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文化史

发布时间:2012-06-14 11:47: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宋初(太祖和太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直接控制军权杯酒释兵权、加强禁军、更戍法(兵不常帅,帅无常师)、设枢密院直接管军(以文驭武)

2、行政权:中央宰相下设“参知政事”、并设“计相”分其财权。

3、地方权力:文臣任职,削夺地方官权力。一地方官只管辖一地;地方无财、军、司等权。

4、控制财权:设转运使“制其钱谷”。

5、任命制度:官、职和差遣使,防止对官职位长期霸占和滋长腐败。

6、科举考试:严格程序、增加名额、提高待遇、倡导

7、管束宗室,防止外戚和宦官专权 陈邦瞻:宋三百年间,其家法严,故吕武之变不生于肘腋。

宋朝处理宗室问题的原则:

赋以重禄,别无职业优之以爵禄而不责以事权

限制宗室参加科举宗室不得授予地方官宗室不得统帅军队宗室不得担任宰相

外戚不得任“文资” 外戚不得任“侍从” 外戚不得任地方官外戚不得统帅军队

北宋的积弱 1. 中央集权政治 2. 重文轻武政策

辽与北宋的关系 979年,高粱河之战

986年,雍熙北征 不敢北向

1004年,澶渊之盟

1120年,宋、金海上之盟

1125年,辽天祚帝被金俘获,辽亡

宋辽关系

979年,高粱河之战(宋太宗亲自率军攻打幽州城,萧太后放权给耶律斜轸与耶律休哥两位名将,宋太宗狼狈地骑驴逃脱)

986年,雍熙北征 (宋太宗遣30万大军兵分三路直扑幽云,向辽国南境发起全线进攻。萧太后[]率幼帝御驾亲征,杨业也在陈家谷一战中遇难。) “不敢北向”

1004年,澶渊之盟(萧太后亲御戎车,指麾三军,在澶渊城下摆开阵势。在宰相寇准力劝之下,真宗勉强亲征,宋军大振,辽军士气受挫。萧太后审时度势,顺势采取了与宋通好的建议,逼迫宋朝签订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双方以白河沟边界;沿边维持现状;宋岁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边关设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宋帝尊萧太后为叔母。双方和平共处120年)

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议和之后,武备皆废,以边臣用心者谓之引惹生事,以缙绅虑患者谓之迂阔背时。大率忌人谈兵,幸时无事,谓虏不敢背约,谓边不必预防,谓世常安,谓兵永息,恬然自处,都不为忧——富弼《上河北守御十三策》

唐宋文化的比较

(一)绘画

唐:李思训、李道昭父子金碧山水画雍容华贵、绚丽辉煌;吴道子佛像绘画 吴带当风;韩干画马雄健肥硕 ——热烈奔放的气质和精神

宋:文人画 北宋中期,苏轼、文同等人极力提倡抒情写意、追求神韵的文人画,他们多以枯木、竹石之类为题材,在作品中注入书法技巧和文学趣味,其艺术实践和美学理论皆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文同的《墨竹图轴》;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卷》

《寒林平野图》(北宋李成)李氏画法,墨润而笔精,烟岚轻动,如对面千里,秀气可掬以平远构图法表现清旷幽远的境界是李成画的一大特色。从《寒林平野图》,可以感受到画中的那份萧瑟和清旷,画面上近景长松亭亭,古柏苍虬,老根蟠卧,远处山峦绵亘,溪流迂回,空气中烟霭迷蒙,一派萧森景象。画中松树用墨极为清淡,松干枯瘦、多节,作节处不用墨圈,下一大点,整个树身以淡墨通过,树身显得格外中空灵秀挺拔。正如米芾所说,乃若天成。树冠枝针繁茂,凄然生阴,树梢细枝出笔劲锐,形如蟹爪。郭若虚说此处用笔画松叶谓之攒针,笔不染淡,自有荣茂之色。从中可看出李成用笔尖俏爽利的特色。

(二)书法

唐:轻盈华美,潇洒婀娜 张旭、怀素狂草奔放不羁;颜真卿正楷笔画端庄肥厚, 充满浩然正气

宋:瘦金体书法枯茎瘦骨,老气横秋。北宋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更加注重规矩、法度

