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藏族丧葬习俗

发布时间:2011-12-19 10:20: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藏族丧葬文化



  藏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受到历史、地理与宗教的交互作用,藏族的丧葬仪式逐渐发生变化,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具高原特色的丧葬文化。从文献史料和考古遗存看,其丧葬形式有火葬、石葬、墓葬、天葬、塔葬、灵葬(灵塔葬)以及树葬、水葬等。  

一、火葬

  历史上,火葬是藏族人对最敬重的人使用的葬法。藏才旦、格桑本所著的《天葬———藏族丧葬文化》中讲道:“藏传佛教佛僧大德们仿效佛祖及印度火化的丧俗,纷纷执意火化,把火葬清高化、神秘化,成为表现一种社会等级的葬俗,随之又有附庸风雅、自视高贵的王公贵族、土官头人大批加入火葬之列,有意无意地排斥了平民阶层,使火葬变成了统治阶层的丧俗,成为上层人士的“专利”,平民只能望而却步,不敢加入。在有的地方,平民若实行火葬,则受到社会的非议和打击。 

  火葬也是佛教推崇的丧葬方式。然而,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兴盛,火葬非但没有成为藏族主要的丧葬方式,反而逐渐淡化并为其他丧葬仪式取代,其原因究竟是为何呢? 

  有的学者主张这是因为当时西藏缺乏木材所致,如焦治平、陈昌文认为:“虽然火葬最为佛教推崇,但实行火葬需要大量的木柴作燃料,这对缺乏木材的西藏大部分地区来讲,是一种代价高昂的丧俗。正是由于这一原因,火葬始终没能成为藏族的主要丧俗”。然而,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西藏通史———松石宝串》中讲道:“其他王统史籍的记载除了个别方面有出入外,主要的内容,如海水干涸、长出茂密的森林、上中下三部地方生活着的各类动物等,则基本相同。由此证明,藏族关于西藏地貌形成和变化的传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根据,不是神话和迷信。”另外,《西藏通史———松石宝串》中还引用了《贤者喜宴》中“众猴因食用果实而变成人,采集树叶当衣衫,如同野兽居森林,好像珞、门之人遍西藏”的记载。历史上,由于喜马拉雅山脉不断升高,导致西藏地区的气候发生变化,但西藏的东南部气候还是比较暖和,有田地、森林存在。因此,若说藏族的火葬习俗因木材短缺而改变,则颇令人怀疑。事实上,西藏的土地与人口的比率也能说明这一观点是不确切的。西藏素有“地大物博、人口稀少”之称,《西藏自治区概况》中写到:“西藏东南部林区是中国最大的林区之一。林地面积165, 789万公顷”。虽然这是现代的记述,但是从中可以看到历史上西藏的森林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在这样森林资源富饶的地区,怎么会因缺乏木材而改变自己神圣的丧葬习俗呢?况且我们已经谈到,火葬是藏族人对最敬重的人最先使用的葬法,因此更不可能因缺乏木材而改变。 

  那么火葬是什么时候开始淡出藏族丧葬史的?《新红史》中记载:“止贡赞普王心乱无缘,因与大臣洛昂战斗,逐被大臣所杀……政权逐被洛昂所夺……拉杰,此子成年惑杀死洛昂,继而往迎三兄,逐自波卧地区迎回恰墀,因登王位乃称其为布代贡杰。并建青昂达孜堡。”《汉藏史集》中记载:“虽在贡布色木布建立了第一个陵墓,但是没有安顿在此,这是建立陵墓之始”。《东嘎藏学大辞典》中也讲道:“藏族历史上传说止贡赞普王被大臣罗昂杀害之后有了尸体,此后才开始建立了陵墓。

