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

发布时间:2019-06-25 02:34: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



  篇一:试论红楼梦中的诗词艺术
  试论《红楼梦》中的诗词艺术
  摘要:作为《红楼梦》这部小说有机组成部分的诗词曲赋〃其中所展示的美学思想、时代精神、艺术才能〃是蕴藉含蓄、博大精深的〃因此〃多方面的探求《红楼梦》诗、词、曲、赋在全书中的功能作用〃是很有意义的。关键词:红楼梦诗词艺术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有口皆碑〃无人不晓〃赢得了“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美誉。无论学识渊博的专家〃还是孜孜以求的学子〃甚至一些高瞻远瞩的政治家都为之倾倒、折服。这部小说中除了主体描述性文字本身之外〃其他如诗、词、曲、赋等〃应有尽有〃可谓“文备众体”。这些诗词歌赋都是融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的〃成为故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思弄明白〃或者影响到故事情节的完整。特别是那些隐寓人物命运的诗词(判词)以及书中人物创作的诗词〃既切合人物的思想志趣、文化素养、性格特征、社会地位〃又巧妙地关合他们的身世、经历、命运和结局。这些个性化的诗词是作者塑造典型形象的重要手段〃与刻画小说人物的描述性文字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已经深深地融入每个人物的形象之中〃以致于割舍某些诗词〃就会有损于某个形象的完美。因此〃对这方面的探讨有助于加深对全书的理解和评价。
  一、托言寓意
  初读《红楼梦》〃我们都会发现作者在开篇声明他是“真事隐去”〃“假语存焉”〃但细心的读者在读完这部古典之后〃总能从字里行间探测到“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的意味。因此〃我们说《红楼梦》美学思想的核心实是一个“真”字。也就是说它真实地再现生活〃成为描绘时代生活的画卷。全书是这样〃作为全书有机组成部分的大量的诗、词、曲、赋的创作〃自然也是遵循这一美学原则和指导思想的。
  《红楼梦》中的贾府〃到了贾宝玉这一代〃己经是到了日暮西山的穷途了。可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外面的骨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尽空来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集团、家族及其成员之间为权利势欲剧烈争夺〃加快了兴衰荣辱迅速转递的历史进程。“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便是这幅时代画卷高度概括的画龙点睛之笔。“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这不光是贾氏家族的命运〃也是垂死的封建阶级和他们所代表的反动社会制度彻底崩溃的形象写照。
  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则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上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撕下了笼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纱幕。为了夺利争权〃封建家族内部〃正如探春所说:“个个象乌眼鸡一样〃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接外甥贾母惜孤女”〃林姑爷也认为把女儿送到贾府〃“依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可以减少“内顾之优”。谁知这位外祖母〃为了封建家族的利益〃竟不许林丫头有“那个想法”〃说是“这心病也是断断有不得的”〃竟活活拆散了天造地设的一对〃致使“苦绛珠魂归离恨天”。“花原自怯〃岂耐狂飘?柳本多愁〃何禁骤雨”?这是多么深刻的揭露〃多么严正的控诉啊!巧姐的《留馀庆》曲子“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则是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看出封建政治的腐朽〃因而也令人看到了封建制度的必然崩溃。
  二、以诗写人
  在中国文学中〃有些小说也夹入一些诗词赞赋〃虽则在形容人物、景象、事件和渲染环境气氛上也有一定作用〃但总不如正文之重要。但是《红楼梦》诗词区别于其他小说诗词的重要特色就在于诗中有人〃以诗写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它是一部诗体或诗化的小说。所以《红楼梦》我们就很难说它的诗词不是正文〃而是可有可无的闲文。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只能是感叹身世遭遇的林黛玉发出的哀音;“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恐怕也只有林黛玉才能发出
  这祥的间话。咏物抒情〃恐怕没有谁能比黛玉的身世和气质与菊花更适合的了。“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这不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还是谁?“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这不是活画一个情窦初开〃渴望获得爱情〃而又担心变化莫测〃情思绵绵〃难以入梦的林姑娘的复杂的情思吗?
