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中医入门必读之书

发布时间:2015-10-14 10:46: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之书

大凡一个中国人,对中医多多少少都有些半真半假的了解,自打俺打定了主意走上瑜伽这条路之后,学习中医的热情也一日高于一日。开始时,不过是阅读,看得多了,便知道中医是不可能通过读书就能怎么着的,于是,就存了拜师学艺的心。大约是07年,去十方泰合学指针,说起来,白看了这许多书,上了几个月的课之后,俺算是明白了,这中医到底是个啥,能把中医学出来的,那还真不是一般的人。也看清了一件事,恐怕这辈子俺都长不出学中医的脑子了。后来,在北大中医学社听一位89岁高龄的教授讲脉,两三个小时的课后,便彻底断了学习中医的念想。自此之后,俺虽然书照读,照旧在自己身上整整这个,整整那个,只是当了人面,却再也不提中医如何如何了。真的,我知道那些被所有人谈来谈去的东西,都不是中医。当再听到有人说去学中医,瑜伽中医西医如何结合云云,我也只是默笑。没有学贯中西,精通各门各派的本事,融合,谈何容易?再说,本来各自的理论背景就不相同,干嘛非要结个这劳什子的合呢?再者,瑜伽一门也有自己的出身,干嘛动不动就结合这个,结合那个的,难不成,人家这几千年的瑜伽到了这个世代就不活了不成?还是等搞清白了人家的出身,再想着联姻的事儿不迟。
  可是,俺依旧是一个中医爱好者。读书的目的,当然早已不是什么治疗了,仅算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学习方式吧。愉性愉情,因为,看雅致优美的文字,本身就足以构成天大的享受啦,再想别的,就是贪了。下面这篇文章,对于一个自学者来说,不啻为一个绝好的指南,转贴于此,但愿对那些诚挚的中医学习者有所帮助。虽然,我已然不再有这个愿望和能力了。算是一个半途而废者的推荐吧。
  有不少中医爱好者,和中医初学者,都面对着同样的一个困惑:我想学好中医,但究竟该怎样学呢?
  中医的学习,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一,蒙学阶段;
  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
  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
  1 内容枯燥,难以入目。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东西;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皆然不同的;
  2 没有重点。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脏象学说,绝不是五脏的位置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绝不是对临证起到相同的指导意义的。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是需要老师指点的;
  3 易生误解。中医理论,非常崇尚理解领悟。而所有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有一个认识的平台,即对概念和关系的基本认识。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
  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 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笨拙的很,实际上常常是中医入门的最佳捷径。多向前辈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这里强烈推荐一本书:《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把这本书熟读过三遍,不但是学习方法方面可以豁然开朗,在此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这些老先生很多宝贵的学习体会,临证心得。
  2 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现今信息的时代,已经把学校的大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比较轻松的得到机会,向各中医院校的名师学习,收看他们讲课的视频,而且全部免费。这样的学习,虽比不得在教室的环境里,聆听面对面的传授更有感觉,但比起死读书本,总要强的多了。
  3 教材的选择要兼顾权威性和趣味性两项原则。学习,自然是离不开教材和参考书。教材方面,还是主张正规的全日制教材。每本书都是经过几十位专家严格把关,权威性是最好的。至于版本,个人比较倾向于七版教材。除针灸学外,七版教材的整体水平是很高的。如果希望精炼一些,五版教材也是不错的选择。趣味性的参考书,是自学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可以让学习多些乐趣,少些乏味。
  感觉目前比较畅销的几本养生保健书:《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以及《小说中医》等,虽然在整个理论构架上,与正规学院派存在不少差异,但是作为调味品,是足可以胜任的。另外,《思考中医》一书,更加侧重对中医理论的阐释发挥,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有余力的朋友可以选读。
  4 最后,就是要强调循序渐进的步骤。一名中医在校生,学习这几门课的时间是三年(当然还有其他课程);古代中医学徒学完更加精简的四小经典,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所以,大家在自学的启蒙阶段,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进度。太紧或太松都会为将来的半途而废埋下伏笔。
  二,四部经典学习阶段
  经过前期的蒙学阶段,有了对中医学的初步认识,就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了。也就是《内经》,《伤寒》,《金匮》,《温病》。
  有一些学生认为经典都是过时的老土东西,不过是讲中医怎样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嘛;我们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中医诊断,还有什么必要学习这些陈腐的东西呢?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想这样来回答: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有两个不同的体系:一个是自然科学的体系;一个是人文科学的体系。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直向前的,象射出的箭。每一次科技革命后,新兴的科技必然取代原有的,成为学科的主流,直到更新的科技理论出现。但是人文学科的发展是完全不同的。孔子无法替代老子的价值,孟子也无法顶替孔子的位置;朱子也是一代大儒,却需要时时从孔孟的学说中汲取营养。后世当然可以发展,而且必须发展,但是经典的价值是无论谁也无法否定的。所以自然科学领域里,最新的理论永远受人追捧,但在人文学科里,想要把握最先进的理论,就意味着需要用最短的时间,重温古人曾经走过的路,再在实践中发展创新。
  不幸的是,医学更多的是一门人学,医生研究的,是人,而不是物。这就决定了医学的性质本身,更趋近于人文学科。经典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又有一些人认为,既然经典是最好的,后人永远无法超越经典,达到古人的境界,还有什么必要学习现代的中医教材,妄走些弯路呢?
