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牛业的发展和现状

发布时间:2017-09-22 23:01:4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养牛业的现状发展

中国奶牛、肉牛选育改良现状及基本方略

新时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而养牛业则是重中之重,这不仅因为牛可以充分消化猪、禽等家畜不能有效转化的农作物秸秆资源,而且牛肉、牛奶都是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所必需的高级食品,市场缺口很大。“以奶业为突破口,重点发展肉牛、肉羊,稳定猪、禽生产”已成为指导当前乃至今后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方略。

1 中国奶牛、肉牛基本情况

1.1 中国养牛业基本情况

中国养牛历史悠久,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养牛业发展更快。养牛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黄牛存栏已突破1亿多头,牛肉产量达到700多万t ,城镇居民牛肉人均购买量为2 kg 左右。不同地区牛肉消费差距非常明显。其中,西藏人均购买量最多为11.50 kg;山西省牛肉人均购买量最少,为0.66 kg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上涨伴随着膳食结构的改善,牛肉的消费将会逐步增高,加之各地政府不断通过多种方式,加大肉牛生产的扶持力度,加快品种改良和技术推广,牛肉发展空间不断扩大,我国牛肉将会继续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但我国养牛业发展却存在着品种单一、良种率低、饲养管理粗放、组织化程度不高、产品质量不稳定、养殖效益差等诸多问题,乳、肉产品加工也面临着产品多元化和功能化的严峻挑。

1.2 中国现有的主要牛品种

不同的牛品种或类型(地方良种) 是人类长期辛勤选育的产物,由于产区生态环境、选育方向及饲养管理条件等不同,各品种具有不同的生物及遗传特性、生产性能和对生态条件的适应性,呈现出牛品种的多样性。全世界现有牛品种1 000多个,其中分布较广的有250个。

目前,我国地方黄牛品种52个,共1.4亿多头,包括3个类群52个品种,分别为北方牛、中原牛以及南方牛。其中,北方牛13个品种,包括延边牛、复州牛、蒙古牛、哈萨克牛、西藏牛、太行牛、拉萨黄牛、柴达木黄牛、阿勒泰白头牛、阿沛甲咂牛、日咯则驼峰牛、樟木黄牛、甘孜藏黄牛;中原牛9个品种,包括秦川牛、南阳牛、鲁西牛、晋南牛、渤海黑牛、郏县红牛、冀南牛、平陆山地牛、蒙山牛;南方牛30个品种,包括温岭高峰牛、台湾

牛、皖南牛、广丰牛、大别山牛、枣北牛、巴山牛、巫陵牛、盘江牛、雷琼牛、云南高峰牛、荡脚牛、徐州黄牛、吉安黄牛、锦江黄牛、舟山牛、南丹黄牛、闽南牛、涠洲黄牛、凉山黄牛、平武黄牛、三江牛、峨边花牛、川南山地黄牛、务川黑牛、黎平黄牛、威宁黄牛、邓川牛、迪庆黄牛、昭通黄牛。奶牛品种1个,为中国荷斯坦奶牛,共1 000多万头。水牛品种24个,共2 217万头,包括上海水牛、海子水牛、山区水牛、温州水牛、东流水牛、福安水牛、信丰山地水牛、峡江水牛、信阳水牛、恩施山地水牛、汉江水牛、滨湖水牛、兴隆水牛、富钟水牛、西林水牛、涪陵水牛、宜宾水牛、德昌水牛、贵州白水牛、贵州水牛、德宏水牛、滇东南水牛、盐津水牛、陕南水牛。牦牛品种11个,共1 360万头,包括九龙牦牛、青海高原牦牛、天祝白牦牛、青洼牦牛、西藏高山牦牛、木里牦牛、中甸牦牛、帕里牦牛、斯布牦牛、娘亚牛、新疆牦牛。

