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肉之争

发布时间:2023-01-10 15:29: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线以道德为名突破法律底线,让爱狗者的行为无法真正获得支持,而过激的行为也助长了社会的暴戾之气,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背离了其行为的初衷,并埋下了群体对立的隐患。621,是广西玉林民间的“夏至荔枝狗肉节”,但受动物保护主义者与吃狗人士多天来的对峙影响,狗肉销量明显下降,涉狗市场及餐馆不得不低调做生意。与此同时,动物保护主义者的一些过激行为也引发了本地人的反感(622日《新京报》玉林狗肉节引发的吃狗与爱狗之争,越来越充满狗血的剧情。比如这边刚曝光“狗贩虐狗敲诈”,那边又抖料属“自导自演”。彼此都在争夺舆论的制高点,并企图通过抹黑对方,为自己争取一个更有利的位置。不过,狗肉之争即便作为新闻富矿,在反复的炒作之下,也让人有些视觉疲劳。一年一度的玉林狗肉节,导致的是排队站位式的争议与角力。只是最后的结果,引发的却是更加情绪化的宣泄。你有爱狗的权利,他有吃肉的自由,彼此之间本不矛盾和冲突。然而,一旦权利越界就会形成伤害,爱狗与吃狗之间就会变得不可调和,甚至成为公众心头挥之不去的纠结。社会的进步,需要爱狗理念成为共识,争取狗权实际也是在争取人权。然而,移风易俗并非朝夕之功,在法律没有禁止不能吃狗肉的情况下,任何阻止杀狗的行为都涉嫌违法。更何况,顶着“鱼翅消费大国”名头的国人,在抵制吃狗之事上,确实有些底气不足。虽然不能说此次狗肉之争已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不能不说争论并没有产生共识,而是激发了对立与冲突。网络上的争论也是针锋相对,地域和人身攻击越发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介入则明显失位,因为目前的民间自我纠偏能力还无法实现自我解决。在国外,韩国一直面临着“拒吃狗肉”的民间运动,但有一点在于,政府在治理过程中明确了严格的权利边界:你可以动用一切媒体力量去鼓吹、去劝诫,但不能给狗肉馆的店主打骚扰电话,或动用物理手段阻止他人吃狗,否则就会被法办。你可以吃狗肉和卖狗,但不能虐待动物,且符合食品安全的标准。恪守权利边界,才会彼此相安无事。当前的问题在于,以道德为名突破法律底线,让爱狗者的行为无法真正获得支,而过激的行为也助长了社会的暴戾之气,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背离了其行为的初衷,并埋下了群体对立的隐患。确切地说,国内的爱狗人士和公益人士,还缺乏必要的维权智慧,自然也就难以起到“一呼百应”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狗肉之争是社会治理的一道考题,如何通过一场“狗官司”的争论,让整个社会都能达成共识,对政府的治理能力也是一种挑战。事实上,狗肉之争在现实中,可以找到很多类似的现象,比如仇官之下,形成了遇官则疑;还比如仇医之下,就会有“杀医案六成人高兴”。结果你会发现,原来被人无比尊重的教师,也成为被口诛笔伐的对象,如果再加上公交车上为争座的拳脚相加,国人越来越像“愤怒的小鸟”,每个人都无法免除被伤害的恐惧,而每个人的权利也都有被伤害的可能。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恐怕还在于法律归法律、道德归道德的权利边界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狗肉事件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节点,也是公共治理的一次检验。从现象中看到本,无论是立法规范,还是舆论引导,抑或明确边界,是到引起社会治理者重视的时候了
