.

乘,方志的别称之一,为方志之雅称,其体例、内容与志无异。方志取乘为名,源于春秋之国别史《晋乘》,始于宋洪刍《豫章职方乘》。此后历代均有沿袭,著名的有元于钦《齐乘》等。

4.

谱,方志的别称之一。方志名谱,是因袭先秦《周谱》而来。创始于宋杨备《思平郡谱》和曹叔远《永嘉谱》,然为数极少。

5.省志

省志,是以省为记载范围的志书。新中国成立之前均称通志,现改称为省志。省乃最高之地方行政区划,始置于元朝,之后经明、清、民国,沿用至今。省之有通志,始于元代。历史上的通志一般由布政使、总督、巡抚主修,督学使编纂。

6.府志

府志就是记载一府之内人、事、物的志书。府是唐至清代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划名称,是省以下、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因府相当于唐以前的郡,故有些府志又称郡志。府志一般由府一级官吏主持修纂。历史上著名府志有宋范成大纂《吴郡志》、明王鳌等纂《姑苏志》、清戴震纂《汾州府志》等。

7.厅志

厅志,是记载一厅范围诸事的志书。清在新开发的地区设置厅,为地方基层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同知或通判。清代著名厅志有金志节《口北三厅志》、黄以周《定海厅志》等。民国后废厅建置,厅志亦因之不修。

8.通志

这里所言的“通志”,同惯称省志为“通志”,并不是一个概念。所谓通志,是指志书所记载的内容,基本总括了一地的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举凡一地的疆域、沿革、山川、厄塞、田亩、物产、财赋、人口、灾异、风俗、丁役、胜迹、人物、艺文等无所不载,而且所载内容在涉及的时间跨度上统合古今。一般的省、府、州、县、乡镇等志都是通志。

9.纲目体

纲目体,是方志篇目设计的基本形式之一,即先设总纲(或称大类),各纲之下又酌分细目,以纲统目,目以纲聚,纲举目张。是体于宋前较少采用,南宋以后不断发展,至明正德年间已与平目体并驾齐驱,嘉靖中叶后成为志书主要体式。

10.凡例

凡例是志书的编辑说明,叙述志书编纂体例与内容等。志书都有凡例,凡例在志书中虽然文字不多,但却十分重要,它起着指导、规范志书写作的作用。

11.大事记

大事记是一地古今大事的纵向记录,从中可以看清一地历史发展和变化的基本过程。大事记从纵的方面体现全志的主要脉络,是全志之经。

二、简答、论述

1,一地多志的标法(为区别一个地方先后重见叠出的志书,方志有哪些习惯性的称名标法)

答:①标注朝代和年号。《秦地图》,《乾隆上海县志》

②加字。《上海县续志》

③加字者。《豫章职方乘》--《豫章职方后乘》

④加字者。《新纂云南通志》

⑤标明修次。首次修志,加鼎修创修初志等字。《鼎修常德府志》;

二是加重修重纂重辑重续等字样。清康乃心纂《重修平遥县志》;三是书再续。《再续华州志》;四是加数字。一修名《赤城志》--二修名《赤城续志》--三修名《赤城三志》。

⑥冠以纂修者姓名。阮元《广东通志》,简称广东《阮志》。

⑦为区别同名异地和一地多种志书而冠以所隶政区。《广西太平府志》

⑧以政区别称标名。如福州别名三山--《三山志》

2,方志的性质

答:关于方志的性质,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认为方志是地理书,属于地理学范畴。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观点,历史上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①从梁《七录》开始,到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历代图书目录学,都将方志列入地理类。

②最为典型的是:清代乾嘉时期形成了以当时的著名学者戴震等为代表的方志地理学派。他们的主要观点和修志主张是认为方志应以载古今地理沿革为主。

当代学者及方志著述,也有将方志列入地理书范畴者,(其理由是:其一,在古代公私目录书籍中,大都将方志列为地理之属,把方志看作地理书;其二,方志源头,是成书于先秦的我国第一部全国性地理专著《禹贡》和《周官·职方》;其三,方志内容,首载一地的地理内容;其四,方志以特定区域为收载范围,具有极强的地域特征。)

