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

发布时间:2012-01-03 14:38:5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 诗的格律有哪些要求?

词的格律要求主要包括七大方面(亦即七大要素):声律、对仗、押韵、定句、定言、节奏、章法。

一、声律:指讲求平仄。(这里仅指狭义的声律,广义的声律还包括用韵等诗词在声调上的规范和要求。)

1.句内平仄相间;

2.联内句间平仄相对;

3.联间邻句间平仄相粘;

4.脚分明。

二、对仗:一般要求是除首尾两联可对可不对,可工对也可宽对之外,中间有多少联都必须对仗,并且应是工对。(工对是指对仗严格工整的对子,宽对则相反。)

三、押韵:除首句可押可不押之外,每隔一句,即偶数句尾押韵一次。要求主要有:

1.位置在偶数句尾;

2.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一般与对仗有关。不对仗以入韵为常,也可不入韵;对仗以不入韵为常,也可入韵。首句不入韵,五言较多,七言较少;

3.押平韵;

4.一韵到底,过去是这样。但从理论上讲,格律诗应是可以换韵的;

5.脚分明;

6.不可使用同一个字重复作韵;

7.不可大量连续使用同音的字作韵;

8.不可撞韵;

9.尽量避免挤韵(诗文中不恰当的地方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不管平仄如何,干扰韵美效果,称挤韵。)

10.尽量做到高要求:用韵上层楼。

四、定句:指每首诗有一定的句数。

五、定言:指每句有一定的字数,并且句句相等。

六、节奏:指格律诗有一定的节奏结构要求。诗句的意义结构必须与诗句的节奏结构相吻合。

七、章法:即格律诗的章法。主要内容有:整首句子成双成联、联内相承、联间递转、首联起承、尾联转合等。

2、 近体诗的对仗有哪些类型?

对仗按其工整程度来讲,一般分为两种,即工对与宽对。
    工对要求对仗得工整严谨。不仅要求同类词相对,而且相对的词范畴越小、关系越亲近、字面越对称,则对仗越工。古时并没有现代语法中那些词类术语,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有时候,有人把字分为实字、虚字,动字、静字等。

 宽对是与工对相对而言的。它只要求词性相同,门类不必相同;意义基本相对,不要求逐字相对。
  一、  按上下两句的关系来分,有以下类型:
    (一)正对。    (二)反对。    (三)流水对。

   二、以调字遣词的方法,增强对仗的修辞美、工整气氛,有如下类型:
    (四)借对。       (五)就句对。    (六)掉字对。

三、用调字遣词的方法,既增强对仗修辞美又增强音律美,除上述掉字对外

    (七)叠字对。 (八)双声、叠韵对。

 四、结构特殊的对仗:
    (九)隔句对。 (十)错综对。

   五、虚词入对。     (十一)虚词对虚词入对    

3、 分析对仗的使用情况

在某些词中常常有相邻两句字数相同的情况,前人多在这种情况使用对仗的修辞手法,从而加强艺术效果。词的对仗和格律诗的对仗不尽相同,条件相对宽松很多。2)同类词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连词对连词,数目词对数目词,颜色词对颜色词、时令对时令、人事对人事等。此外,专用名词只能对专用名词,连绵词只能跟连绵词对,方位词只能跟方位词对,双声可以跟叠韵相对。
  3)句法与结构应相对:如单字对单字,双字对双字,词组对词组等。在结构上,只取表面结构形式相对即可,不必追求内在结构。
  4)近体诗的对仗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对:近体诗对于在一首诗中字重出都是避忌的,对仗中两句间字重出自然就更应该避忌了,可以说近体诗对仗中同字重出是不允许的(句中自对除外)。古体诗和词、曲的对仗,不仅可以平仄不用对,字重出也是允许的。
  5)避忌合掌:合掌是诗家大忌,应着力避免。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是作诗的大忌。有时上下两句的某个实词意义太过接近,也看作是小合掌,也应该避免。
  6)上下两联对仗结构完全相同:即紧挨的两联对仗,上一联与下一联对仗方式完全一致。这种情况容易使律诗显得呆板,应尽力避免。

4、 分析平仄的实际情况和基本格式。

五言绝句有四种句型:

1)仄仄平平仄,首字可平。

2)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首字可仄。

4)仄仄仄平平,首字可平。

根据以上规则,五言绝句有以下四种平仄格式:

A.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B.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C.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D.平起,首句入韵:

()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5、 词是如何产生的?

