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汇编

发布时间:2020-04-12 15:21: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08年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汇编

(一)湖北省宜昌

特 质(尤今)

①第一次光顾他的牛肉面,便领略了他可爱的幽默感。

我对他说:“老板,请你给我三碗牛肉面。”

③他伸手敲了敲摊子上那块木板,说:“你说得对,这块板,的确老。”

④这个牛肉面摊,坐落于锦茂区。经营它的,是一对年轻的夫妇。瘦削的丈夫煮面,丰满的妻子捧面,两人合作,融洽无比。最近,添了个小宝宝,也带到摊子上,夫妻两人忙碌地煮面捧面时,小宝宝便踢脚吮手,自求多福,一家三日乐陶陶。

⑤很欣赏那瘦子煮面的方式。不管有多少顾客在等,他绝不“粗制滥造”,总是一碗一碗“细雕慢琢”地煮。他先把面和豆芽搁进碗里,然后,把切成细片的牛肉( )在网状的构子上烫。初熟,便一片一片地( )在牛肉面上,( )上自制的浓酱,再( )一撮切碎的咸菜;( )上金黄的油葱和翠绿的青葱,五色纷陈,令人一看便食指大动。

⑥瘦子脾气极好,有时,食客盈座,他双手如轮,不停地转,做得汗流使背,可是,在这种叫人目眩的忙碌中,他依然脸带笑容、不温不火。看到小孩子,他还会忙里偷闲,以俏皮的话儿逗弄几句,惹得大人小孩全都乐不可支,胃口大开。更难得的是:他记性极好,谁的牛肉面不要放青葱、不要下豆芽,谁的要多一点咸菜、多一点油葱,他都记得一清二楚。只要光顾过一两次,再去时,他便会朝你咧着嘴,笑嘻嘻地说:

⑦“你的,不要豆芽,对吗?”

⑧他是日常生活里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可是,在他身上,我却看到了许多闪烁生光的特质,而其中最触动我的一项“特质”,是他十年如一日那种“敬业乐业”的精神。

15.作者用、③段的对话来表现面摊老板很有幽默感,你能试着分析一下这句话为什么幽默吗?(2分)

16.请将下边的动词恰当地填充到第⑤段的括号里。(2分)

放 摆 撒 淋 抓

17.第⑤段加引号的“粗制滥造”和“细雕慢琢”在文中的特殊含义是什么?(2分)

18.除了“敬业乐业”的精神之外,作者还从这个面摊老板的身上发现了“许多闪烁生辉的特质”,请试举一例说说他身上还有什么“特质”。(2分)

【参考答案】

15、“我”说的“老板”是指面馆的主人,而他说是年代久的“木板”,这样偷换概念,回答错位而使人发笑,体现出幽默感。

16、依次为:放、摆、淋、抓、撒

17、粗制滥造:指面馆老板因客多而做面马虎,省工省时;“细雕慢琢”指面馆老板精心烹制面条,敬业乐业。

18、示例:第六段中“有时,食客盈座,他双手如轮,不停地转,做得汗流使背,可是,在这种叫人目眩的忙碌中,他依然脸带笑容、不温不火。看到小孩子,他还会忙里偷闲,以俏皮的话儿逗弄几句,惹得大人小孩全都乐不可支,胃口大开”的句子,写出其乐观幽默的“特质”

(二)(长沙市

火车6年不到站

我到武警医院看望哥哥时,意外遇到两个老乡。他们是兄弟俩,弟弟因为车祸住进医院。

  “你弟弟住院多久了?”

  “六年。”

  “六年?”我震惊。

  他弟弟能说能笑,只是走不了路,记忆力很差。他记不起任何人,除了他哥哥。

  半夜,我听到弟弟说:“哥,什么时候下车,别忘了喊我起来。”

  “知道了。”

  这样的对话,一晚上至少有五次。第二天,我问起这事,他告诉我,弟弟是在6年前春节回家时被车撞的,出事时,刚下火车,所以醒来后,一直以为自己还在火车上。

  他总是趁弟弟睡着的时候,默默地踱到外面抽会儿烟。他从25岁到现在,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全耗在这个医院。

  这天,弟弟吃了药,睡得很沉。他找到我,说:“你去不去逛街?”我惊讶地问:“这里有街吗?”他兴冲冲地说:“我带你去。”

  从医院走出来,他兴奋地说,他要去买件衣服,很久没有买新衣服了。这里是开发区,很荒凉,过了河才有集市。我们乘船过去,那里只有十几家商铺,他却来来回回逛了好几趟。最后,他买了只烧鸡,说他弟弟从小就爱吃烧鸡。

  准备往回走的时候,他看着手表惊呼:“下午4时了,弟弟一定醒了。”我们飞快地往回跑,到了江边,发现一只船停在岸边。他扯开喉咙喊:“开船的呢?”旁边的商店老板说,那人回家吃饭去了,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回来。他很着急,我安慰他:“你弟弟醒来,护士会照顾他的。”他不听,开始脱衣服。

  我惊呼:“你干吗?”

  “我游过去。”

  “天这么冷,你会冻坏的!”

  他挣脱我的手,跳进河里。那可是冬天啊!

  街上的人全跑来看热闹:“有人跳河了……”

  我看着河面,他把衣服和烧鸡顶在头上,一点一点地向对岸游去。直到他上岸,我才松了口气。他在对岸向我挥挥手,然后一边穿衣服一边向医院跑去。

  两小时后,我回到医院,看到他换了衣服,坐在床上看着弟弟吃烧鸡。弟弟好像哭了很久,一边抽泣,一边吃烧鸡:“哥,我以为你先下车了呢。”

  “怎么会呢?要下车,我一定会喊你一起的。”

  弟弟点点头:“那我们大概什么时候可以下车?”他肯定地说:“明天就到了。”

我转过头,泪流满面。这路真长,火车一坐就是6年,也许,还要坐很多年……

(作者 魏 岚)

22有人认为将题目改为“那车一开,就是6年”更贴切,简要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23文章重点描写了哥哥担心弟弟醒来,赶回医院的情形。请从文中找出的动作描写,依次填写在横线上。(3分)

惊呼—→ —→脱衣服—→ —→向对岸游去—→

24文中两次写到“弟弟”和“哥哥”的对话,试分析第二次对话描写的作用。

答:

25对本文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线索明晰,情节简单。

B.本文运用了对话、动作等描写方法,人物形象生动感人。

C.文中的“哥哥”非常善良,富有责任感,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D.本文通过刻画“哥哥”这个人物,赞美了不离不弃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真诚、善良等美好品德。

【参考答案】

22.示例:①原标题好,因为对弟弟的照顾并未完结,强调这种责任的持久性,突出了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深情和高度的责任感。②改后的题好,突出了哥哥6年如一日付出的艰辛,强调“不容易”,难能可贵。(答①好,3分;答②好,2分。开放题。共3分)

