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礼仪重要性及意义

发布时间:2016-06-22 16:44: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涉外礼仪重要性及意义

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时的一种行为规范。礼是怎么产生的?有人认为:人类在狩猎时代就已经知道要有礼貌,因为在打猎时,打猎者相互间必须保持适当距离。随着人类历史的前进,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人际交往日趋平繁,社会生活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也不断丰富和发展。
  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以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为基础。自从有了阶级和国家,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阶段。
  这时候,已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交往的私人礼节,而是成了国家统治的一种手段。在西方,一词,也往往指上流社会中的行为规范或宫廷礼仪,以及官方生活中公认的准则。至于平民百姓,则只要求他们遵循统治阶级的法律,供权贵们奴役驱使就可以了,达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其是不谋而合。
  自从有了国家,也就出现了相应的礼仪。不论是古希腊、古罗马,还是古印度、古挨及,都形成了具有民族特点的礼仪。由于国家的产生,也就有了国与国的交往。国际交往也需要有一定的规范与准则,于是就产生了国际礼仪。
  在人类历史上,国与国之间充满了矛盾、争斗和战争。而同时,又不断发生谈判、议和、结盟、互派使节、互通贸易、缔结条约(协定)等国际行为。国际礼仪是国际交往中的一种行为规范。它较之一个国家内的礼仪规范又发展了一步,而逐步为大多数国家所公认和接受。
  人们相互往来,要讲究礼节,注意礼貌,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行事,使社会生活有序地、和谐地进行。平常生活是这样。进行国际交往更是如此。在长期的国际交往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许多国家间通行的国际礼仪。现代国际礼仪正是历史上国际礼仪的继续和发展。
  随着近代工业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邮电事业的日益发达,人际交往日趋频繁,人们更需要用礼节来调整和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交际礼节成了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乏的东西。讲究礼节、注意礼貌、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已成了现代文明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标志。在现代生活中,人们之间相互来往更加注重礼节。即使是豪门巨富、达官贵人,在对待随从侍者、仆役时,有时也不能不说一声谢谢对不起等客套话,以显示自己的教养不俗,维护表面上的平等。
  现代的国际关系,较之过去已有了惊人的发展变化。首先是交往的规摸从20世纪初50多个独立国家,二次世界大战前增加到75个,到目前联合国的会员国已有180多个国家。其次是现代生活频率加快,各国之间的交往已越来越频繁。再次是国际交往的内容不断丰富,参加国际活动的人员空前增多,而涉及全球的问题,如环保、抗爱滋病、反毒、反恐怖等则引起了世界备国的关注。国与国之间关系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而国际关系的这种发展又是以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急剧扩大、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基础的。它同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艺术、体育、旅游等来往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空前广阔、繁复、多样化的图景。
  礼仪习惯的演变,加上国际关系迅速、广泛、深入的发展,必然使国际间过去的通用的礼仪程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一套现代的国际礼仪。
  现代国际礼仪就其内容而言,包含有国际交往中的日常交际礼节、典礼仪式、外交礼仪与豁免等多方面内容。他们中有的己形成国际公约,例如《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所涉及的有关内容,已具有法律效力,在国际上有约束力。而其余大部分则是相互交往中约定俗成,逐步成为国际惯例,为各国所普遍承认和接受,起着一定的规范作用。 ()国际礼仪和交际礼节  国际礼仪与交际礼仪是各国在长期的国际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与广泛使用。无论在官方的或民间的友好往来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当然,在国际上,礼宾与交际活动都有一定惯例,不少国家则保持着各自传统的礼仪形式和礼节,有自己独特的做法,具有民族特色,或根据特殊的需要,灵活变通。
