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必看电影

发布时间:2018-08-28 06:42:4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百年光影——梦幻电影世纪之书



贾法·帕纳西

(1995)《白气球》1995年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青年电影樱花金奖

1995年戛纳金摄影机处女作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1996)《谁能带我回家》(《镜子》)(1996年美国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

(1997年瑞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金豹大奖)

(2000)《圆圈》(《七女性》)(2000年威尼斯金狮大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2000年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年度电影奖)

(2003)《深红的金子》(2003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评委会大奖)

(2003年美国芝加哥国际电影节金雨果大奖)

(2006)《越位》(2006年柏林评委会大奖)

马基德·马基迪

(1996)《后父》

(1998)《小鞋子》(《天堂的孩子》)(1998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大奖、最佳导演)

(1999)《天堂的颜色》(1999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大奖)

易卜拉辛·弗鲁泽什

(1987)《芝麻开门》(《钥匙》)

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

(2000)《黑板》(2000年戛纳评委会奖)

(2003)《下午5时》(2003年戛纳评委会奖)

达鲁希·梅赫朱依

(1996)《女人花》

越南

陈英雄

(1993)《青木瓜香》(1993年法国电影学院恺撒奖最佳处女作)

(1995)《三轮车夫》(1995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2000)《偷妻》(《夏天的滋味》)

包东尼

(1999)《忘情季节》(《恋恋三季》)(1999年美国圣丹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巴西

华特·萨勒斯(沃尔特·塞利斯)

(1998)《中央车站》(1998年柏林金熊大奖)

(1999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

(1999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昂赛莫·杜柯泰

(1962)《诺言》(1962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巴本科

(1985)《蜘蛛女之吻》(1985年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杰出奖)

(1985年戛纳影帝、1986年奥斯卡影帝)

费尔南多·梅里尔斯

(2002)《无主之城》

阿根廷

路易斯·普恩索

(1985)《官方说法》(198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85年戛纳影后)

费尔南多·索拉那斯

(1985)《探戈,加德尔的放逐》(1985年威尼斯评委会特别奖)

(1987)《南方》(1988年戛纳最佳导演)

(1992)《旅行》(1992年戛纳“特别鼓励)

(1998)《云》

墨西哥

扬德洛维斯基

(超现实主义电影大师)

(1973)《圣山》

(1971)《鼹鼠》

阿方索·阿劳

(1992)《浓情朱古力》(《巧克力情人》)(1992年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

阿方索·卡隆

(2001)《衰仔失乐园》(《你的妈妈也一样》)(2003年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外语片)

奥图鲁利普斯坦

(1996)《深深的猩红》

亚力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

(2000)《爱情是狗娘》(2000年戛纳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2000年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东京大奖)

(2002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

(2006)《通天塔》(2006年戛纳最佳导演)

埃及

沙欣·尤素福

(1978)《情迷亚历山大》(1979年柏林评委会特别奖)

布基纳法索

伊德里萨·奥德拉奥戈

(1990)《蒂莱》(《法律》)(1990年戛纳评委会大奖)

马里

苏莱曼·西塞

(1987)《光之翼》(《灵光》)(1987年戛纳评委会奖)

乍得

马哈马特·萨雷·哈鲁恩

(2006)《旱季》2006年威尼斯评委会特别奖

南非

马克·唐福德-

(2005)《卡雅利沙的卡门》(2005年柏林金熊大奖)

凯(加)文·伍(胡)德

(2006)《黑帮暴徒》(200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土耳其

努里·比格·锡兰

(2003)乌扎克(《远方》)(2003年戛纳评委会大奖)

(2006)《气候》(2006年戛纳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波黑

亚斯米拉·兹巴尼奇()

(2006)《格巴维察》(2006年柏林金熊大奖)

印度

萨蒂亚吉特·雷伊

(1954)《道路之歌》(《大地之歌》)(1954年戛纳人性记录国际奖)

(1956)《不可征服的人们》(《大河之歌》)(1957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1959)《阿普的世界》(《大树之歌》)(1959年英国伦敦国际电影节纪念奖)

(1973)《远方的雷声》(1973年柏林金熊大奖)

(1973年美国芝加哥国际电影节特别金雨果奖)

米拉·奈尔()

(2001)《季风婚宴》(2001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2002)性经(《欲望与智慧》)

前苏联、俄罗斯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1960)《小提琴与压路机》

(1962)《伊凡的少年时代》(1962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1966)《安德烈·卢布廖夫》(1969戛纳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1972)《飞向太空》(1972年戛纳评委会大奖)

(1976)《镜子》

(1979)《潜行者》

(1983)《乡愁》(1983年戛纳最佳导演、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1986)《牺牲》(1986年戛纳评委会大奖、最佳艺术贡献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1988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

谢尔盖·爱森斯坦

(1924)《罢工》

(1925)《战舰波将金号》(蒙太奇手法的开山之作)

(1928)《十月》

(1938)《亚利山大·涅夫斯基》

(1945)《伊凡雷帝》

(1948)《伊凡雷帝2

维尔托夫

(记录片大师。1922年发表“电影眼睛派”宣言)

(1922-1925)《电影真理报》

(1926)《前进,苏维埃!》

(1926)《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

(1928)《第十一年》

(1929)《带摄影机的人》

普多夫金

(1925)《脑的机能》(巴甫洛夫学说的科学记录片)

(1926)《母亲》

(1927)《圣彼得堡的末日》

(1928)《成吉思汗的后代》

杜甫仁科

(1929)《兵工厂》

(1930)《土地》

(1932)《伊凡》

齐阿乌列里

(1949)《攻克柏林》

米哈依尔·罗姆

(1962)《一年中的九天》

(1965)《普通法西斯》(记录片)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1977)《失琴声》(《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1977年美国芝加哥国际电影节大奖)

(1977年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大奖)

(1977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国际电影节大奖)

(1979)《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1980年英国牛津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

(1980年美国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

(1983)《没有证人》(1983年前苏联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1984年前苏联全苏电影节最佳导演)

(1990)《乌尔加》(《蒙古精神》)(1991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1993年欧洲电影奖大奖)

(1994)《毒太阳》(199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94年戛纳评委会大奖)

(1999)《西伯利亚理发师》

梁赞诺夫

(1976)《命运的嘲弄》

(1978)《办公室的故事》(1978年前苏联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国家奖金)

(1982)《两个人的车站》(1982年前苏联全苏电影节影帝、影后)

(1987)《被遗忘的长笛曲》

巴维尔·隆金

(1990)《出租车布鲁斯》(1990年戛纳最佳导演)

瓦西里兄弟

(1934)《夏伯阳》

谢尔盖·格拉西莫夫

(1948)《青年近卫军》

(1957-1959)《静静的顿河》(根据肖洛霍夫原作改编)

(1962)《人与兽》

(1967)《记者》

(1970)《湖畔》

(1972)《要热爱的人》

格里哥利·丘赫莱依

(1956)《第四十一》(1957年戛纳特别奖)

(1959)《士兵之歌》(1960年戛纳最佳送选片奖、青年导演奖)

(1960年前苏联列宁奖金)

(1960年前苏联全苏电影节大奖)

(1961)《晴朗的天空》

(1969)《斯大林格勒》(记录片)

M·卡拉托卓夫

(1957)《雁南飞》(1958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1958年前苏联全苏电影节特别奖)

邦达尔丘克

(1959)《一个人的遭遇》(1960年前苏联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金奖)

(1960前苏联列宁奖金)

(1968)《战争与和平》(196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72-1974)《他们为祖国而战》 (1974年前苏联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国家奖金)

(1974年巴拿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

(1974年捷克卡洛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金奖)

谢尔盖·帕拉杰诺夫

(1965)《被遗忘了的祖先的影子》

(1970)《石榴之色》

尤得凯威奇

(1966)《列宁在波兰》(1966年戛纳最佳导演)

(1981)《列宁在巴黎》

罗斯托茨基

(1972)《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瓦·舒克申

(1974)《红梅》

拉·舍皮奇科

(1976)《升华》

勃·沙姆希耶夫

(1976)《白轮船》

格列布·潘菲诺()

(1975)《我请求发言》

(1984)《主题》(1987年柏林金熊大奖)

钦吉斯·阿布拉泽

(1977)《愿望树》

(1986)《悔悟》(1987年戛纳评委会大奖)

尤·莱兹曼

(1978)《古怪的女人》

戈格别里泽

(1979)《个人问题访问记》

缅绍夫

(1980)《莫斯科不相信眼泪》(198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叶夫图申科

(1983)《幼儿园》

罗·贝科夫

(1984)《丑八怪》

弗·纳乌莫夫、亚·阿洛夫

(1984)《岸》

瓦·奥戈罗德尼柯夫

(1987)《撬门贼》

卡·沙赫纳扎罗夫

(1987)《通讯员》

格奥尔基·达涅力亚

(1979)《秋天的马拉松》(1979年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金贝壳大奖)

(1979年法国沙姆鲁斯国际喜剧片电影节大奖)

(1979年威尼斯影帝)

亚历山大·苏古诺夫(索科洛夫)

(2002)《俄罗斯方舟》

(2003)《父与子》(2003年戛纳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安德烈·米哈尔科夫·岗察洛夫斯基

(1979)西伯利亚颂(1979年戛纳评委会大奖)

(1989)《侯莫和埃迪》(1989年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金贝壳大奖)

(1992)《内圈》

(1994)《花斑小母鸡》

(2002)《精神病院》(2002年威尼斯评委会特别奖)

谢尔盖·波德洛夫

(1996)《高加索的俘虏》(1996年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大奖)

帕维尔·夏科莱

(1997)《小偷》(1997年威尼斯青年影片奖)

彼得·托多洛夫斯基

(1983)《战地浪漫曲》

安德烈·兹亚琴彻夫

(2003)《回归》(2003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格鲁吉亚

奥塔·伊奥塞利阿尼

(1975)《田园牧歌》(1975年柏林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1984)《月神的宠儿》(1984年威尼斯评委会特别奖)

(1989)《光还在》(1989年威尼斯评委会特别奖)

(1992)《曾经的云雀》(1992年俄罗斯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奖)

(1992年德国柏林艺术学院大奖)

(1996)《强盗七章节》(《土匪》)(1996年威尼斯评委会特别奖)

(1999)《再见我的家》(1999年法国路易·德吕克奖)

(1999年欧洲电影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2002)《星期一早晨》(2002年柏林最佳导演、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娜娜·佐莎兹获德(裘杨兹)()

(2000)《夏日遗失的27个吻》 (2000年波兰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

(2000法国维隆国际电影节最佳欧洲电影)

(2000年法国蒙比利亚国际电影节最受观众欢迎电影)

(2000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以色列

阿莫斯·吉泰

(1999)《向日葵》(《卡多什》)

(2000)《战火中永生》(《赎罪日》)

法国

让-吕克·戈达尔

(法国“新浪潮”的领军人物)

(1959)《精疲力尽》(1960年柏林最佳导演)

(1961)《女人就是女人》(1961年柏林评委会大奖)

(1962)《她的生活》(《随心所欲》)(1962年威尼斯评委会特别奖)

(1963)《卡宾枪手》

(1863)《轻蔑》

(1963)《阿尔法城》(1965年柏林金熊大奖)

(1965)《疯狂的彼埃洛》

(1966)《男性女性》

(1967)《周末》

(1966)《我略知她一二》

(1967)《中国女人》(1967年威尼斯评委会特别奖)

(1983)《芳名卡门》(1983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1984)《向玛莉致敬》

(1985)《侦探》

(1990)《新浪潮》

(2000)《电影史》

弗朗索瓦·特吕弗

(法国“新浪潮”创始人之一)

(1959)《四百击》(《胡作非为》)(1959年戛纳最佳导演)

(作者电影的发端之作。强调导演在电影中的中心地位)

(1960)《射杀钢琴师》

(1961)《夏日之恋》(《朱尔和吉姆》)

(1962)《二十岁之恋之安托万与柯莱特》

(1964)《柔肤》

(1966)《华氏451度》

(1968)《偷吻》

(1969)《野孩子》

(1970)《床第风云》

(1973)《戏中戏》(《日以作夜》)(197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74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大奖、最佳导演)

(1975)《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1976)《零用钱》

(1977)《痴男怨女》

(1979)《爱情狂奔》

(1980)《最后一班地铁》(1981年法国电影学院恺撒奖大奖、最佳导演)

(1981)《隔墙花》(《邻家女》)

(1983)《激烈周日》

路易斯·马勒

(法国“新浪潮”大师)

(1956)《静静的世界》(记录片)(1956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1956年奥斯卡最佳记录长片)

(1957)《死刑台与电梯》(《通往绞刑架的电梯》)