23.(3分)飞快地往回跑(或“跑”,或“扯开喉咙喊”) 跳进河里(或“跳”) 一边穿衣服一边向医院跑去(或“跑”)

24.内容上表现出哥哥对弟弟的悉心呵护,不离不弃,突出人物品质,使文章主题更鲜明;结构上与前文第一次对话相呼应(或前后照应)。(答对两点即给满分;答对其中一点,理由充足,表达流畅也得满分)

25.A(第一人称,“我”是“哥哥”行为的叙述者、见证人)

(三)(湖北省咸宁市

一样的渺小

画家早年颠沛流离,吃尽了人世的苦头。中年以后,他开始发达了——作品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名声日隆。

如今,他的任何一幅作品,只要拿到市场上,都会引起富人们的竞价争购。可是,画家并不像别人想象的幸福与快乐,他曾经对弟子们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

通过弟子们的传诵,此语已被世人奉为一句关于奋斗与成功的格言。

其实,画家已陷入深深的孤独,在这个世界上,他除了作画,没有任何追求,而作画本身又不能给他以的喜悦。

批注:“突破”一词为小说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他感觉自己被困在一个牢固的茧里,高高悬挂在人们能够仰望的地方,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一天,画家偶然得知100公里外的山上有一位老禅师,道行极高,心中顿生仰慕,决定前去拜访。

为表示诚意,画家没有开自家的高级轿车,而是带着弟子们步行前往。

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没有奇峰峻岭。山脚下的连绵水田里,有农夫和牛耕作的身影,村庄炊烟袅袅,头顶阳光明亮,像一首以重低音乐为背景的轻快的曲子。

画家心中喜悦,按照当地人的指引,向一座小山上走去。

到了山腰,画家远远看见山头上有一个农夫正躬身锄地。在蓝灰色天幕的映衬下,农夫的身影像一块人形的墨迹蠕动着。越走越近,画家看清,是一位老农在清理自己的小菜地。

批注:这一描写极妙:一是切合人物身份;二是虚实结合,生动形象。】

画家汗流浃背地驻足四顾,寻找山下人说的那座小庙宇。弟子们也在一旁帮着搜寻,可是,附近并无庙宇。

锄地的老者停止劳作,看着他们,目光

批注:“淡定”一词既照应上文,又为下文“淡淡”一词张本。】

画家问道“老人家,知道某某禅师住在哪里吗?”老者说:“我就是。”画家大喜:“有眼不识泰山,刚才我在下面就看见你了,可惜显得太渺小了。”

老者地答道:“你们在山脚时我就看见了,也是一样的渺小。”

场面忽然有些凝固。画家的弟子们颇为不满,觉得这禅师身怀傲气,且有争斗之心,不像那么一回事儿。但画家却没有生气,在那里愣神儿片刻,两手一拍道“!”

批注: 画家“回家”是有潜台词的。】

后来,画家又说过一句格言,被弟子们传诵出来——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

7、画家“回家”的潜台词是 (2分)

8、结合上下文,解读划线的两句话。(4分)

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

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

9、请简要概括“画家”这一人物形象。(2分)

答:

10、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结尾是“蛇足”,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请说明理由。(3分)

答:

11、请你就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写景作用,写一句批注。(3分)

村庄炊烟袅袅,头顶阳光明亮,像一首以重低音乐为背景的轻快的曲子

批注:

7、我懂了(“我明白了”等)。(2分)

8、说明画家在取得成绩后很自负,目空一切,目中无人 说明画家能平等待人了,变得谦逊了(4分,每题2分,要点:“自负”“目中无人”“平等”“谦逊” )

9、通过个人努力奋斗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且能改正。(2分)

10、不同意。结尾作用有二:使小说情节完整。因为画家上山的目的是为找禅师解决人生的困惑,没有这个结尾,不能表明画家的困惑已经解决 点明小说主旨:当自己心态改变后,看别人也就高大了(3分,要点:“情节完整” “点明主旨” ) 11、为下文刻划人物服务。(3分)

(四)(泉州市惠安县

请敬畏规则(罗西)

①中国人往往敬畏权威,但是漠视规则或者信奉潜规则。

②不遵循规则的人好像很转,其实很苦很累,因为一直要寻思“不走寻常路”!

③我常常站在十字路口犯傻,红灯当前,有时只剩下我一个人“不敢”闯红灯。有一次,一辆标有某执法单位的小车闯红灯,当它傲慢地与我擦身而过时,我指了指红灯说:“看到红灯了没有?”那司机居然要停车下来揍我,结果把遵守规则的我吓跑了,他们汹涌着一车人,我可不吃眼前亏。

④可悲的是,觉得最转就是敢于不守规矩的中国人很多,敢于不守规矩也是很多国人唾沫横飞吹牛的资本。

⑤有个“海归”朋友告诉我说,在美国,公司做决策时,往往有许多不同意见,大家吵得不可开交,甚至,但是一旦规则定了下来,不管是哪一派都心服口服地百分百去执行;相反,在国内,在讨论方案的时候,大家好像和气一团,没有争议,可是一旦新规则定下来后,有人就故意找茬不合作,来阴的与规则作对。

⑥从最简单的“排队”这一社会规则看,不管是在银行、医院,车站、机场,甚至火葬场,总有人“插队”,大家喜欢“挤挤”一堂,“乱”中取栗,不排队或者插队不觉得这很羞耻,反而在很多人心目里是“能干”“机灵”“厉害”的代名词。  

⑦很早以前,读过这样一段文字:夕阳西下,旅游团一行乘车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出发,赶往南端著名的菲利蒲岛看企鹅归巢的美景。车至途中恰逢一场大型车赛刚刚散去,迎面蜂拥而来大批的车队。这是一个左右极不对称的车道,一边是光光的道路,从北向南开的车只有我们一辆;一边是密密麻麻数以千计的车队,多是爱炫耀的车迷。没有警察也没有监视器,有的只是车道中间一道毫无约束的白线。然而,对面驶来的所有车辆没有一辆越过中线,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如此场景凸现了人们自觉遵守规则之美。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之美。  

⑧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于一炬,让人痛心疾首。突发的火灾把一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他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做出一个勇敢的选择。原来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纪律,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再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成为稀世珍本。该学生怀着不安的心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明理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校长先是表示感激,并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就把他开除出校。赏罚分明,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⑨对此,很多人表示不解,但是校长不做解释,他只亮出哈佛的理念: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在规则面前,他们遵循的是人人平等,要公平就必须敬畏规则。有序的文明社会,必须有各种规则来保证。敬畏所有光明正大的规则,就是尊重公平、效率与我们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还不懂得真正的自由,因为中国人还没有真正懂得规矩。

1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选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4分)

12.引用诸葛亮《出师表》的话,哈佛校长的做法就是“ ”。(2分)

13.下面对文中词语揣摩,说法的一项是( )(3分)

