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师用书电子版-第一组第一单元教学内容

发布时间:2020-11-21 20:55:1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组

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春天是一首无言的诗,春天是一曲悠扬的歌,春天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一提起“春天”,我们就会联想起无数优美的字眼和诗句:鸟语花香,万紫千红,莺歌燕舞,满面春风;“春眠不觉晓”,“春色满园关不住”…… 

本组教材是围绕“多彩的春天”来编排的,识字课选的是有关春天的词语,课文写的是春天的景、春天的人、春天的事,口语交际也是关于春天的话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教材的整体性,注意前后联系。 

本组教材一开始,就用诗一样的语言,引导学生走进春天的图画,用眼去欣赏,用耳去倾听,用心去感悟春天。在识字部分,提示学生去找春天,画春天,搜集有关春天的资料;在语文园地里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舞台。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融入春天,乐于观察,善于欣赏,勤于动手,善于表现。 

老师们在理解本组教材时,可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解读春天,解读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和他们一起去阅读,去感悟,去发现。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5课时。

识字 1

一、教材简说 

本课是看图学词识字。八个四字词语写的都是春天的典型事物或现象,构成了一幅春景图,引人进入春天的美好境界。八个词语排列整齐,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材插图根据词语的意思,描绘出鲜花盛开、莺歌燕舞、小河流水的画面,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春天的图画五彩缤纷,春天的声音变化无穷。桃花盛开,柳树发芽,“草色遥看近却无”,“一枝红杏出墙来”,只要留心,到处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春雨沙沙下,小溪丁冬响,蜜蜂嗡嗡叫,布谷报春忙,只要留心,到处都能发现动听的乐曲。教师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学生一起去观察春天、体验春天。 

教材在课后练习中,通过学习伙伴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观察春天,感受春天,表现春天,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培养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爱美的情操。 

本课教学重点是识字。 

二、学习目标 

1.认识“万、复”等13个生字。会写“万、丁”等5个字。 

2.能主动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 

3.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三、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应围绕识字这个重点,把识字和看图、学词结合起来,和生活结合起来。要注意不同学生的已有水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呈现。 

本课生字可以直接通过生字条呈现,也可以在看图说话的基础上从词语中随机呈现。 

2.生字的识记。 

(1)利用图标“我会认”,引导学生说说生字条中已经认识的字,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

(2)看拼音读词语,画出词语中的生字,认一认,读一读。

(3)教师出示词语卡片,领读。学生提出难读的字,教师指导读。重点指导读准“冰、丁、争、鸣”的后鼻韵母,读准“苏”和“争”的声母。

 

(4)在看图说话的过程中学词、识字。可让学生在仔细看图的基础上,把“春天来了,___________”这句话说具体。根据学生说的话,相机出示有关词语,并引导读准生字的音,认记生字的形。 

①教师示范说话:春天来了,大地好像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②出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指导读准“苏”。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万、复、苏”。

 

③学生看图说话,教师出示“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等词语。“泉、百、鸣”可用熟字加一部分的办法记住字形,“柳、歌、舞”等字要认真指导,注意巩固。

 

3.识字的巩固。

 

(1)用开火车读的方式,巩固和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2)改动词语或调换词语顺序,让学生认读。如:

 

春回大地  万象更新

 

花红柳绿  莺歌燕舞

 

冰天雪地  泉水丁冬

 

百花齐放  百鸟齐鸣

 

(3)利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巩固生字的认读。也可以制作汉字部件,进行拼字游戏。

 

4.写字指导。

 

本课五个要写的字中,“万、丁、百、齐”四个字是要求既认又写的字,可以在识字过程中指导学生书写。“万”字的笔顺是“一、、丿”,横要写长一些,笔画横折钩中的“横”比较特殊,应该写得向右下方斜一点。“丁”字横要长一些,写在上半格的中间,竖钩要写在竖中线上,要写得挺直。“百”字的横同前两字,中间的小撇不要超过“日”字的左竖。“齐”字上边的撇和捺要舒展开,下面的两画是竖撇和竖。“冬”字的结构和“齐”相同,可以对比练写。“冬”字上面的折文,建议指导学生注意两点:(1)三笔写成,第二笔是横撇;(2)书写时,上撇短小,下撇和捺要写长,舒展开。

 

(二)朗读感悟

 

1.在初读本课词语时,允许学生速度稍慢,以认读汉字为主。但在认识生字后,应按正常速度朗读词语,不能太慢或太快。

 

