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古诗、对联笑话》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谐音古诗、对联笑话》


1、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题(蹄)——————2、因荷而得藕,(因何而得偶)有杏不须梅,(有幸不须媒)3、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东坡诗(尸)--4、师姑田上担禾上(和尚)美女堂前抱绣裁(秀才)5、孔子生于舟(周)未
光舞(武)起自汉中(光舞:闪电;汉中:天空)6、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7、莲(怜)子心中苦梨(离)儿腹内酸
8、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烛-嘱,围棋-违期)杨柳枝温庭筠9、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情)竹枝刘禹锡

谐音对联
东不管,西不管,酒管;兴也罢,衰也罢,喝罢。
清代江南一酒馆生意萧条,有书生为题此联,生意渐好。“管”“馆”“罢”谐“吧”
闵子牵白牛,过王子店;白公骑乌马,赶公冶场。
某学童集孔门弟子戏对。“闵子牵”谐“闵子骞”“白牛”谐“[]伯牛”“白公骑”谐“百公琦”“公冶场”谐“公冶长”
上海秀才下第,只为落书;


华亭百姓受灾,皆因孽报。
明上海知县郑洛书、华亭知县聂豹戏对。“落书”谐“洛书”“孽报”谐“聂豹”
顺风帆逆风帆,帆迟帆快;涨潮橹退潮橹,橹直橹扳。
祝允明对某友。“帆迟”谐“樊迟”,孔子弟子;“帆快”谐“樊哙”汉初大将;“橹直”谐“鲁直”,宋黄庭坚字;“橹扳”谐“鲁班”,古代巧匠
船尾拔钉,孔子生于舟末;云间闪电,霍光出自汉中。
解缙对某友。“舟”谐“周”“霍光”谐“火光”
猫儿竹下乘凉,全无暑气;蝴蝶花间向日,更有风来。“暑”谐“鼠”“风”谐“蜂”
披衣靸鞋而走,急事急事;弃甲曳兵而走,常输常输。
兵部尚书夏元吉、给事中周大有戏对。“急事”谐“给事”“常输”谐“尚书”
解衣脱冕而行,舍人给事;


弃甲曳兵而走,宣抚尚书。
赵九龄对张焘。“给事”谐“急事”“尚书”谐“常输”
木屐为鞋,足下果然无履;椰瓢作盏,尊前委的不钟。
明胡唯庸、袁柳庄戏对。“无履”谐“无礼”“不钟”谐“不忠”
立湖石于江心,岂非假岛;蒙虎皮于马背,谓是斑彪。
文征明对徐祯卿。“假岛”谐“贾岛”“斑彪”谐“班彪”
雨打儒冠,好似盛油木杓;雪飘僧顶,犹如舂粉擂槌。
尤秀才对雷和尚。“油”谐“尤”“擂”谐“雷”十一
叶落枝枯,看光棍如何结果;刀砍斧劈,是总督也要拔根。光棍对知县。“督”谐“蔸”十二
莲败荷残,落叶归根成老媪;谷成禾熟,吹糠去壳做新娘。
方言。“老媪”谐“老藕”“新娘”谐“新粮”


十三
史笔流芳,虽无成功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说明未史可法与洪承畴,何苦加注)“成仇”谐“承畴”,讽洪承畴十四
风坠雀巢,二三子连窠及地;月穿鸡屋,四五声金膀啼鸣。
明年富对塾师。“连窠及地”谐“连科及第”“金膀啼鸣”谐“金榜题名”十五
风落鹊巢,二三子连窠及地;雨淋猿穴,众诸侯戴漏朝天。
此联传为明徐阶应试时对宗师。“连窠及地”谐“连科及第”“诸侯”谐“诸猴”十六
风坠鹊巢,二三子连柯及地;雨打猿穴,众诸猴戴露朝天。
此为上联的又一面目,惟以“诸猴”谐“诸侯”与上联反十七
赭山湾上浪高低,橹班橹速;白塔洋前风缓急,帆快帆迟。
“橹班、橹速、帆快、帆迟”谐“鲁班、鲁肃、樊哙、樊迟”十八
劈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