A. 题目“敬畏”一词表达出对“规则”的一种庄严感、使命感。

B.第⑤段用成语“一地鸡毛”形容美国公司做决策时混乱局面,表达出作者的反感。

C. 第⑥段的词语加引号作用相同,都是为了强调提示。

D. 文章最后一句的两个“真正”可以去掉,才能与开头“漠视”一词相照应。

14.下列对文句理解的一项是( )(3分)

A. 第②段说“不遵循规则”的人“其实很苦很累”,表明作者对这类人的否定和鄙夷之情。

B. 第⑦段引述的文字是为了阐明人们能自觉遵守规则是体现人类社会文明的真正进步。

C.第⑨段说“有序的文明社会,必须有各种规则来保证”,这与古人说的“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的观念是吻合的。

D.哈佛倡导的理念和中国人敬畏的权威是一致的,都是按规章制度办事。

15.有人说,“无知者无畏”。你同意吗?请结合生活实例简析你的理由。(3分)

【参考答案】

11.论点:敬畏所有光明正大的规则,就是尊重公平、效率与我们自己。(2分)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和事例论证。(2分,每空1分)

1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分,每空1 分,错、漏、添一字,扣0.5分

13.A (3分) 14.D(3分) 15.简例1分,理由1分,表述清楚1分。(3分)

(五)(永春县)

白鹅(丰子恺)

①这白鹅,是一位将要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我亲自抱了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内。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②鹅的叫声,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都是“轧轧”然的,但音调上大不相同。鸭的“轧轧”,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其叫声的严厉,不亚于狗的狂吠。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或宵小用的;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③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这在大体上也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正是它的傲慢的性格的表现。我们走近鸡或鸭,这鸡或鸭一定让步逃走。这是表示对人惧怕。所以我们要捉住鸡或鸭,颇不容易。那鹅就不然: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简直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这表示它不怕人,看不起人。但这傲慢终归是狂妄的。我们一伸手,就可一把抓住它的项颈,而任意处置它。家畜之中,最傲人的无过于鹅,同时最容易捉住的也无过于鹅。

④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次吃一口水,然后再到某地方去吃一口泥及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滋味,它是依着它的胃口而选定的。这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饭,倘水盆偶然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踏大步走上前去,饮水一口,再踏大步走到一定的地方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等它吃过一口饭,踏着方步去吃水、吃泥、吃草的当儿,狗就敏捷地跑上来,努力地吃它的饭。没有吃完,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饭,再走开去吃水、吃草、吃泥的时候,狗又敏捷地跑上来,这回就把它的饭吃完,扬长而去了。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因为邻近狗很多,一狗方去,一狗又来蹲着窥伺了。邻近的鸡也很多,也常蹑手蹑脚地来偷鹅的饭吃。我们不胜其烦,以后便将饭罐和水盆放在一起,免得它走远去,让鸡、狗偷饭吃。然而它所必须的盛馔泥和草,所在的地点远近无定。为了找这盛馔,它仍是要走远去的。因此鹅的吃饭,非有一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的!

18.选文是从哪四方面来写白鹅的?其突出的特点分别是什么?(4分)

特点: 特点:

特点: 特点:

19.选文②③④段都写到鸡、鸭、狗等家禽,这有何作用?请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

20.作者在行文中如何体现对白鹅的喜爱?请归纳两点并举例说明。(6分)

21.指出下列说法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笔下的白鹅虽然有些可笑,但很可爱;虽然有些迂腐,却个性张扬,质朴率真。

B.第③段写到白鹅“不怕人,看不起人”,所以最容易被“捉住”,意在指责白鹅的狂妄没有好结果。

C.选文的语言很有特色,生动幽默,而且富有童趣。

D.文中“左顾右盼”“空空如也”、“小心翼翼”、“大模大样”等成语并非都是用来描写白鹅的。

【参考答案】

18.(4分。每空0.5分)①头(外型) 特点:左顾右盼(高或长)②叫声 特点:严肃郑重(厉声呵斥)③步态 特点:大模大样(步调从容)④吃相(吃饭) 特点:三眼一板(丝毫不苟或从容不迫、架子十足)

19.(4分。举例2分,作用2分)答案示例:第②段与鸭的叫声比较,突出鹅的叫声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的特点。与狗的狂吠比较,突出鹅的叫声严厉,一视同仁。第③段与鸭的步调比较,突出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第④段写狗、鸡偷鹅的饭吃,反衬出鹅的吃饭从容不迫、架子十足。

20.(6分。每点3分,其中要点2分,举例1分)答案示例:①在称呼上充满着喜爱亲昵之情。如“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白鹅进行形象生动的描写。如“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③对白鹅的观察细致认真。如写鹅的吃饭“先吃一口冷饭,次吃一口水,然后再到某地方去吃一口泥及草。” ④与其它家禽比较,突出白鹅的可爱。 21.(3分)B

(六)(孝感市)

等待录取通知的那个夏天

  那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一个夏天。

  我的高考成绩很不理想,仅高出本科录取线3分。如果幸运垂青我,我会走进大学的校门,而一旦稍有闪失,我就会名落孙山。

  我的忐忑在逼人的暑热里不断发酵、膨胀,我开始失眠。

  父亲常年在外,有一天,他突然出现在我面前。“陪爸爸到乡下转转吧。”父亲说。我不大情愿,但又不愿让父亲失望。

  我们骑着车,穿过郊区……

  父亲似乎有用不完的力气,总骑在我前面。我们到了一条河边。说是河,水却枯了,裸露的河床是一片开阔的沙滩。对岸一片树林,蓊蓊郁郁的。父亲说:“咱们到那儿乘凉。”沙子被日头烤得炭一样烫,脚刚踏上去,就被烧得跳起来。

  我唏嘘着,下意识地调转车头。父亲说:“都大男子汉了,还那么娇气?”说着,自顾在前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虽吃力,却沉稳。我无奈,只得跟随。脚上的感觉渐渐只剩下了热,后来,连热也没有了,只有麻木。半个小时后,父亲上了岸,我还有段距离。我不能不钦佩父亲。父亲向我招手,给我加油。我也上岸了,一霎间,我有点儿想哭。

  树林的确是个好地方,阴凉很厚,而且有风,把疲惫一点点地舔了去。坐下来扳起双脚,才知父亲和我都有了轻微的灼伤。父亲说这算个什么呀,他小时候天天就这样光脚跑,一点儿事没有。但是父亲还是从附近掐了一些草,揉碎了,敷在我的脚上。

  父亲说:“现在感觉怎样?”