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故俗称宋词。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 词起源于民间,

  敦煌词创作的早期与作者成分来源的民间性,使作品从内容、体制到语言风格,都表现出这些初起的词,初步脱离一般诗歌的大文化系统,开始独立成体的过渡性特征。

6、 词的格律有哪些要求?

诗词格律 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音调、用韵、章法。其中以音调最为重要。学习和了解诗词格律对我们的创作来说是很重要的

诗词格律对于写作旧体诗词的重要性,今天并不被大多数人重视,认为格律束缚了思维。这种说法对初学者来讲有一定道理,但不尽然,根据我的创作体会,只要是真正弄懂了格律的规律,写作的时候即使不去考虑格律的问题,写出来的句子也会基本上的符合格律的要求,

7、 词调的来源主要有哪些?

词调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域外(西北)音乐和边疆民族(西南)曲调传入内地;二是宫廷音乐机构或词曲家根据古曲、大曲改制的曲调;三是文人创作的曲子.另外,词调还来源于内地民歌,来源于歌伎的创制或改制的曲调等.

8、 词调有哪些异体变革?

P26

9、 词人根据什么来选择词调进行创作?

P26

10、 选读《唐诗鉴赏辞典》和《宋词鉴赏辞典》,体会并分析诗词的语言艺术。

当语言上升到艺术高度的时候,它的灵动变幻、活泼热烈,就显示出独到而别具内涵的特质,我们也完全可以遵照此种规律攀上诗词语言的高峰,体味古典诗词诗情画意的恒久魅力。

备考方略一、炼字的艺术 

所谓“炼字”,就是对语言进行锤炼,从字词的海洋里挑选出最准确、最鲜明、最具个性的词语来对诗词意境进行描摹或情感抒发。朱光潜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他所说的“咬文嚼字”,某种程度上就是“炼字”。

备考方略二、把握风格

成熟的作家都会形成自身独特的语言风格。反过来说,作品的风格往往又会成为作家的创作标签。风格者,即是作家创作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独具个性风采的情调、格韵,是作家作品表现出的最富内涵的艺术特色。古典诗词的语言风格千变万化,我们可以大致从两个角度进行记忆分析。其一,从作者角度评析。比如杜甫的语言风格就是“沉郁顿挫”,就是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而在所绘画面上透露出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无比悲凉的基调。如杜诗《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出眼前所见秋景的无限悲凉,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遭际的痛苦述说和悲愤感慨。陶渊明的诗歌是平淡自然(朴素平易,绝无雕琢),李白的诗歌是洒脱飘逸(想象瑰丽,豪迈奔放),白居易的诗词是通俗直白(语言浅近,易为人知),李商隐则是工丽绚烂(辞藻华美,讲求对仗)。其二,从作品题材角度评析。如山水田园诗,风格是清新、自然、朴素;边塞诗则粗犷豪迈,雄浑奔腾;咏史诗则是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备考方略三、抓住诗眼

古典诗词有“诗眼”“词眼”之说。这里的“眼”,并非局限于开篇处,凡能对诗词主旨有揭示、概括效用的文字,皆可称其为“眼”。诗眼与炼字不同。能够构成全诗线索、体现全诗感情基调、显示全诗的思想的,是诗眼;能够使某句显示生动之趣、极言其情感意蕴之美的,则是炼字。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写出春到江南的盎然生机,而其主旨在于“明月何时照我还”,作者本意是思归,故“绿”字仅是炼字。

11、 诗与词有何区别,请举例说明。

P30 再举例一首 浣溪沙

12、 你觉得应该怎样认识词之“当行本色”?

