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三步走发展战略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

发布时间:2016-06-17 17:54: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述三步走发展战略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部署具体为:第一步到本世纪(即20世纪)八十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及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总目标。

“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三步走”战略丰富和发展了第一代领导人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思想

  首先,“三步走”战略不再把现代化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工业化上,而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四个方面并重。其次,“三步走”战略还增加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即“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样,邓小平不再把新时期中国现代化的内容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上,还明确提出与之相匹配的全社会精神文明要求和国家政治制度上的要求。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表述更加准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精神文明建设,两者同时并举,在此基础上,最终建成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

  并且,从国内看,邓小平排除其他因素对现代化建设的干扰和破坏,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解决了新时期中国经济建设的重心问题。从国际上看,新时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国策下进行,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将会在更宽广的国际舞台上进行,使中国融入国际社会,互通有无。新时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将会得到国际社会更多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支持,这也极大扩展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水平,为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三步走”战略符合现代增长理论关于现代化建设长期性、阶段性发展的特点

  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急剧变动的过程,其中不仅包含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蕴涵着科学革命的巨大力量,也要经历一个社会各个层次制度的变动与改革。甚至包括人们的心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新时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将遵循现代化进程中的一般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邓小平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深知实现现代化的困难与艰巨

因此,“三步走”战略,立足于国情和现实,认识到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必然是一个长期过程。但这一长期现代化建设并没有像过去那样停留在笼统的口号上,而是有着非常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因此,在“三步走”战略指导下的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对于不断变化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都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使得每一步都能走得稳固有力,并且一步一个台阶,渐次由低级层次不断向高级阶段推进。

  (三)“三步走”战略解决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即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共同富裕的问题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家更多重视的是工农业生产中单位产出和总值的增长,忽视了人民对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而在“三步走”战略中,不仅提出了国民生产总值翻番的要求,而且明确提出来“温饱水平”、“小康水平”、“中等水平”等直接描述改善人民生活的概念。这就避免了以往经济发展的缺陷,以生产发展水平和相应的人民生活水平为发展目标,更好地反映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为了实现发展生产力不仅要着眼于增强国力以富国,而且要着眼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富民的目的,这是“三步走”战略和以往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很大的不同。

 

  “三步走”战略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心由过去重视国力的增长转向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共同富裕,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宽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广度和基础,激发了人民群众支持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从而达到一个在人民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国力不断得到增强,国力增强又反过来促进人民富裕程度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过程。

 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战略,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做了很大调整。中国的发展战略由过去追赶发达国家、增强国家国防力量方面转向全面建设包含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达到全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步走”战略明确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步骤,扩展了全民建设现代化的基础,提升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加深了和国际社会全方位的交流和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21世纪开启之时,“三步走”战略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树立了一个意义深远的里程碑,不但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也给后来者以有益的借鉴。

  

如何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邓小平于1992年初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我们长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经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讨的精确总结。这无异于一盏指路明灯,给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中国人民指出了一条明路。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腔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的目的。这翼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涵一下两个方面: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突出了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首要地位,强调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力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内在统一。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认为其意义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在实践上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首先,它为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明确了方向。其次,它为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第二:它沟通了社会主义的现实和未来的关系,展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动态发展性,为确立通过长期奋斗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提供了精神支柱

第三: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相符合。

总之,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所做的理论概括,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我们在摸索中探寻发展的方法,错误和失败是必然的,遭遇挑战也是必然的。我们要坚信,通过努力我们可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所以,即使在贫富差距愈来愈大,腐败丑闻层出不穷,世界经济衰败的今天,我们也应当坚守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我认为只要能做到公平原则,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就可以避免差距的拉大。起点公平给每一个公民平等的教育、工作等机会,这样可以从根本上避免“钱”与“权”对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从而也可以肃清政府。而过程结果的公平在于“分配”二字。人人得到与其劳动相应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价值肯定,那么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才能得到根本的保证。

当今世界正面对着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而中国在这危机中岿然不动,这不正证明了我国社会主义路线和方向的正确性,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领导的正确性么?所以我们更应该坚定我们的信念,拥护党的领导,肯定社会主义的本质并努力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伟大目标而奋斗。从这个层面来说,大学生更应当准确而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深化自己的思想,从而担起建设祖国的伟大重任。我们要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体验,关注实事,从自己的经历中深切体会社会主义思想,为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努力充实自己,以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为指导,努力提高自己构筑和谐社会的能力。

从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公有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社会主义本质是从最根本、最实质的层次来概括社会主义的属性,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而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作出充分和全面的回答,还必须从构成社会主义的各个层面上如社会主义特征即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以及体制等方面加以展开和论述。从理论研究上看,已基本形成共识的是社会主义可以抽象和划分为三个层次:社会主义本质是最深层次,其次是社会主义特征即基本制度,然后是社会主义体制。三者相互统一,互为表里,由此构成人们对社会主义较为全面的认识。正因为社会主义本质是对社会主义根本属性的理论概括,所以它是社会主义最根本最实质的内容。从而也就合乎逻辑地提出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和体制必须与社会主义本质相适应。离开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去追求“纯粹”、“理想”和“高级”的公有制和其它体制,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行不通的。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也给我们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新思路:我们要从最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上致力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完善和具体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问题。以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一旦建立就一成不变,至少是懒汉思想。根据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效实现方式这就是完善。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这既是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指导下的思想解放的重大成果,又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与公有制关系的认识。