(然而此说仅以方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所记有不少地理方面的内容为立论基础,它过于强调单一性而忽视了方志内容的综合性。方志除地理内容之外,尚有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社会、人物等更多不属于地理的资料。以地理统括方志,显然是以偏概全,难以成立。)

2)认为方志是历史书,属历史学范畴。该说由东汉经学家郑玄所创,其后历代都有人加以阐发。

①如果说,宋元时志乃史书还是少数修志者和学者的主张的话,那么到了明代,志为史说的观点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史与志几成同义词。

②至清代,许多学者和方志纂修者也认为方志乃史之流史之属。著名方志学家章学诚,更是力主志属史体,形成了方志历史学派。(其立论依据是:其一,认为方志导源于《周官》外史所掌四方之志,本来就是与春秋列国国史同类的历史著作。其二,认为方志内容为各地掌故、律令,与传统史书无异,只是比史书更加具体而微,为的是供国史采择 其三,认为志书与史书编纂原则和方法相通,且古今不少史学家同时也是方志学家,志与史是同源异流而已。)

但是,史志既有相同之处,更有相异之处,两者不能划上等号而彼此相代。

3)认为方志兼及史地两方面内容,即史地兼有说。

该说产生于民国时期,认为方志不仅以地域为记述空间,具有地理性,而且以一定时间为限,具有明显的历史性,方志已融合了地理历史两种特点。这是对方志属地理书、历史书争论的折衷表述。

此外,还有人认为方志是地方百科全书,是地方资料全书,是行政管理书,是一方古今总览等。

3,方志的基本特征

1)区域性。

①从志书的命名来看,自明代以来,一般通行在地名后面加上省、府、州、县等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

②从志书记载的要求来看,它只记载本地区的事情。

③从志书内容来看,由于我国领土辽阔,各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建置沿革、资源物产、风土民情等本来就各不相同,加之方志编修人员有意突出别处没有、本地独有的事物,因而打开任何一部方志,都会感到浓郁的地方气息扑面而来。

2)连续性

①我国编纂方志历史悠久,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迟至从汉代开始,历代都在政局稳定之后,诏令各地编修志书。连续不断地编修志书,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

②方志编纂的连续性是任何图书所无法比拟的。我国正史编修基本上一朝一史,隔代编史,而方志是一朝多志,当代修志,连续性更强。

3)综合性

方志的记述,只要和这个地区有关,统属它的记述范围。方志的包罗万象是它区别于其它种类地方文献的一大特色。

4)资料性

首先,尽管许多方志出于名家手笔,写得文采动人,但它毕竟不是文学作品,必须准确反映事实,决不允许想象和虚构。

其次,方志只回答是什么,不回答为什么,它的任务不是阐述理论或探讨规律。

5)可靠性

官修方志由于得到政府的支持,可以利用一般人接触不到的官方档案,甚至可以调动更多的人力开展实地调查,再加以时近则迹真、地近则亦核修志的有力条件,所以志书中的记载通常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6)扬善隐恶性

过去的旧方志、笔法上基本倾向是有褒少贬,或者说是以褒扬为主。当时的志书编者和地方官绅,认为志书纪善不纪恶,职褒不职贬。其意在扬善

4,清章学诚从“方志乃一方之全史” 方志观点出发,认为方志的功用主要有三。其一为经世致用,主要用于当世,强调“夫修志者,非示观美,将求其适用也”。其二为教化,认为“史志之书,有裨风教者,原因传述忠孝节义,凛凛烈烈,有声有色,使百世而下,怯者勇生,贪者廉立”。其三为存史,为修国史提供材料,即“史部要删”、“史部取裁”之用。

5,书与史书的区别和联系

答:(1)志书与史书的区别

①史书侧重历史的纵向叙述,志书则在统合古今的基础上侧重于横断面的展开。

②史书主要记人类社会现象,志书除记社会现象外,关于自然现象也是其主要的内容。

③史书主要记述过去,不记生存之人的事迹,对人物严格遵循“盖棺论定”原则,志书则多以记述当代的现状为主,如存在生存之人的事迹和作品,均往往加以收录。

④史书偏重于论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强调对历史事件及人物进行分析,其学术观点较为鲜明,学术性较强;志书则偏重于记述事物的始末,不尚分析和评论,要求将是非褒贬寓于记述之中,注重保存史实和原始材料,其资料性较强。