(1958)《恋人们》(《孽恋》)(1958年威尼斯银狮奖、最佳导演)

(1963)《鬼火》(《邪火》)(1963年威尼斯评委会特别奖)

(1965)《江湖女间谍》

(1967)《大窃贼》

(1971)《好奇心》

(1978)《雏妓》(《漂亮宝贝》)

(1980)《大西洋城》(1980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1982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

(1987)《再见,孩子们》(1987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1988年法国电影学院恺撒奖大奖、最佳导演)

(1989)《五月傻瓜》(《米罗在五月》)

(1993)《爱情重伤》(《烈火情人》、《毁灭》)

(1995)《万雅在42街口》

埃里克·罗麦尔(侯麦)

(法国“新浪潮”大师)

(1963)《苏珊的生涯》

(1964)《巴黎的约会》

(1967)《女收藏家》(《床上故事》)(1967年柏林评委会大奖)

(1969)《一夜心情》(《我与莫德的一夜》)

(1970)《情迷伊膝上》(《克莱尔之膝》)

(1972)《午后之爱》

(1976)《女侯爵0(1976年戛纳评委会大奖)

(1978)《柏士浮》

(1983)《沙滩上的宝琳》(1983年柏林最佳导演)

(1986)《绿光》(《夏季》)(1986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1987)《女朋友和男朋友》

(1996)《夏日的故事》

(2001)《贵妇与公爵》

克劳德·夏布罗尔

(法国“新浪潮”大师)

(1958)《漂亮的塞尔其》

(1959)《表兄弟》(1959年柏林金熊大奖)

(1968)《女鹿》

(1973)《血色婚礼》(1973年柏林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1995)《冷酷祭奠》

雅克·里维特

(法国“新浪潮”大师)

(1988)《游园会》(1988年柏林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1991)《爱吵架的美人》(《不羁的美女》)(1991年戛纳评委会大奖)

罗贝尔·布莱松

(法国“新浪潮”大师)

(1951)《乡村教士日记》

(1956)《逃亡者》(1957年戛纳最佳导演)

(1959)《扒手》

(1962)《圣女贞德受难》(1962年戛纳评委会奖)

(1966)《巴尔塔扎尔的机遇》

(1969)《温柔的女人》

(1971)《梦幻者的四个夜晚》

(1974)《湖上的朗斯洛》(1974年戛纳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1977)《可能是魔鬼》(1977年柏林评委会特别奖)

(1983)《金钱》(1983年戛纳最佳导演)

阿仑(兰)·雷乃

(法国“新浪潮”之“左岸派”大师)

(1955)《夜与雾》

(1959)《广岛之恋》(编剧:玛格丽特·杜拉)(1959年戛纳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作家电影的发端之作。强调导演与作家的结合)

(1960)《去年在马里安巴德》(编剧:罗布-葛利叶)(1961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1963)《穆里埃尔,或返回的时光》

(1966)《战争结束》

(1968)《我爱你,我爱你》

(1977)《天命》(1977年法国电影学院恺撒奖大奖)

(1980)《我的美国舅舅》(1980年戛纳评委会大奖)

(1983)《生活是一部小说》

(1997)《法国香颂》(1998年法国电影学院恺撒奖大奖)

(2006)《公共场所的私人恐惧》(《心迹》)2006年威尼斯最佳导演

玛格丽特·杜拉斯()

(法国“新浪潮”之“左岸派”大师)

(1966)《音乐》

(1970)《黄太阳》

(1975)《印度之歌》

(1977)《卡车场》

阿兰·罗伯-格里叶

(法国“新浪潮”之“左岸派”大师)

(1963)《不凋的花》

(1967)《横跨欧洲的快车》

亨利·高尔比

(法国“新浪潮”之“左岸派”大师)

(1961)《长别离》(1961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让·雷诺阿

(1931)《坠胎》

(1931)《猖妇》(《母狗》)

(1934)《托尼》

(1935)《朗基先生的犯罪》

(1937)《大梦幻》

(1937)《马赛曲》

(1939)《游戏规则》

(1951)《大河》

威廉·惠勒

(好莱坞电影巨匠。1922年移居美国)

(1939)《呼啸山庄》(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七十三)

(1942)《忠勇之家》(1942年奥斯卡大奖最佳导演、影后)

(1946)《黄金时代》(1946年奥斯卡大奖最佳导演、影帝)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三十七)

(1953)《罗马假日》(1953年奥斯卡影后)

(1959)《宾虚传》(1959年奥斯卡大奖最佳导演、影帝)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七十二)

让·维果

(1929)《尼斯的景象》(记录片)

(1932)《操行零分》

(1934)《驳船阿塔朗特号》

让·厄斯塔什

(1973)《妈妈与妓女》(1973年戛纳评委会大奖)

费尔南德·莱谢尔

(1924)《机械的舞蹈》(实验电影)

谢尔曼·杜拉克

实验电影:

(1919)《西班牙的节日》

(1926)《贝壳与僧侣》

(1927)《第927号唱片》(根据肖邦的乐曲摄制)

(1929)《阿拉伯花饰》(作曲:德彪西)

维金·艾格林

实验电影:

(1922)《对角线交响乐》

(1923)《地平线交响乐》

梅尔维尔

(1956)《赌徒鲍伯》

(1967)《武士》(《独行杀手》)

(1969)《影子部队》

(1970)《红圈》(《仁义》)

(1972)《大黎明》

路易·德吕克

(1921)《狂热》

阿贝尔·冈斯

(1922)《车轮》

(1919)《战争与和平》

(1927)《拿破仑传》

雷内·克莱尔

(1923)《疯狂的雷伊》

(1924)《幕间休息》

(1924)《沉睡的巴黎》

(1925)《红磨坊的幽灵》

(1927)《意大利草帽》

(1930)《巴黎屋檐下》

(1931)《百万法郎》

(1932)《自由属于我们》

(1957)《百合门》

雷内·克雷芒

(1946)《美女与野兽》

(1950)《俄尔浦斯》

(1952)《禁止的游戏》(1952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195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54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大奖)

马赛尔·卡尔内

(1938)《雾码头》

(1938)《北方旅店》

(1938)《太阳升起》

(1945)《天国的孩子们》

(1953)《红杏出墙》(1953年威尼斯银狮奖)

于利恩·杜维威尔

(1935)《西班牙殖民地军团》

(1936)《同心协力》

(1937)《逃犯贝贝》

(1937)《舞会手册

(1938)《翠堤春晓》

(1939)《穷途末路》

雅克·塔蒂

(1952)《于洛先生的假日》

(1958)《我的舅舅》(1958年戛纳评委会奖)

雅克·德米

(1964)《瑟堡的雨伞》(《秋水伊人》)(音乐剧)(1964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1967)《柳媚花娇》(《罗塞福镇的姑娘们》)(音乐剧)

让·谷克多

(1930)《诗人之血》

(1960)《奥尔菲的遗言》

罗杰·瓦迪姆

(1956)《上帝创造了女人》

让·鲁什

(法国记录片大师)

(1961)《夏日记事》

帕特里斯·谢罗(谢侯)

(1994)《玛戈皇后》(1994年戛纳评委会奖、影后)

(1998)《爱我就请搭火车》(1999年法国电影学院恺撒奖最佳导演)

(2001)《亲密》(2001年柏林金熊大奖、最佳欧洲影片“蓝天使”奖)

(2003)《我的兄弟》(2003年柏林最佳导演)

让-贝克

(1983)《杀人的夏天》

安德烈·泰希内(特西内)

(1985)《情陷夜巴黎》(《约会》)(1985年戛纳最佳导演)

(1994)《野芦苇》(1995年法国电影学院恺撒奖大奖最佳导演)

(1995年美国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

(1995年美国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

让-保罗·拉普洛

(1990)《西哈诺·德·贝尔热拉克》(《大鼻子情圣》)

(1991年法国电影学院恺撒奖大奖、最佳导演)

(1991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1994)《屋顶上的轻骑兵》

吕克·贝松

(1984)《地下铁》

(1987)《碧海情》

(1989)《尼基塔》(《堕落花》)

(1994)《杀手莱昂》(《这个杀手不太冷》)

(1997)《第五元素》(1998年法国电影学院恺撒奖最佳导演)

(2000)《圣女贞德》

阿尼斯·华达

(1985)《流浪者》(《天涯沦落女》)(1985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莫里斯·皮亚莱特

(1987)《在撒旦的阳光下》(1987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1990)《梵高》

让-雅克·阿诺

(1986)《玫瑰的名字》

(1988)《熊》

(1992)《情人》

(2001)《兵临城下》

贝特朗达·布列尔(布里耶)

(1974)《圆舞曲女郎》

(1978)《抛开你的手帕》(197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81)《不伦之恋》(《漂亮爸爸》《祸水红颜》)(1982年美国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

(1989)《对你来说她太美了》(《美得过火》)(1989年戛纳评委会大奖)

(1990年法国电影学院恺撒奖大奖、最佳导演)

(1994)《我的男人》(《欲望街情人》)(1996年柏林影后)

贝特朗·塔维尼埃

(1974)《圣保罗的钟表店》(1974年柏林评委会特别奖)

(1984)《乡村星期日》(《恶魔山庄》)

(1995)《诱饵》(《新鲜诱惑》)(1995年柏林金熊大奖)

(1996)《柯南上尉》

雷奥斯·卡拉克斯

(1986)《坏血》(《一生所爱》)(1986年法国路易·德吕克奖)

(1991)《新桥之恋》

布鲁诺·努丹

(1988)《罗丹的情人》(《卡米耶·克洛岱》)(1989年法国电影学院恺撒奖大奖、影后)

(1989年柏林影后)

布鲁诺·杜蒙

(1997)《人之子》(1997年欧洲电影奖欧洲年度发现奖)

(1999)《人性》(1999年戛纳评委会大奖、影帝、影后)

(2003)29棵棕榈》(《情色沙漠》)

(2006)《弗朗德勒》(2006年戛纳评委会大奖)

西里尔·科拉尔

(1993)《疯狂夜》

雷吉斯·瓦格涅

(1992)《印度支那》(《情证今生》)(1992年奥斯卡大奖)

(1993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亚历山大·查顿(贾丹)

(1993)《芳芳》

马鲁安·巴达迪

(1991)《生命以外》

雅克·贝汗

(2001)《鸟的迁徙》(《梦与鸟飞行》)(记录片)

-雅克·贝奈克斯

(1986)《巴黎野玫瑰》(《早晨,372)

-皮埃尔·热内

(1991)《黑店狂想曲》(另一导演为马克·卡罗)

(2001)《天使爱美丽》(2001年欧洲电影奖大奖)

(2002年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外语片)

雷尼·克莱曼

(法国“优质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

(1952)《禁忌游戏》(195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60)《阳光普照》(1960年美国爱伦坡国际电影奖最佳外语片)

克劳德·勒鲁什(莱洛奇)

(1966)《男与女》(《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男欢女爱》)(1966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1966年奥斯卡大奖)

(1995)《新孤星泪》

米歇尔·德维尔

(1988)《侍读女郎》(《读爱的女人》)(1988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大奖)

(1988年法国路易·德吕克奖)

克劳德·米勒

(1985)不害臊的小姑娘》

(1998)《雪地魅影》(《雪花高少年惊梦》)(1998年戛纳评委会奖)

柯林娜·塞罗(

(1985)《三个男人和一个摇篮》(1986年法国电影学院恺撒奖大奖)

杰哈·毕雷斯

(1998)《的士终极杀阵》

埃里克·宗卡

(1998)《两极天使》(《天使热爱的生活》)(1998年欧洲电影奖欧洲年度发现奖)

帕特里斯·勒孔特

(1990)《理发师的情人》

(1996)《荒谎无稽》(1997年法国电影学院恺撒奖大奖、最佳导演)

(1997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

(2000)《圣皮埃尔的寡妇》(《雪地里的情人》)

克劳德·苏提(索泰)

(1992)《冬之心》(1992年威尼斯银狮奖)

(1995)《奈利和阿尔诺先生》(《真爱情未了》、《漂流芳心》)(1996年法国电影学院恺撒奖最佳导演)

马修·卡索维茨

(1995)《怒火青春》(《仇恨》)(1995年戛纳最佳导演)

(1995年法国电影学院恺撒奖大奖)

雅克·奥迪亚

(1996)《自制英雄》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1997)《侯孝贤访谈录》(记录片)

克莱尔·丹尼斯(

(1999)《军中禁恋》

(2001)《天天有麻烦》(《血盆大口》)

艾廉·伯林纳

(1996)《玫瑰少年梦》(1998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1998萨尔瓦多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观众最爱大奖)

