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踏枝》 敦煌曲子词欣赏(二)

发布时间:2018-10-03 10:52: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鹊踏枝》 敦煌曲子词欣赏(二)

敦煌曲子词欣赏(二)《鹊踏枝》: 独坐更深人寂寂, 忆恋家乡, 路远关山隔。寒雁飞来无消息, 交儿牵断心肠忆。 仰告三光珠泪滴,交他耶娘,甚处传书觅。自叹宿缘作他邦客, 辜负草亲虚劳力。 一一本篇据孰煌原卷伯四零一七校录 《鹊踏枝》, 原为唐教坊曲名, 罗振玉《敦煌零拾》改为《雀踏枝》,雀鹊通假。敦煌曲子词《鹊踏枝》有两体, 一为“ 灵鹊篇”上下片均为七言四句句式, 共56字;一为本篇,上下片均为七四五七七句式, 共60字, 但是本篇下片第四句有一衬字“ 自” , 而显得句式灵活。故前者为齐言体, 而后者为长短句体。 敦煌原卷伯四零一七(图略) 唐代因战乱而频繁征兵, 杜甫《兵车行》中便有“ 车辚辚, 马啸啸, 行人弓剑各在腰”的描写, 因征兵战乱戍关, 便使无数男儿背井离乡, 作不知何日归的远行长征, 随之也便出现了描写征夫的战争生活的诗词。但这首《曲子鹊踏枝》却不是单纯描写在外打仗的词, 如那样写便易流入俗套了, 因为通篇没有战争的描写,写得比较含蓄, 以“ 游子的独白”来涵盖本词的要旨, 可能较为适合在独白中, 我们感受到“萍寄他邦”的游子“ 牵断心肠”的思乡之情, 以及“ 辜负尊亲”的自责中, 那盈盈跳跃的善良孝心与爱心。 上片写主人公深夜独坐的思念。开篇“独坐更深人寂寂”一句, 渲染了主人公在深夜静思的环境氛围。“ 更”是古代计时单位, 故“ 更深”至少在三更以后的夜深时。我们自然会问,在夜深人寂之时, 主人公为何独坐冥思呢?接着在二、三句回答了这一个间题, 原

来是“忆恋家乡, 路远关山隔” 。次句不仅回答了我们的疑问, 而且隐含了对主人公身分的揭示。显然, 主人公是二位身在他乡的异客。“ 忆恋”一词甚可玩味, “ 忆”字已带有想念之意、如杜甫《梦李白》诗云:“故人入我梦, 明我长相忆。”现在又加上“ 恋”, 更显得爱慕不舍,想念不忘, 真正如三国魏时稽康《思亲诗》所唱:“ 日远迈兮思予心, 恋所生兮泪不禁。”而“关山”一词, 则令我们推测到他可能