宋代书法名作苏轼为宋四家之一,也是开创宋代新书风的主要倡导者。他自称:“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强调突破前人成法,以书法来表现个人的情感、意趣,因此他的作品极富天真烂漫之趣,尤能体现宋人“尚意”的艺术特色。苏轼传世名迹之一《黄州寒食诗帖》。

唐宋文化差异原因

唐人的生活:自由开放 少数民族、汉、南、北各种文化高度融合的时代

宋人的生活:严肃、拘谨 宋朝的社会背景和理学兴起,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规范

唐宋词的艺术特质

表达心绪的文学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唐诗反映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宋词则更多地把视角收缩到闺房之内、青楼之上,擅长于抒写细腻深微、委婉含蓄的感情。

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 ——钱钟书《谈艺录》

世界史家评论:宋朝的文化是中国人天才最成熟的表现几乎每一位有教养的中国人,既是一位艺术家,也是一位哲学家

宋代艺术不再有磅礴的气势和炽热的情感,也不再有肥满的造型和绚丽的色彩,而转向精灵透彻的心境意趣的表现。

它有中年人的睿智、冷静和洞彻,却没有了少年时代的野性和青年时代的豪迈。

封建社会前期艺术的壮美淡化乃至消失,代之以优美的艺术风格——含蓄、和谐、宁静,甚至是平淡。这种备受有宋一代文人推崇的平淡绝非贫乏无味,而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平静而隽永,淡泊而悠远,是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

宋代绘画在确立中国绘画的审美规范,建构中国绘画的独特符号体系,开创和丰富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等方面的贡献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美术史一般将宋代绘画分为 4 个时期

1北宋前期 (960 1100 ) :这一时期由南唐、后蜀和中原地区遗留下来的画家称雄画坛。山水画尤其繁荣,代表人物有李成、范宽,其后有燕文贵、许道宁、高克明、翟院深、郭熙、李成宗等。花鸟方面以赵昌、崔白、易元吉为名家。

2宋徽宗时期 (1101 1125 ) :皇帝、朝廷对书画的提倡,画院的建立,为画家创造了优良的环境。宋徽宗在位时,画家如云,朝野创作都十分繁荣。代表人物有李唐、张择端、李公磷、王诜、赵令攘、米芾、王希孟……

 3南宋前期 (1127 1194 ) :南宋迁都临安后,重建画院。宋孝宗、宋光宗时期,画院依然兴盛。这时期的著名画家有李唐、刘松年、赵伯驹、李嵩等人。

 4南宋后期 (1195 1279 ) :当时宋王朝偏安已久,湖山秀丽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活,促进了绘画风格的变化。南宋后期的巨匠马远、夏圭开一代风气,梁楷开写意人物画之先河,皆成后世楷模。

   

两宋的花鸟画及代表画家与作品【宋代画坛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是院体画与文人画的峙立】

1宋代是花鸟画空前发展的时期。一方面有画院画家应宫廷堂壁装饰之需而创作的承袭五代“黄家富贵“的花鸟画风;另一方面文人士大夫的水墨花鸟画也形成了独特的体系,与院体花鸟画并存而形成鲜明对比。

2院体花鸟画的繁荣,宋朝历代皇帝特别是宋徽宗的大力提倡起了重要的作用,涌现出了一批技巧高超的花鸟画家,赵昌、崔白、易元吉、吴元瑜、马贲、李安忠、林椿、李迪等均在艺术上各有独诣专长。崔白影响尤大。

1繁荣阶段

徐熙与黄筌都代表了五代花鸟画的最高成就,具有重要历史地位

黄荃 《琵琶山雀图》 徐熙 《豆花蜻蜓图》

这两派因为生活境遇和性格的不同,在绘画上自然形成了取材、意趣的不同。徐黄二人的成就不仅标志着花鸟画的技法已趋成熟,促进了宋代花鸟画的空前繁荣,而且对一千多年来众多的花鸟画风格流派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后的历代花鸟画家,虽在技法上各有创新,但莫不源自二家。在以后的发展中,这两派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花鸟画的两大主要体系。

