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知识点(鲁教版)

发布时间:2018-06-27 04:53: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物理初三上下复习提纲

(山东科学版)

课本目录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走进物理

第二章 声现象

第三章 光现象

第四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五章 质量与密度

八年级下册

第六章 力和运动

第七章 压强

第八章 浮力

第九章 简单的机械、

第一十章 机械能及其转化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走进物理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1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3单位换算

1 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1μm=103n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

A、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 mm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D、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可以用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

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估算被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量程、分度值的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读值单位组成)。

7、误差:①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②产生原因:测量仪器、测量方法。

③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④误差与错误区别: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四、时间的测量:

1、单位:国际单位:秒(S) 常用单位:时(h) 分(min)

2、测量时间的具: 古代:日晷、沙漏、脉搏等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章《物体的运动》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分三种情况:乙汽车没动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 乙汽车向西运动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机械运动

1、 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路程长则运动快

比较相同路程通过所用的时间,所用时间短则运动快

Ⅰ、速度: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word/media/image2.gifword/media/image3.gif公式:vsvt t

单位:国际单位m/s 常用单位km/h ,换算:1m/s=3.6km/h

速度图象:见图一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word/media/image4.gif

Ⅱ、 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Ⅲ、变速运动: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word/media/image5.gif平均速度:v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均速度的测量:word/media/image6.gif

原理:vword/media/image3.gif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v1v2 v2>v>v1

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 ,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

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某次中长跑测验中,小明同学跑1000m小红同学跑800m,测出他两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分别是四分十秒和三分二十秒,请设计记录表格,并将他们跑步的路程时间平均速度记录在表格中。

解:表格设计如下:

第二章《声现象》

1、定义: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间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声的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例: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面对面交谈,需要靠无线电,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不能传声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声的传播速度:V气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常温(15)下,钢铁(固体)中的声速约为5200m/s,液体中的声速约为1500m/s

空气中约340m/s,25时约346m/s声在不同温度下的传播速度:V高>V低(指温度)。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回声:(1)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2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3)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运

5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噪音是物体做不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6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7、响度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8、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9、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10、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11、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12、声的利用: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13、声间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第三章《光现象》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传播速度也由介质决定光的传播速度:V真空。

例如:光通过镜片,镜片就是介质;光进入水里,水就是介质。

光在水中的速度:2.25×108m/s,光在玻璃中的速度:2.0×108m/s ,光在冰中的速度:2.3×108m/s ,光在空气中的速度:3.0×108m/s (真空是2.998×108m/s ,空气中是2.99×108m/s)光在酒精中的速度:2.2×108m/s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练习:☆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远处驶来的帆船,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身

4.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5.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6.分类:⑴镜面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条件:反射面平滑。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⑵漫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7、光的反射作用⑴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

 1.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2.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在焦点(F)

3.凸透镜焦距越短,会聚作用越强(光线通过后偏折得厉害)。

同种材料制成的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短。

4.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5.测焦距:

(1)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

(2)调节凸透镜与纸屏的位置,直到纸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点。

(3)用刻度尺测出透镜中心到光点的距离即为焦距。

二、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暗箱中的胶卷相当于光屏.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它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当物距稍大于焦距时,它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放大镜本身就是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当被观察的物体在其焦距以内时,它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和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凸透镜成虚像时,物体和虚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3.平面镜成像与凸透镜所成的虚像有何异同:

不同点:平面镜是通过光的反射成等大的虚像;凸透镜是通过光的折射成放大的虚像。

同点:都是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组成,都不能用光屏来承接。而且都是正立的。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的原因有:蜡烛在焦点以内;烛焰在焦点上;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实倒虚正。

物距等于像距( u = v = 2f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照相机:物距大于像距( u > 2f f < v <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物距小于像距( f< u < 2f v > 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 u < 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u2f是实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成实像时: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2.近视眼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因此应该利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凹透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3.远视眼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来自远处一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达到视网膜了。因此,应该利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凸透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4.透镜焦度用ф表示,f表示焦距,则ф1/f