词的“本色”是指豪放的词,“非本色”是指婉约的词。所谓当行本色:本色指语言上的自然真切质朴不假藻饰堆砌,当行指重视舞台特点,符合演出要求,同时也包括语言符合人物性格等。人生的巨变,使他的感情像不可遏制的潮水从肺腑中倾出,自然流淌,形成了他的词的"本色"特色。这种"当行本色"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抒写真感情,真性灵,自然率真,流利天成。二、准确而凝炼的艺术概括。三、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意境高远。四、善用白描、不尚藻饰。五、善于用抒情手法,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李煜善于把抽象的思维概念赋予可感可视的具体形象,把抽象事物生动地传达给读者。如《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通篇造语平淡,含意深远,特别是最后"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用不择地而生,无休无止,漫无边际、生命力异常旺盛的春草来比喻"离恨",令人不难想到词人离恨的旋灭旋生,绵延不绝。这愁恨是那样深远、无尽,是如此侵袭着人,笼罩着人,追随着人,使人无法逃避。

13、 你如何看待词之“婉约”,“豪放”之争?

宋词豪放婉约体派之分,起于明代,清后词的写作和评论藉此展开,当代学者对此纷争不断。词的豪放婉约两大流派各有千秋,互有影响,正是在相互竞争、相互影响中的发展,才给后人留下丰富的宝贵遗产。从文学艺术上看,婉约派反映了生活中的阴柔之美”,豪放派反映了生活中的阳刚之美豪放婉约交相辉映,编织成色彩斑澜的宋词之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借鉴的意义。提起宋词,那么豪放婉约这两个术语,恐怕会立刻出现在你的脑海。婉约豪放,是宋词中的两种主要艺术风格,这恐怕已经成为定论。南宋俞文豹在《吹剑录》中提到婉约词代表柳永与豪放词代表苏轼的区别时说“……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大江东去据说苏学士为之绝倒。  而笔者在深味其喻之妙之余,掩卷沉思,突然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苏东坡虽为豪放词之典型,柳三变虽为婉约词之代表,但是他们又都兼有不同风格之作,这一点在熟知宋词掌故的大家看来是毋庸置疑的。与当今社会国人的审美意识形态联系起来看,这个特点正反映了国人艺术审美意识的多元化!

14、 对于《饮中八仙歌》的主旨,你觉得怎样理解合理?为什么?

诗中作者对八个人物的崇敬、钦慕,甚至带着点怜悯的复杂情绪,就只以他叹赏情绪的波动节奏为依据,去节制和决定语言上字词的取舍与句数的单双,不应以句数多少去妄拟八人在杜甫眼中有等级之分。作者在叹赏这些人物时,既从各人的特点出发,又完全统摄于倾倒情绪之下,用微有不同的赞赏语气,使那种相同的倾慕之情分出了节奏与变化。 杜甫对这些酒仙之所以倾倒,来自他在生平遭遇中形成的爱憎。那些忧患相煎的岁月、世情浇薄的悲愤,在他正直的心中凝聚成分明的爱憎,并指引他继续走向那条满布荆棘的极为艰苦的道路。这首诗正是他以真挚的感情,叹息着、欣赏着这些由于生活的鉴别而不得不偏爱的人物。

  贺知章是一位不为名利所羁縻的率直人物,他有一颗始终不为长安的十丈红尘所淄染的清白的心胸。他的善饮与其他七人一样(切不可以之与那些思想空洞,贪图口腹的庸俗之辈的海量齐观),都只是要在酒力造成的幻觉中去守卫他们心中的浩然之气。杜甫理解许多古代酒人的这种哲理与酒中品德(古诗中很有这种思想),因之才对他们这种可掬的醉态无限倾慕。

15、 如何理解杜甫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意义?

困居长安阶段(30-44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玄宗751年正月8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杜甫写饮中八仙歌是想要想他写的那样能够得到重用。这个期间的作品都是杜甫希望能够得到重用,为国效力的。

16、 通过分析《饮中八仙歌》主旨,体会“知人论世”的分析方法

以是人的想法来读诗人的诗,结合诗人的生平,当时的环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知人论世 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它为文学阅读和欣赏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对理解原文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17、 你觉得这组同题共作登塔诗谁写得最好,谁次之。为什么?