2鼎盛阶段

崔白,宫廷画家,工花竹翎毛,尤以善画败荷凫雁著名。画风特点是体制清淡,作用疏通,其《双喜图》画深秋寒风中树梢秃落,秋草枯断,好似有萧瑟风声和喜鹊的喳喳声,整个画面有一种不安的气氛。

宋徽宗赵佶是花鸟画集大成者,他设立画院,奖励画艺,优遇画家,甚至开科取士,征集画工。由此,工笔花鸟画出现从未有过的繁荣,达到盛极一时的黄金时代。赵佶传世作品很多,如《芙蓉锦鸡图》为双钩重彩画风,画面上景物布局宾主分明,疏密有致,造型精致,设色浓丽,晕染细腻,生动传神。

宋元山水意境宋元山水画的特点及形成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北宋山水画气势宏伟,体现了国家统一之后的开阔心态,而南宋偏安,文人山水画的对象变为江南风光,墨色恬淡;元代南方士人的郁闷心情更通过山水画作抒发出来。

北宋的山水画

李成善画寒林平远,史评:“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端颖脱,墨法精微”。

范宽名中立,字中正,华原 ( 今陕西耀县 ) 人,生卒不详。活动于北宋早期,宋仁宗天圣年间 (1023 1032 ) 尚在。生性宽厚、豁达大度,故有范“宽”之称。他画山水初学荆浩、关仝,受李成影响更大。遗存到今天的代表作有《雪景寒林图》、《溪山行旅图》。 史评:“峰峦浑厚,势状雄强,抢笔俱均,人屋皆质”。

郭熙字淳夫,河阳 ( 今河南温县 ) 人,宋神宗时画院山水画家。郭熙在山水画实践和理论上都有很大的贡献。他的山水画理论,经其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集》。 传世作品还有《窠石平远图》、《幽谷图》等。

《林泉高致集》:三远论;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王希孟宋徽宗时画院学生,后入宫廷文书库。宋徽宗曾亲自授其画艺。年方 18 岁时,王希孟仅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创作了横 1188 厘米 ,高 51.3 厘米 的青绿山水画巨制《千里江山图》。此图献给宋徽宗后不久,王希孟即去世,时年仅 20 岁。

南宋山水画

   南宋山水画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产生了开创南宋山水画刚健峻锐,水墨苍劲新风格的南宋四家―― 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其影响直至明清不衰。

 李唐 ( 1066 1150 年左右 ) :字唏古,河阳 ( 今河南温县 ) 人。48 岁应宋徽宗翰林图画院考试,以“竹锁桥边卖酒家”列为首选,遂为画院画家。《万壑松风图》是代表李唐风格的作品。

 刘松年: 钱塘 ( 今浙江杭州 ) 人,其代表作《四景山水图》长卷,在技法上变李唐的斧 劈皴为小 笔触的“刮铁皴”。

 南宋院体山水画

南宋院体山水画马远、夏圭是南宋院体山水画的典范画家,以斧劈皴写边角之景的艺术特色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尤为充分的体现。马远的《梅石溪凫图》;夏圭的《雪堂客话图》。

寒江独钓图

两宋的人物画及代表画家与作品

    宋代人物画的表现题材范围比起唐代、五代的绘画则有明显的变化和拓展,平民市井乡村生活,各种社会风俗活动,以及边区少数民族生活,都成了画家们精心构思和表现的内容。描写民俗和城乡风物的风俗画,始于五代,到了宋代前期,由于社会的安定和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市民生活安乐而丰富多彩,于是把风俗画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历史故事画的创作,则是画家通过对前代故事的描绘,以古喻今,表达作者对当时一些社会重大问题的态度和看法。在绘画语言和表现形式上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由绚烂的工笔重彩向线描和水墨写意演化。 刘松年 《中兴四将图》

五代两宋是中国人物画深入发展的时期。随着宫廷画院的兴办,工笔重着色人物画更趋精美,又随着文人画的兴起,民间稿本被李公麟提高为一种被称为白描的绘画样式。宋代城乡经济的发展,宋与金的斗争,社会风俗画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画亦蓬勃发展。作品在体现对象的社会属性上,在表达人物内心的复杂性上,在宏伟的构图能力上,都有飞速进步。张择端的杰作《清明上河图》便产生于这一时期。

