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百年孤独》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1-08-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关于《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这本书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化史。今日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这本书的相关读后感。以供参考。



关于《百年孤独》读后感1

小说是魔幻现实主义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内容似真似假,让人难以琢磨,这种类型作品给你一种忽远忽近的感觉,但是其主题拉丁美洲百年变迁的缩影贯穿始终,意义深刻。马孔多这个地区从兴盛到败落同样衬托着拉丁美洲的百年变迁。最终布恩迪亚家族走向灭亡,情合理,正如小说在最终说到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其次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暗含了马尔克斯的美妙愿景,作者认为马孔多不会再有,或许也是在宣告拉丁美洲被殖民地日子也不会再出现。

小说整体情节不算跌宕起伏,它更像一个经验百年孤独的老人把他的故事对你娓娓道来,你可以在他的故事中体会到一个时代的悲伤。

小说人物各有特色,这个家族的人纵使性格迥异,但感觉都有一种孤独的特质。但他们孤独的表现形式却大相径庭,家族每个人会用不同的方式去应对这种特质,最为典型的便是奥雷里亚诺其次通过大摆宴席来摆脱孤独的困扰,但随着马孔多的动乱,灾难的侵蚀,家族的没落,他的抗争也宣告了失败。这部小说中并没有一个特殊吸引我的人物,即使是拥有传奇一生的奥雷里亚诺上校在这个家族中也显得那么一般,与其谈论说我喜爱哪个人物,倒不如说我更着迷于这个家族。

小说通过对马孔多百年变迁的描述暗含了拉丁美洲百年人民生活的繁华与苦难。但时间在拉丁美洲却像是停滞的,像是在一个封闭的时间圈里循环的。作品中相像的活动、相像的命运,都诉说着时间的封闭性和停滞性。这正是拉丁美洲百年孤独、停滞的社会历史的艺术反映。同时,孤僻、封闭、新奇、贫困与抗争明显也是小说始终围绕的点,也是拉丁美洲那个时代人们的特点。一群封闭的土著人被迫打开大门,接受新的事物,原有生活与外来文化形成反差,使得当地人变得迷茫,固有文化的缺失使得这些人变得不知所措,同时殖民者的掠夺和破坏也强行变更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这些使得拉丁美洲民众不行避开地陷入了孤独的境地。


小说的最终一句我觉得是作者的心愿,作者认为马孔多不会再有,或许也是在宣告拉丁美洲被殖民地日子也不会再出现。

百年孤独承载的不是一个有着与生俱来孤独特质的家族的兴衰,而是这个家族经过了各种努力却依旧败倒的无奈与彷徨带来的孤独与无助。

关于《百年孤独》读后感2

孤独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莲,孤独是汪洋中的一叶孤舟。

读《百年孤独》时,脑海中不禁出现如上的语句,我不知这个比方是否贴切。

孤独,淡定于清冷,坚守于流俗,正如冰山上的雪莲,在无穷无尽的冰雪世界里,一切都因寒冷而无影无踪,只有它给雪原带来一丝朝气的暖意。它不畏寒冷,独守清冷,在自己独垦的心中,透过窗,遥望翱翔的雄鹰。

孤独,担心于黑暗,无奈于空虚,如一叶扁舟,在无垠的沧海飘摇,灯塔的光线早已远去,甚至连海鸥的影子也寻不着,海浪击打着船舷,犹如拍打着驾船者的心脏,躁动地咚咚作响,抛到浪尖见不到阳光,跌入低谷见不到月亮,在恐慌中任洋流肆意摆布。

这样的诠释或许过于虚无,让人摸不着头脑,于是还可以这样说:一位老者微眯双眼,袖着双手,坐在安乐椅上晒太阳,那叫孤独;一个俗人在灯红酒绿后唉声叹气,在繁华落尽后坐立担心,那叫孤独。孤独是一种境界,是安享天伦的无求,是哲人的栖息地;孤独是一种状态,是欲壑难平常的躁动,是浑噩者的家乡。尽管两者有时让人分不清彼此,但孤独者不肯定孤独,孤独者肯定孤独。

曹操一生是孤独的,他不仅身处高位,有着高处不胜寒的感叹,而且有着时人对他极度的不理解。破荆州、下江陵、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成一世之雄,他何来孤独?世人认为曹操是装腔作势,他只能在孤独中守着自己的初衷。他在《让县明本志令》中陈明心迹,陈述自己忠心报国,决无称帝之急,以除世人之误。再看千家诗中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是啊,夫在辽西戎边,妻独守空房,一份孤独酿成一腔孤独,以致思念成灾,孤独成怨。这真是孤独催生豪杰,孤独产生怨妇。

其实孤独和孤独都与苦痛为伴,只不过苦痛是孤独的过客,孤独却与苦痛长相厮守。独来临时,人要与孤独抗争,在孤独中求得一份独我,从而享受孤独,若孤独不能排遣,孤独就像黑夜席卷而来。没有人能让你孤独,只有当你将自己的一切生命,都堆在别人的架子,当架子散了,你的孤独便散落如一地鸡毛。

