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中开头段的理解与赏析

发布时间:2020-03-18 10:04: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现代文阅读中开头段的理解与赏析  

   

永州四中 周志恩  

   

现代文学作品开头段的理解与赏析是现代文阅读中的常见考点。要想准确理解与赏析现代文学作品的开头段,首先要弄清楚命题者一般会就文章的开头段设置哪几类问题,只有掌握了现代文阅读中开头段的考点类型,并进行相应的阅读训练,才能形成熟练的答题技能。从现代文阅读训练与测试的实际情况看,开头段的阅读与理解主要设题类型有:①理解或赏析开头段中的关键词句,或理解其修辞的表达效果,或分析其深层内涵,或体味其情感内蕴;②理解或赏析开头段的写作方法及其作用,或分析其景物描写对场面气氛的渲染作用,或分析其叙事议论方式,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或分析其写作技法,赏析其侧面入笔、映衬对照、层递引入、烘托铺垫等写法的妙处;③理解与赏析开头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或是提纲挈领,或是为下文铺垫,或是制造悬念,或是为下文埋下伏笔,首尾照应等。
技巧点拨】  

一、理解与赏析开头段中的关键词句。  
   对现代文学作品开头段中关键词句的理解与赏析,要结合具体语境,从分析语法修辞、品味情感特征、挖掘深层内涵几个方面入手。从表面上看,命题者只是就开头段中的某一个词语或某一个句子质疑提问,实际上命题者挑出的是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的关键词、关键句,因此,回答这样的问题,不能就词答词,就句答句,而应着眼整段乃至全篇来作宏观的考虑。
   先请阅读邓琮琮《山径之旅》的开头段:
   比尔实在不招人喜欢,脾气暴躁,嗜酒如命,一天能抽5包烟,有过4次婚姻失败的记录,总爱支使别人,很少有人愿意跟他做朋友……但这一切还不是最糟的,28岁那年,他的一只眼睛失明了,多少年后,另一只也看不见了,这使他的生活陷入一片黑暗,实验室的活做不成了,早就亮起红灯的婚姻眼看着也保不住了,他变得更加自暴自弃,甚至想过死。
   回答问题:比尔“不招人喜欢”的原因是什么?“实在”一词有何含义?
   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也考查了对重要副词“实在”的内涵的理解。归纳文章内容要点,只要细心一点,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困难,比尔“不招人喜欢”的原因是:脾气暴躁,嗜酒如命,每天抽烟多,总爱支使别人。而要理解重要副词“实在”的内涵,一定要着眼于整段内容,结合叙述的内容与语言表达方式,来寻味“实在”一词所蕴含的情感倾向,才能准确地理解“实在”既表明比尔的缺陷是众所周知,客观存在的,也说明大家对他是反感、厌恶的,所以说,“实在”既是陈述一种客观事实,又是传达出一种主观情感。
   再请阅读2006年重庆卷中阎连科《说村落》的开头段:
   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辩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城市。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
   回答问题:如何理解“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的含意?
   本题考查开头段中关键句子的理解与赏析。这一句实际上是全段的中心句,要着眼于全段的整体内容来理解,同时,不能忽略“似乎”一词。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到这句话的含义:村落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被许多人淡忘了,似乎仅仅只是农民居住的地方。
   二、理解与赏析开头段的写作方法及其作用。
   开头段的写作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与赏析,是比较常见的考点。虽然这个考点的呈现形式常常是只提问文章这样开头的作用或好处,但在回答的时候,不能只直接回答作用或好处,一定要结合内容要点与写作方法来分析具体表述。
   请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某县公安局长换届时,小王荣登了局长的宝座。此时,身为县公安局长的小王坐在沙发上,看着自己的储蓄罐感慨万千。这些年来,他的储蓄罐里已储满了硬币,同时也储满了善心。
   最让小王忘不了的是发生在三年前的那件事。
   三年前,小王是一名普通的警察。有一天,他正与同事们在办公室讨论着案例。忽然,电话铃响起。小王拿起电话筒,话筒里传来一位老太太焦急的声音:“警察同志,俺求求你们了,俺家的牛被人偷了,快帮帮俺吧!”小王问清了地址后,便叫上几个同事急急忙忙地来到了老太太的家中。