  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作者特别重视诗歌的抒情作用。《红楼梦》中的诗词〃有的是咏物寄情〃《咏菊》诗便是她借花的“千古高风”寄托白己高洁孤傲的情怀;她的《柳絮词》中〃“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缝蜷〃说风
  流!”〃不但寄寓着她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深切哀愁〃而且也是那种预感到爱情的理想行将破灭而友自内心的悲愤呼声。除此之外〃《葬花吟》〃更是咏物寄情的上乘佳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中她以落花自况〃表现了她在冷酷无情的境遇中对前景悲观无望哀伤抑郁之情。有的是触景生情。林黛玉这方面的诗词颇多〃如《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便是一例。“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时候了〃且阴的沉黑〃兼有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黛玉不觉心有感〃不禁发于章句”:“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它已没有《葬花吟》中那种抑塞之气和傲世态度〃而显得更加苦闷颓丧。病魔缠身〃寄人篱下〃触景生情〃便自然地发此哀音。
  此外〃《红楼梦》的诗词在人物的描写上也特别注意表达人物的思想志趣〃使个性特点更加集中与鲜明。常用的方法是托物明志。薛宝钗的《临江仙》中的“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便是她精神志趣的形象写照。《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发展到此时〃眼看“抄检大观园”的决战即将来临〃林黛玉的“木石前盟”已经明显地成为败局。薛宝钗通过写《柳絮词》表明了对贾府形势的看法〃希望封建主义的“好风”〃把她送上更高的“青云”。同是咏月〃“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明白地暴露了贾雨村这个政治野心家一心想爬进封建官场〃高踞于劳动人民之上作威作福的
  丑恶的理想和志趣。香菱的“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则表现了她相信自己的才华像月光那样难以被掩盖沉没〃透露出她希望跻身于小姐们的“风雅”之林〃享受高层次精神生活的愿望〃和须眉浊物的贾雨村的志趣真有天壤之差。
  总之〃抒情言志〃是诗歌的基本特征〃也是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曹雪芹把这一优良传统出色地运用到《红楼梦》的诗词中去〃集中鲜明地表达了书中人物的个性。
  《红楼梦》中的诗歌〃艺术价值是很高的〃它的艺术作用也是多方面的。犹如镶嵌在碧海青天里的珍珠和明星〃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所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呕心沥血〃才在中国文学史上建立了这座伟大的艺术丰碑。本文所提及的〃只不过挂一漏万〃然窥斑而乃知豹〃希望读者能从中探知曹公的用心良苦、富有逻辑的填密思维以及高超的语言驾御能力。
  参考文献:
  [1]曹雪芹.脂砚斋评红楼梦.岳麓书社〃,20XX.
  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中华书局〃20XX
  刘耕路〃红楼梦诗词解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
  红楼梦学刊增刊.1997.
  篇二:红楼诗词曲赋doc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脂批前八十回)
  文章提交者:lzssy加贴在中国文化铁血论坛http://bbs.tiexue.net/bbs_95.html
  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
  作者:蔡义江
  我国人民引以为荣的伟大文学家曹雪芹,除了有一部不幸成为残稿、由后人续补而成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传世以外,几乎什么别的文字都没有保存下来。然而,谁也不会怀疑他的多才多艺。小说家要把复杂的生活现象成功地描绘下来,组成广阔的时代画卷,这需要有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在这一点上,曹雪芹的才能是非凡的。他能文会诗,工曲善画,博识多见,杂学旁收,三教九流无所不晓。
  自唐传奇始,“文备众体”虽已成为我国小说体裁的一个特点,但毕竟多数情况都是在故事情节需要渲染铺张或表示感慨咏叹之处,加几首诗词或一段赞赋骈文以增效果,所谓“众体”,实在也有限得很。《红楼梦》则不然,除小说的主体文字本身也兼收了“众体”之所长外,其它如诗、词、曲、歌、谣、谚、赞、诔、偈语、辞赋、联额、书启、灯谜、酒令、骈文、拟古文??等等,应有尽有。以诗而论,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歌行、骚体,有咏怀诗、咏物诗、怀古诗、即事诗、即景诗、谜语诗、打油诗,有限题的、限韵的、限诗体的、同题分咏的、分题和咏的,有应制体、联句体、拟古体,有拟初唐《春江花月夜》之格的,有仿中晚唐《长恨歌》、《击瓯歌》之体的,有师楚人《离骚》、《招魂》等作而大胆创新的??,五花八门,丰富多彩。这是真正的“文备众体”,是其它小说中所未曾见的。
  借题发挥伤时骂世
  《红楼梦》当然不像它开头就宣称的那样是一部“毫不干涉时世??大旨谈情”的书,它只不过把“伤时骂世之旨”作了一番遮盖掩饰罢了。诗词曲赋中有时比较可以说些小说主体描述文字中所不便直接说的话,在借题发挥、微词讥贬上有时也容易些。
  比如薛宝钗所讽和的《螃蟹咏》,其中有一联说:“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写的虽然是横行一时、到头来不免被煮食的螃蟹,但是作为给那些心机险诈、善于搞阴谋诡计、不走正路、得意时不可一世的政客、野心家画像,也十分维肖,他们最后不都是机关算尽,却逃脱不了灭亡的下场吗?小说中特意借众人之口说:“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可见,确是在借题发挥“骂世”。
  又比如《姽婳词》,看起来对立面是所谓“‘黄巾’、‘赤眉’一干流贼余党”,颂扬的是当今皇帝有褒奖前代所遗落的可嘉人事的圣德,实质上则是指桑骂槐,揭露当朝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如果不是借做诗为名,敢于这样直接干涉时世、讥讽朝廷吗?