  布代贡杰夺位之后,开始推行他的宗教观点,废除以前聂赤赞普时代的附体苯波,代之以止贡赞普的流苯。在丧葬仪式上,他既不实行属附体苯教的火葬,又不实行民间流行的石葬,而是实行墓葬,但赞普和贵族的墓地比普通老百姓的宏伟得多。正是因为藏王墓的建立,开始使墓葬的方式规范化、风尚化,逐渐形成了规模,从此以后火葬就逐渐走向衰弱,取而代之以墓葬,即所谓的土葬。 

二、石葬、墓葬 

  石葬是藏族最古老的丧葬法。最早藏族祖先把亲人的尸体放在荒山野地让野兽来吃,后来感到把尸体埋在地里比放弃在荒野好得多,如此一来石棺葬开始慢慢盛行。石棺墓是用石板、石块拼砌建造棺室的墓葬,藏族的石棺墓具有自己的特色,采取整块的石板砌筑成棺,每个壁是一块完整的石板,墓室没有底板石,直接建在坚硬的沙石上,墓口上封盖数量不等的盖板石。石葬在聂赤赞普时期就已经开始实行,这从地下挖掘的卡若遗址以及其他考古资料可以证明。霍巍在《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中讲道:“现有的考古资料充分证明,西藏石棺墓葬是西藏史前丧俗中最主要的丧俗。”考古研究发现,新石器时代藏族普遍实行石葬,如在藏族最早发祥之一的山南地区,其南部隆子、错那以及中部乃东等地发现了早期的石棺葬遗址;拉萨、日喀则、昌都、林芝也都发现了石棺墓。20世纪20年代在藏北高原和西藏中部,近年来在拉萨、昂仁、阿里等地,都发现了吐蕃政权建立之前的石丘墓葬。此外,《根敦群培著作》第三集中也提到“古代藏人死后尸体埋在地里,当时没有文字”。到了止贡赞普时期更加盛行,此后又出现了藏王墓的丧葬习俗。墓葬和石棺墓持续到后弘期。由此可见,石葬是藏族祖先很久以前就使用的一种丧葬习俗。墓葬主要是用于藏族王室家族,其规模宏伟,墓内的陪葬品也很多。史书《西藏王统记》中记载:“内罗网用珍宝满,殉葬华贵名声著”。有人把墓葬等同于土葬,这种看法是不确切的。事实上,在藏族的丧俗中,土葬一般用于埋葬那些得了麻风、炭疽、天花等传染病死去的人以及被刀砍死的人,是一种非主流的葬法。那么,墓葬、石葬习俗是怎样衰微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也有不同看法。陈立明、曹晓燕在《西藏民俗文化》中写到:“在土葬向天葬过渡期间,是多种丧俗并存,葬式无高下优劣之分;有的学者认为此间藏族曾普遍实行火葬,认为土葬与天葬之间的缺环应由火葬来衔接。藏族丧俗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变革和宗教信仰的改变,与佛教的传入和藏传佛教的形成密切相关。”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佛教传入西藏以后,墓葬、土葬开始瓦解。焦治平、陈昌文在《论地理和宗教在藏族丧葬风俗中的作用》中认为,由于藏族以畜牧为主、未形成入土为安的观念:“藏区多山的特点造成了可耕种农作物地区面积很小,加上海拔高造成的寒冷、低温,使这块土地无法提供人类需要的大量粮食,藏民族主要依靠畜牧业来维持生计,对土地的依赖性不强,从感情上疏远了土地,以土为本与土地相依为命的观念未能深深植入藏族人的心中,入土为安的意识从未成为藏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是土葬在869年的平民和奴隶起义后迅速崩溃的一大原因”。其实,对土地的依赖和利用早在布德贡杰时期就已经开始。《贤者喜宴》、《新红史》等书记载:“西藏七位智慧大臣之首是如来杰,智慧之事烧木制炭,从矿石提取金银铜铁,开垦荒地引导溪水,做犁轭把草场变农场,河水上造桥,耕种粮食从此而来”。从上述可以证明,藏族祖先早已把土地看成是维持生命的最宝贵之物。藏族祖先非常重视土地的利用,并与土地相依为命,因此把国王尸体进行墓葬、把百姓的尸体进行石葬(石棺葬)是有其合理性的。英国学者麦克唐纳所著的《旅藏二十年》中则认为是由于冬季严寒难以挖掘墓穴之故:“因藏地冬季极寒冷,地冻如石,如欲挖掘坟穴,先须用火,将地面焚烧,而同时又极缺乏火柴,故以天葬为便”。帕尔在其《西藏志》中也写道:“处置尸体最普通的方法,即裂尸于藏野,以飨兀鹰,其原因为土葬则地冻难挖,火葬则乏柴薪,水葬则污及饮水,故拉萨四周之平原,以及边旁之山谷,有数地,即划出专作鸟葬之用。”然而,这种说法是不可靠的。第一,上文已经谈到西藏森林的数量和人口的比率;第二,如果西藏的气候寒冷而不能挖土进行土葬,那么上文提及的吐蕃王朝庞大的墓葬从何而来,数不尽的石棺葬又从何而来?此外,生死没有规律,人死亡并不一定都发生在冬季。因此,土葬(石棺葬、墓葬)瓦解的主要原因并非地理自然因素,而应与苯教的衰败和佛教的兴盛密切相关。 