(1998年美国西雅图同性恋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

阿兰·科诺

(1991)《日出时让悲伤终结》(1992年法国电影学院恺撒奖大奖、最佳导演)

弗朗索瓦·欧容

(2001)《沙之下》

希腊

科斯塔·加夫拉斯

(1969)《大风暴》(Z) (196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69年戛纳评委会奖、影后)

(1970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莱奥·安哲罗普洛斯

(1975)《流浪艺人》(《巡回剧团》)(1975年戛纳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1980)《亚历山大大帝》(1980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1988)《雾中风景》(1988年威尼斯银狮奖)

(1989年欧洲电影奖大奖)

(1991)《鹳鸟踟躇》

(1995)《尤里西斯的凝视》(1995年戛纳评委会大奖)

(1996)《永恒与一日》(1998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波兰

基斯洛夫斯基

(1987-1988)《十诫》

(1988)《杀人影片 (1988年欧洲电影奖大奖)

(1988年戛纳评委会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1988)《爱情影片》(《爱情短片》)

(1991)《维洛尼卡的双重生活》(《两生花》)(1991年戛纳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1976)《生命的烙印》(1979年前苏联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

(1992)《蓝》(1993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1993)《白》(1994年柏林最佳导演)

(1994)《红》(1995年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外语片)

罗曼·波兰斯基

(1958)《两个男人和一个衣橱》

(1962)《水中刀》1962威尼斯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1966)《荒岛惊魂》(《死胡同》)(1966年柏林金熊大奖)

(1968)《罗斯玛丽的婴儿》

(1974)《唐人街》(1975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十九)

(1979)《苔丝》(1980年法国电影学院恺撒奖最佳导演)

(1981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1988)《亡命夜巴黎》(《狂乱》)

(1991)《苦月亮》(《钥匙孔里的爱》)

(2002)《钢琴师》(2002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2003年法国电影学院恺撒奖大奖、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

(2003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大奖、最佳导演)

(2003年奥斯卡最佳导演、影帝)

安德烈·瓦伊达

(1954)《战斗中的年轻一代》

(1957)《下水道》(《他们热爱生活》)(1957年戛纳评委会奖)

(1958)《灰烬与钻石》

(1959)《洛特娜》

(1971)《白桦树》

(1976)《大理石人》

(1980)《铁人》(1981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安吉妮丝卡·荷兰(

(1990)《欧洲,欧洲》(1992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1993)《神秘花园》

(1995)《金蚀狂爱》(《心之全蚀》)

巴西卡

(2003)《玛利亚的诱惑》(《改变》)

德国

莱纳·维纳·法斯宾德

(“新德国电影”学派四大名导演)

(1969)《爱比死更冷酷》

(1973)《恐惧吞噬灵魂》

(1979)《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

(1980)《莉莉玛莲》

(1982)《水手奎莱尔——与魔鬼的结盟》

(1982)《薇洛尼卡·弗斯的欲望》

福尔克·施隆多夫

(“新德国电影”学派四大名导演)

(1966)《青年托尔勒斯》

(1971)《科姆巴赫穷人的暴发》

(1978)《秋天的德国》

(1979)《铁皮鼓》(1979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197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81)《伪造》

(1983)《斯万的爱情》

(1989)《一个保姆的故事》

维尔纳·赫尔措格(荷索)

(“新德国电影”学派四大名导演)

(1967)《生活的标志》(《生命的讯息》)(1968年柏林最佳新导演奖)

(1973)《阿古雷伊,上帝的愤怒》(《天谴》)

(1976)《卡斯帕·豪泽的秘密》(《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对大家》)1976戛纳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1978)《夜间幽灵诺斯费拉杜》

(1982)《陆上行舟》(《菲兹卡拉度》)

(1988)《非洲黑奴》(《绿色眼镜蛇》)

维姆·文德斯

(“新德国电影”学派四大名导演)

(1970)《城市里的夏天》

(1971)《守门员害怕罚点球》1971威尼斯电影评论奖

(1974)《爱丽丝漫游城市》

(1977)《一个美国朋友》(1977年德国联邦电影奖最佳导演)

(1981)《事物的状态》(1982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1984)《得克萨斯巴黎》(1984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1985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

(1986)《东京画》(《寻找小津》)(记录片)

(1987)《欲望之翼》(《柏林苍穹下》)(1987年戛纳最佳导演)

(1989年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外语片)

(1991)《直到世界尽头》

(1993)《咫尺天涯》(1993年戛纳评委会大奖)

(1994)《里斯本物语》

(1997)《暴力启示录》(1997年德国联邦电影奖最佳导演)

(1998)《乐满夏湾拿》(《乐满哈瓦那》)(记录片)(1998年欧洲电影奖最佳记录片)

(1998年美国西雅图国际电影节最佳记录片)

(2000)《百万美元大酒店》2000柏林评委会特别奖

莱尼·里芬施塔尔

(1936)《意志的胜利》

(1938)《奥林匹亚》

亚力山大·克鲁格

(1966)《向昨天告别》

(1968)《帐蓬顶上的马戏团艺人》(1968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罗伯特·维内

(1919)《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

卡尔·鲍泽和保罗·威格纳

(1920)《泥人哥连》

弗立兹·朗

(1921)《疲倦的死》

(1922)《赌博者马布斯博士》

(1923)《尼伯龙根》

(1927)《大都会》

(1931)M

弗里德利希·茂瑙

(1922)《诺斯费拉杜》(第一次把吸血鬼的形象带给了观众)

(1924)《最卑贱的人》

(1926)《浮士德》

(1927)《日出》

(1928-1931)《禁忌》

保罗·莱尼

(1924)《蜡像馆》

安德列·杜邦

(1925)《杂耍场》

华尔特·鲁特曼

(1927)《柏林交响曲》

乔治·派伯斯特

(1925)《没有欢乐的街》(“街道片”)

(1930)1918年的西部前线》

尼尔·奥拉姆

(1982)《尤里西斯》

玛格丽特·冯·特洛塔()

(1981)《德国姐妹》(《沉重的年代》)(1981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1994)《诺言》

赫尔穆特·迪特尔

(1992)《施通克》

罗夫·施路柏

(1996)《基场恋事多》

汤姆·提克威

(1998)《罗拉快跑》(2000年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外语片)

嘉露莲·琳克()

(1996)《走出寂静》(1997年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东京大奖)

(1997年美国芝加哥国际电影节金徽章奖)

(1997年加拿大温哥华国际电影节观众票选最受欢迎影片奖)

(2001)《何处是我家》(200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2002年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哈迪·马汀斯

(2001)《极地重生》

沃尔夫冈·贝克

(2003)《再见列宁》(2003年柏林最佳欧洲影片“蓝天使”奖)

(2003年欧洲电影奖大奖)

(2003年德国LOLA电影节最佳影片)

米歇尔·哈内克

(2001)《钢琴教师》(2001年戛纳评委会大奖)

(2005)《隐藏摄影机》(2005年戛纳最佳导演、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2005年欧洲电影奖大奖、最佳导演、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费斯·阿金

(2004)《勇往直前》(2004年柏林金熊大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2004年欧洲电影奖大奖)

意大利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1960)《迷惘的一代》

(1963)《罗马妈妈》

(1964)《马太福音》

(1966)《害鸟和益鸟》

(1967)《俄狄浦斯王》

(1968)《定理》

(1969)《啄豚屋》(《猪圈》)

(1970)《美狄亚》

(1971)《十日谈》(1971年柏林评委会大奖)

(1972)《坎特伯雷故事集》(1972年柏林金熊大奖)

(1974)《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谭》)(1974年戛纳评委会大奖)

(以上三部影片为其“生命三部曲”)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1955)《女朋友》(1955年威尼斯银狮奖)

(1958)《喊叫》

(1960)《情事》(《奇遇》)(1960年戛纳评委会奖)

(1961)《夜》(1961年柏林金熊大奖)

(1962)《蚀》(《欲海含羞花》)(1962年戛纳评委会奖)

(以上三部影片被称为“疏离<爱情>三部曲”)

(1964)《红色沙漠》(1964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1967)《放大》(1967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1970)《扎布里斯基角》

(1975)《职业——记者》

(1982)《一个女人的身分》

(1995)《云上的日子》

费德里科·费里尼

(1951)《卖艺春秋》

(1952)《白酋长》

(1953)《浪荡儿》(1953年威尼斯银狮奖)

(1954)《道路》(195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54年威尼斯银狮奖)

(1955)《骗子》

(1957)《卡比利亚的夜》(1957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57年戛纳OCIC特别奖)

(1960)《甜蜜的生活》(《露滴牡丹开》)(1960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1963)《八部半》(196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65)《朱丽叶与精灵》

(1969)《爱情神话》

(1971)《罗马风情》

(1973)《阿玛柯德》(《我记得,想当年》)(197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73)《我的记忆》

(1976)《卡萨诺瓦》

(1983)《扬帆》(《大海航行》)

(1987)《访问记》(《访谈录》)(1987戛纳40周年纪念奖)

(1990)《月光之声》

维多里奥·德·西卡

(1942)《孩子们在注视我们》

(1946)《擦鞋童》(1947年奥斯卡特别奖)

(1948)《偷自行车的人》(194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51)《米兰的奇迹》(1951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1952)《温别尔托·D

(1953)《终点站》

(1956)《屋顶》

(1961)《恰哈拉的女人》

(1961)《公审》

(1964)《昨天、今天与明天》(196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65)《意大利式的结婚

(1969)《葵花》

(1970)《芬齐-孔梯尼家的花园》(《故园梦》) (197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71年柏林金熊大奖)

罗贝托·罗西里尼

(1945)《罗马,不设防城市》(1946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1946)《游击队》

(1948)《德意志零年》

(1949)《奇迹》

(1951)《欧洲51年》

(1959)《罗维雷将军》(1959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鲁西诺·维斯康蒂

(1942)《沉沦》

(1948)《大地在波动》

(1951)《小美人》

(1954)《情欲》

(1957)《白夜》(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原作改编)(1957年威尼斯银狮奖)

(1960)《罗科和他的兄弟们》

(1962)《豹》(根据拉姆贝都萨原作改编)(1963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1965)《桑德拉》(《大熊星》、《北斗七星》)(1965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1967)《陌生人》

(1969)《受苦的人们》

(1971)《魂断威尼斯》(1971年戛纳25周年纪念奖)

(1972)《诸神的黄昏》(《路德维格》)

勃拉塞蒂

(1945)《云中四步曲》

贝尔托鲁奇

(1962)《死神》

(1964)《革命前夕》

(1968)《同伴》

(1971)《同流者》(《随波逐流的人》)

(1972)《巴黎最后的探戈》

(1976)1900

(1979)《路娜》

(1981)《一个荒唐男人的悲剧》

(1993)《小活佛》

(1987)《末代皇帝》(1988年奥斯卡大奖、最佳导演)

(1989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大奖)

(1988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导演)

(1994)《偷香》(《盗美人》)

吉洛·庞提柯沃

(1966)《阿尔及尔战役》(1966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莉莲娜 ·卡瓦妮(女)

(1974)《夜间守门人》

朱塞佩·德·桑蒂斯

(1948)《艰辛的米》

(1951)《罗马十一时》

朱塞佩·托尔纳托雷

(1988)《天堂电影院》(198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90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1991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

(1989年戛纳评委会大奖)

(1990)《天伦之旅》

(1995)《星探》(1995年威尼斯评委会特别奖)

(1999)《海上钢琴师》

(2001)《西西里的传说》

莉娜·沃尔特穆勒()

(1974)《一扫而光》

(1976)《七美人》

埃尔曼诺·奥尔密

(1978)《木屐树》(1978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罗伯托·贝尼尼

(1997)《美丽人生》(199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98年戛纳评委会大奖)

(1998年欧洲电影奖大奖)

盖布瑞·沙瓦托

(1989)《地中海乐园》(《地中海》)(199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弗朗西斯科·罗西

(1963)《操纵城市的手》(《城中黑手》)(1963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1972)《马迪事件》(1972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1996)《休战的天空》(《劫后余生》)

吉安尼·托米利奥

(1990)《放开心胸》(1990年欧洲电影奖大奖)

(1992)《小小偷的春天》(1992年戛纳评委会大奖)

(1992年欧洲电影奖大奖)

(1994)《联社亚美利加》(1994年欧洲电影奖大奖)

(1998)《他们微笑的方式》(1998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维托里奥·塔维尼亚和保罗·塔维尼亚(塔维尼亚兄弟)

(1977)《我父,我主》(1977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1982)《疾走繁星夜》(1982年戛纳评委会大奖)