  再如“杜撰”诔文,以哀痛悲切为主,感情当然不妨强烈些、夸张些,文章不妨铺陈些,把可以拉来的都拉来。“况且古人多有微词,非自我作俑。”既然古时楚人如屈、宋等可以用香草美人笔法来讥讽政治黑暗,我当然也不妨借悼念芙蓉女儿之名写上一点“伤时骂世”的“微词”,责任可以推给“作俑”的“古人”,所以,在祭奠一个丫头的诔文中,把贾谊、鲧、石崇、嵇康、吕安等在政治斗争中遭祸的人物全拉来了。“孰料鸠鸩恶其高,鹰鸷翻遭罦罳,萤施妒其臭,苣兰竟被芟钮!”“固鬼蜮之为灾,岂神灵而亦妒!钳诅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一任意纂著”的文中表达了屈原式的不平,“大肆妄诞”的笔下爆发出志士般的愤怒。从全书来看,似此类者虽则不算多,但却也不能不予以注意。
  小说的有机组成部份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份,这也是有别于其他小说的一个特点。
  当然,其他小说也有把诗词组织在故事情节中的,比如小说中某人物所写的与某事件有关的诗等等,但在多数情况下,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如果我们翻开李卓吾所评的一百回本《明容与堂刻本水浒传》,就会发现它的诗和骈体赞文,要比后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或七十回本来得多,但其中有一些被评者认为是多余的,标了“可删”等字样。的确,这些无关紧要的附加文字,删去后并不影响内容的表达,有时倒反而使小说文字更加紧凑、干净。有些夹入小说的诗词赞赋,虽则在形容人物、景象、事件和渲染环境气氛上也有一定作用,但总不如正文之重要,有些读者不耐烦看,碰到就跳过去,似乎也没有多大影响。《红楼梦》则不然。它的极大多数诗词曲赋都是融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的,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弄明白,或者等于没有看那一部份的情节。比如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看到的十二钗册子判词和曲子,倘若我们跳过不看,或者也像宝玉那样“看了不解”,觉得“无甚趣味”,那么,我们能知道的至多是宝玉做了一个荒唐的梦,甚至简直自己也有点像在  
梦中。而读第二十二回中的许多灯谜诗,如果只把它当成猜谜游戏而不理解它的寓意,那么,我们连这一回的回目“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的意思也将不懂。有些词、赋,表面看游离于情节之外,但细加寻味,实际上仍与内容有关。《警幻仙姑赋》是被脂评认为近乎一般小说惯用的套头的闲文,他说:“按此书凡例(体例也,非“甲戌本”卷首之《凡例》。——笔者)本无赞赋闲文,前有宝玉二词,今复见此一赋,何也?盖此二人乃通部大纲,不得不用此套。前词却是作者别有深意,故见其妙。此赋则不见长,然亦不可无者也。”(“甲戌本”第五回眉批)这里指出《红楼梦》在一般情况下不用其他小说所常用的“赞赋闲文”是很对的,至于说此赋不像评宝玉的《西江月》二词那样“别有深意”,所以“不见长”,似乎还值得研究。
  就此赋本身内容而论,确实像是闲文,看不出多大意义。可以说写得“不见长“,因为它仅仅把警幻仙姑的美貌夸张形容了一番,而且遣词造句也多取意于曹子建的《洛神赋》,但正是后一点所造成的似曾相识的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曹植的文句在这里常常只是稍加变换。比如:一个说“云髻峨峨”,一个就说“云髻堆翠”;一个说“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一个就说“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一个说“若将飞而未翔”,一个就说“若飞若扬”;一个说“含辞未吐”,一个就说“将言而未语”;一个说“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一个就说“待止而欲行”??如此等等。难道以曹雪芹的本领,真的只能模拟一千五百多年前他的老本家之所作(而且又是大家熟悉的名篇)而亦步亦趋吗?我想他还不至于如此低能。