⑤史书记人物主张有褒有贬、善恶并书,志书记人物则向来讲究有美无刺,隐恶扬善恶者不录

⑥史书是隔代编史,其中国史往往是一朝一史,而志书则是当代修志,一地往往是一朝多志。

2)志书与史书的联系

①志中有史,史中亦有志。

所谓“志中有史”,是指方志体例的显著特点虽然是横排门类,但也有按编年史编写的。如大事记。其方法是以时为经,以事为纬,将一地古今大事依时间顺序编排在一起,从而使读者能纵览当地古今历史概况。

所谓史中有志,是指历代纪传体正史中大都有两种体裁,专记典制。

②志为史之积,史为志之成。即各地不断编修的志书能够为今后编修国史积累大量的原始史料,历代编修的国史则是在综合了众多志书内容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一章思考题

一、志书除以“志”为名外,历史上还有哪些其他的叫法?

书、经、记、图经、录、转、略、乘、谱、考、典、系。

二、方志按其记载的地域区划的不同,可划分为哪些类型?

总志、省志、府州厅县旗志、乡镇志等。

第二章

1,关于《禹贡》

1)《禹贡》是古代典籍《尚书》中的一篇。是我国最早分地域记载各方地理、物产、贡赋等情况的专篇,因此历来为修志家和论志家所重视,每被奉为后世方志渊源所在。

2)古今有关方志的论述,虽主张方志导源于《禹贡》者较《周官》为少,居于次要地位,但因此说也历来为人广泛传述,这就同样值得重视。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

首先,从体例来考察,后世纂修的许多方志,特别是全国性的区域志,不少是昉自《禹贡》的。

其次,后世有些方志的若干载述内容也昉自《禹贡》。

第三,晋常璩撰《华阳国志》已是方志雏形。

上述情况说明,方志源头不仅在《周官》,而且有《禹贡》,即《周官》、《禹贡》均系后世方志渊源所在。

2,关于《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特具风貌的先秦古籍。探索方志源流,其所以要述及《山海经》,

首先是因为有些古方志叙述纂修缘起时,每每提及此书。

其次,从后世方志的某些内容来考察,也或多或少可以看出《山海经》中的某些记述是其渊源所在。

第三,《禹贡》记物产而不及风俗,职方载地理而不及人物,然《山海经》所述,既有风土、人情,又涉人物、世系。

第四,后世方志多有祠庙、碑碣、仙事、异闻等记录,考之《山海经》,亦有祭祀、巫医、神祗、怪异等载述。

由上可见,方志某些内容有来源于《山海经》之痕迹。谓《山海经》亦是方志源头之一,确无不可。

3,《水经注》的特点(课外的)

其一,是书不同于《山海经》以山海为纲、《汉志》以郡县为纲,而是独创一柏的以水道为纲的地理撰述。     

其二,是书以水道为纲,兼及水道经行各地的地理、历史、经济、人物等各个方面,内容至为丰富详实。

  其三,是书繁征博引以地理为主的四百三十七种古籍以及汉魏碑刻,原书多已散快,因此书流传,才使后人得见吉光片羽,凤毛鳞角,为保存了大量宝贵文献。

  其四,是书继承了《山海经》和《禹贡》大一统思想的传统。

  其五,是书行文简洁雅驯,并带有骈体修辞特色,可谓生动优美的山水散文。

4,隋唐时期方志对后世的开创性影响

①首次系统记载了各地政区的严格变化

为维护和巩固大一统的大唐帝国,唐代方志十分重视同军事攻防攸关的地理形势

③具有游览或研究价值的地理现象更是纤细必究

④对水体的记载也比较详细

⑤人类赖以生存的物产是唐代方志的重要内容

⑥对国史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

⑦保存了许多关于地名学的知识

⑧多反映当地之异

⑨唐代方志在方志编纂上的启后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5,宋元方志逐步定型的体现

宋、元是地方志书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地方志书兴盛发达,并逐步定型为正式方志。这在地方志书发展史上,意义是划时代的。

