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作文之满分作文舌尖上的记忆

发布时间:2019-02-21 01:15: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满分作文舌尖上的记忆

【篇一:【优秀作文】舌尖上的美味】

舌尖上的美味作文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饮食文化历史的古国,有许多美食,而我就对小笼包非常喜欢,百吃不厌。

暑假的一天,妈妈对我说:豆豆,咱们去豫园吃小笼包吧!好呀!好呀!我听了开心得一蹦三尺高。要知道,小笼包可是我的最爱!

我们很快来到了豫园门口,一下车,我和妈妈就迫不及待地走向小吃店。离店还有点距离,我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香味,馋得我垂涎欲滴,狠不得马上冲到小店门口就开吃。可是,此时的小店门口已被围得水泄不通,就等候区也人山人海。我有些担忧心想:这要等到什么时候呀?

不过,很快就轮到我们了,我又变得活蹦乱跳了。没过多久,小笼包就出炉了,服务员端上了桌后,一掀盖,一股热气冒了出来。只见,一个个白白的小笼包像一位位乖巧的小朋友,静静地坐在那儿,它们仿佛在对我说:快来品尝我们吧!我心想:这小笼的味道一定十分鲜美。

早已垂涎三尺的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夹了一个小笼放在盘子上。由于吃过很多次,我很熟练地在小笼一角咬下一点皮,顿时,汤水全部涌了出来。

我马上把嘴接上去,啊!这汤汁咸中带点肉香,是多么的鲜美!汤水全部喝完了,我开始吃馅了。我先用筷子把皮扒开,再夹出鲜肉馅儿,张开嘴,啊馅儿已被我吃进嘴里。这肉果然肥而不腻,富有弹性,最后我就开始吃那软软的皮。由于肉汁浸润过,皮也十分鲜滑。这小笼包真是人间美味呀,我完全陶醉于其中。

回家的路上,我一边回味小笼的味道,一边想:小笼真不愧是一道美食,哪一天有机会真想自己去。尝试做一下,给大家也尝尝这美味。

【篇二:2014北京海淀区中考二模作文舌尖上的家”解析】

2014北京海淀区中考二模作文“舌尖上的家”解析

写作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就是用文字讲出生活中的故事--首先要讲得出,其次要讲得好。

此次“舌尖上的家”一题,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有故事可讲。因为这是每个人都太熟悉的场景与事物,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家里,饭桌大概是除了床、写字台之外跟同学们最亲密的地方了。

有家长说:孩子这么忙,哪有工夫看《舌尖上的中国》?这完全是种误会。写好这篇作文,不必去看“中国”,只要去看自己的生活就好。每一家的饭桌,都会有独到的故事。

因为家家会有不同的菜谱和味道,我无法一概而论,所以,我先提出10个问题,大家认真思考,定有所得。

1、在家人做的食物中,你最爱吃什么东西?

2、你最爱吃的东西,由谁所做?是否能经常吃到?

3、你是否有过哪一次吃东西的味觉感受极其美好?回忆一下来龙去脉。

4、家人最爱吃什么,你了解吗?

5、你家人最漂亮的拿手菜是什么?

6、在特殊的时刻(比如年夜饭或老人的寿辰),家里会有什么固定的饭食吗?

7、家里有没有什么极有家庭特色的饮食?(特别的食材、吃食、名字、味道,别忽略了小东西)

8、家里饭桌上出现频率特别高的吃食是什么?(或许不是最爱吃,但一定最耐吃;不是美味,却是习惯)

9、家人有没有给你带过什么印象深刻的便当?

这些问题,你或许不能全部答出,但只要答出三五个问题,便肯定可以包含写作的素材。因为家家的饭食细节不同,我暂且只用我的经历来举例,虽经历不同,但行文上必可有异曲同工之处。我挑两个问题来示例。(以下事例源于生活,亦有艺术加工)

一、家里有什么极富家庭特色的饮食?

我会写腊八醋。每年,父母都会在腊八那一天,剥出几头好蒜,放进大玻璃瓶里,然后,把将近两瓶的陈醋一股脑倒进去。他们一定要在腊八当天弄,不会早一天,也不会晚一天,因为爸爸说“这才是正宗的腊八醋”--老人家有时讲究就是这么可爱!用盖子一盖,就密封了起来,自这天起,一直到年三十儿之前,是绝不打开盖子的。必须要等到大年三十晚上,合家团圆吃饺子时,才会打开它。彼此,蒜已变绿,形同碧玉,直接吃不再辣口,酸辣中带着浓郁的异香。而那醋,酸中含着辣气,却不真正地辣人,一入口真是妙不可言。一家人,举筷夹起羊肉馅的饺子,蘸

在美味的腊八醋中,幸福不仅是一幅画面,还可以只是一种味道。这接下来,正月里用醋便全都用这腊八醋了,这味道也便成了我家过年的味道,团圆的味道,爱的味道。

二、家里饭桌上出现频率特别高的吃食是什么?