  国际礼仪和交际礼节总的发展趋势:逐渐简化,更加灵活,更加注重实效。 ()学习国际礼仪知识的必要性  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公职人员、涉外工作人员在涉外场合的行为举止,不仅仅是一种私人行为,更会产生一定的对外影响。一个公司、企业、社会团体的代表在对外场合的言谈行为,不仅关系到本公司、本社团的形象,影响到买卖交易的成败,有时甚至影响到国家的荣誉。
  每个公民应遵循一条基木准则:当你在自己国家时,你不过是成千上万公民中的普通一员,而在国外,你就是中国人,是中国人的代表,你的言谈举止,决定他国人对我们国家的评价。
  为了维护我们个人、单位、国家的对外形象,我们都应当学习礼仪知识,了解、重视并遵守国际上的通用的礼节与礼仪规范。
  周恩来总理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很重视对外礼宾工作,重要的代表团来访接待计划和出访方案他都亲自审阅、过问。他渊博的国际礼仪知识,潇洒的言谈举止,政治家和外交家的风度更为世人称道。
  有人认为,我们中国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礼仪之邦,接待国际客人,只要遵从我们自己的礼仪习俗就行了,不必去学那些洋规矩。的确,各国都有自己的礼仪做法、传统和特点。按本国的礼仪习俗办事,外宾容易理解,但有时也难以接受。例如:中国有劝酒的礼仪习俗,但是如在涉外交际场合,一再劝酒,致使有些外宾勉强应付,往往酒醉误事。所以,应当注意我们传统做法与国际通用礼仪之间的异同情况,避免外宾所不容易接受和习惯的做法,以免使他们感到尴尬和难堪。 ()现代国际礼仪的基本准则和特点  1.现代国际礼仪的基木准则。
  联合国宪章在《序言》中阐述了大小各国平等权利的信念,并规定了各会员国应当遵循的7项原则。其中第一项为:本组织系基于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
   现代国际关系以公认的主权平等为基础。主权平等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每个国家都享有平等权利,不受他人侵犯;另一方面,每个国家都有尊重别国主权的义务,不得借口行使自己的主权而侵犯他国的主权。国家不论大小,都应当具有独立自主处理自己内外事物、管理自己国家的权利。国家与国家相互之间是平等的,所有国家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
  主权平等既然是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作为国际交往中行为规范的现代国际礼仪,当然也必须遵循这一准则。
  主权平等常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的尊严受到尊重:国家元首、国旗、国徽不受侮辱。
  (2)国家的外交代表,按照国际公约的规定,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
  (3)不以任何方式强制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不以任何借口干涉别国的内部事务。
  (4)在交往中,实行对等和大体上的平衡
  所谓对等实际是上就是礼尚往来,交往的双方人员,身份要大体相当;代表团互访时,双方的接待规格应相差不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是对等原则的正面引用。在国际交往中,有时也从负面运用这一原则。如:你赶走我的武官,我就驱逐你的参赞;你怠慢了我,我也请你坐一坐冷板凳等。
   所谓平衡,也可以理解为一视同仁不歧视的原则。但是,所谓平等平衡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国际交往中,在礼仪上给予破格接待的,也有诸多先例。可见国际礼仪程序的运用也是一种外交艺术。
  (5)“主权平等的原则,在国际组织中和国际会议上,表现为每一个参加国都有同等的代表权投票权,每一个国家所投的票在法律上具有同等效力。
  (6)礼宾序列问题上,也应当体现各国主权平等的原则。在国际会认上,各国代表的位次,不是按国家大小强弱的原则来排列,一般是按会议所用文字的国名字母顺序来排列。在签定条约协定时,应遵守轮换制,既每个缔约国在其保存的一份文本上名列首位,它的代表在这份文本上首先签字。在国际活动中,各国代表的序列,应以代表的职务高低或就职时间的先后作为排列的依据。在文字的使用上,每个国家都有使用本国文字的权利。在签定国际条约协定时,本国文字与别国文字具有同等效力。
   国际惯例的几个特点:
  ·能用性,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通用。
  ·稳定性,不受政策调整和经济波动的影响。
  ·重复性,一般都是反复运用。
  ·准强制性,受到各国法律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
  ·效益性,被国际交往活动验证是成功的。
  2.现代国际礼仪的特点。
  (1)必须以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为基础。现代的国家关系应当是完整的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与封建割据、闭关自守的封建国家之间的关系、宗主国同殖民地附属国之间的关系不同。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主权应当一律平等。
  (2)国家间,除双边关系发展外,多边往来大量增加的趋势十分明显。从而在礼仪做法上也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产生了新的做法。