  让读者从贾宝玉所梦见的警幻仙姑形象,联想到曹子建所梦见的洛神形象,也许正是作者拟此赋的意
  图。曹植欲求娶原为袁绍儿媳的甄氏而不得,曹操将她许给了曹丕,立为后,不久被赐死。曹植过洛水而思甄后,梦见她来会,留赠枕头,感而作赋。但是他假托是赋洛神宓妃的,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事,遂作斯赋。”(《洛神赋》序)所以,李商隐有“贾氏窥帘韩椽小(晋贾充之女与韩寿私通事),宓妃留枕魏王才”(《无题》)的诗句。小说写警幻仙姑不也是写宝玉与秦氏暧昧关系的托言吗?在“不了情撮土为香”一回中宝玉曾说:“古来并没有个洛神,那原是曹子建的谎话??今儿却合我的心事,故借他一用。”这些话正可帮助我们窥见作者拟古的用心。总之,此赋原有暗示的性质,非只是效颦古人而滥用俗套,可惜深悉作者用意的脂砚斋没有能体会出来。
  时代文化精神生活的反映
  《红楼梦》中通过赋诗、填词、题额、拟对、制谜、行令等等情节的描绘,多方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封建阶级的文化精神生活。诗词吟咏本是这一掌握着文化而又有闲的阶级的普遍风气,而且更多的还是男子们的事。因为曹雪芹立意要让这部以其亲身经历、广见博闻所获得的丰富生活素材为基础而重新构思创造出来的小说,以“闺阁昭传”的面目出现,所以把他所熟悉的素材重新锻铸变形,本来男的可以改为女的,家庭之外甚至朝廷之上的也不妨移到家庭之内等等,使我们读去觉得所写的一切好象只是大观园儿女们日常生活的趣闻琐事。其实,通过小说中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所曲折反映的现实生活,要比它表面描写的范围更为广阔。
  我们从小说本文的暗示,特别是脂评所说“借省亲事写南巡”等话,可以断定在有关元春归省盛况的种种描写中,有着康熙、乾隆南巡,曹家多次接驾的影子。这样,写宝玉和众姊妹奉元春之命为大观园诸景赋诗,也就可以看作是写封建时代臣僚们奉皇帝之命而作应制诗的情景的一种假托。人们于游赏之处喜欢拟句留题、勒石刻字的行为,至今还被称为“乾隆遗风”,可见这种风气在当时上行下效,是何等盛行!这方面,小说中反映得也相当充份。此外,如制灯谜、玩骨牌、行酒令,斗智竞巧,花样翻新,也都是清代极流行的社会风俗。
  大观园儿女们结社作诗的种种情况,与当时宗室文人、旗人子弟互相吟咏唱酬的活动十分相似。如作者友人敦诚的《四松堂集》中就有好些联句,参加作诗者都是他们圈子里的诗伴酒友,可见文人相聚联句之风,在清代比以前任何朝代更为流行。(小说中两次写到大观园联句。)如果要把这些生活素材移到小说中去,是不妨把芹圃、松堂等真实名号改为黛玉、湘云、宝钗之类芳讳的。《菊花诗》用一个虚字、一个实字拟成十二题,小说里虽然说是宝钗、湘云想出来的新鲜做诗法,其实也是当时已存在着的诗风的艺术反映。比如与作者同时代的宗室文人永恩《诚正堂稿》和永嵩山的《神清室诗稿》中,就有彼此唱和的《菊花八咏》诗,诗题有《访菊》、《对菊》、《种菊》、《簪菊》、《问菊》、《梦菊》、《供菊》、《残菊》等,小说中几乎和这一样,可见并非向壁虚构。至于小说中写到品评诗的高下,论作诗“三昧”,以及谈读古诗的心得体会等等,与其说是为“闺阁昭传”,毋宁说是为文人写照。
