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现实必要性及着力点

发布时间:2020-08-01 21:34: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现实必要性及着力点*

刘卫红#

【摘 要】工匠精神从思想层面看,体现为爱岗敬业;从行为层面看,体现为专注持久;从目标层面看,体现为精益求精。工匠精神是工业制造的灵魂,是倡导劳动价值理念的现实需要,是中国制造向中国精造转变的必然要求。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需要厚植的土壤、久久为功的毅力,要从政府层面、学校层面、企业层面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才能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期刊名称】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

【年(),期】2017(032)004

【总页数】5

【关键词】工匠精神;匠心文化;精益求精;中国制造

2016工匠精神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后迅速流行开来,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频词。那么,工匠精神具备怎样的内涵?它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如何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工匠是指从事器物制作的人。曾经,工匠是一个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能离开的职业,木匠、铜匠、铁匠、石匠、篾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图景定下底色。当前社会进入工业化后期,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老工匠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是工匠精神永不过时。工匠精神从字面上来看,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极致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它体现的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思想层面: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力量源泉,是指从业人员对工作始终保持认真、负责、热爱的态度和精神理念。从这个层面上讲,工匠精神不应当狭义地理解为是工人或蓝领才需具备的精神,而是包括各行各业的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应有的价值追求与精神品质。工匠精神是一种全民族的精神,应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和心中。企业+工匠精神成就品质、品牌、信誉和信心;个人+工匠精神成就人才、大师和人才强国;政务+工匠精神成就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

(二)行为层面:专注持久

工匠精神最主要的内涵便是专注持久。日复一日的执着,把一件事情做好。我们熟知的古代工匠大多只专注于做一件事,或几件内容相近的事情。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核舟记》中的奇巧人等大抵如此。在国外人们熟知的百达翡丽、劳力士、江诗丹顿这些手表,小小机械表壳里,能有744个零件,最小的细如毫发,一个顶级表匠全身心投入,一年只能制造出一块。随着科技发展和分工协作效率的提升,如今一个人有可能同时做几件事情。但同时做好几件事情,对于个人的精力、素质和技能构成巨大挑战,大多数人还是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否则可能费尽力气,结果却一无所获。

工匠精神所倡导的专注持久,并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或是一成不变,而是强调在原有技术路线上精益求精,在传统技艺基础上不断钻研革新,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实现技术和工艺创新的过程。它的核心内涵是要不断的钻研、传承及创新。

(三)目标层面:精益求精

工匠精神的目标就是要打造本行业的精品,是努力想要把品质从 99%提升到99.99%的精神。对于真正的工匠而言,工作不单单是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更是一种对工作执着坚持、对产品精益求精的信仰,对产品每个细节做到极致的欲望。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随着产品制造系统、产业体系、社会治理结构日趋复杂,差不多的多次累计必然导致差很多,人类社会正步入误差零容忍时代,即使局部、微小的误差和疏忽,也可能铸成大错,甚至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德国超过99%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不求做大,而是努力在细分领域中做到极致,成为最强,这与德国盛行的工匠精神密不可分。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既是一种做事的态度,也是一种从业的追求;既是对自我的期许,也是对他人的承诺;既是一种职业的操守,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二、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现实必要性

工匠精神之所以引发强大的共鸣,是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契合了现实需要。

(一)工匠精神是工业制造的灵魂

尽管传统的小作坊形式基本上被现代化的工业制造所取代,但是在人类历史中沉淀下来的工匠精神和文化传统,却依旧贯穿于现代化的工业制造之中,甚至成为现代工业制造的灵魂所在。历史经验表明,当今世界工业制造强国与他们的工匠精神密切相关,比如德国,德国人素以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著称,其企业家首先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以技术改变世界的工程师,其次才是商人,在他们眼中,技术、工作本身的意义高于经济利益,有时甚至愿意为了追求精品而不计成本,他们的工人也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匠为极大的荣耀,其产品以精密优良而著称于世界,产生了保时捷、奔驰、宝马、西门子等一大批世界知名品牌。在世界500强中,虽然大的德国企业不多,但至少有1000个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是德国企业,德国制造拥有无数个百年老店,这就是德国制造的灵魂:小而精,精而美,追求技术、质量与工艺的完美结合而非规模的膨胀。近两百年来的德国现代化道路,从外部看,是一条技术兴国、制造强国的道路;从内部看,支撑这一道路的是工匠精神”——对技术、工艺宗教般的狂热追求远远超越了对利润的角逐[1]。当欧盟其它国家经济处于衰退时,德国经济仍能持续增长,德国总理默克尔将之归功于德国人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这种工匠精神,就是信奉标准主义、完美主义、精准主义、专注主义和实用主义,这些文化特征已深深根植于德国制造,成为百年传承的灵魂根基。