2.本课词语排列整齐,具有韵律感。朗读时,每行的两个词语之间可接得紧些,读完末尾的“苏、舞、冬、鸣”后要稍作停顿,以显示韵脚。

 

3.在读熟之后,可让学生看着图听老师读,感受词语描绘的景象。或者让学生一边读词语,一边想象画面。

 

4.“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等成语的意思,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字面意思,结合图画,或结合想象进行理解,也可以引导学生用绘画的方式表达成语的意思。“万物复苏”和“百花齐放”中的“万、百”表示很多,不是确指,这一点可以结合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进行适当点拨。

 

(三)实践活动

 

1.课前活动。

 

指导学生读课后学习伙伴说的话,引导学生去观察春天。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气候变化、植物生长、动物活动、人的衣着等方面观察和感受春天。

 

2.课中活动。

 

把观察到的春天用自己喜欢的形式画下来。

 

3.课后活动。

 

课外找一找有关春天的歌曲、图片,留着以后交流。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看图说话,出示词语

 

1.出示课文插图或播放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看图说话,出示词语。

 

你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的介绍,随机出示词语)

 

(二)读词识字

 

1.出示卡片“我会认”,激励学生说出自己认识的字。

 

谁会认生字条中的哪些字?能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吗?

 

(学生复习已学生字,交流自主认识的生字)

 

2.打开课本,学生自主学词学字。

 

(1)拼一拼,读词语,画出词语中的生字,认一认,读一读。

 

(2)发现容易读错的字并正音。

 

看清韵母读:冰、丁、争、鸣(后鼻韵母)

 

看清声母读:苏、争(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

 

3.出示词语卡片,领读。

 

老师领读;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4.看图,照例句说句子、找词语、读字。(方法:一人描述说句子,一人根据意思取词语字条认读。)

 

(1)出示例句:春天来了,大地好像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找词语:万物复苏

 

认读生字:万 复 苏

 

(2)照样子说句子,找词语,读字。

 

句子:“春天来了,__________。”

 

词语:柳绿花红(柳)      莺歌燕舞(歌 舞)

 

冰雪融化(冰)      泉水丁冬(泉 丁)

 

百花齐放(百 齐)    百鸟争鸣(争 鸣)

 

5.分析字形结构,记字。

 

偏旁联想记字:柳冰泉鸣(想想偏旁跟字义有什么关系)

 

部件组合记字:百(一+白)

 

6.指导写字,巩固生字。

 

(1)观察字形,让学生发现字的特点。

 

(2)老师范写,让学生看清笔画的位置。

 

“冬”和“齐”的点写在竖中线上,撇画和捺画要舒展开。

 

“丁”的“”要写在竖中线上。

 

“万”字的笔顺是“一、、丿”,“丿”在竖中线上起笔。

 

“百”字的横要写得长一点。

 

(三)读词想象

 

1.用适中的速度朗读词语。

 

2.读出词语的韵味。

 

朗读时,每行的两个词语之间可接得紧些,读完末尾的“苏、舞、冬、鸣”后要稍作停顿,以显示韵脚。

 

3.看图,听老师读,感受词语描绘的景象。

 

4.自己读词语,想象词语描绘的景象。

 

(四)实践活动

 

出示课后的问题,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说一说:你听到春天的声音了吗?你看见春天的色彩了吗?

 

画一画:美丽的春景图。

 

找一找:春天在哪里?

 1 柳树醒了

一、教材简说

 

《柳树醒了》,题目已散发出诗意。

 

这是一首诗,又似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

 

柳树醒了,春雷把她从沉睡中叫醒了。她睁开睡眼,春雨给她洗澡,春风给她梳头,春燕跟她做游戏。柳树醒了,她是那么柔软,那么鲜嫩,那么活泼,那么妩媚动人。她不就是春姑娘吗?