元代美术

元代美术最显著的特征是文人士大夫绘画成为整个绘画活动的中心与重心,成为画坛主流,绘画在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成为“为主体情趣服务的工具”。同时诗、书、画进一步渗透结合,在绘画中重视主观意趣和笔墨风格的表现,绘画自身的审美趣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并且自身的形式意义得以彰显。元代水墨山水和花鸟竹石的兴盛,把文人绘画推向新的高潮。

元四家的绘画艺术

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是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世称元四家。 四人绘画具有中国文人画的共同特点:强调绘画的文学趣味,突出强调笔墨,以书入画,画上题字作诗;又各具特色:黄画空灵潇洒、王画苍茫浑厚、倪画简淡疏荒、吴画沉郁湿润。

黄公望的山水画艺术大致有两种风格类型:

一种为浅绛,山头多岩石,点线兼并,笔势雄伟而潇洒。《富春山居图》是代表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被誉为浙博“镇馆之宝”的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其实只是它的前半卷,后半卷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至正七年(公元1348年),黄公望开始创作这卷山水画名作,历时多年方始告竣。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第二种风格是作水墨,皴纹极少,笔意简远。《九峰雪霁图》是代表。

宋元瓷器

两宋时期,中国瓷业臻于空前繁荣。制瓷工艺在前代基础上有长足发展,技术手段更为丰富而精湛。

官窑与民窑、南方与北方,皆在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基础上,发展至极为成熟的阶段。

不同的瓷窑体系,既各具风格特色,又互相仿效与融合,形成名窑并列,百花争艳的新局面。

宋代名窑瓷器 定、汝、官、哥、钧

宋代先后在开封和杭州建立官窑,其釉色多为月白、粉青、灰青等,器表多有大小开片,器底无釉,露出赭黑色胎,称为“紫口铁足”,器型规范,有洗、盘、碗、碟等日用瓷及贯耳瓶、海棠瓶、双耳炉等陈设瓷。

哥窑窑址尚未确定,目前仅见传世品,其瓷釉多灰青、米黄等色,釉面光泽柔和,最大特色为釉面开片,大小纹片结合,匀整清晰。纹片经人工染色,大的呈黑或深褐色,小的呈黄褐色,世称“金丝铁线”。左上图为官窑花瓣式洗;右上图为哥窑海棠式洗。

一、宋瓷概况

1、宋代被称作瓷的时代,是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

2、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南北方都有许多名窑。

3、釉色增多,装饰方法丰富多彩。

4、陶瓷制作的许多生活用品,代替了金属、漆器。

5、定、汝、官、哥、钧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二、宋瓷兴盛的原因

1、饮茶之风盛行。

2、铜的缺乏,以瓷代替各种铜制器皿。

3、海上外销的兴起,特别是南宋之后,海上形成一条 陶瓷之路

经济的发展,文人的参与,程朱理学的流行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比较完美的范式和境界出现在宋代,并集中地表现在陶瓷上。

发达的手工业和尚文重理的文化氛围,为保持造物与主体审美理想的和谐统一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从而形成一代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

三、宋瓷的特点:

1突破了唐朝“南青北白”的局面,呈现出天下名窑遍布的盛况。

2品类繁多,器型多样。最受欢迎并极具特色的有“梅瓶”、“玉壶春”等。

3釉色优美,典雅含蓄,高贵朴实,有类玉的效果,以单色瓷为主流,体现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有明显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4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造型,色彩,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

元代烧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红及枢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元代青花瓷器,被称为“白地蓝花瓷”。其制作方法是将钴矿研磨成极细的粉末,再加水调成墨汁状,用它在干燥的胎表面上绘制所需要的纹饰,然后施以长石为原料的矿物釉,在1250-1400℃高温下烧成。当釉开始熔融后,火焰呈还原性,烧到最后阶段要成为中性或略带氧化性,此时釉料形成具有光泽的无色透明釉层,覆于蓝色纹饰之上,显得庄重、美丽、朴素、典雅。 元代烧成的青花和釉里红,是景德镇工艺的新成就。

宋代文学

特点1主题:政治关怀、道德意识以及民族意识和悲凉情绪。

2) 审美情趣的转变:以俗为雅,追求平淡。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梅尧臣 平淡而山高水深。--黄庭坚

