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拿来主义》解读

发布时间:2020-04-19 02:30: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三教《拿来主义》

------逐渐清晰的语文教师形象

第一次,我做了一盘冷切肉,学生没胃口;第二次,上了个拼盘,学生多少有了点新鲜感; 第三次,上了道特色菜,自我感觉味道好极了。从打下手到一个合格的厨师,用了整整 十年的时间。

我上中学的时候,学校里有很多民办老师。校领导分配工作,数学、物理、化学等主科 一般是由上学时表现较好、成绩较佳的民办来担任;那些成绩不好、靠关系当上民办的,一 般只能教副科。语文虽然也算主科,但语文教师却往往由后一类民办来担任。理由很简单, 语文很容易教。有本字典,能把字音读准,把词义解对;有本教学参考书,能把层次划清,把 段意说清,把写作特点讲清,语文课就算对付下来了。直到今天,仍有一些门外汉依然固执 地认为,中学所有的学科,数语文最好教。

我刚当上语文老师那会儿,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而且曾实打实地落实在行动中 一教《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是我教的第一篇课文,第一次以语文教师的面目出现在比我也小不了多少的学生 面前,新鲜、紧张、尴尬、无奈,酸甜苦辣滋味全,当时备战实战的情形今天仍历历在目。

上学的时候学过这篇课文,但早已印象模糊。再者是两码儿事,当老师的,对文章 的理解应远远高于学生。然而到了实际操作层面,甭提有多难了。并不是说多读了几年书,多 吃了几年干饭,阅读水平就比学生高多少,上课的时候就能给学生讲得有条有理、透彻清楚, 更不用说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了。说实话,如果没有教学参考书,这篇课文我还真读不出什 么子丑寅卯来。所以,我只能抄近道走捷径。备课的时候,自己先读了一遍课文,有些含糊的 字如”“”“认真地查了字典,并写在小黑板上留待课上展示给学生以强化巩固;然后就是 对照教学参考书,在课本上划出层次;把段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重点内容”“在了教案 上;课后练习的答案也一字不落地拷贝到教材的相关位置。又看了看教参上的补充资料,对写 作背景、鲁迅对文化遗产的态度等内容进行了粗放式梳理。最后把教案从头到尾认真地温习了 几遍一直到几乎能倒背如流,又把克隆到教材上的文字又扫描了几眼,这才成竹在胸地走进了 教室。

简短的自我介绍后,我按程序进入了操作。范读,正音,划分层次,概括大意,归纳中心: 一节课在自娱自乐圆满结束。多少年后,我问来看我的学生对当初这节课的印象,答案是 您的朗读真棒,别的再也说不出什么来了。细细想来,那节课(包括以后两三年内上的几百节 课)的确也不可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我那时的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1、备课花的时间不算少,但重点放在了钻研、拆分、组合教参与背教案上,这使我上课语 言还算流畅。但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我只比较认真地读了一遍课文,没有琢磨文章的思路,没 有推敲文章的内容和语言,没有对课文做过有自己特色的加工,当然也不可能提出什么问题。

2、上课时不能说是一言堂,但基本上是我,学生(大多数情况下答错),再订 正给出正确答案。我提的问题基本上是这篇文章划分几层?每层的大意是什么?这篇文章写法 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等等。后来我才逐渐认识到这样的”“其实仍是变相的一言堂” “注入式

3、没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范读之后,紧接着就让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大意,学生不答 错才怪。那时我很少考虑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什么角色,也很少顾及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





特点。学生答不上来或答错了,我更多的是埋怨学生,而后越俎代庖把正确答案送给他们 了事。

4、课外练习题的处理基本上是先让学生做,然后把教参上的答案给他们并令其认真记 。至于教材设置练习的目的是什么?哪些可以用作课前预习时的提纲,哪些应在教学过程中 解决,哪些用作课后的巩固延伸,我真的没想过。

