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

发布时间:2020-05-25 08:12: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余华《活着》

作者余华的家人是做医生的,他小时候就随着父母的工作搬到医院旁边住,余华小时候经常在医院里完,夏天的时候到太平间里乘凉,见惯了那些血淋淋的场面和生离死别的场面,所以我想他的作品的风格应该是受到他的那些经历的影响的,譬如《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活着,我先是看完了小说中的《活着》,再去看了电影版的《活着》,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应该是小说中写得更沉重,让人感到悲凉,整个故事都是在写福贵这一生的悲惨,一个一个的亲人在自己的面前死亡,让苦以苦难的形式表现。电影版则的《活着》更是把当时那种社会的风气展现的淋漓尽致。

余华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余华的早期小说主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他小说中的生活是非常态、非理性的,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都置于非常态、非理性的现实生活之中。就像以《活着》的电影版或小说版来说,不管是小说版的还是电影版的《活着》,作家和导演都是在讲述人如何承受生命的苦难,讲述人是为了本身而活着。作者余华在前言也有说过:“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其实电影版和小说版在我看来差距其实挺大的。

小说《活着》主要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的,描写了主角“福贵”一生的命运起伏。从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一个封建地主家庭的纨绔子弟福贵,因为沉溺赌博输光了家产,生生地将老爹气死,已有身孕的妻子家珍也被丈人强行带回娘家。家道的败落倒似乎让他一下子长大,明白了肩上的责任。不得以,为了维持生活,他从赢走他家家产当了地主的龙二手里讨来五亩田地,与母亲、女儿一道劳动,过起了农民生活。一年后,妻子带着半岁的儿子回到他身边。在去帮媳妇买药的时候被抓去当兵,九死一生,历经波折,他终于回到了家里,一家人抱头痛哭,却得知母亲早已去世,而女儿凤霞也因为一场病变得又聋又哑。真个是物是人非啊。接着在土改运动中失去了儿子,而后来女儿又因为生孩子大出血,失血过多死亡,妻子瘦了刺激一病不起,撒手人寰。不久女婿和孙子也相继死亡,只剩下年迈的福贵一个人。而《活着》电影版比较注重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描写极深刻,虽然大部分是对小说的还原,但还是添加的其他的因素在里面。例如时代的标志,作为背景的大喇叭、大标语、大字报、大食堂、大炼钢铁、时代的政治符号更为突出。

个人认为《活着》小说与电影的区别:

小说《活着》中,福贵一家是生活在南方的农村,一生贫困,而电影《活着》福贵是生活在北方的小镇上,以皮影戏为生,虽然穷苦但不潦倒,生活还是过得下去。小说中描写福贵被抓去当兵的情景是要去城里请大夫给娘看病,然后再队伍中认识的春生,而电影版的是福贵和春生是同一个皮影队的,在某次唱皮影时被拉去当兵了。小说描写了很多大跃进的生活景象,有一家人守夜炼铁,凤霞跟人抢一个地瓜,家珍托着重病去城里的父亲要一小袋米,凤霞被迫送人的场景等。 电影《活着》注重时代背景对个体生命的影响,小人物的命运在历史大潮中的不由自主;小说《活着》注重个体生命对命运的承受力和承受态度。两者都关涉生命、命运的话题,但前者着眼于社会历史层面;后者更关注人性层面。

看完电影版的《活着》,大家不难发现它的叙述方式是顺叙,直接按照时间的顺序来讲述主人公福贵悲惨的一生,而且影片中还采用了第一人称;而小说版的《活着》则是采用的倒叙方式,以第三者的方式讲述“我”到农村收集民歌,然后遇上福贵(小说是富贵),听福贵自述其一生的凄惨经历。顺叙和倒叙两种不同的叙述方式和叙述视角,使得电影和小说表现出来的文学风格是不同的。电影中更能让大家感到主人公凄怆悲凉,感同身受,不仅让我们看到福贵一家生活状况,还让我们直观他们生活的社会背景,电影版的《活着》因此也是沉重悲戚的。相比较而言,小说《活着》则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叙述,不考虑其他因素,平淡的感受福贵在种种苦难绝境中顽强生存的坚强意志,充分表达了 “活着”的韧性。小说的风格是平淡冷漠的,小说中的“我”只是插入的一个倾听者,冷漠淡然。