杜甫最好,岑参次之。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诗一开头就出语奇突,气概不凡。这里借“高标”极言塔高。不说苍天而说“苍穹”,即勾画出天象穹窿形。用一“跨”字,正和“苍穹”紧联。又引出“烈风”来衬托。二句委婉言怀,不无愤世之慨。诗人不说受不了烈风的狂吹而引起百忧,而是推开一步,说自己不如旷达之士那么清逸风雅,登塔俯视神州,百感交集,心中翻滚起无穷无尽的忧虑。当时唐王朝表面上还是歌舞升平,实际上已经危机四伏。对烈风而生百忧,正是感触到这种政治危机所在。忧深虑远,为其他诸公之作所不能企及。 接下去四句,抛开“百忧”,另起波澜,转而对寺塔建筑进行描绘。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耳边似乎响着银河水向西流淌的声音。这两句点出登临正值清秋日暮的特定时分,为下面触景抒情酝酿了气氛。

 接下去写俯视所见,从而引起感慨,是全篇重点。“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诗人结合登塔所见来写,在写景中有所寄托。这四句写黄昏景象,却又另有含意,道出了山河破碎,清浊不分,京都朦胧,政治昏暗。林甫媚事左右,迎会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杜甫已经看到了这种情况,所以有百忧的感慨。 
  以下八句是感事。正由于朝廷政治黑暗,危机四伏,所以追思唐太宗时代。最后,诗人愤慨地写道:“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指斥那样趋炎附势的人,就象随着太阳温暖转徙的候鸟,只顾自我谋生,追逐私利。 
  全诗有景有情,寓意深远。钱谦益说:“高标烈风,登兹百忧,岌岌乎有漂摇崩析之恐,正起兴也。泾渭不可求,长安不可辨,所以回首而思叫虞舜”,“瑶池日晏,言天下将乱,而宴乐之不可以为常也”,这就说明了全篇旨意。正因为如此,这首诗成为诗人前期创作中的一篇重要作品。 

18、 如何理解杜甫“诗圣”之说?

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时事政治诗。虽内容各异,但都是个人情感与事实相结合,抒情色彩较浓。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态度不同。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愤恨野蛮拉丁;但大敌当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表现出作者内心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 杜甫还有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特色。杜集中也有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感情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这是他经过长期飘泊,得到暂时休息后心境的表现。杜诗体制多样,奄有众长,兼工各体,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唐人律诗很少能超过它们。杜甫还有许多五言排律,几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发展。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19、 如何理解主观内在因素和客观外在因素对诗人创作的影响?

主观内在因素就是自己内心的想法 自己以什么样的心情去看待事情

客观因素就是不受自己意志所控制的事或物 对自身的影响,还有环境。

环境对诗人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影响显尔易见,经常一阵雨、一缕阳光就成就了一首诗

非自然的因素,包括成长的环境、学识、经历、阅历等等。这些对作者的影响往往是决定性的,甚至可以说,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唐,李白,一生踌躇满志,期望大有所为,但事与愿违,李白愤而离去,开始游历河山。从李白的诗中,不难发现其心境的起伏

20、 我们在鉴赏词时,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比较?

一、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了解古诗词抒情方法

21、 理解政治影响文学的过程。

在唐代中期,经过大历、贞元年间诗坛所呈现的相对处于低谷的徘徊与过渡状态之后,在多种社会因素的刺激与诗史自律进程的合力作用之中,元和时代诞育了一代堪与开天时代比肩的文豪,元和诗坛也就形成了足与开天诗坛媲美的唐诗艺术高峰。

22、 初唐宫廷创作在武周时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和武周革命有何关联?

23、 谈谈对中唐政治和文学的看法?

安史之乱 藩镇宦官

24、 了解“元和诗变”的内涵、表现及原因。

 中唐时期,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等一大批诗人应运而生,其显著特点是创新意识极强,而又具有较明确的诗派意识,并以其独具面目的创作,在元和年间大放异彩,营造出唐诗史上的第二高潮。故称之为元和诗坛

意义,首先,元和为唐诗之第二高峰,亦为唐诗之大变期。元和诗人没有跟在盛唐这座诗歌高峰之后亦步亦趋,而是竭力冲破盛唐诗创作范式的笼罩,在诗歌内容、形式、技巧诸方面求新求变,大力突显自身特征,是元和诗人群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其为后人重视的主要原因。

