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 夯实基础
1.B 2.A 3.B 4. ①视觉 ②听觉 ③嗅觉 ④视觉 ⑤听觉 ⑥触觉 研习文本 一、整体把握。 1.
2.描绘春天的美景,表现春的美好与活力,抒发对春天的期盼、喜爱、赞美。
3.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喻体分别侧重描绘了春雨的特点是 细且密、细且亮、细且飘忽的特点,写出了春雨的美感。
4.最后三段表现了春天的新、美、力。表达了作者在春天来临时的无限欣喜,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赞美,以及受到活力四射的春天的强烈感染与鼓舞。三个语段的先后次序不能交换。三个比喻“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包含一个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 二、片段研读。
1.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出各种花争先恐后开花的情形。
2.“仿佛”一词由实到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3.从触觉写春风的轻柔、温暖;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浓郁(芬芳怡人),从听觉写春风的和悦(悦耳动听)。
2
4.这是采用了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来写出春雨的可爱。 拓展阅读
1.盼春、感春(绘春、赞春

2.(1冬天是严酷的、晦暗的;(2春天是美好的;(3盼春的心情急切。
3.修辞手法是拟人作用:写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赋予春天人的形态。 4.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对春天美景的珍惜与春光易逝的惋惜。 文化传承
1.早春(初春)。意象:三两枝的桃花、满地的萎蒿、抽出短芽的芦苇。
2.哲理角度:鸭子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这句诗告诉我们,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从实践中得出。

2 济南的冬天 夯实基础
1.zǎo chéng 2.B 3.D 4.C 研习文本 一、整体把握。
3
1.济南冬天的总的特征是“响晴”。文章围绕总特征描写了济南暖冬的三个画面:阳光下的济南、雪后的山景、济南冬天的水。 2.第③自然段写阳光朗照下的山,侧重写济南冬天气候温暖晴朗,小山的可爱, 给人温存、体贴、慈祥之感;第④自然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山,着重写小雪后济南小山的秀美;第⑤自然段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着重写小山的远景。
3.作者写水,突出了水的绿、水的温暖、水的清亮的特点。 4.将阳光下的老城比作小摇篮,突出了老城的温暖舒适特点。将山坡和村庄比作小水墨画,突出了其清新雅致、秀美典雅、秀丽如画的特点。将冬天的济南比作蓝水晶突出了清澈明净的特点。 二、片段研读。
1.“面上含笑”,“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并不着急”,体现了对济南冬天的依恋,喜爱之情。
2.第②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山,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层层铺写,把各个细部的色、态、光一一展现出来。山上写矮松,山尖写山和蓝天的色彩,山坡上写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和由此产生的联想,山腰着重写光和色。
3.三个加点的“好像”用法不同,第一个“好像”是表比喻,后两个“好像”是表猜测。
4. ①慈祥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依赖和喜爱,体现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②“顶”字的使用的使得画面生动起来.用“顶”使得文字中平淡的白花显得有份量,树枝曲折4
上顶的感觉也出来了,使得树尖上长着白花这一普通的自然景观现象,在文字间凸显出来,画面感顿生.③两个“卧”字,运用拟人,将小村庄和雪人格化,生动传神地表现了雪后的山温暖怡人的特点,突出了雪后村庄的闲适、安宁。作者将雪后的山景比成一张“小水墨画”,又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雪后山色的秀丽如画、古朴雅致,流露出作者对济南的山色的喜爱、赞美之情。 拓展阅读
1.古朴、安静、秀美
2.作者用春天西湖的景色和夏天瑞士的风光与济南的秋天作比,反衬出济南秋天之美;用上帝馈赠秋冬两季,衬托出济南好。 3.既符合人们日常的观察习惯,又为下文重点写山腰作铺垫。 4.用绿藻的“绿”来突出水的澄清。 文化传承
1.①我这时被桃花所迷住,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为……所:表示被动用法。去:离开。

②句意为:这种快乐只能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述说呢!安:怎么,哪里。

2.本文虽然以《晚游六桥待月记》为题,但是却不仅仅拘泥于对西湖桥边等待月出进行描述,通过描绘西湖花开盛景作为切入点,在写人写花过程中烘托出西湖月景的“尤不可言”,通过花开之灿烂与游人之欢快,从侧面暗示人们对于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最后,5
作者由对众人的描述回归到自己的心意,从而流露出作者独以山水为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3 雨的季节 夯实基础
1.lì lìnsè 淅淅沥沥 2.D 3.B 一、研习文本
1.对雨的爱恋或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2.春雨美丽、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思,冬雨自然而平静。
3.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作者拥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此在雨的四季中看 到的是一种生命中激动人心的美丽.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是我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精灵。 二、片段研读
1.作者通过抓住春天景物的色彩、情态,运用不同的感官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绘了春雨美丽、娇媚的特点。
2.①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树比作人将叶子比作波浪,写出了春雨的清新,柔和,滋润万物的特质。它让树木从冬天的严寒中6
苏醒,带来了温暖,带来了生机,带来了苏醒,带来了春天的气息。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抒发了秋雨给人多种美好感受。 3.调动感官色彩;巧用修辞绘神韵;融情入景巧抒情。 拓展阅读
1.第③语段让我们感受到春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惬意与舒畅; 第④语段让我们感受到春雨的宝贵,对乡间万物的滋润,生命的律动。
2.春雨随着气候变化不同姿态、不同神情,也会随听雨者心情,演绎不同内涵;它滋润了万物,点燃人们对生活的热情。
3.示例1,我更喜欢选文的这个句子,它不仅形象的说出了春雨的轻柔,并给人朦胧的梦幻感,有诗一般的意趣。示例2,我更喜欢《春》这个句子,因为它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春雨的“细、密、多、闪亮”等特点。
4.激越的夏雨,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激越的夏雨,让我感受到奋斗的畅快;激越的夏雨,让我感受到胜利的喜悦。 文化传承
1.岸上水中的花枝连成一片,远处望去,仿佛蘸水而开,春景被装点得格外美丽。
2.桥被水淹,人不能渡,难免有些遗憾;可是柳荫深处,悠悠撑出一只小船,这可以摆渡游赏,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7


