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发布时间:2020-03-26 10:58: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苏轼《水调歌头》

写作背景

这是苏东坡创作盛年的杰作。这首中秋词神游天地逸兴焕发,又情思满溢,近千年来人们反复吟咏,咀嚼虽各得所味,然许以词中珍品,仙品,却为历代之共识。

作词这一年,苏轼已在密州两年,而他的弟弟苏辙在齐州,他们已有六七年没有见面。中秋之夜,苏轼和客人在超然台饮酒赏月,通宵欢饮,豪兴大发。望月思亲,赋词放歌,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这位“诗仙”旷逸的性情和深邃的人生思考。

文学常识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著名诗人、词人、散文家、学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人少年有志,“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沁园春》)其一生仕途坎坷,“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其文自然豪迈;其诗旷达乐观;其词豪放磊落。在宋代文学史上,苏轼是难以企及的高峰。他在文学史上最大的贡献是首开豪放派词风。

《水调歌头》: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唐朝人演为大曲,歌头是此曲的一部分。

层次结构

内容述评

这首词上阕问天,下阕问月,既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不满的心情,突现出在出世和入世方面的矛盾;又抒发了手足之情,表现了情与理的矛盾。从全词的情感基调来看,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可比较《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前者开篇积极昂扬,结尾有些消极;后者先是调子低沉,结尾乐观上扬,但前者总体情调是积极昂扬,后者则是深沉婉曲。

艺术特色

一、塑造了飘逸渺远的意境,表现出一种深厚的时代意识和思无所依的时代情绪,是一种心灵的寂寞与空虚,也是心灵的自由和解放。

    二、以诗为词。本词化用多名诗人的诗,但不仅是外在形式上的化用,而是内在品格和文化信息的移植。用词的形式表示诗的内质,开创了与诗相通的雄壮豪放、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

    三、富有理趣。通篇讲述一个道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词中使用了议论的写作手法,表示对人生的探索,加深了词的意境。“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四、讲究音乐性。李清照曾评论苏词“不协音律”,本词上阕“天、年、寒、间”,下阕“眠、圆、全、娟”,韵脚 整齐,而且还藏有暗韵,上阕“去、宇”押去声韵,下阕“合、缺”押入声韵,都符合音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0cc6ede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a.html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