  其次,元和诗歌的部分新变颇启宋调,开启了宋诗某些重要特征之先河。创作题材的日常化、生活化,以及以文为诗、以议论入诗等,是宋诗较突出的几个特点,而这几个特点,在元和几位大诗人笔下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韩愈将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融叙述、议论为一体。而在创作取材的日常化、生活化方面,韩愈也作了大量努力,将此前不能入诗的诸多生活物事纳入诗中。这样一些特点,被宋人拿去,发扬光大,遂成为宋诗的一些重要特点。

  再次,元和诗人的内部交往颇为频繁,形成了较为明确、自觉的流派意识,从而使其创作特点获得了较个体诗人更为突出的集团放大效应。到了元和时期,诗人们的创作激情及其与他人交往的频率都大大提高了,诗歌传播接受的机率也大大增强。

25、 研读元和时期诗人的作品,结合本讲内容,体会元和诗人的革新意识和复杂多变的心灵世界。

白居易,,琵琶行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P33 革新:理论的核心内容大概是:主张现实主义关注民生反映实际生活、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反正就是倡导写实。

26、 了解唐诗宋词社会文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7、 何谓“花间范式”,它有什么特点?为何会成为一种范式。

其实就是花间词派的样式

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这一词派题材狭窄、情致单调。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在这些词中描绘景物富丽、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对后世的文人词产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花间词诞生于晚唐五代,花间词派作为最早的流派之一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着巨大的影响。晚唐五代时,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为词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相继出现了西蜀和南唐两个词坛中心。五代赵崇祚撰《花间词》,收集了温庭筠、皇甫松、孙光宪、韦庄和凝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顾夐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等人的500首词作。其中除温庭筠、皇甫松、孙光宪之外,都是集中在西蜀的文人,称为花间派

28、 如何理解唐宋士大夫一面视花间为“淫声”,一边又乐意染指花间?

晚唐五代,天下纷争,中原动荡,而西蜀因凭险要的地势,能偏安一隅。因此,据有物华天宝的天府之国的君臣纵情逸乐,犬马声色。在这个背景下,一批文人以晚唐侧艳词人温庭筠为宗,写作了大量辞采华美、委婉蕴藉的词篇,从而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文人词派。因后蜀赵崇祚将自温庭筠至李珣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共五百首,编成了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故文学史上称之为花间词派,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也因此被人们称为花间词。

花间词和花间词派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印象不好,这是因为人们在看待花间词时多是以词发展的高峰苏、辛词为标杆来评判的。如果以苏、辛的风格为标准来看花间词,花间词自然就是小道了。

首先,花间词是词发展过程的历史必然阶段。

再看看常被人所诟病的花间词的。如何看待这种的特征呢?所谓,实际是指一种女性化的美感,是由词多写女性生活和女性之美而带来的审美新感受。而唐宋词中最突出也是最集中的意象就是女性形象。这一美学特征正是从《花间集》而来的。实际上,在《花间集》的影响下,词为艳科已成为指导两宋词人创作的主导思想。而这一点正改变了中国传统诗歌的严肃面目,使诗歌更加贴近生活、贴近个人的感情世界,从而才能使中国古典诗歌能够在唐诗繁荣之后再一次创造新的高峰。

其次,花间词奠定了词的基本特质,影响巨大。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花间词就没有后来的晏(殊、几道)、欧(阳修)、柳(永)、秦(观)、李(清照)、苏(轼)、辛(弃疾)。虽然花间词处在稚嫩的发展阶段,但作为词体的缘情特征、抒情内容、抒情方式、抒情手法都基本奠定了。中国传统的诗歌以言志为中心,花间词则以缘情为中心。这种在内容上以关注个人的生命与情感体验为主的词体特点正是文学本质的复归。花间词在语汇、结构、表现技巧、意境构成等方面形成了别是一家的体制规范。花间词以其在北宋词坛上倚声填词之祖的地位,直接导致了宋人词为艳科观念的形成,并因此使得词、尤其是婉约词得以扬弃传统抒情文学只注重政治与伦理的历史,发展成为与诗并峙的独具特色的抒情文体,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抒情文学。