  我笑了笑。我很久没有这么轻松地笑了。

  父亲说:“再难的事,一咬牙,也就挺过来了。”①

  休息了一阵后,父亲还未尽兴。我们骑上车,又启程了。

  这次,我们进了一片农民收摘后的果林。父亲说:“这树上肯定还有果子,你能给爸爸摘一个解解渴吗?”我点点头,很快发现了一个果子,但长得很高。我不怕,脱下鞋子爬树。爬到了粗大的树杈上,再爬,树枝越来越细,心里越来越虚。我不能再爬了,但我多想把果子摘下来。这时,父亲在下边叫我:“下来吃果子。”我循声望去,父亲的手里竟托着好几个果子!,我爬下树,心灰又自惭。父亲拍拍我的头:“长果子的树不止一棵啊,总有适合你摘的。”②

  第二天,父亲走了,我的心情却好了很多。我开始冷静地想一些事情,心中渐渐踏实了。

  一段日子后,父亲又回来了。父亲拎着网,说:“咱们去河里捉鱼吧。”父亲过去捉鱼捉得上瘾,只是这些年调往异地,少有闲暇,很少下河了。

  我们沿着过去经常捉鱼的河岸走着。该下网了,可父亲不下。父亲说:“走,往上游走。”这是我极熟悉的一条河,却又是我极陌生的一条河。古朴的桑树、老槐,一人高的藤草,和愈来愈分不清路的小径。水清得像空气一样透明,螃蟹在临水的洞口和水中的石块上悠然地爬行……

  我有些沉醉了。

  父亲说:“多走几里路,不一样了吧?”③

  我使劲点点头。

  忽然,父亲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递给我。

  我接过来,意外的惊喜让我一下子手足无措,幸运之神站在了我这边!

  父亲说:“祝贺你,孩子!以后,还要走得再远一些,像这河,追求无止境啊。”

12.认真阅读文题,想想看,你从文题中得到了什么?(回答两点即可,2分)

13.本文围绕“我不愿让父亲失望”而陪父亲到乡下转转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 ,第二件事是 ,第三件事是 ;这三件事叙写了“我”在父亲的诱导下 的过程。(4分)

14.文中加点的 “厚”和“舔”这两个字,在用字炼意上非常讲究,请分别揣摩其妙处(3分)。

厚: 舔:

15.文中加横线的三句话,是父亲对“我”饱含深意的教育和启发,第1句话告诉我 ,第2句话告诉我 ,第3句话告诉我 。(3分)

16.朱自清的《背影》与本文都表现了如山的父爱,但父爱的表现形式却不一样,《背影》一文侧重于写父亲为我 ,本文侧重于父亲为我 。(2分)

17.等待不仅仅是一种煎熬,更是一种成长。请围绕等待,写一段80字以内的文字,表达你的见解。(3分)

【参考答案】

12、标题是本文的线索和中心。是一片记叙文。

13、人要在尘世学会寻找精神寄托,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尘世的困扰与重压,才能最终走出困境,得到身体与精神的解放。

14.学会留一道缝隙,这是生命的大哲学

15.略 16.找到例句,然后评点。

17.表面上是指妈妈牵着孩子走路,实际上指妈妈对孩子的指导,关爱。

(七)(孝感市)

悲痛中凝聚不屈的力量

①当阳光再临大地,时针指向2008年5月19日4时57分40秒,天安门广场,鲜艳的五星红旗缓缓下降。

②当笛声警报长鸣,13亿中国人齐身肃立,低首默哀,历史定格在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

③这一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神州共悲;这一刻,山峦无语,江河呜咽,举国同哀!为汶川大地震中我们的同胞失去的生命,为汶川大地震中我们的同胞遭受的灾难……

④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为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举行的全国性哀悼活动,也是第一次为自然灾害中罹难同胞降半旗志哀。

⑤我们向遇难同胞致哀!向那些在黑暗中寂灭的生命致哀!截至5月19日12时,汶川大地震已造成34073人遇难,而这冰冷的数字还在无情地增长。他们是父亲、母亲、儿女、兄妹,是我们血脉相连的骨肉同胞,是共和国无法割舍的挚爱。这份痛楚,将由13亿中国人共同承受;这份哀伤,将由中华民族一起分担。

⑥我们向遇难同胞致哀,向那些与死神不屈抗争的生命致敬!汶川大地震,是对脆弱生命的无情摧残,也是对生命意志的永恒见证。残垣断壁之下,多少生命依靠顽强的信念苦苦支撑,不管是否创造了生命奇迹,但他们都与死神搏斗过,与命运抗争过。他们的执着,他们的不屈,他们的坚韧,他们的渴望,都将作为人类的共同记忆,永远留存在我们的生命里。

⑦我们向遇难同胞致哀,向那种生死瞬间的人间大爱致礼!山崩地裂,造成了狰狞恐怖的自然断裂,却也呈现了可歌可泣的挚爱真情。在灾难来临的瞬间,多少人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在生与死的边缘,多少人将死的选择留给自己。让我们记住他们的爱,记住这些普通生命绽放出的温暖光辉,记住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精神疆界。

⑧一个文明进步的现代社会,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必定把人的生命置于最高的价值地位。因为每一个公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失去任何一个生命,都是国家的损失,都是民族的哀伤。尊重生命,铭记苦难,将使一个国家在挫折中奋起,将让一个民族在磨难中前行。

⑨7天7夜,气壮山河的生死营救,感天动地的举国驰援,爱心涌动的无私奉献,激发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再现了我们民族在艰难困苦面前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历史会证明,地震能摧毁一些东西,但它必将以另一种形式重塑。

⑩救援还在继续,挑战仍在眼前。愿全民哀悼凝聚起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顽强信念,用我们的不屈斗志和实际行动激励国人,告慰逝者——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选自2008年5月20日《人民日报》 有删减

18.这是一篇情感凝重、感同身受的文章,全文围绕“悲痛中凝聚不屈的力量”这一主题,饱含深情地抒写了 两个方面的内容,表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在挫折中奋起,在磨难中前行的光荣传统。(2分)

19. 第④段中写为在自然灾难中遇难同胞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和下半旗志哀,在我国还是第一次,这一举措意味着什么?(2分)

20. 第⑨段写道“它必将以另一种形式重塑”,试问,汶川大地震为我们“重塑”了什么?(3分)

21.运用排比,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任选一处,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品析: (3分)

22.汶川大地震后,学校开展了以“加油,四川”、“加油,中国”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面对正在重建家园的同胞,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8.突出孩子在妈妈的关爱中成长。

19.略 20.表明妈妈希望女儿能长久的依恋自己的情感。

21. 我真不知道女儿牵我的手要牵到什么时候,今生今世我们的手还会不会分开 22.略

(八)(湖南省娄底市)

永远的感动(铃 兰)