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仁。
“红门”谐“黉门”“大仁”谐“大人”十九
先生知其几乎,何为又入职方也;太史非附热者,奈何只管翰林耶。
职方陈式斋戏对太史李西涯。“几”谐“[]机”“职方”谐“织坊”“太史”谐“太湿”“翰林”谐“汗淋”二十
弄子弄狮,一副假头皮,难充真兽;画工画猴,这等无心腹,枉作生猿。新娘戏对生员。“猿”谐“员”二十一
鸡卵与鸭卵同窠,鸡卵先生、鸭卵先生;马儿偕驴儿并走,马儿蹄举、驴儿蹄举。学官对提举。“蹄举”谐“提举”二十二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恨关羽不得张飞。
内江三元塔楹联。“江围”谐“姜维”“旅步”谐“吕布”“槽巢”谐“曹操”二十三宝塔七八层,中容大鹤;通书十二页,里记春秋。


罗万藻对知府。“中容大鹤”谐“《中庸》《大学》“里记春秋”谐《礼记》《春秋》二十四
筵上枇杷,本是无声之乐:草间蚱蜢,还同不系之舟。
“枇杷”谐“琵琶”“蚱蜢”谐“舴艋”二十五
月朗星稀,今夜断然不雨;天寒地冻,明朝必定成霜。
传为秦观、苏小妹洞房对句。“不雨”谐“不语”“成霜”谐“成双”二十六
闷拔红炉,尽是长叹短叹;愁拈素帕,提起千思万思。
陶振对杨性。“叹”谐“炭”“思”谐“丝”二十七
脚穿芒鞋迎宾,足下无履;手执椰瓢劝酒,目前不钟。
明梁国公对铁冠道人张景华戏对。“无履”“无礼”“不钟”“不盅”二十八
永夜无聊,同向西窗剪蜡;良宵独坐,好从东阁燃藜。


嘲瘌痢头联。“蜡”谐“瘌”“藜”谐“痢”二十九
坐破寒砧,从此渐入佳境;磨穿铁砚,而今才得出头。
某生员被罚荷枷示众,作此联自嘲。“佳境”谐“枷颈”三十
市肆屠沽,大畜挂,小畜挂;街坊博弈,前汉输,后汉输。
明杨基、徐贲市景即对。“挂”谐“卦”“汉输”谐“汉书”三十一
三天不吃饭,胸中无点屎;六月穿棉袄,胯下有汗淋。
刘宁对周济。“点屎”谐“典史”“汗淋”谐“翰林”三十二
道童锅里煎茶,不知罐煮;和尚墙头递酒,必是私沽。
陈道复对唐寅。“罐煮”谐“观主”“私沽”谐“师姑”三十三
灯笼笼灯,纸壳原来只防风;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
药名巧对。“纸”谐“枳”“下”谐“夏”三十四




三十九
播谷禽鸣,催起农夫忙播谷;提壶鸟语,唤醒酒客出提壶。
前一“播谷”谐“布谷”“提壶”谐“鹈鹕”,皆鸟名四十
两猿截木山中,这猴子也会对锯;匹马陷身泥内,此畜牲怎得出蹄。
陈启东戏对陆文量。“锯”谐“句”“蹄”谐“题”四十一
和尚上楼,楼高梯短,何上,何上;尼姑沽酒,酒美价廉,宜沽,宜沽。
和尚、尼姑戏对。“何上”谐“和尚”“宜沽”谐“尼姑”四十二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
一说陆容、陈震互对,一说解缙、李调元互嘲。锯、题”谐“句、题”四十三
两舟竞渡[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百管争鸣[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陈洽父子巧对。“橹速、帆快、笛清、箫和”分别谐“鲁肃、樊哙、狄青、萧何”四十四


礼部重开天榜,状元榜眼探花,有些惶恐;内阁翻成妓馆,乌归王巴篾片,总是遭瘟。
明温体仁为乌程籍归安人,王应熊为巴县人,广有恶行,吴宗逵秉二人意旨为恶,时人视为“篾片”。适逢礼部堂官黄士俊、孔贞运、陈子壮为三鼎甲,有人乃题上联。“惶”谐“黄”,指黄士俊;“恐”谐“孔”,指孔贞运;“乌归”乃“乌程归安”之省,谐“乌龟”,指温体仁;“王巴”谐“王八”,指王应熊为巴县人;“瘟”谐“温”,亦指温体仁对联格式作者:
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对联与格律诗相比,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
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下面分别介绍对联的四大特点:(形式对称
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什么是对仗