 

柳树醒了,春姑娘来了。春天闪耀着明丽的色彩,跳动着轻快的音符,弥漫着逗人的童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

 

柳树醒了,孩子们也醒了。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又长高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孩子们又投入新的学习中了。那读书声,那欢笑声,给春天的乐谱上增添了美妙的音符。

 

课文中的插图,让人感到春天跳动着的生命力。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迷人的,春天是催人奋进的。

 

“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课后的这个问题,打开了孩子们想象的大门。要相信孩子,孩子的眼睛里折射出的画面,比诗更蕴含深意。孩子的心,就是一篇童话。

 

二、学习目标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感悟春天的美。

 

3.能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呈现。

 

(1)出示课题时,后写“醒”字,引导认读,注意读准后鼻音。

 

(2)结合对课文的朗读和感悟,出现“春雷”“洗澡”“柳枝”“软了”“梳头”“柳梢”“绿了”“玩耍”等词语。引导认读“澡、枝、梳、梢、耍”等生字,注意分清平、翘舌音。

 

2.生字的识记。

 

(1)本课涉及平舌音和翘舌音的生字较多,要注意读准。“澡”是平舌音,“枝、软、梳、梢、耍”都是翘舌音。另外,注意“醒”是后鼻音,“雷”是边音。

 

(2)“枝、梳、梢”字形上的联系,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

 

(3)“醒、雷、澡、耍”可引导学生利用偏旁、部件、新旧字联系等记认字形。

 

(4)“梳、梢、耍”与其他生字相比,使用率较低,学习难度较大,要重点识记。

 

3.识字的巩固。

 

(1)利用课后图标“我会读”,引导学生自己读词语,巩固认记生字。

 

(2)做词语连线练习,巩固生字的识记。如:

 

春雷    说话    柳树    醒了

 

春风    洗澡    柳梢    长高了

 

春雨    梳头    小朋友   软了

 

柳树    玩耍    柳枝    绿了

 

4.写字指导。

 

本课左右结构的字中有两个带言字旁的字“说、话”,可重点指导:整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言字旁的“点”要写得高一些、靠右一些,与横折提的“折”对齐,“折”画可以写得略向左斜。

 

“春”字的书写,关键是上半部分:三个横不宜长;撇、捺要伸展开,盖住下面的“日”字。

 

(二)朗读感悟

 

1.这首诗可以通过不同的读法,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比如:

 

(1)讲述型,语调亲切自然,好像讲故事一样,娓娓动听。

 

(2)描述型,语调轻快活泼,好像读儿歌一样,轻松俏皮。

 

(3)抒情型,语调轻柔缓慢,好像读散文一样,充满幻想。

 

2.诗中的“醒、软、绿、飞、高”等字可读得稍重、稍长,以读出诗的节奏感。

 

3.本诗用拟人的手法,写得很形象、风趣。诗的内容简单,不要一节一节地分析。可重点抓住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感情和韵味。

 

(1)“柳树醒了”是什么意思?

 

(2)从哪里知道“柳树醒了”?

 

(3)“柳树醒了”说明了什么?

 

(三)实践活动

 

1.课堂活动。

 

仿照课文编诗句,再说一说。

 

春天跟________说话了,

 

说着说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外活动。

 

引导学生看课后问题:“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启发他们课后去观察和思考。可从动物、植物、人物、气候等方面观察。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激趣,引入新课

 

1.你喜欢春天吗?(板书“春”字)问:你看见这个字想到了什么?

 

2.做“一字开花”游戏,看谁说得多。

 

 

 

板书:春雷 春雨 春风 春燕

 

3.出示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感受春天大地复苏的景象。

 

(二)初读,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说说课文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板书:柳树)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说说柳树在谁的帮助下醒了。(见板书)

 

3.分节自愿读课文,说说柳树怎么了。

 

板书:醒了 软了 绿了 飞了

 

(三)朗读,板画识字

 

1.读第一节,老师板画春雷(闪电),出示生字“雷、醒”。怎么记这两个字?读音有什么特点?

 

2.读第二节,老师板画柳枝,出示生字“澡、枝、软”。谁能发现“澡、枝”的偏旁表示什么意思?怎么记“软”字?

 

3.读第三节,学生板画,出示生字“梳、梢”。谁发现了这两个字的特点?

 

4.读第四节,说说小柳絮是什么样的。根据学生的介绍,板画柳絮飞舞的情景。

 

5.齐读第五节,通过比较认识“耍”字。“要”和“耍”有什么不同?怎样记“耍”字?