4 古代诗歌四首 夯实基础
1.jié dàn dàn 竦峙 萧瑟 2.D 3.B 4.B 研习文本 一、整体把握
1.《观沧海》想象之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闻王昌龄左 迁龙标遥有此寄》想象之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示例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借杨花和子规鸟 的意象,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示例二: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 洛阳边”借“归雁”的意象,表达诗人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的愿望,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3.①“阔”字以静衬动,表现了长江水波荡漾,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②两个“若”字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 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二、片段研读 (次北固山下
8
1.描写了路、青山、行舟、绿水、潮、岸、风、帆、海日、江村、归雁等景物,表达了诗人希望鸿雁传书的思乡之情。
2.自然理趣: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如何表现: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 (天净沙 秋思
1.示例一:寓情于景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飘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示例二:运用了静物与动景相互映衬的写法,如:动态的流水与处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人更添愁苦。
2.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拓展阅读 (赠汪伦
1.诗的前两句先写的是诗人即将离开,再写汪伦唱着歌来送行,展示了一幅离别的场面。
2.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意与留恋之情。 (秋词
1.对比写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议论的表达方式。 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9
2.借托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 文化传承
1.表现了凉爽、清幽、静谧的夏意。主要通过校园的深幽,竹席的凉爽,正午树荫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构成一个有别于炎夏的夏意意境。
2.用榴花明丽,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清荫遍地相映衬,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又在光线上明暗相映,能给人流丽而清邃的感觉.用末句“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5 秋天的怀念 夯实基础 1.A 2.C 3.C
4.父母是崇高伟大的,长大了的我们要及早懂得他们的爱。(或尽早地理解父母,长大了的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无知而留下对父母的懊悔。) 研习文本
10
一、整体把握
1.①题目为“秋天的怀念”,“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在秋天怀念同样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经过人生的“秋天”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2.三处。第一处:母亲喜欢花……”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②母亲为儿子 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3.体现出了“我”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自我, 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
4.详写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亲菊花一样的精神品格,使人联想到母爱的崇高、圣洁,也表明“我”和妹妹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对生活永远要有信心。 二、片段研读
1.因为母亲怕儿子触景伤情,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伤感痛苦,对生活逃避,丧失信心。实际是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
11
2.不好。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②从词义看“央求”是请求的意思,期望值较低;“期待”则是期望的意思,期望值较高。 3.从“淡雅”看到了应该像菊花那样平平凡凡地活着,朴素地活着。从“高洁”二字 看出人还可以活得超凡脱俗,活得高尚、纯洁有尊严。从“热烈”中看出人还可以活得有朝气,轰轰烈烈。从“深沉”二字看出人应该活得低调、不张扬。从“泼泼洒洒”中看出人应该活得精彩。
4.“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好好儿活”,积极地去面对生活。 拓展阅读
1.虽然是舅舅给的钱,但却是妈妈在拥挤的人群中给我买来的,非常不易;妈妈给我带来了童年的快乐,体现了妈妈对我的深爱。 2.1)对作者而言,世上没有比小汽车更美妙奢侈的玩具了,在即将得到之前,作者无比期待和渴望,以致心中充满庄严。
2)作者得到了小汽车,觉得不应该只是欢喜,而应该对买礼物的人表示感激,所以说自己是一个容易惭愧的孩子。
3.结构上,承接上文,对那排屋子给我带来的影响进行小结,也为下文的感叹做铺垫。内容上,点明主旨,老屋成了无比珍贵的记忆,并影响了我的一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文章富有诗意。
12
4.曾经的老屋承载着母爱的温情,成为记忆中最美好的一部分。随着时间推移,我渐渐长大,记忆中的老屋已变得孤零残缺,背景也变得全是虚空。 当再次站在老屋面前时,深爱着自己的母亲已经不在,快乐的童年也远去,老屋已不是原来的老屋。文章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以及物是人非的迷惘和感伤。 文化传承
1.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2.第三、四句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担心自己要说的话没能在信中一一表达, 在行人快要出发的时候又把信件打开,通过这个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 6 散步 夯实基础
13
1.C 2.B 3.C
4.家不等于房子,家意味着亲情,温馨和关爱。家是漂泊的根,有爱的地方就有家。 研习文本 一、整体把握
1.散步时走到岔路口,母亲要走大路,理由是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风景优美。 2.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和孩子组成的。一个家庭这样,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是“我”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 生命就像永不停息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3.我高大强壮有责任心,孝敬母亲 ;妻子美丽贤惠,善解人意;母亲慈祥和蔼,疼爱孙子;儿子聪明活泼,懂事听话。
4.主要写了一家四口在初春的田野散步的事情,生动地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片段研读。
1.①这些景象朝气蓬勃,充满了生命力。浓淡的田野预示生命的珍贵,看着满树的嫩芽,作者倍加珍惜现在的生活。②生命是如此的脆弱而又如此的坚强……
14
2.妻子对""的尊重,说明她是个懂大体,有智慧的女人。因为我国的传统是女主内,男主外,强调“在外面”其实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有些主意可能是两个人一起拿的,甚至有些是妻子拿的,只是因为是“在外面”,所以由“我”说出来。
3.不能。因为与母亲病弱的身体比较,我的身体是“强壮”的,与儿子幼小的身体比我”是高大的;母亲基于对儿子的信任,早已就开始听从儿子,而“我”的儿子还未长大,长大后也许会有自己的主张,就目前来看,用“还”字比较恰当。
4.不能。这三者的顺序与上文“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顺序一致,都是由近到远,因此不能调换。 二、拓展阅读
1.(1喜悦(2急切(3伤感(或绝望、痛惜(4惊喜
2.1)反复,起强调作用。表现了酷热的程度,更表现了作者对石榴的痛惜之情。(2)“壮汉”与“伤感”一词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作者在以为石榴被晒死时极度的伤心。(3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用“挣扎”、“憋”等极富表现力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榴与酷暑抗争的过程,表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
3.写“我”家阳台的缺点,一是为下文写石榴险被晒死做铺垫,二是用这不理想的生活环境反衬出石榴生命力的坚韧顽强。
15
4.《二六七号牢房》中老爸爸对伏契克受刑严重,失去食欲时的话表现出老爸爸对伏契克生命的担忧,作者引用这句话来用类比的手法表达出对石榴晒死时的内心的难过。 文化传承
1.“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既烘托环境,又点明题目中的“夜”,而“影伴身”则表明孤苦一人,无人相伴.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思家时的孤独,寂寞。
2.①作者通过想像中的画面,即冬至深夜,家人围坐灯前,谈论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

