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概说

发布时间:2019-12-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教案(二)
授课日期 星期

课题 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学重点
《诗经》概说
1 了解“颂”的内涵及其区别。 2 掌握《诗经》内容和艺术上的主要特征。
《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课型
更新、补充、风、雅、颂、赋、比、兴的内容
讲授 授课时数 2

删减内容 使用教具 课外作业



课后体会
上课纪律不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比较高,但是从课堂反映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对《诗经》的内容认识较少,今后要注意扩大学生的阅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诗经》概说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得到最为充分发展的体裁。《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近五百年间三百零五篇作品。紧接着,在南方楚地又出现了伟大诗人屈原及其创造的一种新诗体“楚辞”。各以其自己思想、卓越的艺术成就和鲜明的特色,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典范。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国风》代表《诗经》“骚”,《离骚》,代表《楚辞》。后世诗人沿着《诗经》、《楚辞》所开辟的两条道路不断前进。因此而发展、形成的我国诗歌的两种不同的优良传统,习惯上,就称为“诗”、“骚”传统,亦称为“风”、“骚”传统。

第二讲:《诗经》

一、《诗经》的编集、应用和流传
(一)《诗经》的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这些诗歌在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到了西汉初年,被奉为经典,称作《诗经》。这个名称沿用至今。
(二)《诗经》的编集。《诗经》中的诗歌编订成书,过去说法很多,主要说法有三种:一是采诗说,二是献诗说,三是删诗说。大多是后人推论,并无充分的周秦古籍记载。今天的通行说法,《诗经》的最初编集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官太师,是他们进行搜集、整理、加工、配乐而成为“诗三百”的。
《诗经》中的诗篇,分《风》《雅》《颂》三大类。《风》也称为《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6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一百六十篇。《雅》分《大雅》《小雅》两部分。《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共一百零五篇。《颂》
1
教学过程设计
中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四十篇。
风、雅、颂,是《诗经》按乐调的分类。“国”犹“方”,指地域。“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地方的乐歌。“雅”字通“夏”,周人当时称王畿为夏,所以《雅》实际是产生于西周王畿的乐歌。“颂”与“容”古字通用,即“形容”,颂诗就是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歌舞辞。
就产生的时代来说,一般认为:《周颂》全部和《大雅》的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则是周平王东迁以后的作品。
(三)《诗经》的应用和流传。《诗经》在春秋时代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流传。首先是贵族阶层很重视学诗。学诗可以丰富学识,可以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借以喻志或讽谏。其次是“诗三百”被用作教科书,为儒,墨等学派授徒讲习。孔子更把学诗当作从政、立身,立言的一门学识。《墨子》《庄子》《苟子》著作中也都多处引诗。这说明,到战国时代,“诗三百”已经在社会上广为传习了。
《诗经》遭秦火焚毁之后,到了汉代又得流传。《诗》者先后有四家。《鲁诗》大师是鲁人申培,《韩诗》大师是燕人韩婴,《齐诗》大师是齐人辕固,《毛诗》大师是战国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毛诗》自东汉以来最为盛行,马融为《毛诗》作传,卫宏作序解说每篇诗旨,郑玄作《笺》,唐孔颖达作《正义》这就是现在通行的《诗经》齐、鲁、韩三家诗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代。
二、《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真实地反映了殷周时代的社会风貌。
《诗经》三百篇的思想内容大致分类及代表作品是:
(一)反映劳动和生产的诗篇。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有《周南》中的《苡》,表现了一群劳动妇女边采芣苡,边唱山歌的生动情景,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积极创造物质财富的欢快情绪;《葛覃》记叙了女奴们给贵族家割葛、煮葛、织布等劳动情形,反映了奴隶劳动的繁苦,《豳风·七月》
2
教学过程设计
按时序逐月地写出了男女奴隶们的全年农事活动,反映了西周奴隶们终年劳累和痛苦的生活。
(二)反对剥削和压迫的诗篇。例如《魏风》中的《伐檀》,写奴隶们在伐木劳动中责问和讽刺统治者的不劳而获,表达了奴隶们对奴隶主阶级的无比愤恨和反抗情绪,反映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还有《硕鼠》,诗中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高喊它们不要再来吃庄稼,充满了对寄生虫的蔑视与厌恶,并表示要走向没有剥削压迫的理想乐园;又如《王风·葛茧》,写一农夫被奴隶主压榨得无法过活,只好背井离乡,流浪要饭;《邶风·北风》写统治者政治残暴,百姓相携逃去,等等。