 

(四)活动,巩固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生字。

 

2.同桌互读生字,比比谁读得准。

 

3.小组比赛认读生字卡。

 

4.出示下列生字,学生做找朋友(组词)的游戏。

 

说(  )(  )(  )    话(  )(  )(  )

 

朋(  )(  )(  )    友(  )(  )(  )

 

春(  )(  )(  )    高(  )(  )(  )

 

5.指导书写以上六个字。

 

(五)背诵,感悟文意

 

1.借助板书、板画背诵:自由练背;同桌互背;齐背。

 

2.创设情境背诵:配乐背诵;表演背诵。

 

(六)扩展活动

 

1.说一说: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

 

2.画一画: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

 2 春雨的色彩

一、教材简说

 

春雨贵如油。这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发自肺腑的感叹。

 

春雨细如丝。丝丝春雨像春姑娘身上的薄纱,随风飘动;像春姑娘纺出的丝线,轻轻垂下;又像春姑娘缝衣的细针,扎进刚刚苏醒的大地。

 

春雨柔似水。柔弱的春雨蕴藏着巨大的力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像乳汁一样哺育着世间万物,使大地呈现出勃勃生机。

 

春雨美如画。不知不觉中,春雨染红了桃杏,漂白了柳絮,描青了山峰,绘绿了秧苗。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在大地上展开。

 

春雨是无色的,但它却给我们带来五彩缤纷的世界。

 

二、学习目标

 

1.认识“线、论”等11个生字。会写“你、们”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3.有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呈现。

 

(1)出示第二自然段的句子,提出课后的问题。认识“论、趣、题、底、颜”等生字。

 

(2)在朗读小燕子和麻雀说的话时,学习“淋、洒、滴”等生字。

 

(3)“线、油、欢”等字可随机出现。

 

2.生字的识记。

 

引导学生发现“题、淋、洒、底、欢”等字的识记方法,即通过熟字加偏旁或换偏旁的方法记住生字。如:是—题,林—淋,西—洒,低—底,砍—软—欢。

 

3.识字的巩固。

 

(1)开火车读生字。

 

(2)认读课文中含有生字的词语。如“有趣、问题、到底、油菜”。

 

(3)组字游戏:

 

 

 

4.写字指导。

 

本课要写的六个字,有两个人字旁的字“你、们”,两个绞丝旁的字“红、绿”,两个草字头的字“花、草”。这一规律可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并学会欣赏范字。对相同偏旁的字,教师可重点指导写好一个,引导学生掌握偏旁的写法,然后放手让学生揣摩、练习。单人旁:撇要直,不能弯;竖为垂露,要正直。绞丝旁:第二个撇折的撇不能伸得太长,折要往上挑,整个绞丝应显得向左靠。草字头:横不宜太长,两个小竖要上开下收。

 

(二)朗读感悟

 

本文内容不难理解,关键是让学生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学会想象,学会欣赏。可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感悟。

 

1.对春雨本身的感悟。

 

(1)春雨的形象可在朗读第一自然段的过程中作简单理解。

 

(2)春雨的色彩可在读完课文后,利用课后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

 

(3)“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感受课文中蕴含着的道理和情趣,凭借课文展开想象,并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因此,教学本文不宜直接切入主题,更不能把获得这个问题的答案作为教学的目的或重点。

 

在朗读时,可着重指导理解和运用“到底”一词。

 

2.了解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1)春雨让大地变得五彩缤纷。关于这一点,除了引导学生边想象边朗读课文中小动物的对话之外,还可以激发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2)春雨让大地变得生机勃勃。在春雨的滋润下,动物、植物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一点可通过看课文插图和朗读课文来体会。

 

在朗读时,可着重体会“落、淋、洒、滴”等表示动作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3.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趣。

 

在朗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小鸟们的天真、活泼、可爱,体会春雨的轻柔、欢快,体会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课文最后一句话耐人寻味,可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三)实践活动

 

1.课前活动。

 

通过观察或者调查,思考春雨是什么颜色的。

 

2.课中活动。

 

分角色演一演。可以照课文演,也可以自编相近的内容演。演之前要把课文读熟。可以先在小组里合作准备和表演,然后在全班表演。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讨论揭题,引入新课

 

1.我们都见过春雨。大家有没有发现,春雨和夏天的雨有什么不同?(样子、速度、声音)板书:春雨。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关于春雨的童话故事。你们读一读,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春雨的。

 

2.投影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拼读讨论。

 

拼读:自由读;同桌互读;“我会读”。

 

讨论:

 

(1)读了这句话,你知道春雨的样子了吗?(板画:春雨)

 

认读生字“线”,组词。

 

(2)读了这句话,你听到春雨的声音了吗?指导朗读“沙沙沙,沙沙沙”。

 

3.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朗读质疑。

 

读:拼读;小组读;集体读;自己边思考边读。

 

认:认“欢”字,换偏旁记字。

 

问: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疑问吗?(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提示:

 

(1)“大家”指的是谁?