1)北宋地方志书发展,主要表现是图经盛极一时。图经由于内容日益宏富,门类不断增多,体例渐趋完善备,有些已定型为正式方志,从而开始了图经向方志的过渡。

2)南宋,图经减少,方志突增,方志取图经的首要地位而代之,成为当时地方志书的主流,从而基本完成图经向方志的过渡,使地方志书在总体上定型为正式方志。

3)元代,地方志书续有发展,方志上升到占有压倒优势,而图经则接近消失,从而全面完成了图经向方志的过渡,为尔后明朝方志兴盛和清代方志大盛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6,清代方志的特点(具体内容及代表作周老师)

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方志的编修一度达到旧时代的最高峰,修志制度也较齐备。清代方志之盛,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形成定期修志制度。清康熙于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四年诏令各地修志,并限期完成。雍正七年,谕旨省、府、州、县志,每六十年重修一次。这是有史以来朝廷首次规定的定期修志制度。

第二,方志编修的普及。清代修志在以往各朝基础上大发展,蔚然成风。

第三,品种齐全、私撰转盛。清代方志种类众多,上至全国、下至盐井,无不有志。清私撰志为数颇多,既有全志,又有专志。而师范的《滇系》、汪中的《广陵通典》、张澍的《蜀典》、冯甦的《滇考》等,就是私人纂修的方志名作。

第四,宏编巨制,迭见纷出。方志有繁有简,就总体而言,清以前志书篇幅相对少些,清代尤其是乾嘉以后,宏编巨著屡见不鲜。如《康熙江西通志》二百零六卷

第五,体例完备而多样。清人重视方志体例,于志体多有研求。康熙十一年颁布贾汉复《河南通志》为天下式,统一志书体例。

第六,名家辈出,佳志众多。清代文网甚密,学者不敢私修史,或埋头故纸堆,或编纂地方志,学者修志成为时尚,因而产生了众多修志家和方志学家。顾炎武黄宗羲戴震章学诚毕沅阮元等,即其中的杰出代表人物。

(①顾炎武参修《邹平县志》;②黄宗羲《四明山志》;

③陆陇其《灵寿县志》;④李绂主修《广西通志》;

⑤戴震纂《汾州府志》、《汾阳县志》

⑥章学诚纂修《和州志》、《毫州志》、《永清县志》、《湖北通志》

⑦洪亮吉纂《宁国府志》、《泾县志》

⑧阮元纂《浙江通志》、《广东通志》、《云南通志》

⑨谢启昆纂修《广西通志》

⑩郭嵩焘纂《湘阴县志》

刘坤一主修《江西通志》;俞樾纂《上海县志》、《天津县志》、《川沙厅志》

缪荃孙纂《荆州府志》、《昌平县志》等)

7.民国方志的时代性,有创新之处,体现在?

答:民国政体的改变,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情况都有改变。这就导致民国方志发生了一些革新。

1)关于修志宗旨。提出修志要以民为本,注意反映人民的生活状况、经济状况。

2)关于方志体例。民国方志体例多样,有纪传体、纲目体、三宝体、编年体,还有章节体、平目体等。

3)关于类目设置。民国方志随着时代变化,在门类上或改旧称,或有新创。除少数方志沿用旧志名称外,大多数设置新类目。

4)关于编纂方式。民国方志采用了前所未有的科学方法。

①绘制精细地图和摄制照片;

②运用各种统计表;

③新式标点和白话文的采用。

5)关于内容。与明清方志相比,民国方志增加了许多内容。

第三章

1,《滇略》述评

答:《滇略》是明代云南省第七次纂修通志的成果,是谢肇淛任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时所作。

《滇略》类列以略为名,分为十略:即《版略》记疆土,《胜略》记山川,《产略》记物产,《俗略》记民风,《绩略》记名宦,《献略》记乡贤名士,《事略》记故实事迹,《文略》记艺文,《夷略》记各民族情况,《杂略》记琐闻轶事。