(1987)早安巴比伦》

(1993)《野花》

南尼·莫雷蒂(莫瑞提)

(1981)《金色的梦》(1981年威尼斯评委会特别奖)

(1986)《人潮过后》(1986年柏林评委会特别奖)

(1994)《亲爱的日记》(1994年戛纳最佳导演)

(1998)《两个四月》(记录片)

(2001)《儿子的房间》(2001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艾曼纽尔·克里亚勒斯

(2002)《天堂海滩》(2002年戛纳评论周大奖、青年评论奖最佳长片)

(2006)《金色之门》(2006年威尼斯银狮奖)

西班牙

路易斯·布努艾尔

(1928)《一条安达鲁狗》(超现实主义运动中最著名的影片)

(1930)《黄金时代》

(1932)《无粮的土地》(纪录片)

(1950)《被遗忘的人们》(1951年戛纳最佳导演)

(1951)《苏珊娜》

(1952)《一个没有爱情的女人》

(1954)《鲁滨逊漂流记》

(1958)《纳萨琳》

(1960)《少女》

(1961)《比丽迪安娜》(1961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1962)《毁灭天使》

(1964)《女仆日记》

(1965)《沙漠里的西蒙》

(1967)《白日美人》(1967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1968)《银河》

(1970)《特莉斯蒂娜》

(1972)《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197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74)《自由的幻影》

(1977)《欲望的隐晦目的》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

(1982)《激情迷宫》

(1983)《修女爱疯狂》(《修道院的最后疯狂》)

(1984)《我为什么命该如此》

(1986)《斗牛士》

(1987)《欲望规则》

(1988)《精神近于崩溃的女人》

(1989)《捆着我绑着我》

(1991)《高跟鞋》

(1993)《荡女基卡》

(1995)《我的神秘之花》

(1998)《活色生香》

(1999)《关于我母亲的一切》(199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99年戛纳最佳导演)

(1999年欧洲电影奖大奖)

(2000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

(2000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2002)《对她说》(2003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

(2002年欧洲电影奖大奖)

(2003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朱里奥·密谭(朱里奥·梅德姆)

(1991)《牛》(1992年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青年电影樱花金奖)

(1993)《红松鼠杀人事件》

(1995)《杀手·蝴蝶·梦》

(1998)《北极圈的情人》(《极地恋人》)

(2001)《露西亚的情人》(1992年美国西雅图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

卡洛斯·绍拉

(1966)《狩猎》(《追击》)(1966年柏林最佳导演)

(1974)《表妹安琪莉卡》(1974年戛纳评委会奖)

(1981)《血婚》

(1983)《卡门》(1985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

(1995)《暴劫红颜》(《上帝的愤怒》)

(1996)《暴力计程车》

(1998)《探戈》

(1999)《波尔多的欲望天堂》

费尔南多·特鲁巴

(1992)《四千金的情人》(《美好时代》)(199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95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

(1994)《爱的嘉年华》

毕加斯·鲁纳

(1992)《共妻共夫》(《火腿火腿》)(1992年威尼斯银狮奖)

(1994)《乳房与月亮》

阿莱克斯·德拉·伊格莱西亚

(1997)《狂野双辣》(《闪灵双煞》)

蒙特索·阿门达里斯

(1997)《心灵的秘密》

亚力桑德罗·阿曼巴

(2004)《深海长眠》(200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2004年威尼斯评委会特别奖)

(2004年欧洲电影奖最佳导演)

葡萄牙

曼努埃尔·德·奥利维拉

(1990)《拒绝,或者命令愚蠢的光荣》

(1991)《神曲》(1991年威尼斯评委会特别奖、最佳导演)

(1993)《阿伯拉罕山谷》(1993年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

(1995)《爱欲修道院》

(1999)《信》(《情归何处》、《纸牌》) (1999年戛纳评委会奖)

丹麦

卡尔·德莱叶

(1928)《圣女贞德的受难》

(1943)《愤怒的日子》

比尔·奥古斯特

(1988)《征服者佩雷》(《比利小英雄》)(198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88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1989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1992)《美好的意愿》(《善意的背叛》)(1992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拉斯·冯·提尔

(1991)《欧罗巴》(《欧洲特快车》)(1991年戛纳评委会奖)

(1994)《医院风云》

(1996)《破浪》(1996年戛纳评委会大奖)

(1996年欧洲电影奖大奖)

(1998)《越笨越开心》(《白痴》) (Dogme95宣言电影四部之一)

(2000)《黑暗中的舞者》(2000年戛纳金棕榈大奖、影后)

(2000年欧洲电影奖大奖)

(2001年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外语片)

(2003)《狗镇》

加布里艾尔·艾克塞尔

(1987)《芭比圣宴》(1987年奥斯卡大奖)

(1989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

奥勒·博内代尔

(1994)《看夜更》

克里斯汀·莱文

(2000)《国王不死》(《狂沙暗劫》)(Dogme95宣言电影四部之一)

托马斯·文()特伯格

(1998)《家变》(《那一个晚上》)(Dogme95宣言电影四部之一 )

(1998年戛纳评委会奖)

(1998年欧洲电影奖欧洲年度发现奖)

索伦·克拉雅布-克森

(1999)《敏郎悲歌》 (Dogme95宣言电影四部之一) (1999年柏林评委会特别奖)

普尼尔·费舍尔·克里斯藤森

(2006)《肥皂》(2006年柏林评委会大奖)

瑞典

英格玛·伯格曼

(1949)《渴望》

(1949)《走向快乐》

(1950)《夏日游戏》

(1950)《这儿不会发生这种事》

(1952)《和莫尼卡在一起的夏天》

(1953)《市集商人之夜》

(1954)《恋爱课》

(1955)《妇女们的梦》

(1955)《夏夜的微笑》

(1956)《第七封印》(1957年戛纳评委会奖)

(1958)《妇女们的期待》(1958年戛纳最佳导演)

(1958)《野草莓》(1958年柏林金熊大奖)

(1960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1958)《生命的开始》

(1959)《面孔》

(1960)《处女泉》(196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61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1960年戛纳特别致意奖)

(1961)《犹在镜中》(《穿过黑暗的玻璃》)(196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62)《领圣体者》

(1963)《沉默》

(1964)《所有这些妇女》

(1966)《假面(人)》

(1968)《狼的时刻》

(1969)《耻辱》

(1970)《情欲》

(1971)《接触》

(1972)《呼喊与细语》

(1972)《魔笛》

(1973)《婚姻生活》(1975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1978)《秋天奏鸣曲》(1979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1983)《芬尼与亚历山大》(198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84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扬·特罗尔

(1971)《移民》

(1982)《鹰扬》

阿尔夫·斯约堡

(1950)《朱丽小姐》

拉瑟·赫斯特罗姆(莱塞·霍尔斯卓姆)

(1987)《狗脸的岁月》(1987年美国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

(1987年美国西雅图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

(1988年美国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

(1988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1988年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外语片)

(2000)《巧克力》

伯·威德伯格

(1967)《鸳鸯恋》(《艾尔维娅·玛狄甘》)

(1969)1931年的阿达兰》(1969年戛纳评委会大奖)

(1971)《碧血黄花》(《乔伊·希尔》)(1971年戛纳评委会奖)

(1995)《教室别恋》(《一切合理》)(1996年柏林最佳欧洲影片“蓝天使”奖)

斯约史特洛姆

(1916)《死之吻》

(1917)《生死恋》

莫里茨·斯蒂勒

(1919)《阿尔纳先生的宝藏》

(1920)EROTIKON

英国

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

(悬念片大师。1938年移居美国)

(1929)《讹诈》

(1935)《三十九级台阶》

(1938)《失踪的女人》

(1939)《牙买加旅店》

(1940)《丽贝卡》(《蝴蝶梦》)(1940年奥斯卡大奖)

(1940)《海外特派队》

(1941)《春闺疑云》

(1943)《疑影》(《辣手摧花》)

(1944)《救生船》

(1945)《爱德华大夫》

(1946)《声名狼藉》(《美人计》)

(1948)《绳索》

(1951)《列车上的陌生客》

(1954)《电话谋杀案》

(1954)《后窗》(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四十二)

(1956)《捉贼记》

(1958)《眩晕》(《迷魂记》)(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六十一)

(1959)《西北偏北》(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四十)

(1960)《惊魂记》(《精神病患者》)(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十八)

(1963)《群鸟》

(1964)《玛尔尼》

查尔斯·斯宾赛·卓别林

(喜剧片大师。1913年移居美国)

(1925)《淘金记》(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七十四)

(1931)《城市之光》(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七十六)

(1936)《摩登时代》(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八十一)

(1946)《大独裁者》

彼得·格林纳威

(1982)《画师的合同》

(1985)《一个Z和两个O

(1988)《淹没在数字中》

(1989)《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 (《情欲色香味》)

(1993)《魔法圣婴》

(1995)《枕边书》

(1999)《八又二分之一女人》

大卫·里恩

(1945)《相见恨晚》

(1946)《远大的前程》(《孤星血泪》)

(1947)《雾都孤儿》

(1957)《桂河桥》(1957年奥斯卡大奖、最佳导演)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十三)

(1962)《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年奥斯卡大奖)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五)

(1965)《日瓦戈医生》(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三十九)

(1984)《印度之行》

理查德·阿顿波罗

(1969)《啊,多么可爱的战争》

(1977)《遥远的桥》

(1982)《甘地传》(1982年奥斯卡大奖、最佳导演、影帝)

(1983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最佳导演)

罗兰·乔菲

(1984)《杀戮之地》

(1986)《传道》(《教会》、《战火浮生》)(1986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克里斯托弗·汉普顿

(1995)《玻璃情人》(《诺灵顿》)(1995年戛纳评委会奖)

约翰·格里尔逊

(英国纪录学派的创始人。“记录片教父”。)

(1929)《飘网渔船》

(1932)《工业的英国》

(1934)《格兰东号拖船》

约瑟夫·洛塞(罗西)

(1948)《毛头小伙子》(《绿发童男》)

(1961)《罪犯》

(1963)《仆人》

(1967)《车祸》(1967年戛纳评委会大奖)

(1968)《秘密典礼》

(1970)《风景画上的人像》

(1971)《送信人》(《一段情》、《恋》)(1971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迈克尔·鲍维尔

(1948)《红菱艳》

劳伦斯·奥立佛

(1948)《王子复仇记》

罗伯特·哈默

(1949)《善心和验尸官》

卡洛尔·里德

(1949)《第三个人》

杰克·克莱顿

(1958)《顶楼的房间》

特伦斯·扬

(1962)《诺先生》(“邦德系列片”的开山之作)

唐尼·理查德森

(英国“自由电影运动”代表人物)

(1959)《愤怒的回顾》

(1961)《迷糖的滋味》

(1962)《长跑手的孤独》

(1963)《汤姆·琼斯》

卡尔·赖兹

(英国“自由电影运动”代表人物)

(1960)《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上》

(1968)《伊莎多拉·邓肯》

(1981)《法国中尉的女人》

林塞·安德森

(英国“自由电影运动”代表人物)

(1962)《如此体育生涯》

(1968)《假如……》(1969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1982)《不列颠医院》

理查德·莱斯特

(1965)《诀窍,如何得到》(1965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戴维·拉切尔

(1969)《马尾巴》

尼古拉斯·勒格

(1971)《演出》

·拉塞尔

(1974)《音乐家马勒传》

休·赫德森

(1981)《火之战车》(1981年奥斯卡大奖)

(1982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大奖)

(1982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阿伦·帕克

(1978)《午夜快车》

(1980)《名誉》

(1982)《迷墙》(根据平克·佛洛伊德《墙》创作之摇滚音乐电影)

(1984)《鸟人》(1985年戛纳评委会大奖)

(1988)《烈血暴潮》(《烈血大风暴》)

(1994)《窈窕疯人院》(《窈窕男女》)

(1997)《贝隆夫人》(音乐电影)

(1999)《天使的孩子》(《天使的灰烬》)

詹姆斯·艾弗瑞

(1986)《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87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大奖)

(1987)《墨利斯的情人》(1987年威尼斯银狮奖)

(1992)《霍华德庄园》(《此情可问天》)(1993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大奖)

(1993)《长日将尽》(《告别有情天》)

查尔斯·克莱顿

(1988)《一条叫旺达的鱼》

斯蒂芬·弗瑞尔斯

(1988)《孽恋焚情》(《危险关系》)

迈克·李

(1988)《厚望》(1988年威尼斯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1993)《赤裸》(1993年戛纳最佳导演)

(1996)《秘密与谎言》(1996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1997年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外语片)

(2004)《维拉·德雷克》(2004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迈克尔·雷德福

(1989)《坏女孩》

(1994)《邮差》(《事先张扬的求爱事件》)(1996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最佳导演)