 

(2)大家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呢?

 

4.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弄清以上问题,并在句子中认字。

 

(1)从句子中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

 

(2)识字。

 

音:勾画出句中的生字拼读;连词朗读。

 

趣 题 底 颜 有趣 问题 到底 颜色

 

形:你能识记这几个字吗?看看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提示:同结构:趣 题    同偏旁:题 颜

 

换偏旁:底—低    加偏旁:是—题

 

(二)情景感悟,对话朗读

 

1.出示课文插图或播放多媒体课件,说说图中画了哪些鸟。(贴三种鸟的图片)

 

2.分角色朗读,讨论。

 

(1)三种鸟分别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他们的根据是什么呢?

 

(2)春雨从天上落到不同的植物上,课文用了不同的表示动作的词,能找出来吗?

 

(3)认识生字“淋、洒、油”。

 

你发现这些字的规律了吗?去掉偏旁来看看,是你认识的什么字?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熟字加偏旁法;偏旁联想法)

 

(4)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小鸟们在争论?该怎样读出争论的语气呢?

 

指导朗读:“不对”;“不对,不对”;“你们瞧”;“你们看”。

 

“……花……了,……花也……了。”

 

(5)分角色朗读对话。

 

(6)创设情境演一演。

 

(三)实践活动

 

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到外面看一看,并把看的结果画出来,跟大家交流。

 3 邓小平爷爷植树

一、教材简说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从那时起,祖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展开了现代化建设的新画卷,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这位老人的“春天的故事”,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在北京天坛公园,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松柏,带着老人的希冀和心愿茁壮成长。“小平树”已成了天坛公园的一道风景。

 

在深圳仙湖植物园,邓小平爷爷亲手种下的高山榕,迎着南国的风,唱着春天的歌,长得枝繁叶茂。它向每一个驻足观看和拍照留念的游人,展示着春天的图画,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春天,是植树的季节;3月12日,是植树的好日子。当又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当又一个植树节到来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邓小平爷爷说过的那句话:“植树绿化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读着课文,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邓小平爷爷用行动实践着他的话。你看,81岁高龄的他,“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他“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那份认真,那份执着,让人感到他不仅仅是在栽树,而且是在播下一个心愿,在精心地描绘美好的未来。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行动来描绘我们的未来呢?

 

二、学习目标

 

1.认识“邓、植”等13个生字。会写“爷、节”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3.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呈现。

 

(1)让学生看生字条,看看有没有已经认识的字。把不认识的字在课文中勾出来,借助拼音读一读。

 

(2)在解题和介绍背景时识字。揭示课题《邓小平爷爷植树》,认读“邓、植”两个生字。注意“邓”是后鼻音,“植”是翘舌音。结合课题简单介绍或引导学生说说课文背景,如,“植树节”是怎么回事,“邓小平爷爷”是谁,“81岁高龄”是什么意思。在这个过程中,认识“节、岁、龄”等生字。

 

(3)朗读课文时识字。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时,出示描写邓小平爷爷认真植树的重点句子,认读“已、经、息、站、行、扶”等生字。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亲手栽种”时,落实“亲、栽”两个生字的认读。

 

2.生字的识记。

 

(1)“植、站”是翘舌音,“邓、龄、经、行”是后鼻音,要注意读准。

 

(2)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生字的构字规律,以及和以前所学汉字的联系,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熟字加偏旁:直—植

 

熟字换偏旁:爷—节 那—邓 多—岁 冷—龄

 

熟字相加:自+心—息

 

形近字比较:己—已

 

找相同部分:我—栽 拉—站—亲

 

3.识字的巩固。

 

(1)用生字卡片检查识记情况。

 

(2)同学之间相互考考生字是否认识。

 

(3)读词语,看看是否有不认识的字。如:

 

种植  春节  岁数  年龄  已经

 

经常  行走  扶手  栽树  亲人

 

4.写字指导。

 

本课写字可以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爷”字上大下小,“亲”字上下相当,“节、岁”二字上小下大。“爷”和“节”都有一个部件“ㄗ”,前一个要写得比后一个短小些。本课新出现的双立人,可结合单人旁进行书写指导:(1)撇应该写得平直;(2)第二撇起笔处应该在第一撇下方的虚拟垂线上(教师最好示范);(3)竖为垂露。“节、岁、亲、行”四个字是既要认又要写的字,要重点指导学生识记和书写。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投影展示,或在黑板上范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揣摩、临写。