为什么要树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消费模式。…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一崭新命题的提出,把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问题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是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

在工业时代的框架内对经济运行、政治体制、技术发展和价值观所作的任何修补和完善,都只能暂时缓解人类的生态压力,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更谈不到与环境危机紧密相连的能源危机和发展危机。只有实现从工业时代向生态文明的转型,才能从根本上威胁人类文明的生态危机问题。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人类发展史上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反省和觉醒,是人对自然界明智理性的态度行为,是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所谓生态意识,一般是指对生态环境及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感觉、思维、了解和关心。20世纪50年代以来,工业时代已经陷入种种不可自拔的危机之中:土地、生物、森林、矿产、能源等资源日趋 枯竭,大气、水体、土壤等人类生产与生活环境遭受严重污染而日益恶化,从反面刺激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心,世界各地兴起了“绿色 运动”,形成了一种“绿色思想”,因而进一步提高了人类的生态意识。

我国社会开始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痛苦转型,可以说资源环境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接近边界,最近一些自然报复人类污染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深思:经济增长的低成本时代还能维持多久?高度依赖低成本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还能持续多久?经济高速增长的“拐点”会在什么时候?客观地讲近年来,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不断得到加强。特别是去年以来,全国各地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为重点,编制规划,加快立法,开展试点,加强宣传,全社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

地球是每个人的家园,只有每个人能够自觉地爱护它、保护它,它才能主动地无私地给每个人的生存提供方便。人类一旦如果虐待甚至破坏了它,它必然反过来要报复人类。因此认识上不去,就难以付诸实实在在的行动。当务之急就是让我们每个人的脑子都要接受“生态文明观念”这个概念,给全社会的每个人都要灌输“生态文明”这个观念。也就是让“生态文明观念”这个概念走进每个人的头脑中,溶解在每个人的思想中,转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努力形成一个“生态文明人人建、建好生态为人人”的良好氛围。

二、培育生态文明道德是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

道德是人的社会价值的积极开展,是对人的心灵的终极性慰藉和提升,是对人的社会关系的约定。道德规范包含着一种“应当如此”的倾向。它的唯一指标是“良心”。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道德观,不但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具有道德属性,而且强调人和社会对自然的关系道德,规范人对自然的行为,启迪人们的道德悟性,显得尤为重要。

绿色代表着青春、希望、生命和美好。大自然原本是绿色的世界。一种文明只有尊重“绿色”、发展“绿色”、保护“绿色”,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人生的绿色观崇尚敬畏生命、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一个人,只有当他把所有的生命都视为神圣的,把植物和动物视为他的同胞,并尽其所能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生命的时候,他才是文明的、道德的。守护好自然环境是人类的天职,尊重自然的权利是人类应有的伦理道德,而随意地、粗心大意地、麻木不仁地伤害和毁灭其他生命是不道德的,甚至是可耻的。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就是承认人是地球的一员,人和其他生命一样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一个要素,人并非天生就比其他生物优越。这就是抛弃人类中心论,把所有生命都视为拥有同等的天赋价值和相同的道德地位的实体,他们都有获得同等关心和照顾的权利。热爱自然就是热爱人类生存的家园,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条件。对地球上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飞禽走兽 、自然景观的珍视、研究、保护,不仅是人类热爱生活的表现,而且是人类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操。

提高生态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人类要尊重自然的存在,承认自然的价值。因此作为人类要不断节制自我膨胀的心理,减少对自然自以为是的随意性,要以普通一员的身份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以自然主义的身份凌驾于万物之上。通过自我节制,树立保护自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维护自然的完善尽道德义务,启迪道德悟性,提高理智素质,区分人类行为的“善”与“恶”,从而进行趋利避害的正确的道义选择。

只有抓住发展循环经济这个本质不放松,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才能建设好生态文明。

试述全面依法治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键是加强法律的实施。要坚持严格执法,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要坚持公正司法,增强司法公信力,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全体人民要树立法律意识,养成自觉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行为习惯。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一).实行依法治国,有利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代表和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实现党的主张、国家法律与人民意志的统一,这样,就把党对国家的领导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了。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方式的重大发展,也是党更加成熟的表现。

(二).实行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人民的民主权利只有上升为制度和法制,并使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才能有保障。实行依法治国,保障人民民主,既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又有利于保证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业有秩序地进步。

(三).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依法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在对外经济交往中,也需要按国与国之间约定的法则和国际惯例办事。实行依法治国.就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

(四).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建设法治国家不仅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保障,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体现,因而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五).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要保持一个稳定的局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保证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正确有效地处理好各种人民内部矛盾,有力打击和控制各种破坏和犯罪活动。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实行依法治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08e25cb55270722182ef76d.html

《论述三步走发展战略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