一篇文章,教师自己还没有读进去,或者说还没有读懂,就勇敢地开始了传道授业,这样 的课能有什么效果?这分明是以其昏昏,使人昏昏。那时我对《拿来主义》中的许多问题搞不 懂,所以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不敢放开了讲(也没这个水平),不敢让学生质疑提问,惟恐 他们的问题我答不上来而丢了脸面。其实,有些问题如果在备课的时候找来《且介亭杂文》, 读相关的注解,看看书的后记,或者查查其他参考资料,立刻能烟消云散。但那时,我根本 就没想过去找、去看这些东西,我手头有了《鲁迅全集》并粗略浏览一遍是好几年后的事。教 师还没养成穷根究底深入研读的习惯尚且昏昏,能期望学生神明天降而昭昭吗?

吉人自有天相,三年后,我的学生居然在高考中成绩优秀,平均成绩居然得了个全县第 二,比赫赫有名的一中只差4分多一点,于是我居然被一些人认为是好老师而连续教了几年高 三做了把关教师。于是我就像模像样地把起来,一头沉入考纲、练习、模拟卷、套题的海 洋里,久经验的颇有些自我感觉良好甚至有些飘飘然了。真正对我触动较大的是上个世纪九 十年代那场关于语文教学的讨论,我觉得批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批判语文教学误尽 苍生,矛头就是指向我的。于是我向学校请求,从高一教起,在教中不断提升自己,做一个真 正合格的语文教师。

二教《拿来主义》。

这一次,我把课文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对文章的宏观理解应该说了然于心,但有些细节上 的问题我仍百思不得其解。比如:为什么到欧洲去办画展就是送去主义,就是媚外卖国;梅兰 芳是一个很有民族气节的戏剧大师,鲁迅对他的态度好像不怎么友好人替代了古董多少有 些不恭敬的成分;烟灯和烟枪究竟指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等等。尤为严重的是,此时已认识 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之重要性的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个自以为还算过得去的课堂教学方案。 愁啊,愁!

看看教学杂志,参考一下优秀教案教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这个梦中人。到资料室借来了 厚厚一摞好几年的《语文教学通讯》《学语文教学》合订本,靠甜言蜜语从老教师那儿借来了 《特级教师教案选》,沙拣金,居然有四篇关于《拿来主义》的教案教学实录。当时我 的那个兴奋劲儿绝对不亚于买彩票中了大奖。挑灯夜读,提取其中的精华地组合到我的 教案中。至于那些细节问题,尽管仍然没有找到能说服自己的答案。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 我确信我的这份集大成的教学设计足以征服学生。

课堂效果在意料之中。多少年后,仍有一些学生和我谈起当年的这节课。出色的范读,学生 的自读,分组讨论,师生之间的问答,张弛有度,如行云流水。加上我恰到好处诙谐的语言、 幽默的调侃,我庆幸自己终于能够上出像模像样的语文课了。

尝到了博览群书拼盘的甜头,我开始订阅教学杂志,开始购买优秀教案选来主义 被我应用到了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今天回过头来看的过程应该说是自我提高的过程。 尽管这拿来颇有些临时报佛脚的意味。开始是照抄照搬,再后来是优化组合,几年下来, 自己终于基本上具备了独立解读文本、独立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课堂教学基本能开合自如、 左右逢源。





现在反观那堂《拿来主义》,得它就像一个怪娃娃。别人的教案,是从人家自身的情况出发, 是针对人家的学生构成特点来设计的;别人的课堂实录,同样也有人家的具体情况。此老师非 彼老师,此学生非彼学生,我把其拿来一番,也只是让我的课表面上看有较大的容量, 学生活动比较活跃,实际上我从备课到授课的整个流程当中,很少考虑过学生是否真正的参与 了教学活动,是否真正获得了阅读文本的实打实的本领。真正体现这一基本原则的,则是从几 年后我第三次教《拿来主义》开始的。