是一位征夫, 这从古乐府民歌《木兰辞》“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的诗句可见一斑;另古乐府中更有《关山月》横吹曲名, 多写边塞士兵久戍之苦, 以及与家人互伤离别之情。我们甚至可排比出以下十几个例证:1、陆琼《关山月》:“ 边城与明月, 俱在关山头。......乡园谁共此,愁人屡益愁。”2、徐陵《关山月》:“ 关山三五月, 客子忆秦川。......战气今如此, 从军复几年。” 3、阮卓《关山月》:“ 关山陵汉开, 霜月正徘徊。......寒茄将夜鹊, 相乱晚声哀。”4、王褒《关山月》:“ 关山夜月明, 秋色照孤城。......寄言亭上吏, 游客解鸡鸣。”5、沈佳期《关山月》:“ 晕落关山回(迥), 光含霜霰微。将军听晓角, 战马欲南归。”6、李白《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戍客望边色, 思归多苦颜。”7、长孙左辅《关山月》:“ 何处最伤心, 关山见秋月。......忽忆秦楼妇, 流光应共有。”8、戴叔伦《关山月》:“ 月出照关山, 秋风人未还。清光无远近,乡泪半书间。”9、崔融《关山月》:“ 万里度关山, 苍茫非一状。......夜夜闻悲茄, 征人起南望。”10、李端《关山月》:“ 露湿月苍苍, 关头榆叶黄。......水冻频移幕, 兵疲数望乡。”11、张籍《关山月》:“ 可怜万国关山道, 年年战骨多秋草。” 唐以前和唐代描写关山的诗, 必写戍边的征夫;此词也不例外, 已暗示词中主人公是征夫。其所以暗示而不明指, 是为了使词涵盖面更宽, 主人公之离乡除因战事, 或因摇役, 或因逃亡。 从以上所引《关山月》还可看出, 古来写在关山外之思念, 写忆念闺妇有之, 写忆念家乡亦有之, 但像此词, 重点写思念祖辈及父母者却不多见, 这就说明此词在思想内容上有它出新之处。而从这一句中, 我们强烈感受到的是主人公那重重山隘“ 隔”不断的恋乡之情, 而这种感情, 乃是人类之心共通的。 关山重重, 虽然隔断了游子家乡的消息, 但是却锁不住他思乡之绪, 而且愈加具体化。“ 寒雁”两句, 笔势一宕, “ 寒雁飞来无消息,交儿牵断心肠忆。”表现了主人公日日盼夜夜盼家乡父母的信息而终无所得的苦思。在古代诗赋中, “ 寒雁”多是发思古之幽情或楚楚的慕念之映衬。比如, 唐无名氏的《朝元阁赋》云:“ 寒雁正来, 下泰山之入山;暮烟初起, 绕汉家之五陵。”何绍基《登舟》诗云:“ 寒雁数声吾未醒, 窗东来妒一镫红。”都是属于这一类的。在本词中, “ 寒雁”这一特定意象的运用, 有力地丰富了这首词的凝重凄婉的氛围。下句“ 交儿” , “ 交”字, 在唐代常用同“ 教”字, 敦煌曲子词中也常把“ 交”与“ 教”同用。而“ 牵断”一词, 实为剪不断, 使情之深、意之切、思之苦, 栩栩然荡漾于读者的心中。从这两句, 我们仿佛听到了《木兰辞》中“ 不闻爷娘唤女声”的绵绵之叹, 在这里化作了“ 不闻爷娘唤儿声”了。 如果说词的上片, 着重在一个“ 思”字——思的氛围、思的情状、思的深、思的苦, 那么, 下片则是围绕着一个“ 叹”字——异客之叹、命运之叹、自责之叹, 赋予了上片中的思念之情以更加感人的内在张力。 “ 仰告三光珠泪滴, 交他耶娘, 甚处传书。”这三句, 无疑是异客之叹, 甚至蕴含着一种“ 弃儿”悲凉之叹。“ 三光” , 见《庄子· 说剑》:“ 上法圆天, 以顺三光。”虽是指日月星, 但在这里也有暗喻禀告上人父母之意。可以想见, 主人公仰望日月星辰, 忆恋亲人之情更难遏制, 而亲人却杳无消息。“ 耶娘” , 即爷娘。主人公似乎感到一种被社会遗弃的悲哀, 并非是自己跑到这千万里之外, 而是被一种自己不能控制的力量, 抛到了这天涯海角, 所以连在哪里传书还要去寻觅, 一个“ 觅”字, 生动而曲折地传达了这一复杂的心绪, 但是又绝非埋怨。于是, “ 自叹宿缘作他邦客, 辜负尊亲虚劳力” 。这表示主人公不得不慨叹, 萍寄他邦也许是前世的因缘, 命中注定吧!宿缘, 乃佛家语, 意为前世因缘。借用在这里, 表现了主人公自怜自伤的无奈, 然而, 正是在这种“ 算了吧!一切都是前世所定的因缘”迷信慨叹中, 流露出了主人公爷娘的深深情意。这说明, 事实上他无法随遇而安, 更不能沉湎于“ 宿缘”的自怜和自惜。末句, 首先使我们看到了他满蓄对于长辈敬爱之意。由这一句, 我们能看到主人公渴求长辈的亲情与温馨, 能抚触到远在千万里之外的他, 而他年迈的祖辈和父母, 又是多么需要他的帮忙劳作, 可是他无能为力。一个“ 虚字” , 表示为长辈劳作毫无可能, 主人公内心的痛苦溢于言表。这双重的需要, 使主人公的,“ 忆恋家乡”不只是停留在宿缘“ 空间”的层面上。这最后, 民间词人以画龙点睛之笔, 使全词主题思想上升到千百年来一以继之的孝道人伦上。在这首词里, 孝道不再是空洞、抽象、僵死的封建伦理名词, 而化作了生活的现实, 和感人至深的人性。从恩情到孝心的指归, 正契合了《诗大序》所说“发乎情, 止乎礼仪”的优雅文学传统。 文\高国藩 (作者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bcd0afd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52.html

《《鹊踏枝》 敦煌曲子词欣赏(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