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朗诵《木兰诗》的情感与配乐设计 doc

发布时间:2020-04-09 21:21: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少儿朗诵《木兰诗》的情感与配乐设计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都是不朽名篇,朗朗上口。但《孔雀东南飞》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诉说夫妻离别、抗婚、殉情,这对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太过于沉重难懂。况且,“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样的山盟海誓;“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这样的悲壮沉痛,也不适合对他们强行灌输然后让他们形之于声。《木兰诗》则不同,它叙述了少女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归国,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是一出喜剧。从年龄上猜测,木兰离家时也不过十五岁左右,她的想法、行为对孩子们来说很有接近性,能够得到孩子们设身处地的理解。于是,《木兰辞》用于教学和演出,成为首选。

一、朗诵之前,首先应该确立的是基调,就是整篇作品的感情色彩,这是通过对作品深入分析之后得出的。《木兰诗》有六段:第一段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第二段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和奔赴战场。第三段写木兰多年的征战生活。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第五段写木兰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第六段用雌雄兔子的比喻结尾,妙趣横生。第一、二、三、六、七段表现的是木兰女儿情怀;第四、五段记述木兰在战场上的英雄气概。于是得出了木兰是英雄、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这个英雄还是一个平民少女,活泼可爱,聪慧勇敢,疼爱家人,热爱生活。

所以,坚毅、勇敢、热情,应当成为整篇作品的主基调。

具体到每一段,会有分基调出现,情感又会有一些明显的变化,但无论分基调怎么变化,都会被包含在主基调中,又为主要的感情色彩提供铺垫,或者增加饱满度。

第1段,“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唧唧唧唧的织布声,忽停忽续,木兰已无心织布了。那是什么原因呢?作为朗诵者、作为听众和观众,也都想问这个问题,“何所思”“何所忆”,这是这段朗诵的一个共鸣点。木兰的心事和听众的疑惑成为朗诵时一定要表现的内容。紧接着,答案出现了!原来边疆战事吃紧,可汗要征集兵员,保家卫国。木兰想,父亲已经老了,如果去了军营,那是等于送死啊。自己又没有哥哥,怎么办呢?一番思考之后,木兰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女叹息”的心事重重,“大点兵”的紧张形势,“替爷征”的坚定决心,形成了第一段的感情波动。

第二段是忙碌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一旦下定了决心,就不会再迟疑,那就赶紧准备吧。买骏马,买鞍鞯,买辔头,买长鞭。集市上,人声鼎沸,木兰的热血也在一丝不苟的准备过程中沸腾着。第二段又是深切的思念。“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白天,木兰和将士们加快脚步向边疆急行,时间一晃就过去。可到了夜晚就不同了,毕竟是个小女孩,没有离开家出过这么远的门,没有离开父母这么长的时间。夜晚“鸣溅溅”的黄河水,“鸣啾啾”的“燕山胡骑”,哪一样都会触动木兰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心弦,撞击着心扉。这段朗诵,就怕朗诵者陷入思念,不能自拔。要结合第一段“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坚定决心和第三段征战沙场的勇敢无畏,给出情感的合理过渡:哪怕是离开亲人、远离家乡、满含思念,但奔赴沙场的脚步没有停歇,保家卫国的信念越来越强。

第三段只有30个字,却叙述了长达十年的历程,这十年是铮铮铁骨的十年。“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此时的木兰,已不是柔弱的农家少女。她跟随着大军,穿山越岭,跋山涉水,夙夜奔袭。铁打的营盘里,刀光剑影,铠甲辉映着月光。杀声震天的战场上,她策马挥剑,怒吼着,左冲右突,奋勇杀敌。血光里,你能看见她愤怒的眼神,无所畏惧的身形。勇敢和豪迈是这十年的内在精神,朗诵时对声音要强控制。这是对誓死为国英雄气概的歌颂,是对“柔弱生刚强”的盛情赞美。