   只见老太太家的土坯房的后墙被掏了一个大洞,大洞就像一头猛狮的血盆大口让人生畏。老太太正坐在洞旁放声大哭。小王劝了老太太一会儿,问了情况,心里不住地骂着狡猾的贼人。
   小王和同事们明察暗访,几天后,仍毫无线索。他的同事劝他不必太认真了,并说道:“不就是一头牛吗?就是破不了案子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于是,同事们开始打退堂鼓,想不了了之。
   看到同事们这样,小王叹了一口气说道:“想到老大娘伤心的样子,我是吃不下,睡不着。就是剩下我一个人,我也要破了此案,把老大娘的牛找回来!” (燕金城《储蓄善心》)
   问题:本文开头写新任县公安局长小王看着桌前的“储蓄罐感慨万千”,有何作用?
   本题考查文章“这样写”的作用,不能仅仅局限于“感慨万千”来答题,而要从文章整体着眼,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这种写法有何作用,还应扣住题目加以分析,才能使答案完整,准确。“储蓄罐”储蓄的对象是什么?只是钱吗?结合文章内容看,这里自然是开篇扣题了,表明小王局长富有“善心”。为什么他会“感慨万千”?这里用的是悬念法,目的是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样一分析,答案就出来了:其作用是既扣题,又制造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与阅读兴趣。
   再请阅读2005年北京卷中史铁生《合欢树》的开头段: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问题: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本题考查开头段“这样写”的作用。实际上,这里考查的是开头段的写法与作用,因为分析“作用”不能凭空进行,而一定要归纳出本段写了哪些内容,并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写,甚至还要着眼于整篇内容,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写法,为什么要这样写。通过“写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几步思考之后,问题的答案自然就比较圆满了。这里以母亲年轻时的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形象构成对比,以自己早年的快乐生活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形成对照,从而写出自己不同生活阶段的心理感受,富有生活气息,能吸引人。从写作手法上看,这里运用了对比(率真的孩子气——过度操劳)、对照(轻松无忧——压抑困境),从作用上看,这里主要是别致新颖,增强了生活情趣和吸引力。
    三、理解与赏析开头段在全文结构安排上的作用。
   理解与赏析开头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也是常见的考点。文章开头段在结构安排上的作用主要有:泻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提纲挈领,为下文铺垫,制造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首尾照应等。要理解与赏析开头段在结构安排上的作用,不仅要注意分析开头段的写法,还要结合全篇内容来理解开头段与下文的关系,进而把握其作用。
   请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日>星新一《雪夜》 / 译者:海明珠)
   问题:本文开头段关于雪花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本题考查开头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小说的环境描写有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理解与赏析本文开头段中的写景句子“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一条银色的地毯”的作用,既要分析这个写景句子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还要结合下文内容分析本段与下文的关系。本文开头段中描写雪景的句子用的是拟人兼比喻的修辞方法,既是渲染特定的环境气氛,暗示人物平静的心态,又是预设故事发生的背景。结合文章结尾的写景句子“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来分析,可以看出开头段与后文的关系,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结尾处的写景是渲染出复归于静的环境气氛,也暗示出小说中主人公心情的复归平静。这样就显示出整篇文章环境气氛与人物心境的和谐协调。    