7 散文诗二首 夯实基础
1. hàn dàn 徘徊 qī 2.B
3.示例:①a.墙角的花! /你迎风摇摆时,/忧愁便抖落了。b.田里的谷穗! /你弯腰俯首时,/心里便踏实了。c.井底的蛙! /你跳出井口时,/天地便大了。
16
②空中的鸟! /何必羡慕飘浮的云呢? /你自有你的灵性。b.地上的蜗牛! /何必与壮硕的水牛比力气呢? /你自有你的能耐。 研习文本 一、整体把握。
1.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2.我是个天真活泼、可爱机灵、懂得爱妈妈的孩子。从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跳舞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我不告诉你,妈妈”等处看出他的天真活泼,可爱机灵;从“开放花瓣儿”让妈妈”嗅到这花香”,将小小的影子”投在妈妈的书页上,为妈妈照亮等处看出他懂得爱妈妈。
3.课文中作者的情绪变化从“烦闷”到“不适意”从“不适意”到“不宁的心绪散尽了”,这样写表露了作者关注花的命运的感情。 二、片段研读。
1.1.①母亲做祷告时,我用花瓣散发香气;②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③母亲拿灯去牛棚时,我跳到母亲前面,恢复原形。 2.表现了孩子天真活泼的性格。
3.第一句饱含担心之情,无责怪之意,第二句表现出着急还有抱怨之意,并带有些不满和责怪。因为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17
拓展阅读
1.落笔点题,统领全文,奠定热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2.《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三国演义》引发了作者阅读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兴趣,也为下文作者阅读其他课外书籍做铺垫;《聊斋志异》则提升了作者的作文写作水平。多阅读课外经典名著和作品不仅能开拓视野,还能提升个人修养和写作水平。
3.①广泛阅读中外名著(多读书)。②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乐读书)。 ③读书可以学会做人,读书可以学会思考(读书与做人,读书与思考)。④要多从课外书籍中汲取知识(读好书)。 4.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文化传承
1.1)靠近、临近 2)于是、就
2.原因是之前的环境都不适合孩子的学习。告诉我们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8《世说新语》二则
18
夯实基础
1. B A 2.C 3.B 4.C 研习文本 一、整体把握
1.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所以“大笑乐”。谢太傅因前一个比喻而 “笑”,为“柳絮”一喻而“乐”。
2.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融洽 (或“和谐”“欢快”轻松”等正确说法的家庭气氛。
3.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人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辞严,驳得对方无言可答。 二、片段研读
1.(1约定 ⑵舍弃 ⑶拉、牵拉 ⑷回头看
2.:对对方的敬称。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3.(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离开了。(“期”“委”“去” 重点词要解释正确。)
4.陈元方、友人。陈元方:不卑不亢、倔强任性;友人:误时无礼、错而能改 拓展阅读
1.(1 chèng (2 liǎo 2.C 3.D
19
4.聪明机智、锋芒毕露、很有辩才。他不认识很有盛名的李元礼,不是亲戚朋友,又是小孩子没有什么名气,本来不具备被通报引进的资格,但他巧借“孔子曾向老子问礼的典故”,证明两家应该是累世通好的世交,可见其聪明机智。太中大夫陈韪对他的聪明才智不太认可,说了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他马上反唇相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可见他锋芒毕露有辩才。 文化传承
1.用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慰他们(用仁义抚慰贫弱的人) 2.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夯实基础 1.B 2.B 3.C 4.C 研习文本 一、整体把握
1.观察百草园的优美景物的乐,听美女蛇的故事的乐,捕鸟活动的乐等。
2.详写泥墙根一带,略写整个园景,以点写面,既完整,又重点突出,具体生动。表现百草园无穷的乐趣。
20
3.表现百草园有无穷的乐趣,表达“我”对百草园的喜爱和怀恋之情。
4.相同点如:都是儿童之乐,表现儿童对新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享受,对自由欢乐的追求……不同点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只能暂借片刻逍遥。 二、片段研读
1.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找“乐”师生读书的场面;先生读书人神时,学生“做戏”“画画”。
2.“戒尺不常用,罚跪的规则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说明先生比较开明,他对学生是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先生读书人神时“微笑”“将头仰起,摇 着,向后面拗过去”等描写,表现作者对先生的赞赏、尊敬,即使批评也是寓于幽默之中。
3.私塾里的教材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不懂也不能问。 作者这样写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和摧残。
4.选文第①段中“爬”“折”“寻”“捉”“喂”等动词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学生们在园中寻到的乐趣。 拓展阅读
1.shē chǐ 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
páng huáng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21
2.孔方兄:指金钱。鲁迅:指鲁迅的作品、鲁迅的精神。
3.读点鲁迅,我们可以多些深刻,多些大丈夫气,多些高尚和美丽。
4.排比、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鲁迅的作品对我们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巨大的精神作用 文化传承
1.写出了小儿很会选取钓鱼的地点,同时也为后面写“怕得鱼惊不应人”做铺垫。
2.第一问:垂钓儿童。或:小儿。第二问:他怕答话声把鱼惊走。