①距离5月12日已经过去了整整11天,然而脑子里还依然是地震时的混乱与触动。

②那个母亲节的第二天的下午,才上班半个小时不到,我突然感到自己后脑勺一阵发怵,很晕的感觉,然后看到整个办公室晃晃悠悠,我想自己肯定病了,赶紧停止手中复印的资料,手扶着桌子,桌子却抖得更厉害了,我还在莫名其妙,对面财务室的同事喊了一声:好像地震了!我才恍然大悟。急忙冲出办公室,却看见长长的走廊也在剧烈的晃动,还有“咯吱咯吱”的声音发出,同时从地下发出可怕的轰鸣声,我的腿不听使唤了,下不了楼了。我抱着头,靠着门站着,对面的同事又喊道:快钻到桌子底下。我还在犹豫,似乎听到楼下有人在拼命喊我的名字,我却呆呆站着恁是不答应。不知过了多久,我的脑子里忽地闪过了孩子的面容。我急忙再次冲出办公室,顺便叫着同事:快下楼吧!我疯了一般冲下了楼,可电动门却打不开了,可能是停电的缘故,我使劲掰开电动门,疯了一般跑出来,却发现大楼外的空地上已站满了全厂的员工。我不顾一切朝大门外奔去,有人在大声喊我。然后公司的司机开过来车子让我上车,他知道我要去幼儿园接孩子。

③车刚驶出厂门,我就惊呆了:路上的水泥砖块抛洒了一地,国营大厂的围墙塌了有一半。我的心揪紧了!快到幼儿园门口时我才稍微镇定了许多。幼儿园的楼依然耸立着,老师们已经把孩子带下了楼。孩子们听话地排好长队站在操场里,老师们还用长长的胳臂护着几个胆小的幼儿。我的眼眶湿润了。老师镇定地说着:孩子们都没事!可我同时也看到了她眼里惊恐未定的神情。接出孩子,我紧紧地搂着他,心里很难受,有想哭的感觉。

④晚上快10点时来了电,打开电脑,每个网页上都醒目地标着:四川汶川7.8级大地震,成都108人遇难!然后是视频短片,有几个成都大学生用手机拍出了当时的地震画面:宿舍里桌子晃得失去了平衡,水杯等东西噼里啪啦掉了一地,学生们由于住的楼层太高,只能躲在桌子下避难。当晚我睡得相当晚,看到CCTV的直播节目,竟然毫无睡意。温总理已经亲临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⑤接下来的五六天,不停地被救援现场的场景一次次感动,不记得到底流下了多少次感动的眼泪,只知道看到一个画面:瓦砾堆里一块鲜红的“学”字的水泥块映入眼帘时我竟哭出了声,教学楼的倒塌是这次地震里受灾最严重的。温总理摸黑从瓦砾堆中拎起一个孩子的书包和一只鞋子时,我分明看到他老人家眼里泪花四溢啊

⑥遇难者的人数在直线上升着,举国上下一片唏嘘哀叹声。我们感动那个被消防队员从废墟里救出行少先队礼的儿童;我们感动那些在废墟下坚持了100多个小时的生命的奇迹;我们感动那些为了救自己的学生遇难的英勇的老师;我们感动那个为了保护自己的婴儿屈膝拱身在废墟下的年轻母亲;我们感动那个在废墟下给自己妻子通电话的告别话语:我这辈子就只想和你平平淡淡过一辈子,而后在救出后悄悄离去的那个丈夫;我们感动那个在痛失母亲和女儿的同时拼命在一线工作直至昏倒的年轻女民警;我们感动那个不会抱婴儿的年轻武警战士把小孩救出后和小孩对望时的那灿烂的笑容;我们感动那些不分昼夜在一线拼命掘挖的武警官兵和消防战士;我们感动那些可爱的白衣天使们对受灾群众的辛勤呵护……我们感动所有的感动的瞬间。

⑦汶川大地震,我们永远的感动!

20.第①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答:

2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自然段的主要内容。(2分)

答:

22.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深刻含义。(4分)

老师地说着:孩子们都没事!可我同时也看到了她眼里的神情。

(1)镇定:

(2)惊恐未定:

23.汶川地震发生后,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文中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子表现了共和国总理什么样的形象?(3分)

答:

24.文章第⑥自然段连用若干个“我们感动……”的排比句,并在文末以“汶川大地震,我们永远的感动”作结。你是怎样理解“永远”一词的? 除作者所表述的感动外,你还有哪些感动?(4分)

答:

【参考答案】

20.交代写作时间(1分),引出下文(1分)。

21.作者回顾自己地震发生时自己亲历的场景和内心的触动。(2分,“场景”1分,“触动”1分,意思相同即可)

22.(1)老师在紧急情况下,为了稳定孩子和家长的情绪所表现出的冷静和从容(1分),表现了老师临危不惧的精神(1分)。(意思相同即可)

(2)老师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的震惊、后怕的心理和难以平静的心情(1分),表现了老师对儿童生命安全的极度担忧(1分)。(意思相同即可)

23.答案要点:不辞劳苦、不顾个人安危、亲民爱民(3分,答对一个要点计1分,意思相同即可)

24.“永远”一词表现了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无穷无尽的智慧与力量(1分),表达了人类社会“大灾有大爱”的美德,是值得永远感动的(1分)。 示例:我们感动那些新闻工作者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亲临现场进行采访报道;我们感动那些志愿者不辞劳苦赶赴灾区抗震救灾;我们感动那些爱心人士慷慨解囊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工作(写出一个计1分,写出两个或两个以上计2分)。

(九)(南通市)

抽打心中的樱桃花

①年少时家中的院子里种了两棵樱桃树。每年春天,樱桃树上总会挂满红得晶莹透亮的樱桃。摘一颗放到嘴里,令人唇齿留香、心旷神怡!

②有一年的春天,樱桃树开满了花,开得比以往哪一年都要多。蜂蝶在樱桃花间飞舞,馋嘴的我似乎已经闻到了樱桃那种特有的香甜味,就连在睡梦中,都是满树的樱桃在冲我微笑。

③一天早晨,我还躺在床上,就听到院子里传来“噼里啪啦”的树枝摇晃的声响。我赶快爬起来,冲到院子里。竟看到母亲正拿着一根竹竿在樱桃花间抽打,其中的一棵好像已经抽打完了,樱桃花像下雨一样落了一地。她正准备抽打另一棵樱桃树呢!

④我赶忙跑过去一把抱住了母亲。任凭母亲如何解释,我都紧紧抱住她的双臂不放手。母亲无奈之下只能住手,她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也好,到了樱桃成熟的时候,你就知道我抽打樱桃花的用意了!”

⑤转眼间,樱桃花落了,两棵樱桃树都结满了青青的樱桃。尤其是我从母亲手中保护下来的那一棵,樱桃结得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我炫耀似的指给母亲看,她笑了笑,摇了摇头。

⑥到了樱桃成熟的季节,那棵经母亲抽打的樱桃树硕果累累,一颗颗樱桃仿佛一盏盏挂在树上的小灯笼。而那棵未经抽打的樱桃树上的果实仍然是一片青绿。我坚持不吃已经成熟了的樱桃,静候着那片青绿变成点点唇红。

⑦但结果令我失望,已经成熟的樱桃被吃光了,我保护的那棵樱桃树仍是满树青黄,并且树上的樱桃开始干瘪、变黑、脱落,渐渐的树干上的绿色也退去,变得干枯,毫无生机。母亲告诉一脸失望的我:这棵樱桃树由于在春天花开得太多,又未经抽打,所以结的樱桃也太多。由于水分、营养供应不上,它累死了!