(二)工匠精神是倡导劳动价值理念的现实需要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思想史上,墨子是第一个提出靠劳动生产创造价值的思想家。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就要重新唤起人们对劳动价值观的正确认识,抵御和消除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等错误思想对人们的负面影响,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从而激发广大劳动者勤劳致富、实业致富的热情。在当今社会,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工匠,首先就要从思想上心悦诚服地承认所从事的工作是神圣的,是值得为之付出一切的。没有这样一种神圣感的人,站在任何岗位上都不可能成为一个称职的工匠。工匠精神应是人们普遍的工作伦理和敬业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对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无比执著的职业追求,是执着于产品和品牌,锲而不舍、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品质。重塑劳动价值理念,对于端正人们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纠正财富获得不再需要诚实劳动等错误思想,防止社会出现劳动观念淡薄、劳动行为功利化等都有重要意义。对待工作精益求精不仅是工作者的优良品质,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因为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2]

(三)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向中国精造转变的必然要求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报告还提出中国制造 2025”的战略计划,力争在未来十年实现由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型。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当前我国号称世界工厂,几百种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但就质量而论,令人堪忧,各种假冒伪劣、粗制滥造的商品充斥着市场,严重损坏了消费者的利益。出口商品也多半是以廉价而非优质取胜,虽然产品众多,但是在世界上能拿得出手的名牌却寥寥无几。质量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理性的无限度扩展,代表人本主义的工匠精神被严重压缩,经济理性主义精神取代了人本主义成为了工作社会中的主流价值观,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成为支撑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历史表明,质量低劣的产品虽然暂时获得利益,但最终会被淘汰。世界名牌产品百年不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在工作中始终贯穿工匠精神,以追求完美与极致为目的,不断精雕细刻、精益求精,才可能赢得大众最终的信赖,工业强国的梦想才有可能得以实现。发达国家名牌产品的创立、工业强国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极致的工匠精神。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将每个产品的每个细节尽可能地做到极致,始终不渝地追求一种完美至善的理想状态,这是精良制造形成的关键所在。质量之魂,存于匠心,中国制造亟待匠心回归,亟待工匠精神的注入和坚持。

三、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着力点

弘扬工匠精神,既靠思想自觉,也靠文化涵养;既靠政策激励,也靠环境营造。工匠精神需要厚植的土壤,需要久久为功的毅力。从社会氛围的营造,到职业教育的改革,再到职业精神的培养,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才能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一)政府层面:营造有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社会环境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需要政府培育匠心文化,完善制度保障,营造有利于弘扬工匠精神的社会环境。

1.培育匠心文化

我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我国是世界工厂,但在很多领域并不掌握核心技术;我国有很多产业工人,但真正潜下心数十年如一日钻研技术的人并不多;我国有着巨大的产能产量,但低档货、大路货多;我国有大量的能工巧匠,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高。说到底,我们真正欠缺的不是工匠,甚至不是工匠精神,而是一种支撑工匠精神的匠心文化”[3]。在一些制造业发达国家,一个特别精于制作钟表、生产皮鞋乃至会捏寿司的人,都会视作国宝,受到整个社会的尊敬。匠人收入普遍比大学毕业生要高,接受职业教育的孩子同样被视为家族的骄傲。而中国向来缺乏这样的文化氛围,即便是瓷器、丝绸等产品享誉世界的年代,中国主流社会对匠人也并无太高评价,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至今仍产生很深的影响。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首先是转变观念,现实生活中重管理轻技术、重学历轻技能的错误认识,应彻底扭转。做好四个崇尚:一是崇尚劳动,尊重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劳动;二是崇尚技能,让技能人才有地位、有较高的收入、有发展的通道;三是崇尚创造,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富有强烈的创新和创造精神的;四是崇尚十年磨一剑的理念,高品质的产品和高水准的服务,是要靠时间来精心打磨的。

只有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匠人的文化,营造和确立一种推崇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的匠心文化;提高技能型人才待遇,使其有稳定而不菲的收入,可以体面生活,才有可能让更多人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工匠精神才能发扬光大。

2.完善相关制度

惟有完善相应的制度安排,人们才会对号召和激励做出积极反应。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工匠精神的背后其实是一整套工匠制度,体现在职业技术培训、市场准入标准、质量监督管理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各个方面,对精益求精者的回报和对违法违规者的惩罚共同发挥作用,缺一不可。用规则制度引导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必由之路。