此书虽大体本图经旧文,附益以新事,然作者本属文士,记诵亦颇博洽,故是书引据有证,叙述有法,详近略远,博观而约取,较诸家地志体例尤为雅洁。

2,《(天启)滇志》述评

答:天启年间,昆明刘文征李元阳《(万历)云南通志》及包见捷《(万历)滇志草》互为参校,另加上自己的见解编成著名的(天启)《滇志》。

此书为明代最后纂修的一部云南通志,比较完备地反映了明代云南的社会历史发展全貌。

而且这部书还有一个特点,大凡前代事迹旧志所缺者,此书都分题搜遗补缀,在类列上还新编了佚文旧志所未设的类目,如旅途、土司官氏等,颇得其要。就纂录的资料而言,(天启)《滇志》可说是明代云南志书中最完备的一部。

第四章

简要评述章学诚对方志理论的贡献(除他提出的理论外,站在现代方志学的角度,对其诸方面局限性作分析

答:(1)关于方志的性质,章学诚提出“方志,乃一方之全史也。”

章学诚方志乃一方之全史说,就建立方志学而论,是有其重要意义的。①明确了方志的性质,为方志下了定义,并且将志纳入了史的范畴,从而引申出一整套方志理论,为其方志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又较为妥当地为评价旧方志和纂修新方志确立了一种标准。②将方志从地理专书中划出来,确定志即史,摆脱了前人旧说,而且扩大了方志内容的范围,提高了方志的重要性。

局限:史志既有相同之处,更有相异之处,两者不能划上等号而彼此相代。

方志不仅以地域为记述空间,具有地理性,而且以一定时间为限,具有明显的历史性。

2)关于方志的作用,章氏认为方志为国史取裁,为史部要删,又讲方志为国史羽翼。它可以为封建王朝编修史书提供丰富而较为可靠的材料。为了能够使方志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章学诚还十分强调志书的实用。这种经世致用的思想,是较为可贵的,它提高了方志的地位和实用价值。

局限:他过分强调有裨风教,而裨风教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宣扬“皇言”、“恩泽”,故卷首必载此二纪。“为国史取裁”的思想有其合理性,但将方志作用禁锢在“禅风教”和“朝史要删”这两个框框则是片面的

3)关于方志的体例,从四体三书

章学诚早期设计的方志体例,即四体的主张:外纪、年谱、考和传。

到了晚年,他提出了方志应有三书的体例理论:志、文征、掌故。

局限:①章学诚主张史志体例同,而史与志“性质本异,体例自不应尽同。②文和类两不相干,而章学诚为方志立三书四体,是以文章体裁分类,带来种种不便。

4)关于方志的编纂

①志书的编纂,应依据史家法度

②志书内容要有轻重,详今略古

③修志的要求是二便、三长、五难、八忌、四体、四要

局限:八忌四要之说,仅就文辞立论,不关切要。

5)关于修志人员

章认为,修志人员要事有专责,章氏认为方志是史书,主张应由有史学修养的人来修志;他极力反对文人参加修志。

局限:文人参与修志,使某些方志变成文人游戏、应酬文字,变成了文人之史。这不符合史家法度。章氏的这一主张,偏激而且片面。

6)关于州县设立志科主张的问题

在州县六科之外,设立志科,选择有文化的人,负责志科的收集和保管档案史料的工作。

局限:由于当时的种种原因,他的这一主张未能实现。

第五章

1,在方志编纂中应遵循哪些历来为志家所公认的基本原则?

:一、遵守疆界,不越境而书。自古及今都把确定疆域范围作为志书的首要基础,所记事物控制于内,不得随意超越。

二、无不备载与统合古今,详今明古。无不备载是指我国方志内容记载的广泛性,统合古今、详今明古,指对一地从古到今的历史和现状都要详略不同地予以记载,是从纵的方面来考虑志书的记载内容。

三、述而不论,寓论于述。

是指志书记述要忠于事实,不加分析、评论,不直接作褒贬之说。

四、横分门类,纵向记述

志体要求分门别类地记述一方之历史与现状,事以类从,类为一志。它的特点是打破总的时间概念,注意按事物分类横排。

五、以事系人,生不列传

以事系人,即因记述某一方面或某一事情的兴衰始末时而涉及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类人物。盖棺论定,不为生人立传,已是修志的传统原则,历为志家遵循。