(1998)《型男索女》

迈克·纽厄尔

(1992)《迷人的四月》(《情迷四月天》)

(1994)《四次婚礼和一次葬礼》(1995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大奖、最佳导演)

尼古拉斯·希特内

(1995)《疯狂乔治王》

丹尼·博伊尔

(1996)《猜火车》(《迷幻列车》)

(1997)《标心者》

彼得·赫伊特

(1997)《双面情人》(《滑动门》)

马克·赫门

(1998)《哑巴歌手》(《小嗓门》)

夏克哈·卡帕

(1998)《伊莉莎白》

彼得·穆兰

(2002)《青楼姐妹花》(2002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拉里·克拉克

(1995)《半熟少年》

盖伊·里奇

(1998)《两只大烟枪》(《锁、股票、两根烟枪》)(英语俗语:豁出去拼了)

·洛区

(1990)《致命档案》(1990年戛纳评委会奖)

(1993)《石雨》(1993年戛纳评委会奖)

(1998)《我的名字是乔》

(2006)《风吹稻浪》(2006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本杰明·莱斯

(1995)《少年落毒事件簿》

伊恩·索夫特雷

(1993)《披头岁月》

彼得·卡坦纽

(1997)《一脱到底》(《光猪六壮士》、《脱衣舞男》)(1997年欧洲电影奖大奖)

(1998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大奖)

萨莉·波特()

(1993)《美丽佳人奥兰多》

约翰·马登

(1998)《莎翁情史》(1999年奥斯卡大奖、影后)

(1999年美国金球奖“喜剧/音乐类”最佳影片)

(1999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大奖)

史蒂芬·戴尔德莱

(2000)《跳出我的天地》(《比利·艾略特》)(2000年英国电影学会年度最佳影片)

保罗·格林格拉斯

(2001)《血腥星期天》(2002年柏林金熊大奖)

(2002年美国圣丹斯国际电影节世界电影观众奖)

(2002年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导演奖)

迈克尔·温特博特姆(温特波顿)

(2002)《尘世之间》(2003年柏林金熊大奖)

(2006)《关塔纳摩之路》(记录片)(2006年柏林最佳导演)

克里斯·门杰斯

(1988)另一个世界(《分离的世界)(1988年戛纳评委会大奖)

贾斯明·迪扎德

(1998)《美丽战争》(1999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大奖)

安德里亚·阿诺德

(2006)《红色之路》(2006年戛纳评委会奖)

爱尔兰

吉姆·谢里登

(1989)《我的左脚》(1989年美国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

(1990年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外语片)

(1993)《因父之名》(《以父亲的名义》)(1994年柏林金熊大奖)

尼尔·乔丹

(1986)《蒙娜丽莎》

(1992)《哭泣游戏》(《乱世浮生》)(1993年英国电影学院奖特别奖)

(1993年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外语片)

(1994)《造访吸血鬼》

(1996)《迈克尔·柯林斯》(《赤胆佳人》、《傲气盖天》)(1996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1997)《屠夫男孩》(1998年柏林最佳导演)

(1999)《爱情的尽头》(《事件的终结》)

荷兰

尤里斯·伊文思

(唯美和记录片大师)

(1928)《桥》

(1929)《雨》

(1932)《英雄之歌》(在苏联)

(1937)《西班牙的土地》

(1939)《四万万人民》(在中国)

(1945)《印度尼西亚在呼唤》

(1950)《开始的年头》(在波兰)

(1951)《友谊一定在全世界胜利》(在民主德国)

(1954)《激流之歌》(在民主德国)

(1958)《雪》(在中国)

(1959)《意大利不是穷国

(1960)《明天在南圭拉》(在马里)

(1961)《古巴纪行,武装的人民》(在古巴)

(1967)《十七度线》(在越南)

(1970)《人民和他们的枪》(在越南)

玛林·格里斯

(1995)《安东尼娅家系》(《不靠男人的日子》)(199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杰洛恩·卡拉贝(杰隆·雅各布)

(1998)《失落的行李》(《失落的童年》、《岁月留痕》)(1998年柏林最佳欧洲影片“蓝天使”奖)

保罗·维尔霍文

(1992)《本能》

(1995)《艳舞女郎》

比利时

雅克·范·杜梅尔

(1992)《托托小英雄》

(1996)《第八天》(1996年戛纳影帝)

莱米·贝瓦克斯

(1992)《人咬狗》(1992年戛纳“法国影评周)

达内登(达尔代涅)兄弟

(1999)《罗塞塔》(1999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2005)《孩子》(2005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夏塔尔·阿克曼()

(2000)《迷惑》

日本

小津安二郎

(1932)《我出生了,但……》(默片)

(1934)《浮草物语》

(1937)《独生子》

(1949)《晚春》

(1951)《麦秋》

(1953)《东京物语》(日本《电影旬报》“20C最佳百部日本片”名列第三)

(1956)《早春》

(1957)《东京暮色》

(1958)《彼岸花》

(1959)《早安》

(1959)《浮草》

(1960)《秋日和》

(1961)《小早川家之秋》

(1963)《秋刀鱼的味道》

大岛诸

(1960)《日本的夜与雾》

(1960)《青春残酷物语》

(1966)《白昼的恶魔》

(1970)《少年》

(1971)《仪式》

(1978)《爱的亡灵》(1978年戛纳最佳导演)

(1983)《劳伦斯先生的圣诞节》(《俘虏》)

(1986)《人猿麦考奇》

(2000)《御法度》

黑泽明

(1943)《姿三四郎》

(1944)《最美》

(1946)《无愧于我们的青春》

(1949)《静静的决斗》

(1950)《丑闻》

(1950)《罗生门》(195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日本《电影旬报》“20C最佳百部日本片”并列第五)

(1951)《白痴》(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原作改编)

(1952)《活着》(《生之欲》)

(1952)《留芳颂》

(1954)《七武士》(1954年威尼斯银狮奖)

(日本《电影旬报》“20C最佳百部日本片”名列第一)

(1955)《蛛网宫堡》(根据莎士比亚《麦克白》原作改编)

(1957)《深渊》(《在底层》)

(1958)《战国英豪》(《暗堡三恶人》)

(1960)《懒夫睡汉》

(1961)《保镖》(《大镖客》、《用心棒》)

(1962)《椿三十郎》(《大剑客》、《穿心剑》)

(1963)《赎金》(《天堂与地狱》)

(1965)《红胡子》

(1970)《没有季节的小墟》

(1971)《电车声》

(1975)《德苏·乌扎拉》(197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80)《影子武士》(1980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1981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

(1985)《乱》(1987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

(1989)《梦》

(1991)《八月狂想曲》

(1993)《袅袅夕阳情》(《一代鲜师》)

沟口健二

(1936)《祗园姊妹》

(1936)《浪华悲歌》

(1937)《爱怨峡》

(1951)《武藏野夫人》

(1951)《西鹤一代女》(《春子的一生》)(1952年威尼斯最佳导演)

(1952)《雨月物语》(1953年威尼斯银狮奖)

(日本《电影旬报》“20C最佳百部日本片”名列第十)

(1954)《近松物语》

(1954)《山椒大夫》(1954年威尼斯银狮奖)

(1955)《杨贵妃》

(1955)《新平家物语》

(1956)《赤线地带》

成濑已喜男

(1955)《浮云》(日本《电影旬报》“20C最佳100部日本片”名列第二)

(1967)《乱云》

今村昌平

(1960)《无止境的欲望》

(1961)《猪与军舰》

(1963)《日本昆虫记》

(1964)《红色杀机》(日本《电影旬报》“20C最佳百部日本片”名列第七)

(1968)《诸神的欲望》

(1983)《犹山节考》(1983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1989)《黑雨》

(1997)《鳗鱼》(1997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1998)《肝病医生》

(2001)《红桥温泉》(《赤桥下的暖流》)

新藤兼人

(1952)《原子弹灾难下的孤儿》

(1960)《裸岛》

北野武

(1989)《那个男人太凶暴》( 1989年日本电影学院奖 )

(1990)3-4×10月抢命》(1991年意大利都灵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1991)《那年夏天宁静的海》(1991年日本电影蓝绶带奖)

(1993)《小奏鸣曲》

(1994)《性爱狂想曲》

(1996)《坏孩子的天空》(1996年日本电影蓝绶带奖)

(1997)《花火》(1997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1997年欧洲电影奖五洲奖) 

(1999)《菊次郎的夏天》

(2002)《玩偶》

(2003)《座头市》(2003年威尼斯最佳导演)

岩井俊二

(1993)《烟花》

(1994)《捆绑》

(1995)《情书》

(1996)《梦旅人》

(1996)《燕尾蝶》

(1998)《四月物语》

(2001)《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周防正行

(1983)《变态家族》

(1992)《五个相扑少年》(1992年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

(1994)《五个光头少年》

(1996)《谈谈情跳跳舞》(《我们来跳舞》)

竹中直人

(1998)《等救火的日子》

(1997)《东京日和》

(1994)119

伊丹十三

(1984)《葬礼》

(1987)《女税务官》

山本萨夫

(1950)《暴力的街》

(1951)《箱根风云录》

(1952)《没有太阳的街》

(1976)《华丽家族》

(1979)《啊!野麦岭》

森田芳光

(1983)《家族游戏》

(1996)《失乐园》

原田真人

(1996)《神风七十二小时》

(1997)《涩谷24小时》

萨布

(1997)《盗信情缘》

筱田正浩

(1998)《枭之城》

降旗康男

(1999)《铁道员》

寺山修司

(1971)《抛掉书本,跑上街》

(1974)《死在田园》

(1977)《拳师》

(1983)《再见方舟》

古川桌已

(1956)《太阳的季节》

衣笼贞之

(1935)《雪之丞的变化》

(1954)《地狱门》(1954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木下惠介

(1946)《大曾根家的早晨》

(1951)《卡门回故乡》

(1954)《二十四之瞳》(日本《电影旬报》“20C最佳百部日本片”并列第八)

(1955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今井正

(1951)《浊流》

市川昆

(1956)《缅甸竖琴》

(1956)《处行的房间》

(1959)《键》(1960年戛纳评委会奖)

(1960)《弟弟》(1960年日本《电影旬报》电影奖最佳导演)

(1983)《细雪》(1983亚太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影后)

(1994)《忠臣藏》(1994年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稻垣浩

(1955)《宫本武藏》(195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58)《不守法的阿松的一生》(《车夫松五郎》)(1958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1958)《柳生武芸传》

(1959)《日本诞生》

(1969)《风林火山》

敕使河原宏

(1964)《沙丘之女》(《砂之女》)(1964年戛纳评委会奖)

深作欣二

(1973)《无仁义的战争》(日本《电影旬报》“20C最佳百部日本片”并列第八)

(2001)《大逃杀》

(2003)《大逃杀2(《镇魂歌》)

佐藤纯弥

(1977)《人证》

小林正树

(1959-1961)《人间的条件》(1-6)

(1963)《切腹》(1963年戛纳评委会奖)

(1965)《怪谈》(1965年戛纳评委会奖)

(1967)《反叛》

浦山桐郎

(1975)《青春之门之自立篇》

小粟康平

(1990)《死之棘》(1990年戛纳评委会大奖)

(1996)《沉睡的男人》

冢本晋也

(1988)《铁男》

(1992)《铁男2

(1995)《东京铁拳》(1995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幻想影片特别关注奖)

(1999)《双生儿》(1999瑞士纳沙泰尔奇幻国际电影节最佳国际影片)

河濑直美()

(1996)东京之眼

(1997)《萌动的朱雀》

相米慎二

(1985)《台风俱乐部》(1985年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东京大奖)

(2001)《风花》

松冈锭司

(1994)《星闪闪》

伊藤俊也

(1972)《第41号女囚房》

格雷格·阿拉基(荒木)

(1992)《末路记事》

(1995)《被诅咒的一代》

(1997)Nowhere

西河克己

(1970)《伊豆的舞女》

井坂聪

(1997)逼真杀人事件

熊井启

(1989)《一位茶道大师之死》(1989年威尼斯银狮奖)

(1997)《天国情书》

小泉尧史

(2001)《大雨天》(《雨停》)(黑泽明遗作剧本)(2001年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影帝)

宫崎骏

(2001)《千与千寻》(动画片)(2002年柏林金熊大奖)

韩国

郑址宇

(1999)《快乐到死》(《韩国情人》)

金基德

(2000)《漂流欲室》(2000年威尼斯最受欢迎亚洲电影)

(2000年俄罗斯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

(2000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奇幻电影节最佳电影)

(2000年法国Fantas Porto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影后)