 

(二)朗读感悟

 

本文是一则短小的故事。重点是邓小平爷爷植树的经过。朗读本文,要读得平实,读出对邓小平爷爷的崇敬之情。关键是体会邓小平爷爷在植树过程中表现出的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另外,从邓小平爷爷的行动中,领会植树绿化的重要意义。

 

可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

 

1.“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可抓住“兴致勃勃”、“布满汗珠”、“不肯休息”进行理解和体会,让学生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2.“邓爷爷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抓住“挑选”、“小心”、“挥锹”进行品读。

 

3.“他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抓住“仔细”、“连声”等词语进行品读。

 

4.“‘小平树’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美丽的风景”美在哪里?(树长得茂盛、漂亮;是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邓小平爷爷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很多人去参观,怀念邓小平爷爷……)

 

(三)实践活动

 

1.课前活动。

 

了解邓小平爷爷的情况;了解植树节的来历。

 

2.课中活动。

 

讨论:为什么要植树?怎样植树?

 

3.课后活动。

 

参加植树活动。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歌曲引入,了解人物

 

1.播放大家熟悉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歌曲中的老人是谁。(了解多少说多少)

 

2.老师出示图片,介绍邓小平爷爷。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认读字词

 

1.听老师范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邓小平爷爷的什么事?

 

2.自由拼读,勾出生字词。

 

3.分小组自学生字。

 

4.自学汇报:

 

(1)“我会读”:读生字卡片。自愿读;开火车读。

 

提示:看清声母读:植、岁、站、栽。

 

看清韵母读:龄、行。

 

(2)“我会记”:指名向大家介绍识字方法。

 

(3)“我会写”:指名先在田字格中写字,再对照课本中的字,发现规律,描红、临写。

 

(三)读文讨论,评价人物

 

朗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你觉得邓小平爷爷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为什么说“小平树”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

 

讨论方式:先自己读书感悟,再小组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后老师评价总结。

 

(四)实践活动

 

1.观察校园、花园里有哪些植物,每种植物有什么特点。选一种最喜欢的植物画一画。

 

2.照课后说的那样做:“植树节快到了,我们也去植树吧!”

 

五、资料袋

 

1.植树节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

 

近代最早设立植树节的是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1872年4月10日,莫顿在内布拉斯加州园林协会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设立植树节的建议。该州采纳了莫顿的建议,把4月10日定为该州的植树节。1932年发行了世界上首枚植树节邮票,画面为两个儿童在植树。

 

孙中山先生一生十分重视植树造林。1893年,他就提出:“中国欲强,必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1924年,他在广州演讲时反复强调:“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造林植树,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举行了植树式。以后将3月12日定为植树节。1979年2月23日,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以法律的形式确定,我国的3月12日为植树节。这个节日有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意义。

 

2.邓小平同志和全民植树运动

 

邓小平同志是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倡导者和带头人。1981年,我国一些地方遭受特大洪灾,邓小平同志专门对林业问题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最近的洪灾涉及到林业、涉及到森林的过量采伐;看来宁可进口一点,也要少砍一点。小平同志还说,中国的林业要上去,不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不行。他提议,是否可以规定每人每年都要种几棵树,比如三棵或五棵树,要包栽包活,多者受奖,无故不履行此项义务者受罚。1982年,也就是实施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的第一年,小平同志对工作人员说:“植树节快到了,我们家每人至少要栽三棵树,要包栽包活。”植树节那天,他带领全家人到京西玉泉山种下一株株松柏。之后,不仅在北京,全国很多地方都先后留下小平同志植树的身影。每年植树节,他都身体力行,坚持参加植树。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20年,坚持100年,坚持1000年,要一代一代永远传下去。”

4 古诗两首

一、教材简说

 

雨后的早晨,从香甜的睡梦中醒来,推开窗户,扑进的不仅仅是清新的空气,更有那清脆的鸟鸣,淡淡的花香,浓浓的春意。那飘落的花瓣,令人惋惜;那被春雨浸润着的芳草绿叶,令人振奋。那湿润的落花,那鲜嫩的绿叶,似乎把昨夜的春风和春雨又送到了窗前。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

 

高鼎的《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令人陶醉。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着风筝,放飞着快乐,放飞着希望。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呈现。

 

