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发布时间:2019-12-16 16:55:1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

word/media/image1.gif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

起点徐闻县是广东最早的县治之一,远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已经设置。它位于雷州半岛南端,与海南岛隔海相望。汉武帝极力开辟海上交通,致力于海上各国往来。在汉武帝的努力下,汉朝终于先后开辟三条重要的海上航线。 1.北起辽宁丹东,南至广西白仑河口南北沿海航线。 2.从山东沿岸经黄海通向朝鲜、日本。 3.海上丝绸之路:徐闻、合浦航线。 汉武帝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两次派张骞(?-公元前114年)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贸易信道--陆上"丝绸之路"

历史渊源

我国自古以丝绸Seres)闻名于世,古希腊人把丝叫作ser,就是从""字读音而来的,"Seres"(制丝的人)以后被引申为产丝的地方--中国。古希腊人曾把中国称为赛里斯(seres)。丝绸之路开辟后,中国丝绸远销至大秦(即罗马帝国),但要经过亚洲西部古国安息(占领有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商人转销。罗马人希望能找到海上信道至中国。汉武帝时,大秦国曾入贡。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大秦国贡花蹄。其色骏,高六尺,尾环绕其身,角端有肉,蹄如莲花,善走多力

汉代的徐闻口岸具体地点有讨网港、磨丰港、博涨港、沓水港、三塘四塘港、三墩港、港头港、新地港、鲤鱼港一带,面积很大,码头众多。古谚有云:"欲拨贫,诣徐闻"。意思是要脱贫致富,就到徐闻去。可见当时是一个多么繁忙兴旺富庶的商业港口。

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海船经南海,通过马六甲海峡在印度洋航行的真实写照。即自广东徐闻、广西合浦往南海通向印度和斯里兰卡,以斯里兰卡为中转点。中国从此处可购得珍珠、璧琉璃、奇石异物等。中国的丝绸(杂缯)等由此可转运到罗马,从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至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丹敦遣使自日南徽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后汉书·西域传》)这是中国同欧洲国家直接友好往来的最早记录。这种友好往来,突破了斯里兰卡的中转,是接通了海上远洋东西航线直接进行的。

历史意义

汉武帝结束了秦始皇的到闭政策,大举对外经商交往。然而,按汉代的造船技术,未能造出足可抗拒大洋浪涛的大型船只,海上交通只能靠近海航行。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徐闻县距离东南亚最近,又可绕着海边行船,安全可靠。所以,这里就成为中国汉代海上对外经商交往的最早港口,成为整个汉朝的重要口岸,现代人称之为"海上丝路始发港。

汉代的帆船开辟了从南海通往印度洋的航线,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条远洋航线,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海外贸易。

地理位置

汉武帝极力开辟海上交通,致力于海上各国往来。在汉武帝的努力下,汉朝终于先后开辟三条重要的海上航线。

1.北起辽宁丹东,南至广西白仑河口南北沿海航线。

2.从山东沿岸经黄海通向朝鲜、日本

3.海上丝绸之路:徐闻、合浦航线。

文献记载

国内

我国古代文献中关于南海、印度洋上的航路第一个较完整的记录见于《汉书·地理志》:"自日南障塞(郡比景,今越南顺化灵江口)、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县)航行可五月,有都元国(苏门答腊);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今缅甸勃固附近);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今缅甸伊洛瓦底江沿岸);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中游卑谬附近);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今印度马德拉斯附近);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壁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今马来半岛克拉地峡的帕克强河口);船行可二月,到日南(今越南中部)、象林(今越南广南潍川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国外

古罗马学识渊博的科学家普林尼(公元23-79年)所着《自然史》说,罗马恺撒时代今斯里兰卡岛的拉切斯等四人从海道出使罗马,据拉切斯对罗马人说,他父亲曾亲自到过中国。还说中国和罗马都与斯里兰卡有直接往来。普林尼还介绍说罗马贵族"投江海不测之深,以捞珍珠"。罗马贵族把珠宝除留给自己享用外,还以它们"远赴赛里斯(中国)以换取衣料(丝绸)""据最低计算,吾国(指罗马)之金钱每年流入印度、赛里斯及阿拉伯半岛者不下一万万赛司透司(Sesterces)。"只有多次海船往返,才能把大量丝绸运至罗马以换取"奇石异物",才能达到一亿赛司透司的贸易额。

遗址研究

据湛江图书馆提供资料,徐闻位元于中国大陆最南端,距海南最近,也是当时距东南亚最近的地方。近年来,这一带挖掘出大量汉代遗址,包括汉砖、瓦片、万岁瓦当、汉代私印等;在华丰村一带还发现汉墓200多座及大量汉代物件,证明当时此地比较繁荣。专家们认为,徐闻在汉朝时期文化生产水准比较高,交通地位非常重要,是当时通向东南亚的海上出口,并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出土文物。

广东湛江徐闻县海岸线曲折绵长,东西南三面碧波环抱,多沙洲港湾,舟楫之便使之自古就成为南海良港。

日前结束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南方港学术研讨会上,近百名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福建、香港等地的著名专家学者,对广东徐闻进行实地考察,就海上丝绸之路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成果。专家们一致认为,通过考古、考察遗址和文物及多学科的论证,徐闻是西汉海上丝路始发港之一。考古挖掘出的大量汉代遗址,包括汉墓、汉砖、瓦片、万岁瓦当、汉代私印等证明当时此地比较繁荣。