三教《拿来主义》

几年的充电,几年的观念更新,读了一些早就该读的书,如教育名著,教学专著,教学探索 与争鸣等;接受了一些比较经典的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如建构主义、接受美学、研究性学习 等等;也听了一些名师的课,被他们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开合自如的风度所倾倒,我才有了 力求让自己的课更贴近教育教学的本质及学生认知特点的想法。而且,我给自己提出了一个近 乎苛刻的要求:教一篇课文,自己一定要读深读透,一定要求甚解。有很多问题在我求甚解 的过程中有了自认为合理的解释。上课之前,我查了不少资料,读《且介亭杂文》,房向东的 《鲁迅和他骂过的人》,林贤治的《鲁迅的最后十年》,以《拿来主义》为点向四周渗透, 终于有了充实与豁然开朗的感觉。我想,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能以这种态度去深挖洞、广积粮 胸中有了潺潺的活水,上好课应是情理之中的事。

细细想来,这次教《拿来主义》其实仍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但我却感觉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简短的导入,学生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作者对拿来主义做阐释的文字,很快就从宏观上把 握了文章的主旨(拿来;占有,挑选)和理顺了文章的思路(批判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接下来要求学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质疑问难。应该说,《来主义》这篇文章地读 很好理解,但若集约经营会有很多问题。对高一学生来说,能在思考的前提下提出问题,这是 一个良好的开始。学生的问题很多,部分列举如下:

1 那几位大师是谁?为什么要加引号?他们送古画和新画到欧洲的目的是什么?

2 鲁迅为什么要嘲讽梅兰芳?梅兰芳的表演与象征主义有什么关系?

3 尼采是谁?鲁迅为什么说他发了疯

4 几百年之后子孙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给谁贺喜?向谁讨赏?

5 邵洵美是谁?鲁迅为什么要讽刺他?

6 面对大宅子,有三种人三种做法,鲁迅为什么要写这些?这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只不用它来宴大宾” “当众摔在毛厕里各是什么意思?

烟灯和烟枪姨太太都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为什么要打两个比方?

说实话,若是在前两次,学生提的这些问题我大部分不敢接招,也不敢让他们出招,因 为我真的答不上来。鲁迅的文章很难读,曾有人说过,再过几十年,鲁迅杂文的注解文字要远 远多于正文,你才可能读懂。当然,中学生学鲁迅的文章主要是汲取其思想的精华、借鉴其思 维的方法与高超的艺术技巧,没必要搞索隐”“考证。有些问题可以不去管,也可以不讲。但若 有学生提了出来,教师要尽可能地弄清弄透。

除了第⑤个,其他问题都是学习这篇文章必须除掉的障碍。把这些问题有机组织,在师生之 间的讨论、碰撞当中,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一点点地接近答案,正暗合阅读教学的本质。教 学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教学生读书、思考的过程最好让学生自己悟出来。当然,有些问 题需要相关的背景知识,比如①②两个问题,我分两个层次处理:a让学生结合课下注解,得





出结论,鲁迅列举这两个事例的批判矛头主要是反动政府与御用媒体;b提供相关史料,向学 生讲清楚,到欧洲办画展的大师是刘海粟、徐悲鸿,他们办画展其实是为国争了光;梅兰芳到 苏联演出,也确实引起了很大轰动。这两个例子由于鲁迅对情况不是很了解,或是由于艺术观 念上的分歧,所以有误打误伤的嫌疑。当然,讲这些可能要占用很多时间,甚至影响教学进 度,但却培养了学生的求真、求实的意识,这是最宝贵的财富。

《拿来主义》我教了三次:第一次,我做了一盘冷切肉,学生没胃口;第二次,上了个拼盘, 学生多少有了点新鲜感;第三次,上了道特色菜,自我感觉味道好极了。从打下手到一个 合格的厨师,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这十年,让我对语文教师四个字的认识由模糊而清晰而 深刻:

1.教师的一桶水

应是活水而不是死水,汲的人是教师自己应是出于教师的自愿和主动, 而不是行政命令。教师的充电,教师的业务进修,主要在平时。几年一次的近乎形式主义且教 师极不情愿参加的教师继续教育,实在是于事无补。钻研教材的过程,研究教法的过程,博览 群书的过程,就是教师汲水的过程。

读哪些书?