(1)揭示课题识字。“古诗两首”中,“古、诗、首”是生字,第二首古诗《村居》中的“村、居”也是生字。所以在揭示和理解课题过程中即可指导认读五个生字。可先对“古诗”作简单解释,再结合“几首歌曲”、“几首儿歌”等对“首”作简单理解,最后出示两首古诗的题目。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自己借助拼音读古诗,认读诗中的生字。

 

(3)出示生字条中的生字,引导认识。

 

2.生字的识记。

 

(1)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字的联系,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方法识记生字。如:

 

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3.识字的巩固。

 

(1)利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巩固认读。

 

(2)读词语巩固生字的识记。如: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3)在读、背古诗的过程中巩固生字的识记。

 

4.写字指导。

 

本课六个要写的字,各有特点,可逐一进行指导。“古”字横要长;“声”字上为“士”字,不是“土”字,应写得上横长、下横短;“多”字上下两部分一样,但要注意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或上下相等;“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把捺拖长;“知”字中,口在右边偏下,不能写得太高;“忙”字左边竖心的笔顺是先写两点再写竖,“竖”要写得垂直且稍长。

 

(二)朗读感悟

 

本课两首古诗,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不要对诗句作过多的分析。诗的内容和意境,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

 

《春晓》诗意含蓄,情真意切。朗读时,速度可稍慢,一边读一边想象,一、三句声音较实,二、四句声音较虚。每一句第二字可适当拉长,稍作停顿,留下想象的空间。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

 

《村居》较为明快,朗读时可适当将情绪外露,读得轻快、流畅,体现环境的优美和儿童生活的快乐。可在每句诗的第四个字后稍作停顿。注意读好韵脚“天、烟、鸢”。

 

古诗朗读对字音的要求很高,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提醒学生一丝不苟地咬准字音,并让他们反复练习朗读。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两首古诗的背诵难度不大,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用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背诵。

 

(三)实践活动

 

1.课前活动。

 

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课中活动。

 

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先分小组比一比,再推选代表在全班表演。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谈话引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能读准?(区分“春”“村”的读音)

 

板书:春晓 村居

 

(二)学习生字

 

1.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运用“利用熟字学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字音:翘舌音“诗、首、处”;平舌音“村、醉、散”。

 

(2)字形:

 

组合:古(十+口)      闻(门+耳)

 

居(尸+古)      童(立+里)

 

偏旁:诗—讠 醉—酉 忙—忄

 

(3)字义(用田字格中的字作扩词练习):

 

古(  )(  )(  )    声(  )(  )(  )

 

多(  )(  )(  )    处(  )(  )(  )

 

知(  )(  )(  )    忙(  )(  )(  )

 

(三)朗读古诗

 

1.范读。

 

2.自由读(读对、读顺)。

 

3.自愿读。

 

4.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四)理解古诗

 

1.自读《春晓》、《村居》。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3.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五)感悟欣赏

 

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六)扩展活动

 

有条件的班级可小组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五、资料袋

 

1.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因“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享年52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和李白、杜甫的称赞。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

 

2.高鼎

 

清朝诗人。

 

3.风筝

 

风筝源于我国,又名风鸢、纸鹞,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鲁班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算是风筝之祖了。五代时,李邺在宫中以线放风筝为游戏,并在鸢头上挂竹哨。当风筝升空,风吹竹哨,发出动听的筝鸣,“风筝”一名便由此而来。

 

到了唐宋,放风筝十分盛行。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诗中写道:“西楼一夜风筝急。”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宋苏汉臣的《北事通》,都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放风筝的场面。

 

明清时,风筝渐趋全盛,制作精巧。慈禧太后曾叫民间风筝艺人魏之泰做“女寿星骑仙鹤”的风筝。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描述了一群天真活泼放学归来的儿童在春风中放风筝的场面,读后令人叫绝。

语文园地一

我的发现

 

这项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自己小结识字方法,学习自主识字。教材在提示中列出了两种识字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还通过“我会认”的图标,列出了要求会认的七个生字。设计本项活动时要注意几点:

 

1.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可放手让学生去观察、议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2.教材呈现的识字方法,可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再加以归纳。如“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

 

3.这两种识字方法不一定在本项活动开始时才揭示,可以在本组教材前几课的识字过程中,让学生发现。

 

4.掌握和运用两种识字方法,是本项活动的重点。两种方法的运用,不限于教材上的模式,比如“评、访”,也可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识记(苹—评,放—访)。同时,也不限于这两种识字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列出的字中发现其他的识字方法,还可以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记住了课外见到的字。

