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描写送别篇

发布时间:2018-07-01 05:50: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可是,由于定势思维的作用,中学生在描写离别情景时,却往往陷入一种误区——总是一个劲的写千般叮咛,万般嘱咐,你说我说,没完没了。

其实,依依惜别并不在于千言万语。“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种送别不是情真意切吗?“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这种送别不是催人泪下吗?“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种送别不也荡气回肠吗?……正如宋婉约派词人柳永所描写的那样,真正的惜别常常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无声胜有声的不言之言,正是拨动人们心弦的琴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送别描写的感人之处不在于以人物滔滔不绝的有声语言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而在于通过人物的体态语言来传达彼此的情意。

所谓体态语,是指人的眼神、表情、手势、身姿等无声的语言。事实上,体态语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被运用,比如点头首肯,翘指称赞,蹙眉表厌恶等。教师的的肯定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远比表示相同意义的口头语言具有感召力,因此被人们积极接受,它具有无穷的鼓舞和感染力量。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况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达情意。”尤其是惜别这一特定的情境,决定人与人之间交流感情的方式往往不是有声语言,而是无声的体态语,因为它不仅具有直接、生动、真切,以及容易感染人的优势,而且还具有模糊、包蕴性强和表情达意强等特点。相比之下,有声语言反而显得苍白无力,特别是过多过滥的语言描写反会冲淡别离气氛。“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正是对体态语艺术效果的绝妙评价

事例一 :朱自清背影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事例二

她站在村头,我在她的身旁。

“姐,不走行吗?”我恳求着她。“妹乖,等姐去赚了钱回来给妹买好吃的。”姐的眼眶里带着离别的不舍,含着的泪,始终流下来了。“姐——。”我用尽全身力气喊着她。姐摸摸我的脑袋,没有说话,只是微笑。车来了,姐没有回头,而是躲进了客车,我仰起头来看着姐,我与她隔着一层车窗,姐把脸贴在窗上,任泪水肆意的流着。我望着行驶了很远很远的客车,依旧呆呆的站在那里,泪水流了很久很久,直到模糊了我的视线......

提示:千叮咛万嘱咐 路上要小心 别忘了吃药 多喝水 晚上睡觉多盖双辈子 吃好点别亏待了自己 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

到拥挤的人群中帮我买票 如何艰难的帮我拿着行李 买到票后喜悦的心情

帮我买橘子 讨价还价 喜悦归来 自己舍不得吃 连夜给我准备衣物 给我准备我喜欢吃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a1ef7ec2cc58bd63186bda4.html

《片段描写送别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