我家是土豆。凉拌土豆丝,炒土豆丝,炒土豆片,地三鲜,土豆牛肉,烧土豆块,甚至把土豆扔进灶膛,取出来便是原生态的烤土豆。爸爸也是个土豆专家,我也喜欢吃土豆。围绕这些不同的菜色,也有不同的故事。比如,小时我最喜欢吃烧土豆块,但爸爸不会常做的,因为那菜特别费油--那时家里条件局促,父母又从来是节俭的人,难得吃上,真是意犹未尽,我心里想吃,但从不多言。烤土豆,就跟烤红薯差不多,当然味道没有红薯甜,但这种淡然的香气,总让我难忘。其貌不扬的土豆,成了我家特别的味道,体味这舌尖上的家,也仿佛体味到了生活的真谛--平凡之中,自有万千韵味。

这些都是我的故事,别人当然讲不出,但同样的,我也讲不出别人的故事。但这两个事例,应该可以给同学一些启示。要写此文,一定观察最真的生活,再酌情艺术加工,美味中包含的应当是家庭的温情或关于家的启示。这些大方向,我想,应该相关无几。

当然,要写好这篇文章,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一定挑选家人亲手所做的食物,而非超市或饭店中的现成食品。

2、食物要精心选择,注意表达出的效果。简单说来,就是写糯米糕似乎就比驴打滚听起来雅气。

3、描述食物有难度,措辞要精心。这是很多同学不常触碰的素材,对食物的描写质量,还是挺考验笔力的。

4、既然说“舌尖”,不能忽略味蕾的感受,要努力把味道展现出来。

5、写好食物,但更要写好相关的人物,毕竟这才是初中写作的永恒主题。

6、食物只是表面的主角,情感或体悟才是文章的灵魂,精心构思,自然升发。

虽然我知道,这作文可能让同学们感到有一定难度,但是,作为老师,我又情不自禁要为这题目叫好。这文题,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死板的套作,但它又源于生活,而且每个人一定都有自己的故事。当然,能不能发现它,讲出它,能不能讲好属于自己的故事,这就要看每个学生真正的素质了。

突然想起,在寒假的高思作文专题班上,一位性情聪敏的初二女孩借黄粑所写的祖孙亲情,看得我真心感动。于这样有心的孩子,若遇这题目不过顺其自然,以口讲心罢了。

见到这般题目,常常令我反思。

这题目,难为考生了,但在这题目中,我也看到一些可喜的方向。

【篇三:舌尖上的记忆】

《舌尖上的中国》在电视上播出,引发全国热议。

吃的历史并不平坦,有好,有坏,有低,有高,有饥,有饱,有短缺,也有足丰,有奢侈,也有节俭,有清廉,也有贪腐。我生于一九三九年,回望七十三年的经历,也说说自己舌尖上的记忆。

贫富两重天 起落因战变

我的家乡山西应县,以木塔闻名于世,在雁北十三县中曾是米粮仓,盛产黍谷、莜麦、高粱、土豆。应县人特别节俭,民国年间一般人家主食吃黍子糕,外地人也叫毛糕。周围的其他县,吃黍子脱皮,吃黄米糕。黍子糕甜中蕴苦,绵中含涩,有黍子本色的芳香。应县人好说“吃黍子糕长大的”,其中有一种能吃苦耐劳的自豪感。那时,应县穷人吃高粱面,蒸片子,不像忻州人,水煮高粱脱涩,蒸鱼鱼;更不像晋中老百姓,高粱脱涩后,再搅榆皮面煮着吃面条。雁北地区蔬菜很少,一年四季土豆为主,夏天有点豆角、菜瓜。冬季是贮藏些萝卜,腌一缸咸菜,说到底是粗茶淡饭。

战争一起,百业凋敝。战争间歇期,谋生的商贩迅速开张营业,许多传统小吃纷纷上市。夜晚,牌楼上下、大街两侧,摆满了熟食摊贩。“孟昏昏”的熏肉,“米巨旺”的羊杂割,老包子铺羊肉馅包,“白二”的水饺,“高官”的开花馒头,还有许多凉粉摊、糕摊、蒿籽面摊,各位摊主叫卖声高吭嘹亮,腔调不同,各有风韵,此起彼伏,不绝于耳。锅、碗、瓢、勺的撞击声,如同交响曲。摊子有点马灯的,有点电石灯的,也有点汽灯的,照得大街一片通明,顾客们你来我往,川流不息,吵吵嚷嚷,夜市热热乎乎,繁忙兴旺。

我家地处县城中心,有一间小店,白天卖米面,夜间卖熟食。每到夜晚,房檐下悬挂着一盏耀眼的汽灯,光芒四射,店门大开,账房的窗户也敞开,炕上放着宽长的案板,马旦师傅敲着擀面棍,有节奏地将饼面甩出乒乓爆响,一串子鼓点清脆悦耳,吸引着许多围观的人们。另一端,楞虎师傅熟练地搓着麻花,锅里麻花翻滚,油香四溢,吸引着食客摸袋伸手。我爹妈忙着买卖,两个哥哥也是忙东忙西,不停地奔跑。只有我在炕上观看着热闹的场面,品尝着可口的食品,每天叫妈妈给买上五分钱的熏肉解馋。这是我记忆中的鼎盛时期,是没有战乱的时候。战事一紧,有了风声,夜间便是一片漆黑,听到的只是一片混杂的狗吠声,加剧了紧张的空气。街面肃条,冷冷清清,行人稀疏。