发展机遇

目前,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和开发专案组已将徐闻县海上丝绸之路归入中国南海丝绸之路中,争取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徐闻县也抓住这个大好机遇,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提出架构热带海洋产业带,架构热带农业带,架构中国大陆最南端滨海旅游城市架构三个发展方向,将之建成世界性的文化景区。

民俗文化节

徐闻的民俗文化艺术节是庆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60周年中国系列活动之一,为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庆祝活动会选择在徐闻举行?徐闻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且徐闻本土文化、原生态文化丰富,文化资源和原生态文化保护得很好。在徐闻始发港遗址南山港一带,发现有200多座汉墓及汉代生活遗址,汉砖、汉瓦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还有保存完好的中国最早航标灯座、航海八卦定位仪、侯官神座和龙泉古井等古迹。

徐闻民俗文化包含有红土文化、海洋文化、中原文化、珠江文化、闽浙文化、西江文化等多种文化,当地通过民俗文化艺术节,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文化特点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如果把它放在人类学的视野中去透视,我们就不难发现,文化现象其实是某个民族生活经历和心理经历的体现。汉朝时,生活在徐闻县的古越族面对着巨大的生存压力:瘴气笼罩,猛兽出没,雷鸣电闪,狂风恶浪,加上汉武帝平南越遗下的余悸,中原移民的迁徙,海外民族的信息,这种不稳定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古越族文化的多重性因素。

(一)开放性。开放性表现在古越人在航海中,不仅吸收了海外民族的文化,而且与中原地区的多种文化形成交流。

(二)抗拒性。文化的抗拒性主要表现在生存方式的文化冲突。古越族在开放性地接纳海外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同时,在生存方式的层面,本土文化又跟这些文化发生冲突,这就是文化的抗拒性。

(三)兼容性。不相容的文化在经过一番相互抗拒之后,逐渐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空内,彼此联系、渗透、互补和共生,从而构成文化内部的结构张力,这就是文化之间的兼容性。

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是指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中国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因此,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横贯东西的陆上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有的学者又进而加以引申,称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

  后来,中国著名的陶瓷,也经由这条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各国,西方的香药也通过这条路线输入中国,一些学者因此也称这条海上交通路线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 关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南海航线,《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派遣的使者和应募的商人出海贸易的航程说: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闻(今属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乘船出海,顺中南半岛东岸南行,经五个月抵达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复沿中南半岛的西岸北行,经四个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卢(今泰国之佛统)。自此南下沿马来半岛东岸,经二十余日驶抵湛离(今泰国之巴蜀),在此弃船登岸,横越地峡,步行十余日,抵达夫首都卢(今缅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于印度洋,经两个多月到达黄支国(今印度东南海岸之康契普腊姆)。回国时,由黄支南下至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然后向东直航,经八个月驶抵马六甲海峡,泊于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岛),最后再航行两个多月,由皮宗驶达日南郡的象林县境(治所在今越南维川县南的茶荞)。

  丝绸之路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近年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表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因此,多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想给这条道路起另外一个名字,如“玉之路”、“宝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丝绸之路的某个局部,而终究不能取代“丝绸之路”这个名字。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它东面的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靬(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如果从罽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这是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换句话说,狭义的丝绸之路指的就是上述这条道路。

陆上丝绸之路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变化,甚至废弃。比如敦煌、罗布泊之间的白龙堆,是一片经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当东汉初年打败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迁,而中原王朝牢固地占领了伊吾(今哈密)以后,开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从伊吾经高昌(今吐鲁番)、焉耆到龟兹,就和原来的丝路北道会合了。南北朝时期, 中国南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而北方的东部与西部也时分时合。在这样的形势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与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长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龙涸(今松潘),经青海湖畔的吐谷浑都城,西经柴达木盆地到敦煌,与丝路干道合或更向西越过阿尔金山口,进入西域鄯善地区,与丝路南道合,这条道被称作“吐谷浑道”或“河南道”,今天人们也叫它作“青海道”。还有从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叶(今托克马克附近),进入中亚地区。这条道路后来也被称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最为兴盛。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后, 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也这么说吧: 丝绸之路,指西汉(前202-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从长安(今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信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

  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信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 丝绸之路(德语:die Seidenstrasse)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最为有名的要算班超再次通西域和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他们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我国古代历代王朝经营西域、开拓丝绸之路的事业富有浓厚的"怀柔远国"的政治理想色彩,但其本身也反映出强大的国力水平和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国际贸易的动因。历史上所谓"大汉、盛唐"气象也就是指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和丝路贸易的繁荣而带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飞跃发展时期的社会面貌和精神风貌。伴随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的是欧亚大陆民族迁徙和融合的宏伟过程。在这种壮观而动荡的背景下,中西交通、丝路贸易固然会在某一区域、某一时期或某一突变事件中遭受挫折,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自身迫切的交流和发展需要,以及欧亚贸易格局和巨大商贸利润的驱动,东西方各地开辟新的贸易路线、寻找新的贸易伙伴、尝试新的贸易方式的热情和努力从未减少和中断,以至于不少富于冒险精神和渴望财富的民族甘愿弃别故乡,跋涉沙漠戈壁、高山草原、雪山绝域,成为丝绸之路上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商业民族。翻开本书您将看到悠远的丝路古道、沙埋的绿洲文明、失落的古城、最早的丝路路线、往来于丝路古道的行旅、物种的流传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等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事件。

word/media/image2.gif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ba040df74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38.html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