1教育名著。这些年,我断断续续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夸美纽斯、陶行知、朱永新等人的论著, 读了叶圣陶、钱梦龙、于漪、魏书生等人的教育教学文集,读了李镇西、吴非、郑杰、陈桂生、 肖川等人的教育随笔,逐渐地有了脱胎换骨的感觉。《教师的100条建议》《的理想学校》 《从批判走向建设》《跪着教书》等等,读之确实如坐春风。

2教育教学杂志。《》《师博览》《育研究》《文学习》《学语文教学》《文教学通 讯》《文建设》等杂志成了我如期而至的朋友,如果一周不去阅览室,见不到这些朋友,那种 煎熬真的是难以言表。

3文学、综合类报刊。《民文学》《》《年文学》《》《》《》《文选刊》 《中华读书报》《方周末》等,有的认真读,有的则以浏览获取信息为主。

4语文专业书籍。有两个标准,一是教材的延伸,一是自己的兴趣。前一类指教材涉及到的古 今中外的作家传记、作品研究文集,或学术探索争鸣集,如《论语别裁》《世大儒孔子》《 秦散文论丛》《白传》《轼传》《读大师》《间词话》《词例话》等;后一类如《万历十 五年》《帝与秀才》《平杂说》《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居笔记》《解红楼梦》《 ·昆德拉的错位人生》等等。我对历史、杂文比较感兴趣,所以,我的课外阅读以随笔类居多。

5畅销书。分为两类:一是思想文化含量较大的书,要细读;一是青春类读物,学生感兴趣, 教师也应了解一二,才可能与学生有更多的沟通,才能作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2.教师的求甚解

求甚解的面很宽:咬文嚼字、纠错补漏、探幽发微、质疑问难。教师应该有一种对问题的敏 感,敏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

做到求甚解需要两个条件:

一要认真,凡事不能有省事的心理。有很多问题,不是教师不能解决,而是不想不愿解决,有时只要翻翻书、查查资料,少些想当然,很多笑话是可以避免的。

我曾问过几位语文教师,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书名该怎样理解?有率尔而对者曰:钱 钟书认为自己的人生被边缘化了,他谈的是自己对这种边缘人生的感受。余者或颔首,或不语。





我又问,读过钱先生的这本书么?答案出奇的一致:没有。

也许有人会说,你这是小题大做、借题发挥,不理解书名的含义,不意味着人家没读书没思 考,也不影响对课文的理解与教学的正常进行。这话有一定道理。但我要强调的一点是,教师 就是教师,教师必须对所教内容的理解从宽度和深度上要远远超过学生,有些问题学生可能不 问,教师也不一定向学生讲,但并不等于教师用不着搞清除。以其昏昏,焉能使人昭昭?何况, 诸如写在人生边上含义一类的问题也并不是什么高深的问题,为什么就不能求甚解呢?只要 翻翻该书的序言,问题即可释然(钱先生把人生、社会比作一本书,该书的10篇文章就是先 生在读人生这本书时的感受);且这对于准确而深入地理解《读〈伊索寓言〉》批评古人、 给伊索上课之名针砭现实的黑暗与人性的卑劣这一意旨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如此不求甚解的背后是省事或者和尚撞钟的心态在作怪。查阅资料、翻课外书毕竟不如 现成的东西来得快,于是在日复一日的省事中,教师独立解读文本与教学设计的本事越来越小。

二要不断磨炼自己,提升自己求甚解的能力。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不断的历练中获得 的。不怕费事,看的多了,大脑中的库存多了甚解的本领才会一天天大起来。有了求甚 解的习惯与能力,对教材的理解往往会比较深刻与独到,你就能以一个博学睿智、思想深刻的 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才可能让课堂充满穿透力,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甚至是终生都难以忘记 的印象,从而影响他的一生。