⑧母亲用牺牲一棵樱桃树的代价告诉了我一个道理:

⑨人活在世上是不能太贪心的,要学会取舍。心中贪念太多,只取不舍的结果,就像那棵未经抽打的樱桃树,最终导致你不堪重负、两手空空;而适当的舍弃,看似是一种失去,但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获得更加丰厚的给予和回报!

15.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极力状写樱桃花开之盛和“我”对樱桃的憧憬?(2分)

16.第⑤段中,“我炫耀似的指给母亲看,她笑了笑,摇了摇头”,请自己的语言分别描写当时情境中“我”和母亲的心理。(各不超过40个字)(3分)

“我”:

母亲:

17.联系上下文,请写出母亲用牺牲樱桃树的代价告诉“我”的道理。(答案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18.根据全文内容,说说标题“抽打心中的樱桃花”的作用。(4分)

19.阅读课文《错过》选段,结合上文内容答题。(4分)

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赏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了不得的事,关键是不能错过预定的站台!

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人生的历程,其意义不只是生命的流逝,还在于要从生命的长河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刘心武对“错过”的体悟告诉我们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谈谈你所受到的人生启迪。

【参考答案】

15、极力状写樱桃花开之盛和“我“对樱桃的憧憬,为下文母亲“抽打”和“我”“护花”作铺垫。

16、示例:我:看,我的那一棵果实那么多,幸亏我执意保护;哼,你那棵就少多了,后悔了吧?

母亲:毕竟是小孩子,不知道樱桃树疯结的后果,过些日子你就会明白了。

17、“只有懂得适当舍弃,你生命的行囊才会装满更多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或“青涩的青春只有经过抽打的磨砺才能逐步走向睿智与成熟。”

18、概括了全文的主要情节;由物及人,形象地揭示了全文主旨。

19、示例:无论是“错过”还是“舍弃”,我们心中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主动“适当的放弃”。

(十)(河北省)

小扇轻摇

  放暑假了,母一直盼望我回下住几天。她知道我打小就喜吃些瓜呀果的,所以年都少不了要在地里一些。待我放暑假的候,那些瓜呀果的正当,一个个在地里静静地躺着,十分人,等我回家来吃。

  天气炎,我在空调间里怕出来,回家的行程一拖再拖。眼看着假期已一半了,我没有回家的意思。母沉不住气了,打来电话说:“你再不回来,那些瓜果都要熟得掉了。”

  再没有下去的理由了。于是着儿子,着烈日,坐了几个小,回到了生我我的小村庄。

  村里的人是看着我大的,看我,切得如同自家的孩子,远远地就递过话来:“梅,又回来看?”我笑着答。就听到他在背后:“孩子真孝,一点不忘本.”我心里涌羞愧。我其也没做啊,只是偶把自己送回来想念我的母看看,就被村里人夸成孝了。

  母知道我回来,早早地把瓜摘下来,放在井里面冰着——那可是我最喜吃的梨瓜和香瓜。母又把家里唯一的一台大扇搬到我儿子身他吹

  我很婪地捧着瓜果,母在一旁心意足地看。母亲兴奋:“地里面得多着呢,你多呆些日子,保你天天有瓜吃。”我笑笑,有些口是心非地:“好。”儿子却在一旁大叫起来:“不行不行。外婆,你家太!”

  母亲诧异地:“有大扇吹着还热?”

  儿子不屑了,:“大扇算什?我家有空。你看你家连卫间还没有呢。”

  我立即用严厉的眼神制止了儿子,笑笑:“听他的,有扇吹着,不的。”

  母没再,走厨房,去忙好吃的了。

  晚饭后,母把邢台大扇搬到我屋里,有些内疚地:“们热着了,明天你就孩子回去吧,别让孩子在坏了。”

  我笑笑,意要坐在外面凉。先是一上写笑意。。她忙不迭地搬了躺椅到外面。我仰面躺下,望着天空,手上拿一把母亲递过来的蒲扇,慢慢着。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里静静地放。月亮升起来了,皎的月光洒寂静的小院。恍惚,月下有个小女孩儿,手拿小扇儿,追扑流。依稀的,都是儿的光景啊。

  母在一旁心地唠唠叨叨的,都是些怀恋的旧光。母在那些旧光里沉醉。

  月色如水,我放松的心似水中的一根柔柔的水草,迷迷糊糊地就睡去了。母突然喃喃地在耳响起:“冬英你还记得不?就是那个跟男人打,一能吃二十个包子的冬英。”

  “得,得粗眉大眼的,干起活儿来,大男人也赶不上她。”

  “她死了。”母亲语调忧伤,“早上好好的,吃两大碗粥呢。准去地里草的,没走到地里呢,突然倒下,就没气了。”

  “人啊!”母亲叹一声。

  “人啊!”我也一声。心里面突然警醒:这样小扇轻摇,与母相守的光,一生中能有几回呢?暗地里打算好了:明天,是决不回去的了,我要在儿多住几天,好好把握小扇轻摇光。

  19.说说选标题“小扇轻摇光”具体指什么时? (4分)

答:

  20.你对选文中加波浪线句子的含是怎理解的? (2分)

答:

  21.文中加横线部分是什描写?其表达作用是什? (3分)

答:

  22.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我很地捧着瓜果,母在一旁地看。

答:

  23.文中叙写冬英一人物的内容能否?? (4分j

  答:

【参考答案】

19.一是指充天真快的童年光,一是指与母相守的美好光。

  20.母亲对“我”意到外面凉去主陪伴她的举动感到意外和欣喜。

  21.景物()描写;交代了人物活景,渲染了村夏夜安适恬静的气氛烘托出“我”适的心情。

  22.“婪”、“”生形象地写出了“我”吃瓜的情以及瓜果的喜;“心意足”突出了母内心的足和喜悦。

  23.示例一:不能去;正是一人物使“我”转变了第二天就回城的想法,引了“我”人生苦短的思考,提醒“我”要珍惜与母相守的光。

示例二:可以去:去后不影响情的完整;冬英的故事令人感,冲淡了全文造的美好温馨的氛

(十一)(门头沟区

无法不对你残酷安宁

①弟弟考上北京的大学时,与我当年一样大,17岁。母亲要我回去接他上学,我想起这么多年一个人走过的路,便坚决地拒绝了。我说:“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男孩子,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有什么用?”

②弟弟不善言语,略略羞涩,普通话又说得蹩脚,扫一下眉眼,便知道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在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旅程之后,弟弟终于站在了学校门口,我笑脸迎上来,他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眼前这个瘦弱青涩的少年,头发蓬松,满脸汗水,嘴唇干裂,额头上有一道轻微的伤痕,看着他我有一刹那的心疼,抬手给他温暖的一掌,说:“祝贺你,终于一个人闯到北京来了!”

