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九年级第二学期阶段质量检测(3月)语文试卷(有答案)

发布时间:2019-04-02 11:11:3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8学年九年级第二学期阶段质量检测(3 月)语文试卷

完卷时间 100 分钟,满分 150 一、文言文(40

(一)默写(15 分)

1. ,一览众山小。《望岳》

2. 炭翁

3. 快, ·为

4.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5.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6—7 题(4 分〉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 意思 诗歌中“ 形成2 分)

7. 下列诗句中与此首诗歌的内容、情感的一项是 2 分〉

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B.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C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D.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 8—10 题(9 分)

登泰山记(节选)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 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 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8下列说法的一项是 2

A. 本文作者是清朝的古文家姚鼐,他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B泰山又称岱宗,杜甫在《登高》中曾写有“岱宗夫如何”句。C“戊申”是以干支纪日,“晦”是以月相纪日,指每月末日。D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五鼓” 即凌晨 3 点至 5 点。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 分)

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10和好友在过程 句写气候 了所日出的景4 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1—13 题(12 分)

天石砚铭(并序)

①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②一受其戒,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③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发书笥,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

【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筋浓。③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1.解释下列加点字。(4 分)

1 石( 2而不可 1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

13. 文中“赐”“付”都是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予的情感有何不同?请分别找出与之相照应 的语句。6

话句

二、现代文(4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4—18 题(20 分)

科学的头脑(有改动) 任鸿隽

①我们常常听见有人说,现今的世界是科学的世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现今的世界不但让电灯、电话、轮船、火车、无线电、飞机——这些都是科学的发明——把戏们的生活情形改变了;就是我们的一言一动, 思想行为,也免不了受到科学的支配。可见,现今世界的人,不管你是不是科学家,必须具有科学的头脑。

③第一要注重事实。平常的人总是以耳为目,人云亦云。有科学头脑的人便不然,他必定要考察一件事情的实在。有些话,显非事实,若不加考察,信以为真,便是没有科学的头脑。现今社会上还有许多奇怪的


传说,如鬼可以照相,孔子耶稣可以降乩,甚至义和拳的法术可以使枪炮不能伤身之类,只要拿事实来考察一下,便可以不攻自破。事实是科学的根墓,注重事实,便是养成科学的头脑的第一条件。

④第二要了解关系。天地间事物,总有一个因果的关系;不明白这个关系,要求无因无果,或是因果错误,便是迷信。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种因果的关系很明白的。不过在稍稍复杂的情形之下, 我们就往往不容易明白关系的所在。譬如有了疾病,不请医生而求佑于神道;希望后嗣繁荣,不注意教育而乞灵于风水,殊不知神道与疾病,风水与后嗣的繁荣,都没有什么关系的。科学是寻出事物关系的学问,能事事求出一个真正的关系,便是养成科学的头脑第二个条件。

⑤第三要精密准确。平常的人叙述一件事,最喜欢用“大概”、“差不多”一类的词语。有科学头脑的人,则必用一定的数字来代表确实的亮度。问你现在是什么时候,你必须看一看表,说现在是十二点三十分

——如能说秒更好——不能说大概是十二点吧。问你的身高几何,你必须回答一公尺五十二公分——如能说点几更好——不能说大概一百五十公分吧。正确的一步不能放松的。许多科学的发明,都是从细微的比较中得来的。所以精密与正确,也是养成科学头脑的必要条件。

⑥第四是力求透彻。凡做一件事,必须考虑周详;研究一种学问,必要寻根究底,这就是所谓透彻。浅

尝辄止,或者半途而废,都是成功的,更不能算科学的头脑。

⑦以上四点,是养成科学头脑的必要条件。

14. 贼” 3 分)

15. 根据文意,在第②段横线上填写一句恰当的句子。3

16.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填空。6

17. 下列这段文字可以放在本文的第几自然段中?请具体阐述理由。5

如古书说:“燕太子丹朝于秦,秦王留之,与之誓约使日在中,天雨粟,乌白头,马生角,乃得归。当此之时,天地佑之,日为再中,天为雨粟,乌白头,马生角。”

放在( )段。理由:

18.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文意的一项是 3 A在现今世界中,只有科学家才需要科学的头脑。

B.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阐释的是因果关系。C所有的科学发明,都是从细微的比较中得来的。D“半途自画”就是做事时不专注,所以不透彻。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19—23 题(20 分)


登庐山(有改动) 季羡林

苍松翠柏,层层叠叠,从山麓向上猛奔,气势磅礴,压山欲倒,整个宇宙仿佛沉浸在一片浓绿之中原来这就是庐山啊!