3、教师的角色意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要在深入准 确研读教材的同时,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及认知特点,设计可行有效的教学方案,出色组织、 引导、点拨,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教师有了一桶水的知识架构,有了 甚解的基本能力,是不是就一定能上好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呢?这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设计与 操作的过程中是否有强烈的角色意识。把语文课完全演变成教师个人的才艺展示会或教师的 报告会,而学生只有欣赏和接受的份儿,这样的课是不成功的;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按 照自己的预设方案进行,不管学生是否真正明白了,大脑是否真正动起来了,这样的课走过场 的成分太重;有的老师则缺少应有的洞察能力与教学机智,不能敏锐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 题,也没有给学生一点消化、质疑、补漏、实践的意识;有的教师教学方式单调、单一,在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方面过于疲软。如 上等等都属教师角色意识弱化的具体表现。

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教学生学习的过程。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小学、 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学生的心理与认知特点有所不同,应采取相应的科学的做法。比如, 轻松、活泼是很多老师追求的课堂风格,但小学语文课的轻松、活泼与高中语文课的轻松、活 泼是明显不同的;小孩子天真就显得可爱,一个高三学生再天真似乎就不怎么可爱。高中语文 课的轻松、活泼应体现在教师启发下的年青人特有的激情、机敏、个性及思想的释放。如果把 高中语文课的轻松、活泼理解为简单的男女生比赛一类的游戏,似乎天真了些。

智慧、思想、机智、激情,是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效应的基本要素,当然是高中语文教师 必备的角色素质

附:我的求甚解三则

邵洵美其人其事

邵洵美这三个字在读过《拿来主义》的人心中绝对是个贬义词:靠阔太太的陪嫁混进了诗人





圈,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是反动文人。邵洵美的真实面目究竟是怎样的?鲁迅为何要讽刺他 呢?

邵洵美(1906-1968),月派诗人,出版家,翻译家。其诗集有《天堂与五月》《一般的罪 恶》。1933 8 —10 月间,鲁迅与邵洵美等人曾有过论争。论争的起源,据鲁迅《准风月谈》 后记是邵洵美在自己主编的期刊《十日谈》上谈文人无行时对鲁迅进行了影射攻击,如大学 教授,下职官员,当局欠薪,家有儿女老少,于是在公余之暇,只得把平时借以消遣的外国小 说,译一两篇来换些稿费……”“没有职业才做文人”“借文艺杂志或是副刊的地盘,极力地为自己 做广告:但求闻达,不顾廉耻”“这般东西便永远在文坛胡闹等语,于是鲁迅便在《各种捐班》 《登龙术拾遗》《稽例解》等杂文中予以回击,其内容主要讽刺邵洵美娶了贵族小姐(其妻乃 大官僚资本家盛宣怀之孙女盛佩玉),妻子丰厚的陪嫁办书店、跻身文坛、自称诗人,其中最 著名的一句就是:有富岳家,有阔太太,用作陪嫁,作文学资本,笑骂随他笑骂,恶作我自印 《登龙术拾遗》)

其实,邵洵美与盛佩玉是姑表兄妹,两人青梅竹马,其名洵美是在他 10 岁时据《诗经 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美,洵美且都而改的,为的是让自己与所喜爱的人名字相连。他们 的婚姻谈不上高攀与否的问题,邵也未因此而炫耀于人。即便邵真的如鲁迅所言是附凤者,用 妻子的钱开书店,搞出版,促进文化事业也无可非。鲁迅不喜欢邵洵美,主要还是因为邵在诗 歌创作上的唯美主张,与鲁迅所提倡的关注现实的思想相违背(鲁迅对梅兰芳的批评同样是源 于此,他认为梅兰芳的表演太,不是平民化艺术),加上与新月派的宿怨与误解,便恨屋 及乌,甚至讽刺挖苦也就在所难免,以至在几个月以后写作《拿来注义》时还不忘挂角一将 他一