3) 讲求理趣的意境,好发议论。

4讲究格律技巧和用典。

题材:世俗化、政治民生、忧患意识、爱国情怀等为多。

文体功能:文实用、诗言志、词娱情。

各体文学的发展 地位(一)词的发展:鼎盛

(二)文的发展:六大家、理学家古文

(三)诗歌的发展:别有特点

(四)小说的发展:话本

(五)戏曲的发展:杂剧、南戏

宋代文学在词、散文、诗歌与小说、戏曲等各方面都有发展和创造;它在我国文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1词的出现:隋唐

2、 词的特点:1)在形式上具有音乐上的标志

2在体制上长短大小各不相同

3)在格律上某些方面比诗自由些,某些方面又比诗要求更严

3词的发展进程:民间-豪门宫廷-文人的创作

散文:杨亿、刘筠-骈俪;柳开、石介-恢复韩柳传统;欧、苏诸家的努力,发展到高潮。

古文:道学特盛,张载、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文从容平易,专发挥性理、表彰经义;语录体,比较通俗,但缺乏文采

1思想内容广阔:与政治生活联系紧密,具有五大特征——议政、爱国、民生、社会画面、品评艺术

2艺术形式独特:议论化,才学化,散文化;重手法的翻新与改造

原因探究(钱、闲、敢说、能说)

1、知识分子自身素质

知识分子科举出身,集学者、文人、官僚为一身。出入儒佛,亦官亦文,深于学问,涉身世事,使宋代文人的生命范式趋于冷静、哲理和务实,他们的人生态度倾向于理智、平和、稳健和淡薄(放得开则能淡泊,参得透则能自由)。沉湎于理性生活的結果,培养出了崇尚自然、平淡、老境的审美情趣。 其具體表現就是在文章內容上谈理的作品多,其手法上常表現為長篇大论、在詩中则表現為“理趣”。

2有品节又有涵养的精神

这使他们对物对己的心态更为圆融、宽容。表现在审美活动则雅与俗、刚与柔兼收并容,甚至以丑为美。 如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就表现出对世间生命循环的哲性思考。 又如 梅尧臣《东溪》“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范仲淹《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儒释道三家思想有机结合,既怀持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又追求个性的自由超迈。

  儒家:积极入世,建功立业;

  道家:清静自然,逍遥无为;

  佛教:众生皆苦,世事无常,随缘任运,和光同尘。戒贪、嗔、痴。

  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与唐人相比,宋人更加理智、冷静和脚踏实地,超越了青春的躁动,而臻于成熟之境

审美情趣转变:以俗为雅。

苏轼: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黄庭坚:若以法眼观,无俗不真。

题材: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躬耕、狩猎、烹茶、饮酒、习字、游览……

   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苏轼《猪肉颂》

语言: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看承都来抵死次第等。

唐诗与宋诗异同

1) 题材不同:宋诗通俗化,描写平凡、琐细日常生活。

2) 语言不同:宋诗采用俗字俚语。

3) 表现手法不同: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4美学风格不同: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 。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5宋诗在思想内容上有别于唐诗:在宋诗中反映民生疾苦和揭露统治阶级不恤民瘼(人民 的痛苦)的作品为数很多,而忧国伤时、力主抗敌御侮、心系失地的优秀诗篇,则成为南宋诗坛的主流。

6) 宋诗在艺术特色上有别与唐诗:在艺术旨趣上,宋诗主要向思理、显露、 精细方面发展,散文化、议论化、使事用典等特征明显。呈现出“以文为诗, 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

7) 宋诗显露,唐诗含蓄;宋诗以议理见长,唐诗以神韵取胜。

宋诗发展脉络北宋初期: 模仿唐诗

北宋中期: 别开生面

北宋中后期: 宋诗极盛

南宋时期: 中兴四诗人

宋诗尾声: 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

宋诗艺术特征的成因1唐诗给宋人的沉重心理压力

2宋人读书条件好,重视学问

3理学、心学流行

4宋人生活的精细化

宋诗的影响1创立了与唐诗相对的诗歌典范。

2历史上围绕宋诗的争论。

宋诗对后代,特别是清代很有影响。清代前期的翁方纲、蒋世铨等推崇宋诗,查慎行、袁枚、赵翼等都受到苏轼的影响;晚清“同光体”的盛行,更标志着宋诗的“中兴”。在中国诗歌史上,宋诗居于仅次于唐诗的重要地位。