(2002)《海岸线》

(2004)《撒玛利亚城的女孩》(2004年柏林最佳导演)

(2004)《空房间》(2004年威尼斯最佳导演)

宋海成

(2000)《百合花》(《隔世情缘》)

文胜旭

(2001)《蝴蝶》

朴吉永

(2002)《骆驼()

朴赞郁(旭)

(2004)《老男孩》(2004年戛纳评委会大奖)

美国

格里菲斯

(1915)《一个国家的诞生》(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四十四)

(1916)《党同伐异》

(1918)《世界的心》

(1919)《被摧残的花》

奥逊·威尔斯

(1941)《公民凯恩》(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之首)

(1942)《安倍逊大族》

(1946)《陌生人》

(1947)《上海小姐》

(1948)《麦克白》

(1952)《奥赛罗》

(1958)《历劫佳人》

罗伯特·弗拉哈迪

(“记录片之父”)

(1920-1922)《北方的纳努克》

(1923-1926)《摩阿拿》

(1927-1928)《南海白影》

(1928-1931)《禁忌》

(1932-1934)《亚兰岛人》

(1939-1942)《土地》

(1948)《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

维克托·弗莱明

(1939)《乱世佳人》(1939年奥斯卡大奖、最佳导演、影后)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四)

茂文·勒洛依

(1940)《魂断蓝桥》

(1942)《鸳梦重温》

约翰·休斯顿

(1941)《马耳他之鹰》

迈克尔·寇梯斯

(1942)《卡萨布兰卡》(《北非谍影》)

(1943年奥斯卡大奖)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二)

·西德尼

(1944)《出水芙蓉》

伊利亚·卡

(1951)《欲望号街车》(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四十五)

威廉·迪亚特尔

(1953)《圣血红颜》

肯·亚纳金、安德鲁·马顿

(1960)《最长的一日》

罗伯特·怀斯

(1965)《音乐之声》(1965年奥斯卡大奖最佳导演)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五十五)

诺尔曼·朱森

(1967)《炎热的夜晚》(1967年奥斯卡大奖)

迈克·尼科尔斯

(1967)《毕业生》(1967年奥斯卡最佳导演)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七)

阿瑟·(佩恩)

(1967)《雌雄大盗》(《邦妮和克莱德》、《我俩没有明天》)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二十七)

约翰·施莱辛格

(1961)《一点爱意》

(1963)《好撒谎的比利》

(1969)《午夜牛郎》(1969年奥斯卡大奖)

(1970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大奖、最佳导演)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三十六)

约翰·弗兰肯海默

(1962)《满州候选人》(《谍影迷魂》)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六十七)

(1998)《浪人》(《冷血悍将》、《罗宁》)

小弗兰克林·夏夫纳

(1970)《巴顿将军》(1970年奥斯卡大奖)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八十九)

约翰·卡萨维兹

(美国独立电影旗手)

(1968)《面孔》

(1980)《女煞葛洛莉》(《女煞星》)(1980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1984)《爱的激流》(1984年柏林金熊大奖)

罗伯特·阿尔特曼

(1970)《陆军野战医院》(《M***H》、《风流医生俏护士》)

(1970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1970年美国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五十六)

(1971)《麦凯布和米勒夫人》

(1974)《这些盗贼同我们一样的人》

(1975)《纳什维尔》(音乐剧情片)

(1976)《西塞英雄谱》(1976年柏林金熊大奖)

(1978)《婚礼》

(1992)《幕后玩家》(《大玩家》)(1992年戛纳最佳导演)

(1993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

(1993年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长片)

(1993)《银色··男女》(《短篇集》)(1993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1994年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长片)

(1994)《柏加夫人的情人》

(1995)《成衣》(《霓裳风暴》)

(1997)《堪萨斯城》

(1998)《迷色布局》

(2001)《戈斯福德庄园》(2002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英国电影)

(2002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导演)

(2002年美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

(2001年美国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

阿什比

(1971)《哈罗德和莫德》

(1975)《洗发水》

彼得·波格丹诺维奇

(1971)《最后一场电影》

(1972)《纸月亮》

乔治·罗伊·希尔

(1969)《虎豹小霸王》(《神枪手与智多星》)(1971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五十)

(1972)《第五屠宰场》(1972年戛纳评委会奖)

(1973)《骗》(《骗中骗》)(1973年奥斯卡大奖)

萨姆·比金伯(派金帕)

(1969)《日落黄沙》(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八十)

(1971)《稻草狗》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1975)《大白鲨》(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四十八)

(1977)《第三类接触》(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六十四)

(1982)ET外星人》(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二十五)

(1981)《抢劫约柜的人们》(《夺宝奇兵I)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六十)

(1984)《魔域奇兵》

(1985)《紫色》

(1987)《太阳帝国》

(1989)《圣战奇兵》

(1993)《侏罗纪公园》

(1993)《辛德勒的名单》(1994年奥斯卡大奖)

(1994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大奖、最佳导演)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九)

(1998)《抢救大兵雷恩》(1999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导演

乔治·卢卡斯

(1973)《美国风情画》(《美国往事》)(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七十七)

(1977)《星球大战》(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十五)

(1980)《帝国反击战》

(1983)《绝地大反攻》

布莱恩·德·帕尔玛

美国的希区柯克当代悬疑大师

(1976)《魔女嘉莉》

(1980)《剃刀边缘》

(1983)《疤面人》

(1993)《情枭的黎明》

菲利普·考夫曼

(1988)《沉重浮生》(《布拉格之恋》)

(1990)《亨利和琼》(《情迷六月花》)

吉姆·贾穆什(贾木许)

(1989)《神秘列车》(《三个蓝月亮》)

(1993)《夜的世界》

(1996)《死者》

(1999)《武士鬼狗》

(2005)《破碎之花》(2005年戛纳评委会大奖)

大卫·林奇

(1980)《象人》(1981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大奖)

(1989)《双峰镇》

(1986)《蓝丝绒》(《蓝色夜百合》)(1986美国国家电影评论协会年度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1990)《我心狂野》(1990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1997)《迷失的公路》

(2001)《穆赫兰道》(《黄褐色的旅车》)(2001年戛纳最佳导演)

(2002年法国电影学院恺撒奖最佳外语片)

斯派克·李

(1989)《循规蹈矩》(《为所应为》)(1989年美国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

(1989年美国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

(1990)《爵士风情》(《爱情至上》、《爵士男女》)

(1991)《丛林热》

(1992)《马尔克姆·X》

(1996)《六号叩应女郎》

斯坦利·库布里克

(1953)《恐惧与欲望》

(1957)《光荣之路》

(1960)《洛丽塔》

(1964)《斯巴达克斯》

(1962)《洛莉塔》

(1964)《奇爱博士》(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二十六)

(1968)2001漫游太空》(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二十二)

(1971)《发条橙》(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四十六)

(1975)《巴里·林登》

(1980)《闪灵》

(1987)《全金属外壳》

(1999)《紧闭双眼》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2)《教父》(1972年奥斯卡大奖)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三)

(1974)《教父(1974年奥斯卡大奖)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三十二)

(1974)《对话》(1974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1979)《现代启示录》(1979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1980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导演)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二十八)

(1984)《棉花俱乐部》

(1991)《教父

(1992)《惊情四百年》

艾琳诺·科波拉()、福克斯·巴尔、乔治·希根路柏

(1991)《黑暗之心:制片人的启示录》(记录片)

马丁·斯科塞斯

(1973)《穷街陋巷》

(1976)《出租汽车司机》(1976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四十七)

(1980)《愤怒的公牛》(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二十四)

(1977)《纽约,纽约》

(1985)《八小时之外》(1986年戛纳最佳导演)

(1986年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长片)

(1986)《金钱本色》

(1988)《基督的最后诱惑》

(1990)《盗亦有道》(《好家伙》)(1991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大奖、最佳导演)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九十四)

(1991)《恐怖角》

(1993)《纯真年代》

(1995)《赌场》

(2002)《纽约风云》(2003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导演)

(2004)《飞行者》(2005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剧情片)

(2005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大奖)

奥利弗·斯通

(1981)《手》

(1986)《萨尔瓦多》

(1986)《野战排》(1987年奥斯卡大奖)

(1987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导演)

(1987年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长片)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八十三)

(1987)《华尔街》

(1989)《生逢74日》(1990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导演)

(1990)《大门》

(1991)《刺杀肯尼迪》(《惊天大刺杀》)(1992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导演)

(1993)《天与地》

(1994)《天生杀人狂》

(1995)《尼克松》

(1997)《不准掉头》

伍迪·艾伦

(1972)《香蕉》

(1972)《性爱宝典》

(1977)《安妮·霍尔》(1977年奥斯卡大奖)

(1978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大奖)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三十一)

(1979)《曼哈顿》

(1984)《泽里格》(《百老汇丹尼玫瑰》)

(1985)《开罗的紫玫瑰》(《戏假情真》)(1986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大奖)

(1986)《汉娜姐妹》(1987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

(1987)《无线电岁月》

(1992)《丈夫与妻子》

(1994)《百老汇上空的子弹》

(1995)《无敌爱美神》(《非强力春药》)

(1996)《人人都说我爱你》)

(1997)《毁灭个案》(《解构哈里》)

(2000)《业余小偷》(《时空窃贼》)

(2002)《好莱坞式结局》

史蒂文·索德伯格

(1989)《性、谎言、录像带》(1989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1990年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长片)

(1991)《卡夫卡》

(1998)《视线之外》(《战略高手》)

乔尔·科恩和伊桑·科恩(科恩兄弟)

(1990)《米勒的十字花》

(1991)《巴顿·芬克》(《才子惊魂梦》)(1991年戛纳金棕榈大奖、最佳导演、影帝)

(1994)《金钱帝国》(《影子大亨》)

(1996)《冰雪暴》(1996年戛纳最佳导演)

(1997年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长片)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八十四)

(1998)《谋杀绿脚趾》

(2000)《缺席的人》(《绿帽离奇勒索案》)(2001年戛纳最佳导演)

(2004)《老妇杀手》(《快闪杀手》)(2004年戛纳评委会奖)

昆汀·塔伦蒂诺

(1992)《落水狗》

(1994)《低俗小说》(1994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1994年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长片)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九十五)

(1998)《杰基布朗》

(2003)《杀死比尔》

罗伯特·德·尼罗

(1993)《不一样的童年》

格斯·范·桑特

(1990)《我自己的爱达荷》

(1997)《好人威尔·杭汀》(《心灵捕手》)

(2003)《大象》(2003年戛纳金棕榈大奖、最佳导演)

彼得·孔恩

(1995)《未曾酒醉已清醒》

亚德里安·林恩

(1986)《爱你九周半》

(1997)《一树梨花压海棠》(《洛丽塔》)

詹姆斯·卡梅伦

(1985)《异形2

(1989)《深渊》

(1991)《终结者续集》

(1997)《泰坦尼克号》

罗伯特·泽米斯基

(1985)《回到未来》

(1988)《谁陷害了兔子罗杰》(1989年英国电影学院奖特别奖)

(1994)《阿甘正传》(1995年奥斯卡大奖)

(1995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导演)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七十一)

(1997)《接触》

杰瑞·夏兹堡

(1973)《稻草人》(1973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安迪·沃霍尔

(1966)《雀西女郎》

约翰·G·阿维德森

(1976)《洛奇》(1976年奥斯卡大奖)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七十八)

迈克尔·西米诺

(1978)《猎鹿人》(1978年奥斯卡大奖)

(1979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导演)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七十九)

罗伯特·本特

(1979)《克莱默夫妇》(1979年奥斯卡大奖)

哈尔·阿许比

(1979)《在那边》

泰伦·马立克

(1973)《穷山恶水》

(1979)《天堂之日》(1979年戛纳最佳导演)

(1998)《红色警戒线》(《细细的红线》)(1999年柏林金熊大奖)

罗伯特·雷德福

(1980)《普通人》(1980年奥斯卡大奖)

(1981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导演)

(1991)《大河恋》

吉诺特·兹瓦克

(1980)《时光倒流七十年》(《似曾相识》)

赛尔乔·莱翁内

(1984)《美国往事》

蒂姆·伯顿

(1990)《剪刀手爱德华》(《幻海奇缘》)

(1995)《艾活传》

雷德里·斯科特

(1991)《塞尔玛和路易斯》(《末路狂花》)

凯文·史密斯

(1994)《无事生非》

西德尼·波拉克

(1969)《无力的马不是要射杀吗》

(1982)《杜丝先生》(《窈窕淑男》)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六十二)

(1985)《走出非洲》(1986年奥斯卡大奖)