邵洵美是个有贵族气质的诗人,在山雨欲来的革命时代,他一味吟风弄月,追求唯美,的确 与当时国家多难、问题成堆的大背景不太和谐。但他为人慷慨,有小孟尝之美称;他的慷慨 使其家里的经济状况日渐紧张,这点盛佩玉女士在《盛氏家族》中有所提及。他在出版事业上 颇有成就,尤其是《论持久战》英译本的出版也有他的一份贡献。解放后,邵洵美埋头于翻译 工作,译作有拜伦的《青铜时代》、莱的《解放了普罗米修斯》、戈尔的《两姐妹等》,是 翻译界公认的一流翻译家。不幸的是,从反右文革,他先是被逮捕审查,被释放后挨斗受 批判,死时窘迫得连身新衣服都没有。这是三四十年代挥金如土的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也 是鲁迅先生想象不到的结局。

现行高中教材教材给《拿来主义》中做了女婿换来的一句做了如下注解:这里是讽刺做了 富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在看来,这个注解有些偏颇和片面,对邵洵美而言是不 够公平的。

小记:关注邵殉美是前几个月的事,以前教《拿来主义》,这条注释就有怀疑,但因为手 头相关资料太少,也就只好不了了之。这次教《拿来主义》,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 我想再也不能敷衍了。电脑里有《鲁迅全集》电子版,有房向东的《鲁迅和他骂过的人》,邵 的夫人盛珮玉的回忆录,又在新买的韩石山所著《徐志摩传》里惊喜地发现了邵洵美的条目。 读了这些资料,通过综合加工,就有了这篇小文,后来发表在《希望报》上。当然,这个问题 可以不对学生讲,但我还是讲了。不是炫耀,而是以身作则告诉学生什么叫质疑,什么叫独立 思考,怎样才能做到独立思考。

关于安特莱夫式的阴冷

鲁迅先生曾说过,《》的结尾有一种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层层叠叠的坟冢,支支直立的枯





草,没有叶的树,阴森、冷寂让人陡生毛骨耸然之感;呆呆的华大妈,羞愧的夏四奶奶,白发 人送黑发人,这沉重的悲哀压得人将要窒息。尤其是那乌鸦的几次出现,使本就浓重的阴冷、 悲哀更加浓重。

革命者夏瑜的母亲夏四奶奶,与小说中其他人物如华老栓夫妇、众看客和茶客一样,都是愚 昧落后的群众,他们把做稳了奴隶作为自己人生最大的幸福,一旦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困 境,他们就会害怕起来,甚至惶惶不可终日。从这个意义上讲,夏四奶奶的心理负担要明显地 重于华大妈,她的内心陷于深深的不可摆脱的矛盾。一方面,自己的儿子是被官府杀的头,自 己也就失去了好奴隶的资格,她为此羞愧,在人前抬不起头来;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母亲,她 深爱着自己的儿子,她相信儿子是一个好人,绝不会做叛逆的事。所以,当她惊奇地发现儿子 坟上没有根,不像自己开的一圈红白的花时,她便疑心儿子是被他们坑了的,是冤枉的, 既然儿子死不瞑目,那么她自己失去做好奴隶的资格也是冤枉的。也就是说,如果儿子真的说 了谋反的话,做了造反的事,她就也只剩下羞愧的份了。羞愧,显示着她自己仍然或者希望是 一个好奴隶。

夏四奶奶对花环的理解就是:这儿子为证明自己的冤枉特意显点灵。她不能肯定,便寄 希望于乌鸦的飞上坟顶。小说中对乌鸦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