解放初的百姓生活

解放初,耕者有其田,农民生活逐渐改善,再不用吃高粱面了,城里的食品供应也日趋丰富。县城有三家卖肉的。羊肉三角六分一斤,牛肉五角多一斤,猪肉六角四分一斤。姚明开的粉房又加工粉条了,一斤水粉八分钱,供不应求,一个上午就卖光了。应县城水不好,不做豆腐。全城豆腐都由离城十里的龙泉村供应。一到太阳出山,挑着豆腐担子的龙泉村人,走街串巷,高声叫卖。卖豆腐不论斤,约六两大一块,卖五分钱。城里“义和明”老字号,白天卖糕点,晚上卖熏肉。贾三开的饭店隆重开业,生意红火,县城一派兴旺景象。

一九五二年夏,我小学毕业,考取大同二中。那时,学校伙食很好。每天吃两顿饭,早饭九点,每天都是焖小米。下午饭四点。每周吃五顿馒头,两顿大米,还可以吃两次肉烩菜。对一个从农村来的吃粗粮长大的孩子来说,如同天天下饭馆。我们每月是七元伙食费,又好又便宜,至今难忘。

学校的老师专设小灶,雇的是大同凤临阁的名厨,每月十五元伙食,蒸煮煎炒,精工细作,花样翻新,周周不重样,让我们学生看得目瞪口呆。

统购统销后市场萧条

一九五三年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全国的粮食购销全由国家管理,市面上粮店全部关了门。学生实行定量供应,粮食仍可满足需求,但品种变了。国家征购到什么粮食,就供应什么。这一年秋天,大量供应莜面。本来我是习惯吃莜面的,但连续吃,睡的又是冷床,消化不了,

闹肚子。学生发出怨言了,盼望着取消统购统销。谁知这一统,统了几十年,且统购统销越来越紧。开始街上的饭馆、熟食不要粮票,一九五五年后全国实行粮票制度,同时又搞公私合营,许多私营商店都关了门,饭馆、熟食业骤减,小摊小贩一扫而光,“乱衙门”卖荞面饸饹的小店也关门倒闭了。市场从此萧条冷落。

我恨玉米“金皇后”

一九五四年秋,我转学回到应县中学读书。回到家里,也可以帮助妈妈干活了。经常性的任务是推碾磨面。星期天集中磨上二三升玉米,吃上三几天就光了。每个星期的后半截就是现吃现磨了。每逢中午下学,先到碾房,这时肚里早已饥肠辘辘了,可是整粒的粮食尚未变成面呢!熟饭更需另一个加工的过程。妈妈是小脚,体弱多病,推碾已是勉为其难了,何况推下的面还要过箩。因此,主要靠我推了。玉米粒又大又硬,上了碾子,叮叮作响,粉身碎骨相当艰难。转呀转呀,叮叮地响呀响呀,然后又变成了“砂砂”的响声。到了最后,那些粗皮,那些角质,更是顽固对抗,都是些死硬派,要经过攻坚,才能最后消灭。每逢这时,我的眼已冒开了金星,晕头转向,两腿发软,寸步都不想移动了。回到了家里,妈妈生火、和面,我煽火、烧锅,大约又得四五十分钟才能吃上饭。窝头端上来了,有什么兴趣呢?颜色是金黄的,好看,可是一吃,那股天天重复闻到的玉米味啊,使我反感。窝头到了嘴里四分五裂,干涩地、粗糙地停留在嘴里,肚里迫切需要填空,而嘴却难以将其下咽,吃饭不是享受,同样是为了生存的一场战斗。每逢难以下咽,在嘴里发生僵持时,就加一口山药蛋、老咸菜,打破这种停滞不前的僵局。到了最后,就加一点水,润滑一下,让它下去。天天如此,顿顿如此,离不开的“金皇后”啊,真使人望而生畏。后来人们说,美国种玉米是作饲料的,“金皇后”是大学教授从美国引种进来的。我心里真恨这个教授,为什么把美国喂牲口的东西,引进来让人们天天吃呢!

一九五六年的建筑工地与饭馆

一九五六年春,我到大同建筑工程公司当了工人。工地在新平旺煤矿技工学校。那时建筑工地的伙食还算不错,粗细粮满足供应,吃饭不限量。午、晚饭有各种炒菜,荤素搭配,花样也不少,工人们比较满意。工地忙,休息很少,都过大礼拜。每逢礼拜,我总要去趟大同城里。进城没什么事,先是看看我两个哥哥,然后就遛大街,最后就到饭馆改善一下生活。开始我每月赚三十五六元钱,一个月伙食费也就是十五元左右,能余二十来元。那时物价低,到饭馆买一份扒肉条或烧羊肉,满满一盘子也不过七八角钱,花一元多钱就可美美地吃上一顿。那时饭馆不多,一般城市普通居民也不去饭馆,到饭馆吃饭的多是出差的流动人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5d26752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22.html

《记忆作文之满分作文舌尖上的记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