一是标准引领、法制先行。产品和服务标准,是对市场的硬承诺,既需要企业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坚持严字当头,也需要全社会努力构建质量共治机制。完善国家标准体系,加快相关法规建设,严格监管市场秩序,惩治假冒伪劣产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才能防止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使优质高端产品得到应有的高额回报,推动形成有利于工匠精神生长传承的市场环境。

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工匠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制度,实现职业资格与学历学位之间的等值,打通学历资格与职业资格之间的沟通渠道,为每一个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构建一个灵活的进阶上升通道。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正在探索和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制度。例如,欧盟建立了以知识、技能和能力界定学习成果的欧洲国家资格框架制度,实现了与欧洲高等教育资格框架的等值。在这个框架中,职业资格 8级等同于欧洲高等教育资格框架博士7 级等同于硕士6 级等同于学士(职业本科或技能本科),5级等同于短期高等教育专科[4]。欧洲国家资格框架制度,为职业资格证书与教育学历证书之间提供了一个权威的参考坐标,使得职业资格证书更具易读性,让雇主、教育和培训机构、公民个人能够更好地判断各种职业资格的相对价值。 为此,我国亟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制度,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学位的等值,真正保障技术技能人才获得应有的薪酬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

(二)学校层面:职业教育要把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起来

我国职业院校历来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但忽视对学生职业素养、职业理念的培养。但放眼全球,发达国家都把工匠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职业精神融入到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工匠精神的塑造、培养与传承。

专业教育是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特征和灵魂 。职业院校不仅要培养大批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也要培养学生牢固树立精益求精、敬业守信的职业态度。学校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强化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的培育,使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将职业理想的树立与工匠敬业奉献的职业追求结合起来,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技能和创造的价值和意义,对学生开展专业、专注、精准、创新和个性化培养,让学生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

完整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有助于奠定产业工匠扎实的技能基础和基本的职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给职业教育灌注丰富的思想内容,提升职业教育真正的人文价值。

(三)企业层面:工匠精神的培育要与生产领域相融合

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不仅需要职业院校深度参与,同时也离不开企业的积极配合。工匠精神的培育要与生产领域相融合,积极利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等形式,强化工匠精神的实践应用。

1.产教融合。这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锻造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企业应该充分发挥其作为育人主体的作用,与职业院校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积极接纳学生到企业实习,使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真切体验职业文化,有助于培养真正的工匠型人才。

2.推广现代学徒制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旧时代工匠精神的传承,依靠言传身教自然传承。推广现代学徒制仍是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举措,把现代学校教育与传统学徒培训相结合,以重技术和理论模型的讲解,向重技术技能、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变,指导学生对职业的敬畏、对技艺的执着。德国的学徒传统,确保了这个国家始终有着最优秀的工匠。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始终坚持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小学生小学4年毕业之后进行一次所有人才分流,许多学生进入通往职业教育方向的中学,最后经过职业培训后就业,或者进入高等院校——应用科学大学深造。德国政府还规定,德国企业有义务提供职业教育的培训岗位,这确保了学生可以有机会跟着有经验的技师学习一手实用知识和技术[5]

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传授手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从而实现对工匠精神的传承,让名师巧匠在一帮一师带徒的传帮带中不断产生。

3.营造工匠精神的企业文化。工匠精神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据统计,全世界寿命超过 200年的企业共5586家,其中,日本有 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837家,荷兰 222家,法国 196[6]。研究表明,这些百年老店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传承着现代化大生产时代的工匠精神。正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造就了德国家族企业历经百年而不倒,成就了日本品牌屹立于世界之巅。可见,对企业而言,积极营造、传播和实践工匠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工匠精神显然不是工人独有的精神,它应该是全民族的精神,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不仅是国家的需求,也是时代的呼唤,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培育和弘扬一种精神,让它落到实处,成为普遍的追求,本身就是慢工细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只有政府、学校、企业充分协同配合,工匠精神才能在全社会真正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

参考文献:

[1]汪中求.中国需要工业精神[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7.

[2]张培培.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回归的内在逻辑[J].浙江社会科学,201719-10.

[3] .工匠·工匠精神·工匠文化[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424.

[4]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8.

[5]李小鲁.“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J].航海教育研究,2016619.

[6]孟源北,陈小娟.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J].职教论坛,20162710.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efe23213e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3a.html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现实必要性及着力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