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文化蓬莱阁对联楹联文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寻踪古楹联,传承汉文化”学术实践报告
——以烟台市蓬莱阁“海市蜃楼皆幻影,忠臣孝子即神仙。 ”为例

一、 楹联的历史
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汉族传统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楹联叫庆联。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楹联大致可分诗楹联,以及散文楹联。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7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二、 楹联的发展
任何事物都不是突然出现的。单就楹联的形式而言,它的渊源可以到《诗经》(公元前5世纪)《楚辞》(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1纪)中的对偶句,如“冬日烈烈,飘风发发”《诗经 四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采薇》“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楚辞 湘君》“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如”《楚辞 少司命》)等等。特别是汉魏六朝诗赋,有大量的对偶句式和骈体格式,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严密工整的唐代格律诗,中的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实际上就是楹联的形式,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等等。此外,唐代还流行一种联句活动,即两个人以上在一起互相对句。这种对句已经突破五、七言的格局,短的只有一个字,长的可以到九个字或者更多。如中唐时的严维等八人有一次在一起对句,从一言对到九言:比如,一人说“东”,另一人说“西”;一人说“步月”,另一人说“寻溪”;以此类推:“鸟已宿,7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猿还啼;狂流碍石,迸笋穿溪;望望人烟远,行行萝径迷;探题只应尽墨,持赠更欲封泥;松下流时何岁月,云中幽处屡攀跻;乘兴不知山路远近,缘情莫问日过高低;静听林下潺潺是湍濑,厌向城中喧喧多鼓鼙。”因此,我们不妨这样认为,作为楹联的形式,整齐对仗的上下联句在公元3世纪到公元9世纪的晋唐时代已经形成,但题写在门口的桃符上,成为新春佳节时的一种装饰艺术,或许是公元10纪以后的事。
如果说楹联的形成在公元10世纪的五代,那么它的发展则在公10世纪到公元13世纪的宋代,而它的普及和兴盛却在公元14纪到公元19世纪的明、清两代。有足够的资料表明,楹联作为点缀生活环境的艺术作品,在宋代已为文人学士们所广泛接受和喜爱,且形成一种题联的风气。一些文人通过题联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感情,有的则装饰于自己的厅堂,以显示自己的高雅和风范。有的则题写在书院、寺庙、园林,以烘托建筑物的气氛。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朱熹都是很喜欢题联的。据载,苏轼在黄州,除夕访友,在友人门上题联云:“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至今民间流传的苏轼巧对的故事相当多。《朱子全集》所载朱熹题写的楹联也不少,如“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很能反映朱熹的哲学见解。元代楹联已悬于殿堂酒楼。据载,元世祖忽必烈召赵孟頫北上京师,过扬州明月楼的时候,主人请他题联,他挥笔云:“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在除夕下旨,命城中各家均挂春联一副,然后微服出访,见一家屠户门前未挂,询问原因,主人说没人题写。他就提笔写了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据说他还数次题联赐给大将徐达,其中有一联云:“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
清代是楹联创作的全盛时期。南怀瑾先生早已将“清楹联”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更有学者认为,“清代的主流文体是楹联”。可7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以认为,孙髯翁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和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公元1840年)是清代楹联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楹联已经成为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媲美争妍的独立文体。从此,文人学士以楹联赠答,用楹联作文字游戏,考验对方的智力,成为一时的风尚。这时,楹联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形式上看,出现了许多长联,一联多达数百字,有的甚至达千余字;从内容上看,它可以表示志趣,表示喜庆,也可以表示哀悼,表示讽刺,但在民间广泛流行的还是表达喜庆的春联,因为它已经成为春节习俗的组成部分了。 三、 蓬莱阁的楹联
蓬莱阁作为中国的三大仙山之一,有深厚的人文内涵,楹联更是不计其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一些:
城郭当前,烟火万家忧共乐;海山在望,乾坤一气古今浮。 看破沧桑僧亦懒;游经蓬岛吏俱仙。 才知向若失秋水;便欲乘槎到白云。
阴阳割昏晓,孕之罘,吞碣石,登斯楼也,其间如舜日尧天,看万派朝宗,尽招来丝枲铅松,共球玉帛;
乾坤浮昼夜,驾圆峤,跨方壶,望美人兮,何处是秦桥汉柱,喜三山隐见,且纵览鼍梁蜃市,蛟室螯宫。 青霞缥缈丹崖峻;碧波浩荡紫殿高。 形势拱神京,喜万里波恬,鲵鲸屏迹; 规模崇宿构,看三山云起,螫赑凌辉。 人间已三度桑田,乘万里长风来观沧海; 天上有五层楼阁,笑十年小谪得住蓬莱。 蜃气毓三山,贝阙珠宫天外见;鲸氛清四海,鸣銮珮玉阁中来。 山水有灵,亦惊知己;性情所得,未能忘言。
攻错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江山如画,全凭赤手挽乾坤。
高阁快登临,欣看万派朝宗,隐然见鼍梁蜃市;回栏笑凭眺,闻
7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说三山在即,何处觅员峤方壶。 奥区神皋,斗绝入海;扪参历井,峻极于天。
乐奏钧天,潮夕声中喧岛屿;宫开碣石,笙歌队里彻蓬瀛。 海市蜃楼皆幻影;忠臣孝子即神仙。 不向南华乞烟火;又来东海看涛山。 蓬莱仕女勤劳动;繁荣生活即神仙。 将众山移开,东海在前,昆仑在后; 让一阁独立,清风有主,明月有家。