 

5.生字条中的七个生字,要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检查认读和识记情况。可用生字卡片巩固,也可通过读词语巩固。如:评比、家访、挤进、邮车、局长、轿子、钱包。

 

日积月累

 

本部分包含三项活动:读词语、写句子和读背短文。主要目的是:①积累语言;②练习读、写基本功;③巩固识字。

 

“我会读”的内容是六个关于春天的四字词语。要求反复读词语,读准字音,不要求解释词义。可以让学生说说还知道有关春天的什么词语(如“鸟语花香、万紫千红”等)。“万、颜、百、欢”是本组学的生字,要注意巩固。

 

“我会写”要求看拼音写两个句子:①春天来了。②小朋友们长高了。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拼音,比一比谁先知道要写的是什么句子。然后想想要写的字是由哪些笔画构成的,这些笔画应该写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教师可示范写一两个字,再让学生自己练写。写完一句后,评一评,再写第二句。句子末尾的句号可提醒学生注意。这是教材第一次安排写句子,要充分注意激发、调动和保护学生写句子的兴趣,也要注意打好写话的基础,特别是认真写字的习惯。

 

“读读背背”安排了一篇短文《花园果园》,要求熟读背诵。首先要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如有不认识的字,可引导学生回忆,或向别人请教。“村”是本组学的生字,要注意巩固。熟读之后,可让学生简单说说短文写的是什么。最后,可用竞赛的办法,看谁先把短文背下来。背诵时,注意不要用唱读的方式,而要用正常朗读的方式。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的题目是《春天在哪里》。教材在安排口语交际的过程中,穿插了综合实践活动,使口语交际更有凭借,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活动的准备要从开始本组学习时就提出要求。口语交际的第一、二项要求是对“识字1”课后要求的回应。

 

设计本次口语交际活动时,可安排以下几个环节:

 

1.“歌唱春天”。将本组“展示台”中的“我会唱”提到口语交际课的开头,激发学生的兴趣。除了唱教材提示的《嘀哩嘀哩》外,还可唱《小鸟小鸟》等歌曲。

 

2.“我看到的春天”。有两种思路:一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观察所得。说的时候,可仿照《嘀哩嘀哩》的句式,加进自己想说的内容。二是将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春天的图片、资料拿出来展示、介绍。先在小组里展示和交流,再派代表在全班展示和交流。

 

3.“我听到的春天”。自己找学习伙伴,介绍自己听到的春天的声音,谈谈自己的感受。

 

4.“我画的春天”。把自己画的春天的图画,拿出来在小组里展示。介绍一下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学习伙伴可随时提问。展示之后,在小组里评一评谁画得好,谁讲得好。可选一两个代表在全班展示、介绍,其余的可贴在展板上或学习园地里。

 

展示台

 

本部分唱歌一项可移至口语交际课完成。重点是自主识字的展示和交流。可按教材提示,摆识字擂台,看谁在课外识的字多,看谁养成了自主识字的习惯。这项活动可提前作准备,在这里主要是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体验自主识字的快乐。

 

展示的内容不限。教材提示认识同学的名字,只是一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认字。

 

展示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轮流出示自己所认的字,现场读出,看谁读得多;将自己所识的字整理好,一次把所有的字读完,再数数识了多少字。

 

展示时,可先分小组打擂台,再让小组出线的同学打擂台,最后评出获胜者。

 

这一项活动可在以后各组的学习中继续开展,鼓励同学们向本次获胜的擂主挑战。

 

资料袋

 

1.《嘀哩嘀哩》歌词

 

嘀哩嘀哩

 

望安词潘振声曲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湖水的倒影里。映出红的花,映出绿的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看见红的花,看见绿的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嘀哩嘀哩,嘀哩嘀哩……

 

2.《小鸟小鸟》歌词

 

小鸟小鸟

 

金波 词  刘庄 曲

 

春天里,有阳光,树林里,有花香。小鸟小鸟,你自由地飞翔。在田野,在草地,在湖边,在山冈,小鸟小鸟,迎着春天歌唱。

 

爱春天,爱阳光,爱湖水,爱花香。小鸟小鸟,我的好朋友,让我们一起飞翔、歌唱,一起飞翔,一起歌唱。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df7362b73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18.html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师用书电子版-第一组第一单元教学内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