2 中国奶牛、肉牛选育改良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中国奶牛选育改良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几年我国奶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总体上看,奶业在农业中依然是一个发展相对滞后的产业,基础还相当薄弱,具体体现在奶牛单产水平低、原料奶质量差、饲养管理水平低、奶牛良种率低、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疫病防疫体系不完善等许多方面。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奶业的发展空间大、潜力大,后发优势明显。为了全面提高我国奶业科技成就,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奶牛育种工作与世界先进水平有着明显的差距,加强对奶牛群体遗传改良的成效、良种资源现状、奶牛品种总体生产水平、优秀种牛的遗传素质和性能等方面的重视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奶牛育种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奶业的发展在我国长期没有受到应用的重视,因此奶牛品种改良工作指导思想不明确,缺乏稳定的育种目标、长期的改良方案、系统成熟的技术、高效的运行机制,致使全国奶牛生产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限制了奶业的发展。(2)奶牛群中良种覆盖率很低,对我国480万头奶牛进行统计,真正纯种的荷斯坦奶牛仅有1/4,其他多为低产的改良牛,甚至未经改良的土种牛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前几年效果较好的“冷配”改良工作出现滑坡和停滞。在牛奶总产量中,大部分是依赖低产牛生产的,饲养低产牛不仅浪费了资源,也导致了牧区生态的进一步恶化。

(3)我国始终未建成科学、规范的良种奶牛繁育体系,一些已被发达国家所证明的行之有效的选育改良技术,诸如生产性能测定、后裔测定、品种登记等技术措施尚未得到完全实施,因此奶牛群整体的遗传改良进展迟缓。(4)我国迄今尚未形成自主培育和选育优秀种公牛的能力,因此多年来用于牛群品种改良的种公牛主要依赖国外引进,而国外引进的未经验证的青年公牛其改良效果有限,使得我国的奶牛群的遗传改良受到很大制约。(5)长期以来,我国奶牛生产管理体制不合理。在这种体制下,奶牛群体遗传改良组织不健全,机制不完善,致使我国牛群中存在着优良的种质也难被发掘,即使发掘了也很难在改良低产牛中发挥作用。

2.2 中国肉牛选育改良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膳食结构改善,牛肉的消费逐步增高,加之各地政府不断通过多种方式,加大肉牛生产的扶持力度,加快品种改良和技术推广,牛肉发展空间不断扩大,我国牛肉继续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全国牛肉产量达到711.5万t 。但我国肉牛业也面临一些问题,制约着肉牛育种的发展。(1)肉牛良种率低,必须优化牛群结构。大力实施良种工程,要充分利用世界上最优秀的肉牛品种,改良我国现有的地方品种牛,提高其生产性能;需要抓好地方优良品种牛的选育工作,强化其产品的品质特色,提高地方优良品种牛的竞争力;同时需要利用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进行品种改良,加快国内优良品种牛的培育和肉牛生产步伐,迅速提高牛群质量和良种比例,尽快形成品种优势。优化牛群结构需要根据不同品种牛的繁育特性,合理确定具有不同优点和繁殖特性的基础母牛、后备母牛的比例,最终形成出栏率高、生产周期短、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牛群结构。(2)我国没有自己的肉牛专用品种。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利用引进的国外肉牛品种来改良黄牛,以提高本地牛的生产性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目前国内牛肉生产大部分都是国外肉牛品种的杂交改良后代经过短期的快速育肥之后进行屠宰。国外肉牛品种的引入对提高本地黄牛的生产性能和我国肉牛产业化的发展起到很大促进作用,但是国外品种牛的改良后代,对我国不同区域的气候和自然条件适应性相对较差,同时由于我国现有的饲养管理水平达不到国外品种牛的生长发育要求,使肉牛出栏周期变长,发挥不出最大生产性能,从而使产肉量上不去,牛肉质量也不高。而我国优良地方品种如秦川牛、晋南牛、草原红牛、延边黄牛等虽然生产性能不如外国品种,但肉品质好,风味独特,是国外一些肉牛无法相比的。我们需要以本地优良品种牛为基础,适当导入国外肉牛基因,来改造我国黄牛的缺点和不足,以保质增肉为目的,培育我国自己的肉牛专用品种。(3)我国的肉牛业仍然是以家庭养殖为主,独立经营的小规模、分散式的生产管理方式,很不适应新形式下的肉牛业发展要求。我们急需示范推广肉牛养殖技术,建立肉牛养殖示范乡、示范小区等,利用现有的肉牛品种资源优势,进行品种间杂交优势组合,来进行生产繁育。同时将现有的科研成果进行组装配套集成,对肉牛进行规范化育肥,提高肉牛的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4)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疫病控制和监测系统,有效的疫病控制和监测系统是育种的基础。加强疫病控制体系建设,紧紧围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加强动物疫病监督和动物防疫屏障基础建设,形成功能齐全、手段齐全的监控系统,制定和完善畜禽育种、生产、加工环节的技术规程,形成一套完整的质量标准体系,为我国畜禽育种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4 中国奶牛、肉牛选育改良的基本方略