  史湘云《对菊》诗有写傲世情态一联说:“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试想这是一位公侯小姐的形象吗?男子读书的有儒冠,做官的戴纱帽,只有那些隐逸狂放之士才“科头”(光着头),闺阁女子本来就不戴帽子,何必说“科头”呢?再说,也很少见小姐“抱膝”坐在地下的。原来这里就是一般文人所写的傲世形象,它取意为王维《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诗:“科头箕踞(即抱膝而坐)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探春所作的《簪菊》诗也是如此,它的后半首说:“短发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
  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后人以为诗既是女子所写,“短发”成何体统,遂妄改为“短鬓”,殊不知诗写“簪菊”,句句切题,这一句是以杜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为出典的,正是“短发”,否则,非但“短鬓”不能插簪,即令改为“长鬓”,又何能“胜簪”呢?如果必以女郎诗来衡量,探春也像“葛巾漉酒”的陶渊明装束,成何模样!特别是末联情景,李白作《襄阳歌》说“襄阳小儿齐拍手??笑杀山公醉似泥”,是很自然的,倘若闺房千金喝得酩酊大醉,让路旁行人拍手取笑,还自以为“高情”,这未免狂得太过份了吧。
  固然,闲吟风月总要有点“为文造情”,也未必都要说自己的,但如果看作是作者有意借此类儿女吟哦的情节,同时曲折地摹写当时儒林风貌的某些方面,不是更为合适吗?
  按头制帽诗即其人
  曹雪芹深恶那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伺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的“佳人才子等书”,可知他自己必不如此。但有一条脂批说:“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为(“有”字的草写形讹)传诗之意。”(“甲戌本”第一回夹批)这又如何理解呢?是否脂评所说不确?我以为倘若理解为曹雪芹想把自己平时所创作的诗用假拟的情节串连起来,以便传世,那是不确的。但如果说曹雪芹立志在撰写《红楼梦》小说的同时,把在小说情节中确有必要写到的诗词,根据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文化修养模拟得十分逼真、成功,从而让这些诗词也随小说的主体描述文字一道传世,我以为,这样理解作者“有传诗之意”的话是可以的。这里的关键在于小说中的诗词曲赋是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描述的需要的,而不是相反,这是《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不同于一些流俗小说的最显著、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这些诗词曲赋之所以富有艺术生命力,主要原因也在于此。用茅盾同志所作作的比喻来说,叫做“按头制帽”。(见《夜读偶记》)
  要描写一群很聪明而富有才情的儿女们赋诗填词已非易事,再要把各人之所作拟写得诗如其人,都符合他们各自的个性、修养、特点,那必然加倍的困难。海棠诗社诸芳所咏,黛玉的风流别致,宝钗的含蓄浑厚,湘云的清新洒脱,都各有个性,互不相犯。黛玉作《桃花行》,宝玉一看便知出于谁手,宝琴诳他说是自己写的,宝玉就不信,说“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还说“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这些话表明作者在模拟小说中各人所写的诗词时,心目之中先已存有每人的“声调口气”,“潇湘之稿”绝不同于“蘅芜之体”。而且在赋予人物某些特点时,还考虑到他的为人行事以及与身世经历之间的联系。