10 再塑生命的人 夯实基础
1.cuō niǎn zhàn 小心翼翼 怦怦 2.C 3.D 研习文本 一、整体把握
1.海伦凯勒的性格品质特征:好学、聪明、坚毅而情感丰富。海伦能成为不平凡的人,与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但也与她的主观努力分不开。
22
2.“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是因为:①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②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③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 二、片段研读
1.第一件事:海伦因为无法理解并区别水和杯的概念而摔碎了布娃娃。第二件事:莎莉文老师用情景式教学实践让海伦理解了水的概念,海伦对这个世界有了不同的认识。
2.(1这种眼光是指“我”懂得了每样东西都有名称,而且似乎都有了生命。 ⑵指代“自己干了错事,悔恨莫及,而且两眼浸满了泪水”。
3.因为“我”不能看见具体的水,平时所接触到的是一些容器,故而将两者混为一谈。
4.让受教育者亲临现场体验,在体验过程中理解概念。
5.这句话在文章中紧承上文中莎莉文老师教“我”水这一个词,让“我”认识到了 水和杯子并不是一回事,同时也唤醒了“我”对世界万物认识的一种愿望,形象地说出 了自己心情。所以作者说“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由此“我”的生命旅程充满了崭新的希望。
6.这一反省说明了作者对自己摔碎布娃娃的行为非常懊悔,“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同时也对自己23
无法修复布娃娃感到了遗憾和伤心,“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碎的布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 拓展阅读 1.A
2.老师先教海伦懂得“思考”,让她明白有些东西是不一定能用手触摸到的,再教她感受那些不能触摸的东西,最后告诉她,爱虽然不能触摸,但可以渗透到每样东西里去,让人感受到温情和快乐,生活变得充实而有价值。
3.“美妙的真理”指老师说的话;“看不见的东西”指让她感到美满和欢乐的爱。 文化传承
1.1)放牧 2)自己(他)的 3)责怪 4)对待 2.①在陇上放牛,溜进学舍听读书。②坐在佛像膝盖上,伴长明灯夜读。表现了他渴望读书、刻苦读书的品质。

11《论语》十二章 夯实基础 1.B
24
2.1)说,同“悦”,喜悦 2)有,同“又”,表整数后再加上零数
3)罔,同“惘”,迷惑而无所得 4)殆,同“怠”,疲倦而无所得。
3.(1 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是就连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强迫改变志向。
2)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能广泛地学习,并且能够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地求教,多考虑当前的问 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4.C 研习文本 一、整体把握
1.不知不愠、三省吾身、三十而立、温故知新、曲肱而枕、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切问近思、饭蔬饮水
2.这章的三句话各自所讲内容: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 交流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3.这十二章语录文字表达上别具特色,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反问句,句式整齐, 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比如第一章连用三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句, 把学习的乐趣和所达到的境界层层展开。
25
4.示例:我们应该学习颜回执著、坚守、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二、片段研读
1.⑴自我检查,反省 2)越过,超过 ⑶能忍受 ⑷喜好,爱好 2.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2)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3.孔子强调是从忠、信、习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4.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拓展阅读
1.⑴为:是。 ⑵是:这。 ⑶然:对、(这样。 ⑷覆:翻倒 2.(1教导你的东西懂得了吗?
(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 3.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4.孔子要“使子路取水试之”是要(验证宥座器(敬器的特点。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或答: 这样做“没有必要”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守庙者的证实,没有必要去麻烦。 文化传承
26
1.“过”字写出了梅花茂盛的特点,诗人富有想象力,赋予梅花人的情感。表现梅花急切过溪唤“我”回去的情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
2.溪水声声不停,像在热情地挽留诗人,梅花朵朵争艳,像是急切呼唤诗人。两处叠词,既突出殷切之情,又富有音韵之美。在诗人笔下,溪水梅花都有了人的情感, 别有趣味。

