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

发布时间:2013-07-30 08:55:5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院(系): 专业: 姓名: 学号:

关键词 :陆游 书愤 爱国

浅谈陆游之《书愤》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12岁即能诗文。他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20岁时与唐琬成亲,后被其母强行拆散,且唐婉后来早逝,导致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时之作。

  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赴临安应试进士,取为第一,而秦桧的孙子秦埙居其次,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再次将陆游排在秦埙之前,竟被秦桧除名。   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秦桧已死,陆游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公元1163年孝宗即位后,以陆游善词章,熟悉典故,赐其进士出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等职。淳熙二 朱宣咸中国画《陆游诗意图》

  年(公元1175年),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   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六年(公元1179年)秋,陆游从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改任朝请郎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十二月到抚州任所。他一方面用大量精力处理因茶盐官卖后,茶盐户破产,被迫采取私贩和闹事进行反抗而引发的各种纠纷和诉讼;另一方面上书朝廷,主张严惩不法官吏向茶盐户收纳高额茶盐税,趁机大量搜括民脂民膏的行为。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春,抚州大旱。五月大雨,山洪暴发,淹没大片田地和村庄,洪水冲到抚州城门口,百姓饥困潦倒。陆游密切注视灾情发展,上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在未征得南宋政府同意前,他先拨义仓粮至灾区赈济,使灾民免于饥饿之苦,然后奏请拨粮和给江西地方官下令发粮,并到崇仁、丰城、高安等地视察灾情。这一举措有损朝廷利益,十一月,被召返京待命。行前,从宦游四方所搜集到的100多个药方中,精选成《陆氏续集验方》,刻印成书,留给江西人民,表达他的为民之心。途中又遭给事中赵汝遇所劾,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陆游在家闲居6年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以朝请大夫知严州(今浙江建德县梅城镇)。官至宝谟阁待制、晋封渭南伯,后被劾去封号。又以“擅权”之罪罢其官职还乡。   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公元1189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210126日)与世长辞。

陆游的诗中的爱国情感是由他的生平所影响的,他的仕途不平,国家危难,情感挫折造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下面来赏析一首陆游的诗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青时候,哪里知道世事艰难;中原北望,幻想着收复失地,豪气如山。曾记得,瓜洲古渡,飞雪洒满大宋的楼船;大散关头,铁甲骑兵在秋风中飒爽酣战。可惜啊,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壮志未酬,衰鬓先斑。《出师表》真足以万古流传,试问千载之下,谁能和诸葛亮并立比肩?!

评论:

清·纪昀:“此种诗是放翁不可磨处,集中有此,如屋有柱,如人有骨。如全集皆‘石砚不容留宿墨,瓦瓶随意插新花’句,则放翁不足重矣。何选放翁诗者,所取乃在彼也?

清·方东树:“志在立功,而有才不遇,奄忽就衰,故思之而有愤也。妙在三四句兼写景象,声色动人,否则近于枯竭。”

清·李慈铭:“全首浑成,风格高健,置之老杜集中,直无愧色。

今·吴熊和:“这首诗概括了他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格调悲壮,词采宏丽,气韵沉雄,是他七律中的名作。……‘楼船’一联刻画当年情景,瓜洲渡口,雪夜渡江;大散关头,秋风立马,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写出了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今·何满子:“《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写作背景:

   此诗是在作者61岁时隐居山阴所写的,这时正是南宋小朝廷为了争得偏安一隅的环境,曾于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公元一一四一年),与金人订立了屈辱的卖国条约。根据条约规定:宋室向金人奉表称臣,宋每年向金进贡白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宋金划定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为两国疆界,宋郁唐、邓二州及商、秦之半与金。这就是历史所称的“绍兴和议”。从此之后,南宋统治集团完全变成了金国的仆从,可耻的民族败类。他们对外卖国求荣,对内则是大肆镇压抗金主战的爱国人士、公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爱国名将岳飞。而陆游从小就立下了爱国壮志,愿在抗敌救国的战争中“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在一生的仕途中陆游可以说是不顺的,四十多岁时,曾在川、陕参加抗金的活动,很想在此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可是没有得到重用。自己的主张反而遭到当权投降派的嫉恨,最后以拨义仓赈济灾民为“擅权”的罪名,被削职还乡。在家里他扔盼望着有朝一日能被重用,上阵杀敌,收复失地。还写下了“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英雄之志。

  作者在写《书愤》的时候,已经61岁了,都已年过六旬的老人,心中想的不是怎么安享晚年,而是惦记着国土何事才被收复,可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面对统治者的投降卖国,再回忆自己献身报国的艰辛、无奈,不禁义愤填膺,于是大笔一挥,愤然写下了这首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辉的诗篇。它是自己壮志未酬的无限感慨,也是对自己国家岌岌可危的万分担忧,它表达了人们正义的呼声,在今天同样受到人们的敬仰。

赏析:

从内容看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本诗开头两句是追忆自己早年的政治抱负。小小年纪,便有满腔的爱国热情。但哪里又会懂得世事的艰辛呢?是啊,正如“少年不知愁滋味”“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廷。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的。“中原北望气如山”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心中的愤郁积如山。一个“气”字足以看出诗人的悲愤。小小年纪便有抗金报负,可是朝廷正豺狼当道。看着自己的国土被金兵践踏,老百姓被金兵所害。。怎么不会“气如山”呢?可这如山的愤怒又向何处发泄,诗人只能“书愤”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颔联是回忆当年宋军击退金兵,收复失地的那两次胜仗。可见作者多么地渴望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同时也表明宋国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了颈联,作者感情开始沉郁悲凉。”“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即意为守边的战士,“空自许” 体现出了诗人对壮志未酬的感慨,这种感慨不是一个人,而是大宋千千万万个有志之士的感慨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作者借用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要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效朝廷。面对这样的朝廷,面对这样的政治,自己壮志未酬,可是报国热情仍在,就像岳飞,明知回京是思路一条,可是仍然回来,这就是精忠报国的最高境界。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回看整首诗歌,但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在心底里,一直敬赏着陆游的爱国热忱。陆诗中有大量的愤懑之作,那并非个人私欲无以实现的狭隘怨尤,而是朝廷失地难收、个人壮志难酬的深切悲愤。

  陆游的这首诗,在艺术技巧上,可谓是精心独运。首先,全诗脉络清晰,以“愤”字贯穿始终。前四句慷慨激昂,实写了早年的志向和行动。后四句沉郁顿挫,虚写晚年的感慨和理想。前后照应,自成一体。其次,风格雄健豪放。再有就是诗歌内容饱满,意象广大。此外,诗中还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用典等表现手法,极大地表现了诗歌的艺术特色。

  陆游给我们的过多的诗的内容,见一个网友写道:时常思考着一个问题:何为好男儿?是铁骨铮铮,是光明磊落,是气贯长虹,是言信行果,是马革裹尸,是千金一诺,是志节高远,是竭忠报国......,志节高远。竭忠报国的好男儿陆游,以其大义千秋、忠正凛然的形象,在华夏英雄史上万古长存;今日好男儿,不当如是耶?从这首诗中,不难看出陆游给世人的形象就是忠贞爱国。将自己的毕生追求都放在为国家收复失地上,从幼时开始,到临终时扔为改变,还将最后一口血喷洒成28个字: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歌可泣,可悲可叹。在这样的一个境遇里还是不改自己的志向,也难怪这么多年来,陆游一直被人民所敬仰,但凭这股执着的心志,就不知让多少自叹不如。

  再回首当下,社会好像一帆风顺,人们都洋溢在歌舞升平当中,不曾想到我们的周边可是剑拨弩张,硝烟味四处弥漫。不少国人都在养尊处优,一副事无关己高高挂起,甚至有些人公然支持分裂、破坏行为。同为华夏儿女,祖先几千年下来的基业不容易呀!不要学六国人了,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对于外敌不要妥协,要坚决的打击,更不要抱幻想,这世界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半点不容忽视。我们都应向陆游学习,要有一个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把国家大事当做自己的毕生追求,把自己融入社会的建设之中。如果人人争先做社会的螺丝钉,那么何愁大业不成,民族复兴无望?

从上得出陆游的诗既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又具有浪漫主义的色调,是二者的完美结合。他的诗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南宋社会的生活面貌,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被称为一代“诗史”,这方面他主要是继承了杜诗的现实精神,但在反映现实的手法上,他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不重情节画面,而是把事实压缩在极其精炼的诗句内,着重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抒情性。同时他又常常通过奇丽的梦境和幻想来表达爱国情思,极力突出诗人的自我形象,情感炽热,神采飞扬,被称为“小太白”,与李白的浪漫气息相当接近,但陆诗的想象和梦幻中的内容,都与抗金复国的理想有关,具有一种悲壮、崇高之美,比李白的诗具有更为坚实的现实基础、更为充实的社会内涵、更为强烈的战斗精神。 2. 陆游广泛师法前人,兼容多样风格,杜甫之沉郁顿挫与李白之飘逸奔放对其影响尤大,他善于把这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有机地熔为一炉,并铸造成自己的独特诗风:既沉郁悲壮,又恢宏雄放。 3. 陆游的诗无体不备,各体皆工,尤其擅长七言诗的创作,七古、七律和七绝的成就都很高。其七古诗内蕴丰富,气象阔大,“看似华藻,实则雅洁;看似奔放,实则谨严”,最能代表陆诗的特色。其七律诗对仗工整,使事熨贴,气格高昂,意境警拔,在南宋当推第一。其七绝诗笔致流转,富于神韵,颇具唐人风味。 4.陆游诗的语言不拘一格,爱国诗多雄壮豪放语,农村诗多平淡古朴语,闲适、田园诗多清新精致语,但这些诗的语言又具有共同的特色,即明朗晓畅,精炼自然。

参考文献:

《宋词鉴赏词典》 《唐诗宋词探胜》 《越缦兰词话》

《宋代诗词选註》聂石樵 选注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研究》刘焕阳

《陆游传》东方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787a2c05022aaea998f0f56.html

《浅谈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