宝钗的“淡极始知花更艳”,不但是咏白海棠的佳句,而且完全符合她为人寡语罕言、安分顺时、喜欢素朴淡雅、洁净无华、遇到旁人会见怪的事情她能浑然不觉因而博得贾府上下夸赞的个性特点。湘云的“也宜墙角也宜盆”,当然是赞好花处处相宜,但好像也借此道出了她对自幼在绮罗丛中受到娇养,如今却来投靠贾门、寄人篱下的环境改变满不在乎的那种“阔大宽宏”的气量风度。被评为压卷之作的《咏菊》诗说:“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大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味道,只是已女性化了而已,这样幽怨寂寞的心声,自非出自黛玉笔下不可。作者让史湘云的《咏白海棠》诗“压倒群芳”(脂评语),让林黛玉在《菊花诗》诸咏中夺魁,让薛宝钗所讽和的《螃蟹咏》被众人推为“绝唱”,以吟咏者的某种气质、生活态度与所咏之物的特性或咏某物最相宜的诗风相暗合,这也是作者的精心安排。
  曹雪芹把“追踪蹑迹”地忠实模写生活作为自己写小说的美学理想,因而,我们在小说中常常可以读到一些就诗本身看写得很不像样,但从模拟对象来说却是非常成功的诗。比如,绰号“二木头”的迎春,作者写她缺乏才情,不大会做诗,所以猜诗谜也猜不对,行酒令一开口就错了韵。她奉元春之命所题的匾额叫“旷性怡情”,倒像这位懦小姐对诸事得失都不计较、听之任之的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她勉强凑成
  一绝,内容最为空洞,如说“奉命羞题额旷怡”、“游来宁不畅神思”,句既拙稚,意思也不过是匾额的一再重复,像这样能使读者从所作想见其为人的诗,实在是模拟得绝妙的。
  在香菱学诗的情节中,作者还把自己谈诗、写诗的体会故事化了。他揣摩初学者习作中易犯的通病,仿效他们的笔调,把他们在实践中不同阶段的成绩都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这实在比自己出面做几首好诗更难得多。
  再如,芸儿所写的书信、贾环所制的谜语、薛蟠所说的酒令,都无不令人绝倒。他们写的、讲的之所以可笑,原因各不相同,也各体现不同个性,绝无雷同,然而又都可以看出作者出色的摹拟本领和充满幽默感的诙谐风趣的文笔。在这方面,曹雪芹的才能真是了不起啊!
  《红楼梦》诗词曲赋的明显的个性化,使得后来补续这部小说的人所增添的诗词难以鱼目珠。我们知道,在制灯谜一回中,宝玉的“镜子谜”和宝钗的“竹夫人谜”,并非曹雪芹的原作,因为原稿文字止于惜春谜,“此后破失”,“此回未补成而芹逝矣”(脂评语)。这两个谜语和回末的文字都是后人补的。谜语补得怎么样呢?因为回目是“制灯谜贾政悲谶语”,所以谜语要有符合人物将来命运的寓意,这一点续补者是注意到了。宝玉的谜“南面而作,北面而朝;像忧亦忧,像喜亦喜”,似乎可以暗示后来有金玉之“喜”和木石之“忧”;一“南”一“北”,也仿佛可以表示求仕与出家之类相反的意愿或行为,谜底镜子则可象征“镜花水月”,所以,续补者颇有点踌躇满志,特地通过贾政之口赞道:“好,好!如猜镜子,妙极!”但续补者显然忘记了宝玉是“极恶读书”(按脂评所说“是极恶每日‘诗云子曰’地读书。”见“甲戌本”第三回)的,而现在的谜语却是集四句儒家经语而成的,而且还都出自最不应该出的下半本《孟子》的《万章》篇上。小说于制谜一回之后,再过五十一回,写宝玉对父亲督责他习读的《孟子》,尤其是下《孟》,大半夹生,不能背诵,而早在这之前倒居然能巧引其中的话制成谜语,这就留下了不小的破绽,破坏了原作者对宝玉叛逆性格的塑造。宝钗的谜虽合夫妻别离的结局,但一览无余,与“含蓄浑厚”的“蘅芜之体”绝不相类。一开口“有眼无珠腹内空”,简直近乎赵姨娘骂人的口吻;第三句“梧桐叶落分离别”,为了凑成七个字,竟把用“分离”或者“离别”两个字已足的话,硬拉成三个字,实在也不比贾芸更通文墨;至于“恩爱夫妻不到冬”之类腔调,倘用在冯紫英家酒席上,出自蒋玉菡或者锦香院妓女云儿之口,倒是比较合适的,薛宝钗如何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呢?