第四段的第一个字承接了第三段的最后一个字,乐府民歌就是这么自然淳朴,意义衔接,音韵回环。“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此时的“明堂”不仅是神圣的庄重的,又喜悦的祥和的。木兰,这个身经百战的女孩,一身戎装,载誉归来。在大殿之上拜见天子,有礼有节,对答自如,不卑不亢。面对高官厚禄,面对百千赏赐,她没有动心。此时,强烈牵动她的,是赶快回家与亲人团聚的芊芊柔肠。是啊,离开家乡这么多年,爹娘的身体还好吗?姐姐、弟弟现在怎么样了呢?家里的那台织布机还能用吗……一面是厚重的赏赐,一面是迫切回家的心愿,这都是朗诵者必须透过简短的语句细细感受到并且努力表现的。

第五段是快乐的,甚至可以说是欢腾的。父女情、母女情、姐妹情、姐弟情、战友情,淋漓尽致,没有一丝遮掩,没有一点收敛,尽情地宣泄,尽情地绽放!“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段的人物逐次出现,好像是电影镜头的蒙太奇,特点鲜明,个性十足。朗诵时要传递的是“谁”、“做了什么”、“是什么样的心情”这三个信息。第一个镜头给了“爷娘”。听说女儿要回来了,爹娘跑出很远迎接他们朝思暮想的木兰。古代“内之为城,外之为郭”,“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一个“出郭”就把两位老人急切的心情表现出来。见着女儿,左看看又看看,摸摸头,牵着手,热情相拥,喜极而泣。第二个镜头给了“阿姊”,妹妹回来,这是比过年还喜庆的日子。姐姐梳妆打扮,她要让妹妹看到,姐姐还是那个漂漂亮亮的可爱的姐姐!第三个出场的是“小弟”,这时的小弟已经不是跟在木兰姐姐身后的小屁孩儿,而是长成了一个大小伙子,磨刀、杀猪、宰羊,身强力壮。姐姐这么多年出生入死吃了不少苦,这回一定要给姐姐好好补补!也让一大家子和亲友们举杯庆祝好好喝上一杯!第四个镜头给了木兰。一个欢蹦乱跳活泼可爱的木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回到家,东瞧瞧,西看看;脱下盔甲,穿上女儿装,“理云鬓”“贴花黄”,瞧把她忙的!美丽大方又干练快乐的木兰出现在大家面前。第五个镜头是战友见到木兰的惊讶。如果朗诵的时候只停留在惊讶,那就浅薄了。惊讶之后,还是喜悦——好哇,你竟然是女孩子,还骗了我们这么多年!不过这都无关紧要了,这么多年征战沙场,我们对死生都不在乎,还在乎男女吗?我们的深情厚谊是钢,是铁,又胜过钢铁,胜过这世间的一切!

第六段用雄兔和雌兔打比方,“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拎起兔子的两只耳朵,雄兔子的脚会不停地扑腾,而雌兔子会眯缝起眼睛。两只兔子放在地上奔跑,谁能分得清哪一只是雄的,哪一只是雌的?我们在一起行军打仗也是如此啊!这个比喻生动活泼,趣味性很强。在朗诵完时是俏皮可爱的。甚至,朗诵完之后,可以开怀而笑“哈哈哈哈……”使人物更具色彩,特点更鲜明。

2、配乐多用中国古琴名曲,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体现民族特色。中国的古琴名曲大多有着传奇的背景故事,如《高山流水》,“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子期既死,伯牙绝弦。”说的是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时而愉悦、时而悲痛。《广陵散》是以战国时期聂政刺韩王为题材的叙事曲,气势磅礴,庞大的结构,表现了一种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胡笳十八拍》反映的是蔡文姬归汉前,盼望早点回到故乡又舍不得离开两个孩子,归乡喜悦和骨肉离别之痛所带来的非常矛盾的心情。等等。所以,在众多的传统古曲中,总能找到与木兰诗的情感表达相契合的音乐语言。