三、天葬(鸟葬)

  许多学者谈道,天葬是佛教传入西藏以后产生的,但是没有具体的年代和创始者。如果说天葬是随着佛教传入西藏以后而传入的话,至少应该是拉脱脱日年赞时期。而这个说法是没有历史根据的。因为那时候还实行墓葬和石棺葬,目前发现的松赞干布等的许多墓葬是拉脱脱日年赞以后出现的。天葬盛行的具体时间应该是在帕当巴桑杰时期,也即12世纪帕当巴桑杰第三次到西藏推行他的希杰派(断行教诫)时期。东嘎教授在《佛教教派研究》一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在西藏把尸体喂鹫起源于帕当巴桑杰时代。在这之前尸体进行土葬(石棺葬、墓葬)和火葬。”贡嘎旺久在其《藏族丧葬习俗》(《西藏研究》藏文版2009年第1期)中也写道,“天葬开始实行的时间为帕当巴桑杰时期(1113年)”。藏族人之所以接受天葬,是因为它比起苯教的活人殉葬、杀牲祭祀方式要仁慈进步得多,且不致因祭祀中大量牲畜被杀而影响其生活资源。东嘎教授在《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一书中讲道:“这种早在聂尺赞普以前就已流传于西藏的苯教,名为‘附体本’,它是在原始宗教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崇奉五界神、地方神、守舍神、战神、娘舅神等不同神祈,要杀奶牛、山绵羊、鹿等牲畜祭祀这些神,认为不但人死后可以转生为鬼神,神死后也会转生为人”。意大利学者杜齐在其《西藏的苯教》一书中引用了古代藏文文献,讲述苯波祭祀所承担的各种职能:“参加祭祀时要九名苯教学者,这种仪式中要规定由一名洗涤之苯来主持,他应以一把长柄大勺使祭祀的牲畜接受仪轨性的净礼,而召神的任务则落到了修苯的头上。这些行为导入了祭祀仪式。当祭祀仪式结束时辛苯从角上抓住了牲畜以举行宰杀仪式。”由于苯教祭品需要大量的牲畜,给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影响。而帕当巴桑杰所推行的希杰派所讲的是因果关系,人死后还有轮回,特别强调慈悲为怀。把自己的身体施舍于秃鹫作为行善,这对百姓的牲畜没有影响,因此广大藏族百姓很快就接受了天葬。更重要的是759年,在墨竹苏丕蒋布才宫前面,佛教和苯教徒进行了辩论,结果苯教徒失败,赤松德赞将苯教徒驱逐到阿里象雄地方,将所有苯教经典收集起来,一部分弃于水中,一部分压在桑耶寺的黑色佛塔下面。同时制定法律,规定给活人和死人念经时不得宰杀牲畜做血肉供,除信仰佛教外,不得信奉苯教。但赤松德赞却将苯教的修福祈祷、禳灾送崇、焚尸、熏烟、驱秽、焚魔等部分仪轨保留下来未予取消。可以说,天葬的流行是土葬瓦解的主要原因 。

