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的赏析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王昌龄?参军行七首〔其四〕?的赏析
参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1
青海[2]长云暗雪山[3,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4]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返。【注释】
1]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唐朝著名诗人,后世称赞其为“七绝圣手〞,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风格高昂、手法细腻,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流传至今的诗作有一百七十余首,有?王昌龄集?2]青海:指青海湖。3]雪山:这里指甘肃祁连山。4]穿:磨破。【赏析】
.

这是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
前两句,提到了三个地名。“雪山〞,是指祁连山,它横亘在河西走廊南侧,绵延上千里。“青海〞以及“玉门关〞,都是具体地名。三个地点,跨度数千里,展现了一个无比辽阔的画面:从青海飘过来的云,弥漫在祁连山上,以至于使千年积雪都不那么耀眼了;雪山尽头,可以看到一座孤城;再向西走上很远,就可以见到玉门关。
这两句,使全诗的视角极为广阔,横贯东西数千里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作为边塞诗,这两句加强了诗歌“豪壮〞的感觉。在这样的地域背景下,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的生活将是怎样的呢?当时的唐朝,西北边境,面临两个强敌,一个是吐蕃,一个是突厥。吐蕃在青海地区,突厥在玉门关外。河西节度使的任务,就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防范西方、北方两个强敌,守护河西走廊。所以,这两句诗,既是景色描写,也是对当时军事形势的实写。景色描写,与军事形势的描写浑然一体,渗透着复杂的感情:
.

边疆的广阔、苦寒,戍边生活的艰苦,但同时,戍边将士又充满豪情地担负着保家卫国的责任,所有这些都融合在开阔、苍茫的景色里。
第三、第四句,从远景拉回到近景,并水到渠成地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强有力地概括了边境战争的残酷。“黄沙〞二字,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敌军之强悍、对战之艰苦。“穿金甲〞,已经暗含着战斗之外的其他可以想见的因素,比方壮烈牺牲,马革裹尸,以及其他或大或小的胜败得失。
但是,即使铠甲磨穿,将士们的壮志却愈发强烈。“不破楼兰终不还〞,强有力地表现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的豪情壮志。最后一句,将前几句的悲苦一扫而光。所有的阴霾消失殆尽,豪壮尽显。这一句也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总体看来,这首诗虽然不长,但是颇有节奏。第一、第二两句,重在描绘一个无比广阔的境界,其间蕴涵着无比丰富的军事和
.

感情方面的内容。第三句,有明显的转折,视角突然具体化,而且表露出感情色彩。第四句,强烈的感情呼之而出,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整首诗的风格是豪壮有力的。虽然也有悲的成分,但并不占主导。毫无疑问,战争是艰苦的,“黄沙〞句对此有生动的描写,但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使将士们能够豁达地承受战争,所以整个句子给人的感受是乐观的、雄壮有力的。最后一句,是在深深认识到战争的艰苦和持久之后,所发出的更坚决的誓言。
我们常说的“盛唐气象〞,在本诗中有典型表达:即使在艰苦的战争中,也充满乐观、坚决和豪情壮志。王昌龄的绝句,往往具有这种阳刚的气质,这也是他最突出的优点之一。
.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c5429fa6e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0c.html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的赏析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