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卷

发布时间:2019-04-10 20:40: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综合提高试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C

A. 星宿(xiù 伫立(chù 慰藉( 蹑手蹑脚(niè

B. 拂晓( 收敛(liǎn)自诩()期期艾艾(ài

C. 剽悍(piāo)裨益( 明眸(móu 恃才放旷(shì

D. 蓦然( 旌旗(jīng)炽痛(chì)长吁短叹(

A伫立(zhù);慰藉(jiè)。B自诩()。D蓦然();应读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B

A. 生涯惬意 通霄达旦 顾明思义 B. 潮汛 拌嘴 记忆犹新 呕心沥血

C. 诸候遐想 莫衷一事 来势凶凶 D. 娇艳 眼睑 更胜一筹 白壁无瑕

【解析】A通宵达旦;顾名思义。C诸侯;莫衷一是;来势汹汹。D白璧无瑕。

3、下面加点词语使用錯誤的一项是( D.

A.随着第三方支付等数字金融新业态的普及,隐私问题愈发引人关注,通过加强国家立法来保护个人隐私无疑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

B51日,东洲公园全新开放,从岛上纵目四望,长提拂柳,碧波荡漾,美不胜收。

C.各地应该重视人才,让人才迸发出创新的活力,让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D. 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解析】B美不胜收:形容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尽。使用正确。C.“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用在此句恰当;:D.项:随声附和:和:声音相应。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贬义)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A.通过这次培训,大家懂得了责任重于泰山的道理,受益匪浅

B.为了杜绝不出安全隐患,当地政府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

C.小勇说他被骗的原因是由于轻信骗子,错输验证码造成的。

D.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以便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解析B“杜绝不出安全隐患否定不当:C“原因是由于轻信骗子,错输验证码造成的句式杂糅;D“干预、发现和制止语序不当。

5、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合理的一项是( A

你会发现,烦恼正渐渐消散,再次启程,你会一身轻松。

停下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感受叶的光芒、花的辉煌、草的力量。

面对他人的质疑,你是否苦恼过?面对学业的受控,你是否沮丧过?

那么,何不选择偶尔停下来呢?

A③④②①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②④③①

6、下列对诗《观沧海》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东临碣石中的,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7、下面对《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元曲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这首元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B”“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C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只有改朝换代,人们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

8、下列对《渔家傲·秋思》、《天净沙·秋思》两首诗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C

A.《渔家傲·秋思》围绕字写出了塞外的萧瑟荒凉,体现了将土们生活的艰苦。

B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使沦落异乡的游子更添悲然。

C.《天净沙·秋思》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

D.两首诗歌,一首是宋词,一首是元曲,都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9、下列选项中,对《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D

A.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这首五言律诗除中间两联外,第 一联也是对仗的。

B.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C.领联的潮平两岸阔,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情景,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D.颈联把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字和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分析:D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对这首诗解说错误。应该是把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

二、课外古诗赏析 阅读苏轼的《画堂春·寄子由》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注释】这首词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②“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13.《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归去奈何愁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时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5分)

无法不对你残酷

弟弟考上北京的大学时,与我当年一样大,17岁。母亲要我回去接他上学,我想起这么多年一个人走过的路,便坚决地拒绝了。我说: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男孩子,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有什么用?”

弟弟不善言语,略略羞涩,普通话又说得蹩脚,扫一下眉眼,便知道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在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旅程之后,弟弟终于站在了学校门口,我笑脸迎上来,他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眼前这个瘦弱青涩的少年,头发蓬松,满脸汗水,嘴唇干裂,额头上有一道轻微的伤痕。看着他我有一刹那的心疼,抬手给他温暖的一掌,说:祝贺你,终于一个人闯到北京来了!”

临走的时候,只给他留了两个月的生活费。我看见他站在衣着光鲜的学生群里,因为素朴而显得那么落寞和孤单。多么像刚入大学的我,因为卑微,进而自卑。我笑笑说:北京是残酷的,也是宽容的,只要你用心、努力,你也会像姐姐那样,自己养活自己。我知道弟弟年少,对此不会有太多的理解。他只是难过,为什么那么爱他的姐姐,在北京待了几年,便变得如此不近人情?

