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诗集《吉檀迦利》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0-10-25 23:32: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泰戈尔诗集《吉檀迦利》读书笔记

《吉檀迦利》读书笔记一

十多年前,我第一次邂逅了《吉檀迦利》。从此,我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吉檀迦利》。对这首诗,我有一种近乎偏执、近乎宗教般的虔诚的狂热。年少时的鲜衣怒马已经从记忆里渐渐模糊了,只有闲暇时翻出《吉檀迦利》吟咏时,那些青涩的往事才会在脑海里渐渐鲜活起来。我那可爱的小女儿还在妈妈肚子里时,我就一遍遍地、深情并茂地为她朗诵《吉檀迦利》。

《吉檀迦利》是启示录。我能隐约感觉到泰戈尔要赶在上帝之前,颤抖着打开那第七印。我不知道泰戈尔是否已经拆印,那福音时代的审判是否已经降临,我只祈祷能在最终的国度到来之前,把心交与《吉檀迦利》,订一个终世守护的约。

《吉檀迦利》是消除业障的修持。困惑与挣扎是泰戈尔内心永恒的煎熬。泰戈尔期待着觉:“我不知道为什么今天我的生活完全激动了,一种狂欢的感觉穿过了我的心。这就象结束工作的时间已到,我感觉到空气中有你光降的微馨。”期待着正:“当欲念以诱惑与尘埃来迷蒙我的心眼的时候,呵,圣者,你是清醒的,请你和你的雷电一同降临。”,期待着净:“但是我幸能给你饮水止渴的这段回忆,将温馨地贴抱在我的心上。天已不早,鸟儿唱着倦歌,楝树叶子在头上沙沙作响,我坐着反复地想了又想。”在理欲交战的人生乐章中,我能够深深体会到泰戈尔面对最后时刻的心情──“从碧空将有一只眼睛向我凝视,在默默地召唤我。我将空无所有,绝对的空无所有,我将从你脚下领受绝对的死亡。”是的,一切的迷、邪、染都将在死神的召唤中烟消云散,如《梨俱吠陀》所说:“既无无,也无有......既无死,也无永生”。到那时,我将完完全全地贴服在《吉檀迦利》里,“渴望死于不死之中”。

而正是这种神奇的不可信的现实,让拉丁美洲处于独孤的氛围之中。当你真正了解那一段历史,你会发现《百年孤独》所揭出的不是单纯的生活,而是表层下面一些更深刻的东西,不被理解的人,无法联合的力量。这种孤僻贯穿了这本书,这正是作者对自己的出生地的希望或应说是绝望。

《吉檀迦利》是路,是“所襄助者的路,不是受谴怒者的路,也不是迷误者的路所引领的路”(古兰经)。这一路前程漫长:“天刚破晓,我就驱车起行,穿遍广漠的世界,在许多星球之上,留下辙痕。”这一路艰辛万状:“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这一路几至绝境:“我以为我的精力已竭,旅程已终──前路已绝,储粮已尽,退稳在静默鸿蒙中的时间已经到来。”这一路终见希望:“最后,我从沉睡中睁开眼,我看见你站在我身旁,我的睡眠沐浴在你的微笑之中。我从前是如何的惧怕,怕这道路的遥远困难,到你面前的努力是多么艰苦呵!”

《吉檀迦利》读书笔记二

《吉檀迦利》是“亚洲第一诗人”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风格清新自然,带着泥土的芬芳。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

海伦是多么可怜,她失去了一生最为幸福的童年,饱经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受尽了折磨。可是,上天却赠给了她一个天使--安妮·莎利文。从此,海伦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走向她人生的光辉顶端。

读完《吉檀迦利》这部诗集,我真正的感到什么是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它为什么是诺贝尔文学奖。因为它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的美感,还通过文字的内涵告诉我们更深的另一面。当你认真的去读里面的每一篇文章,你会感到你被深深地触动和感动。你不但为它的文字感到优美,隽永,意味深长。你更会产生同感,产生共鸣。

好的作品能从各个方面给你不同的感受,从精神上给你更多的感动,给你再精神上得到安慰和寄托。让你找到一种更能让你的心灵休息和疗伤的地方。读一本好书,你可以受益终身。也许就是一本书,改变了你的一生,改变了你想法,改变了你的生活。