③临走的时候,只给他留了两个月的生活费。我看见他站在衣着光鲜的学生群里,因为素朴而显得那么落寞和孤单。多么像刚入大学的我,因为卑微,进而自卑。我笑笑说:“北京是残酷的,也是宽容的,只要你用心、努力,你也会像姐姐那样,自己养活自己。”我知道弟弟年少,对此不会有太多的理解。他只是难过,为什么那么爱他的姐姐,在北京待了几年,便变得如此不近人情?

④一个月后,弟弟打电话来,求我给找份兼职。我说:“你的同学也都有姐姐可以找吗?”他没说什么话,便啪的挂断了电话。顷刻,母亲的长途便打了过来,她几乎地说:“你不给他钱就算了,连份工作也不帮着找,他不依靠你还能依靠谁?”我不知道怎么解释才能让母亲明白,我只是觉得我所吃过的苦他也应该能吃。因为我们都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如果自己不能闯出一条路来,贫困不仅会把所有的希望都熄灭掉,还会留下无穷的恐惧。

⑤我最终还是答应母亲,给弟弟一定的帮助。但也只写了封信,告诉他所有可以收集到兼职信息的方法。这些我用了四年的时间积累起来的“财富”,终于让弟弟在一个星期后,找到了一份在杂志社做校对的兼职。在他领了第一份工资后,我去赖他饭吃,他仔细地将要用的钱算好,剩下的,只够在学校食堂里吃顿“小炒”,但我还是很高兴,不住地夸他。他低头不语,忽然像吐粒沙子似的狠狠吐出一句:“同学们都可怜我,这么辛苦地自己养活自己;别人都上网聊天,我还得熬夜看稿子;钱又那么少,连你工资的零头都不到!”我笑道:“可怜算什么,我还被别人耻笑过呢!在现实面前,你如果不用心、不努力,连腰板都挺不直的。”

⑥之后的日子,弟弟很少再打电话来。有一次我打电话去,他不在,他的舍友很惊讶地说,他从来没有说过有个在北京工作的姐姐。我知道弟弟仍无法理解我的残酷,但我深知,嘲弄和讥讽,自信与骄傲,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他被贫穷折磨着的心,才会愈加坚韧顽强。

⑦学期末,我们再见面,是弟弟约的我。在一家算得上档次的咖啡吧里,他很从容地请我“随便点”。面前这个衣着素朴但充满自信的男生,嘴角,很持久地上扬着;言语,也是淡定沉稳;眉宇里,竟是有了点男人的味道,终于不再是那个说话吞吐遇事慌乱的小男孩。在这短短的半年里,他做过校对,卖过杂志,当过家教,刷过盘子,而今,他又拿起了笔,记录青春里的欢笑与泪水,并因此赢得更高的报酬和荣光。他的成熟,比初到北京的我,整整提前了一年。

⑧外面飘起了雪花,我们细细地品味着苦中带甜的咖啡,慢慢地欣赏着这个美丽的城市。

18. 阅读文章,概括“我”对弟弟所做的几件残酷的事。(每件事不能超过12个字)(3分)

答:① 我拒绝回家接他上学;

19.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④段加点的“愤怒”都写出了什么。(2分)

答:

20.文章第②段和第⑦段都有对弟弟的具体描写,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1. 阅读文章,说出作者对弟弟“残酷”的理由,以及作者对弟弟的做法带给你的启示。(不超过150字)(4分)

【参考答案】

18. 我拒绝回家接他上学;我只给他留两个月的生活费;我没有直接帮他找份兼职;弟弟诉苦时教他自强(弟弟诉苦仍然没有资助他)。(3分,每个要点1分。)

19.(1)母亲对我做法的不理解(2)我对弟弟残酷得不近人情(2分,每个要点1分。)

20.(1)通过两段文字对于弟弟的具体描写的对比,充分的表现出弟弟历经磨难而成熟起来 (2)表明我对弟弟的残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分,每个要点1分。)

21.理由(示例):①姐姐深知嘲弄与讽刺,自信与骄傲,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弟弟被贫穷折磨的心,才会愈加坚韧顽强。②姐姐是让生活来教会弟弟如何生存,想让弟弟尽快的成熟起来。

启示(示例):①看似残酷的方式,却是姐姐特有的爱的表现。②姐姐是个很懂得教育的人,在物质上没有给弟弟太多的帮助,却给了弟弟不尽的精神财富。(言之成理即可。)

评分标准:4分,“理由”,2分;“启示”,1分;语言通顺, 1分。

(十二)(宁德市

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

迄今没有见到为他们留下的影像,定格他们倒在废墟里的姿势。也许根本就没有人为他们留下过影像。但是,随着搜救人员一点点挖开瓦砾、水泥和砖块,我们依旧记住了这样一种倒下的姿势:

    21岁的幼儿园老师瞿万容,被扒出废墟时,人们看到她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挡住一块垮塌的水泥板,紧紧护住自己怀里的一个孩子。

    孩子只受了轻伤,呼吸很平稳,而年轻的女老师,却因为头部和背部骨折,早已停止呼吸。

    这一幕,定格在“5·12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二天,人们扒开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废墟时的那一刻。

    在地震刹那间摧毁我们的家园后,从城市的碎片下,不止一处,人们看到这种凝固的姿势。

    5月13日22时12分,震后第二天,德阳市看到了这种姿势。在汉旺镇东汽中学的废墟下,年近50岁的教导主任谭千秋,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他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深凹下去,但4个学生都活了下来。

    5月14日7时,震后第三天,崇州市看到了这种姿势。当一夜未眠的搜救人员从怀远镇中学垮塌的教学楼下找到吴忠洪的遗体时,这位45岁的英语老师背部向上弓曲着,双手撑地,身下是两名已经死去的学生。

    5月14日早上,震后第三天,什邡市看到了这种姿势。搜救人员在龙居中心小学的废墟里刨出一个死去的女子,她同样正努力护着3个孩子,而她的头已被砸下的重物削去一半。幸存师生仔细辨认,才认出那是学校最年轻的女老师向丽。

    5月14日10时,震后第三天,绵阳市看到了这种姿势。在平武县南坝小学塌下的一根钢筋水泥横梁下,48岁的代课女老师杜正香趴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死死地各拉住一个孩子,胸前还护着3个孩子。

    汶川县也看到了这种姿势。当那里的幸存者们徒手搬开垮塌的映秀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他们惊呆了:29岁的男老师张米亚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孩子都还活着,这位平时爱唱歌的老师却已经离我们而去。他紧抱着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为了救出孩子,救援人员不得不含泪将手臂锯断。

    这样一种倒下的姿势,定格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瞬,尽管不能以影像的形式流传,却足以在人们心间永久驻留。

    这样一种倒下的姿势,定格了他们在这世上的最后一次努力,那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他人。

    在这最后的瞬间,我相信没有功利的考量,来不及是非的权衡,而只有人性深处的本真,以及人类心中永不泯灭的爱。再强大的自然伟力,也摧毁不了它。这种爱,足以战胜自然的伟力,为生命支撑起一块的空间,尽管狭小局促,甚至狼狈,但是无比壮美。

9、文章标题“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有哪两重含义?(4分)

10、揣摩加点词的表达效果。(6分)

(1)老师们倒下的姿势,基本上都有“紧紧护住”、“死死护着”、“死死拉着”这样的动作,请你说说这些加点词的作用。

(2)第6段中“他紧抱着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为了救出孩子,救援人员将手臂锯断。”这句话的加点词体现了救援人员怎样的心情?