巴里·莱文森

(1987)《早安越南》

(1988)《雨人》(1989年奥斯卡大奖、影帝)

(1991)《巴格西》(《一代情枭——比斯》)

(1994)《桃色机密》

(1996)《沉睡者》(《豪情四兄弟》)

布鲁斯·贝尔斯福德

(1989)《为戴茜小姐开车》(1990年奥斯卡大奖、影后)

戴维·休·琼斯

(1989)《水手刀》(《越战后遗症》)

彭妮·马歇尔()

(1990)《无语问苍天》

凯文·科斯特纳

(1990)《与狼共舞》(1991年奥斯卡大奖)

(1991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导演)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七十五)

乔纳森·德米

(1991)《沉默的羔羊》(1992年奥斯卡大奖)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六十五)

(1993)《费城》(1993年奥斯卡影帝)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1992)《不可饶恕》(《杀无赦》)(1993年奥斯卡大奖)

(1993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导演)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九十八)

(1993)《完美的世界》

(2004)《百万美元宝贝》(2005年奥斯卡大奖、最佳导演、影后)

梅尔·吉布森

(1995)《勇敢的心》(《惊世未了缘》)(1996年奥斯卡大奖)

大卫·芬奇

(1995)《七宗罪》

(1999)《搏击俱乐部》(《搏击会》)

弗兰克·达拉邦特

(1995)《刺激1995(《肖申克的救赎》)

安东尼·明奇拉

(1996)《英伦情人》(《英国病人》)(1997年奥斯卡大奖)

大卫·摩里顿

(1998)《诱惑17岁》

F·加里·格雷

(1998)《王牌对王牌》

山姆·门德斯

(1999)《美国丽人》(2000年奥斯卡大奖)

(2000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导演)

亚历山大·佩内

(1996)《公民露丝》

(2004)《杯酒人生》(2005年美国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

(2005年美国金球奖“喜剧/音乐类”最佳影片

斯派克·琼斯

(1999)《傀儡人生》(《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

詹妮弗·林奇()

(1993)《情碎海伦娜》(《盒装美人》)

艾里克斯·考克斯

(1986)《桑德和南希》

菲尔·乔安诺

(1992)《致命恋人》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1997)《不羁夜》

(1999)《心灵角落》(《木兰花瓣的生活》)(2000年柏林金熊大奖)

劳伦斯·卡斯丹

(1991)《大峡谷》(1992年柏林金熊大奖)

蒂姆·罗宾斯

(1995)《死囚漫步》(《死囚168小时》)(1996年柏林影帝)

迈克尔·摩尔

(2002)《科伦拜恩的保龄》(《美国枪支档案》)(记录片)(2003年法国电影学院恺撒奖最佳外语片)

(2003年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记录片奖)

(2003年奥斯卡最佳记录片)

(2004)《华氏911(记录片)(2004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托德·海恩斯

(1998)《天鹅绒金矿》(《丝绒金矿》、《纸醉金迷》)

格里高利·C·海恩斯

(1999)《烟花男女》

罗丝·绰克()

(1994)《我女朋友的女朋友》(《钓鱼去》)

比尔·康登

(1998)《众神与野兽》

拉里·沃卓斯基和安迪·沃卓斯基(沃卓斯基兄弟)

(1996)《惊世狂花》(《大胆的爱,小心的偷》、《捆绑》)

哈莫尼·科林

(1997)《金毛正传》(《奇异小子》)(1997年威尼斯荣誉提名奖)

(1997年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KNF大奖)

(1999)《驴孩朱利安》(1999年西班牙希洪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导演奖)

保罗·哈吉斯

(2006)《冲撞》(《撞车》)(2006年奥斯卡大奖)

澳大利亚

彼得·威尔

(1975)《悬崖下的野餐》(《吊石坡的野食》)

(1977)《最后的浪潮》

(1985)《目击者》

(1989)《死亡诗社》(《春风化雨》)(1989年法国电影学院恺撒奖最佳外语片)

(1990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大奖)

(1998)《楚门世界》(1998年欧洲电影奖五洲奖)

史蒂芬·艾略特

(1994)《沙漠妖姬》

斯科特·希克斯

(1996)《闪亮的风采》(《钢琴师》)(1997年奥斯卡影帝)

萨曼花·朗()

(1997)《迷魂井》

巴兹·鲁赫曼

(2001)《红磨坊》

新西兰

简·坎皮恩()

(1989)《甜妹妹》(1991年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外语片)

(1990)《天使与我同桌》(1990年威尼斯评委会特别奖)

(1992年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外语片)

(1995)《仕女图》(《一个女士的自画像》)

(1993)《钢琴课》(1993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1994年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外语片)

(1998)《圣烟》

彼得·杰克森

(1994)《梦幻天堂》(《罪孽天使》)(1994年威尼斯银狮奖)

前南斯拉夫

库斯图利卡

(1984)《爸爸出差时》(1985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1988)《流浪者之歌》

(1989)《茨冈人的时代》(1989年戛纳最佳导演)

(1993)《亚历桑那之梦》(1993年柏林评委会特别奖)

(1995)《没有天空的城市》(《地下》)(1995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1998)《黑猫白猫》(1998年威尼斯银狮奖)

杜尚·马卡维杰夫

(1971)《生物的奥妙》

马其顿

米柯曼彻夫斯基

(1994)《暴雨将至》(1994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1996年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外语片)

捷克

古斯塔夫·马切蒂

(1933)《狂喜》(早期的色情片经典之作)

维拉·希蒂洛瓦

(1966)《雏菊花--并非通话》

米洛斯·福尔曼

(捷克“新浪潮”主将之一。1968年“布拉格的春天”后逃往美国)

(1964)《金发女郎的爱情》

(1971)《逃家》(1971年戛纳评委会大奖)

(1975)《飞越疯人院》(1975年奥斯卡大奖、最佳导演)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二十)

(1984)《莫扎特》(1984年奥斯卡大奖、最佳导演)

(1985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导演)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名列第五十三)

(1996)《性书大亨》(1997年柏林金熊大奖)

(1997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导演)

扬·卡达尔和埃尔玛·克洛斯

(1964)《中央大街上的商店》(196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杰里·门泽尔吉利·曼佐)

(1967)《严密监视的列车》(1967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69)《失翼灵雀》(1990年柏林金熊大奖)

扬·史瓦拉

(1995)《克尔亚》(《青青校树》)

(1996)《给我一个爸》(《科利亚》)(199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97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1996年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东京大奖)

保加利亚

雷瑞·瓦尼埃

(1999)《东方-西方》

芬兰

迈克和阿基·考里斯马基兄弟

(1982)《一钱不值》

(1983)《罪与罚》

(1989)《我雇用了一名合同杀手》

(1990)《火柴厂女工》

(1996)《浮云》

(2002)《没有过去的男人》(2002年戛纳评委会大奖、影后)

瑞士

塔奈尔

(1969)《夏尔之存亡》

(1971)《蝾螈》

萨维尔·库勒

(1990)《希望之旅》(199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匈牙利

扬索

(1966)《无望的人们》

(1968)《红与白》

(1968)《静默与呼喊》

(1969)《冬季旱风》

(以上四部影片为其“人和权利”四部曲)

伊斯特凡·

(1966)《父亲》

(1973)《消防胡同25号》

(1977)《布达佩斯童话》

(1979)《信任》(1980年柏林最佳导演)

(1981)《梅菲斯特》(198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85)《雷德尔上校》(1985年戛纳评委会奖)

(1986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

马玛特·美特露丝()

(1975)《收养》(《领养》)(1975年柏林金熊大奖)

加拿大

大卫·柯南伯格

(1988)《死亡怪圈》

(1991)《赤裸裸的午餐》(1992年美国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

(1993)《蝴蝶君》

(1996)《撞车》(《欲望号快车》)(1996年戛纳评委会奖)

(1999)X-来自异世界》

法朗索吉哈

(1998)《红色小提琴》

阿托姆·伊格扬

(1995)《色情酒店》(《性感俱乐部》)(1995年戛纳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1997)《意外的春天》(《美好明日)(1997年戛纳评委会大奖)

(1998年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外语片)

杰里米·伯德斯华

(2000)《感官五重奏》

里恩·史塔克维奇

(1996)《非常吻感》(《特别的吻给特别的你》)(1996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1996年加拿大温哥华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

(1997年澳大利亚悉尼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

斯云尼辉·加仙拿(克里许那)

(1996)《越南的玫瑰:露露》

马来西亚

蔡明亮

1977年赴台湾至今。现为台湾著名导演)

(1992)《青少年哪咤》(1993年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青年导演影片单元铜樱花奖)

(1993年法国南特国际电影节处女作最佳影片奖)

(1993年意大利都灵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1994年新加坡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1994)《爱情万岁》(1994年威尼斯金狮大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1994年中国台湾金马奖大奖、最佳导演)

(1994年法国南特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

(1995年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

(1997)《河流》(1997年柏林评委会特别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1997年美国芝加哥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以上三部影片为其“水三部曲)

(1998)《洞》(1998年戛纳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1998年美国芝加哥国际电影节金雨果大奖)

(1998年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2001)《你那边几点》(2001年戛纳技术奖)

(2001年美国芝加哥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导演)

(2001年中国台湾金马奖评委会特别奖、个人特别奖)

(2001年亚太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2001年中国台湾金马奖评委会特别奖个人奖、影片奖)

(2001年泰国曼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

(2003)《不散》(2003年威尼斯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2003年美国芝加哥国际电影节金牌奖)

(2003年亚太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2003年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2005)《天边一朵云》(2005年柏林最佳艺术贡献奖、阿尔弗雷德·鲍尔特别创新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中国大陆

费穆

(1948)《小城之春》

陈凯歌

(1984)《黄土地》

(1986)《大阅兵》

(1987)《孩子王》

(1991)《边走边唱》

(1993)《霸王别姬》(1993年戛纳金棕榈大奖)

(1994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

(1994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1996)《风月》

田壮壮

(1986)《盗马贼》(1988年瑞士第三世界电影节弗里堡市大奖--帮助发行奖)

(1987)《鼓书艺人》

(1991)《蓝风筝(1992年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东京大奖)

(2001)《小城之春》(2002年威尼斯银狮奖)

姜文

(1995)《阳光灿烂的日子》

(1999)《鬼子来了》(2000年戛纳评委会大奖)

吴贻弓

(1982)《城南旧事》(1983年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大奖)

张艺谋

(1987)《红高粱》(1988年柏林金熊大奖)

(1988年中国金鸡奖、百花奖大奖)

(1990)《菊豆》(1990年戛纳路易斯·布努埃尔特别奖)

(1990年美国芝加哥国际电影节大奖)

(1990年西班牙巴利亚多里德国际电影节大奖)

(1991)《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年威尼斯银狮奖)

(1993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

(1992)《秋菊打官司》(1992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1994)《活着》(1994戛纳评委会大奖、影帝)

(1995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

(1995)《摇啊摇,摇到外婆桥》(1995年美国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

(1995年戛纳技术奖)

(1997)《有话好好说》

(1998)《一个都不能少》(1999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2000)《我的父亲母亲》(2000年柏林银熊奖)

(2002)《英雄》(2003年柏林阿尔弗雷德·鲍尔特别创新奖)

吴天明

(1987)《老井》(1987年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东京大奖、影帝、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1987年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1988年中国电影百花奖大奖、影帝)

谢飞

(1989)《本命年》(1990年柏林杰出个人成就奖)

(1990年中国百花奖大奖)

(1992)《香魂女》(1993年柏林金熊大奖)

张元

(1989)《妈妈》(1992年柏林电影节最佳评论奖)

(1993年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影评人奖)

(1991年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1992年瑞士国际电影节导演特别奖)

(1992年英国爱丁堡国际电影节欧洲影评人菲普雷希奖)

(1992)《北京杂种》(1993年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1993年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最有希望导演奖)

(1994年新加坡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1994)《广场》(记录片)(1995年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1995年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

(1995年意大利波波立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1996)《儿子》(1996年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虎奖)

(1997)《东宫西宫》(1995年阿根廷马格帕罗塔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1997年意大利托米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奖)

(1997年斯洛文尼亚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鱼奖)

(1998)《过年回家》(1999年威尼斯最佳导演)

(1999年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1999年西班牙吉贡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1999)《疯狂英语》(记录片) (2000年意大利米兰电影人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

(2006)《看上去很美》(2006年柏林“全景”单元杰出电影艺术创新奖)

贾樟柯

(1995)《小山回家》(1996年中国香港独立短片及录象比赛故事片金奖) 

(1997)《小武》(1997年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大奖新潮流奖)

(1998年柏林青年论坛大奖、最佳亚洲电影奖)