(三)反映征战、徭役和离乱的诗篇。例如《唐风·鸨羽》,写一个长年在外的服役者,遭受不得安居的痛苦,反映了徭役对农村生产和家庭生活的破坏;《小雅·何草不黄》写征夫控诉兵役不息,征人劳瘁,表达了对残忍无道的统治者的愤恨;《豳风·东山》通过一个役满归来的征人在还乡途中的复杂心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描绘了战后农村的破败景象,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反映了人民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又如《秦风·衣》,表现了战士慷慨从军,团结友爱,共同抗敌的豪迈感情,反映了人民团结御侮的爱国精神;《小雅·采薇》表现了卫国战土不辞艰苦、不怕牺牲的爱国激情,也抒发了连年战争中战土久戍思乡的凄楚心情。这首诗洋溢着爱国热情,生动感人,是我国文学爱国主义传统的先声;《君子于役》一诗,描写一个农家妇女怀念久役应归的丈夫的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各种徭役给被压迫者带来家人不得团聚的痛苦。
(四)反映爱情和婚姻的诗篇。例如《周南·关雎》是《诗经·国风》的第一篇,也是全书的首篇。这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深情的追求,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美满的爱情生活的渴望。《邶风·静女》生动地描绘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秘密约会,反映了下层社会男女之间爱情生活是比较自由而欢快的。《召南·摽有梅》写仲春欢会,姑娘向小伙子表白心迹,表达了已逾婚期的女子急于求嫁的愿望。《秦风·蒹葭》写一个小伙子在秋天.的早晨跑到芦苇塘边去遥望意中的姑娘,表现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帐惘情绪。《郑风·狡童》写一个正在热恋中的小伙子忽然不跟女方讲话,引
3
教学过程设计
起少女的怀疑痛苦之情。再如《鄘风·柏舟》,写少女反抗母亲干涉婚姻自由的坚定意志,她勇敢地表示出“之死矢靡它”的决心。反映婚姻和家庭不幸的诗篇,如《邶风·日月》,写受虐待的妻子,辛酸地哭诉丈夫的绝情。《唐风·葛生》,写了少妇丧偶,孤苦无依中痛不欲生。
《邶风·谷风》和《卫风·氓》都是诉说“弃妇”不幸之作,揭露了春秋时代劳动妇女的苦难命运。
(五)反映社会黑暗腐朽的政治讽刺诗篇。例如《邶风·新台》,揭露了卫宣公霸占儿媳宣姜的乱伦丑行;《都风·墙有茨》暴露了卫国宫中的淫乱;《秦风·黄鸟》反映的是以人殉葬的野蛮习俗。诗篇通过对殉葬者的哀悼,控诉了秦国暴君的凶残,表达了人民对统治者的愤怒与憎恨。《小弁》讥刺昏王听信谗言,斥逐贤臣。又如《大雅》中的《民劳》,揭露了统治集团的残暴、欺诈、丑恶、昏乱。对人民的忧苦深表同情;《桑柔》揭示了政治贪暴,引起士大夫忧国伤时。这类诗直接反映了当代的时政,虽然其写作目的是为了挽救王朝的覆灭,但由于其对社会问题揭露深刻,仍然有着重大的意义。
(六)古老的祭歌与颂扬祖先创业功绩的史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片断记载了周民族从始祖后稷出世一直到武王灭纣的许多传说和历史故事,比较完整地勾勒出了周民族发祥、创业、建国的经过,是该民族的史诗。
三、《诗经》的艺术成就
(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里的绝大多数诗篇,是奴隶制社会的生活写照。作者们对于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能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加以表现,抒发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感受。譬如《七月》以铺叙直陈的手法,展现了一幅古代农奴悲惨生活的真实图画。诗篇不仅概括地描绘了一年的全部劳动过程,而且通过鲜明的对比,深刻有力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表达了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愤恨。《伐檀》和《硕鼠》,表现了奴隶们在繁苦剥削压迫下的觉悟和反抗;《君子于役》《东山》反映战争与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氓》《柏舟》,揭示爱情、婚姻的种种悲欢。这些诗歌不仅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而且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
4
教学过程设计
时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本质矛盾。它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描述,真实而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达了广大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二)赋、比、兴是《诗经》中最突出的艺术表现方法,它们同风、雅、颂被称为诗的“六义”尤其比、兴,是古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艺术规律。古人一般认为赋、比、兴是用,即表现方法。风、雅、颂是体,即表现的内容、体制。这里谈谈“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的艺术效果。
“赋”就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其写法特点就在于“直”,而不加譬喻,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而完整的印象。如《七月》,诗人按季节和物候的变化,由春至冬分类排比地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直诉其苦,事事铺陈,整体而全面地反映了农奴生产、生活的真实面貌。赋这种表现手法,多表现在一首诗的总体方面,它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能够给人以整体感,既有深度,又有概括力。