在余华小说中充满着悲凉、忧郁、苦闷的色彩,而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中这种悲惨氛围已经被淡化了,相反有一种淡淡温情的亮色在影片中出现。这种改变出现在几个方面:1.背景的变化。小说中的福贵一家生活在南方的农村,一生贫困;而电影中的福贵虽然生活不算富裕,但至少一日三餐不成问题。小说以一种冷色调一贯到底压抑、沉闷;张艺谋把审视人生的强光打在时代的社会背景之上作为背景的大喇叭、大标语、大字报、大炮、大食堂、大炼钢铁的符号更为突出。2.人物命运的改变。小说中福贵的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还有战友和其妻都死了,这样一个个不幸的事都发生在福贵身上,使他的命运更增悲剧性;而电影中福贵、家珍还有外孙都活着,结局至少还是团圆的。3.幽默因素的加入。小说是一贯到底的悲惨;而在电影中张艺谋增加了一些幽默的台词以及戏剧化的表现,影片中出现的皮影有趣的表演和唱腔,有庆看到有小孩欺负姐姐于是故意在面条中放大量的辣椒然后从小孩的头上倒下去等等这些镜头的出现,使影片变得轻松欢快,在苦难的夹缝中出现了丝丝欢快。

余华通过《活着》给读者讲述了一个经历众多苦难之后更加坚韧的生命,福贵老人在经历了一个个亲人离去之后变得豁达但麻木,我们能深切感受到这种没有理由、没有英雄、没有叛逆、甚至没有希望的坚韧和顽强,因此更能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

而在电影中,张艺谋更多地强调时代政治特征,政治因素的加入让一些细节让人感到滑稽可笑,所以影片更能引发的是观众对那个时代的反思。因此小说和电影所表达的主旨已经暗暗发生了变化。

余华的小说更接近历史事实,无论是从所涉及历史时间的广度和深度,还是从具体细节的安排和描写,小说都是基于中国的历史事实的。悲剧性,从各个人物悲惨的命运,到多处细节上对活着无奈的着力凸现,读完小说不禁让人悲从中来。

张艺谋的电影更接近生活,电影中日常生活情景的再现,活灵活现的人物表演,使人物更加清晰,更加直观化,一下子拉近了观众和故事的距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电影更富于喜剧效果,从音乐的音调和节奏,到情节安排的重而不沉,哀而不伤,到人物表演的力拔千斤,都体现了电影不同于小说一步步走向一个又一个的悲剧转而归于平淡的一面。

不管是小说版还是电影版的《活着》,都有其自身的艺术特点。人的思维不同,考虑和侧重的方向也自然不同。没有哪个更好,只能说都死人类自身思考的结果。相对我自己来说,我更偏向与小说版,尽管整个看下来都是很虐心,很让人压抑,但是最后福贵还是一个人撑了下来,虽然看过那么多的亲人一个一个的离自己而去但他依然坚定的选择活着,即使将来的日子只有自己一个人过,但他也没有放弃生的希望,就像福贵的娘说的那样:“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所以福贵依然活着。

看完《活着》我觉得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一样,应该说我们更幸运,我们遇到的事情对于福贵而言只是一点点小波折。所以生活中尽管有很多的不如意,尽管我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我们也不能轻易的放弃自己,不如意的事情总会过去,总会随着时间慢慢的淡去,因此我们不必为此一生耿耿于怀,我们要坚定、坚强、勇敢的活下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ad910d4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a2.html

《《余华活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