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儒学

发布时间:2018-07-01 06:51: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唐代的儒学

作者:邓小军

唐代的儒学,大体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是新儒学,一是经学。

唐代新儒学的性格特征,一是哲学思想品格,继承和创新了先秦原始儒学的人性思想和政治思想,二是政治实践品格,积极参与社会,勇于提出批评。

隋末文中子王通河汾之学,是唐代新儒学的开山。唐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是唐初的魏征,盛唐的杜甫,中唐的韩愈。

王通门人及问学者,参与唐初开国创业及达成贞观之治并作出杰出贡献,文献确实可考者,有薛收、魏征、陈叔达、杜淹等人。其中,薛收在政治、军事上为唐初开国创业和开贞观谏议风气之先,作出杰出贡献。李世民即位后曾说,“薛收若在,朕当以中书令(宰相)处之”(《旧唐书·薛收传》)。陈叔达、杜淹、魏征皆是贞观时期之宰相。魏征对达成贞观之治,作出了决定性贡献。武德九年,太宗君臣举行决定唐朝政治方向的辩论决策,魏征依据由王通所重新发明的先秦儒家人性思想,主张采取儒家民本仁政。唐太宗采取了魏征的主张,实现了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的贞观之治。太宗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对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政体》)可见王通所重新发明的先秦儒家君权有限合法性思想,亦成为贞观君臣之共识。魏征的勇于进谏,太宗的从谏如流,成为贞观之治的标志。“悦谏”,“从谏如流”,“直言无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作戒”,这些凝聚着中国传统政治智慧。可以说,贞观之治大体落实了河汾之学重新发明的先秦儒家政治思想。就贞观之治的文化品质而论,唐源流出于河汾,而魏征功不可没。在中国历史上,一种良好的学说,落实到一代良好的政治,河汾之学与贞观之治之关系,是最佳典范。

杜甫是唐代大诗人与大儒。杜甫《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诗:“邦以民为本,鱼饥费香饵。请哀疮痍深,告诉皇华使。使臣精所择,进德知历试。恻隐诛求情,固应贤愚异。”恻隐之心,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心,乃是仁政的根本。杜甫《过津口》诗:“白鱼困密网,黄鸟喧嘉音。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恻隐之心,即是仁心。杜甫对孟子恻隐之心为仁的儒家人性思想核心,作出了重新发明。安史之乱以前,杜甫作煌煌巨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云:“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依据儒家民本、君权有限合法性的思想,批评统治集团残暴腐败、贪得无厌、不顾人民死活,造成贫富悬殊、社会不公正、人民难以生存下去。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乘机抢夺皇位,镇压永王璘水军、斥贤、拒谏、直至后来囚死玄宗,同时信任宦官专权,社会日益恶化。杜甫作煌煌巨制《北征》,提出政治批评与政治期望。《北征》云:“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批评肃宗斥贤拒谏,违背唐朝谏官制度,破坏中书门下制度。《北征》又云:“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指出玄宗失去贵妃与君位,为其政治失道付出沉重代价亦即赎罪,为玄宗讲公道话,希望肃宗能够善待玄宗。《北征》最后说:“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希望肃宗能够继承太宗,恢复盛唐伟业。唐诗有了杜甫,才有如泰山之重,如北斗之高。杜甫以实践的品格,体现了正直、独立自由的儒者品格。

韩愈是唐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唐代新儒学兴起的背景,是藩镇实行胡化割据,分裂中国;汉后儒学长期衰微,儒家思想若存若亡;唐室君主带头佞佛,佛教势力过度扩张。新儒学主张复兴儒家思想,以回应藩镇胡化割据、君主带头佞佛、佛教势力喧宾夺主的现实挑战。韩愈《原人》道:“形于上者谓之天,形于下者谓之地,命于其两间者谓之人”,“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这是创造性地以仁贯通天道人性,从而建立起新儒学的本体论哲学。《原人》:“天道乱,而日月星辰不得其行。地道乱,而草木山川不得其平。人道乱,而夷狄禽兽不得其情。”表示天道是万物并行而不悖、并育而不相害,人道是使人类全体乃至自然万物得到共同生存发展,从而给出天人一体同仁的全幅具体意义。《原道》:“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这是批评当君主举异质文化凌驾中国文化之上,是批评君主失去合法性。《原道》提出中国文化传道系统的道统学说,表示道统高于君统,是对儒家君权有限合法性思想的重大发展。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概括了韩愈的儒学成就文学成就及儒者实践品格。

唐代经学的性格,是学术之儒。其主要特征不是参与实践政治,而是埋头学术;不是创造思想,而是近于为知识而知识。孔子的一生,既有参与政治为主的阶段,也有以学术为主的阶段;既有创造思想的方面,也有整理文献的方面。此皆为社会和文化之所需。唐代经学,以孔颖达等人所著《五经正义》为代表作,是汉魏晋南北朝经学传统的集大成。以孔颖达《毛诗正义》为例,《正义》继承了《毛诗序》、《传》、《郑笺》语言训诂、以史证诗、比兴说诗的传统。《燕燕》诗,《诗序》仅云:“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郑笺》用了46个字解释春秋卫国发生的这一本事,《正义》进一步用《左传》隐公三年、四年及《史记·卫世家》等众多史料详加考释,使诗的背景和内容一目了然,是以史证诗。《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正义》:“燕燕往飞之时,必舒张其尾翼,以兴戴妫将归之时,亦顾视其衣服。既视其衣服,从此而去。是此去之子,往归于国,我庄姜远送至于郊外之野。既至于野,与之诀别,已留而彼去,稍稍更远,瞻望之不复能及,故念之泣涕如雨然也。上二句谓其将行,次二句言已在路,下二句言既决之后。”《正义》继承发展了《毛传》、《郑笺》以比兴说诗,解释贴切细致。读者从而可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是描写出燕子起飞時,舒张开双翅双尾,象喻了戴妫被迫大归之际,整理衣服仪容,从而刻画出她临危不惧、从容不迫、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品格。《毛诗正义》既注重以史证诗,又注重比兴艺术,是完善的诗学典范。后世以史证诗的学术发展,源始于《毛诗序》、《传》、《笺》、《疏》。《毛诗正义》的学术价值和地位,至今仍无可取代。

儒家重视诗歌的社会批评价值。《诗大序》:“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正义》:“作诗者皆晓达于世事之变易,而私怀其旧时之风俗,见时世政事变易旧章,即作诗以旧法诫之,欲使之合于礼义。”又云:“诗人救世,亦犹是矣。”可见《正义》能忠实解释儒家社会批评之学理。

唐代儒学,无论是以思想创造、参与政治为特征的新儒学,还是近于为知识而知识的经学,都具有高峰般的成就,不可磨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5d6a8deb14e852458fb570b.html

《唐代的儒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