当我再次读完《吉檀迦利》这部诗集,我深深地感觉到我的思想在和泰戈尔交流,我不是在读书,我是在和他面对面的交流,他用最纯朴的语言和我交谈;他用教导的方式,让我知道什么才是心灵和精神所想要的;他用文字让我知道,什么才是最美的语言文字,什么才是文字最美的地方;什么才是文字最有价值的所在。

在这部诗集里,写到的有许许多多的方面,而主要写的是作者向神敬献的“生命之歌”,他用各种各样的的方式,表达了他对祖国前途的关怀。

《吉檀迦利》读书笔记三

初读《吉檀迦利》是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冬日的晚上,脱了鞋子盘腿坐在椅子上,忘记了时间,听不到外面的风声,只是默默的感动。初读的时候满溢的都是感动,从来没有这样过。

最初是感动于那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作者用轻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又一幅宁静和煦的风景画和人物画,在他的牵引下,我追随着他的脚步,进入了一个从未曾到过的仙境般的世界:在那里,“清晨的静海,漾起鸟语的微波;路旁的繁花,争妍斗艳”,“云隙中散射出灿烂的金光”(第48章),“在那里,纯白的光辉统治着伸展着的、为灵魂翱翔的、无际的天空。在那里无昼无夜,无形无色,而且永远、永远无有言说。”(第67章)这是一个纯净的世外桃源,绝对没有黑暗、阴霾,也绝没有险恶的欺诈,那是一个绝对自由、完美的世界,“众星微笑着互相低语说——‘寻找是无用的,无缺的完美正笼盖着一切!’”(第78章)就像作者所言,他为我们“卷起的那重帘幕,是用昼和夜的画笔,绘出了无数的花样”(第71章),正如神在他面前所展现的图景,吸引着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觉地加入了和他一起追寻神的道路,我们从陌生的读者幻化成了作者的同路人,与他共同追求,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因了这满溢着激情的描绘,作者抒发了对这美妙纯净世界的向往,勾起了每个人心底潜藏着的与生俱来的对美的渴望,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使我们莫名的感动,心甘情愿的与他一同追随。

作者就是这样通过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切描绘,勾起我们对真、善、美的向往,而他所苦苦追寻的神就是真、善、美的化身——“你就是那在我心中燃起理智之火的真理”;然而要到达这真理的世界又并非天方夜谭,虽然这条路必然走的艰难,因为“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第12 章)但是那世界对于我们并不陌生,甚至有我们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有许许多多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的图景:有霪雨,浓荫,墨黑的河岸,愁惨的树林,薄暮的寂静,无月的夜半朦胧,还有“蝴蝶在光明海上展开翅帆,百合与茉莉在光波的浪花上翻涌。”(第57章)等等等等,都是我们所熟悉的、每天都在眷恋着的日常景象。

我们在追寻中所作的,也许正是日常生活的所为:“在清晓的密语中,我们约定了同去泛舟”(第42章),“在许多不同的心情里,我唱过许多歌曲”(第45 章),“我独自去赴幽会”,“我把自己帖服地交给睡眠”,“我不断地开门向黑暗中了望”,“我的家门是开着的”,而“你用秘密的脚步行走,夜一般的轻悄”。作者就这样描绘了物质世界的形象,而用的又不是日常生活的语言,从再普通不过的事物和日常经历中,引领我们发现永恒,感受无限。

反复的阅读、对话,在作者的引领下,在这个追寻的过程中,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作者在把自然人格化的同时,又把人物自然化了,这样就使得我们生活的社会与大自然合二为一,融为一体。此时,我们也就触到了追求的真理,它和我们共处:“那时你的话语,要在我的每一鸟巢中生翼发声;你的音乐,要在我丛林繁花中盛开怒放。”自然、人、真理融为一体,这才是我们理想的世界。

这样的理想,对于我们人类世界的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永恒的意义。作者生活和创作的时代,正是印度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他反对暴力,主张爱与和平,希望人类世界能够没有戕害,没有丑恶,实现他在诗中描绘的那样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进入那自由的天国,我的父啊,让我的国家觉醒起来吧。” (第35章);而《吉檀迦利》作为一部东方文学的作品获得诺贝尔奖,得到西方世界的认可和推崇,也不仅仅是因为它丰富的哲理和独特的抒情意味,而是他的和平、宁静、真善美的主张,这也正是西方世界所需要的,在西方世界正被战争、扩张、掠夺席卷的时候,《吉檀迦利》就如一汪甘泉,送来清凉的滋润,慰藉了那些处于污染中的心灵。