江西诗派1两宋之交最为流行、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由南宋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师法江西黄庭坚,故称江西诗派。

2、 方回《瀛奎律髓》中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3、 此派诗人主张以杜甫为宗,但过分强调形式技巧、讲究章法,喜用拗律、险韵。

一祖三宗 一祖:杜甫 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南宋中期诗人

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家):指的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这四大家早期曾受江西诗派影响,但除尤袤外,其他三人均能跳出江西诗派的樊篱,自创面目。

谈宋诗主要特点

其它两个前所未有的特点

此外﹐两宋诗坛还有两个前所未有的特点﹐一是诗歌派别的出现和形成风气﹐一是“诗话”作为一种诗歌批评方式的产生和流行。宋诗多流派﹐当与佛教宗派思想的刺激以及政治上党争纷繁的原因有关。如北宋末吕本中(1084~1145)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列黄庭坚以下二十五人﹐後又有所谓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一如禅宗之“法嗣”传衣。列名之人均以名节自励﹐气味相投。至於文学观方面的不同﹐因而造成诗家的门户之见﹐壁垒森严﹐则与“诗话”的党同伐异有著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

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在唐代是发展到了顶峰,紧承唐代的宋代诗歌只有走出唐诗的藩篱,另辟蹊径才能得到发展。在宋朝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在宋代诗人不懈的探索当中,与唐诗大异其趣的宋诗最终形成。与唐诗相比宋诗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诗歌的体裁和语言趋于通俗化

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较唐人有了很大的转变。宋代文人在当时三教合一的思潮下,尤其是禅宗这一世俗化的佛教宗派的影响,加之宋儒弘扬了韩愈吧儒家思想与日用人伦相结合的传统,更加重视内心道德修养。所以,宋人的审美态度也世俗化了。他们认为,审美活动之中的雅俗之辩,关键在于主题是否具有高雅的品质和情趣,而不在于审美客体是高雅还是凡俗之物。以上两点原因成就了宋诗在题材上的开拓。

宋诗在题材上较成功的开拓,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被宋人写入了诗中。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送别诗、山水诗在宋代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色。宋人的送别诗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多写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诗歌的语言也开始采用俗字俚语。

2、 诗歌中鲜明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题

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对辽的高粱河之役开始,直到北宋王朝覆灭,在对辽、西夏和女真的历次战役中,宋朝几乎没有一次不是以丧师失地节结束的。这就使北宋比之我国历史上的其他统一王朝表现得特别软弱。在辽、西夏和女真的军事威胁下,北宋王朝就只有求和、送礼,甚至撤防、割地、面对这样严重的国家形势,以国家天下为己任,国家主人翁意识十分强烈的宋代士大夫们忧心忡忡。

爱国主题在宋代文学作品中层出不穷,它是深沉的忧患意识的体现,是宋朝历史环境的产物。最能体现爱国主题和时代精神的是陆游和辛弃疾等英雄志士的激昂呼声。正是他们的作品,把爱国主义弘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3、 诗歌的议论化散文化

宋诗的特点,最主要的是议论化﹑散文化。“以文为诗”﹐唐代个别诗人如韩愈等已开其端﹐但奉为圭臬﹐因之蔚为一代诗风者则自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始﹐至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而达到极致。由“以文为诗”到“以议论为诗”﹐宋诗之所以在强大的唐诗影响之下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这一风格特征﹐有著深刻的时代根源。北宋时期﹐政治改革和随之出现的朋党之争﹐从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一直是知识分子关心的主要问题。终南宋之世﹐主战和主和﹐又将朝野士人分成旗帜鲜明的两大派。绝大多数诗人具有官僚和知识分子双重身份﹐“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是这批人的共同特征。其次﹐宋代儒学一改唐人死守前代注疏的旧习﹐疑经惑古﹐以己意解经﹐蔚为风气﹐本已官僚化的士人﹐又加上了一重学者化的身份。所谓某人好议论﹐主要就是由这两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所促成。