一个月后,弟弟打电话来,求我给找份兼职。我说:你的同学也都有姐姐可以找吗?”他没说什么话,便啪的挂断了电话。顷刻,母亲的长途便打了过来,她几乎愤怒地说:你不给他钱就算了,连份工作也不帮着找,他不依靠你还能依靠谁?”我不知道怎么解释才能让母亲明白,我只是觉得我所吃过的苦他也应该能吃。因为我们都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如果自己不能闯出一条路来,贫困不仅会把所有的希望都熄灭掉,还会留下无穷的恐惧。

我最终还是答应母亲,给弟弟一定的帮助。但也只写了封信,告诉他所有可以收集到兼职信息的方法。这些我用了四年的时间积累起来的财富,终于让弟弟在一个星期后,找到了一份在杂志社做校对的兼职。在他领了第一份工资后,我去赖他饭吃,他仔细地将要用的钱算好,剩下的,只够在学校食堂里吃顿小炒,但我还是很高兴,不住地夸他。他低头不语,忽然像吐粒沙子似的狠狠吐出一句:同学们都可怜我,这么辛苦地自己养活自己;别人都上网聊天,我还得熬夜看稿子;钱又那么少,连你工资的零头都不到!”我笑道:可怜算什么,我还被别人耻笑过呢!在现实面前,你如果不用心、不努力,连腰板都挺不直的。

之后的日子,弟弟很少再打电话来。有一次我打电话去,他不在,他的舍友很惊讶地说,他从来没有说过有个在北京工作的姐姐。我知道弟弟仍无法理解我的残酷,但我深知,嘲弄和讥讽,自信与骄傲,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他被贫穷折磨着的心,才会愈加坚韧顽强。

学期末,我们再见面,是弟弟约的我。在一家算得上档次的咖啡吧里,他很从容地请我随便点。面前这个衣着素朴但充满自信的男生,嘴角,很持久地上扬着;言语,也是淡定沉稳;眉宇里,竟是有了点男人的味道,终于不再是那个说话吞吐遇事慌乱的小男孩。在这短短的半年里,他做过校对,卖过杂志,当过家教,刷过盘子,而今,他又拿起了笔,记录青春里的欢笑与泪水,并因此赢得更高的报酬和荣光。他的成熟,比初到北京的我,整整提前了一年。

外面飘起了雪花,我们细细地品味着苦中带甜的咖啡,慢慢地欣赏着这个美丽的城市。

17.文中对弟弟的残酷具体指的是哪些事?请概括作答。(4分)

拒绝接弟弟;只给弟弟留两个月生活费;婉拒弟弟让帮忙找兼职的请求;给弟弟提供的帮助也仅是写了信。(每点1分,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原文的第①③④⑤段即是对弟弟残酷的具体内容,而且每个段落均有中心句,据此进行整理概括即可。

18.请从人物描写角度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分)

1)眼前这个瘦弱的少年,头发蓬松,满脸汗水,嘴唇干裂,额头上有一道轻微的伤痕。

运用肖像(外貌)描写,(1分)写出弟弟的柔弱以及赶路之后的疲惫,暗示了乡村男孩初到大城市的一路艰难以及姐姐对弟弟的心疼。(1分)【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头发蓬松,满脸汗水……伤痕这些是对弟弟的肖像描写,这些内容很明显地交代了弟弟的疲惫之态,作为姐姐,看到这些肯定会心疼。

2同学们都可怜我,这么辛苦地自己养活自己;别人都上网聊天,我还得熬夜看稿子;钱又那么少,连你的工资零头都不到!

运用语言描写,(1分)写出了弟弟对姐姐拒绝帮助自己的不满和抱怨,表现了弟弟在北京生存的艰辛不易。(1分)

【解析】语言描写,由题干内容可知,弟弟对姐姐拒绝帮助自己心中充满了不满和抱怨,通过这些话,也可以看出弟弟在北京生存的艰辛。本体只要答出描写方法,以及弟弟的心理和生活状况即可。

19.“外面飘起了雪花,我们细细地品味着苦中带甜的咖啡,慢慢地欣赏着这个美丽的城市。这个结尾能否删除,为什么?(3分)

示例一:不能。此处照应前文,与北京也是宽容的、相约咖啡吧照应;(1分)融情于景,这一处自然环境描写,用雪花的美丽烘托了弟弟的成长给姐姐带来的欣慰、愉悦;(1分)深化主题,苦中带甜巧妙点出残酷磨练后才会自立自强的主题。(1分)

示例二:能。从文中第段可以看出:弟弟已在变化,故事内容比较完整;(1分)弟弟已经成长,主旨已经点明;(1分)不再叙述弟弟的成长给姐弟俩带来怎样的感情冲击,文章点到为止,耐人寻味。(1

【解析】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本提示开放性试题,但实质上考察的重点是段落的作用。可以回答能,也可以回答不能。回答能,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这一段从描写方法来看是环境描写,能够烘托出弟弟成长后,姐姐的欣慰、愉悦。从句子的内容看,又和前文相照应,苦中带甜还深化了主旨。回答不能,可以从前文段落的完整性,这段的必要性不大来分析。

