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171474637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最新版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地球】
1、天体系统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条件
俯视图
①稳定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安全宇宙环境
某经线
③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当(平均气温为15度)
④由于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侧视图
晨线
N 极圈
晨线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 1)太阳活动标志:黑子、耀斑
某经线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N 某经线
太阳光
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 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地理意义:
S 昏线
极圈
某经线

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交点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浮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北极圈
及其以北地区,浮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状况与北半球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备季节变化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圈层构造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圈层依照地震波(纵波、横波)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重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成,上地幔软流层是岩浆源地,地核重要由铁镍物质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互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互相转化,又到新岩浆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自身,重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体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导致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重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地表趋向平坦。体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普通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灭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①吸取作用:具备选取性,臭氧吸取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取红外线。对可见光吸取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尘埃。云层反射作用最明显。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某些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59e4227ac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27.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