?对仗,换言之,就是对偶句的对称。“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不管是《诗经》还是《尚书》《易经》《老子》《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们所掌握,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方式。
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中国的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
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对仗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本来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示了文学艺术的对称美,同时也迎合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一阴一


阳为之道也”的理论。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丽辞》篇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体为用,事不孤立。”强调了客观事物的对偶状态。刘勰还讲到:“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因为,反对更能反映充满复杂矛盾的客观存在博物馆能表现作者的辩证思维,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学会写对联,必须掌握对仗方式的基本要求。古人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前人讲对仗,有明确的原则。《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法则,强调“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这为后来的楹联艺术奠定了基本框架。古人做对仗,又将汉字分为实字、虚字、助字三大类。实字类又另外分出半实字,虚字类又分出活与死两小类,并且又另附半虚字。分类如下:实字:花、草、林、山、天、地……半实:力、雄、文、武、光、雷……虚字(:高、新、强、大、精、小……虚字(:流、歌、升、斗、照、开……半虚:上、下、中、内、外。里……助字:之、也、然、哉、焉、何……
前人对以上这种分类,概括了几句话:“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这种分类方法,比起我们现在的汉语分类,似乎单调而新颖,然而仔细分析,它同现代汉语分类也有相通之处。古人所说的实字,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名词;所谓半实,则是抽象名词;所谓虚字部分,活的是动词,


的是形容词;助词,即是虚词,包括介词和连词、助词等。“半虚”则包括较抽象的时间词和形容词。掌握和熟悉古代词分类法,对我们今天研究和欣赏对联很有帮助。
初学对联,最宜先学工对(也称严式对,也就是说,要按同类词对仗成联,下面举例说明:
竹因临水情斯畅;兰以当风气亦和。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二字均为形容词。
再如,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急水与天争入海;乱云随日共沉山。
联中上下首字“急”“乱”均为形容词,第二字“水”“云”均为天文名词,第三字“与”“随”均为动词,第四字“天”“日”为天文名词,第五字“争”“共”均为副词,第六字“入”“沉”二字均为动词,第七字“海”“山”均为地理名词。对仗也是极工的。
名词的义类相对在工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首先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


并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比如,可以选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如用“日月”属对,则为失对,如用“晚霞”“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晚霞”“星光”均为偏正结构名词。如用“山河”属对,则不为工对,只能算作宽对了。如用“鱼龙”相对,则犯异类相对的弊病。
在对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对仗是较普遍的,如谢贞、王籍诗句联: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
但也有一些对仗只是字面相对,并不一定在句法、结构上相同,如下联:永忆江湖归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
句中出句的“白发”不是“归”的直接宾语,“归白发”实际上是“白发归”的倒装句,对句的“扁舟”则是“入”的直接宾语。
此外,在对仗中,还要考虑你在联中要表达何种感情,你所选择的词是否合乎事物的常理,你所选择的意象是否达到你所表达的艺术效果。因此,两者都要兼顾,不要以辞害义。在偶对中琢字要贴切,古人云:“选字无垠,用字有师”即是这个道理。初学者要多看多写,如暂时无好句以对,最好沉淀一段时间再动笔,或放下来,或另起炉灶。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写作的过程即是提炼的过程,只要多看、多写,就会熟能生巧,出口