与宋诗议论化相关的还有另一个特点﹕理趣。所谓理趣﹐指寄寓在诗歌形像中的人生哲理。宋诗理趣形成的文化根源主要不是理学﹐而是佛门的禅机。宋诗中最富有理趣的几首代表作品﹐多出於理学形成之前而哲学思想自成体系的王安石﹑苏轼及其追随者黄庭坚﹑陈师道之手。如苏轼的《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但愿老师真似月﹐谁家瓮里不相逢。”即源於《高僧传》所载醋头和尚斗机锋的偈颂。

4、 诗歌平淡为美的风格追求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此诗只是写洞庭西望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读来的确是蕴藉空灵,情在景中,这是以韵胜。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宋诗的任何创新都是以唐诗为参照对象的。宋代很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等等都可视作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然而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这种“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雅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这种风格的形成于前面我们提到的宋士大夫的忧患意识有关,也与宋代文人的文化性格和生活态度有密切的联系。宋人的个体意识不像唐人那样张扬,他们的人生态度倾向于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正如范仲淹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唐人相比,宋代文人的生命范式更加冷静、理性和脚踏实地,超越了青春的躁动,而臻于成熟之境。

宋诗的理趣意味

摘要: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宋代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也有着辉煌的成就。宋代文人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形成独立的、崇尚哲理而超脱的文化精神,寻求了一条与唐诗不同的发展道路:变描写为议论,变诗法为文法,在诗中显示才学和智慧之美的艺术创新之路,从下丽造成宋代哲理诗独特的农达方式:通过象征意象呈现智慧之美,用玄境的暗示传达悠远的理趣,以诗性化的议论宣扬精警的哲理

“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理趣”一词早多见于佛教典籍,它原义是指佛法修证过程中所体悟到的义理旨趣,后来它又被移用到诗学批评领域,其内在蕴含也因此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用来指涉作品中呈现出的一种融审美本体情感与宇宙人生哲理为一体的审美性意趣。”

宋诗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理趣。诗的理趣,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的产物,是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来阐释抽象的自然与人之间的哲理。诗的理趣,是诗的哲理和诗的感情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体。是诗人通过敏锐的观察、深切的审美经验的体会,从自然界的物理现象中,从人类社会所包容的生活内容中去提炼和概括,并通过形象表达出来的一种真理性的认识。宋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哲理,有别于一般的抽象、空乏的理,它是一种理趣。它是通过理的表现过程,让人产生一种艺术的审美感受。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雨后》便是通过观察事物悟出事物妙理的一首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蒙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写初晴及雨后两种状态下的西湖:初晴之下,水光潋滟;细雨之中,山色空蒙。不论哪种情况下,西湖都是美的,为表现这个事理,诗人顿生妙想,把美女西施作为喻象,得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哲理诗句。这既是对西湖的看法和评价,更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哲理。

在诗歌创作中结合日常生活中随时接触到的富于情趣的自然小景、生活片段和具体事物的叙写,在诗歌中融入哲思理趣,做到情景与义理的浑然一体,言在此而意在彼,表达出作者对事物的新颖见解,但又不失诗的特色和情味。

理,阐明道理,是逻辑思维的产物。诗,歌咏性情,是形象思维的产物。

有理趣的诗在艺术表现上通常采用两种手法:

一、 在景物描写中含有理趣。

在宋诗中,有一些完全是写景诗或抒情诗,但其中往往也有说理的成分,并且由于其寓理深刻,又富有理趣,所以成为全诗的警策之句。比如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从全诗来说,这是一首游记般的描写农村风光的诗歌。可是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既是实景描绘,却又包含着很深刻的道理,由于这两句诗的深刻的哲理内容,使这首诗也被传诵千古了。

又比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写道:

竹外桃花三两枝,篓篙满地芦芽短,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

从描写春景来说,此诗亦无特别出色之处。然而‘“春江水暖鸭先知”句,则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很普通的客观真理:由于鸭子喜欢游水觅食,故而能最先体会到春天的来临,水温的上升。它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也最熟悉它的人,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

