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十万大山

发布时间:2023-04-09 14:49: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十万大山十万大山,位于广西的西部,属桂西南山地勾漏山系,东起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贵台镇,西至中越边境,分布于钦州、防城上思宁明等地。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长100多公里,30-40公里,总面积达2600²,为广西最南端的山脉。海拔700-1000米,也有不少超过1000米的高峰。十万大山主峰位于上思县南部鸡笼隘附近的莳良岭,海拔1462米。山地境内有广西热带季雨林生长最好的地方,热带、亚热带植物品种繁多。十万大山为广西南部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南北坡气候差异较大。名称含义《广西山名解读》论文认为:十万大山、九万大山六万大山中的十万九万六万,实际上不是数字,而是壮语山名的汉文记音。十万大山的十万系南壮方言适伐的记音,适伐大山的意思是顶天大山;九万大山的九万系壮语九怀”(水牛头的汉文记音,山名的实际意思是水牛头山而六万大山的是壮语lueg(意指山谷的近音,的壮语意思是合起来就是甜水谷大山。(新闻:十万大山”“九万大山”“六万大山另有寓意)山地分布十万大山,东起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贵台,西至中越边境,分布于钦州、防城上思和宁明等地。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长100多公里,3040公里,总面积达2600平方公里,为广西最南的山脉。钦州市境内,十万大山余脉在其西北部。山脉由西南防城各族自治县逶迤而来,在境内绵亘20余公里,重峦迭嶂,俨若长城,构成与上思、邕宁两县的天然分界线。山脉从西向北再折向东伸展,迂回于大直、贵台、大寺西北,形成“S”形中山地带。防城港市防城区(原防城县),十万大山和东山,在防城的北部和西北部,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起平旺乡,西南经板八、峝中延伸入越南,县境内长达130多公里,是防城县与上思、宁明两县的分水岭,为县北部屏障。山脊平均高度海拔1000米左右,一般坡度35°45°之间。峰峦叠翠,雄伟挺拔,古木参天,峭壁悬崖,洞府隐没其间,珍禽异兽,奇花名药繁多。山内,流水潺潺,清风拂面,沁人肺腑。山上,气候异常,时而云雾缭绕,林木昏暗,细雨霏霏;时而云散天晴,霞光万道,层林如洗,百鸟欢唱。这里既是游览胜地,也是军事要地。
上思县境,十万大山在的东南部,山脉呈北东--南西走向,由三迭系砂岩、砾岩组成。十万大山北麓,在上思境内长约90公里,东窄西宽。东段山脊狭长,平均海拔687米,其中大龙山最高,海拔995米,山峰呈锯齿状,坡度在4555度之间;中段山脊平均海拔1194米,坡度5060度,个别山峰60度以上。西段间存小型的山间盆地,纵谷发育,山脊平均海拔1082米,坡度5060度,部分山峰6070度。土壤主要为紫红色土、黄壤和赤红壤,表土层较深,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坡、山谷多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红椎、苦梓、黄樟、五节芒、箭竹和矮生芒竹群丛占优势,其中1000米以上山顶只长矮生芒竹、龙须草和黄草。松树多生长在800米以下的山坡。十万大山在军事上易守难攻,便于掩蔽和转移,为险要之地。宁明县境,十万大山的余脉从本县境东南走向西部,横亘南部全境,绵延50余公里,海拔600米以上的大山共201座:扶绥县南部,十万大山伸入广西形成余脉四方岭,呈东西向伸展。灵山县西北部,十万大山余脉延伸入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地质特点桂西南山地范围,指横县县城以西、郁江右江河谷以南,南达十万大山的南坡,西南至中越边界,西部至滇桂边界。包括德保、靖西、那坡、天等、大新、龙州、凭祥市、崇左等县的全部和田阳、百色、田东、平果、隆安、扶绥、邕宁、横县、上思、宁明等县的一部分、总面积42033.00平方公里,占广西面积17.7%在构造上本区属滇桂台向斜的西南,和粤桂凹陷与桂中凹陷的西部。基底由前震旦系板溪群组成。加里东运动使本区下陷,沉积了泥盆系至二迭系的碳酸盐岩类。海西运动使左江谷地进一步下陷,成为三迭系巨厚的沉积。上述地层成为本区地貌的发育基础,如泥盆系二迭系巨厚质纯的灰岩,为喀斯特地貌发育奠定了基础,而砂页岩地层则构成本区流水地貌的基础。中越运动地台开始活化,在灰岩区造成断裂,在砂页岩区造成褶皱。燕山运动地台活化加强,本区大面积上升,仅在断陷带仍属下沉,成为陆相湖盆沉积。第三纪末地势不断抬升,高耸的大青山就是那时喷出的流纹岩所成,同时形成多级剥削面及齐顶峰林。本区构造线多作西北一东南走向,如右江谷地、黑水河谷地等。仅在西南部属东北西南走向,如左江谷地成北东东走向。本区地貌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19339.50平方公里,占广西山地面积15.2%,其中以喀斯特丛洼地面积最大,其次为砂页岩山地。[3]十万大山山脉轴部地层以三迭系陆相砂岩、泥岩和砾岩为主、北翼为侏罗系砂岩、砾岩,南翼主要为印支期花岗斑岩和花岗岩喜马拉雅运动受到花岗岩侵入的影响,发生挠曲作用,形成重叠的单斜山。西北坡平缓,东南坡陡峭。山势雄伟,脊线明显,山坡有海拔700米及500米两级古夷平面,这是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上升形成的。[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898e61e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58.html

《8十万大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