六、突出特色

编纂方志应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的志书就没有光彩。方志的特色包括时代特色、地方特色、专业特色三个方面。

补充:你认为新时期方志编纂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1)必须突出时代特点

在志书的内容上,站在时代的高度,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新的方法去认识和记述过去的历史和现状,写出新起点、新水平。

在志书结构和组织形式上,包括体例篇目和文体等各个方面,都要适应于科学地反映当代社会的需要。

在志书的编纂方法上,应尽可能地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其中包括地理学、生物学、经济学、统计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教育学、哲学、史学、语言学等各个学科的积极成果。

2)必须反映地方特色

地方特色,是指一个地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自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因素构成的本质特征。新方志应力求体现当地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反映地方特色和专业特点。

3)必须坚持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原则

编纂新方志,在处理古今问题上,应该坚持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原则。古今关系,必须配置得当,不能轻重倒置。追叙历史,不论自然现象或社会活动,都要注意古为今用的原则,编纂新志书的出发点,应该是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不论是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

4)必须有利于民族团结

编纂新方志,必须根据党的民族政策,以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精神,正确地反映本地区各兄弟民族的历史和现状,以促进民族团结。

此外,还有人认为其基本编纂原则有存真求实的原则;述而不论的原则;横分纵述的原则;生不立传的原则;详今略古的原则;记述敏感问题的原则等6个方面。

1、存真求实是指保存和探求真实。我们常说的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反复对资料进行核实、考证就是一种探求真 实的工作。

2记述敏感问题的原则 

记述好敏感问题,对保证志书质量至关重要。敏感问题,属于政治部类,或者与政治部类关系十分密切的问题。它政策性强,社会比较关注,反应也较快,如果在观点和事实这两方面都记述得当,这样既能保持事物的客观存在,同时又不会影响社会稳定这个大局,两全其美。相反,如果记述不当,无论是在观点与事实任何一方面稍有疏忽,出书以后涉及这方面的个人或群体,就会反应强烈,有的还会四处告状,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志书的发行,以致变成社会不安定因素,所以它又带有很大的风险性。 

有这样六个方面的敏感问题:

①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与重大事件

②民族问题。记述历史事件必须体现新观点;正确记述民族矛盾与阶段矛盾;正确使用族称;各民族间不宜作攀比性记录;正确处理民族的排列顺序;

③边境及涉外问题,必须慎重处理,严格请示汇报制度

④保密问题,不能把国家保密范围的内容也照录入志。

⑤侨务问题,不能把华人当作华侨来记述,把港、澳、台同胞当作外事和外国人记述。

⑥宗教问题。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等宗教组织,应按党和国家有关宗教政策进行记述。

2、方志纂修可灵活采用哪些体裁?

答:方志体裁是方志的文字表现形式。随着修志实践的不断丰富,现代方志逐渐形成了序言,凡例,概述,专志、图、表,人物传,大事记,附录等多种纂修体裁。

3、方志成志一般要经过哪些程序?

答:方志的成志程序,是指志书从准备至出版发行依次经历的阶段步骤。根据新方志编纂以来的实践经验,方志编纂大致需经历六个步骤:

一、准备阶段。

首先应确定修志人员,即确定各分志的主编和编辑人员,明确各自的岗位责任。其次应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包括对修志人员的业务培训,宣传修志工作,拟订篇目大纲,并根据大纲收集资料。

二、分编(章、节)编撰。试写完成后,应开始分工编纂,按编或章节将任务落实到人。

三、全志通纂。即总纂,任务是把经过初步审查的稿件,按篇目要求编撰整理成书。

四、评议审定。志稿总纂后,还需要进行评议、审改,以保证志书质量。省、市、县形成了三级审定制度,各地根据相应的审定要求将志书报审。

五、出版发行

六、入藏。方志出版发行后,各地还应注意对方志的收藏。目前收藏方志的主要部门有图书馆、方志馆和地情库。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519c86227d3240c8447ef71.html

《方志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