11、请你说说对第10段中“这种爱,足以战胜自然的伟力,为生命支撑起一块的空间,尽管狭小局促,甚至狼狈,但是无比壮美。”这句话的理解。(4分)

12、读完全文,请你给文中一位最让你感动的老师或老师群体写一句颁奖词。(要突出人物的特点,有一定的文采,不超过60字)(4分)

【参考答案】

9.他们最后倒下的姿势被固定在废墟里;他们壮烈牺牲,无私奉献精神的精神永驻人们心中。

10.(1)可见老师们当时是竭尽全力地保护他们的学生,突出了老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2)体现了救援人员极度无奈和无比悲痛的心情。

11、示例:在灾难来临的那一时刻,老师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保护学生的壮举感天动地。这种无私的爱,让强大的自然力显得微乎其微。

12.示例:她的生命永远凝固在花一样的年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相信怀里的孩子可以装点更灿烂的春天。

(十三)(南京市)

田野上的白发(刘益善)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采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珊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丁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丁下采,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珊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谊享一事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予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进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18.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3分)

答:

19.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4分)

答:(1)

(2)

20.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

(1)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答:

(2)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量,艰难地爬行。

答:

2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B.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④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D.段中以“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 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22.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3分)

答:

【参考答案】

18.(3分)吃苦耐劳、坚强、乐观、慈祥(意思对即可)

19.(4分)(1)母亲深夜敲盆赶鼠 (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意思对即可)

20.(4分)(1)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 或:“立起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秧苗的动态之美,而“一行行”“整齐匀称”则突出了母亲此时体力不支和劳累,表现了母亲的坚强。(意思对即可)

21.(2分)D 22.(3分)“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意思对即可)

(十四)(盐城市)

父子(萧忠民)

  半夜,201宿舍的聚会散了。应邀来的几位女同学,各人颊上带了半醉的酡红,相挽而去。桌上地下,尽是残羹剩汁,果壳糖纸。同房的几位,歪倒在床上,沉浸在醉饱的酣畅里。独有陈双喜,神思恍惚,坐立不宁。

  转了几圈,他走出宿舍门,立在楼廊眺望夜色里显得十分空旷的校园,心里纳闷:“怎么回事,爹还不回?”

  上午,他从僻远的乡下赶回学校,老爹与他同路,挑一担自做的扫把来城里卖。下午,老爹卖完扫把,赶来学校,将所得的60元钱交给双喜。因为晚了,只好歇一晚,明日再赶路回家。同宿舍的同学都到齐了,商议着晚上聚会一次,把班上的几位女同学也请来了。双喜虽然口里赞同,但一想到爹,心里甚是尴尬:爹那身粗布衣裳,一双满是老茧的大手,黑皱的面容,更有那乡下汉子的粗俗谈吐,让女同学见了,怎好意思?没奈何,买来张电影票,把爹支出去了。愉快的聚会中间,他生怕老爹突然走回来,让他难堪。

  可是,此刻聚会已散,电影也早该演完了,还不见爹回来?莫非他老人家赌气回乡下去了?

  想到这儿,双喜心里打起鼓来了,连忙下去探寻。偏西的月儿被云层遮住了,校园内道路幽暗,少有行人。转了几处,向校传达室,冷饮店和俱乐部几个还亮着灯的处所打听,都没有结果,只得闷闷走了回来。到宿舍附近,偶然朝东端一望,只见垃圾站附近的一棵树下,有点红光一闪一闪,似有人在抽烟。

  陈双喜疾步走过去,那黑影站起来,拍拍屁股,咳了两声。

“啊,爹,您怎么坐在这儿?”

“这里不好吗?你们的聚会结束了?”

  老爹只淡淡地应了一句,掷掉烟头,弯腰拿起一个东西,递给双喜。“刚才给你们屋子做了个扫把呢,你拿回去。”原来,老爹下午来到儿子宿舍里,看到那脏乱不堪的样子,想找个扫把将屋子清扫一番,可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只扫把,原来那只只剩下把柄了,就后悔自己没有带一只来。晚上看完电影后,又想起扫把的事来了。于是便去木工房讨了木棒、棕索之类,不一会儿工夫便做成了一个新扫把。走到宿舍门口,见儿子和同学们正在喝酒聚会,热闹非凡,便默默地走开了。在校园转了几圈后,索性坐到大树下抽起烟来。儿子的心事,他自然明白。但也晓得自己这副模样很不体面,因而也不怪罪儿子。这会儿,见双喜有些不愿拿扫把,心里便不痛快了。攥着扫把的那只粗黑的大手微微抖动着。

“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

  第二天,201宿舍,除了陈双喜,其余几位直睡到日当正午才醒。睁开朦胧的双眼,都惊喜地发现,夜里狼藉不堪的宿舍,现在却整理得井井有条,地光桌洁,门角处,还添了把崭新的扫把呢!

(选自《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精品赏析》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请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3分)

20.文中“老爹”和陈双喜各是怎样性格的人?(4分)

21.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的含义?(3分)

22.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塑造“老爹”形象,请举一例作具体分析。(4分)

23.本文注重细节描写,请结合其中一处说说它对刻画人物的作用。(3分)

24.“老爹”留下的只是60元钱和扫把吗?请谈谈你的感悟。(3分)

【参考答案】

19.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3分)要点:父亲来校看双喜;双喜为聚会安排父亲看电影;双喜不愿接受扫把,父亲动怒;双喜转变。

20.(4分)“老爹”:勤劳善良,节俭,爱子,善解人意,教子有方等。(2分)

陈双喜:热爱父亲,爱慕虚荣,知错能改(2分)

21.(3分)要点:实质上是说他不会给儿子丢面子。扫把所代表的节俭、勤劳的品德不会让人丢面子。

22.(4分)写出一组对比给2分,指出对比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给2分。

23.(3分)指出细节描写1分,写出作用2分。

24.(3分)要点:(1)发扬父辈的美德;(2)珍惜父母之爱;(3)善待父母之爱;(4)要学会感恩(其它感悟合情理也可给分)



天仁英语教师资源交流网



天仁英语教师资源交流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29b4a2669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9e.html

《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汇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