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只见那乌鸦张开双翅,一挫身,直向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乌鸦似乎并不理解夏四奶奶的企盼,在经过一阵折磨人的死一般的静之后,飞向了远处。 给夏四奶奶留下的只有绵延不尽的重负。她的迷信破产了,她的愿望落空了,乌鸦不肯飞向坟 顶,自己的儿子没有被他们坑,死的并不冤枉,自己永远也做不成好奴隶,成不了好人了。我 们可以想见,夏四奶奶是拖着怎样沉重的脚步挪回家的,又是在怎样的无休止的羞愧中度日如 年的。

革命者夏瑜为了我们大家的利益牺牲了生命,然而我们大家只是从的砍头中欣赏到了一次 杀人的壮举,多了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让自己的母亲获得摆脱不尽的羞愧。读这篇小说, 我们能时时感受到鲁迅先生握笔的手在颤动,感受到冰面下奔腾着着的唤醒民众的呐喊的热流!

小记:这是我教完《药》后所写的一篇下水文,没有什么学术含量,只能算习作。但是我想, 如果能够坚持长久,对于提高自己的求甚解能力是不无裨益的。

《岳阳楼记》补注三则

课本注作指州郡的长官,是笼统的说法。把郡一级的地方组织的最高长官称为太守, 最早起于战国时期。当时的郡主要设在边境地区,称其最高长官为,实际上有保卫边疆、守 卫国土的意思,所以郡守这一职务总是由武将担任。秦统一天下后,在全国范围内设立郡一级 的地方行政机构,郡的长官一律称为,如李冰曾做过蜀郡的郡守。汉朝的官制与秦朝基本相 同,只是改称郡守为太守,东汉末年又称州的军政长官为,《国志·袁绍传》记载,袁绍 先是作渤海太守,后又领冀州牧。宋代州一级的行政长官,已经不称太守,而称知州知 府,但习惯上仍沿用太守这样的称号。巴陵郡在宋代叫岳州,宋代的州分不同的等级,岳州 是比较小的一个州。在滕子静谪守巴陵郡这个句子中用作动词巴陵郡即担任巴陵郡 的太守,按当时正式的说法叫作知岳州。滕子京就是岳州的知州。





游泳课本无助,人教版《教师用书》将锦鳞游泳译为五光十色的鱼儿游来游去,很明显 是将游泳等同于现代汉语的游泳了,不确指在水里浮行或潜泳,王力先生释为在水面 浮行(《古代汉语》常用词十一);指潜泳,《文》注:泳,潜行水中也见古汉语中 二字统言之则相同,都是游水之义;析言之则有浮游潜泳的区别。从本文的具 体语境看鸥翔集,锦鳞游泳是工整对偶句式游泳相对课本注为时而飞 翔,时而停歇,那么游泳也当分而述之,可译为时而浮行水面,时而潜行水中才更准确、 恰当。

斯人课本无注,《师用书》以批注的形式指出斯人”“暗指滕子京,照应开头,并在分析 作者的基本构思和文章的特色时做了具体解释:开头叙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后,不过一年 功夫,就做到政通人和,已暗含不以己悲的意思,说明他不同于一般的迁客种理解有悖 于作者写作此文的背景及用意。

教材的阅读提示交代了作者写作的目的有二,即表达自己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对滕子京 加以慰勉和规箴。为什么要规箴呢?因为滕子京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到任一年 小有政绩便其喜洋洋重修岳阳楼,这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相去甚 远。但作者又不能在文中直言,于是巧妙用迁客骚人以显一般人的平庸,用古仁人暗喻自 己的抱负,文末用微斯人,吾谁与归向滕子京提出含蓄的规劝,希望他能宠辱偕忘,成为自 己真正的志同道合的朋友。

可见应指古仁人,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的人。

小记:这篇习作全属不务正业之产物。和几个教初中的朋友聊天,聊到《岳阳楼记》,起 这几个词语,居然都不甚了了。我当然也不能说得很透彻,初高中毕竟隔了一层。回校后借来 初中教材即《教师用书》,了一些资料,遂有了这篇文字。





读书的好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e4aa20c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48.html

《三教《拿来主义》解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