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一支笔》评课稿

发布时间:2018-09-10 12:03: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陈老师执教《第一支笔》评课稿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陈老师执教的《第一支笔》是新选人教材中的,因此,网上的参考资料几乎为零。在准备这堂课时,我们确定了三个出发点。

1. 基于教材。也就是如何把握和使用好教材。首先是要把教材读懂,把握准其精髓,正确的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这篇文章篇幅长,读完一遍都要花费不少时间,内涵也特别丰富,初读后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篇表现母爱的文章,但细读后,尤其是结合课后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仅仅表现母爱是肤浅的,确定了把母爱和苦难的价值作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突破口,使文章的内涵更丰富,彰显三性任务中的学科性和教育性。

2. 基于拓展。此次大赛的参赛篇目都来自<语文天地>中的拓展阅读课文,它不能像精读课文那样去教,但怎么教又没有一个可参考的模式。付老师在赛前给参赛老师的建议中提到,希望老师们大胆创新,“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也好,“读写结合”致力于语用的教学方式也行,或者其他可以体现自己教学风格或校本研修的方式也行,总之,要重视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和课堂教学的高效益,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改变,着眼于双基的过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这堂课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是“群文阅读”还是“读写结合”致力于语用?拓展是必须的。但怎样拓展?用什么来拓展?拓展的内容必须与原文保持一致、为原文服务,而不能穿靴戴帽,为拓展而拓展。我们在网上收集阅读了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很多名篇名作,最后选定了梁晓声自己的《母亲》这篇文章中的几个段落来拓展,因为它文质兼美,情感真挚动人,而且无论风格还是内容都与原文浑然一体,从中挖掘出来的内涵极大地帮助了学生突破课文中的难点。课堂大赛期间,我们去现场听了一些课,水平都不错,很多课采取的“群文阅读”,以一篇带多篇的方式,但在使用的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上都有撞车的现象。回来后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我们决定就用一个片段来体现拓展,不求多,但一定要把它用好,用精,用尽。我们在这个片段上做文章,下功夫,既用它来体现了朗读方式的变化,课堂上的书声琅琅,情感交融,又体现了学生的自读自悟,个性阅读。现场效果非常良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ebf5658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ac.html

《小学语文《第一支笔》评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