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盐帮菜之牛肉系列

发布时间:2022-11-25 10:00: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自贡盐帮菜之牛肉系列
自贡盐帮菜可以说是靠牛肉起家的,它将牛肉菜做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自贡入选《中国菜谱》的两个菜都是牛肉菜品。牛肉系列作为盐帮菜的主打菜品,与当地资源优势与经济特色密切相关。
牛是自贡盐场当年主要的动力来源和运输工具。采卤、输卤、提取钻井工具一般用水牛,驮运煤、米、豆料和载盐的短途运输则用黄牛。据记载,要维持自贡盐场的正常生产,每年至少要保证生产用牛约3万头,在鼎盛时期达到10万头,是中国生产用牛密度最大的地方。一头壮牛服役,多者半年,少者三月,就已精疲力尽。大量的牛被淘汰下来,卖给餐馆或分给盐工抵付工钱。牛肉成为当时自贡最易获得,最廉价的做菜原料之一。如此众多的牛肉,不免让自贡盐帮菜厨师动起了脑筋,使出浑身解数,将牛从头到尾吃了个遍,就连最不可能入菜的“牛板筋”,也采取先卤后烤,先渍后烘的办法做成形如豌豆,又香又脆的佐酒佳品“牛豌豆”由此形成蒸、炸、煎、炒、水煮、红烧、火锅、凉拌、冷吃、卤、渍、烤等多种做法的完整牛肉系列,如:水煮牛肉、火边子牛肉、粉蒸牛肉、毛牛肉、冷吃牛肉、卤牛肉、凉拌牛肉、牛肉汤、三巴汤、牛肉火锅、毛肚火锅等。许多菜品成为自贡盐帮菜经典菜肴。
1、火边子牛肉。这是自贡盐帮菜最经典的菜肴,也是自贡最早入选《中国菜谱》的菜品。1964年,选入《中国菜谱》1989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质奖。它以刀功奇绝,薄如纸片,酥而不绵,细嚼化渣,麻辣鲜香,回味无穷,征服了大众。
火边子牛肉的原料非常讲究,只能选用牛后大腿上的“冬瓜牛肉”这样的肉一头牛只1015公斤。有经验的师傅一般要先将牛肉用盐等调料腌一下,这样不仅上味、去色水,还更好开剥。一块3斤左右的冬瓜牛肉可开剥成长达3米左右的薄片,开剥出的牛肉

簿片被一张张粘贴在竹篾折上,放上适量食盐,让其尽快晾干。待这种簿片的水气风干之后,慢慢地焙烤,以酥而不绵、细嚼化渣为度。到此,制作还并未完成,还要蒸,蒸过的肉片还要放入由一百多味中草药香料做成的卤水中卤制。最后,还要在卤后凉干的牛肉片上,用熟油海椒加花椒等调料反复刷,让其油浸、红亮。如此的精心制作,不好吃都难。
如果要追溯“火边子牛肉”的历史,则要回到清乾隆年间,算起来应有200多年的历史。谁是首创,是如何创造的,至今尚无定论。以至于火边子牛肉的“边”字有两种写法,即“边”或“鞭”。这主要是火边子牛肉的产生流传着两种版本。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川南自贡盐场的盐工中有一个叫曾树根的小伙子发明了火边子牛肉。曾树根,人称曾二娃,他勤劳朴实、机敏过人,其父是大安一带有名的“伙房”(即厨师),特别擅长做牛肉,可惜早死。其母曾王氏,勤劳俭朴,善良能干,持家有方。因家境贫寒,买不起柴火,只好四处捡煤炭花(未烧尽的煤)作燃料,当时穷人太多,煤炭花也不容易捡。有一天,曾王氏见一堆堆牛屎中有许多没消化尽的谷草和葫豆碴,心想可否用它来当柴火?于是她把又稀又湿的牛屎混合一些粘性较强的黄泥,做成直径约一尺的圆形簿片,状似一张大饼,王氏给它们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牛屎粑”。几天后,贴在墙上或石壁上的牛屎粑被晾干,她取回家中试烧,殊不知比煤炭还更容易燃烧,这“牛屎粑”火焰绿幽幽的,灶内不但没有牛屎的臭味,反而发出一阵阵奇异的清香。曾二娃发明火边子牛肉,是不得不处理的大量牛肉与其母亲发明的“牛屎粑”,以及曾二娃的聪明和不懈努力珠联璧合的结晶。
在清朝乾隆年间,自贡闹了一场罕见的牛瘟,瘟疫从大安寨开始,然后遍及自流井、贡井、沿滩、邓关等地。一个月之间,整个自贡一千多头用作推水(即提卤水)的强壮牯牛病死了一大半。盐商们不仅有死牛的损失,还有因牛死后无动力推水烧盐的损失。为尽量减少损失,盐商们想出了用死牛抵工钱的办法,将损失转嫁一部份给工人。据说一位姓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66c2b7c453610661ed9f4a4.html

《自贡盐帮菜之牛肉系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