拓展训练】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我们上岛的时候看见一条狗,一条毛色黑得像闪电的年轻的狗。它躲着我们走,紧紧地缩着身子往山墙上靠,眼睛里满是惊慌。走了很远停下来回望,发现它眼里的惊恐更多了,这条年轻的狗好像恨不能变成一个影子沾在石墙上。
   ……
   岛上只有灯塔守护人……他们年年月月守着一盏灯,当他把光明、把希望都分发给了航海者时,守塔人几近于把自己也点成了一盏闪闪发亮的但却是沉默寡言的灯:习惯不说话,习惯寂寞,习惯孤独,习惯一个人守护一个岛。……据说有一个灯塔看守人在孩子出生后回了一趟家,家里“老婆儿子热炕头”的生活让他十二分地依恋。老婆在他走的时候说,你把汪汪带上吧,让它陪你。于是小岛就多了一样活物:一条土狗。狗狗初来乍到不适应,发疯似的围着岩礁转圈发出恐怖的狂吠。一座岛开步走不到五分钟就走光了,荒芜苍凉,连飞鸟都不见,整座岛能够发出声音的除了狗叫与涛声以外,只有他呼唤汪汪的声音。
   ……
   那一天当我们离开小岛时,一路上我没有看见那条忧郁的狗,那条毛色像闪电的年轻的黑狗。我想,这条狗还能忧郁多久呢?
   本文开头运用了怎样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
2、阅读王本道《胡杨仰止》的开头一段,完成后面的训练题。
   中巴车在浩瀚的戈壁滩奔驰,映入眼帘的是望不到边际的深褐、暗红、灰黄、浅绿的色彩。深褐是遍地的砾石,暗红是高低错落的红柳,灰黄是起伏流动的沙丘。那一片片的浅绿呢?请教身边怕文友——啊,是胡杨!
   文章开头描写戈壁滩映入眼帘的几种色彩,有什么作用?
   答:
3、阅读严阵《绝唱》的开头一段,回答问题。
   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三四月间,荷叶出水,一片清绿;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作者最爱十月的残荷,为什么要从春夏的荷花写起?
   答:

“拓展训练”答案】  
   1、分析:本题考查开头段的写法与作用。应着眼文章整体来理解。答案:本文开头运用了悬念法。其好处是: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探究欲望,自然地引起下文,使得行文曲折,富有波澜。同时,为后文埋下伏笔,使得前后照应,结构严谨。文章开头写一条“黑得像闪电的年轻的狗”躲着陌生人走,“紧紧地缩着身子往山墙上靠,眼睛里满是惊慌”,让读者对这条见到陌生人就紧缩身子墙靠走、满眼“惊恐”的狗产生疑惑,禁不住要探究这狗的来历与性情。并为文章最后一段再次写到“那条毛色像闪电的年轻的黑狗”埋下了伏笔,首尾照应。2、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文章写法的分析、结构安排上的作用的理解。答案:展现浩瀚戈壁滩的独特景观,交代胡杨特定的生存背景,为下文讴歌胡杨作铺垫。3、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写法及作用的分析,应联系下文内容进行整体思考。答案:写三四月间的出水绿叶和五六月间新绽红荷的色彩鲜艳之美,是为下文作铺垫,突出(或“衬托”)出十月残荷枯梗、败叶的独特之美。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阅读的角度看,抓住开头和结尾,不仅有助于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而且有助于把握文章主旨,有助于对某些表达技巧的分析评价。

  文章好的开头,像含苞欲放的花,又像江河的源头。尽管它们形式各异,但都能使文章引人入胜。

  一、开门见山,引人注目。许多文章在开篇即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物或主要内容、题意等,使得文章能够直接入题。

  二、含义深长,耐人寻味。有些文章的开头运用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开头就能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其表现形式主要有:(1)写景开头,渲染气氛,烘托主题。(2)抒情开头,动人心弦,引起共鸣。(3)回忆联想开头,激发兴趣,别有风味。(4)用歌谣、传说、谚语、诗句等开头,生动活泼,吸引读者。(5)提出问题开头,引发读者注意和思考。(6)以人物的心理活动、对话开头,新颖别致,有利于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7)交代时代背景、故事缘由开头,使线索清晰,并为下文埋下伏笔。

  结尾是作者思路的终点,是篇章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作为篇章的一个特殊部分,结尾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收束全文,使篇章完整严谨;一个是加深读者的印象,给读者留有回味的余地。

  1.从此再不提起过去,痛苦或幸福,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秋日黄昏

  2.今天,我什么也不说,让别人去说。 ——《新娘》

3.今夜我不会遇见你,今夜我遇见了世上的一切,但不会遇见你。

4.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5.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远方的幸福,是多少痛苦。

  6.没有任何夜晚能使我沉睡,没有任何黎明能使我醒来。 ——《西藏》

  7.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九月》

  8.黑夜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 黑夜的献诗》

  9.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秋》

  10.谁的声音能抵达秋子之夜,长久喧响,掩盖我们横陈于地的骸骨。 ——《秋》

  11.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 ——《四姐妹》

  12.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3.珍惜黄昏的村庄,珍惜雨水的村庄,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村庄》