《朝花夕拾》导读 读后研究
1.例如《阿长与《山海经)》里长妈妈那口中的许多“规矩”这些无不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毒害,从中可以窥探鲁迅少年时代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萌芽。鲁迅选择具有表现力的日常生活片段,写出阿长身上一些不良习惯和封建礼教、迷信思想的影响。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阿长的陈旧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长期奴役人民的恶果,也是旧的传统习惯势力毒害劳动人民的见证。鲁迅对这些封建礼教貌似嘲笑,实质却将批判的锋芒始终对准造成这种愚昧状况的根源黑暗的封建制度、等级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对于阿长这样的受害者却是始终寄予深切的同情的。
27
2.在《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作品中都能看见“我”的身影。
3.《狗·猫·鼠》一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选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12 纪念白求恩 夯实基础 1.C 2.C 3.A
4.作为一名加拿大共产党员,您不远万里,带给中国人民的不仅是您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更重要的是您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精神,您用您的一生很好地诠释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含义。您的死重于泰山,您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中国人民的心里。 研习文本
28
一、整体把握
1.白求恩精神: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2.我们大家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3.用对比论证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4.各段内容要点之间,是紧紧围绕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展开的。本文四个要点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全党向他学习这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二、片段研读
1.这是不同的人对他的称呼:从共 党员角度称白求恩为“同志”,从病人和医务工作者角度称“白求恩医生”,转述前线回来的人说的话,直称“白求恩”。
2.将白求恩同志和那些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的人对比,使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更加突出,更难能可贵,更令人敬佩。 3.1)不能。“生怕”就是“很怕”的意思,但比“很怕”“害怕”语义表达得更深刻, 感情更强烈,感觉更突出。(2)删除不好。因为“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这个前置状语在句中起限制作用,表明了“医术高明”是就特定范围而言的。
29
4.“只”在强调自己与白求恩同志见面的次数少,突出作者对白求恩的逝世的悲痛之情,也为下文作者的感悟做了铺垫。 拓展阅读
1.递进关系。作用:这三段放在文章开头层层深人,逐步引出文章主人公吴孟超,给读者以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不矛盾。“慢”是说吴孟超作为老人平时正常的动作特点,因为毕竟他已近90高龄;而“快捷”是说他进人工作状态时的动作特点,表现了他对工作极大的热情和全身心的投人,工作让他年轻了许多。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在手术台上下命令的吴孟超比作战场上掩蔽部里的指挥员,形象生动地表现他主持手术时的从容镇定,突出他医术的高超。
4.从外表看,吴孟超是一个相貌平平的普通老人,但他更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著名医学专家。他医术高超,虽年事已高,仍热爱工作,热爱病人,乐于培养后生,希望为医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才华和毕生精力。 文化传承
1.1)精通 2)照明 3)差错 4)代指药钱
2.举例的手法,讲述了医生应当有医德,对待病人要严谨认真,有责任心。

30


13 植树的牧羊人 夯实基础 1.C 2.B
3.(1创根问底(2)不毛之地(3)慷慨无私(4)沉默寡言 4.D 研习文本 一、整体把握
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赞扬了牧羊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2.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4.(1动作描写,表现了牧羊人工作时的心无旁骛,说明他是一个极其认真、一丝不苟的人。(2比喻修辞,作者用“不毛之地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寓意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丰饶。 二、片段研读
31
1.“我”再见牧羊人时的所见所闻。
2.(1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那个曾经被废弃的荒凉的村庄现在已经是满目绿色的景象了。(2这个句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喻为“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顽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的歌颂赞美之情。 3.“这”指在曾经干旱的地方看到了溪水,“奇迹”指牧羊人长年累月地植树,改变 了这里原来很差的生态环境,使干旱荒凉的地方变成了郁郁葱葱、富饶丰美、充满生机的地方。
4.示例:选段提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是由人挑起的,产生的影响是毁灭性的,但是还有像这位默默植树的牧羊人一样的人,像拯救世界的上帝一样在改变世界,为世界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 拓展阅读 1. chuāi
2.不矛盾。“广阔”写出看山老爹眼里、心中装着整个绿色的山林;“窄小”写出看山老爹的生活只有绿色,绿色是他的一切,没有其他杂念。这看似矛盾的词语,实际上是强调看山老爹对这片山林的热爱。
3.无量的绿色无量的财富。
32
4.示例:看山老爹是生活在最底层的最平凡的人,他一辈子热爱山林,植树造林, 他坚忍不拔,哪怕吃再多苦受再多累也不放弃,他最终为后人留下了一座绿色宝库, 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文化传承
1.本诗描写了庭前优美的自然风景。反映了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
2.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 “送”进门来。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从而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之情。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夯实基础 1.B 2.B
3.母鹰磨炼小鹰,是培养小鹰独立生存的能力。由此可见,孩子们的父母也要培养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以适应当代社会竞争的需要。 研习文本 一、整体把握
1.标题有两层含义:在那次“我”感到难以走下悬崖时,在父亲的指引下“走一步, 再走一步”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悬崖;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挫折时,把大困难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33
2.交代自己身体情况不佳,是为了埋伏笔,说明为什么5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 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还吓得要死。
3.上去把孩子抱下来的办法也可以,但是这种办法只能使孩子脱险,对于孩子自 己应付困难能力的培养却毫无用处。所以本文父亲的做法更好些,它能让孩子自己体验用自信战胜困难的感觉,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己应付困难的能力。 二、片段研读
1.这是景物描写。烘托了我无助孤独,极度恐惧的心理。
2.第一次:心中恐惧,害怕会掉下去摔死。第二次:既有历险的余悸,又有脱险的激动和喜悦。
3.“我”下山时情绪从“大哭”到“怒吼”,再到“照做”最后是“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这从侧面表现了父亲的引导给“我”心理上带来的巨大力量,说明父亲教育方法的恰当。 拓展阅读
1.按图索骥:文中指让“儿子”按母亲的指点去看病。
2.准确地表现出“我”经过一番激烈的心理斗争后,狠下决心,“儿子”独自到医院看病的情形。
3.⑴在磨炼“儿子”的过程中,“我”的勇气和信心得到增强,教育“儿子”的方法得以改进,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
34
(2理解: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长辈预先指明的方向,传授的经验、方,对我们是很有帮助的。益处:长辈的教导让我们少走弯路,解决困难的办法更多。 文化传承
1.诗的前两句中,前一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后一句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的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2.诗的后两句是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是肤浅的,要明白一件事,必须亲自去实践。