(1998年法国南特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热气球奖)

(1998年加拿大温哥华国际电影节大奖龙虎金奖)

(1998年比利时皇家电影资料馆98年度“黄金时代”大奖)

(1999年意大利里米尼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

(2000)《站台》(2000年威尼斯最佳亚洲电影奖)

(2000年法国南特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

(2001)《任逍遥》

(2005)《世界》(2005西班牙巴马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伯爵奖、最佳摄影奖)

(2005年法国杜维尔亚洲电影节最佳编剧金荷奖)

(2006)《三峡好人》2006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张军钊

(1984)《一个和八个》

何平

(1990)《双旗镇刀客》(1993年柏林新电影论坛奖)

(1997)《国道封闭》(1997年中国台湾金马奖评委会特别奖)

章明

(1995)《巫山云雨》(《在期待中》)(1996年意大利都灵国际电影节大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1996年瑞士弗莱堡国际电影节大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1996年法国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1996年日本福冈亚洲电影节大奖)

(1996年加拿大温哥华国际电影节大奖龙虎金奖)

(1996年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大奖新潮流奖)

王全安

(1999)《月蚀》

 娄烨

(1993)《周末情人》(1993年德国曼海姆-海德堡国际电影节“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最佳导演奖”)

(1999)《苏州河》(2000年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虎奖)

(2000年法国巴黎国际电影节大奖)

王小帅

(1997)《极度寒冷》(1994年意大利里米尼国际电影节青年大奖)

(2000)《十七岁的单车》(2001年柏林评委会大奖)

(2005)《青红》(《我十九》)(2005年戛纳评委会奖)

李欣 

(2001)《花眼》

管虎

(1994)《头发乱了》

张扬

(1997)《爱情麻辣烫》

(2001)《昨天》(2001年泰国曼谷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翼奖)

雎安奇

(1999)《北京风很大》(纪录片)

何建军

(1993)《悬恋》(1994年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1995)《邮差》(1995年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1995年新加坡国际电影节金奖)

(1997)《风景》

陈逸飞

(1995)《人约黄昏》

段锦川

(1996)《八廓街16号》(记录片)(1996年法国真实电影节大奖)

刘冰鉴

(1999)《男男女女》

朱文

(2000)《海鲜》(2000年法国南特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

(2001年威尼斯“当代电影”之评委会特别奖)

崔子恩

(2001)《旧约》

(2001)《丑角登场》

杜海滨

(2001)《铁路沿线》(记录片)

李玉(

(2001)《今年夏天》(《鱼和象》、《天堂上的灰尘》) (2001年威尼斯艾尔维拉·娜塔丽奖)

(2002年柏林“青年论坛”之亚洲最佳电影特别奖)

孟京辉

(2002)《像鸡毛一样飞》(2002年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关注奖”)

陆川

(2002)《寻枪》

(2004)《可可西里》(2004年中国台湾金马奖大奖)

(2004年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野干

(2002)《冬至》

李杨

(2003)《盲井》2003年柏林艺术贡献银熊奖)

顾长卫

(2004)《孔雀》(2005年柏林评委会大奖)

韩杰

(2005)《赖小子》(2006年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虎奖)

王超

(2006)江城夏日(2006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

杨恒

(2006)《槟榔》(2006年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大奖新潮流奖)

刘杰

(2006)《马背上的法庭》2006年威尼斯“地平线”单元最佳故事片奖

中国香港

王家卫

(1988)《旺角卡们》

(1990)《阿飞正传》(1991年中国香港电影金像奖大奖)

(1994)《重庆森林》(1995年中国香港电影金像奖大奖)

(1994)《东邪西毒》

(1995)《堕落天使》

(1997)《春光乍泻》(1997年戛纳最佳导演)

(2000)《花样年华》(2000戛纳技术奖)

(2000年欧洲电影奖最佳外语片)

(2004)2046(2004年欧洲电影奖最佳外语片)

许鞍华()

(1982)《投奔怒海》(1983年中国香港电影金像奖大奖)

(中国香港《电影双周刊》“世纪一百部最佳香港片”第五)

(1991)《上海假期》

(1995)《女人四十》(1995年柏林影后)

(1996年中国香港电影金像奖大奖、最佳导演、影帝、影后)

(1996)《半生缘》

(1997)《去日苦多》

(1999)《千言万语》(1999年中国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

(2000年中国香港电影金像奖大奖)

(2002)《男人四十》

刘国昌

(1992)《三个夏天》

(2000)《无人驾驶》

吴宇森

(1986)《英雄本色》(1987年中国香港电影金像奖大奖)

(中国香港《电影双周刊》“世纪一百部最佳香港片”之首)

(1989)《喋血双雄》(1990年中国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

关锦鹏

(1986)《地下情》

(1987)《胭脂扣》(1989年中国香港电影金像奖大奖)

(1992)《阮玲玉》(1992年柏林影后)

(1994)《红玫瑰与白玫瑰》

(1997)《越快乐越堕落》

(2000)有时跳舞》

(2001)《蓝宇》(2001年中国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影帝)

(2002年法国费索尔亚洲电影节金环奖)

陈果

(1991)《大闹广昌隆》

(1998)《去年烟花特别多》

(1997)《香港制造》(1997年中国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

(1998年中国香港电影金像奖大奖、最佳导演)

(1999)《细路祥》

(2000)《榴莲飘飘》(2001年中国台湾金马奖大奖、影后)

(2002)《人民公厕》

王颖

(1993)《喜福会》

(1995)《烟》(《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烟》)(1995年柏林评委会特别奖)

(2001)《世界中心》

张之亮

(1997)《自梳》

高志森

(1996)《南海十三郎》

刘镇伟

(1995)《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

(1995)《大话西游之仙履情缘》

梁本熙

(1994)《归土》

叶锦鸿

(1997)《飞一般的爱情小说》

严浩 

(1990)《滚滚红尘》

(1992)《棋王》

(1994)《天国逆子》(1994年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东京大奖)

(1996)《太阳有耳》(1996年柏林最佳导演)

杜琪峰

(2004)《大事件》(2004年中国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

(2005)《黑社会》

陈可辛

(1996)《甜蜜蜜》(1997年中国香港电影金紫荆奖大奖、最佳导演、影后)

(1997年中国香港电影金像奖大奖、最佳导演、影后)

韦家辉

(1997)《一个字头的诞生》

余力为

(1999)《天上人间》

葛民辉

(1996)《四面夏娃》

(1997)《初缠恋后的两人世界》

(1999)《龙火》

黄真真()

(2000)《女人那话儿》(记录片)(2000年美国纽约国际电影节最佳国际电影)

彭浩翔

(2001)《买凶拍人》

陈耀成

(1992)《浮世恋曲》

(2001)《情色地图》

徐克

(1993)《青蛇》

周星驰

(2004)《功夫》(2005年中国香港电影金像奖大奖)

(2005年中国香港电影金紫荆奖大奖)

中国台湾

侯孝贤

(1983)《风柜来的人》

(1983)《儿子的大玩偶》

(1985)《童年往事》(1987年柏林特别奖)

(1986年亚太电影节评委员会特别奖)

(1987年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非欧美电影最佳影片奖)

(1987)《恋恋风尘》

(1987)《尼罗河女儿》

(1989)《悲情城市》(1989年威尼斯金狮大奖)

(1993)《戏梦人生》(1993年戛纳评委会奖)

(1995)《好男好女》

(1996)《再见南国,再见》

(1998)《海上花》(1998年中国台湾金马奖评委会特别奖)

李康生

(2003)《不见》(2003年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导演奖)

徐小明

(1992)《少年耶,安啦》(1992年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特别提及奖)

(1995)《去年冬天》(1996年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亚洲推广联盟最佳影片奖)

李安

(1991)《推手》

(1993)《喜宴》(1993年柏林金熊大奖)

(1995)《饮食男女》

(1996)《理智与情感》(1996年柏林金熊大奖)

(2000)《卧虎藏龙》(200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2001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

(2001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最佳导演)

(2001年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长片)

(2006)《断背山(2006年奥斯卡最佳导演)

陈国富

(1993)只要为你活一天》

(1998)《征婚启事》

于乃筝

(1998)《绝不付账》(舞台剧)

吴念真

(1996)《太平天国》

杨德昌

(1982)《光阴的故事》

(1985)《青梅竹马》

(1986)《恐怖分子》

(1991)《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年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1991年法国南特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

(1994)《独立时代》

(1996)《麻将》

(2000)《一一》(2000年戛纳最佳导演)

邱刚健

(1985)《唐朝绮丽男》

(1990)阿婴(《圣女的欲望)

林正盛

(1996)春花梦露(1996年戛纳基督教国际评委会人文精神奖)

(1996年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青年导演银樱花奖)

(1997)《放浪》

(1997)《美丽在歌唱》

(1999)《天马茶房》

(2000)《爱你爱我》(2001年柏林最佳导演)

虞戡平

(1983)《搭错车》

朱延平

(1996)《情色》

张华坤、陈以文

(2000)《运转手之恋》(2000年中国台湾金马奖评委会大奖)

张艾嘉()

(1992)《梦醒时分》

(1995)《少女小渔的故事》

(2002)《想飞》

(2004)20 30 40

张志勇

(1997)《一只鸟仔鸣啾啾》(1997年中国台湾金马奖评委会大奖)

(2000)《沙河悲歌》(2000年中国台湾金马奖评委会特别奖)

张作骥

(1999)《黑暗之光》(1999年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东京大奖、青年电影樱花金奖、亚洲电影奖)

(2002)《美丽时光》(2002年中国台湾金马奖大奖、年度最佳电影)

王童

(1987)《稻草人》(1987年中国台湾金马奖大奖、最佳导演)

(1992)《无言的山丘》(1992年中国台湾金马奖大奖)

徐立功

(2000)《夜奔》

陈坤厚

(1987)《桂花巷》

王献篪

(1995)《阿爸的情人》

柯一正

(1991)《娃娃》(1994年美国儿童国际电影节第二名)

其他

(1967)《远离越南》(记录片)

(导演:阿伦·雷乃、威廉·克莱恩、尤里斯·伊文斯、阿涅斯·瓦尔达、克劳德·勒鲁什、让-吕克·戈达尔、克里斯·马克)

(1989)《纽约故事》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科波拉、伍迪·艾伦)

(1994)《情色地图》

(导演:罗卓瑶、Lizzie.BordenAna.Maria.MagalhaesMonik.Treut. 中国香港、美国、德国、巴西四国女性导演)

(1995)《卢米埃和四十导演》

[导演:帕特里斯·勒孔特(法)、克劳德·米勒(法)、雅克·里维特(法)、米歇尔·哈内克(德)、费

尔南多·特鲁巴(西)、莫扎克·阿洛维奇(阿尔及利亚)、雷蒙·德帕顿(法)、维姆·文德斯

(德)、雅克·范·杜梅尔(比)、娜丁·特伦蒂尼昂(法)、雷吉斯·瓦格涅(法)、休·赫德森

(英)、张艺谋(中)、莉芙·乌尔曼(瑞典)、文森特·阿兰达(西)、吕西安·平特莱(罗)

约翰·布尔曼(英)、克劳德·勒鲁什(法)、阿巴斯(伊)、拉瑟·赫斯特罗姆(瑞典)、科斯塔·加

夫拉斯(希)、吉田喜重(日)伊德里萨·奥德拉奥戈(布基纳法索)、加斯顿·卡波雷(布基

纳法索)、沙欣·尤素福(埃)、赫尔玛·桑德斯-伯拉姆斯(德)、弗朗西斯·吉洛德(法)、

德利·卡拉毕什(法)、阿兰·科诺(法)詹姆斯·艾弗瑞()杰瑞·夏兹堡(美)、斯派克·

(美)、安德烈·岗察洛夫斯基(俄罗斯)、彼得·格林纳威(英)、毕加斯·鲁纳(西)、阿瑟·

(美)、大卫·林奇(美)、安哲罗普洛斯(希)]

(1995)《四个房间》

(导演:艾莉森·安德斯()、亚历山大·洛克威尔、罗伯特·罗德里格斯、昆汀·塔伦蒂诺)

小注:

1 法国戛纳电影节、德国柏林电影节、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和美国奥斯卡等四个国际顶级电影评奖活动的大奖(最佳影片)用红色字符标注。

上述四大电影评奖活动中除大奖外的其它奖项用绿色字符标注。

除四大电影评奖外的国际电影节及其它各类电影评奖活动之奖项用蓝色字符标注。

年代因资料问题或有出入。

导演名字因译音问题或有出入。

本索引系不完全资料。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之百年百部美国优秀电影,时间段为1896-199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66e0c7f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04.html

《1000部必看电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