20.这篇叙事性文章语言生动,其间也不乏一些精辟的议论性的文字释放出智慧的光芒。请摘抄一处议论性文字,并谈谈对句子含义的理解。(4分)

示例:如果不能自己闯出一条路来,贫困不仅会把所有的希望都熄灭掉,还会留下无穷的恐惧2分)这句话告诉我们,贫困者如果不能靠自己改变现状,就有可能永远贫困,甚至遭受欺凌,滑向堕落。(2分)(或我知道弟弟仍无法理解我的残酷,但我深知,嘲弄和讥讽,坎坷与挫折,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他被贫穷折磨着的心,才会愈加坚韧和顽强。这句话体现了磨练亲人的残酷是最深沉的爱,是希望亲人靠自己努力战胜磨难与打击,变得自立与自强)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张良奇遇》,完成下面小题。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A.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 尝: 曾经

B.有一老父,衣褐 衣: 穿

C.良因怪之 因: 因此(于是)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父去里所,复还,日:孺子可教矣!

老人走出了一里多地,又走了回来,说:年轻人值得教育啊!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过了一会,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

11.结合张良的奇遇,概括分析老人这样做的原因。(3分)

答:老人这样做是想考察张良。一是考察他是否尊重老人;而是考察他是否能忍辱负重;三是考察他是否有耐心和宽容之心。

五、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9分)

人贵立志。立志是事业的起点,也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宋代学者程颢曾说: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明代学者王阳明也说:夫学,莫先于立志。由此可见,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既是指引又是动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何谓立志、如何立志?答案见仁见智、人言人殊。一些人立志只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这显然过于狭隘和短视,不宜提倡;更多的人在立志时首先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寻找个人的兴趣点,然后确定志向。这样的立志,既有利于社会进步,又可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与特长,值得大力倡导。

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比如,被林则徐誉为绝世奇才的左宗棠,很早就怀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之志。尽管他三次赴京会考皆名落孙山,直到40岁还是一介布衣,但救世济民之心毫不动摇,潜心研究中外舆地军略,后来被人誉为天才军事领袖。在抵抗外国侵略方面,他先是抱病、带着棺材前赴西北指挥,在新疆战胜了英国支持的阿古柏军队后,又挫败了沙皇对中国西北的侵略阴谋,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后来,他在中法战争中坚决抵抗法国侵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关于立志问题,毛泽东同志在1917年的《致黎锦熙信》中有过深刻论述:今人所谓立志,如有志为军事家,有志为教育家,乃见前辈之行事及近人之施为,羡其成功,盲从以为己志,乃出于一种模仿性。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再择其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如此之志,方为真志,而非盲从之志。这就是说,只有把立志建立在深明哲理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盲从,才能使志向更加高远而切实。

毛泽东同志不但对如何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而且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做出了光辉榜样。他在求学时代,即立志救国救民,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为了救国救民,他在学习上废寝忘食,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最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为了救国救民,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开展社会调查。在1917年暑假,他带着一把雨伞、一双草鞋,步行900多里,历时一个多月,走访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农村,访贫问苦,倾听村民的呼声。同年寒假,又赴浏阳进行调查。1918年至1920年间,为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他利用去北京和上海之便,相继深入河北长辛店、山东泰山和曲阜等地进行社会考察。此外,他还先后多次去萍乡安源煤矿了解工人疾苦,向工人宣传马列主义。这些社会调查为他后来形成依靠工农、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无疑起到了重大作用。通过社会调查,他更加坚定了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意志。因此,在此后的革命征途中,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毛泽东同志都矢志不渝,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在这个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我们要想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必须确立高远的志向,为了自己的志向不懈奋斗。

19.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答: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20.选文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具体突出地论证了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的观点

21.选文第四段与第五段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第段论述了毛泽东同志对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第段论述了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树立了榜样.这两段与第段首句一一对应,所以不能调换。

22.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

A.古代学者程颢和王阳明告诉我们:无论治天下还是学习都要先立志。

B.仅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来树立志向是不宜提倡的。

C.一个人,只要能立下大志,就一定能为国家民族做出重要贡献。

D.左宗棠心忧天下,面对外国侵略,赴西北指挥,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六、填空

1.《儒林外史》的作者是 吴敬梓 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

2.《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 现实主义长篇讽刺 小说,全书共 56 回。

3.整书开首以 王冕视功名如粪土为引子敷陈大义,把历史上王冕追求功名的旧事一概不提,塑造了一个高人的形象。

4.《儒林外史》塑造了 周进 范进 等一批醉心于功名的八股学士

5.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的人是 严监生

6.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 :王玉辉 ,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却刻守礼教纲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

7.《儒林外史》中以作者为原型塑造的正面人物是 杜少卿 ,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1150762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19.html

《测试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