  再看后四十回续书中的诗词,不像话的就更多了。试把八十九回续补者所写的宝玉祝祭晴雯的两首《望江南》词与曹雪芹所写的宝玉“大肆妄诞”“杜撰”出来的《芙蓉女儿诔》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一则陋俗不堪,一则健笔凌云,其间之差别犹如霄壤。续书九十回中还有一首宝玉的《赏海棠花妖诗》,也可以欣赏一下,不妨引出:“海棠何事忽摧颓?今日繁花为底开?应是北堂增寿考,一阳旋复占先梅。”这只能是乡村里混饭吃的胡子一大把的老学究写的,读了不免心头作恶。如此拙劣庸俗的文字,怎么可能是“天分高明,性情颖慧”(警幻仙子的评价)、写过“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人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一类漂亮诗句的宝玉写的呢?再说,宝玉本是“古今不肖无双”的封建家庭的“孽根祸胎”,现在又怎么忽然变成专会讲些好话来“讨老太太的喜欢”的孝子贤孙了呢?看过后人“大不近情理”的续貂文字,才更觉得曹雪芹之不可企及。
  谶语式的表现方法
  《红楼梦》中诗词曲赋在艺术表现上另有一种特殊现象是其他小说中诗词所没有的,那就是作者喜欢预先隐写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而且这种暗中的预示所采用的方法是各式各样的。太虚幻境中的《十二钗图册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是人物命运的预示,这已毋庸赘述。《灯谜诗》因回目点明是“谶语”,
  篇三:试论红楼梦诗词在创作上的作用
  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专科毕业论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文学开放式教育试点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专业层次:
  年级:
  学校:
  毕业论文试论红楼梦诗词在创作上的作用张海涛1236001410228钟国平专科20XX年春赣州电大兴国县教师进修学校20XX11
  试论红楼梦诗词在创作上的作用摘要: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杰作。《红楼梦》它那行云流水般的诗词散文中,处处沁透着诗情的芬芳。犹如镶嵌在碧海青天里的珍珠和明星,闪耀出奇异的光芒。其中所展示的美学思想、时代精神、艺术才能,是蕴藉含蓄、博大精深的,因此,多方面的探求《红楼梦》诗词在全书中的功能作用,是很有意义的。关键词:红楼梦诗词作用
  《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都是融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的,成为故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思弄明白,或者影响到故事情节的完整。特别是那些隐寓人物命运的诗词(判词)以及书中人物创作的诗词,既切合人物的思想志趣、文化素养、性格特征、社会地位,又巧妙地关合他们的身世、经历、命运和结局。
  这些个性化的诗词是作者塑造典型形象的重要手段,与刻画小说人物的描述性文字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已经深深地融入每个人物的形象之中,以致于割舍某些诗词,就会有损于某个形象的完美。因此,对这方面的探讨有助于加深对全书的理解和评价。
  一、托言寓意
  《红楼梦》在开篇声明他是“真事隐去”,“假语存焉”,但细心的读者在读完这部古典之后,总能从字里行间探测到“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的意味。《红楼梦》中的贾府,到了贾宝玉这一代,己经是到了日暮西山的穷途了。可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外面的骨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尽空来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集团、家族及其成员之间为权利势欲剧烈争夺,加快了兴衰荣辱迅速转递的历史进程。《红楼梦》是这幅时代画卷高度概括。也是作者自身大量的经历和自己家庭的荣枯变化的真实写照。
  《红楼梦》问世以来,们对他有爱情小说、政治小说、历史小说、社会小说、伦理小说....等不同的理解,甚至于恋爱悲剧、家族兴衰之外,读出了遗民排满、清宫内斗、儒教宋学、易经八卦、谶纬金丹之类的内容,具有高度的现实的典型性和概括性,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因此,我们说《红楼梦》美学思想的核
  心实是一个“真”字。
  二、以诗写人
  在中国文学中,有些小说也夹入一些诗词赞赋,虽则在形容人物、景象、事件和渲染环境气氛上也有一定作用,但总不如正文之重要。但是《红楼梦》诗词区别于其他小说诗词的重要特色就在于诗中有人,以诗写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它是一部诗体或诗化的小说。所以《红楼梦》我们就很难说它的诗词不是正文,而是可有可无的闲文。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只有感叹身世遭遇的林黛玉才能发出这样的哀音;“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恐怕也只有林黛玉才能发出这祥的间话。咏物抒情,恐怕没有谁能比黛玉的身世和气质与菊花更适合的了。“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这不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还是谁?“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这不是活画一个情窦初开,渴望获得爱情,而又担心变化莫测,情思绵绵,难以入梦的林姑娘的复杂的情思吗?