四、塔葬 

  塔葬最早是在印度实行。《东嘎大辞典》写道:“塔有三种,舍利子塔,肉身塔,以及放有佛经等珍贵物品的塔。”西藏最早出现的塔葬是在赤松德赞时期。8世纪赤松德赞为了修建桑耶寺弘扬佛教,特邀请印度大师希瓦措来藏。希瓦措亦称静命、寂护,古印度佛学家,生于孟加拉,为萨霍尔王之子。他在西藏十余年,最后死于意外,为了纪念他在西藏弘扬佛教所作的贡献,按照印度佛门的传统丧俗,在山南哈布山后修建了舍利子塔。这是西藏实行的第一座舍利子塔葬,距今有1300年的历史。从此以后,塔葬成为藏族的高僧和活佛的葬仪。那么,肉身塔、灵塔在西藏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关于肉身塔的问题,藏才旦、格桑本在《天葬———藏族丧俗文化》中讲道:“藏传佛教五大教派中,注重戒律的格鲁派后来居上,一统天下,居于统治地位。它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套严格的戒律管理僧侣队伍。这支职业宗教队伍在形式上与外界俗事隔离,而且它有着众多的坚实的弘扬佛教的基地———大大小小的寺院。寺院的主持活佛,在相当一部分地区是政教合一的最高领袖。尤其是五世达赖喇嘛在蒙古汗王固始汗的扶持下,建立起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后,政教权势集于一身。经济基础雄厚,政教影响深远,德高望重,蜚声中外,其葬礼自然不能和一般佛位的活佛等同相待。格鲁派为他首先创立了法体肉身塔,也称作灵塔。”在《东嘎藏学大辞典》中讲道:“在过去西藏的宁玛派,噶当派,噶举派,萨加派,格鲁派等教派有三十多位圣者灵塔,有的超过一千多年,大多数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贤者喜宴》记载:“香巴噶举的创始人大学者琼布瑜伽师临死前对其弟子们留下遗嘱,死后要进行灵塔葬。但是他的一些弟子不愿意这么做而要进行舍利子塔葬法,这样他的弟子们可以分到舍利子”。此外,现在日喀则地区昂仁县日吾寺内,可以见到强达扎西多杰(1540~1578年)的灵塔;在昂仁县达居乡夏如村,也可以见到大译师仁庆桑布灵塔(此大师不是阿里的大译师仁庆桑布)。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灵塔葬是一千多年前已经出现的一种丧葬法。 

五、水葬 

  在西藏,水葬是不太盛行的丧葬形式,多适用于地位低下或非正常死亡的人。在赤烈曲扎先生的《西藏风土志》中讲道:“水葬大部分是乞丐及鳏、寡、孤、独等经济地位十分低下的人使用的葬法”。孙之龙在《世界屋脊的民俗与旅游》中讲道:“在雅鲁藏布江河附近,有水葬习俗。尤其是在夏日江河水涨季节,人为水葬并不亚于天葬”。《天葬———藏族丧葬文化》中讲道:“在康区大多地区,只对患传染病者和夭亡的儿童实行水葬。在青海省兴海县牧区,水葬的对象是患传染病死亡的、不正常死亡的,以及夭折的小孩等三种人。”综上所述,由于藏族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以及自然条件的不同,其实行的水葬法也有所不同。 

  总之,西藏的葬俗文化随着历史和宗教以及自然条件等原因逐渐发生变化。时至今日,天葬成为藏族最主要、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丧葬方式,其他如水葬等丧葬方式,在某些地区、针对某些特定人群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ae056d2195f312b3069a504.html

《论藏族丧葬习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