转型期中国的许多问题,其实就表现为现实中的冲撞,在玉林街头这样的地方出现,不用怕不同意见的对峙和观点的交锋,要知道,正是这样的利益博弈,才让一些议题得以进入公共领域。连日来,广西玉林“狗肉节”成了一个各方意见、诉求表达的公共平台,引发全民围观。爱狗人士与动物保护志愿者的抗议自不待言,不少当地人、商贩等也直接表达不满,双方一度形成对峙。很多时候,需要警察、城管出面,才得以缓和僵局。至少从表面看,“狗肉节”的舆论场上没有完胜的一方。那些看似正义在握的爱狗人士,一旦触碰到当地的食狗肉习惯、经营狗肉生意乃至所谓的“狗肉文化”时,并没有任何优势可以凭借,以往雄辩的观点和意见,在这里如入“无物之阵”,其作为似乎只剩下了不停地买狗。而当地人尽管可以随意奚落甚至围攻护狗者,却也不得不承认“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现实。也因此,很多人对围绕玉林狗肉节发生的种种颇多不解,还有不屑:一场正义凛然的动物权利保护行动,何以演变成了有点狗血的公共事件?冲突、争议、围观,而不是教育、引导、提升,何以成了这一事件的主要看点?其实,“闹大了”、从而引起全民围观的狗肉节,才是一个有价值、发人深省的公共事件。一方面,观念、习惯、“文化”的移易,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渗透、浸润,并非简单的一次宣讲即告完成。玉林人吃狗肉已有数百年历史,一朝停歇,似乎并无可能。但只要这一事件引起各方注意,哪怕是争执和冲突,也最终将朝着良好的方向前进。网络时代,我们许多人总是习惯敲击键盘表达主张,而在生活的现实里,却是个沉默者,因此有“键盘侠”一说。其实,推动社会的进步,不仅需要坐而言,更需要起而行。转型期中国的许多问题,其实就是在现实中冲撞,在玉林街头这样的地方出现,不用怕不同意见的对峙和观点的交锋,要知道,正是这样的利益博弈,才让一些议题得以进入公共领域,形成公共事件,最终成为社会调适、改良的催化剂。事实上,经由激烈博弈之后的玉林狗肉节,已经改变了很多。对于市民而言,不再当街杀狗,虐狗行为也成为被普遍谴责的行为;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除了此前的“退出”狗肉节主办方,也开始真正履行市场监管的责任,比如,加强活犬检验检疫,检查餐饮单位,取缔违法经营狗肉摊点,等等;而动物保护者同样并非全无收获,他们的行为不仅体现了生命伦理的关怀,且这种关怀也在更深广的范围内得到回响。相信类似的争执和围观今后会越来越多,这是民众公共表达的需要,也是通向现代文明的必要步骤。对此,大可不必过于惊诧,有争执则有改变,有围观方有教益。吃狗与爱狗,既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也没有明确的是非分野,不过是不同群体之间的情感差异而已。未来很长时间内,狗肉还会端上餐桌,爱狗者也会继续抗争。但经此一役,估计玉林狗肉节会逐步萎缩,乃至最终回归到仅属于当地民众偏好的真正的民俗。夏至已过,围绕广西玉林荔枝狗肉节而发生的舆论争议仍未平息,爱狗人士奔赴玉林展开实际的救狗、护狗行动,当地食客、商户也予以针锋相对的反击。如此激烈的对抗和冲突,把一个存在多年的公共议题,以更加极端、醒目的方式再次提出。狗狗何以可爱?狗肉又何以可吃?将作为一个长久的话题,继续在公共舆论场中发酵、扩展。(相关报道见A11版)爱狗人士表现出的爱狗之情,常常让普通人士难以理解。面对爱狗者的慷慨激昂,反对者最常提出的质疑是:同样是动物,为什么猪可以吃、牛可以吃,而只有狗不可以吃?这样的诘问,在逻辑上显然颇为犀利,提问者常以为就此可以令爱狗者哑口无言。但无论这样的诘问被提出多少次,却从来没有让爱狗者对自己的信念产生丝毫动摇,更不曾让他们从坚定的立场上后退半分。原因在于,除了对濒危动物的抢救之外,包括爱狗在内的动物保护行动,其基本的立足点从来不是道理,而是情感。因此,逻辑上的不能自洽,自然不足以动摇爱狗者的信念和行为。实际上,基于理性的“道理”,固然是主导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却从来不是唯一的因素,道理之外,情感常常成为主导人们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在个体行为中,情感因素还常常占据上风。正如同样是猪、狗,充满“萌”态的小猪、小狗,总是会激起人们更普遍的怜惜和疼爱,伤害一只憨态可掬的“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f0dd871e2bd960591c6773b.html

《狗肉之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