成对了。
(内容相关
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但在其中需要对仗,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即成败笔。比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不管从平仄对仗方面,还是从词性方面看,都能说得过去,基本对称,但它却不能算做对联。因为上下联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上联是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苜蓿》句:“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下联则是一般春联句,两者没有互相的联系。
对联的联系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对联不但内容相关,而且在形式上也做到相互关联。如徐树人所撰一副对联:
惟贫病相兼,乃称寒士;并钱漕不取,才算清官。
此联意思是:只有贫病交加,才算寒士;不爱钱,不征税才算清官。上联是陪衬,下联是正意,一“乃”一“才”表示其转折关系。
有的对联虽然不用关联词,但可以使人们清楚地看出它表示的因果关系,如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西出阳关多故人。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可见它们内部的联系是很缜密的。再请看梁启超和张之洞属对一联: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上联张之洞以“四水”“四时”为题引出联句,意在提出问题发难。下联梁启超则以“三教”“三才”属对,不卑不亢而对答。上联有意刁难,下联借题言志,上下联呼应有效,在内容上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契合。
不管是写景抒情,还是怀古咏物,以物言志等等,在立意上象意通气,开合得当,要借助比兴手法,放得开,收得拢。不能单纯为写景而写景,为抒情而抒情。请看顾宪成书院门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意在写景,下联却独在言志,两种互不相关的事物相互为用,则上联不单是为写景而写景了,一句“声声入耳”,道破了作者的用心。而下联的“事事关心”则是作者的立意初衷。
(文字精练
对联之所以从古至今千年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文


字精练,表现力强,精悍短小,便于传播,对仗精巧,朗朗上口。
对联有极强的表现力,这不仅与中国的语言文字特点有关,更主要的是在于作者对联句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使其达到比赋、骈文更精练,比诗、词、曲更灵活的的特殊文体。它不需要小说的三要素,只要把要说的意思用最洗练、简捷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如云南昆明西山三清阁联:
听鸟说甚;问花笑谁。
此人以拟人的手法写景,使人联想此地定是鸟语花香、风景秀丽的景区。全联仅用八个字,便精到地概括了花开似锦、群鸟争鸣的自然景观。可谓妙笔生花之句,再如吉林长白山高山亭联:
千峰拔地;万笏朝天。
此联是在说千座山峰拔地而起,直入云汉,又像大臣手中的玉板拱对青天。寥寥数字,把一副祖国的锦绣河山描绘的如此壮美,如果作者没有提炼语言的能力,是绝对做不到的。再请看周恩来在青年时代写的一副赠联:
浮舟沧海;立马昆仑。
此联也只八个字,却浓缩了如此广阔的空间和深邃的情感。从联语中,我们感受得到作者那出世救国的伟大胸襟和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可谓言简意赅,用字如金。炼字炼句的难


度是很大的,不像一些人所说简而易行,信手拈来,实际上,做好一副奇绝对联,其难度不比写一首诗来得容易。
提炼语言,还必须结合体验生活,才能使联句既简练,又合理。利用夸张、比拟等手法,必须做到贴切、自然、有的放矢,避免离题万里,才能使读者读之可信,嚼之有味。如一洗澡堂联:
到此皆洁身之士;相对乃忘形之交。
寥寥十四字便把此处风物提示的淋漓尽致。文字既典雅,又新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另外,凡联句中上联用过的字,下联中则不能再用,否则犯了“重字”之忌。联意再好,如犯了重字,则不为美(巧对类联除外。如”春风化雨;花木逢春”,从词类相对说,可属常对,然联中“春”字两出,为联中一忌,即便词意再美,不可取。
(节奏鲜明
关于对联的节奏,将在有关章节里详细论述,这里仅就节奏与结构及平仄的一些相互关系加以说明。
对联与诗词的不同之处在外在形式上。即对联的字数、篇幅不限,相比之下比较灵活、自由,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即对联的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也就是说,所有的对联字的总数必须是偶数。
对联的节奏是比较灵活的,但它并是不无序可循。所谓的节奏灵活,是说它没有固定的程式,在长联中只要做骊大概的平仄


交错就可以了,因为节奏与平仄是同气相连的两个方面。至于七言以下的短联,因字数少,要求须严格些,但无论如何,在不因辞害义的前提下,上联尾字须是仄声,下联尾字须是平声。一些名联打破这种常规实为可谅,但我们做为初学者来说,切不可效仿。仍以工对为好。这样,可提高我们的属对水平。
我们把对联的特点编成口诀,以便于记忆:上下联句须相同,字词失对理不通。联句有机成一体,最忌孤立各西东。杂乱冗长生大错,意象完美见句工。节奏轻重分扬抑,一吟三叹韵无穷。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e032aeaec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54.html

《《谐音古诗、对联笑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