《木兰诗》的第一段,前四句与后四句有着明显的情感区分。前四句的情感归集点是“女叹息”,后四句的情感归集点是“替爷征”。在为前四句配乐时,选用了《平沙落雁》。这是一首借大雁远去,表达逸士心胸的曲子。开始部分,乐曲描绘江上宁静苍茫的暮色,为后面的生机活力做铺垫。(配乐1)这正好符合《木兰诗》第一段的先抑后扬的特点。“抑”有了,“扬”怎么办呢?忽然想到了《十面埋伏》,这反映的是项羽被围又走投无路的情形,由“列营”、“吹打”、“埋伏”、“败阵”、“自刎”等段落组成。配乐时选取《十面埋伏》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由慢到快的部分,是琵琶独奏,有一个铿然顿挫点,激烈,震撼人心。这个顿挫点被设置在了“替爷征”的“征”字上,坚决而有力。(配乐2)

第二段中情感和节奏也有着鲜明的变化。“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好不繁忙,为的是“骏马”、“鞍鞯、”辔头”、“长鞭”,配以战马嘶鸣、马蹄飞奔的声音,反映繁忙、紧张、热烈的色彩。(配乐3)接着,从繁忙、紧张、热烈转向深深的思念,音乐选取了《苏武牧羊》选段。苏武出使匈奴,被扣19年,在冰天雪地的北国,始终不屈不挠,思念家乡肝肠寸断,忠于大汉坚定不移。选取的《苏武牧羊》片段与木兰远赴边关,思念亲人,又一心报效祖国的的决心在情感上是共通的。(配乐4)

第三段的30个字是壮阔的、壮烈的,朗诵的力度和速度是关键,配乐也必须体现这一特点。四名男生朗诵这一段,先是每人一小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为共同朗诵。设想的画面是四名男生身着古代戎装,威风凛凛。在极富节奏感的鼓点声里昂首挺胸,双手擎着大旗,在舞台上踏步走一个椭圆形,再一字排开,鼓点停,朗诵开始。这样的鼓点起先挑中的是电影《南京南京》后面的祭祀音乐。但在实际排练时,踏步行走有点机械,大旗也舒展不开。于是,这个设想被放弃。重新挑选了香港艺人陈伟霆在2015韩国釜山亚洲音乐节上的一首《战士+Do you wanna dance》的前20秒过门,去除警报声,鼓点从有规律节奏,到后来加快速度,密集敲打后收住。(配乐5)四名男生的动作也改成双手高举大旗小跑上场,因为是小跑,所以大旗被舒展开来。这样的配乐和朗诵表演处理,有气势,令人震撼,舞台效果很好。由于在整个朗诵开始时,只有这四名男生不上台,在侧面等候自己的这段,所以,他们一亮相,就让人视觉和听觉为之一振,这小段也可称作《木兰诗》朗诵的“秘密武器”。

一番激烈高昂的情绪过后,音乐收住,只由朗诵者的声音饱含着情感将“归来见天子”到“送儿还故乡”一气诵成,是叙述,是发问,是回答,语气的变化使得这一小段无乐胜有乐。

烘托喜庆热闹场面的乐曲数不胜数,国外的交响乐肯定是不合适的。《木兰诗》中归家团聚的幸福画面,必须是中国的音乐来衬托,而且必须是中国的民乐,必须是中国民乐的交响。由此,民乐合奏《迎春花》被挑中。(配乐6)此时配乐开始的位置稍稍前移,前移到前一段的最后三个字“还故乡”。借鉴电影电视画面的剪切手法,画面在“明堂”之上,音乐却已是回家的欢唱了。情感的烘托与过渡,自然又热烈!

最后一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在幸福祥和喜庆的气氛中,大家共同朗诵,两两对视,这是是战友与战友的对视,是战友与木兰的对视。风趣的比喻,传递的是调皮的眼神,快乐的生活,深厚的情谊!

《木兰诗》朗诵的最后音乐是延续的《迎春花》,伴随着爽朗开心的笑声,这个笑声最干净,最痛快,最透彻,最热烈。每一个朗诵者如果能把自己当木兰,就能发出这样的笑声。

因为此时,木兰是你,你是木兰!

作者 唐从华

2019年6月10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ca86ae3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87.html

《少儿朗诵《木兰诗》的情感与配乐设计 doc.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