眼镜片的度数Tф ×100

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5.取一副老花镜,测定它的两个镜片的度数。

 器材:一个白纸屏、一把刻度尺、一副老花镜

 步骤:(1)将两个镜片分别正对着太阳光

 (2)调节凸透镜的位置,直到纸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的光点

 (3)用刻度尺分别测出镜片到光点的距离ff

(4)用公式算出镜片的度数.T ×100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是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显微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稍大。)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一(缩小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望远镜物镜焦距较长,目镜焦距较短。)

 3.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简述测焦距的三种方法(近似值)

办法一: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使另一侧有一个很小很亮的光点,量出光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焦距;

 办法二:把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透过放大镜看书本上的字,当字很模糊不清时,量出字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焦距;

 办法三:利用凸透镜成像,当光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像时,量出物到凸透镜的距离,再除以2即为焦距。

简述区别凸透镜与凹透镜的几种方法

方法一:看外观,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否则是凹透镜。

方法二:对着课本上的字看,能把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否则属于凹透镜。

方法三:正对太阳光,能会聚太阳光的透镜是凸透镜,否则是凹透镜。

 方法四:能使蜡烛在光屏上成倒立的实像的透镜是凸透镜。

方法五:让一个远视眼透过镜片去看近处的物体,能看清楚的是凸透镜。

⑴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①像、物大小相等。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作用:成像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凹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凹面镜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凹面镜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凸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凸面镜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凸面镜应用:汽车后视镜。

练习:☆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高度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章质量与密度

一、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单位国际单位kg

常用单位:克(g)、毫克 (mg)、吨(t)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 150g一头大象约 6t一只鸡约2kg

质量的理解: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 V正比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3、单位的换算关系: 1kg=103g 1mg=10-3g=10-6kg 1t=103kg

4、测量工具:天平 

5、天平的调节: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2)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上

3)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4)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

5)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从大到小试加砝码,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6)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值。(称物体,先估计,左物右码方便自己。增减砝码用镊子,移动游码平高低。)

5、测量方法

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word/media/image7.gif

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平台上, 游码归零, 横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 横梁平衡.具体如下: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1)被称物体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即量程) 2)用镊子加减砝码,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弄湿、弄脏砝码。3)潮湿物体或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盘中。天平在使用过程中读数偏差问题

1读数大于物体实际质量的

1、游码忘记调零,但横梁是平衡的,就直接对物体称量

2、调节好天平后,测量时,物体与砝码的位置互相放错了

3、调节好天平后,所用的砝码有破损

2读数小于物体实际质量的

1、调节好天平后,所用的砝码生锈了

2、调节好天平后,所用的砝码上沾有灰尘,或者有小水珠

二、密度

符号:ρ

1、物理意义:密度是表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不同物质,比值不同的性质的物理量.

2、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3、公式:

word/media/image2.gifword/media/image2.gifρ= V m=ρV

4单位:国际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这两个单位比较:g/cm3单位大。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

5、常见物质的密度值:

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6、性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 属性 , 同种物质, 密度值 一定 ,不同的物质密度值

一般不同 .物质的密度值是由 物质本身 决定, 跟 质量、体积、形状、位置无关.

7、应用:(1)据m = ρv 可求物体的质量。

(2)可鉴别物质。(可以用比较质量、体积、密度等三种方法)

(3)可据v = m /ρ求物体的体积。

8、理解密度公式word/media/image8.gif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 V正比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5、图象:图所示:ρ>ρword/media/image9.gif

6、测体积——量筒(量杯)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

“看”:单位:毫升(ml=厘米3( cm3 ) 量程、分度值。word/media/image10.gif

“放”:放在水平台上 图二

“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三、常规法测物体的密度

1、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步骤中:器材:天平、砝码、量筒、烧杯、盐水

A.往烧杯倒入适量的盐水,用天平测出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B、把烧杯中的一半的盐水倒入量筒中,用天平测出杯和剩下盐水的质量为m2