“比”,就是比喻和比拟。它是用形象事物来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真实感、形象感,增强诗的感染力量。《卫风》中的《硕人》,连用六个比喻来描绘硕人的手、肤、领、齿、首、眉的美艳,形象地赞美了卫庄公夫人庄姜的姿容和神态,给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比的表现方法,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似的特征或共同属性,以形写神,将抽象的事物诉诸形象,从而深化了主题。
“兴”,就是托物起兴。它是一种凭借自然界的事物,先起个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内心感情的表现方法。兴句多放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涛经》中运用兴的方法,有时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周南·雎》,以睢鸟的和鸣引起下文男女求偶的联想;《周南·桃天》开头“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两句,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初嫁少女容光焕发的艳美。有时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开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描绘了一幅萧疏清冷的意境,为抒发忧伤失望的心情,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有时起协调韵律的作用,《秦风·黄鸟》开头“交交黄鸟,止于棘”两句,与下文控诉殉葬制度没有什么联系,它只起个协调韵律的作用。好的起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能把读者引入诗的意境之中。诗三百
5
教学过程设计
篇中的赋、比、兴多是结合为用的。
(三)复迭是诗三百章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复迭又叫复沓或重章迭句,即各章的词句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几个字,反复咏唱。它的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抒发。如《伐檀》,全诗三章采用章节复沓的形式,诗中更换的字词起到了层层深入表现诗歌主题的作用:“伐檀”“伐辐”“伐轮”,显示了奴隶有干不完的活儿;“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困”“县疆”“县特”“县鹑”,揭露了奴隶主的残酷剥削;“胡取禾……兮”,表现了奴隶极大的愤怒。每章又以“素餐”“素食”“素飧”作结,对统治者表示出极大的讽刺。涛中运用上述手法,层层揭露,层层讽刺,再现了劳动场面,深化了主题,同时加强了控诉力量,突出了劳动者的抒情形象,也使诗的形式整齐完美,便于歌唱和记忆。
(四)四言为主的句式和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诗经》中的基本句式,是四言一句,但也有不少诗句突破四言定格,在四言中又杂以二、三、五、六、七、八言句,在整齐中显示出参差错落之美。
《诗经》是诗歌的语言宝库,词汇丰富多彩,用词生动准确。《诗经》中还大量地运用了双声字、迭韵字和重迭字,这不但丰富了语汇,而且写景状物,拟形传声,使诗歌更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
四、《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它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以丰富的思想内容、崇高的审美情趣与精湛的艺术手法,一直哺育着我国历代文学创作的发展。它的影响是十分巨大而深远的。
《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它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原则,启迪了历代诗人,都以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作为诗歌创作的庄严使命。伟大的诗人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都以风、雅、比、兴为标准,真实而深刻地反映现实,表达人民的思想感情,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优良传统。
《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为后世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诗经》中运用的比、兴手法,为历代诗歌创作所沿用;《诗经》的章法句
6
教学过程设计
式,韵律语言,都成了后世文入学习运用的楷模。
《诗经》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经》中的民歌,为后世诗人学习民间文学创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向民间文学学习,从而发展中国文学事业,这是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



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047362ba8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f5.html

《诗经概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