15 诫子书 夯实基础
1.fú bó yín suì lú 2.C 3.A
4.(1不学习就无法使才干得到增长,没有意志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2放纵懈怠就无法振作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研习文本 一、整体把握
35
1.目的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现出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2.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而“修身、 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3.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4.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二、片段研读
1.⑴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⑵明确,确定 ⑶振奋 ⑷轻薄 2.(1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2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D 拓展阅读
1.A 拜访 B 计谋 C 出使 D
2.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 3.⑴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出名显达。 (2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
36
4.①出使东吴,结成孙刘联盟。②赤壁之战取胜,平定江南。③西取益州,并治理成功。 文化传承
1.报国无门,功业无成。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 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2.写诸葛亮的典故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一个反问句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的悲哀,又可以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16 夯实基础
1. sè ling 2.D 3.C 4.C 研习文本 一、整体把握
1.第一只: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暗示了它“死亡”的必然之势。第二只: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跑到街 ,在那里晒太阳。”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暗示 了它的亡失。
37
2.是出于对弱小生命的关爱。
3.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养猫固然快乐,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了很久不想养猫的想法。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及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所以才有了永不养猫的想法。
4.要平等地对待生命。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会有很多与其他小生命共同相处的时候,我们要平等地对待它们,尊重它们,关爱它们。在遇到问题时,首先应当冷静下来,根据事实做判断,不要主观臆断,妄下断语,更不能依据自己的好恶盲目行事, 心存偏见,以致伤害无辜。 二、片段研读
1.我冤枉第三只猫吃了芙蓉鸟,留下了深深的悔恨。
2.不能。表示猜测,因为判定猫吃了鸟只是我的主观臆断。这为下文冤枉猫做铺垫。我武断地冤枉了第三只猫,使之含冤死去。 3.用强烈的语气来表现“我”的悔恨和自责之情。
4.因为“我”冤苦了这只不能辩诉的动物,内心充满了内疚和自责。 拓展阅读
1.①“黄绿的眼”形容柳条上绽出的淡黄色的嫩芽。②“融融洽洽”形容和睦快乐的样子。
38
2.这句话运用拟人手法,从柳枝的质地、色彩、情态人手,突出了初春柳树嫩、鲜、 亮、柔的特点。
3.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家乡的小燕子,表现对家乡小燕子的喜爱,而寄托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这样写是更好地为了燕子的出场提供绝美的背景,在这种背景的映衬下更能展现出它们的美丽可爱,这样既能丰富文章的内容,又更好凸显了其形象,更有利于表情达意。 文化传承
1.B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环境过分安逸,人的斗志就会被消磨。