C.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D.用公式ρ=m/V求出盐水的密度

ρ

2、测量石块密度的实验步骤中

器材:天平、砝码、量筒、水、石块、细线

A.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为m

B、往量筒里倒入适量的水,记住此时读数为V1

C、让石块完全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V2

D、用公式ρ=m/V求出盐水的密度

ρ=

3、测定密度小于水的一大块石蜡的密度。

器材:小天平、砝码、量筒、水、金属块、细线。(也可以用大头针)
A、用量筒测出石蜡的质量为m
B、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让金属块浸没在水中,记下体积为V1
C、把金属块与石蜡用细线捆绑在一起,完全浸没在水中,用量筒测出
总体积为V2
D、被测石蜡的密度

ρ

4、测量牛奶的密度

5、器材:天平、空瓶、水、牛奶

A.用天平测出空瓶的质量为m0

B、往空瓶倒满水,用天平测出瓶和水的总质量m1

C、把水全部倒掉,再把牛奶装满空瓶,用天平测出瓶和牛奶的质量为m2

D.用公式ρ=m/V求出

牛奶的密度ρ

5、判断球体是否空心的方法

①:用物体质量÷物体体积,将计算出的平均密度和材料的密度相比较,相同是实心,不相同是空心

②:用材料的密度×物体的体积,将计算出的实心球的质量和物体的质量比较,相同是实心,不相同是空心

③:用物体的质量÷材料的密度,将计算出的实心球的体积和物体的体积比较,相同是实心,不相同是空心

四、

五、密度与社会生活

1、密度与温度:温度能改变物质的密度,一般物体都是在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即:热胀冷缩,水在4以下是热缩冷胀),密度变小。

2、密度与物质鉴别: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通过测量物质的密度可以鉴别物质。

八年级下册

一、
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示意图:①确定作用点,②作用点一定位于受力物体上;③从作用点开始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④标出力的大小。
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N/kg。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压强
固体压强

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力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单位:牛(N)。
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压强大小表示,跟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压强单位:牛/2;专门名称:帕斯卡(Pa
公式:F=PS S:受力面积,两物体接触的公共部分;单位:米】
改变压强大小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液体压强:【测量液体内部压强:使用液体压强计(U型管压强计)。】
产生原因:由于液体有重力,对容器底产生压强;由于液体流动性,对器壁产生压强。
规律: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大的,压强也大 [深度h,液面到液体某点的竖直高度。]
公式:P=ρgh 高度单位:m密度单位:kg/m3 g=9.8N/kg
大气压强:大气受到重力作用产生压强,证明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是托里拆利(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管倾斜后,水银柱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1个标准大气压=76cm水银柱高=1.013×105Pa10.34米水柱高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水银气压计、盒式气压计)。
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小,即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沸点也降低。
第八章浮力

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即浮力。

3计算浮力方法:

①称量法:F= GF(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②压力差法:F= F向上 F向下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求浮力)

③漂浮、悬浮时,F=G (二力平衡求浮力;)

F=GF=ρVg(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或体积时常用)

⑤根据浮沉条件比较浮力(知道物体质量时常用)

4物体的浮沉条件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浮沉条件示意图。word/media/image14.gif

word/media/image15.gifword/media/image16.gif

下沉悬浮上浮漂浮

浮沉条件:(1)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且 ρ(2)当物体悬浮时:F浮=G物且 ρ
(3)当物体上浮时:F>G物且 ρ(4)当物体下沉时:F物且 ρ

(3)、说明:

①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ρ

分析:F= G则:ρVg =ρVgword/media/image17.gif

ρ= VV)·ρ= 2 3ρ

③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 F= G

不同:悬浮ρ =ρV=V

漂浮ρ<ρV

④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G或比较ρ与ρ

⑤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中重力为G,浸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示数为F则物体密度为:ρ= Gρ/ (G-F)