第三,花间词本身也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花间词的艺术肯定也不够。词是不同于诗的文学样式,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它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柔美。花间词产生了一批艺术精湛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内容上记录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感情,具有真实的历史认识价值。在艺术上,它们在描摹景物、模拟人物情感上具有高超的技巧,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真切感人。大多数花间词作的表达过程本身是一个叙事过程 ,是通过一个故事情节、情景来实现情感的抒发的。同时,由于这个时期妇女不可能像现代职业女性那样参与广泛的社会工作,因此,词中的女主人公的活动范围往往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 。所以,叙述过程便在一个特定的画面内展开。因此 ,花间词发展出了一种与唐诗迥然不同的叙述性抒情风格。即使在花间词人中也并非一个模式,也有各自的特点。比如作为花间派词人代表的温庭筠、韦庄,虽是同一时代同一流派的作家,但其词风绝非秾艳一体,而是同中有异,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在题材上也并非如人们认识的只是花前月下,甚至有了咏史怀古的内容。虽然在《花间集》中仅有寥寥十余首咏史怀古词,但它率先将咏史、怀古题材引进了词苑,具有首创之功。花间词中的咏史怀古之作,改造和深化了中晚唐咏史诗的创作范式及其审美趣味,确立了一种特殊的历史认知方式和人文精神境界,开创了咏史怀古词女性化、柔情化的先河,深刻地影响着后代的咏史怀古词创作。花间词善用意象摹景状情,比如花间词多喜用鸟类意象。双飞的梁燕,出水的鸳鸯,独语的娇莺,以及画屏上的金翡翠,绣襦上的金鹧鸪等,构成了千姿百态、妙趣横主的鸟类画卷。鸟类作为自然界中自由活泼的生灵,以其形声色兼具的形象特征,被花间词人大量运用,从而成为传达抒情女主人公孤独情思的媒介,使单纯的自然物象迭变为内蕴丰富的艺术意象。同时,为借鸟传情,花间词又多采用拟人、双关、比兴、象征、反衬、烘托、暗示、联想、对比、借代等种种手法,从而形成深婉简约的风格特点。

第四,花间词适应了它存在的环境。

文学的本质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生活艺术化,唐代以后士大夫们在生活中总是喜欢在歌舞中寻求知音。词是歌的一部分。歌是娱乐生活的产物。娱宾遣兴是歌的基本功能。歌女是它的唱者,仕宦途中求取功名的士大夫是它的基本听众。来听歌的人是为了解脱感情的寂寞,不是来寄托爱国情怀、忧国忧民的感愤。因此,其歌词必然是有关个人情感、情景内容的。因此,良辰美景、男女恋情就必然是它的基本内容。伤感的情调、柔弱的情思、孤独的情话是它的基本旋律。词本来就定位在这种环境下,它体现了生活的另一个方面。因此,没有必要对它求全责备。正如自然中有暴风骤雨,也有和风细雨。生活中有慷慨激昂,也有甜言蜜语。从词的产生语境来看,花间词的面貌呈现的是历史的必然,或者说是一种合理的存在。因此,花间词呈现了一种合理的历史真实。所以,我们不应是指责它为什么这样,而是要理解它为什么是这样。

在花间词中抒写最多的主题是绮情闺怨,其主要原因是就花间词多为应歌而作。它适应了晚唐五代士宦贵族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风气。它也因此提供了了解这个时代士人心态和社会心态的文本。花间词人往往预先有满足读者期待的创作心理,所以形成了与传统诗人不同的表现闺情的方式,在意象方面有独特之处。花间词在意象选择上充满浓郁的富艳气息,其共性是侧重表现富艳景物的盛衰变化, 往往同时衬托着女性的孤独哀愁,这侧面也透露出士人对政权变迁无常的厌倦和及时行乐的颓废情绪。因此,花间词在抒情表现上以侧艳为主,创造出绮而怨的审美情趣,从而奠定了词为艳科的当行本色。花间词多以泪滴黄金缕为意旨构词,它使花间词人可以按这个模式组织意象结构篇章,也使花间词创作具有模式化和抒情表现套路化的特点,这是花间词作为娱乐性艺术和消费艺术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也在这个方面预示着文学从士人的小圈子到世俗大众的走向。

我们应从历史语境的角度理解花间词的存在及其艺术特色。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ff6bad85022aaea998f0f4f.html

《唐诗宋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