②汽沿万绿而上我一边仿绿苏东坡那 kuài zhì 口的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我很后悔,在读小学的时候,学习马虎,对岭与峰的细微区别没有弄清楚。到了此时,悔之晚矣。无论横看,还是侧看,我都弄不明白苏东坡用意之所在。我只觉得,苏东坡没有搔着痒处,没有真正抓住庐山的神韵,没有抓住庐山的灵魂,空留下这一首传诵古今的名篇。

④到了我们的住处以后,天色已经黄昏。窗外松涛澎湃,山风猎猎,鸟鸣在耳,蝉声响彻,九奇峰朦胧耸立,天上有一弯新月。我耳朵里听到的是松声,眼睛仿佛看到了绿色。我在庐山的第一夜,做了一个绿色的梦。

⑤中国的名山胜境,我游得不多。五十年前,我在大学毕业后,当了高中的国文教员。虽然为人师表, 却只有二十三岁。我当时童心未泯,颇好游玩。曾同几个同事登泰山,没费吹灰之力就登上了南天门。在一个鸡毛小店里住了一夜,第二天凌晨攀登玉皇顶,想看日出。适逢浮云蔽天,等看到太阳时,它已经升得老高了。我们从后山黑龙潭下山,一路饱览山色,颇有一点“一览众山小”的情趣。泰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从审美的角度上来评断,我想用两个字来概括泰山,这就是:【甲】

⑥六年以前,我游了黄山。那一次游黄山,日子过得不细致,有点马马虎虎,颇有一点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味道。我从前山温泉向上攀,经过了许多名胜古迹,什么一线天、蓬莱三岛等,下午三时到了玉屏楼。回望天都峰鲫鱼背,如悬天半。在玉屏楼住了一夜,第二天再向北海前进。一路上又饱览了数不清的名胜古迹。在北海住了两夜,看到了著名的黄山云海和奇峰怪石。世之论者认为黄山以古松胜,以云海胜,以奇峰胜, 以怪石胜。古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非常有见地的话。从审美的角度来评断,我也想用这两个字来概括黄山,这就是:【乙】

⑦今定决庐山定要地过认真在意细微末节玩味马马虎虎游黄山那我也确实这几乎mào xiū 洞石这一过日子了有敢疏忽大意一山一石的白流动不心全意地山之游成追悔

⑧庐山千姿百态,很难用一个字或几个字来概括。但是,总起来说,庐山给我的印象同泰山和黄山迥乎不同。在这里,不管是远山,还是近岭,无不长满了松柏。杉树更是特别郁郁葱葱,尖尖的树顶直刺云天。目光所到之处,总是绿,绿,绿,几乎看不到任何别的颜色,是一片浓绿的天地,一片浓绿的大洋。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我也想用两个字来概括庐山,这就是:【丙】


⑨我觉得,绿是庐山的精神,绿是庐山的灵魂,没有绿就没有庐山。绿是有层次的。有时候蓦地白云从谷中升起,把苍松翠柏都笼罩起来,笼罩得迷蒙一片,此时浓绿就转成了青色,更给人以秀润之感,可惜东坡翁当年没能抓住庐山这个特点,因而没有能认识庐山的真面目,成为千古憾事。我曾在含鄱口远眺时信口写一七绝:

近浓远淡绿重重, 峰横岭斜青蒙蒙, 识得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19. 根据拼音写汉字。4

kuài zhì 人口 mào )林 xiū 20线的表3

21阅读第⑤⑧段,回答下列问题。6 分)

(1) 结合全文内容,将“诡奇”、“秀润”、“雄伟”三个词语选填在文中【甲】、【乙】、【丙】三处的横线上,分别概括泰山、黄山、庐山的特点。3

【甲 【丙

(2) 本文名为“登庐山”,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登泰山、黄山的经历?3

22下列选项中对于文中出现的苏轼和季羡林的诗歌理解的一项是( 3 分)

A.苏轼的诗表现了庐山变幻多姿的特点,并借景说理。B.季羡林的诗意在强调庐山的“绿”,借以赞美庐山。

C.苏轼没有能认识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他游览庐山时不解庐山的神韵。D.季羡林在本文中引用并改写苏轼的诗,意在表现两人叙述的角度不同。

23. 请结合全文,理解第⑨段中加点词“绿”的含义。4

三、综合运用(10 分) 阅读下面材料, 完成第 24—26 题(10 分)