17 动物笑谈 夯实基础 1.D 2.B 3.C 研习文本 一、整体把握
1.本文讲述了“我”与小凫和“我”和黄冠大鹦鹉的趣事,既有作者与它们相处的荒诞经历,又有小凫的可爱和大鹦鹉的“恶作剧”。
39
2.①一个有着一大把胡子的大男人,在草地上爬着,学着鸭子的叫声。②写出了不明原委的人容易把“我”的行为视为怪诞或发疯的原因。同时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作者的行为总是令人发笑,增强了文章幽默风趣的效果。反复写这个场景可见 “我”是反复做实验,可以看出“我”对科学工作的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3.1)“弯”“蹒跚”“抓”等动词,写出了父亲对“可可”的恶作剧的愤怒之情和他的可笑之状。(2)“咬住” “飞” “打开”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可可”叼着毛线飞的情景。 二、片段研读
1.作者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为了“探求真理”,不惜放下人类“高贵身段”,与动物们打成一片。
2.小鸭子对母亲的需索不休,“我”不但得蹲在地上爬行,还得不停地嘎嘎地叫。 “我”这样做表现了科学工作者研究时专注忘我的精神。
3.作者用诙谐调侃的语气,写出了做水鸭子母亲的不易,流露出作者对动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拓展阅读
1.①“我”喜欢鸟、爱护鸟,我”儿子逮鸟;②“我”思念鸟,我儿子”对鸟不再来无所谓。
40
2.从尖嘴猴腮的鸟儿那上蹿下跳的调皮劲儿看,很像我那精力过剩的儿子;大胖鸟给我的印象极好,叫声柔和,仪态端庄,吃相也颇有教养,在我们人类圈中,这叫淑女形象。
3.承上启下。“什么事情”指代前面喂养两只鸟的事情;都有个结束”指下面鸟儿不见踪影了。 4.呼唤人世间的温情和关爱。 文化传承
1.;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用鸟叫的声音来衬托出山涧的幽静。 2.①写出了诗人闲适、安逸的情趣;②诗人的心境与环境和谐统一,营造了静谧的氛围。 18 夯实基础 1.D 2.C
3.(1①副词,通“只”,仅。②动词,停止。 2①名词,神情。②动词,打算。 3)①动词,攻击。②名词,敌方,敌人。 4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才。
41
5①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无实义。②凑足音节,无实义。③代词,狼。④助词,的。
4.(1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2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连劈几刀杀死了狼。 研习文本 一、整体把握
1.共三次,开始胆怯,靠投骨免除狼的进攻;然后看到狼贪婪无厌,决心斗争;最后机智观察,识破狼的狡猾企图,坚决杀死狼。 2.:凶狠狡诈,贪婪,愚蠢。屠夫:勇敢果断,机智,细心。 3.开始屠户很害怕,存有侥幸心理,给狼扔了两块骨头但未能阻止狼的追赶;后来 屠户镇定下来,丟掉幻想准备抵抗,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拿起屠刀;最后屠户坚定决 心,勇敢斗争,跳起来,连砍几刀杀死了一只狼,又砍断了另一只狼的后腿并杀死了它。 4.丟掉幻想,树立了与狼搏斗的决心。占据有利地势,抓住有利时机,突然行动,凭勇敢与机智,果断杀狼。 二、片段研读
1.:仅,只 :一起 :像狗似的 :突然 2.A 3.D
4.对于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妥协退让,否则,就没有出路。 拓展阅读
42
1.1)距离 2)神情 3)转头看 4)故意 2.A
3.(1另一个牧童又在另一棵树上扭着另一只小狼的脚和耳朵令它急急地哀嚎。
(2牧童爬下树一看,大狼已经断了气。
4.参考答案: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文化传承
1.是“疾”“轻”两字。“疾”字写出了鹰眼捕捉猎物时的敏锐;“轻”写马蹄少了羁绊,显得轻快,更有利于追逐猎物,同时也暗示了狩猎者的轻松惬意的心情。
2.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19 皇帝的新装 夯实基础
1.D 2.B 3.C 4.D 研习文本 一、整体把握
43
1.皇帝:昏庸愚蠢、虚伪卑鄙。骗子:狡猾贪婪。大臣及官员:自私虚伪、阿谀奉承。小孩子:天真烂漫、无私无畏。
2.文章开头写皇帝喜爱穿新衣时用了夸张的手法,为下文骗子愚弄皇帝埋下伏笔。
3.他们什么都没用看见。老大臣、官员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皇帝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否认自己的愚蠢和不称职。
4.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讲出真相: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这句话既天真又大胆,既率直又肯定,符合孩子的身份,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告诉我们应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二、片段研读
1.这些自认为“高贵”的骑士们,实际上是最虚伪、愚蠢的人,作者故意用这样一 个词,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嘲讽。
2.写出内臣们郑重其事的可笑之举。越写得郑重其事,越体现出内臣们的虚伪可笑。
3.用感叹句突出众人对皇帝新装的极尽赞美,反映众人的虚伪。 4.皇帝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他不能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其实愚蠢和不称职,只好硬撑住,“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正是为了掩盖他内心的恐慌。 拓展阅读
1.外出旅行的裁缝和金匠从矮人那里意外地得到一笔财富,金匠因贪婪而痛苦一生。
44
2.金匠:贪婪 裁缝:善良
3.只有这样,才会让金匠的后悔更符合情理。
4.不能,如果去掉,体现不了金匠的贪心,达不到童话教育人的目的。 文化传承
1.运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熟语说就是挂羊头卖狗肉。 2.上行则下效;要想纠正某种不正之风,上级的以身作则比法律制止更有效。