  (3)国际礼仪的内涵更加丰富,包括政治外交、经济贸易、文化教育、军事国防以及民间往来等各方面、多层次的国际往来,也都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来进行活动。特别是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许多公司企业都设有专职礼仪人员或公关部门。
  (4)礼仪活动更加讲求实效,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具体安排更加灵活。例如,领导人之间的实质性会谈更加受到重视:日程安排更加紧凑合理,举行宴会讲究礼仪但不事铺张;参加宴会的人数有所压缩;宴会上发表正式讲话的次数有所减少;动员群众参加的大规模场面很少;互访代表团人数减少;生活接待更加注意安全、舒适、方便等。
  (5)“川礼仪简化成为趋势。由于国际交往和活动急剧增多,繁文缛节势必成为人们不堪负荷的重担,分去人们的许多时间和精力。因此,外交礼仪简化在国际上成了一种必然趋势。 ()外交礼遇的三条原则和四条标准  1.外交礼遇三原则。
  对等的原则:即一方出场与来访者在级别、职务、以及待遇、费用等方面,大体上要对等。除非有特殊的安排,外交礼遇不宜随便提高或降低;
  破格的原则:有的来访者身份虽然不高,但有较深背景,或一方对另一方有特殊要求,或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给来访者以破格的较高接待礼遇。
  从简的原则:即重精神、重友谊、重实效、不重形式,不讲排场,不事铺张。从简不等于冷落,要注意生活照顾,尽量做到热情周到。
  我国的外交礼遇规格是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中西结合,以中为主,具有中国特色。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外事接待要体现无产阶级的外交风格和风度。我们的做法是,一是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反对大国沙文主义,尊重各国的风俗习惯,不强加于人,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反对低三下四的庸俗作风;二是礼宾安排要与我国的对外政策相一致,要有针对性,重礼仪、重实效,生活上要尽量热情周到;三是提倡勤俭办外事,反对讲排场、摆阔气。
  2.四条基本标准。
  举办任何一项对外交际活动,都需要大量的具体工作。因此要求每一个礼宾工作人员既要有高度政治责任感,又要熟悉各方面的业务,并且还要有既严谨又灵活的工作作风。一般来讲,衡量接待工作完成得好与不好,有四条基本标准:礼遇、宣传、安全、服务。 ()我国礼宾改革及特点  礼仪与礼节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文化状况和社会风尚。然而,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发展,各国礼仪形式与交际礼节都在不同程度发生变化和改革。面对迅速发展的对外开放形势,我国在确保做好外宾接待工作的前提下,既考虑到国际惯例的需要,又从我实际出发,对接待来访的外宾的礼节礼仪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规定和改革。
  ·197810月起,凡国宾来访,我外交部不再通知各国使节到机场迎送;不再邀请各国使节及夫人和驻京记者出席欢迎宴会。
  ·197812月起,我国不再派专机到国外迎送来访国宾。
  ·19791月起,我国不再组织四、五千人的欢迎队伍迎送国宾。
  ·19805月,出访的代表团,一般不在国外举行答谢宴会。
  ·19805月,安排国宾(视其意愿)向人民英雄纪念碑献花圈。
  ·招待来访代表团的(人数)规定:
  国家元首级,30人以内;副元首级,12人以内;部长级,10人以内。
  ·19809月,国宾抵达首都,欢迎仪式由机场移至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贵宾离京不举行欢送仪式,由我国领导人前往宾馆话别,由级别较低的官员送行。除天安门广场两侧的电灯柱上挂两国国旗和主要街道挂彩旗以外,不再挂横幅。
  ·19809月,国庆招持会改用酒会形式。
  ·1981年起,国宾来访,<<人民日报>>不再发表社论欢迎,只发表国宾照片和简历。
  ·1981年起,对国宾车队恢复摩托车护卫。
  ·1983年起,实行陪同团长制,去外地访问时,由陪同团团长陪同活动。
  ·1983年起,国宾来访时,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欢迎仪式、检阅三军仪仗队时,增加检阅分列式。
  ·国务院规定:根据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和国际惯例,接待外宾时,应由相应职务的人员出面迎送。当部长不能亲自迎送时,可在外宾住处欢迎和话别。
  ·1984年,外交部对宴请提出改革意见:
  1)提倡宴请形式多样化(酒会、招待会、冷餐会和自助式宴)
  2)中餐西吃(分食制)
  3)宴会以中餐为主,提倡四菜一汤(冷盘不宜太多,热莱也不要大多)
  4)地方宴请应提倡用地方名酒或特色酒。
  ·1987年,外交部提出缩短国宾车队的要求:正部级一人一辆,副部级两人合一辆,司局级乘面包车(备机动车)
  ·1987年,部级代表团在国外期间,一般不搞答谢宴会,如确因工作需要,可举行小型宴请活动,不发消息。不建议来访代表团举行答谢宴会,如摘,不发消息。
  ·1990年,淡化对宴请的报道,宴会上讲的话放在会见时讲。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fb0ab1cd5bbfd0a78567350.html

《涉外礼仪重要性及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