我国奶牛、肉牛选育改良需要遵循“选育原种,扩繁良种,推广杂交种,培育新品种”的基本原则,坚持“本品种选育为主,结合适度导血改良”的指导思想,通过组建核心群和育种群,开展良种登记来开展奶牛、肉牛的选育工作。实际上,纯种选育和杂交改良都是我国奶牛、肉牛选育提高的主要途径,纯种选育提高是遗传改良,杂交改良应以导血杂交、定向选优为主,不宜大搞级进杂交。而且,遗传改良不是目的,是手段,产业化开发才是终极目标,但产业化开发离不开优质高效的良种作支撑。

4.1 奶牛选育改良的基本方略

针对我国奶牛的问题和差距,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实现我国奶业和奶牛育种持续发展的基本方略,仍然是扎扎实实地做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的基础工作,将我国荷斯坦奶牛选育成遗传素质稳定、良种覆盖率大、生产性能高、体质健壮、体型外貌良好、适应性强、利用年限长的奶牛群体,以适应我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第一,需要制定国家奶牛品种改良长期发展规划,其中应包括相应的种质管理法规,对种公牛站和良种场的规划、审批和管理制度,制定宏观的奶牛育种目标和牛群遗传改良方案,资助奶牛遗传改良基础工作。第二,应摆脱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重数量、轻质量、不讲效率”的弊病,在稳定目前并不算少的奶牛总规模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奶牛群体的整体遗传水平,在奶牛群的质量上下功夫。一方面系统地实施牛群遗传改良选育技术、改良中低产牛,使牛群平均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建立高产奶牛繁育体系,有目的地培育奶牛育种核心群,为我国奶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三,建立一条非常清晰的、先进的奶牛群体选育提高的技术路线,通过生产性能测定、良种登记、公牛后裔测定与遗传评定、广泛应用人工授精等繁殖生物技术,培育和选育优秀种公牛,带动全群的遗传改良。第四,继续扩大奶业国际交流与合作,依靠国际先进的科技力量强化我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实施效果,探寻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奶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全面开展合作。第五,深入开展奶牛育种科研工作,应用分子生物技术、胚胎工程技术等来提高奶牛群体遗传改良和高产奶牛繁育的效率,同时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条件和需求培育几个奶牛新品系。

4.2 肉牛选育改良的基本方略

针对我国肉牛育种中存在的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运用群选群育、开放式育种的新理念,加快了秦川肉牛的选育进程,同时,云南省肉牛和牧草研究中心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密切合作,积极借鉴其选育秦川肉牛新品系的成功经验,加强了牛的选育工作。群选群育、开放式育种的基本方略是根据我国现时良种繁育体系不完善(如育种场、繁殖场、商品场不配套,本场测定和测定站测定不配套,纯繁与杂交不配套) 等实际情况,为了克服封闭条件下选育群体过小对选择带来的困难,提高育种速度。可在以往选育工作的基础上,以国有的育种场为育种核心群,同时吸收多个世代与当地黄牛级进杂交改良后代,形成不同的地方类群,并不断从国外引进种公牛、精液、胚胎或部分优良母牛,丰富遗传资源。其实质就是建立多目标、多性状、多血缘系的优化选配模型和开放的育种核心群(国内外及各系别不限) ,吸收不同品系或类群的高代杂交改良牛的优秀个体,进行核心群选择组群,并应用BLUP 等技术,提高选种选配的准确性;采用人工授精(AZ)和胚胎移植(MOET)等生物科学技术,提高种公牛的选择强度和种母牛的利用强度,加快中国肉牛新品种的育种进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1f1202c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41.html

《中国养牛业的发展和现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