  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要想与古人交流,向他们学习,至少需要一个条件,就是我们得知道古人在说什么。作为现代人,每天生活在美国化的环境里,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全部都是严重西化的。这样的状态,让我们与古人之见产生了距离。虽然写着同样的文字,说着同样的语言,却无法相互理解了。中医教材的价值,就在于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试着表达古人的思想。也就是说,现代的中医教材,就是在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语言上的桥梁。让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的,与古人的思想发生共鸣。
  那么经典的学习,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当老师的都知道,讲基础课是比较容易的,但讲经典课就相当的难。难就难在先是需要教室钻进去,理解古人想要表达的所谓本意,接着表达出来给学生。那么对于自学学生来理解经典,难度自然就更大了。
  对于经典的学习,我提以下几个建议:
  1 明确自己的方向;
  做任何事,都需要首先明确自己的方向,知道面前的路是通向哪里的。学习经典也是这样。先假定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对中医理论的认识理解,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吧。
  那么这种情况下,学习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将经典中的思想用于临床病症的治疗。这样的话,逐字逐句的钻研精神未必就是最好的了;许多纯粹的理论探讨著作也就不一定适用了。相反有些将经典的内容加以应用,条文下紧随着治疗医案的书籍文章就要好的多。仅举例两本《黄帝临证切要》(书名不一定很确切了),《经方实验录》。用这样的说来配合经典的学习,可以更清晰的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学起来才会更有动力。
  如果是从哲学、史学甚至文学的角度来学习,我这里就不多说了哦。。
  2 从浅到深的学习。
  自学者,学习文言文有困难者,不妨先从白话文入手。虽然也会遇到译文质量不好,影响理解的时候,但毕竟也是经过专家认可,质量相对还是不错的。谁又能保证自己的理解全都符合古意?真的全部符合古意就是评判价值的惟一标准吗?
  翻译的版本,可参考几部标题为《××校释》的书,逐段译的,质量还可以。
  3 遇到问题,多参考注家。
  阅读古文,在理解上无论如何都会遇到问题。这时候,多参考几位注家的注解,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历代医家中,很多是花了毕生精力来钻研经典的。他们对经典的理解认识,常常可以为我们打开一片新的天空,开阔我们的思维,形成新的认识。学经典而不读注解,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古人的。对经典的注家常以千记,其中非常著名的也有几十家。这里不便一一介绍。相信在经典学习的过程中,哪怕就是在前面讲到的白话文的学习过程中,都可以了解到很多的注家,和他们的著作。自学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相应的选择来读。
  以上把中医入门的前两个环节大致的介绍了一下。
  下面的两个阶段,即临床摸索阶段,临证与经典相参阶段,距离当下的中医爱好者群体还比较远,暂时先不讲了。日后有机会,再继续来谈
  中医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
  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
  中医综合初级:《医宗金鉴》、《医学心悟》、《医学入门》等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17ec6f3a98271fe900ef915.html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之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