20 天上的街市 夯实基础
1.piāo miǎo zhēn xián 2.B 3.C 4.A 研习文本 一、整体把握
1.由街灯联想到明星,由明星联想到街市,再想象街市上的物品和牛郎织女的生活。
45
2.用绝对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3.天上的街市是美丽、富庶和繁华的,表现对理想的追求,并以此反衬人间社会的黑暗,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4.因为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分隔两地,缺少幸福的,而改编后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是自由、幸福和美满的,这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的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 二、片段研读
1.抓住了街灯和明星都是点状发光物体的共同特征进行比喻。 2.天上的街市是美丽、富庶和繁华的,表现对理想的追求,并以此反衬人间社会暗,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3.D
4.⑴不能,“点” 说明有人点灯,暗示天上的街市有幸福的人们在生活。
(2不应该改动。因为诗中是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 好,所以用“朵”字更形象生动。 拓展阅读
1.啊,我年青的女郎!间隔反复,增强抒情气势。诗人把革命风潮中的祖国比喻成为年青的女郎。
2.向祖国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和愿意报效祖国的诚挚愿望。 3.诗人将自己比作了炉中煤。流露出诗人喜悦、高兴的情感,因为自己终于有报效祖国的机会了。
46
4.结构上的作用是前后呼应,表达了“我”炽热、强烈、真挚的思念之情和报效祖国的愿望。 文化传承
1.“卧看”二字写出了宫女对牛郎织女的向往,即对爱情自由生活的向往。牛郎织女是中国坚贞不渝爱情的象征。他们虽银汉相隔,仍有一年一度的相会机会,而自己却深闭宫中,流年似水。 2.首句写宫女凄凉的生活环境,第二句写宫女生活的寂寞和百无聊赖,第三句写阴冷的“天阶”和“凉如水”的“夜色”。都为衬托出宫女内心的悲凉。

21 女娲造人 夯实基础 1.C 2.C 3.B 研习文本 一、整体把握
1.“神性”表现在:一天变化七十次、揉黄泥造人、挥洒泥浆造人等等。“人性”体现 在像“人”一样的心理、情感、活动等,具体表现在:寂寞孤独、自豪欣慰、忙碌疲倦、心里有“爱”的情感等等。
47
2.不能删掉。因为这一自然段写的是女娲造人的大背景:在天地分开以后,由于 没有人类而显得荒凉寂寞,为下文女娲造人做铺垫。 3.女娲神通广大,勤劳,聪明,有创造力,富有母爱等。 二、片段研读
1.景物描写,表现出女娲造人工作的辛苦。
2.“这样”指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 3.不好,“绝妙”表示方法巧妙到了极点,而“奇妙”表示方法新奇,给人新颖的感觉,在文中,“绝妙”更适合。 拓展阅读
1.天是水神共工弄破的。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仗,水神共工被打败。他又羞又恼,觉得再也没脸面活在世间了,一头撞向不周山,从而把天给撞破。
2.①挑石熔炼成液体,补天上的窟窿。②杀了一只乌龟,斩下它四只脚,竖立在地的四方③杀了鼓动洪水的凶恶黑龙,又赶走了各种恶禽猛兽。④把河边的苇草烧成灰,堆积起来,堙塞住滔天的洪水。 3.这部分内容是写女娲不仅希望孩子们的生活平安,还希望充满着快乐与温暖,这就从另一个方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女娲对孩子们的爱,也就使女娲的形象更加的完整。
4.《女娲补天》表现了一种与天地抗争,心怀苍生,智慧辛劳的精神与气魄。 文化传承
48
1.第一句描绘了深闭昏沉的屋内场景,第二句描绘了一夜星空变化的景象。表现出嫦娥彻夜难眠的清冷寂寞的处境。 2.是直抒胸臆。抒发嫦娥的孤独、悔恨的情感。

22 寓言四则 夯实基础
1.C 2.C 3.D 4.A 研习文本 一、整体把握
1.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价格不高,心中十分满意,而又笑问赫拉雕像的价格,这一“笑”充分展示了他的骄傲心理。 2.蚊子能战胜狮子,是因为它善于审时度势,以己之长,攻敌之短。输给蜘蛛则 是因为在战胜狮子后,得意忘形,自投罗网。 3.关键一词是“人”。因为“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丁家本意是(打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话语传出后转变为“得到一人”。 4.寓言中那位好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 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二、片段研读
49
1.:告知,开导。 中伤:伤害。 :你。 :同“释”,消除,解除。 2.B
3.(1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2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4.其人舍然大喜,是杞人不再担心天塌下来了。而晓之者喜的是杞人不再有担忧了。 拓展阅读
1.:耽心、忧虑; :拔;谓:告诉; :文言人称代词,我; :赶去;槁:枯槁,枯死 2.D
3.①今天我累死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②他的儿子赶去一看,禾苗已经干枯了。
4.此则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文化传承
1.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 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50
2.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来表达哲理,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人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西游记导读》 读后探究
1.《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神话小说,取材于民间流传的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它运用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语言,塑造神通广大,敢于反抗的孙悟空的形象,反映了民众要求挣脱人身束缚,追求自由的愿望。
2.孙悟空: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封建权威的叛逆精神,见义勇为,打抱不平,不畏强权。
猪八戒:性格温和,憨厚单纯,力气大,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爱贪图女色,自私自利,好进谗言。
沙僧:憨厚,忠心耿耿,不象孙悟空那么叛逆,也不象猪八戒那样花痴不改,正直无私,任劳任怨,从不左顾右盼,谨守佛门戒律。 唐僧:处处以慈悲为怀,悲天悯人、顽固、胸怀天下,惠及黎民百姓,为了求取真经而不惜远行,并在所到之处宣扬佛法和亲民敬君思想。
51
3.示例:铁扇公主因为与孙悟空有仇,不但不愿借扇,还想加害悟空,可以看出她的重亲情,同时也显示出她胸襟狭隘。

5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a595f24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17.html

《七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