时至今日,我们的生活仍然需要这样的慰藉。这也许就是《吉檀迦利》成为不朽的经典的原因。它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真善美的渴望,对大自然的向往,是人类心灵生活的永恒的本能追求。正是与《吉檀迦利》的相会,使我重新认识和思索了这些问题。它是“献诗”,是颂神的歌;但是我竟恍惚觉得,这诗似乎是献给我们世俗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的,献给了你,也献给了我。我有我的真理,不一定要和他人一样;他对真理世界的描述,正道出了我心中追寻理想的感觉,也许对每一个心中有理想的人来说,理想对于我们的号召力都是那样惊人的一致:我们的理想不必屈从于他人的意志,我们的“心是无畏的,头也抬得高昂” (第35章);在我们的理想世界中,“知识是自由的”,我们可以完全舒展投入,没有任何限制我们探索的约束;“世界还没有被狭小的家园的墙隔成片断”,我们不再为孤单而难过,我们再不会缺少沟通;“话是从真理的深处说出”,我们心中有坚定的信仰,真理深处的话绝不会轻易动摇;我们从来不曾停止以“不懈的努力向着‘完美’伸臂”,我们的心灵不受任何世俗的功利的因素的干扰,我们只受理想的指引,“走向那不断放宽的思想与行为”,所有的理想都能实现,所有的付出都有收获。

我得到了我想要的答案。是《吉檀迦利》坚定了我的信念。如同一位深知我的老朋友,它了解我的缺点,我们彼此早就是知音,它把我心中刚有所感却尚且模糊的方向用语言表达出来,让我看清了前方的道路;它知道我会在哪一段路上心生动摇,就一路不断的向我展现了那美妙的图景,吸引我不懈的前行赶路;就连沿途的暴风乌云,干燥焚灼都一一呈现,并且教我乐观豁达地对待,“永不向淫威屈膝”(第36章);教会我要爱护身边的人,“使我永远不抛弃穷人”,在奉献爱的时候不吝啬,不求回报,真心的付出,从爱日常生活做起,让世界回到孩子的心一般纯真无瑕,生命中永远以爱、美、音乐、诗歌相伴,在不可言说的纯净中,能够永远不停的追求理想——追求的过程就是我的理想所在。

当你真正融入这山水画、人文画般的大自然之中,你会迷恋上她千种万种的风情。阳关苍茫的白雪,庐山迷蒙的雾霭,苏州精雅的林园,吴江凄冷的落叶,你与它们交融在一起,然后发现自己会无端的动容。交织着老屋的回忆,夹杂着对风景无限的感怀,也许再当你靠在残破的古老城墙之上,你内心里,会少一些对着残垣断壁的悲凉,更多的是,对久远历史的赞叹和对古老文化的敬仰,甚至,是膜拜。

还有一件感人的事情:一八五九年,法意两国联军因救隆巴尔地,与奥地利战争。正是那个时候的事:意军要去奥地利的基地侦察,看见一个孤儿在农舍门口工作,窗边飘着一面三色旗。士兵要他爬树看一下有没有奥地利士兵,孤儿在上面看见的都说出来,有几声枪声传过来,士兵要他下来,因为敌人发现我们了,孤儿一直都在上面侦察。轰!!孤儿死了,永远的与世长辞,士兵用军人的礼来葬他。这位年轻的孤儿为国而牺牲了,本来长大还能做自己的事干出一番事业,实在太可惜了。

因此现在,我深深的知道,我的坚持是值得的。我不再怀疑、犹豫了。诗人曾经预期一百年后的读者能同他共享生活的欢乐:“在你心头的欢乐里,愿你能感觉到某一个春天早晨歌唱过的、那生气勃勃的欢乐,越过一百年传来它愉快的歌声。”而今,《吉檀迦利》已经是流传了将近百年的经典,我相信它的纯净,执着可以使它能够一直传承下去,为越来越多的人唤醒心底里的梦;它是“献诗”,献给神,献给理想,献给每一个心底有梦的人。

后来多读了几遍,我懂得了,不要把这样的名着当作美文,其实,这本书的文章看似“聊天”也正是鲁迅的文字魅力所在。它看上去很朴实,甚至比较口语化,但为什么却能够深深地吸引人呢?就是因为这样的朴实,让人感觉很亲切,就象他站在你面前跟你诉说着什么似的,“说”到兴奋处,文字又会变得非常热烈,这就让人能够从中品味和感受鲁迅的点点滴滴。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b20f1d7ca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4e.html

《泰戈尔诗集《吉檀迦利》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