14.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日记》 

核心提示:80年代末,刚满25岁的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就像他诗中所说——我走到了人类的尽头。自杀前两个月,他写下了至今被人广为传诵的名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当时的大学校园里,海子之死是一个相当轰动的事。我印象中,那时的大学生——也就是今天的社会各类精英们,多半都是青春恣肆的文学青年。来自安徽农村、毕业于北大的海子凭借着诗人天生的敏感,以结束生命这样极端的方式宣告一个时代的终结——那是一个幻想和纯情在天空自由翱翔的年代,很多人可以听从内心的召唤,为了理想和爱殉情。

关于纪念海子辞世20年的这个编语我写得非常吃力,因为在这个理想主义者往往自己把自己害死的年代,奢谈诗歌,奢谈诗歌所言及的灵魂、幸福与意义,常常遭遇嘲笑和冷漠。而海子的名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已经成了房地产的广告。几年前去参加一个诗会,见到了精神状态渐好的食指,年少时就被他的“当我的紫葡萄化成深秋的泪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感动得泪流不止,可那个活动就是一次楼盘的推广活动。舒婷当众说要攒钱买一处那里的房子。这时诗歌又成了什么?诗人还是精神贵族吗?诗歌是需要纯粹的,由此看来,海子被人纪念是需要的,因为他到死都是纯粹的,诗歌与死亡就在他的身上这样相互成全了。还好理想主义者在偷偷回望时,还有海子这样的萤虫之火在飞舞。——编者

分成两半的海子

海子只活了25年,却留下了大量的抒情短章、长诗、文论与小说,生活贫穷,像格瓦拉一样喜欢到处流浪,迷恋气功和神秘主义著作,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于写作和恋爱,所以,顺理成章地,海子的死具有了某种形而上的象征意义。作家孙甘露曾对我说,他无法像上世纪80年代一样写作,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变迁,他在上世纪90年代所面对的,是一片诗意的废墟和精神上的幻灭。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经济改革的成果正在冲击着农耕文明的传统。正如诗人于坚所指出的:“海子是小农社会最后的才子之一。”海子用他的尸体滋养了土地,那是他的诗歌永恒咏唱的对象:麦地、粮食、村庄、太阳和河流。海子在乡村生活了15年,在考上北京大学法律系之前,他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故乡——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对故乡的思念让他自觉抵制着城市化运动的推土机,自愿保留着农村生活的贫困状态,最终,则堕入一种农耕文明的神秘化副产品——气功的深渊而无法自拔(从他的遗书来看,海子因练气功而患有严重的幻听是不争的事实)。

不论他有没有精神分裂,海子的死带给人们巨大和持久的震撼,这种震撼不仅因为他是先锋诗歌运动中流出的第一滴血,而且因为之后一系列多米诺骨牌般的诗人的自杀行动而得以强化,海子的诗歌成为了绝唱。海子在其生前忍受的寂寞、孤独、指责与批评在其逝世之后统统“摘帽”,他和格瓦拉、普拉斯、卡夫卡、尼采、陀斯妥耶夫斯基、兰波、热内、福柯……一样,因为他们不平凡的人生轨迹,一种激烈地反传统的姿态,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图腾和传奇——疯癫与文明仅仅一墙之隔。

能否将海子剥离他的生平,将他分成两半?这个任务几乎无法达成,太多诗人的死亡加强了海子诗歌退潮的宿命感。海子逝世66天之后,28岁的骆一禾病故被看作是海子之死的延续,这位诗歌全编的厚度几乎与海子一模一样的诗人,同样热衷于描写春天、麦地、海洋、少女、黄昏与孤独。之后,戈麦(原名储福军)的厌世和隐居者顾城用利斧结果了他的妻子的性命,然后自缢而亡,他们的意外死亡一再成为海子诗歌烈士和圣徒增高的砝码,而且,事实上,他们的死也再次为农耕文明唱响了挽歌,因为他们只能充当农业时代的陪葬品,却无法阻挡缓慢的诗意时代的搁浅。