⑥冰或冰中含有木块、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不变,冰中含有铁块、石块等密大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下降

5、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 G =ρVg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6漂浮问题“五规律”:(历年中考频率较高,)

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所受浮力相同;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规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7、浮力的利用:

(1)、轮船:

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单位 t 由排水量m 可计算出:排开液体的体积V= ;排开液体的重力G = m g 轮船受到的浮力F= m g 船和货物共重G=m g word/media/image18.gif

(2)、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3)、气球和飞艇:

工作原理: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为飞艇。

(4)、密度计:

原理: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来进行工作。

构造:下面的铝粒能使密度计直立在液体中

刻度: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

8、浮力计算题方法总结

(1)、确定研究对象,认准要研究的物体。

(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看是否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3)、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出等式(一般考虑平衡条件)。

浮力及产生原因: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原因:液体对物体的上、下压力差。
第九章简单的机械、

一、杠杆

1、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如:鱼杆、铁锹。

2、 word/media/image19.gif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1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2表示。

说明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画力臂方法

⑴找支点O;⑵画力的作用线(虚线);⑶画力臂(虚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⑷标力臂(大括号)。

3、 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 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2 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3 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F1l1=F2l2也可写成:F1 /F2=l2 /l1

解题指导:分析解决有关杠杆平衡条件问题,必须要画出杠杆示意图;弄清受力与方向和力臂大小;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确定如何使用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如:杠杆转动时施加的动力如何变化,沿什么方向施力最小等。)

解决杠杆平衡时动力最小问题:此类问题中阻力×阻力臂为一定值,要使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大,要使动力臂最大需要做到①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②动力方向应该是过该点且和该连线垂直的方向。

4、应用:

说明:应根据实际来选择杠杆,当需要较大的力才能解决问题时,应选择省力杠杆,当为了使用方便,省距离时,应选费力杠杆word/media/image20.gifword/media/image21.gif

二、滑轮

1、 定滑轮:(图三)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重物移动word/media/image10.gif

的距离SG(或速度vG)

动滑轮:(图四)

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 1 2G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 1 2(G+G)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v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vG)word/media/image22.gifword/media/image22.gif

2、 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 1 n 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1 n (G+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vF)=n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vG)word/media/image23.gifword/media/image22.gif

④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n=(G+G) / F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三、功:

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某同学踢足球,球离脚后飞出10m远,足球飞出10m的过程中人不做功。(原因是足球靠惯性飞出)。

3、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W=FS

4、功的单位:焦耳,1J= 1N·m。 把一个鸡蛋举高1m ,做的功大约是0.5 J 。

5、应用功的公式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 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③ 功的单位“焦”(牛·米 = 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四、功率

1、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word/media/image24.gif

3、公式: Fv

4、单位:国际单位: W 常用单位 kW

换算:1kW=103W 1mW=106 W

某小轿车功率66kW,它表示:小轿车1s 内做功66000J

5、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区别:

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即所做的总功中有多大比例的有用功。

、功的原理

1、内容: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说明: (请注意理想情况功的原理可以如何表述?)

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FS)= 直接用手对重物所做的功(Gh)

3、应用:斜面

①理想斜面:斜面光滑

②理想斜面遵从功的原理;

③理想斜面公式:Fl=Gh 其中:F:沿斜面方向的推力;l:斜面长;G:物重;h:斜面高度。

如果斜面与物体间的摩擦为f ,则:Fl=fl+Gh;这样F做功就大于直接对物体做功Gh。

机械效率

1、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W=ηW

斜面:W有用= Gh

2、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 W-W有用=G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

斜面:W=f L

3、总功: 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W有用+W=FS= W有用/η

斜面:W= fL+Gh=FL

4、机械效率:① 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word/media/image25.gif

② 公式:

斜 面:

定滑轮:

动滑轮:

滑轮组

③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通常用 百分数 表示。某滑轮机械效率为60%表 示有用功占总功的60% 。

④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5、机械效率的测量:word/media/image26.gif

① 原 理:

②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③器 材: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外还需 刻度尺、弹簧测力计。

④步骤:必须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目的:保证测力计示数大小不变。

⑤结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A动滑轮越重,个数越多则额外功相对就多。

B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

C 摩擦,若各种摩擦越大做的额外功就多。

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

机械能

(一)、动能和势能

1、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

理解:①能量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能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

②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如:山上静止的石头具有能量,但它没有做功。也不一定要做功。

2、知识结构:

word/media/image27.gif

3、探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速度有关。

设计了如下两种实验方案:

A.让同一辆小车分别从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与放在水平面上的木块相碰,比较木块在水平面上移动的距离(如图1甲所示)

B.让不同质量的小车分别从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与放在水平面上的木块相碰。比较木块在水平面上移动的距离(如图1乙所示)

上述两种实验方案中:

1A方案是为了探究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若木块被撞后移动的距离越远.说明小车对木块的推力做功越多,小车撞击木块时的动能越大。

2)小明想用B方案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该方案不合理。理由:没有控制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

怎样研究物体具有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关系?要研究动能跟质量的关系,就要改变质量,同时控制速度不变;要研究动能跟速度的关系,就要改变速度,同时控制质量不变。以上两个关系研究好了,动能与质量、速度的关系也就出来了。这里就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1)让同一辆小车分别从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目的是让小车进入水平面时有不同的速度,高度越高,速度越大。所以A方案是为了探究动能大小与物体速度的关系。小车撞击木块,就给木块一个作用力,木块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一段距离,小车就对木块做了功,这表明小车具有能。木块被撞后移动的距离越远,说明小车对木块的推力做的功越多,也就表明小车撞击木块时的动能越大。

2)让不同质量的小车分别从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这样小车的质量不同,进入水平面时的速度也不同,有两个变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没法进行研究。

二、探究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

小明利用装有细沙的盒子、小桌、砝码、木块等器材,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其过程如图2所示

 

(1)小明通过观察什么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大小,因为:能是物体具有的做功的本领,要判断重力势能的大小,就要看物体对小桌做功的大小,即小桌陷入沙中的深度。这里运用了转换法。

(2)分析比较甲、乙两图中的实验现象,可以看出是同一个砝码被举高的高度不同。因而得出的结论是: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3)观察图乙和图丙,是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被举高的高度相同。根据控制变量法,若要研究的问题是物理量与某一因素是否有关,则应只使该因素不同,而其他因素均应相同。因而探究的问题是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理解:①有动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②有势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③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

(二)、动能和势能的转化word/media/image30.gif

1、知识结构:

2、动能和重力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加速下降,则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②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减速上升,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动能与弹性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减小,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增大,则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②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增大,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减小,则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4、动能与势能转化问题的分析:

首先分析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决定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看动能和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如何变化。

⑵还要注意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和增大——如果除重力和弹力外没有其他外力做功(即:没有其他形式能量补充或没有能量损失),则动能势能转化过程中机械能不变。

⑶题中如果有“在光滑斜面上滑动”则“光滑”表示没有能量损失——机械能守恒;“斜面上匀速下滑”表示有能量损失——机械能不守恒。

(三)、水能和风能的利用word/media/image31.gif

1、 知识结构:

2、水电站的工作原理:利用高处的水落下时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水的一部分动能转移到水轮机,利用水轮机带动发电机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水电站修筑拦河大坝的目的是什么?大坝为什么要设计成上窄下宽?水电站修筑拦河大坝是为了提高水位,增大水的重力势能,水下落时能转化为更多的动能,通过发电机就能转化为更多的电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a697c60be23482fb4da4cee.html

《初三物理知识点(鲁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