【材料一】据《诗经》三百篇的产生时代约在西周武王初年至东周春秋中叶的五百年间,创作背景几乎遍及周室封建势力到达之地。黄河流域的沃壤孕育了它们,作为引渡我们探访这五百年信息的舟楫。在此之前的古诗歌,偶有见录于各种典籍者,如神农时的《蜡辞》

【材料二】汉乐府主要包括以下四种。一为郊庙歌辞,多系贵族文人为祭祀所作乐歌,模仿《诗经》、楚辞之颂诗祭歌的风格。二为鼓吹曲辞。以箫、茄演奏之《鼓吹》及以鼓、角演奏之《横吹》皆为胡乐。

【材料三】唐代沿承六朝文化遗产与诗歌体式,五古、乐府之外,七古、律诗、绝句在长期酝酿后方告成熟,三方新辟的沃土正提供唐人驰骋其才思。大唐国势以玄宗、肃宗二朝为分水岭,由前期的兴扬鼎盛转渐衰颓,作为人世反影的诗歌发展,亦大抵可依此分为两期。前期诗人纵横捭阖的生命风神发展出唐诗的开


阔气象;而鼎盛之后,后期诗人则须从前人盛迹中翻新求变,多呕其心血于丈量辛风格的经营。

24. 照创作时列作 4 A B上邪 C D

25. 请结合【链接】材料选出下列选项中与另三部作品创作背景的一项 2

【链接】天宝十四年底,唐世表面上的升华平静终告瓦解,安史之乱起, 势如野火。次年,兵陷长安, 玄宗奔蜀,帝室在血雨腥风中飘摇。

A.《捕蛇者说》 B.《石壕吏》 C.《蜀道难》 D.《新婚别》 26请将下列诗句按照上下句配对,并将配对的诗句序号填写在横线上。4

A.民生各有所乐兮 B.怀此王佐才 C.慷慨独不群 D.夕阳无限好E.银瓶乍破水浆迸 F.余独好修以为常 G.只是近黄昏 H.铁骑突出刀枪鸣

1 2 3 4


27.题目:走在这条路上

四、写作(60 分)

要求:1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2018 学年九年级第二学期阶段质量检测(3 月)语文试卷

1.会当凌绝顶 2.晓驾炭车辗冰辙 3.弓如霹雳弦惊 4.亭亭净植 5.增其旧制(15 分)

6.正显得美;亦奇(2 分)7C2 分)

8B2 分)

9. 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人们都叫它天门。3 “限”“当”、旬式有错,一处扣 1 分)

10. “道申迷雾冰滑”“大风扬积雪击面”“望晚日照城郭”“日上”4

111不同的,奇特的2 2更换,更改2 分)

12.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1 1 分,共 2

13. “赐”是赐予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2 ;“付”是交给的意思,表现了苏轼把天石砚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2 。“宝而用之”或“不可易也”1 ,“宝而用之”或“甚喜”均答“宝而用之”只得 1

14. 有害处的言行事物,阻碍人们取得成功,浅尝辄止,半途自画等行为3

15. 怎样才可以养成科学的头脑呢?此句是原文,答案意对即可,疑问句式作为得分要求〉

16. 养成科学头脑的必要条件2 分,以疑问句回答得 1 要注重事实;要了解关系;要精密正确;要力求透彻。4

17. 第③段。这段文字引用了古书上关于燕太子丹得天地佑而得归的文字记载,有力地论证了这样的文字 并非事实,与“有些话,显非事实,若不加考查,信以为真,便是没有科学的头脑。”构成承接关系,作为事实论据(或者反面论证论证了第③段的论点“养成科学头脑要注重事实”,照应了第③段“现今社会上还有许多奇怪的传说”中的“还有”一词。5

18B3 分)

19. 脍、炙;茂、修。4

20. 可从拟人、环境描写、叠词、短句角度分析。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苍松翠柏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松柏层层叠叠、随势而上,富有动感,写出了庐山满眼皆是绿色的特点。4

211雄伟、诡奇、秀润3 2作者将庐山与泰山、黄山作对比,突出了庐山“秀润”的特点,赋予庐山“绿”的精神与灵魂,表达了作者对庐山的“绿”的喜爱赞美之情。4

22C3 分)

23. 既是庐山远山近岭的松柏杉树、茂林修竹的郁郁葱葱,一片浓绿;又是庐山松竹的盎然生机、努力认地生长,山水云雾的润泽融合、包容秀润。(意近即可4 分)

24. CBDA4

25C2 分)

26. AFBCDGEH组合对即得分,顺序不作得分要求

27. 作文参考中考作文评分标准60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ca38a4a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c8.html

《2018-2019学年九年级第二学期阶段质量检测(3月)语文试卷(有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