二、 通首的形象描写都是比喻,用来阐明一种抽象的道理。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运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前两句是对庐山风景的描写,似乎是纯粹的写景,但通过后两句的议论,却阐述了一个抽象的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表面上看,作者仿佛在告诉我们一个登山的常识,但稍加联想就发现原来作者巧妙地将一个人生哲理蕴藏其中,那就是:不跳出事物的圈子,就很难看清事物的真相。一种豁然开朗的了悟感油然而生。诗歌的意思就到此为止吗?结合诗题,我们仿佛又找到了通向真理的命门,“原来作者借‘看一庐山’作比喻,表达对佛家置身世外的赞美和作者对佛理的认同。于是此诗从析理入佛理,发妙思于奇想之外。”’诗歌巧设玄机,初慧叠出,耐人寻味。

又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很形象、很新鲜的比喻,说明书中内容那么精深,是因为它有着丰富的活的写作源泉。完全通过形象在说话,使人感到生动可爱,充满诗情画意,耐人寻味。景入理势,就是将理完全融在诗里,诗完全化在理中,令人初初看去,似无哲理可言,细细味来,却有深意可道。

比如苏麟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断句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就不仅有深刻的讽喻作用,而且很富有哲理。这首诗的原意是作者向身为州守的范仲淹说明,自己作为一个掌竹练兵的巡检,权力不大,关系疏远,所以得不到推荐。而那些直属州府管辖的官兵,因为与州守较为接近,就好像近水的楼台,先得月光,向阳的花木,易为春色,容易被优先举荐。这首诗很巧妙地利用两组景物,暗示了上个普遍而又深刻的道理。直至今日,“近水楼台”仍被用来比喻利用与某人或机构的亲近关系,取得某种利益与便利,进而批评那些为了照顾关系而给子他人以特殊利益和便利的人。

宋诗更加加深了对象征意象的理解,它用象征的手法使物与人产生紧密的对应关系,把“意义的表现”寄托于“感性的观照”,不仅能增强表现力,更能把深刻的道理蕴涵于外物,使诗歌富于趣味。首先,通过意象玩味宇宙力物的奥秘。比如卢梅坡的《雪梅》其一: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弗平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首诗通过雪、梅两个意象的互相比较,暗藏了一个深奥的道理。前两句以轻快的笔调生动活泼地勾勒出春临大地,万物争春的热闹景象。后两句中,把梅和雪置于一个审美角度加以比较,才发现雪与梅各有短长。就色彩而言,雪的洁自是梅难以匹敌的,而梅的清香也是雪所不及的。雪因洁自取胜,梅以清香出众。从而引出了一个对万物都适用的真理: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惟有善于捕捉事物的闪光点才能得到真正的美。可观世界也汇是因为这些“不完美”和“不完美”的存在,才一变得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因而,本诗借雪和梅这两个意象象征了在某一方面有一特长的事物,探究了宇宙间的最普遍的真理。

其次,通过意象玩味社会哲理。比如著名的王安石的《登匕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首诗写的是诗人于山颠之上,居高临下所抒发的感慨。“浮云”象征奸佞小人,不要害怕奸佞小人阻挡改革的步伐,只因为“我”站得高,看得远。诗中用感性的意象象征了一个社会道理,表达了富有哲理意味的政治情感。而且诗中洋溢的胸襟开阔,目光远大,气魄宏放,超越一切障碍,高瞻远瞩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使诗歌超越了一般的登高望远情怀,具有了更深的哲理的社会内涵。

再次,通过意象玩味人生人格。比如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咐千声随意转,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这首诗通过画眉鸟在林间“百啡千声”的啼叫和花丛林间的自山飞翔与“锁向金笼”的****羁绊作对比,表现了作者厌倦仕途的黑暗,想归返山林的思想。诗中作者以画眉鸟自喻,以余笼象征为官入仕,虽然荣耀,但它的代价却是失去了可贵的自由和天性,这也代表了古代文人在为官和为民两种生存方式间徘徊的困惑。

可见,宋代哲理诗通过对山水景物诗意的观察和描写,深深蕴藏着大自然的奥妙和人生的警语。让读者剥开层层意境的“迷层”,看清诗中的哲理,也是领略到诗中至美至善的人类智慧的时候。玄境的暗示传达悠远的理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1fe4c1bc281e53a5802ffb3.html

《宋元文化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