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十年是一个先锋诗歌运动如火如荼的年代,它们与90年代务实主义风气判若云泥。在90年代之后,现实的柴米油盐取代了理想的太阳帝国,团队精神、水煮三国、80后、青春小说……战胜了受难、牺牲、怀疑和批判。写出《相信未来》和《那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而被知青广泛传唱的诗人食指从精神病院出院也没有引起任何的关注,而四川那批狂热而绝望的诗人——海子临终前去四川拜访的就是写作长诗《大曰是》的宋渠、宋玮兄弟(海子不论在气质上还是书写方式上都与四川的这批诗人极为接近),也早已成了历史文献中的资料。死亡的,被人怀念;健在的,被人遗忘。

26日我们纪念海子逝世20周年,也是纪念一个狂飙突进的年代,纪念一个理想主义的世界。他们也许太过激进与喧哗,需要浇上一盆现实的冷水,但却显得如此真诚与感人。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解放周末:听秦书记的一番话,让我联想到半个多世纪前,梁思成先生曾有一篇著名的演讲《半个人的时代》。他指出,社会工业化程度加深,科技与人文分离,导致了两种畸形人的出现: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奢谈人文的边缘人。

秦绍德:非常有道理,即使在今天,这种说法也是切中时弊的。

解放周末:能否认为,通识教育是当前在全球化过程中,避免过分工商业化而失去人本的一种途径?

秦绍德:我赞成这个说法。通识教育对于过分工商业化,对于现代化过程中的人本缺失,是很有针对性的。主要有这样几个针对性。第一,科技发展以后,很少有人探讨科技背后的人本问题。比如说,我们大力发展工业化,忘记了环境保护,破坏了自己的家园。这看起来是自然问题,实质是人本问题。

第二,科技和人本是不能分离的。我们在医科生培养中注意到了一个问题:医生不仅是看的,还是看病人的。学生在学习医学的同时,必须学习人文知识,懂得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提高个人修养。当前医患关系紧张,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医学伦理、医学心理教育还不够完善,通识教育针对的正是这一点。

第三,通识教育还是针对应试教育的,是一种纠正。应试教育让学生完全跟着试题转,丧失了思维的能力,也不具备学习的能力,甚至失去了对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兴趣。在应试教育里,学生面对的是考题,是无穷无尽的考试,人际交往能力很差,容易孤独,学生又是独生子女,人格方面很容易缺失。而复旦,就是要通过通识教育,想办法把这些缺陷扭转过来。

解放周末:对这种缺陷到大学才着手扭转,是不是太迟了?

秦绍德:再迟也要做。有人说,应试能够取消吗?当然,考试还是需要的。我想,我们不能取消考试,但如果应试变成了人的思维方式,甚至成了工作方式,而不考虑其他能力、其他素质,那就变得可笑了。这怎么和创新社会对接?通识教育对当前的应试教育是有强烈针对性的。

蔡达峰:应试教育指的是以通过考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它违背了教育的本质,更违背了人的发展规律。每个人都是在复杂而变化的社会中探索。我们不能简单地告诉他未来社会会是怎样,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但我们应该告诉他,什么东西应该坚持,什么是无论怎样也不能违背的。这恰恰是当前中国教育中最为缺失的一环——缺乏对人的基本人格的启蒙。一个人的基本价值观应该建立在什么之上,如果这一点迷失的话,在功利的社会背景下,人就会被工具化。

解放周末:也就是说,教育要回归本质,回归到做人的问题上。

蔡达峰:党的十七大报告里提出,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这实际上是探讨人和社会的本质问题。同样,教育也是这样。当前社会太容易忽视对本质的认识。人对自己的看法,对现实问题的看法,往往偏向功利,只有少数人才能坚持本质。温家宝总理说,现在仰望星空的人少,注重脚下的人很多。如果将来复旦培养的学生也只会望着脚下,那么复旦就无法对民族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秦绍德:补充一句,这样的人也没有时间仰望星空。

解放周末:不仅没有时间看,或者没有心思看,而且也看不懂。有个笑话说,现在有的大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偶尔抬头看星空,也只能说一句他妈的真美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6115e38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89.html

《现代文阅读中开头段的理解与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