此外,《红楼梦》的诗词在人物的描写上也特别注意表达人物的思想志趣,使个性特点更加集中与鲜明。常用的方法是托物明志。薛宝钗的《临江仙》中的“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便是她精神志趣的形象写照。《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发展到此时,眼看“抄检大观园”的决战即将来临,林黛玉的“木石前盟”已经明显地成为败局。薛宝钗通过写《柳絮词》表明了对贾府形势的看法,希望封建主义的“好风”,把她送上更高的“青云”。同是咏月,“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明白地暴露了贾雨村这个政治野心家一心想爬进封建官场,高踞于劳动人民之上作威作福的丑恶的理想和志趣。香菱的“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则表现了她相信自己的才华像月光那样难以被掩盖沉没,透露出她希望跻身于小姐们的“风雅”之林,享受高层次精神生活的愿望,和须眉浊物的贾雨村的志趣真有天壤之别。
  三、谶语入诗
  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前八十回原作中,利用各种形式,在故事情节尚未写到之前,尤其涉及人物命运方面,婉转地进行些许预示。未然的预示,被后来的事实所印证,那预示便称其为谶语。
  《红楼梦》第五回“开生面梦演红楼梦,立新场情传幻境情”中,贾宝玉游太虚幻境时所见的十四幅画面,以及一边看字面、一边聆听仙姑唱的十四首曲子,这些字画、曲子分别概括了十二钗及晴雯、袭人、香菱等人物的命运;如王熙凤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凡鸟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是繁体里的""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从凤字拆出来得"凡鸟"二字比喻庸才,借用吕安对喜的典故,点出"",自然是种讥讽。画里的雌凤所靠着的冰山,指的就是将融化的贾府所象征的靠山。"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在当时封建的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
  其次,相应故事情节的灯谜、酒令,不少句子寄寓着谶语。例如,薛宝钗的灯谜“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李纨的灯谜“观音未有世家传”;探春的灯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蒋玉菡的酒令“灯花并头结双蕊,妇唱夫随真和合”等等;
  此外,在人物间的言谈话语以及书中点戏的剧目之中,总有耐人寻味的谶语隐藏其间,不胜枚举。
  四、入世出家
  在《红楼梦》的诗词中,蕴含着多种精神精华,如儒家世俗哲学精神,道家生命哲学精神,佛家宗教哲学精神等。
  其一、匡时济世的儒家精神
  《红楼梦》第三回评价贾宝玉的两首词《西江月》,从某种程度上对宝玉进行了批判:“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很明显,这是对不能研读儒家精典,无法匡时济世之人的讽刺。而下一首的上半阙“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更是对不能“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无能之人的愤然和失望。
  王熙凤“机关算尽”,因她具有治家的才华,作者在判词中也给予了她较高
  评价:“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说她是只凤凰,可惜生在了末世,但她的治家才华,还是令人爱惜羡慕的。对王熙凤的赞赏,即是对儒家“家国一体”、“入世有为”儒家哲学精神的肯定。
  其二、淡泊名利的道家精神
  《红楼梦》第一回中,一个疯狂落拓、麻鞋鹑衣的跛足道人吟念的《好了歌》,就是对世俗人生求功名钱财、恋姣妻儿孙思想的讽嘲与批判。“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这是道家对误入尘世凡人的一种点化:人应该脱离红尘,淡泊名利,使精神得到解脱。
  《红楼梦》中的十二支曲子,如“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后人钦敬。”“画梁春尽落香尘??宿孽总因情!”“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以上是从十二支曲子中每支里抽出的一句词句,都不同程度地宣扬了一种道家虚无思想。
  其三、看破红尘的的佛家精神
  佛家认为:红尘人生是苦海,不管是“富贵场”还是“温柔乡”,都是朝花夕露,过眼云烟,人生在世,就是一场梦幻。《红楼梦》贯穿了一系列梦与幻的组合,暗示了人生如梦、到头来万境归空的意念。
  《红楼梦》诗词中,许多篇章中都有佛教色彩,如怀古诗中的《钟山怀古》,劝人应惩恶行善,修炼自身;《淮阴怀古》,表现了佛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的思想条律。《红楼梦十二支曲子》、《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飞鸟各投林》等诗词,都或浓或淡地具有佛家精旨,用来启悟世人心灵:世人应轻视欲念,跳出凡尘,全心向佛,自我解脱,心胸豁达,看开事理,在有限的生命中争得精神的愉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030bf3c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f5.html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