当然,孤独也是相对的。《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头:多年以后,奥雷里亚诺上校站在行刑队伍面前,准念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让中国作家推崇不已,纷纷仿照,可作者因盗版问题,不许在中国发行,让《百年孤独》在中国孤独了20多年,如今又在中国出版,可见《百年孤独》终究没有孤独。

关于《百年孤独》读后感3



百年孤独是我读过的第一本世界名著,当时我读初一,正是喜爱孤独孤独用词的小女生,为了这个名字,我从图书馆借了来,可是第一句: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的枪口中,奥尔良上校想起了多年前他第一次看到冰的情景(大意如此),一下让我蒙了,我把它放到一边,不愿再看,直到一个月后,图书馆催我还书了,硬着头皮拿起了书,看了两页。

从看到第三页后,我的手再也离不开这本书,我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奉献给这本书,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反复看了三遍,从来没有一本书给我这样的经验:我把生命交给一本书了!那一个月,我无法跟人沟通,无法大声说笑,满脑子都是奥尔良家族每一个人的身影,每一个都那么鲜活,每一个都那么特立独行,但全部的人都那么孤独于世!

每一次合上书,我都怀疑自己是否有志气再翻开它,因为那种孤独从每一个字里透出来,压得我喘不过气,但每一次打开它,我又不情愿合上它,仿佛只有这本书才是我的世界,才是我活下去的理由。

可能我讲了这么多,还算不上谈读后感,差不多快一年了,当年看完此书的感受到今日还清楚如昨,每一个人问我看它的感受,我只有两个字:我怕。是的,我怕,我怕那种孤独,我怕自己爱上它而无法自拔,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它的文字是被上了魔咒的,得当时,我一边看书,一边胸中涌上巨大的悲伤,而眼睛干涩,一滴泪也出不来,但那悲伤比流泪更甚!

书里的每一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来宣泄自己的孤独,表面上他们是冷眼旁观的,事实上内心深处,他们渴望被人爱,被人认可,被人同化,惋惜这是一个恒久无法实现的梦!今日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不也在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让自己躲避孤独,但实则上却陷进了更深的孤独吗?我们的爱,我们最温顺的部分,都被各种物质上东西遮得密密层层,再也出不来了!

看完书后,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将自己调整过来,然后,我立刻去书店买了一本精装本放在家珍藏,作为自己对平生最难以言表的一本书的纪念,但从买的那一天起,直到今日,我没有再动过它一下,只是将它好好地放在书柜的最高层,那是我无法触摸,没有志气再看的禁区啊。

算不上读后感,只是你的提问让我又回到了过去岁月,籍方寸之地聊抒情怀罢了。

关于《百年孤独》读后感4

我不知道孤独象征着何物,或许是精神,或许是肉体。人类生而孤独,死后灵魂也无法幸免。或许这个世界赐予人类的的一生必需背负着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随形的孤独。这一点上来看,无人不孤独。肉体、外在与表面是停留在这个繁华喧闹的世界,与多数人打着交道,生活在群体中。灵魂、内在、却是活在独自、只有的世界里,精神是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的,思想能与外界共享、沟通,可灵魂必需得到独立的思索才能得以更高层次的深化。

有时候身边的人越多,与外界的沟通越多,得到的信息与反馈越多,就越能体会到内在世界精神的与独立。外表接受阳光,内心处以宁静、幽深的黑暗;外界流经时间岁月,内心
的自我则得以一片凝固的永恒的时间。在此间隙,肉体与表面光滑无损,思想与灵魂历千锤经百炼、在多数思索疑问中打磨淬火、最终到达片刻的成熟。

世间本无对错,只有不同的理解与不同的见地。成熟与不成熟,界限特别模糊,无所谓何谓正确,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说明获得不同的支持。本无善恶,取人性命,报以恶果,若失去性命之人本就为十恶不赦之人?杀人者无心、有心;失手、蓄谋,各样状况交织,以何为标准、准则?有信仰与有无信仰的'人,生活方式也天翻地覆之改变,若以对方为正确,岂不是杀人至于无形,否定了一个人的生命的的意义,倒比扼杀了这人的性命更加残忍。习有各种方法,以为融会贯穿,并不需反复询问学问深浅。分数可衡量某个时期的付出,却得不出此人品德、才智的丰富程度,为蚁群所用,多中取少之时,才为体现分数考试价值之时。学问永无止境,断章取义、以小断大、舍远贪近、求分弃才需改进。

对待人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人生观与原则。

自认为,温婉的细涓长流的为最满意不过的生活方式。正是这种志向生活,简洁而又难得。书本,单人,细笔,空房独处一下午。房外倾泻阳光,房内静聆阅书,感受文字的世界,享受独处的快感。刹那间,能听见平凡渺小的生命中,心灵的深处,身体里,灵魂在亘古长久的孤独中永恒的巨大的轰鸣。

我的生活看法,也便是独立且无时无刻不在思索,无论是面对过去,现在,或是将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f3a878125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41.html

《关于《百年孤独》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