飞阁帘开,春风无限潇湘意;鸿钧运转,恩波应许洞庭归。 英风远届江天外;神德长垂泽国中。 杰阁曾登临,且看岛屿回环,沧波浩荡; 仙山遥想象,真觉人生泡影,世事云烟。 四、“海市蜃楼皆幻影,忠臣孝子即神仙”赏析
蓬莱阁作为三大仙山之一,流传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传说,八仙是中国汉族民间传说中的八位神仙,即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这天,八仙兴高采烈地来到蓬莱阁上聚会饮酒。八仙每人准备一道菜,以当地的大虾、海参、扇贝、海蟹、红螺、真鲷等海珍品为主要原料,加工了8个拼盘、8个热菜和1个热汤。拼盘各自用自己的宝物拼成图案,造形生动别致,盘盘都有神话典故,不仅味道鲜美,还可观赏助兴;热菜烹饪更为精致,呈现蓬莱多处名胜景观,巧夺天工;热汤以八种海鲜加鸡汤制成,味道鲜美奇特。酒至酣时,铁拐李意犹未尽,对众仙说:“都说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景致秀丽,我等何不去游玩、观赏?”众仙激情四溢,齐声附和。吕洞宾说:“我等既为仙人,今番渡海不得乘舟,只凭个人道法,意下7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如何?”众仙听了,欣然赞同,一齐弃座动身而去。八位仙人聚到海边,个个亮出了自己的法宝。逍遥闲散的汉钟离,把手中的芭蕉扇甩开扔到大海里,那扇子大如蒲席,他醉眼惺忪地跳到迎波踏浪的扇子上,悠哉游哉地向大海深处漂去。清婉动人的何仙姑步其后尘,将荷花往海里一放,顿时红光四射,花像磨盘,仙姑亭亭玉立于荷花中间,风姿迷人。众仙谁也不甘落后。吟诗行侠的吕洞宾、倒骑毛驴的张果老、隐迹修道的曹国舅、振靴踏歌的蓝采和、巧夺造化的韩湘子、借尸还魂的铁拐李纷纷将宝物扔入海中。瞬间,百舸争流,各显神通,逞雄镇海,悠然地遨游在万顷碧波之中。八仙遨海,顿时海面如翻江倒海,滔天巨浪震动了东海龙王的宫殿。东海龙王急派虾兵蟹将出海查巡,方知是八仙各显其能,兴海所为。东海龙王恼羞成怒,率兵出来干涉。八仙据理力争,与之抗辩,东海龙王下令虾兵蟹将抢走蓝采和。蓝采和不甘示弱,与之争斗,终因寡不敌众,被抓住关进龙宫。众仙见状大怒,个个奋勇上前厮杀,在海里打起一场恶战。众仙连斩东海龙王两个龙子,吓得虾兵蟹将魂飞魄散,屁滚尿流,纷纷败下阵来。
东海龙王怒不可遏,急忙请来南海、北海、西海龙王,不制服众仙誓不罢休。于是四海龙王催动三江五湖四海之海水掀起惊天巨浪,杀气腾腾地直奔众仙而来。正在一触即发之际,忽见金光闪烁,浊浪中闪出一条路来,原来曹国舅白云板天生具有避水神力,他怀抱云板在前开路,众仙在后紧紧跟随,任凭巨浪排山倒海,却奈何不了他们。四海龙王见此情景,十分恼火,又调动了四海兵将准备再战。恰巧南海观音从此处经过,便喝住双方出面制止,东海龙王放出蓝采和。八仙拜别观音,各持宝物,乘风破浪、遨游而去。同时,由于海市蜃楼的奇景,使得蓬莱阁更加具有仙气。
楹联以神仙为题,暗指八仙的快乐悠闲的生活,又指出海市蜃楼的幻影,说明海市蜃楼所呈现出的美好景象只是虚假的,是不切实际的,7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幻影固然美丽,神仙的传说固然吸引人,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它只能是人们的一种幻想。
楹联以“忠”“孝”为主题,说明只要做到忠孝仁义就是神仙,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楹联用神仙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做人之道,中肯实在,摒弃了虚无缥缈的东西,让人民在平凡的实际生活中也能收获神仙的悠然自得。
本楹联对仗工整,引用了蓬莱阁的典故与独特的海上奇观,表达了深刻的主题,有文采,有内涵,是不可多得的好联! 四、 学习楹联文化的启示
楹联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通过学习楹联文化,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提高文学修养,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有的楹联生动有趣,犹如文字游戏,可以开发智力,而在创作楹联的过程中更可以调动自己的思想,知识储备。创作一个好的楹联并不容易,而欣赏楹联更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所以今后我要多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学修养。还要广读传统文化书籍,这样才会提高我的人文修养,慢慢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有的楹联还很有教育意义,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让人在读后收获颇丰。有的楹联如春联充满喜气,可以烘托节日的氛围,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学习楹联文化的过程中,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感兴趣,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要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楹联文化丰富多彩,让我们在学习中升华自己,做中华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承者吧!

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1a5174874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ef.html

《楹联文化蓬莱阁对联楹联文化的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